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江湖大对决郑证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上江湖大对决——浅谈郑证因《鹰爪王》与帮派技击
[日期:2004-2-2]
来源:旧雨楼·清风阁作者:叶洪生
前言:「烟侠」的启示
我接触到郑证因的武侠小说甚晚;约莫十年之前,才从旧书摊及租书店搜获部分郑氏作品。可惜除《鹰爪王》外,多系翻印本;或为张冠李戴,或竟滥改书名,言之痛心!唯有已故唐文标教授好古搜奇,曾慨赠数种郑氏原版小说,如《铁拂尘》、《铁狮王》、《乌龙山》、《尼山劫》及《钱塘双剑》等。虽然资料有限,但我还是斗胆写了一篇〈郑证因与鹰爪王〉(初连载于民生报,后删节收入联经版《鹰爪王》一书)。此文隔靴搔痒,虚张声势,不免贻人「花拳绣腿」之讥,不值识者一哂!
近阅天津张赣生先生钜着《民国通俗小说论稿》,深入浅出,只眼独具,多发人所未发!其中有一节论「技击武侠小说」大家郑证因,尤为精警深刻;对我过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皮相之谈,大有启发。他说:
「《鹰爪王》可称为集郑氏小说特色之大成的代表作。其中最主要的一点特色便是对中国武术的专注。中国武侠小说作家中真正通晓武术者并不多,称得起是武术家的只有向恺然(即平江不肖生);但向氏醉心于传闻轶事,未将描写武术作为艺术创作的重点。并且,向氏做为武术家,他重视的乃是武术之实用价值,没有着意去寻找武术在武侠小说艺术中之恰当作用。到郑氏方将粗犷的豪气、多彩的武术和惊险的情节融为一体,构成了技击武侠小说的完善形态。」(见张著《民国通俗小说论稿》下篇,页二七六;重庆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五月初版)
上引这段文字,乍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是以历史宏观的巨眼将向、郑二大家的创作取向分别作「直指本心」的透视,而又统摄到「寻找武术家在武侠小说艺术中之恰当作用」这一焦点上来。此中分际,向来为人所忽视;而张氏轻描淡写,即能鞭辟入里,探骊得珠,洵可谓成一家之言。
此外,张氏论郑证因另一特点是杂以天津方言行文──凡天津人念来皆觉「自然顺口」──更点中要穴!非真行家不能语此。盖世人只知「京味」小说之溜,焉知「津味」小说之土!由是乃明「郑派」小说声口自有妙处,而非关文笔之优劣、高下矣。
张氏见多识广,博通「旧派」武侠各家心法,且烟功高强(日吸三包半以上),因有「天津烟侠」美称。在其吞云吐雾与我斗室「论剑」之际,我除对他首倡「北派四大家」的说法提出异议,并力争应补上朱贞木以改称「五大家」外;且认为单指郑证因为「技击武侠小说」代表者,似尚嫌不足。做为近代武侠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独特风格、影响深远的一大流派开山宗匠,理当表彰其另一与众不同的特色──即有关帮会组织方面的描写。故笔者十年前妄称郑氏为「超技击派」巨擘,三年前即修正为「帮会技击派」宗师(详拙作〈中国武侠小说史论〉一文),其故在此。
「烟侠」每见我对武侠一往情深,执着不放,常劝我「不必太认真」──噫,此语活脱像是半世纪以前郑证因劝白羽「何必如此」的话。然而我因某种使命感作祟,毕竟走上「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路;毅然决然地推翻旧作若干论点,重新改写,以期不负初衷。「烟侠」见状,或会笑我痴吧?是为前记。
一代「技击之雄」郑证因
郑证因本名郑汝霈,生于清光绪廿六年(一九○○年),天津人氏。自幼家贫,却也读过四书五经及诗词歌赋。弱冠之年,据说曾教过私塾;想来国学根柢不错,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郑氏习武不知始于何时;因世居天津西沽(北运河与子牙河交汇处)一带,为「脚行」、「混混儿」把持,成为黑道横行之所;故其对帮会活动情形了解较深,也是情理中事。(按:以上系据张着《民国通俗小说论稿》所述大要。)
在一九三八年以前,郑氏大抵是以卖文为生,曾任新闻从业员;或谓也发表过若干中、短篇武侠小说,由于未见,不敢妄断。他一生「剥极而复」的转折点是与白羽定交,并帮忙为《十二金钱镖》设计前两章(只及第二章上半)的武打场面,兼及某些武术常识和江湖门道。嗣后白羽「投桃报李」,为他校正《武林侠踪》,且竭力推荐,始渐知名。
一九四一年初,郑证因代表作《鹰爪王》于北平《369画报》开始连载,轰动一时。郑氏乃师姚民哀所创「连环格」小说结构之故智,除《续鹰爪王》外,又陆续推出《天南逸叟》、《离魂子母圈》、《女屠户》、《回头崖》等故事相连的作品;至于间接与《鹰爪王》有关者,更无可数计。由于他的小说多以描写帮会组织活动及武功技击为主,江湖味特浓,乃自成一大家数。直迄一九五○年代初为止,郑氏一共写下八十八部长、中、短篇武侠小说;以部头而言,同行中可谓无出其右。
大陆「解放」后,郑氏被迫「封剑」,曾在北京作家出版社、通俗文艺出版社担任助理编辑;一九五九年又因所谓「历史问题」而被调到河北文化学院工作。他中年丧妻,乏嗣无后;孤身一人,贫病交迫;终于在一九六○年寂寞地死去,享龄六十岁。
一根线上栓着两只蚱蜢
由武侠创作上的关系来看,郑证因与白羽恰似一根线上栓着的两只蚱蜢,最初谁也离不开谁──如果没有郑氏帮忙做武术指导,白羽写不出《十二金钱镖》第二章上半的「江湖味」及「内行」比武场面;也就无从「借力打力」,别辟蹊径,开创「武打综艺」新风。如果没有白羽帮忙修改文字,则郑氏《武林侠踪》殆无出头机会,更遑论其后以《鹰爪王》扬名立万,成为一代名手了。
但细究起来,毕竟小说技巧及创意是一切作家生命的源头。试看白羽在没有郑证因「助拳」后,《十二金钱镖》、《武林争雄记》一样写得出色,便明此理。可话说回来,小说文字技巧也是「磨」得出、「练」得成的;至于能够达到何等境地,则全看作者本身天份、才思而定。据笔者粗浅观察,郑证因早年纵有若干武侠「习作」,也是不成气候,乏人问津;而要等到与白羽「合作」之后,方明白如何写小说,如何发挥「武艺文学化」的特色……而凡此一切,也有个发展过程。
据郑证因自述〈我写《鹰爪王》的动机〉文中透露:「竹心兄(按:指白羽)对国学有深刻的研究,写作上修辞严整;我则学识谫陋,仅于国术深感兴趣。更因先伯与外祖父习国术有年,所述武林轶事、江湖中一切特殊的习俗及有关于武林的奇闻轶事较多;与竹心兄消磨长夜时,竹心兄以国学探讨为话材,余则备述武林掌故及江湖中习惯以为交换,为竹心兄添了几部小说的资料……」(详见北平《369画报》第卅四卷十八期)
证以郑氏早期名作《武林侠踪》经由白羽「校读」四年后才获出版(一九四二年天津艺术书店);以及此前他隐姓埋名为白羽捉刀代撰《武林争雄记》(一九四○年)第十七、十八章和《牧野雄风》(一九四一年)大半部,事后皆为白羽「细加饰润」等情(参见联经版《武林争雄记》所附拙文),即足以说明两项事实:
(一)至少在一九四一年以前,郑氏尚非成名作家,更谈不上是「武艺泰斗」,不可与白羽相提并论。
(二)郑氏和白羽「合作」之始,仅只提供江湖杂学;初不明小说技法,尚须追随白羽磨笔、磨剑。嗣后经数载切磋,再配合本身条件,方能发挥所长,以《鹰爪王》(一九四一年)小说鸣世。
「纸上江湖」与《武术汇宗》
前文所论郑证因向白羽学习创作技巧,并非笔者不敬;相反地,郑氏能够虚心求教,见贤思齐,经千锤百炼而后卓然成家,更令人钦仰!然其「纸上江湖」文武兼修,搜罗宏富,似非全凭向壁虚造即可自圆其说。那么,他的「武」师父又是谁呢?郑氏本人会武是无疑的。笔者尝闻已故逊清宗室遗老唐鲁孙先生说,民国廿年左右,郑氏与傅泾波(曾任前燕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