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儿童诗歌创作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儿童诗歌创作教学反思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儿童诗歌创作教学反思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儿童,诗歌,创作,教学,反思,,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儿童诗歌创作教学反思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儿童诗歌创作教学反思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意是说如果没有规和矩,就无法制作出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后来引申为行为举止的标准和规则。习作教学亦是如此,应该重在“规”与“矩”的传授,而不在于“方”和“圆”的形象与逼真。只要学生能够明规知矩,就可以触类旁通、自由发挥、快乐创作。这是我在完成公开课《儿童诗歌创作》教学之后的最大感悟。

“规矩”与“方圆”的选择

准备儿童诗创作教学这一课时,我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纠结良久,难以定夺。摆在面前的有两种选择:

要么采取最常见的一读二仿三创作。即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儿童诗歌的特有语感,然后参照例文格式,变换内容,进行仿写,最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创作。这种思路重“方圆”不重“规矩”,评价标准多在模仿得像不像,有没有例文的韵味。其优点是教学设计简单明了,课堂流程自然有序,师生活动线条清晰,教学节奏易于把握,用来讲公开课风险较小。其缺点是学生不能掌握诗歌的内在特点,思维受制于教师所提供例文的固定形式,导致学生的创作无法脱离仿写的影子,也可以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更不利于激发学生在诗歌方面的才情和潜力。

要么采取先明理,后尝试的方法。即先让学生初步掌握儿童诗的基本特点,然后依照诗歌特点,利用诗歌形式,自由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这种思路重“规矩”不重“方圆”,重在学生对诗歌这种文体的理解和把握,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其优点是

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逐渐熟练运用诗歌的形式表情达意,能真正实现教会学生创作诗歌的教学目标。其缺点是教学难度大,学生对诗歌表达形式上的特点难以迅速理解,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经历由具体(某一首诗歌)到概括(诗歌特点),由抽象(诗歌的特殊要求)到形象(创作出新的诗歌)的思维过程,理性思维成分偏大,课堂气氛不很活跃,教学时间难以掌控,作为公开课,易于被大家从不同角度加以质疑。

到底该选哪种设计来完成本节儿童诗歌创作的公开课教学呢?思量再三,我决定宁愿冒险公开课的失败,也要把诗歌创作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终生受益。更重要的是,说不定二十年后,因为这节课,学生中还能涌现出几个有影响力的诗人呢。

明“规”知“矩”的突破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确立以后,面临的重大难题就是如何有效突破学生对诗歌特点的理解与运用。这是本节公开课成败与否的关键。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特点,方式不过两种:要么由教师提出特点,然后用诗歌举例证明;要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总结出诗歌的特点。显然,由学生自主总结出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在以后的诗歌创作中加以利用。但是,如果单纯提供多首儿童诗歌,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的思维总是局限在诗歌这种形式上,不能用平常心把诗歌视为一个表情达意的特殊形式,特别是不能把诗歌与自己已经很熟悉的记叙文建立起内在联系,无法形成知识结构,甚至会

对诗歌产生神秘感和陌生感,不利于后面的创作引导。这是以往许多老师在诗歌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一点,然而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了攻克这个难点,我多次在大脑中模拟教学情境,推演学生的课堂反应,调整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细节。经过艰苦思索,查看了近十篇网上资料,四次修改教案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便捷高效的办法,既能让学生自主总结出诗歌的特点,又能把熟悉的记叙文和不熟悉的诗歌建立起关联,打通学生理解与接受两种文体的壁垒,消除对诗歌的敬畏感。这个来之不易的方法虽然很不起眼,但它决定了这节公开课的价值所在——创新与突破。

这个方法就是课前自学单中设置诗歌阅读题目,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语感和美感,培养和强化学生对诗歌的好感。课堂上,就同一内容《我的理想》,先出示记叙文的表达形式,让学生体会表情达意的细腻、形象和具体;然后出示诗歌的表达形式,让学生体会表情达意的简约、明快和节奏感;最后将同一内容的记叙文《我的理想》和诗歌《我的理想》出示在同一张幻灯片上,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诗歌和记叙文一样,也是一种表达形式,只不过“一句一行”“按节呈现”“可用修辞”“语言精练”“押韵更好”而已。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法的更大价值还不在于破解了教学设计中的难题,也不在于让学生的认识茅塞顿开,而在于学生茅塞顿开之后的喜悦和同时迸发出的对诗歌的新奇与兴趣。

只要学生对诗歌明规知矩,理解了诗歌表达形式上的特殊要求,创作,对于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他们来讲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寻“规”授“矩”的价值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方与圆的最终质量在于规和矩,掌握了规和矩,就可以任意方圆。可见,规和矩才是万变不离其宗中的“宗”。教学就是要总结归纳出许许多多个规和矩,然后把这些规和矩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接受,并能自如运用,这是学生受益终生的财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方法比内容更重要。

教师的责任和价值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总结方法、提炼方法,充分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教师的方法意识越强烈,学生获得的发展动力就会越持久、越强劲。

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更有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由此看来,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具体的内容重要,然而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佳效果却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

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