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古人智慧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以其独特的音韵味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美学表达方式。

从对“韵味”的追求来看,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一、自然质朴民族声乐艺术强调对自然的敏感和体验,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

在歌词中,常以描绘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为主题,如描绘山川风景、农田风光等,以及描绘劳动、爱情、友情等人类情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音乐曲调、旋律则更加质朴自然,融入了各种自然声音元素,如悠扬的鸟鸣、潺潺的流水等,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发情感共鸣。

二、婉约含蓄民族声乐艺术在表达情感时,注重通过婉约的方式传递情感,强调含蓄和委婉。

这体现在音乐旋律的演唱方式上,常采用细腻柔和的嗓音,以及绵长流畅的音调变化,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动人。

同时也在歌词中注重言简意赅,避免直接表达情感,而是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使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

三、韵味独特民族声乐艺术注重对音韵的追求,追求一种特定的韵味。

在音律方面,不仅注重旋律的顺畅和和谐,还注重音调的变化,如音高的起伏、音位的抑扬等,以及音符的短长、重轻等,使音乐旋律具有独特的韵味。

而在演唱上,也注重通过声音的变化和技巧,增添音乐的韵味,如用不同的发声方式产生不同的音色,或使用特殊喉音技巧,使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四、回归本源民族声乐艺术常以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传承为特点,强调对古老传统的认同和追求。

在歌曲的选择上,常选取民间传统歌曲作为表达方式,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民族声乐艺术注重对传统演唱方式和技巧的传承和发扬,以保持声乐艺术的纯粹性和独特性。

这种回归本源的特点,使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血脉。

民族声乐艺术从对“韵味”的追求中体现出自然质朴、婉约含蓄、韵味独特和回归本源等审美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民族声乐艺术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情感、传递文化,使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历史的厚重。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

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

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

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

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

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

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

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同时又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

音乐具有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音乐艺术在给人们提供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既有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同时又有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标签:音乐艺术审美特征想象性情感性时间性流动性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

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

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性情,美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

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声音。

正式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艺术在具有了一般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艺术中的想象性审美特征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

音乐艺术并不是以单纯模仿自然界音响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对音乐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演奏出流畅的旋律,给予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

音乐总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这些具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动的联系和想象,激起听众强烈的感情反应,产生共振。

同时,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存在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音乐想象的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因此,音乐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够在人的内心深处唤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来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

听众或欣赏者才可以运用听觉去感受这些特定的情感。

例如喜怒哀乐等。

当这些情感元素与欣赏者或是听众原有生活中的经历相关,重新再现音乐意象使欣赏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所以这种感情便在欣赏者或是听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于是主体便产生了感动。

原生代的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原生代的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原生代的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一、数字原生代的音乐艺术1.以网络和手机为主要音乐传播载体。

数字音乐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音乐的特质,比如它极具丰富多样性、可重复性、远程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

而数字音乐更是具有革命性意义,它以数字信号方式储存有数据库里,只要有网络,人们就能够随意下载或删除,而且因其具有即时性、准确性、拓展性、便捷性、创造性、技术性等优势,所以很快取代了传统唱片在音乐传播方式上的主导地位,成为数字原生代音乐欣赏的主要途径。

MP3播放器、智能手机将数字音乐的播放形式变得更加简单,特别是手机能够直接在线收听、下载音乐、阅读歌词,实现了多功能的统一。

网络和手机已成为数字原生代的主要音乐传播载体。

2.以自主式音乐学习和个性化音乐欣赏为主要方式。

一方面,随着数字音乐的兴起,互联网凭借其海量的音乐资源,让课堂外的自主式音乐学习成为可能。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知名高校的音乐课程,只要有兴趣,就能够自主下载或在线学习和研究。

而且各种音乐社区、QQ群组、微博等也可让学习者能够在线实时地与他人甚至专家充分交流。

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原生代在音乐欣赏上更容易拥有个性化的选择。

音乐网站和软件的发展为音乐收听者提供了更多私人化、个性化的服务,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播放、收藏、下载音乐。

同时,对音乐搜索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既能够根据音乐的风格搜索,也能够直接点击自己喜欢的艺人,进入他(她)的专属音乐频道,网站根据用户的注重还能够推荐风格类似的音乐或艺人,……智能的、多元化的音乐选择方式使用户能够很快地进入自己喜欢的音乐圈子,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专属空间音乐。

3.以爱情、励志和对现实的反叛为主要内容取向。

当代大学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正处于情感发育的朦胧期和社会化的成长期。

流行音乐作为他们表达、宣泄情感的一种途径,在内容上多以年轻人成长中的情感问题为主要表现对象。

其中以描写爱情的流行音乐最受欢迎。

据乐坛注重度最高的歌曲排行榜(2011年)统计,在200首热门歌曲中,爱情题材歌曲占93%。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云南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

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这里的民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音乐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熏陶下,云南民族音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凸显出美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一、多样的民族特色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有25个少数民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音乐艺术,这种多样性在云南民族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同的少数民族音乐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审美风格。

比如彝族的芦笙、哈尼族的侗歌、傣族的原生态音乐等,都展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魅力。

而在这种多样性的基础上,云南民族音乐又形成了一种民族融合的审美特征。

在演出和创作中,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可以相互融合,形成新的音乐作品。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云南民族音乐的审美,也加深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了多元共存的美学艺术特征。

二、原生态的自然美云南民族音乐注重表现自然界的和谐美,具有原生态的自然美审美特征。

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常常以自然景色、动植物、天象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反映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例如一些傣族的音乐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热带雨林、水稻田园、花鸟昆虫的真挚情感,通过音乐来呈现出大自然的原生态美。

云南民族音乐中还充满了原始的朴实情感和自然的生命力。

其音乐风格简洁、直接、质朴,没有经过过多的加工和渲染,展现出了一种纯粹的审美特征。

这种审美特征与当代高度商业化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美的享受。

三、独特的音乐形式云南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还表现在其独特的音乐形式上。

云南地处高原地区,地理环境对音乐创作和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丘陵起伏、河流纵横的自然环境中,云南民族音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如山歌、舞曲、器乐等,这些音乐形式在表现审美特征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云南是中国南部一个充满民族特色和多元文化的省份,素有“民族音乐之乡”之称。

云南省境内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

云南民族音乐以其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吸引了众多学者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地域特征与环境因素塑造的审美特征云南地处中国的南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民族音乐审美特征。

云南的山高地远,气候多变,这些自然环境特点造就了云南民族音乐的淳朴、丰富和独特。

云南的山地和低地民族在音乐创作中吸收了大量山川风景的灵感,这在音乐中体现出了对自然景观的追逐和赞美,使得云南民族音乐充满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这也是云南民族音乐的一大审美特征。

云南的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这多样性造就了云南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

彝族的《阿细》、纳西族的《三弄》、白族的《梆子》等,每个音乐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乐器、旋律和表现形式,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追求。

二、多元文化与融合特色塑造的审美特征云南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区,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里相互交融,云南的民族音乐也因此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审美特征。

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在审美情感上却有着共同的追求,比如对自然的崇敬、对生活的热爱、对心灵的宽慰等。

这种共同的审美情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也是云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

云南的文化交融还体现在音乐风格上。

云南的民族音乐不仅保留了各自民族特色,还在音乐中吸收了汉族、藏族、哈尼族等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跨文化的融合。

彝族的《阿细》中融合了汉族的二胡、京剧的唱腔,纳西族的《三弄》中融合了藏族的长号、哈尼族的鼓乐等,这些跨文化融合使得云南的民族音乐在审美风格上呈现出了多元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音乐形式与表现手法塑造的审美特征在音乐形式上,云南的民族音乐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成为世界音乐的瑰宝。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音乐文化。

云南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美学艺术特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本文将对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风格特点和艺术内涵。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首先表现在音乐的风格和形式上。

云南民族音乐以多样性著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彝族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节奏感著称,而哈尼族音乐则以其朴实和质朴的风格闻名。

在形式上,云南民族音乐多采用民歌、舞曲等形式,同时也融合了戏曲、器乐等元素,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还表现在其独特的声音特色上。

云南地处南方,气候湿热,这种气候环境对民族音乐的声音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云南民族音乐的声音清亮、柔和,富有弹性和穿透力,这与云南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民族文化习俗密切相关。

哈尼族的竹笛演奏,以其悠扬清脆的声音特色著称,彝族的竹筒鼓则以其低沉有力的声音特色而闻名。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还表现在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上。

云南民族音乐注重舞蹈与音乐的融合,其表演形式多以歌舞、器乐等形式呈现。

云南民族音乐的艺术内涵丰富多彩,其歌词多取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传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

哈尼族的《米拉之歌》、白族的《三月三龙王庙嘎达舞》等,都是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代表作品。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还表现在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上。

云南民族音乐注重情感的真挚和表达的细腻,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著称。

彝族的《哀歌》以其深情、悲痛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而纳西族的《玛尼卡》则以其温柔、细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云南民族音乐的审美情趣也十分独特,其音乐风格多变,节奏明快,富有动感,给人以欢快愉悦之感。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音乐的风格和形式、声音特色、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

音乐美学研究报告

音乐美学研究报告

音乐美学研究报告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拥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音乐美学的研究旨在深入探索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感产生的机制。

一、音乐的审美特征1. 音乐的表达性:音乐通过音符和乐器的组合来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境。

音乐的表达性使得人们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维的启迪。

2. 音乐的艺术形式: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有机组合。

不同的音乐形式通过这些元素的运用来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氛围。

3. 音乐的美学结构:音乐的美学结构包括曲式结构、构图结构和动态结构等。

这些结构的运用使得音乐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和完整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音乐的美感产生机制1. 同理心理论: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节奏的变化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根据同理心理论,人们会在聆听音乐时模拟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和反应。

2. 心理感知理论:音乐作为一种声音形式,能够刺激人们的听觉感知。

心理感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音乐的美感产生是通过感知音乐中的声音元素和节奏的规律性来实现的。

3. 美感刺激理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美感刺激理论认为美感的产生是因为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感官和情感,使人们产生愉悦和满足的感觉。

三、音乐美学的发展与应用1. 音乐教育:音乐美学的研究对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音乐的美学原理和规律,可以帮助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音乐技能的培养。

2. 音乐创作:音乐美学对音乐创作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音乐的审美特征和美感产生机制,可以帮助音乐创作者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表达方式和创新音乐的风格。

3. 音乐欣赏: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提供音乐欣赏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音乐的美学结构和美感产生机制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提升音乐欣赏的水平。

总之,音乐美学研究通过对音乐的审美特征和美感产生机制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艺术的本质和魅力,从而提升音乐的创作、教育和欣赏水平。

审美体验音乐分析

审美体验音乐分析

审美体验音乐分析一、音乐审美的特点音乐审美区别于其他艺术审美的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是音乐审美不是以模仿为主的艺术形式。

但是它与文学和绘画一样,在艺术特质上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某一主题,为欣赏者构建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可表现在如下几点:首先,可以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进行主题勾画,使整个作品组合成一个结构统一的有机整体。

其次,在主题层次构建中,它也是有层次结构,有开头、有冲突、有高潮。

再次,音乐与文学和绘画在主题上可以相同相通相近。

许多歌曲和歌剧,都可以取材于文学作品、绘画作品。

如以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为蓝本,威尔第编创了歌剧《茶花女》,用音乐成功表达了对错失爱情的男女主人公的同情和悲伤。

同样,音乐与绘画的关联,也是非常紧密的,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而宋词《风入松》古琴曲《风入松》相得益彰的词与乐,使其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得到同时提升,让欣赏者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的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忧伤之思。

不过,即便如此,音乐与文学和绘画艺术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都无法取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审美体验与音乐的关系(一)音乐是审美体验的结果关于音乐的起源,《礼记.乐记》是这样说的:所有音乐的产生,都是人类心动心生的后果:人心因物变动而动情,形成声,声相应,故生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谓之乐。

从中可知,心是乐之源,个体通过外物发声来表达心情,这是人心底最真实的感动,所以,可以说,音乐的形成也是人类对美追求和领悟的结果,其源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体验。

因此,有人说,在音乐诞生之初,音乐审美就已经存在的,不过是它缺乏一个具体的概念和定义而已,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音乐审美是难以用文字来解释清楚的,人们可以对音乐作品结构、织体语言特色、创作背景、创作意图、音响效果等进行深度解析,但是,音乐本身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ﻫ一、以“情”为核心内涵音乐和歌唱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在中、西方从来都是有争议的问题。

在西方,十九世纪以来有“唯情论”与“唯形论”两种对立观念的尖锐对立,在中国,有“声无哀乐”与“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观点分歧。

但从先秦以来典籍记载和近现代歌唱实践看,以情感为歌唱基本表现内涵的观点具有一贯性和主导性。

从懦家学派的孔、孟、荀以下至《乐记》等历代文献,皆把“歌以咏情”作为歌唱审美的核心内涵。

即使提出。

“声无哀乐”的稽康,也仅是把“情”与“声”分割为“名”与“实”两个范畴,并没有完全否认歌唱的情感表现功能。

ﻫ从歌唱实践看,具有聚族而居,农耕为主特点的我国汉族社区,从来把歌唱行为当作调节社区或族群内部人际关系的认同手段。

歌唱行为对以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这两种基本社会活动内容的直接干予,适应农耕宗法制社会以血缘、婚姻、师承、隶属等“天然情感”(而非法律契约)为人际凝聚纽带的组织特点,必然把情感表现作为歌唱功能实现的首要条件。

因此,无论是联络感情的“酒歌”、“对歌求偶”的情歌,还是靠煽情以招来听众的各种曲艺、戏曲歌唱,均把情感表现的地位放在声音谐美的技术之上。

这与十八世纪以来欧洲大歌剧或正歌剧强调高度技巧性的歌唱,和歌唱家以声音技能为成名首要条件的现象,也有观念上的差异。

在声,情关系的外化形式上,中西唱法亦存在相当差异。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铸造,我们在民族性格——主要是表达情感的习惯和方式上与情感表现更加直露、强烈和个体化的欧洲声乐艺术不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讲究含蓄、中庸和群体化。

春秋时代即已得到明确表述的情感审美理想一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一条重要的价值标准贯穿于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汉族音乐中。

京剧旦角荀慧生,他在表演尤二姐被害临死时最惨痛的那句唱腔“痛断肠染黄河”(二黄散板),是怎样运声的呢?他说:唱时要象游丝百转,缠绵而拖长,到煞尾似乎近于荒调,表示泣不成声,使观众也有回肠荡气,不忍卒听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悲剧音响效果”这种“哭音”是他在声情并茂上的艺术创造。

音乐艺术特征与审美论文

音乐艺术特征与审美论文

音乐艺术的特征与审美摘要:人是音乐艺术的审美主体,音乐艺术作品是审美对象,这两者是音乐艺术的特征关键,并且起着决定作用。

一旦两者之间的审美发生碰撞或融合,它的特征就会变得复杂。

本篇文章主要总结并分析了他的三个特征:构建性与再创造性、反刍性与超越性、直观性与情感性。

关键词:音乐艺术;艺术特征;审美主体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艺术的批评、欣赏与传达的纽带和音乐艺术创作的动力都是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

当审美主体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创作或欣赏的灵感,像这样具有内省性及反思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都是由它从始至终的贯穿着。

虽然决定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审美主体的人和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但是一旦他们之间发生审美碰撞与融合,其特征也将变得纷乱复杂,下面就从他的几个特征方面分析一下原因。

一、构建性与再创造性人对一件艺术品从认识到了解的过程就叫做构建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对这件艺术品具有再创性的理解就叫做再创造性。

因为审美主体的文化背景、生活条件、价值观念以及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所以即使有一个明确的表象对象存在,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审美主体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首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反应和理解也各不相同。

曾有一位著名作家说过:“对一首音乐的欣赏,受欣赏人的影响,因为不同的人对原作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也受欣赏者主观条件的制约,因为它是充满创造性的想象活动”。

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在原来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的原作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生活体验去丰富它;那些艺术修养高和生活经验丰富的欣赏者,有时会在作品中发现作者都没有发现的意义。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首先,云南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之一是多样性和包容性。

云南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苗、彝、瑶、傣、白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云南民族音乐融合了各个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多样而包容的音乐体系。

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使云南民族音乐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吸引着广大听众的兴趣和喜爱。

其次,云南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是富有情感和表达力。

云南民族音乐通常以传统的乐器演奏为主,如竹笛、芦笙、口弦、木鱼等。

这些乐器能够真实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感受,使音乐在情感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同时,云南民族音乐的演唱方式也非常独特,特别是一些民歌和民间舞蹈音乐,旋律优美动人,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其中的情感和表达力。

第三,云南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还包括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反映。

云南地处中国南方,环境优美,山川交错,多山多水,这种自然环境的特点也深深地影响了云南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云南民族音乐常常以描绘大自然景色或表达与自然相关的情感为主题,例如山歌和水调等。

通过音乐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使得云南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格和审美特征。

最后,云南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还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云南民族音乐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同时也不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和创新,使得传统与现代在音乐中相互碰撞和融合。

云南民族音乐的艺术家们积极探索和实践,将传统的音乐形式与现代的音乐技巧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新颖和独特风格的作品,丰富了云南民族音乐的艺术内涵和审美表达。

综上所述,云南民族音乐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情感丰富和表达力、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等审美特征。

这些特点使得云南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艺术中具有独特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

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老字号的艺术瑰宝,它的出现深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艺术的丰厚底蕴。

它蕴涵了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深刻思想,让我们可以根据它们表达从中熟悉并悄悄敲打心灵的思想。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首先,它体现了中国独特的理论元素,如古老的五行宇宙观,在民族乐派中该理论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了艺术家对宇宙的极厚崇敬。

其次,中国民族音乐拥有博大的情感抒发能力,把乐曲的曲调、节奏、歌颂、结构的艺术和乐感、表达意向等元素一步步拼接,将强烈的情感抒发出来。

此外,怀旧情怀极其突出,多数的中国民族音乐都完美的重现了中国老一代的深情厚谊和逝去的时光,千古流传,无可替代。

中国民族音乐不仅仅是单纯的声音,它更多的是一种赋有深刻味道的民间所传承守护的精神内核,它包含着千古不变的价值观念,发出极具魅力的情感描绘,令人受到极大的感召,十分动人。

中国民族音乐在引领中国音乐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不断深入认识、宣传和传承。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一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以和为美”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创作思想和审美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音乐创作者对“和谐”的高度追求。

可以说,“和谐”不但是中国古人的生命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由此而产生的以儒、墨、道、法等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形成。

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影响尤为深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理论主张“中庸”之道,讲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境界;把人所公认的“度”作为行为准则,认为“乐”与“礼”的作用完全不同,“礼”多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而只有“乐”可以引导人的性情趋于中正平和,从而将修身养性带入了更高的境界。

因此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修身当先要学诗,立身必定要学礼。

然而,学诗学礼还尚且不够,还需要学乐才能成性,才能根治行为失范的本质问题,完成礼乐的教化功能。

孔子在其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尽善尽美”。

《论语》中记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对此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并赞叹《韶》乐之美:“尽美矣,又尽善也”,这句话从两个层次上肯定了《韶》乐之美。

“尽美矣”中的“美”仅指乐舞的艺术形式,是乐舞外在的音调声容之美;而“又尽善也”的“善”则是指乐舞的思想内容,是乐舞的思想内涵之美。

整首《韶》乐美在形式与内容上相互统一,从而具备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太和之气。

可见,儒家音乐审美的标准重在凸显和谐之美,在潜移默化中不留痕迹地提升音乐的品味,还不忘教化世人,引导社会风气。

与此同时,道家也是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重要音乐美学思想。

道家对“道”的论述,以及关于崇尚自然、反对雕琢、虚静坐忘、得意忘言和技中见道的思想观念,或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音乐审美创作中物我关系、创作心理和艺术思维等基本规律的认识与深化。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拥有丰富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上,还可以体现在音乐的表演方式、演唱技巧等方面。

下面将从音乐的形式、音乐的表达方式以及音乐的审美理念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相对简约,但却富于内涵。

传统音乐以曲调和乐曲的结构为主要特征,通常采用自由曲式或者简单的重复曲式。

在音乐的形式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曲调的变化和曲式的安排,尤其擅长创造富有动听旋律的乐曲。

例如中国古代的琵琶、古筝等乐器,都以其独特的音响魅力和旋律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表演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传统音乐以人声、乐器等表演方式来传达音乐的意义和情感。

在表演方式上,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注重演唱者对音乐曲调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音乐情感的表达。

演唱者通过声乐技巧和音调的运用,将曲调的优美与情感的深沉完美结合,使得整个演唱过程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表现力。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在审美理念上注重与自然、人文的融合。

中国传统音乐强调音乐与自然、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音乐的创作中,中国传统音乐更倾向于表现自然的美和人文的情感。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歌曲经常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类情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反思和感悟,表达出对美的追求和意义的探索。

这种审美理念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在音乐的形式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曲调的变化和曲式的安排,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形式。

在音乐的表达方式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演唱者对音乐曲调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情感的表达。

在审美理念上,中国传统音乐强调与自然、人文的融合,追求和谐与美的统一、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摘要所谓审美特征也就是对象符合人感性需要的知觉特征。

对于音乐艺术来说,也就是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合人感受性需要的知觉特征。

所以,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官刺激、知觉体味和情感想象都成为了音乐显著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音乐艺术审美特征感觉知觉想象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具有鲜明的特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审美特点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

音乐属听觉艺术,由于它的特殊性,它不像绘画、雕塑、舞蹈等可视艺术那样对客体对象有着形象鲜明的确定性,所以,也很少受到反映对象的具体约束。

它是在音响的不断起伏、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审美情感的。

我们感受音乐时一定要对音乐的表现要素和表现手段有所反映才能够得到美的享受。

那么,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它所具有的审美特征都将是我们在了解和理解音乐时会影响到我们思维的条件。

一听觉赋予的审美感觉我们将欣赏音乐称为“听”音乐,是因为音乐是一种通过声响来传递情感的艺术,它主要以乐音作为基本素材,配合多种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段从而形成旋律声响来揭示音乐内容。

“听”是我们接触音乐所必须的第一步骤,同时,我们也通过“听”在心中对所接触的音乐产生第一印象。

这里所说的“听”,是包括听觉里的全部过程的。

所以,要了解音乐的特性,我们首先要了解听觉所带给我们的所有表象和内涵的东西,这样才能由最浅的审美层次进入到高级审美体验中去。

1 听觉的重要性艺术与科学等其他人类实践活动的区别在于,想要得到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就必须由参与者亲身去体验。

我们需要直观地去感受艺术才能够获得审美快感,任何间接的经验都不能使我们对艺术产生真正的美感。

所以,我们要与艺术亲密地接触才能感受到艺术魅力之所在。

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听”是我们与它最直接的接触。

音乐旋律就是音乐的语言符号,在听到音乐响起的一刹那,我们的大脑都会自然地做出反应。

当然,音乐声响在我们耳中听来并不是分解的符号,它通过不同的音高、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和声和节奏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一条流畅完整的旋律线条,从而给我们带来音乐的感受。

因此,听觉对于音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将帮助我们在第一时间对音乐旋律有所判断,进而产生好恶。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在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中也许它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对于不可视的音乐艺术来说它就是最重要的。

我们通过听觉来实现对音乐的接触,离开了听觉,很难谈得上欣赏音乐。

所谓音乐外部听觉,外部是指外界音响对人体听觉器官的刺激,经过大脑的处理我们会对音乐产生个别属性的反应。

音乐外部听觉是产生音乐感觉的基础。

例如,听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时,我们可能还没有理解作品其实是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着重体现音乐的抒情性时,就会为他在音乐中所描述的潺潺流水声和鸟鸣声所感动,从而产生放松惬意的心情。

对于音乐艺术来说,无论是想获得外部听觉还是形成内心听觉,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听”,因此,听觉无疑是音乐审美中最关键的一部分。

2 听觉引发的感知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我们要从事审美活动时才会触及的范围。

而真正的审美开始,应当是从对艺术作品有所感知算起。

音乐也是如此,当听觉带给我们音乐感受与认知之后,在我们的联想与想象展开以后才真正进入到审美实践中。

作为音乐听知觉来说,虽然要动用大脑去记忆、分析,但这几乎是一种自动自觉的行为。

而对于音乐作品所传递出的思想的思考,则是听觉所引发的艺术感知,它是一种更积极的、更主动的音乐审美心理活动。

例如,我们在听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第四乐章时,会由3/4拍的慢板曲调中感受到那悲凉凄寂的情感,体会到作曲家对人生哀伤、悲叹和苦恼的情绪,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

我们在听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序曲时,会由那些由弱渐强、跌宕起伏的旋律中感受到大海那翻滚的浪花和汹涌的波涛,并由此想象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产生舒适畅快的感觉。

音乐艺术是参与艺术,我们要想领略其艺术境界,就必须要审美主体通过听觉的感知,融入到主观情感和思想活动里去。

因此,我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就是听觉所引发的音乐感知。

二节律赋予的审美知觉赋予我们审美知觉的主要是音乐中的构成要素。

我们必须通过对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程、音阶、音区、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辨别和认识才能够感受到音乐美的含义。

一般情况下,单一要素本身是只具有局部性的音乐特征。

而当我们对每一要素进行充分认识,将它们整体把握后,就会得到一种完整的音乐印象和总体知觉。

因此,审美知觉是音乐的节奏、韵律等因素赋予我们的。

1 构成音响的要素音乐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往往具有优美的韵律感和动人心弦的独特旋律。

但要知道,这些优美的韵律感和独特的旋律并不是乱无章法、随意发声的,它也不仅仅是简单声响的组合,它们的形成一定要通过有组织有规律的创作方法才能实现。

音乐音响的构成具有特殊的组织规律,对音乐所包含的各种元素有机地组合和安排会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现,同时也会直接作用于我们对音乐的感受。

(1)节奏“节奏”作为单个词语的解释是: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化而丰富进化,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简称节奏。

在音乐中,音乐家或学者对音乐节奏的认识多样不一。

例如,中国古代《国语·郑语》中谈论音乐时有言,“清浊、大小、短长、疾徐”是“文”,“哀乐、刚柔、高下、周旋”是“采”,两者合之便是“文采”。

其中“文采”是指音乐的文采,而音乐的文采是什么呢?《礼记·乐记》中曾有句:“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

”东汉学者郑玄注对其的解释为:“文采,谓节奏合也。

”也就是说,“文”其实就是节奏。

那么古人认为,节奏就是音乐中音的长短、缓急、强弱。

而在《乐记·疏》中却有如下的论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也就是说,这里的“节奏”含义是指音乐的演奏方式,与之前《国语,郑语》或《乐记》中的含义有着很大的区别。

至于现今,我们一般认为音乐节奏就是旋律中音阶、音符或者音节的长短和强弱等。

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作为音乐三大要素之首,节奏影响了音乐的整体风格。

在我们初次接触某个音乐作品时,往往节奏所传递的信息要多过于其他音响要素。

因此,节奏首先会让我们感受到鲜明的音乐风格。

(2)旋律旋律的形成离不开音高线这个基本要素。

音高线也就是旋律线,它是在旋律的进行过程中音高的运动方向。

由低渐高上行的音高方向给人以情绪逐渐明朗、激昂的感觉。

如中国彝族歌曲《情深意长》在歌曲的起始就使用了上行级进:“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

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情绪逐步高涨,整个旋律的进行有着明显渐强走向;由高渐低的下行音高方向会给人带来逐渐低落深沉的感受。

旋律也会受到节奏的制约,生动的节奏会使旋律更加富于情感。

虽然我们在了解旋律的时候往往多注重曲调的表现而忽视节奏,但真正旋律的形成是离不开节奏的支持的。

所以,在这里,对于旋律和节奏不应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我们应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当然,作为听众,如果深一步了解调式的特点,就会更容易地分辨出音乐的特色,为音乐审美提供良好的审美基础。

(3)和声作为三大音乐构成要素之一的和声,它在音乐中的作用是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

虽然它的地位位于节奏和旋律之后,但由于在17世纪之后主调音乐的不断发展,和声的作用也就日趋强大,终于成为影响音乐创作的重要因素。

在这里,和声与旋律的关系就像绿叶与红花一样,不同的和声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和声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2 变化的节奏产生不同的效果节奏对于塑造音乐主题形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变化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使是同一支曲目也会因为演奏时节奏的不同而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并能够适时地改变主题形象的性格,增长音乐情趣。

例如,广东汉乐筝曲《昭君怨》,描述的是昭君出塞时哀怨与无奈的心情,表现了昭君对故土的思念之意。

在乐曲的前半部分,为了突出“哀”的情绪,演奏以缓慢的节奏进行,旋律没有太多的变化,以重复为主,能够使人感到昭君深深的伤感;而为了表现“怨”,乐曲在尾部加快了节奏,使得旋律变得跌宕起伏,仿佛诉说出昭君的满腹幽怨,加强了作品深意。

节奏的变化使听众体会到了主人公“哀”与“怨”两种不同的情绪,也使我们的心情能够随着音乐激动起伏,感受到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乡之情。

这样看来,节奏在音乐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任何要素都不可取代的,它的变化往往能够使乐曲反映出不同的情绪。

三情感赋予的审美想象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激发人类的情感,也可以净化人类的心灵,还可以陶冶人类的情操,而这一切音乐功能是通过音乐本身所实现的。

在音乐中,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体味人生的真谛。

但这些必须通过音乐中情感的传达,我们才有可能激发联想和想象。

任何一部毫无情感的音乐都不能呈现出音乐艺术独特的美,也不能满足人类在音乐中所希望获取的精神需要。

1 音乐的抒情性音乐是抒情的,它被人们用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在音乐中,所有难以言传的感悟或是无法形容的体味,所有精神理想的寄托或是对未来的希望与渴求都随着一段段优美的旋律流淌出来。

当人类的语言、文字或其他舞蹈、绘画等艺术都不能展现我们心中的情感时,音乐就成为了情绪和思想的载体,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并传达给他人一起分享。

人们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态度实际上都是由音乐所传达的感情产生的。

那么,我们可以说,音乐是抒情的,没有蕴含情感和情绪的音乐是不能成为高级艺术的,也不可能存在。

2 旋律带来的联想音乐的情感是需要感受的,在感受中我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任意地去营造我们心中的世界,去感受音乐的美。

在音乐中,能够导致我们联想的要素就是旋律。

旋律是音乐各种思想和情感传达的载体,通过它,音乐才能成为实际,我们才能有声可循,进而才能发挥联想。

每一段不同的旋律都具有丰富的、与众不同的情感。

所以,根据不同的心理体验,听众会进行不同的联想,引发另一种心理感觉。

我们先来看看音乐联想是怎样产生的:首先,是联想产生的步骤。

联想,是我们常会发生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于一定的心理影响而引发的。

而在联想之前,我们最先体验的是“联觉”这种心理活动,也就是在人体的感官受到刺激时所引起的另一感觉器官的活动。

一般在欣赏音乐时,我们最先经历的是听觉器官受到声波的刺激,继而才会引起非听觉器官的活动,如视觉体验或情感体验等。

要想越过第一步联觉活动而直接进入联想活动是不可能的。

但音乐旋律的语义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只可能保证联觉活动的一致,而联想必须要根据个人的经验产生,因此,在联觉之后,各人的联想会大相径庭。

但无论如何,没有联觉的发生,联想是无据可循的。

其次,是联想的介入。

当音乐的声响刺激到了我们情感记忆中的某个对象时,联想就会随之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