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艺术特色
一、寓言之美。
春秋至战国漫长的数百年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寓言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先秦散文里面最具文学色彩的因素。而在这些灿若星河的诸子作品中,《庄子》寓言成就无疑为“诸家之首”,寓言大师。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曾指出“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可见寓
言的确是《庄子》的主体内容和思想的精要与灵魂。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用大鹏与巨鲲的寓言来论证只有做到“无所待”才能真正的进入逍遥之境;又用蜩与学鸠和斥鹌两则寓言来与大鹏和鲲的境界形成对比,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美学价值取向,同时又将那些庸碌无为而又洋洋自得的政坛官员们深刻的讽刺了一番;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运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来说明人应当顺时处事,要遵循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做任何事情只要找到对的方法,遵循原则,在困难的事情也可以迎刃而解,千万不可以违逆自然法则做事情;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运用鹓鶵和猫头鹰的寓言来向惠施表明自己将官场功名利禄视为粪土而不屑于宰相之职的立场和态度;在《庄子·齐物论》篇中用“尧欲伐三国”的传说来阐述万物平等的思想;在《庄子·应帝王》篇中,运用列子的神话来宣扬他无为而至的政治哲学。综观《庄子》全书,几乎以寓言贯穿首尾,庄子很少在其中直接表述他的思想主张,都的借用寓言、神话传说和虚构故事来让深刻的道理明了化,使抽象的观点形象化,让人更容易明白和接受。这也是庄子思想灵魂性的体现。道家的哲学思想本来就十分的深奥,加之主观性浓厚,通过简单的语言直述是不可能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的。庄子灵活的采用寓言说理,将思想观点渗透于寓言故事当中,让受者自己去体悟其中的道理。庄子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语言的本质功能是表意传情,但庄子寓言的运用能使意表于言外,许多深奥的道理如果直观的去描述恐怕几天几夜也不能使人明白,几千万子也不能使人透析。用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就能将精神要旨传达给受者,这便是
寓言表现形式的精妙之处。是《庄子》的一大亮色。
正因如此,庄子中也便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二、想象之美。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任公子钓鱼”(《外物》),“五十犗(健牛)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鱼吞钩后,奋鬐抗争,“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惊心动魄,气象万千。所钓之鱼,竟能供大半个中国的人饱餐不尽。《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这里写河水因百川之灌,泾流之大,两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其水势滂湃,足以使河伯欣然自喜。可是,当河伯洋洋自得东行至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不禁望洋兴叹了。行文至此,给人以一种大手巨笔,意境开阔之雄壮美,又予以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的回环美。《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尤为雄阔。“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鲲鱼变化而成,振翅而飞,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境之壮,其思之奇,前所未有。》)《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
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外物》)宏伟壮观,惊心动魄,写尽大之玄妙。杯水芥舟,朝菌蟪蛄(《逍遥游》),蜗角蛮触(《则阳》),曲尽小之情状。而骷髅论道(《至乐》),罔两问影(《齐物论》),庄周梦蝶(《养生主》),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想象奇特恣纵,伟大丰富,“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老庄”)《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想象多么奇特大胆。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地说明了“有为”之害。“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脾为胁”的畸形形象(《人间世》),怪诞而不可思议,所要表达的是忘形免害、无用即大用的思想。《庄子》中奇幻的想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蜗角之中,触氏、蛮氏相与争地,伏尸数万,旬有五日而后返(《则阳》),想象夸张之奇,令人难以置信。而这正是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曹商使秦,得车百乘,得意忘形,刻画了不择手段,谋取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的小人嘴脸。舐痔破痈,正是对这种小人最为辛辣尖刻的讽刺(《列御寇》)。而像“儒以诗礼发冢”(《外物》),对儒家诗礼的揶揄,也与圣知之法为大盗守的批判相一致(《胠箧》)。“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艺概·文概》)《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庄子》作者尽管主张忘情寡欲,心斋坐忘,但也有强烈的个性与感情。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人间世》);匠石运斤成风,流露了诤友惠子去世后,高山流水,无人
再赏的孤独和寂寞(《徐无鬼》)。
三、哲理之美。
一提起“道”,我们首先会想到《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呢?就最初的含义而言,“道”字原指具体的道路。但经老子的发挥,作为具体道路之表征的“道”被赋予了宇宙本根、世界本原,以及无限性等含义,原为普通名词的“道”也由此而被提升为具有形上学意义或本体论地位最高的哲学范畴。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作了充分的改造与发挥。在《大宗师》篇中,他对作为“生天生地”之本根的“道”作了详细的描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作为宇宙之本体,“道”虽悠然寂静,不见形象,不可感知,不可言说,但它却有情有信,具有实在性,在天地产生以前就真实地存在着,并成为天地万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源。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道”作为本体具有超越和永恒的意义。在肯定“道”的超越性意义和本根性地位的同时,庄子也将其内化而成为其人生哲学理论赖以立论的根据和基础。在庄子看来,作为本体的“道”虽然表现为对现象世界的超越,但它并不是一个脱离现象世界的抽象的独立实在,而是内在地显现于万事万物之中,是万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因素。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体现着“道”的品性,“道”也通过宇宙万有展现着自身的存在与特性。“道”与万物即内在即超越,超越性与内在性在终极意义的“道”上体现出了统一,追求超越的依据不在外而在于内。内在性即蕴含了超越性,超越是“内在超越”,反身内观,即可明见大道。在庄子那里,个体存在与永恒的宇宙自然实在互相交融,道与人生、宇宙本体与人生追求紧密相联,道的本体论意义正是为人的个体存在提供了一个终极性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为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了一种本原性的依托和保证。可见,庄子的本体论为其人生论提供了前提基础,由本体论出发,庄子开出了他的人生理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齐物论》在庄子看来,现实的人生总是被外物所累。世俗之事即为人之樊笼,驱使人们为私己之利勾心斗角,束缚着人的心灵,人在世俗的桎梏中永远不可能有心灵的宁静和幸福。“(人)一受其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之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齐物论》正因为如此,庄子主张超脱于世俗名利是非之,摆脱现实中的种种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