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与法规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2008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

《农业政策与法规》试卷

教学点:班级:学号:姓名:成绩:(本试卷共二大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2小时)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农业政策和农业法规的相互联系是什么?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又有哪些?

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联系

(一)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农业政策是农业法规的核心内容,农业法规是农业政策的体现

(三)农业法规对农业政策的实施有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区别

(一)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制定的组织与程序不同

(二)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实施的方式不同

(三)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表现方式不同

(四)农业政策具有灵活性,农业法规具有相对稳定性

2.请简要回答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主体、客体及内容

1.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主体

依据土地承包合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涉及的主体包括发包方和承包方。发包方,指有权依法发包农村土地的一方当事人,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系中的特定义务主体。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有三者: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承包方,指有权以农业生产为目的,依法定程序对农村土地等自然资源进行承包的一方当事人,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系中的权利主体。农村土地承包分为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的承包,承包方式不同,承包主体也不同。

2.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客体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中所述之客体,应当是指农村农用土地自然资源,其中农业用地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和必要客体。

3.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内容

发包方权利与义务

(1)发包本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

(2)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

(3)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发包方承担下列义务:

(1)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

(2)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3)依照承包合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

(4)执行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承包方权利与义务

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6条和第17条的有关规定,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

(1)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2)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承包方承担下列义务:

(1)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

(2)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

(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3.简述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演变过程。

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经过了历史性的演变和深刻的变革,概括起来,我国农村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大体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

一、从农户分散经营到集体统一经营的演变

从1949年解放到1978年将近三十年的时间,我国逐步确立了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样一种宏观政策的指导下,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经过了从农户的分散经营到集体统一经营的变革。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

4.简述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基本内容。

1、严格保护耕地,努力增加耕地面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2、抓好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3、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4、增加对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订单粮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5、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6、粮食直补政策。

7、落实粮食安全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1).建立粮食安全应急组织,成立粮食安全指挥机构,确保在紧急状态下粮食供应安全。(2).采取分层应对的粮食供给安全策略。(3).落实应急粮源。4).落实粮食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5)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根据农业政策和农业法规的含义和意义,参考关于我国农业政策和法规沿革发展的历程,你对我国农业政策、法规今后的改革与完善有什么建议?

1 完善农业法制体系,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法制体系

2 提高立法质量

3 建立科学、规范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和农业执法监督制度

2.根据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基本知识,你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未来的改革目标如何确定有什么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中国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以及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扩大,农产品交易规模日益扩大,各类农产品市场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期货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三级市场构成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框架,多种所有制的市场流通主体竞争格局已经形

成,在农业增长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一)农产品零售市场

最早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而发展起来的是农产品零售市场,也是至今在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发展最为充分的市场流通层次。农产品零售市场从80年代交易场所不固定的马路市场和简易的集贸市场等,发展到90年代以有形的集贸市场为主,从90年代后期开始,农产品零售市场移向城市,并形成以集贸市场、超市、副食商店等有形市场流通为主,绿色直销等现代物流手段快速发展的农产品零售市场结构。农产品零售市场的经营和管理也日趋规范化。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出现。在1984年国家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以前,重要农产品仍实行统购和派购制度,但部分农产品允许实行通过市场购销。在一些地区,农产品集贸市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起来,随着市场购销的兴旺,农产品流通开始向某些交通方便的集市集中,一些集贸市场逐步向批发市场方向发展,并发育成为中国最初的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从全国整体上考察,这段期间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尚处于自发的萌芽状态,不仅市场数量有限,市场上的农产品种类也受到政策的制约。

1985年国家废止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产品市场化流通得到了全面发展,除粮食、棉花等少数实行合同定购的农产品以外,批发市场取代原来的国有流通部门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市场上交易的农产品品种、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在这一时期发展十分迅速,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雏型也大体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向的改革目标,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加大了建设力度,并要求各地要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在此背景下,不少地方提出“谁投资,谁受益”方针,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使农产品批发市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较大提高。但这一时期提出的“批发市场以初级市场为主,零售市场以集贸市场为主”的建设指导思想,导致了全国批发市场盲目地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过热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由1989年的1313个增长到1995年的3517个,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增加近2倍。从1991年到1995年,连续5年递增率超过两位数,其中1995年甚至高达42.3%。这一时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过热发展,使不少地方出现了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阻碍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全国市场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

1996年前后,中国加大了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规范。一是推行市场办、管分离,即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与所办市场脱钩,解决其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同时调整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能,减少基层政府对市场管理执法的干扰;二是强化市场登记与年检制度,关闭不具备条件的批发市场,促进了市场合理布局;三是整顿市场秩序,维护市场交易秩序,清理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使中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入到良性发展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场所和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批发市场的交易手段、服务能力、标准化、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仍然很低,还处于初级批发市场阶段。近年来,为加强和巩固农产品市场建设与管理基础,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发展和规范化管理,国家开始着重在规划、制度、设施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并且加强了信息、培训等公共服务。国家修改完善了农产品市场与农业信息体系发展规划,制定并发布了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工程规划,组织对定点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