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加工控制的视觉工作记忆机制

合集下载

人类的记忆是如何工作的

人类的记忆是如何工作的

人类的记忆是如何工作的人类大脑:记忆的神秘工作原理人类的记忆是一项神秘而又复杂的过程,我们时常感叹于大脑记忆的奇妙,但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记忆的机制源自于大脑内复杂的神经元网络,通过不断的信息传递与加工,最终形成并储存我们的记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人类记忆的奥秘。

记忆的三个阶段人类的记忆工作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阶段、加工阶段和存储阶段。

首先在感知阶段,我们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信息,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这些信息会被传递至大脑中枢进行初步加工。

接着是加工阶段,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加工、筛选和组织,将其转化为可储存的记忆形式。

最后是存储阶段,合适的记忆会被储存在大脑中的不同区域,形成长期或短期记忆,以备后续检索和利用。

记忆的类型记忆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如工作记忆、视觉记忆、情感记忆等。

工作记忆主要用于暂时保存和加工信息,比如我们学习新知识时暂时存储信息的能力。

视觉记忆则是指对于视觉信息的储存和回忆,比如记得某个人脸孔的特征。

而情感记忆则是关于情感体验和情绪的记忆,这些记忆会与情感中枢紧密联系,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记忆的形成与强化记忆的形成与强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强化和巩固才能够牢固记忆。

当我们反复学习某一知识或经历某一事件时,大脑中的突触连接会得到加强,形成更为稳定的记忆。

情感和情绪对记忆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投入会增强记忆的深度和持久性。

记忆的遗忘尽管我们的大脑拥有强大的记忆储存系统,但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遗忘并非意味着信息的消失,而是指我们暂时无法检索或回忆起某些记忆。

遗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时间的推移、记忆的干扰、以及大脑中突触连接的改变等。

人类的记忆是大脑复杂神经网络的产物,通过感知、加工和存储等多个阶段的协同作用而形成。

记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我们每个人在记忆能力上有所不同。

通过了解记忆的工作原理,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利用记忆,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

普通心理学 知觉的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普通心理学  知觉的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教育科学学院11级教育班温馨每个人都要靠知觉认识客观世界。

而我们在头脑中建构或解释现实世界的方式有两种: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指的是,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

例如,当你打开收音机,调到你爱听的音乐台,你经常能听到一些音符或一段有特色的音乐,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你就能知道是哪首歌。

知觉也包含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大脑中的观念和期望会影响哪些刺激会被注意,如何将刺激组织起来,大脑如何解释它们。

大脑中的印象或观念能对刺激的解释有引导作用。

例如,假设你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等朋友,你不必把每个走过来的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眼睛形状、头发颜色、下巴、鞋子大小与你的朋友的特征相比较,相反,你头脑中有一个你朋友的整体形象,你只要寻找与你头脑中的那个整体形象相匹配的人。

一旦某个走过来的人符合那个整体形象,你会在近处看清细节,以便确定这个人是不是你的朋友。

有时,我们知觉过程中既运用自下而上的加工,也运用自上而下的加工。

例如,当你努力想听清某个人说话,你既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努力辨别每个词语,也运用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努力把你听到的内容与你了解的某个话题进行匹配。

认知心理学说明人在知觉过程中对知觉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

知觉有赖于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即来自环境的信息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

所谓知觉者自身的信息是指知觉者已有的知识、概念,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便是人在从事知觉活动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去加工当前的信息的过程,例如,设想人们要知觉“13”这样一个图形,如果它是出现在“12、13、I4”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知识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把它知觉为“十三”;如果它是出现在“A、13、C”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英义字母的知识,把它知觉为英文字母“B”。

视觉工作记忆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发展视角的探讨

视觉工作记忆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发展视角的探讨

视觉工作记忆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发展视角的探讨注意控制探讨个体以何种方式选择性地注意外界信息。

本研究从发展角度探讨视觉工作记忆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

研究采用记忆任务与视觉搜索任务相结合的范式,以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为被试,从视觉工作记忆中信息性质和视觉工作记忆负荷两个角度考察了视觉工作记忆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影响的发展特点。

结果发现,(1)自上而下注意控制能力存在年级差异,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成绩显著优于小学三年级学生;(2)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影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目标相关信息促进目标搜索,而目标无关信息干扰目标搜索;(3)视觉工作记忆负荷影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高视觉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视觉工作记忆负荷。

标签:视觉工作记忆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小学生1、问题提出视觉选择性注意主要包括两个注意控制过程,一是当前的行为目标会调节个体对感觉输入的加工过程(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另一是刺激特点会影响和限制注意目标的完成(自下而上注意控制)(Yantis,2000)。

当个体知觉某个场景时。

无论是目标相关的视觉加工还是目标无关的视觉加工,两个注意控制过程都会出现。

一些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注意加工过程,都有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的参与(Olivers,Meijer,&Theeuwes,2006)。

偏向竞争模型为注意选择过程中的注意控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该理论认为。

不同的感觉输入之间相互竞争,竞争中获胜一方将会成为注意焦点。

虽然较强的感觉输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但工作记忆通常会影响这个竞争过程,使那些与工作记忆表征相匹配的较弱感觉输入与较强感觉输入处于平等位置,甚至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Desi—mone,Duncan,1995)。

一些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

如。

Woodman和Luck(2007)的研究表明,视空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视空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视觉搜索效率受到很大影响:而在低视空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视觉搜索效率则没有受到影响。

三个记忆系统大脑储存记忆的原理是什么

三个记忆系统大脑储存记忆的原理是什么

三个记忆系统大脑储存记忆的原理是什么大脑中包含着多个记忆系统,其中三个主要的记忆系统是工作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这三个记忆系统分别负责不同阶段的记忆过程,帮助我们存储和获取信息。

下面将对这三个记忆系统的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指我们在进行思考和决策过程中短暂且有限的存储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工作记忆主要有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 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此部分负责监督和协调整个工作记忆系统的运作。

它负责控制注意力的分配和更新信息,并根据任务需求调节其他两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2. 音频-视觉存储系统(Phonological Loop):负责暂时存储语言和音频信息。

这部分包括音频循环(Phonological Store)和发音循环(Articulatory Rehearsal Process),前者存储听到的声音信息,后者负责重复或操控存储的信息。

3. 视觉空间存储系统(Visuospatial Sketchpad):负责暂时存储和操作图像和空间信息。

这部分负责存储视觉信息,如形状、颜色、位置等,并在处理需要空间操作的任务时发挥重要作用。

工作记忆的原理是信息的临时存储和处理。

中央执行系统在获取外部信息后,将其存储在音频-视觉存储系统和视觉空间存储系统中,并通过中央执行系统的协调,使这些信息得以暂时存储。

在存储过程中,发音循环和重复技术可帮助维持和加工存储的信息。

通过工作记忆,我们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有效进行思考和决策。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指存储持续时间较短的信息。

它也被称为“瞬时记忆”或“工作记忆的延伸”。

短期记忆具有以下特点:1.有限的容量:短期记忆的容量较小,通常只能保持5-9个信息项,且容易受到干扰影响。

2.正在使用的信息:短期记忆主要存储当前正在使用的信息,一旦不再需要,就会被遗忘。

3.容易遗忘:短期记忆的信息在存储一段时间后,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或重复,就会很快被遗忘。

普通心理学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普通心理学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教育科学学院11级教育班温馨每个人都要靠知觉认识客观世界。

而我们在头脑中建构或解释现实世界的方式有两种: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指的是,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

例如,当你打开收音机,调到你爱听的音乐台,你经常能听到一些音符或一段有特色的音乐,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你就能知道是哪首歌。

知觉也包含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大脑中的观念和期望会影响哪些刺激会被注意,如何将刺激组织起来,大脑如何解释它们。

大脑中的印象或观念能对刺激的解释有引导作用。

例如,假设你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等朋友,你不必把每个走过来的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眼睛形状、头发颜色、下巴、鞋子大小与你的朋友的特征相比较,相反,你头脑中有一个你朋友的整体形象,你只要寻找与你头脑中的那个整体形象相匹配的人。

一旦某个走过来的人符合那个整体形象,你会在近处看清细节,以便确定这个人是不是你的朋友。

有时,我们知觉过程中既运用自下而上的加工,也运用自上而下的加工。

例如,当你努力想听清某个人说话,你既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努力辨别每个词语,也运用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努力把你听到的内容与你了解的某个话题进行匹配。

认知心理学说明人在知觉过程中对知觉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

知觉有赖于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即来自环境的信息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

所谓知觉者自身的信息是指知觉者已有的知识、概念,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便是人在从事知觉活动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去加工当前的信息的过程,例如,设想人们要知觉“13”这样一个图形,如果它是出现在“12、13、I4”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知识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把它知觉为“十三”;如果它是出现在“A、13、C”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英义字母的知识,把它知觉为英文字母“B”。

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

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

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工作记忆是大脑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认知功能之一,它负责我们在进行高效思考时,暂时性保持并操作信息。

而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大脑的前额叶皮质是工作记忆的关键区域之一。

前额叶皮质的中央区域——前额叶额下回(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被认为是工作记忆最重要的区域。

这个区域有着非常广泛的连接,与大脑众多其他区域有着密切联系。

当我们需要暂时性保持、操纵信息时,这个区域会被激活。

其次,前额叶下回与海马体之间的联系也是工作记忆的重要机制。

海马体是大脑中重要的记忆编码器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工作记忆的关键区域之一。

在一个典型的工作记忆任务中,参与者需要暂时性保持信息并维持集中注意力,这时海马体会被激活,保存信息。

除此之外,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可塑性也是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之一。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否长期记忆某个信息和工作记忆这个信息有没有被暂时性操纵和操作,突触可塑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突触可塑性使得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不断变化,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采取不同的形态和连接方式。

除此之外,又有一种工作记忆维护的机制叫做“自发性同步”,“自发性同步”是指,当一个大脑区域被激活时,由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个区域也会被同步地激活。

例如,前额叶下回和杏仁核是工作记忆和情绪处理的两个关键区域,它们在进行任务时,往往是同时被激活的。

总体来说,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它涉及到大脑的多个区域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通过这些机制,我们可以实现暂时性地保持、操纵信息,在高效思考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或许还需要更多深入的探究,但已有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和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提供了不少支持和启示。

《当代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当代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脑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

2.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机模拟方法是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规律的研究方法。

3.流程图示流程图示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4.口语报告法口语报告法是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生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它又称为“口述记录分析法”。

5.感觉信息加工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信息接触(或作用)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6.自下而上加工自下而上加工又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7.自上而下加工自上而下加工又被称为概念驱动加工,是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刺激信息的过程。

8.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指人脑吧输入刺激(模式)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9.资源限制的认知活动或认知操作注意的资源限制是指人的注意受到所分配的认知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配便能顺利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

10.材料限制的认知活动或认知操作注意的材料限制是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不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的过程。

11.部分报告法在部分报告法中,要求被试在全部刺激呈现后,根据主试的要求随机只报告所有刺激中的一部分。

12.全部报告法全部报告法是心理学是心理学实验的一种方法,又名整体报告法。

篮球运动员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控制的影响

篮球运动员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控制的影响

篮球运动员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控制的影响摘要采用视觉搜索任务范式,以不同工作记忆容量的篮球运动员作为研究参与者,探讨了视觉工作记忆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篮球运动员的注意控制能力存在差异,高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组的成绩略优于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篮球运动员;视觉工作记忆中信息性质影响注意控制,其影响作用是通过记忆项目特征与目标项目特征相匹配的情况来实现,这个影响过程不受视觉工作记忆容量大小的调节。

关键词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容量,工作记忆内容,注意控制,篮球运动员。

1引言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是能够同时加工、管理和储存信息的系统,是一个暂时的信息加工平台,能够对接收的信息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Baddeley提出工作记忆是容量有限的系统,是知觉、动作和长时记忆问的接口,因此也是思维的一个基础支撑结构(Baddeley,1992,2000,2003)。

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经常被看作是对认知加工的重要限制,并且被认为是区分个体之间以及特殊群体之间差别的基础。

Baddeley(1992)认为工作记忆模型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注意控制的性质,这实际上也就是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理论基础。

Engle(2002)做的潜变量研究分析表明,工作记忆容量反映的是个体注意控制的能力,更多地涉及了在控制过程和自动化过程中的差异而不是在存储容量方面的差异,这也是导致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差异与高级认知能力,如语言理解、推理、一般流体智力相关的根本原因。

Corsi积木测验(corsi block task)是测量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经典任务(Vandierendonck,Kemps,Maria,&Ar-naud,2004)。

其优点是顺序呈现的视觉刺激是随机的空间位置,为非语音性编码,排除了言语工作记忆对实验数据的污染(张拉艳,周世杰,2005)。

工作记忆在心理学很多的分支学科领域内已成研究热点,但在运动心理学领域却惊讶地发现很少有人把这个概念引入(Furley&Memmert,2010)。

工作记忆内容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

工作记忆内容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

‘第30卷总第120期心理学探新PS Y C H O LO G I C A L EX P I.0R A Tl0N2010年第6期工作记忆内容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杨海波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摘要:该研究采用视觉搜索任务范式,以小学五年级学优生与学困生为被试,探讨了工作记忆内容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

结果发现:(1)学优生与学圉生的自上而下注意控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学优生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学困生;(2)工作记忆内容影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靶相关信息能促进对靶刺激的搜索.而靶无关信息却会干扰对靶刺激的搜索。

关键词:工作记忆内客;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学优生;学困生中图分类号:118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0)06—0050—04l问题的提出注意控制主要探讨个体以何种方式选择性地注意外界信息。

根据偏向竞争模型(bi ase d c om pet i t i on m ode l),个体注意外界信息主要依赖于两种注意控制方式。

一种是自下而上注意控制,又称刺激驱动加工,个体加工哪些信息由刺激项目的特点(如颜色、大小)决定;另一种是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又称目标导向加工,个体加工哪砦信息受他们头脑中业已形成的目标定势的影响¨。

众多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个模型。

C hel az zi等人利用单细胞记录技术记录了短尾猿颞下皮层神经元的活动。

结果发现神经元的反应依赖于工作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即工作记忆内容自上而下地改变了神经元的反应旧J。

M oores等人研究发现,工作记忆中保持的客体表征不仅会使视野中的记忆匹配客体得到注意偏向,而且也会使得视野中与记忆表征存在语义关联的客体获得竞争优势。

“。

D ow ni ng的研究发现,当目标出现在线索化位置时,记忆任务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无记忆任务条件,说明工作记忆中容影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

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

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

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从EEG和ERP角度综述工作记忆摘要:工作记忆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工作记忆和EEG及ERPs 的关系进行简要介绍,重点从工作记忆的大脑神经机制进行探究,以及对信息的脑加工机制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关键词:工作记忆,脑神经机制,EEG,ERPs前言:工作记忆是指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用于信息的暂时储存与加工的资源有限的系统。

目前针对工作记忆的机制,国际上已经提出数个著名的理论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Baddeley 的多成分模型[1](Miyake A,Shah P. Models of working memory:mechanisms of active maintenance and executive control)。

工作记忆的研究方法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的各主要研究技术。

其中事件相关电位(ERPs)就是近年来在该领域应用日益增多的技术。

该技术的突出特点是能以精确到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对特定认知事件引发的脑电位进行实时性测量。

该技术还能在不需要被试做外显行为反应的情况下检测到内部心理过程的变化。

这些优势使ERP技术能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明确的区分,而这种区分对建立科学的认知模型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随着工作记忆的实验范式得到不断创新,ERP 才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工作记忆核心领域的研究。

而脑电图(EEG)是指在没有特定外界刺激时大脑神经元自发产生的电位变化,是神经元群的电生理活动在头皮表面表现出的电现象,是脑功能的客观反映。

一、工作记忆中的典型ERP效应(一)工作记忆的P300效应。

P300是指ERP成分中的第三个正波,由于最早发现的P3在刺激呈现后约300毫秒出现,所以叫做P300,现在P300已成为含有多种子成分的家族。

许多研究表明P300与工作记忆存在密切的关系。

Donchin等考察了典型的工作记忆任务中的ERP效应,发现可以把P300的波幅变化视为工作记忆中情景更新的指标,工作记忆任务复杂性越高,P300波幅越大。

视觉记忆原理

视觉记忆原理

视觉记忆原理
视觉记忆是指通过视觉感知并储存的关于物体、图像或场景的记忆。

它是人类记忆系统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记忆(如语言记忆、声音记忆和空间记忆等)相互作用。

视觉记忆的原理主要包括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

首先,我们通过感官器官(眼睛)将外界的视觉信息接收到大脑。

这个过程被称为感知。

在感知过程中,我们对物体的外观、形状、颜色、纹理和空间位置等信息进行捕捉。

接下来,经过编码过程,大脑将这些视觉信息转化为可以储存的形式。

编码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大脑中的各种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活动。

编码过程不仅仅是对物体的直接复制,还涉及到对物体特征的提取和组织。

当视觉信息被编码后,它会被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系统中。

视觉记忆的存储分布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如颞叶皮层、顶叶皮层和额叶皮层等。

这些区域相互连接,并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信息。

最后,当需要使用视觉记忆时,我们可以通过检索过程将其取回。

检索是指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被储存的视觉记忆的过程。

通过与存储的特定记忆进行匹配和联想,我们能够识别和认知视觉信息。

视觉记忆的原理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制,它使我们能够感知、识别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同时,它也是人类其他认知功能的重
要组成部分,如学习、思考和决策。

通过理解视觉记忆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和应用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

记忆系统的工作机制

记忆系统的工作机制

记忆系统的工作机制记忆是人类思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为我们提供了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已经存在的知识的感知和认识。

人类的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它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来处理和存储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记忆系统的工作机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记忆系统的分类记忆系统被分为三个主要的子系统: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感觉记忆是我们对外部世界输入的第一步,它是由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组成的。

它允许我们暂时存储和处理的信息,以便我们的大脑可以将其转化成容易识别的形式。

例如,当我们看一张图片时,我们的眼睛只会花费几秒钟来识别图片中的物体和场景,然后将图像信息传输到我们的感觉记忆。

在感觉记忆的维持期内,我们可以继续检查和分析这个图像。

短期记忆也被称为工作记忆,它是我们大脑用来存储转换过的信息的一种临时存储器。

如果感觉记忆被认为是输入数据的RAM,则短期记忆就是CPU中的寄存器。

大脑只会将最常用的信息存储在这里,以便在需要时能迅速调用。

这种类型的记忆通常只会持续几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

长期记忆是大脑存储已经转化过的信息的主要系统。

长期记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那些可以意识到、能够在语言和意识层面上表达的记忆,如我们记住的生日和过去的事件。

而隐性记忆则是那些无意识的过程所存储的,例如我们学会自行车骑行技能时候所需要的协调和平衡知识。

记忆系统的发掘大脑中的神经元是记忆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被称为突触。

当我们学习新事物或创建新的记忆时,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会形成一种新的连接。

这些连接被认为是一个记忆的物理基础,每个记忆都是一个独特的神经元网络,它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新的路线。

研究表明,长期记忆的存储需要在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连接。

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形成连接时,这个突触会发生变化,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形成众多的通道。

假设神经元之间的链接将强化,这个突触的效果就会变得更强大,这将加强连接并形成记忆。

工作记忆的脑机制

工作记忆的脑机制

工作记忆的脑机制工作记忆的脑机制崔明瑜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09级应用心理学班摘要:工作记忆是进行学习、记忆、思维及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活动时的一个暂时的信息加工与存储的机制,包括中央执行系统、视觉空间存储器和语音环路等三部分。

在功能上,工作记忆包括执行控制和贮存激活信息两个方面,执行控制主管信息编码与提取,而贮存激活的信息则保持着激活了的信息,以便认知加工可以及时获得信息。

时间信息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基本维度,但是迄今还没有发现人类感受时间信息的特定感觉器官。

研究表明时间信息加工的复杂性,但是绝大部分的研究证实基底神经节、小脑和前额叶是时间信息加工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工作记忆的容量方面,容量限制理论认为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英语句法歧义句的加工。

关键字:工作记忆;加工机制;执行控制;记忆负荷1 工作记忆概述在进行学习、记忆、思维及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活动时,人们需要一个暂时的信息加工与存储机制,它能够保存被激活的信息表征,以备进一步加工之用,Baddeley 等(1974)称这种机制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工作记忆包括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视觉空间存储器( visual spatial sketch pad ,VSSP) 和语音环路(phonological loop) 等三部分。

中央执行系统负责工作记忆中的注意控制,其功能类似于一个能量有限的注意系统,该系统负责指挥各种次级系统的活动。

视觉空间存储器对视觉图象信息进行操作。

语音环路贮存与复述言语信息,在获得语言词汇中其起重要作用。

视觉空间存储器与语音环路是两个平行的子系统(slave systems),也许中枢执行系统还可以分离出其他的附属系统。

但是,目前所了解的只有语音环路和视觉空间存储器两个子系统。

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决定了工作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表征、存储形式、提取以及容量等。

工作记忆是一个位于知觉、记忆与计划交界面上的重要系统,它与短时记忆的区别在于,工作记忆包括心理计算和对计算结果进行贮存,而短时记忆则强调对最近信息的存贮能力。

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加工与存储机制_回顾与思考

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加工与存储机制_回顾与思考

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加工与存储机制:回顾与思考宋耀武Ξ 郝红杰(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 要 在视觉工作记忆的研究中,是否可能划分出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和视觉物体工作记忆两个子系统还没有定论。

子系统划分成立的基本前提是以特征为存储单位。

当前关于存储单位的理论有特征理论、客体理论和双重存储等不同观点,多数视觉信息加工与存储机制的研究支持双重存储说。

注意与视觉信息的加工和存储相互影响,因此,加工及存储机制的研究就要在具体的注意水平上进行。

关键词:视觉工作记忆 存储单位 记忆容量 选择性注意1 引言 Baddeley 和Hitch 在1974年提出了“工作记忆”(work 2ing memory )的概念,用来取代原来的“短时记忆”。

随着这一,研究者的基本观点发生了两个转变。

一是从功能上,工作记忆除了包含信息的暂时性存储之外,还强调对信息的暂时性加工。

而不再像短时记忆那样,仅仅是看作被动的存储容器。

二是从构成成分上,短时记忆是单一的存储系统,而工作记忆则包括视觉空间模板、语音环和中央执行系统三个成分。

其中,中央执行系统全面负责整个工作记忆过程,通过与注意机制相结合来协调和控制视觉空间模板和语音回路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活动,同时与长时记忆保持联系;语音回路分管言语信息的加工与存储;视觉空间模板分管视空间信息的加工与存储,当前研究中多以“视觉工作记忆(visual working memory )”的名称出现。

总之,视觉工作记忆是对视知觉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存储的能量有限的系统。

做这样的概念界定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体现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不同。

视觉工作记忆除了包含信息的暂时性存储之外,还强调对信息的暂时性加工。

二是体现注意的控制作用。

鉴于注意对知觉和记忆的内容及容量上的限定作用,视觉工作记忆应当也是一个能量有限的受注意控制的系统,那么对其加工及存储机制的考察就应当在具体的注意条件下进行。

2 视觉工作记忆的子系统2.1 子系统的划分视觉工作记忆是否可以分出独立的子系统,较多的研究者认为,视觉工作记忆包括视觉空间工作记忆(visual -spatialworking memory )和视觉物体工作记忆(visual -object working memory )两个子系统。

视觉工作记忆对前注意阶段注意定向的调节

视觉工作记忆对前注意阶段注意定向的调节
另外, 本研究采用如上所述的基于特征的视觉 搜索任务, 除了可以保证实验 2与实验 3中的搜索 任务是平行搜索之外, 还可以消除搜索序列中视觉 工作记忆匹配项目与其他搜索项目知觉水平差异太 大所引起的注意捕获效应。 2. 1 被试
选取大学生 13名 (男生 6人, 女生 7人 ), 年龄 在 20~ 25岁之间, 平均年龄 23. 5岁, 裸视或矫正视 力正常, 色觉正常。所有被试均未参加过类似的实 验, 并自愿参加本实验, 实验之后给予报酬。 2. 2 刺激和材料
根据 W olfe等提出的 Guide Search( GS)视觉搜 索模型, 视觉注意有二个阶段的加工: 没有容量限制 且为平行加工的前注意阶段, 和有容量限制且为序 列加工的注意阶段 [ 8, 9 ] 。前注意加工阶段是在注意 定向到位置或客体之前, 将注意定向到视野中特定 客体所在的空间位置, 快速、有效地加工视觉情景中 的信息, 不受意识因素的影响。而注意阶段则是一 种序列注意控制的过程, 需要注意焦点从一个项目 转移到另外一个项目直到靶子项目找到为止 [ 10, 11 ] 。
注意是否总是会定向到工作记忆内容匹配项目 位置呢?
W oodman等 ( 2007)对此问题 做了进一步的探 讨 [ 6] , 他认为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的项目并不总是 会自动捕获注意, 工作记忆内容是以一种灵活的方 式来促进或是抑制加工。当被试工作记忆中保持的 项目与搜索靶子无关时, 即使随后的搜索任务中有 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的分心物, 注意也不会被这个 分心物捕获, 反而会拒绝它; 而当搜索任务中有与工 作记忆内容匹配的靶子时, 对靶子的反应最快, 而对 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的分心物的反应最慢。他们的
然而笔者发现: 在 O livers等人的研究中视觉工 作记忆内容只作为随后视觉搜索序列中的分心物出 现, 注意总是偏向与视觉工作记忆内容相匹配的项

一种自上而下加工的注意选择新机制_视觉标记_崔翔宇

一种自上而下加工的注意选择新机制_视觉标记_崔翔宇

一种自上而下加工的注意选择新机制:视觉标记崔翔宇许百华X(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摘要视觉标记是国外新近提出的有关注意选择机制的一种假设。

该假设认为,在任务目标预先设定的条件下视觉系统是通过抑制旧刺激所处的位置来实现对新刺激的优先选择。

本文主要介绍了视觉标记研究的经典实验范式、视觉标记理论的行为实验依据和脑成像实验依据,还概述了三种质疑视觉标记理论的观点。

最后对视觉标记的未来研究做了展望。

关键词:视觉标记注意选择自上而下加工注意捕捉1引言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必须优先选择最重要的信息,忽略次要信息。

Watson和Humphr eys(1997)在预览搜索(prev iew search)实验中首次发现,先期呈现部分分心项可以显著提高视觉搜索的绩效。

由此他们提出了视觉标记(visual mar king)的假设[1],认为在任务目标预先设定的条件下视觉系统通过抑制旧刺激所处的位置来实现对新刺激的优先选择。

视觉标记被认为是一个自上而下、目标驱动的过程,需要注意资源的参与。

之后,大量研究为这种机制的存在提供了多方面的实验证据。

2视觉标记的经典研究范式Watson和Humphreys(1997)创立的预览搜索(preview search)范式被看作研究视觉标记的经典实验范式[2]。

预览搜索是视觉搜索任务的一种变式。

视觉搜索主要分为特征搜索(feature search)和联合搜索(conjunction sear ch)两种。

前者的靶子由单一特征定义,搜索反应时不受分心项数目的影响;后者的靶子由两种以上特征定义,反应时随分心项的增加而增加。

在预览搜索实验范式中所有搜索项目分两组相继呈现,先呈现的项目组称为预览项(例如绿色H),后呈现的项目组称为搜索项(包含靶子和其它分心项,例如蓝色H和蓝色A,前者为靶子),呈现间隔1000毫秒;搜索项呈现的同时,原先的预览项继续呈现,被试在新、旧刺激组成的阵列中搜索靶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上而下加工控制的视觉工作记忆机制摘要通过像联系,相近或相似等原理将多种特征组合成单一表现可以使视觉工作记忆有限的容量扩大化。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得知视觉工作记忆是怎样通过研究关联线索和相近的线索是如何在既不是单独使用又不是在另一个组合线索出现时使用的情况下组成信息的。

此外,我们还研究在一个线索上的另一个线索是否是受意志控制的。

被试需要记住呈现的没有组织线索的客体,只有关联线索的客体,只有相近线索的客体,或者关联性和相近线索都有的客体。

我们发现尽管在两个线索在相互竞争的时候关联性线索可能趋于主导地位,可是它可能关联性线索和相近性线索两个都不使用。

然而,根据任务目标的情况,如果两种线索都存在的时候,他可能关联性和相似性线索都不使用。

引言视觉工作记忆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几秒,Zhang&Luck, 2009)内可以回忆少量的信息(三四个单元,Luck&Vogel,1997)。

为了扩大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一些特征(比如,红色,圆圈)会被搜集到一起组成一个单元储存在视觉工作记忆中(Luck&Vogel,1997)。

这些特征的组合可以通过多种感知组合的原则来实现,比如,关联性原则((Luck&Vogel,1997;Xu,2006),相似性原则(Woodman,Vecera,&Luck,2003),特征相似原则(Peterson&Berryhill,2013)等。

但是,当两个线索相互竞争的时候视觉工作记忆是如何组织或者什么范围的机制是受自下而上加工控制的还不是很清楚。

我们假设一些线索可能在其他线索上占主导地位,这决定于知觉线索的相对强度。

但是它可能会根据任务目标的强度在组织策略间灵活的转换。

如果两个知觉可以允许知觉地组合情况下,尤其是如果在统一的视觉特性的关系结果,比如,像有关联的的颜色或纹理的的情况下,关联线索是个很有力的线索((Palmer & Rock, 1994; Watson & Kramer, 1999)。

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关联线索的使用通常可以增加记忆特征的数量((Luck & Vogel, 1997; Xu, 20 02)。

当相互关联的特征形成不同的部分的时候一些特征的关系会增加表现(Xu, 2002, 2006; but see Davis & Holmes, 2005)。

如果相关联的特征表现一个连续的表面特征的时候关系线索的优势可能会更大(Delvenne & Bruyer,2004; X u, 2002)。

其中的一个例外就是颜色-颜色关联,越是两种空间分开的颜色对于容量的消耗越大(Delvenne & Bruyer, 2004; Olson & Jiang,2002; Wheeler & Treisman, 2002; Xu, 2002)。

因为颜色的边界损害了整个知觉,所以这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在视觉工作记忆中颜色边界是形成新的项目表现(或客体文件)的重要信息(Goldfarb & Treisman, 2011)。

特征相似性允许项目的空间分离在共享特征的偏见上知觉的组合起来(Wer theimer,1938)。

注意无意识的传递就像在客体之间一样也会发生在相同项目间(Erlikhman, Keane, Mettler, Horowitz&Kellman, 2013; Kasai, Moriya, & Hirano, 2011; Wannig,Stanisor, & Roelfsema, 2011)。

特征的相似性也可以用来扩大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至少颜色特征就可以做到:如果项目的颜色相同那么大量的空间无关联的项目就可以被记忆(Peterson&Berryhill,2013)。

但是,不是所有的分组线索优势上都是平等的(Schmidt & Schmidt, 2013);一些线索就可以控制其它线索。

例如,都是没有关系的线索的无意识的分组要比形状相同的分组更快些(Han, Humphreys, & Chen, 1996),如果相近特征和相似特征在竞争的时候相近的特征就会控制相似特征(Schmidt & Schmidt, 2013)。

同样地,在本研究的实验一,我们主要研究当多样的线索在相互竞争的时候,视觉工作记忆中多样分组的线索。

如果在无意识中相近线索的作用比相似线索的作用更强,那么我们预测关联性的线索要比相似的线索组合能力更强。

此外,即使一些组合策略会有先后顺序(优先于其他),但是也会受自上而下加工控制而偏好于一个组的知觉。

例如,被试对一对目标的反应时会比相同知觉组的部分中的两个目标的反应时更快(通过颜色相同,位置大约相近,都是没有关联线索或者成分没有关联等)。

但是,如果被试提前知道一对目标会出现在一个分组里这种分组效应就会消减或限制((Beck & Palmer, 2002)。

这说明它很有可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加工的知识影响对于一个组的识别。

那么实验二的目的就是确认在视觉工作记忆的分组策略是不是受自上而下加工控制的。

实验一在实验一,被试需要检测呈现包括无分组线索,只呈现特征相同的线索,只呈现关联线索,或者两种线索都呈现(相互竞争)这几种线索的改变。

呈现包括三种刺激类型(只有颜色,只有形状,颜色和形状都有),因为不同的分组可能会产生不同刺激物的类型。

除了两种颜色之外,颜色和形状的关联可以被分组保存在视觉工作记忆中(Wheeler&Treisman, 2002)。

相似线索的分组只可能是颜色(Peterson & Berryhill, 2013)。

在实验一我们通过在形状相同的基础上建立分组来探讨,当相似的线索和关联线索竞争的情况下,视觉工作记忆是如何分辨和组织每个刺激类型的。

图一,所有的形状(a)和所有的可能的刺激类型还有呈现类型(b)。

每个特征的组合方式横着呈现的,所有线索的呈现类型是纵列出现的。

当呈现的方式是无关联线索的时候(无线索或者只呈现相似线索的时候)所有的六个特征呈现在分离的位置。

当特征是相关联的时候(只有关联线索或者呈现两个线索的时候),两个特征垂直地叠在一起(前提是两个特征之前没有组合在一起)除了颜色-形状刺激。

客体排列的位置正好可以围成一个圆形,六个特征分别排列在时钟的12点方向,2点,4点,6点,8点和10点方向。

在没有线索和之后相似线索呈现的时候,一个单独的特征出现在六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在只有关联线索和两个线索都呈现的时候两个可能刺激的排列随机内部混合的方法被试69名没有毕业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学生。

26名被试参加只有颜色的关联线索的实验组,22名参加只有形状关联的实验组,21名参加颜色和形状关联的实验组。

刺激物特征:八种颜色(青色,橙色,红色,粉色,蓝色,紫色,棕色和绿色)和八种形状如图一。

每个特征从显示屏到表格的边缘旋转1.4度视角。

所有的形状都是和Y轴对称的并且都是基本相同宽度的,所以任何两个形状都能组合(正立和倒立的)。

刺激类型:三种刺激类型(图一),彩色的方形图片是只对于颜色的刺激的实验材料,所以被试只察觉颜色的改变。

对于只有形状的刺激,被试只察觉形状的改变到黑色的形状。

一半的形状正立呈现出来,一半的形状倒立呈现,相同的形状不会出现既是正立又是倒立的情况。

颜色-形状的刺激是由两个垂直的单个形状组成也就是一个正立的一个倒立的形状组成。

最后连接起来的形状是一个固定的颜色填充。

线索呈现的类型:四种线索呈现(没有线索,只有关联线索,只有相似线索,关联和相似线索都有)所有的呈现方式都包括六种任务关联的特征。

没有相似线索的时候(没有线索,或只有关联线索)所有的呈现都是唯一的。

当关联线索不出现的时候(没有线索或只有相同线索呈现的时候),六种特征在空间上是分离的。

当两种线索都呈现的时候,两个单独的项目从不出现;比如,一个呈现包括红色的椭圆形,一个红色的菱形,一个绿色的椭圆形,但不是两个绿色的菱形。

实验过程被试看到一个记忆任务呈现(图二)500ms,紧跟着900ms的延迟接着是一个测试任务的呈现,在每个单元的中间,六个中的一个特征从学习任务变为测试,被试需要指出是否发生变化是“Z”否“/”。

除了颜色-形状关联的被试完成256个单元。

试验中被试完成512个单元所以颜色和形状可以分开分析(在类型上的改变是没有显著差异的,所有的结果都展示了颜色和形状表现的折叠)。

被试需要完成四个模块单元每个线索呈现的类型顺序都抵消平衡了。

结果在线索呈现类型的因素上,每个特这的组合正确的比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相比其他刺激结果显著(表1)。

为了明确的探讨线索是如何影响行为表现的,在对四个特征相互比较的方差分析之后,对于不同的分数进行了单因素t检验。

不同兴趣线索的影响(看下面的描述)会产生不同的分数,因为这更清楚的说明了是否是出现了一个影响作用或者是这个影响作用的方向,结果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相同(图三)。

关联效应从只有关联性线索状态的表现结果减去没有线索状态的,为了确定是否是关联性线索产生的原因,一个积极的分数表现了关联性线索的改进。

我们发现没有关联效应对只有颜色刺激t(25) = 0.53, p = .60, d = 0.10;然而显著的积极关联效应显现在对于只有形状的刺激中t(21) = 3.58, p = .002, d = 0.76;还有颜色和形状刺激中t(20) = 5.25, p < .001, d = 1.15。

相似效应从只有相似性线索状态的表现结果减去没有线索状态的,为了确定是否相似性线索产生的原因,一个积极的分数表现了相似性线索的改进。

积极相似效应对于所有类型的刺激都显著。

只有颜色的t(25) = 3.76, p= .001, d = 0.74;只有形状的t(21) = 2.03, p = .055, d = 0.43;颜色-形状的t(20) = 2.40, p = .03, d = 0.52。

针对于相似项目的关联效应从两个线索的单元减去只有相似线索单元的表现来确定关联线索是怎么样影响相似性的分组的。

一个正值表现了当关联线索出现时反应的改进,还有由于关联线索产生的一个负值反应的损害作用。

如果项目是相同的时候,对于只有颜色刺激的时候关联性会减少t(25) = –2.63, p =0.02, d = –0.51;对于只有形状刺激的无关联效应t(21) = 2.03, p = 0.74, d = 0.07;但是我们发现对于颜色-形状刺激的一个显著的积极关联效应t(20) = 4.25, p < 0.001, d = 0.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