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研发求实效课程文化显特色
——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十余年,课改研究是我市十五、十一五基础教育科研的重点,立项数、省教学成果获奖数都位居前列,“校本人本、实事求是”是其显著特点。近年,我市中小学立项进行的课程研究与时俱进,在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文化建构、课程特色建设等方面又有新的进展。
一、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进展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①。纵览我市近年课程改革研究的立项课题,其突出特点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高原期、攻坚阶段的突出问题,聚焦本校的实际问题,将实践的理性改进与先进理论的实践紧密结合,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文化重建紧密结合,师生的差异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发展紧密结合,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紧密结合。可简括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线,以课程文化建构为主题,以课程特色彰显为主旨。
(一)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线,研究更加务实。
基于学校,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立足点和出发点。而每个学校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因而校本课程开发路径、策略各不相同。近年我市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更加务实,因地制宜,各显神通。
有的学校立足本校已有基础,遵循课程建构理论,尊重儿童认知规律,着力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同构共生。如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分校承担的《“活教育”课程的分类建构与实践》,以生活为轴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通过主题沉淀式建构和常规教学式建构的方式,建设以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页课程为框架体系的、充满生活色彩和幸福感的学校活教育课程。他们开发了雏鹰起飞操、健康活力操、英语绕口令操、校园集体舞、户外趣味益智活动等生命健康课程,星期二英语午会、英语绕口令操天天见、英语百合学院等英语生活课程,整合家庭、社区、学校资源的种植园、厨艺、陶艺、科创节等生①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活DIY课程;他们尝试了“活教-活学-活用”单设计与实践,努力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以评促教、教学相长;他们以课堂课题课程“三课”联动、课题组教研组年级组“三组”建设、问是问能问效“三问”追及的课程策略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在《住宿制小学晚间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整理了儿童阅读必读书目和年级选读书目,保证112套共读图书每本都有45本的复本量,开展了晚间儿童阅读指导课例研讨;整理了适合儿童观赏的经典影视作品110部左右,目前正在按年级进行整理和点播平台的建设工作。
有些学校传承本土文化,利用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着力探索校外课程资源与校内课程资源的整合。如双流县东升小学承担的《小学教育中传承川剧文化的实践研究》,重点开展川剧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的“三进”研究。他们利用节庆时机,邀请川剧专业表演走进校园,让全校师生感受川剧、直观地了解川剧、欣赏川剧,与成都市川剧院签订合作协议,市川剧院派专家定期到学校培训教师,对学校少儿川剧艺术团的孩子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协助排练适合少儿演出的剧目。他们把对川剧文本、音乐、美术、表演(唱、念、做、打、舞等)的学习与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科教学(以人文学科为主)结合起来,进行拓展性和渗透性的教学。他们在“大走班”活动中设立“川剧兴趣班”,在每周三下午的大走班活动中开展川剧训练、表演活动;成立少儿川剧艺术社团,每周至少开展两次定时定点的川剧技能训练和川剧节目编排活动,让学生在训练、表演中受到川剧文化的熏陶。他们以川剧文化为主题进行校园环境文化营造,在校园四周围墙上、艺术长廊里、教学楼的走廊楼梯上、教室环境布置方面,以文字、绘画、实物造型等多种形式呈现川剧文化。而双流县黄龙溪学校《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古镇“龙文化”研究》中,聚焦“小龙队”活动,新开发“板凳龙”舞龙活动项目,组织学生参加舞龙、观龙、学龙、画龙、剪龙、捏龙、做龙、颂龙、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了黄龙溪古镇资源。大邑县南街小学在《小学种植养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中,专门成立“种植”和“养殖”兴趣小组,打造校内种植养殖园,种植青笋、青菜、萝卜和桑树等,开展班级盆栽活动,开发校外县域内的林木基地、大棚蔬菜、食用菌、养殖场和家庭养蚕等资源。
不少学校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这是近年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一个新亮点。温江区和盛小学承担的《开发小学排球足球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是我市2011年度农村教育专项课题,他们结合实际编写了校本课程《排球足球》教学大纲,有排球足球基本知识、排坛足坛健将、女排精神等内容;一二年级每周、三四五年级间周一次的校本课程教学研究课,每学期组织排球足球班级联赛,师生同乐的排球足球赛,校际间有友谊赛,参与率100%;举办有关国内外排球、足球大事、排球足球动态、足球明星等专题讲座;利用黑板报、文化长廊、橱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展览,营造良好的校园排球足球氛围。成都市实验小学青华分校在《小学“校园足球”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全校各年级每周实行“3+1”的课程安排模式,“3”指三节体育课中引入30%(低段)、40%(中、高段)足球相关活动和游戏,“1”指一节专业足球课。学校特别开辟了专项“足球运动空间”,每天保证一个年级15分钟的足球集体训练,把每周三的午会确定为足球专题午会,星期五的班队会时间进行“一次足球班会”,每月利用一次集体朝会时间做“一次足球讲座”,每年上下半年各搞“一次足球征文或绘画比赛”。成都市光华小学《“川西民俗体育活动进小学校园”实施策略研究》,则通过对川西民俗体育活动的搜集整理和改造,选择了捉迷藏、翻花绳、放风筝、转风车、滚铁环、踢毽子、跳长绳、跳房子、跳皮筋、抓子儿、扯响簧、转陀螺和丢沙包等安全易学、不受场地限制、富有童趣、适合进入校园的川西民俗体育活动进校园,课内与课外、平时与节日、自主与社团相结合,每天晨练与民俗体育活动紧密结合,每周五下午“2+1+1”组织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科学、民俗体育实践活动,每期一次民俗体育亲子运动会、民俗体育班队课,每年举行一次川西民俗体育节。
(二)以课程文化建构为主题,研究更有品位。
为了学校,尤其为了学校文化建设,这是校本课程的品质追求。近年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潮,有力强化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化价值的取向,也激发了学校探索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有的课题用校本课程开发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双流县东升小学在《小学教育中传承川剧文化的实践研究》中,为了使国学教育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更富有特色,学校秉着“阳光育人”的办学理念,将川剧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以传承川剧文化、弘扬巴蜀神韵。大邑县南街小学在《小学种植养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中, 通过学校种植和养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践行“致力于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