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

合集下载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庞大的上市公司市场的国家中,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财务舞弊。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旨在探讨财务舞弊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财务舞弊的定义与原因所谓财务舞弊,是指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篡改、隐瞒或虚增财务数据、财务报告等方式,掩盖其真实经营情况,达到欺骗投资者、误导市场、追求短期利益的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烈,上市公司为了保持业绩增长,增强市场竞争力,利用财务操作来夸大业绩,获取更多融资支持,从而扩大生产和经营活动。

二、财务舞弊案例分析1.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是我国知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

该公司在2019年年报中虚增营收30.8亿元,涉及超过50家子公司,影响巨大。

其虚增营收主要是通过伪造广告服务等费用来实现的。

2.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也是一起较为典型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0至2013年间,通过虚构双方交易、虚报收入、提高净利润等手段,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欺骗股民和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也是一起严重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5年到2016年期间,虚构抵押、质押标的物,违规收取借款服务费等行为,造成银行多次鉴定、评估、检验的标的物并不存在,这意味着该公司销售及借款金额的超额夸大,拉高投资者期望值。

三、财务舞弊的危害1.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财务舞弊行为直接违背了投资者获取真实信息的权益,投资者在欺骗下进行的投资必然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损失,造成对于公司的很大质疑。

2.影响市场的公正和透明财务舞弊行为会破坏市场公正和透明,使得市场的活力和秩序被破坏,降低市场活力。

3.破坏企业声誉财务舞弊行为劣化了企业形象,严重者会导致公司主体地位、信用等方面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

案例解读7.1 达尔曼财务舞弊案例剖析与启示

案例解读7.1 达尔曼财务舞弊案例剖析与启示

案例解读1 达尔曼财务舞弊案例2005年3月25日,ST达尔曼成为中国第一个因无法披露定期报告而遭退市的上市公司。

从上市到退市,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达尔曼极尽造假之能事,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系统性舞弊手段,制造出具有欺骗性的发展轨迹,从股市和银行骗取资金高达30多亿元,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失。

一、案例简介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主要从事珠宝、玉器的加工和销售。

1996年12月,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并于1998年、2001年两次配股,在股市募集资金共计7.17亿元。

西安翠宝首饰集团公司一直是达尔曼第一大股东,翠宝集团名为集体企业,实际上完全由许宗林一手控制。

从公司报表数据看:1997—2003年间,达尔曼销售收入合计18亿元,净利润合计4.12亿元,资产总额比上市时增长5倍,达到22亿元,净资产增长4倍,达到12亿元。

在2003年之前,公司各项财务数据呈现均衡增长。

然而,2003年公司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3.16亿元下降到2.14亿元,亏损达1.4亿元,每股收益为-0.49元;同时,公司的重大违规担保事项浮出水面,涉及人民币3.45亿元、美元133.5万元;还有重大质押事项,涉及人民币5.18亿元。

2004年5月10日,达尔曼被上交所实行特别处理,变更为“ST达尔曼”,同时证监会对公司涉嫌虚假陈述行为立案调查。

2004年9月,公司公告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锐减为13亿元,净资产-3.46亿元,仅半年时间亏损高达14亿元,不仅抵销了上市以来大部分业绩,而且濒临退市破产。

此后,达尔曼股价一路狂跌,2004年12月30日跌破一元面值。

2005年3月25日,达尔曼被终止上市。

2005年5月17日,证监会公布了对达尔曼及相关人员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罚字[2005]10号),指控达尔曼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通过虚签建设施工合同和设备采购合同、虚假付款、虚增工程设备价款等方式虚增在建工程,重大信息(主要涉及公司对外担保、重大资产的抵押和质押、重大诉讼等事项)未披露或未及时披露。

《2024年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范文

《2024年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范文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篇一一、引言康得新,一家曾在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具有重要地位的上市公司,近期因严重的财务舞弊事件而备受关注。

该事件不仅对公司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借鉴和警示。

二、康得新公司背景及财务舞弊概述康得新是一家专注于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曾在国内复合材料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

然而,近年来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问题,通过虚构财务报表、操纵利润等手段进行财务舞弊,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形象和信誉。

三、财务舞弊手段分析1. 虚构财务报表: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收入、成本及费用等手段,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使公司的利润状况看起来更为乐观。

2. 操纵利润:公司通过调整利润表中的项目,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等手段,操纵利润,以达到特定的财务目标。

3. 关联方交易:公司与关联方进行大量交易,通过转移资产、费用等手段,实现利润的转移和调整。

四、财务舞弊的影响1. 投资者损失:投资者因受虚假财务报表的误导,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导致损失。

2. 债权人受损:债权人因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实,无法准确评估公司的偿债能力,导致债权难以收回。

3. 破坏市场秩序:财务舞弊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其他诚信企业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4. 监管机构压力:监管机构需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信息披露要求,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康得新财务舞弊的成因分析1.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失效,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2. 内部监管不力:公司内部监管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措施。

3. 外部监管漏洞:监管机构对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信息披露要求不严格,为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提供了空间。

六、应对措施与建议1. 加强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与启示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与启示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与启示摘要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中的财务舞弊行为十分频繁,这不仅严重损害公司、投资者的利益,还对经济市场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以康美药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近年间发生的财务舞弊事件。

关键词财务舞弊内部控制康美药业一、公司简介康美药业全称为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于1997年成立。

其初始的股东有:普宁市康美实业有限公司、普宁市国际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普宁市金信典当行有限公司和许燕君、许冬瑾。

该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7个生产基地,并与多家与多家医疗机构和药房维持着合作。

2001年初,公司通过网上定价的方式成功在我国境内发行A股,于沪市交易。

二、事件回顾在2018年12月的一次检查中,曾经被誉为A股医药板块领头羊的康美药业跌落神坛。

该公司被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现其财务数据有舞弊的嫌疑,回顾其过去曾高达1000亿的市值,令人唏嘘与警醒。

2019年8 月16日,证监会正式发布文件公开康美药业的舞弊行为和对此的处罚结果。

文件表明康美药业存在三大舞弊行为:伪造银行单据虚增银行存款、使用虚假凭证增收、通过关联方交易操纵股价;其处罚结果为:对公司给予警告及60万元的罚款、对主要董事给与警告及各90万元的罚款,并终身禁入措施,三、舞弊手段1.虚增收入根据康美药业最初披露的历年年度财务报表,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的营业收入从15年到17年一直在增长,17年度的总收入为2647697.1万元,18年为1935623.34万元;17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84279.42万元,18年度为-319152.96万元。

一般而言一家良好的企业,其经营现金流应当与总营业收入呈同方向增长且相差不应当过大,但在案例中,良好的营业收入却未能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加之其主要应收类项目的表现,我们有理由怀疑该公司存在虚增收入的舞弊行为。

2.存贷双高根据康美药业最初披露的历年年度财务报表,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的15年的货币资金为1581834.16万元,短期借款和应付债券的金额分别为462000万元、488543.91万元,并且在15年到17年间三项数额持续增长,18年爆发危机后货币资金金额骤然下降。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自从会计信息作为公司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财务舞弊就如影随形,会计史上从来不缺乏重大的财务舞弊案件,这也是促使了会计界对财务舞弊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成为催生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动力。

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到飞速发展,虽然在信息披露、会计规范体系、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证券监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公司尚会利用各种舞弊手段粉饰会计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一、财务舞弊动因的理论基础对于财务舞弊动因的研究,国外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财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财务舞弊GON E理论(四因素论)和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①]。

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完善的财务舞弊动因理论,它把财务舞弊的动因分为一般风险因子和个别风险因子。

个别风险因子侧重于个体的因素,在组织控制范围之外的因素;一般风险因子则指组织控制风险因素。

当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结合在一起,并且对舞弊者有利时,舞弊就会发生。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风险因子分析(一)个别风险因子分析2) 内部控制不健全我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颁布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其行为多为政府主导,企业都是被动接受,没有形成内化的需要,导致内控措施执行不力,多流于形式。

纵观我国资本市场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件,其内部控制无一例外地失效了。

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和执行不到位就为财务舞弊的发生留下的缺口和机会。

3) 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存在任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面面俱到,它只是对会计实务进行原则性的规范和指导,具体处理还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解和职业判断,这样就预留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自然为财务舞弊行为提供了机会。

2、被发现的可能舞弊行为被发现或者暴露的可能性大小会影响财务舞弊行为人是否实施舞弊行为。

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财务舞弊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故意对财务报告进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从而误导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法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也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以下是对某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

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A在连续几年的财务报告中,通过虚构销售收入、虚增资产、隐瞒负债等手段,夸大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

这种行为在短期内提高了公司的股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最终导致了公司股价的暴跌和投资者的巨大损失。

舞弊手段分析:1. 虚构销售收入:公司A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虚构了大量的销售收入。

这些交易在账面上看似正常,但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商品或服务交换。

2. 虚增资产:公司A通过高估存货价值、固定资产折旧不充分等手段,虚增了公司的资产总额,从而提高了公司的净资产和盈利能力。

3. 隐瞒负债:公司A通过将负债转移到表外,或者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掩盖真实的负债情况,使得公司的负债水平看起来比实际情况要低。

舞弊动机分析:1. 提高股价:公司A的管理层可能希望通过财务舞弊来提高公司的股价,从而获得更高的薪酬和奖金。

2. 满足业绩指标:公司A可能面临来自股东或市场的压力,需要达到一定的业绩指标,因此采取了财务舞弊的手段。

3. 个人利益:公司A的某些高管可能为了个人利益,如股票期权等,而参与或默许了财务舞弊行为。

舞弊后果分析:1. 股价暴跌:随着财务舞弊的曝光,公司A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下跌,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 信誉损失:公司A的信誉受到了严重损害,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度下降,公司的业务受到了影响。

3. 法律责任:公司A及其管理层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处罚,包括罚款、赔偿损失以及刑事责任。

防范措施建议: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提高透明度:企业应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及时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判断的重大信息。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背景介绍:康得新是一家中国大型制药公司,主要从事化学药品的研发和生产。

然而,2016年初,康得新爆发了一起财务舞弊案件,该案件揭露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财务报表中存在大量虚假数据,为股价操纵提供了便利,导致公司严重亏损和投资者巨大损失。

这起案件震惊了整个中国金融界,也引起了对于公司金融监管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深思。

一、财务舞弊手法在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中,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操纵财务数据,使其看起来更健康。

主要手法包括:1. 虚报销售额:通过虚构销售订单、推迟报告退货和拖延应收账款的结算,使得销售额呈现出高于实际情况的假象。

2. 虚假收入确认:将尚未发生的收入提前确认,使得公司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更高的收入水平。

3. 虚构资产和业绩:通过虚增库存、夸大资产价值和粉饰业绩等手段,使得公司看起来更有价值,从而推高股价。

4. 虚假投资项目:通过虚构投资项目来转移公司资金,并在财务报表中合理化这些资金的流动。

二、案件暴露和影响康得新财务舞弊案是由一家匿名机构通过公开信的形式揭露的。

该机构指出了康得新财务数据的异常和不一致之处,并要求监管部门进行调查。

该公开信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

此后,康得新股价暴跌,市值蒸发数百亿元。

公开信的披露也导致投资者的疑虑和恐慌情绪,不少投资者纷纷出售股票,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的暴露不仅对公司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发了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的质疑。

许多人认为,康得新之所以能够长期进行财务舞弊,与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有关。

监管部门早在事发前数年就接到了投资者的举报信,但对此并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因此,康得新案的暴露也透露出监管机构在审计和核查方面的不足,监管体系亟待完善和加强。

三、案件启示康得新财务舞弊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其中包括: 1.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确保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及其启示

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及其启示

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及其启示财务舞弊案例是指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员工或管理人员采用欺诈行为来虚报财务数据、隐藏损失或偷盗资金等行为。

这些案例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对于企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秩序都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对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及其启示。

第一、财务舞弊案例分析2. Enron案例:2001年,美国能源公司Enron公司因为虚报利润和隐瞒债务而破产。

Enron公司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实体(SPV)等手段来掩盖自己的债务,虚增公司利润。

然而,这种虚假行为最终被揭发,导致Enron公司破产,成千上万的员工和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

第二、财务舞弊案例的启示1.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核算、审计以及内部监督等方面。

只有确保内部控制的严密性和有效性,才能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舞弊行为。

2.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财务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道德和职业素养,时刻遵守财务管理规定和职业道德准则。

培养和保持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对于预防和遏制财务舞弊行为至关重要。

3.加强审计监管:健全审计监管制度,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涉嫌财务舞弊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计和调查,及时发现和查处舞弊行为。

4.激励机制的合理设置:企业应该合理设置激励机制,激励员工按照诚实、公正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工作。

通过奖励员工的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减少财务舞弊的发生。

5.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加强对外信息披露,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及时向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增加市场信心。

第三、结语财务舞弊案例给企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唯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职业道德、加强审计监管、合理设置激励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等,才能有效预防和遏制财务舞弊行为。

这些案例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提醒企业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和管理,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索菱股份(以下简称“索菱”)是一家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汽车配件制造商。

然而,近年来,索菱卷入了一系列财务舞弊的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以索菱股份为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教训。

一、案例背景索菱股份成立于2005年,业务涵盖了汽车轴承、离合器、传动系统等汽车配件制造。

在上市前,公司外部声誉良好,投资者对其前景充满期待。

然而,在2016年,索菱被曝出存在大规模的财务舞弊行为。

二、财务舞弊行为据调查,索菱的财务舞弊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增收入:索菱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等手段,虚增了一定期间内的营业收入。

这导致公司财务数据的失真,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状况产生了误判。

2. 资产负债表造假:索菱在财务报表中虚构和隐瞒了大量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从而掩盖了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他们通过虚报资产、虚减负债等手段,使得公司资产看起来更加庞大,而负债看起来更小,给投资者提供了误导。

3. 利润管理:索菱通过调整会计政策、虚增费用等手段来操纵利润数字。

这些做法使得公司的净利润看起来更高,增加了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但实际上并未反映真实的经营状况。

以上行为都违反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准则,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打击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那么,为什么索菱会出现财务舞弊行为呢?三、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财务舞弊行为通常是由公司高管为了获取私利而进行的。

索菱的高管可能因为个人利益驱动,通过虚增财务数据来提高公司的市值,获取更高的报酬。

2. 监管不力: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往往与监管不力密切相关。

索菱在财务舞弊期间,相关监管机构并未及时发现问题,也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财务舞弊得以持续进行。

3. 内部控制薄弱:索菱在财务舞弊期间,公司内部的风险管控机制明显不足。

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和风险防控机制使得财务舞弊行为得以长期发生。

四、教训和反思1. 强化监管责任:监管机构需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查和核实,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频频发生,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严重影响,其中以索菱股份的案例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索菱股份为例,分析其财务舞弊的原因、影响以及监管措施,以期提醒人们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问题的关注和警惕。

索菱股份是一家从事婴幼儿护理用品生产的上市公司,曾被誉为行业标杆企业。

然而,在2016年底,该公司突然爆发财务舞弊风波。

事后调查发现,索菱股份的高管团队通过虚增销售额、夸大利润和资产减值等做法,掩盖了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

首先,财务舞弊的根本原因在于高管团队的利益驱动。

索菱股份上市后,公司高管团队获得的巨额股权激励计划引发了强烈的利益诱惑,他们为了达到激励计划要求的业绩目标,不惜以舞弊手段来虚增公司利润和资产,追求短期的高业绩,以获取高额奖励。

这种以利益为驱动的行为导致了道德风险和道义缺失。

其次,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薄弱也是财务舞弊的重要原因之一。

索菱股份在财务报告的审计和核算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内部控制漏洞和监督不严问题,给高管团队提供了可乘之机。

公司监事会职责不落实、审计委员会疏于职守、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漏洞等原因,导致高管团队得以实施财务舞弊行为而长期未被发现。

财务舞弊对公司和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财务舞弊破坏了公司的信誉和形象,导致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的利益遭受损失。

其次,财务舞弊会严重影响公司的发展和业务运营。

索菱股份在曝光财务舞弊后,遭遇了巨额诉讼和处罚,企业形象和市场地位大幅下滑,一度面临破产风险。

此外,财务舞弊也对整个市场造成了恶劣影响,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可信度的怀疑,严重损害了市场的稳定性和良性发展。

为了防范和遏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财务监管力度,提升审核水平,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和核实。

其次,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高管团队的约束和监督,避免利益驱动导致的财务舞弊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大开放的进程,上市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财务舞弊。

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嘉实证券的财务舞弊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典型案例之一。

2016年,嘉实证券发布了涉嫌虚假陈述的《关于与库蓝新技术交易》的公告,公告中称其已与库蓝新技术签订合作协议。

然而,事后发现该公告内容存在虚假陈述,实际上该交易并未达成。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为了营造良好的业绩而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其次,中弘股份的财务造假案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2016年,中弘股份发布的年报显示,公司实现了巨额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都是虚构的。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为了符合投资者的期望和吸引更多的投资,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

此外,云南白药的财务造假案也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2018年,云南白药因涉嫌虚增利润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调查发现,云南白药虚增了大量的销售和利润数据,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为了保持高增长、提高股价和扩大公司规模,故意歪曲财务数据的行为。

以上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问题长期存在,且涉及众多行业。

财务造假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信誉,也对投资者和整个资本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那么,财务舞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向投资者展示出良好的业绩和前景。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些公司选择通过虚增销售收入、利润或资产来误导市场。

其次,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个人利益,往往会主导财务造假,以便获得更高的薪酬或激励措施。

此外,财务舞弊的发生还与监管不力、内部控制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对于如何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从根本上遏制财务舞弊行为。

财务舞弊分析报告(3篇)

财务舞弊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财务舞弊,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舞弊的手段、危害及防范措施,为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在2015年至2018年间,通过虚构交易、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公司利润,误导投资者。

具体舞弊手段如下:1. 虚构交易: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手段,将不存在的销售收入计入公司报表,虚增营业收入。

2. 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延长收入确认周期等手段,将本应计入下期的收入提前计入本期,虚增当期利润。

3. 隐瞒费用:A公司通过虚构费用、降低费用标准等手段,将本应计入本期的费用推迟计入下期,减少当期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4. 虚增资产:A公司通过虚构资产、虚增资产价值等手段,将不存在的资产计入公司报表,虚增公司资产总额。

三、舞弊手段分析1. 虚构交易:虚构交易是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企业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手段,将不存在的销售收入计入报表,从而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在本案例中,A公司虚构了大量的销售合同,虚增了营业收入。

2. 虚增收入:虚增收入是财务舞弊的另一种常见手段,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延长收入确认周期等手段,将本应计入下期的收入提前计入本期,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在本案例中,A公司通过延长收入确认周期,将本应计入下期的收入提前计入本期,虚增了当期利润。

3. 隐藏费用:隐藏费用是财务舞弊的又一手段,企业通过虚构费用、降低费用标准等手段,将本应计入本期的费用推迟计入下期,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在本案例中,A公司通过降低费用标准,将本应计入本期的费用推迟计入下期,虚增了当期利润。

4. 虚增资产:虚增资产是财务舞弊的一种手段,企业通过虚构资产、虚增资产价值等手段,将不存在的资产计入报表,从而虚增公司资产总额。

财务舞弊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舞弊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事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财务舞弊的手段,以达到粉饰业绩、误导投资者等目的。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舞弊事件进行分析,以期为企业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提供借鉴。

二、事件概述2019年,我国某知名上市公司A公司因涉嫌财务舞弊被证监会调查。

经调查,A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间,通过虚构业务、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等手段,虚增利润近10亿元。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严重打击。

三、事件分析1. 舞弊动机A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1)追求短期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A公司为了提高业绩,不惜采取舞弊手段虚增利润,以吸引投资者关注。

(2)掩盖经营困境:A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滞销等问题,为了掩盖这些问题,公司管理层采取了财务舞弊手段。

(3)满足高管利益:A公司部分高管为了获取高额薪酬和奖金,通过财务舞弊手段虚增利润,以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

2. 舞弊手段A公司采取的财务舞弊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虚构业务: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增值税发票等方式,虚增收入。

(2)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应收账款等方式,虚增利润。

(3)虚减成本:A公司通过虚构采购合同、虚减存货等方式,虚减成本。

(4)关联交易:A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到关联方,以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

3. 舞弊原因(1)内部控制不健全: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2)审计监督不力:A公司外部审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财务舞弊行为,审计监督不力。

(3)道德风险:部分管理层和员工职业道德缺失,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采取舞弊手段。

四、防范与建议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内部监督和制约,从源头上防范财务舞弊。

财务舞弊避税案例分析报告(3篇)

财务舞弊避税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舞弊和避税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本报告将以一起典型的财务舞弊避税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舞弊手段、避税方式以及舞弊动机,为我国企业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财务舞弊和避税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业务。

近年来,甲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然而,在2018年,甲公司因涉嫌财务舞弊和避税问题被监管部门调查。

经调查发现,甲公司通过虚构交易、隐瞒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逃避税收,给国家造成了巨额损失。

三、案例舞弊手段及避税方式1. 舞弊手段(1)虚构交易:甲公司通过虚构交易,将部分销售收入计入关联方账户,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具体操作为,甲公司向关联方低价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同时收取高价款项,从而将部分收入转移至关联方账户。

(2)隐瞒收入:甲公司通过隐瞒销售收入,降低利润总额。

具体操作为,甲公司对部分销售收入采取现金交易方式,不进行财务核算,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3)虚增成本:甲公司通过虚增成本,降低利润总额。

具体操作为,甲公司虚构业务费用,如广告费、咨询费等,以达到虚增成本的目的。

2. 避税方式(1)利用关联方交易:甲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从而降低税负。

具体操作为,甲公司向关联方低价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同时收取高价款项,从而将部分收入转移至关联方账户。

(2)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甲公司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负。

具体操作为,甲公司通过设立多家子公司,将部分业务转移至子公司,从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3)虚构出口业务:甲公司通过虚构出口业务,享受出口退税政策,降低税负。

具体操作为,甲公司虚构出口业务,将部分销售收入计入出口业务,从而享受出口退税。

四、案例舞弊动机1. 虚增利润:甲公司通过财务舞弊,虚增利润,以提高股价,吸引投资者关注,从而扩大企业规模。

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报告(3篇)

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舞弊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虚假的会计记录、报表或其他手段,以达到非法目的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企业的财务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本报告将通过对一起财务舞弊案件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手法和影响,以期为我国企业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提供借鉴。

二、案件背景(一)公司简介本案涉及的上市公司为A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曾一度是国内电子行业的领军企业,但近年来因财务舞弊丑闻陷入困境。

(二)财务舞弊原因1. 公司内部治理缺陷:A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 业绩压力:A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等压力,业绩下滑,为达到业绩目标,管理层采取了财务舞弊手段。

3. 利益驱动:部分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参与或默许财务舞弊行为。

三、财务舞弊手法1. 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收入,虚报销售收入。

2. 虚减成本:A公司通过虚构采购订单、虚报库存等方式虚减成本,虚报利润。

3. 隐瞒债务:A公司通过隐瞒负债、虚构担保等方式隐瞒债务,虚报财务状况。

四、案件调查过程1. 监管部门介入:监管部门在接到举报后,立即对A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2. 内部审计:监管部门聘请专业审计机构对A公司进行全面审计,发现财务舞弊事实。

3. 调查取证:监管部门通过调查取证,查明A公司财务舞弊的具体手法和涉案人员。

4. 公开处理:监管部门对A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公开处理,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追究刑事责任等。

五、案件影响1. 公司股价下跌:A公司财务舞弊事件被曝光后,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利益受损。

2. 行业信誉受损:A公司财务舞弊事件损害了整个电子行业的信誉,影响了投资者对我国电子行业的信心。

3. 监管环境恶化:A公司财务舞弊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加剧了监管环境的恶化。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调研报告自从会计信息作为公司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财务舞弊就如影随形,会计史上从来不缺乏重大的财务舞弊案件,这也是促使了会计界对财务舞弊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成为催生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动力。

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到飞速发展,虽然在信息披露、会计规范体系、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证券监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公司尚会利用各种舞弊手段粉饰会计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一、案例:黄山旅游2005年4月20日发布公告称:2002年,本公司为避免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影响,委托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从银行贷款3,700万元并汇入黄山市万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黄山市远卓投资管理公司账户,由两公司购买本公司拥有的黄山市体育馆及股份大道广告经营权,本公司又将收到的转让款归还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从而构成不当资产交易;2002年本公司投入4,400万元用于证券投资,截至2004年3月全部股票处置后,实际亏损18,522,716.76元。

本公司2002年、2003年未如实核算和反映该证券投资及损益情况。

黄山旅游2004年报显示,2002年净利润调整前是5,649万元,调整后是2,793万元;2003年净利润调整前是-6,121万元,调整后是-4, 147万元。

很明显,该公司2002年有故意隐瞒亏损之嫌,包括故意少计广告权损失3,700万元和少计股票投资损失2,073万元,这个差错不管是从金额或性质看都是非常严重的。

实际上,黄山旅游可能还存在其他资产安全问题。

2002年末,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26,135万元,其中定期存款21,089万元;2003年末货币资金余额18,906万元,其中定期存款2,283万元;2004年末货币资金余额是30,104万元,其中定期存款是13,333万元;2005年半年报期末货币资金余额是32,940万元,其中定期存款是11,293万元,历年来定期存款都没有作质押之用;而与此同时,2005年半年报还挂着“其它应付款”10,673万元,这些欠款多为欠关联方,为何关联方不向黄山旅游索取欠款,还是黄山旅游有意隐瞒利润?黄山旅游为何2 002、2003年都多计生活服务费540万元,是不是为了冲抵大股东3, 700万元的损失,还是基于其他原因?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分析1、道德品质财务舞弊行为不仅仅是经济现象,其背后是深层的道德伦理的扭曲。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提高,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屡见不鲜。

这些案例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权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和公众信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以下将介绍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策。

1. 中概股欺诈案——长生生物长生生物是一家中国生物制品公司,于2018年因涉嫌销售假疫苗而引发轩然大波。

该公司在生产疫苗过程中存在造假行为,将过期疫苗进行再标注并重新售卖给市场,严重危害了公众健康。

该事件曝光后,长生生物的股价暴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这起案例的原因之一是监管缺失。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长时间得不到监管机构的审查,为舞弊行为提供了便利。

此外,长生生物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提供虚假数据,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生产过程的审核,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同时,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提高透明度,防止虚假宣传误导投资者。

2. 财务造假案——美林达美林达是一家美国加工商,于2004年因涉嫌财务造假而破产。

该公司通过夸大收入和扭曲账目等手段,虚增利润,欺骗投资者和审计机构。

最终,其真实财务状况暴露后,美林达被迫申请破产清算。

此案例揭示了财务造假在上市公司中的严重风险。

公司为了追求高利润而不择手段,最终导致整个企业的崩溃。

这种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公司的声誉,也对市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查,确保核算准确、信息真实。

同时,审计机构更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独立性,及时揭示公司财务风险。

3. 内幕交易案——麦格纳国际麦格纳国际是一家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于2013年被揭露存在内幕交易行为。

该公司高层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获得非法利益。

内幕交易不仅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机构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内幕交易监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高层人员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引言:康得新是一家以制造销售医药产品为主的上市公司,总部位于中国。

然而,近年来,康得新因其财务舞弊行为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机制以及对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影响。

案例背景:康得新是一家快速发展的药企,一直以来以其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在市场上享有盛誉。

然而,2015年,康得新突然爆出了一起财务丑闻,被指控涉嫌财务舞弊。

随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对该公司展开了调查。

案例分析:1. 财务数据伪造康得新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的财务数据被指控涉嫌伪造。

据调查,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数据、夸大产品市场份额等手段,将其财务状况呈现得更加乐观。

这种行为既违背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原则,也误导了股东和投资者。

2. 高管参与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件中,高级管理层涉嫌主动参与了财务数据伪造。

他们在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审计过程中存在着强烈的主观意愿,通过操纵账目和利润,使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加健康。

高管对于公司业绩的过度关注导致了财务舞弊的发生。

3. 内部控制不严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件暴露了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在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计过程中,内部控制体系没有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控作用。

缺乏严格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机制使得财务舞弊得以进行。

4. 监管不到位康得新的财务舞弊案显示出监管部门在发现和制止类似行为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在该案件中,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康得新的财务问题,导致舞弊行为持续发生。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提高发现和打击财务舞弊的能力。

案例影响:1. 公司声誉受损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件的曝光对其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受到极大的打击,公司市值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是股价大幅下跌。

康得新一度丧失了市场的信任和认可。

2. 行业监管加强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件引发了对整个行业监管的广泛关注。

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审核和监督力度,规范了行业内的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要求,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引言1.1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背景及意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长期以来都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毒瘤。

这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更对上市公司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加,财务舞弊现象也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背景、原因、手段及防范措施,对于加强公司治理、提高监管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典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原因及其危害。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结构安排如下:引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介绍财务舞弊的概念与分类;第三部分分析三个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第四部分探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防范与治理财务舞弊的措施;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研究局限与展望。

二、财务舞弊概念与分类2.1 财务舞弊的定义与特点财务舞弊是指企业在财务报告过程中,通过不正当手段改变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误导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判断。

其核心特点是隐蔽性、违法性和误导性。

隐蔽性体现在舞弊行为不易被发现;违法性指的是舞弊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误导性则是指财务舞弊可能导致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状况产生错误判断。

2.2 财务舞弊的分类及表现财务舞弊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虚假记载:包括虚构收入、隐瞒费用、夸大资产和利润等,以美化企业财务状况。

2.误导性陈述:通过误导性的财务报告、注释和附注,使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误解。

3.未披露事项:故意隐瞒对企业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如重大诉讼、对外担保等。

4.关联交易舞弊:通过关联方之间的不正当交易,实现利益输送和财务状况的操纵。

这些舞弊行为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可能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收入、利润和资产等指标异常增长,与行业平均水平或企业历史数据相差较大。

ST科龙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ST科龙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ST科龙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案件背景ST科龙是一家知名的电器制造商,总部位于中国。

该公司涉及电视机、空调、电冰箱等各类电器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

然而,在2011年,ST科龙因涉嫌财务舞弊而成为舆论焦点。

本文将对ST科龙财务舞弊案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导致财务舞弊的原因和其对公司及股东的影响。

二、案件描述ST科龙财务舞弊案是一起涉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严重违法行为。

据调查,该公司高层为了虚增公司利润,采取了一系列非法手段。

首先,他们通过虚假交易和虚构销售数据,夸大了公司的收入。

其次,他们隐瞒了公司的负债信息和商誉减值,虚增了公司的资产。

最后,他们利用特殊的会计处理方式,将一部分费用转变为资本支出,以降低公司的费用率,增加利润。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和法律规定,也误导了投资者和股东,导致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

最终,该案件被揭发,并对ST科龙形象和股价造成了巨大影响。

三、案件原因分析ST科龙财务舞弊案的发生和多个因素紧密相关。

以下是导致该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1. 经济压力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ST科龙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保证公司的业绩达到市场预期,不惜采取了违法手段来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计划经济思维ST科龙的管理层多年来一直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系下,过度强调目标指标的完成,导致管理层更加注重虚增收入和利润,而忽视了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3. 隐瞒信息高层管理人员在财务报表中故意隐瞒了公司的负债信息和商誉减值,以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

这种隐瞒行为违反了会计准则和道德规范。

4. 缺乏内部控制ST科龙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随意操纵财务数据,没有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导致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四、案件影响分析ST科龙财务舞弊案对公司和股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品牌形象受损财务舞弊案的曝光直接影响了ST科龙的品牌形象。

公司在公众和投资者心目中的信誉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很难再恢复到曝光之前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调研报告自从会计信息作为公司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财务舞弊就如影随形,会计史上从来不缺乏重大的财务舞弊案件,这也是促使了会计界对财务舞弊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成为催生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动力。

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到飞速发展,虽然在信息披露、会计规范体系、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证券监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公司尚会利用各种舞弊手段粉饰会计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一、案例:黄山旅游2005年4月20日发布公告称:2002年,本公司为避免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影响,委托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从银行贷款3,700万元并汇入黄山市万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黄山市远卓投资管理公司账户,由两公司购买本公司拥有的黄山市体育馆及股份大道广告经营权,本公司又将收到的转让款归还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从而构成不当资产交易;2002年本公司投入4,400万元用于证券投资,截至2004年3月全部股票处置后,实际亏损18,522,716.76元。

本公司2002年、2003年未如实核算和反映该证券投资及损益情况。

黄山旅游2004年报显示,2002年净利润调整前是5,649万元,调整后是2,793万元;2003年净利润调整前是-6,121万元,调整后是-4,147万元。

很明显,该公司2002年有故意隐瞒亏损之嫌,包括故意少计广告权损失3,700万元和少计股票投资损失2,073万元,这个差错不管是从金额或性质看都是非常严重的实际上,黄山旅游可能还存在其他资产安全问题。

2002年末,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26,135万元,其中定期存款21,089万元;2003年末货币资金余额18,906万元,其中定期存款2,283万元;2004年末货币资金余额是30,104万元,其中定期存款是13,333万元;2005年半年报期末货币资金余额是32,940万兀,其中定期存款是11,293万元,历年来定期存款都没有作质押之用;而与此同时,2005年半年报还挂着“其它应付款” 10,673万元,这些欠款多为欠关联方,为何关联方不向黄山旅游索取欠款,还是黄山旅游有意隐瞒利润?黄山旅游为何2002、2003年都多计生活服务费540万元,是不是为了冲抵大股东3,700万元的损失,还是基于其他原因?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分析1、道德品质财务舞弊行为不仅仅是经济现象,其背后是深层的道德伦理的扭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幵始膨胀,财务舞弊行为人在贪婪的驱使下为了自身利益而失去诚信。

财务舞弊行为人道德品质的沦丧是财务舞弊发生的助燃器。

如2006年在科龙案庭审时顾雏军鼓吹熊市造假无罪,说什么即便存在虚假出资,这种虚假出资也没有对其他人造成损害,即便财会报告虚假,但科龙股价在公布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后只下跌了三天就恢复到了公告前的水平,并没有给股民造成太大损失。

科龙股价从2002年起就持续下跌,而同期中国股市也在持续下跌,这和科龙的财务报告虚假没有关系,所以不应该定他的罪。

从这些言语中不难看出舞弊者扭曲的伦理标准。

2、动机(1)业绩承诺在股权分置体制改革中,有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股改成功,在股改中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了承诺,或承诺净利润指标,或承诺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还有承诺分红指标的,如果没有完成指标,大股东就要根据当初的约定条件做出相应的经济补偿。

在这种压力下,受大股东影响的上市公司,可能会采用各种手段“兑现”承诺,避免大股东的损失(2)股权激励股权分置改革后,有不少的上市公司实行了股权激励机制, 还有一些公司也在积极着手实施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机制可以将公司高管人员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协调起来,部分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但是股权激励也有其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它会诱使高管人员过分关注股票价格,尤其在这一轮牛市行情中赚钱效应的影响,促使高管人员出于自身股票期权价值的考虑,可能会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甚至进行财务舞弊。

(3)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期美国十大财务丑闻的一个诱因就是华尔街分析师的盈利预期。

虽然目前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期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远没有华尔街的分析师巨大,但是证券分析师的分析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正在慢慢增强,在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出现因为证券分析师对公司盈利预期的变化而影响公司股价的案例,所以,上市公司为配合分析师的盈利预期,可能成为财务舞弊的诱因。

(4)避免连年亏损和扭亏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政策一直是公司财务舞弊的压力所在。

上市公司一旦连续亏损要被特别处理甚至退市,这都会直接影响公司、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人,因此,公司会想方设法避免亏损,或者尽量做到扭亏为盈,保住上市资格。

这类舞弊案件一直层出不穷,不胜枚举,最近爆出造假丑闻的浏阳花炮又是一例典型的为避免亏损而进行财务舞弊的案例三、需警惕的财务舞弊手法借助资产重组、资产注入进行浑水摸鱼,股权分置改革中许多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或其母公司(大股东)通过资产注入来改善和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这本来对于上市公司和广大投资者是一大福音,许多这类上市公司的股票在二级市场受到热情的追捧,但是我们必须警惕有些公司和大股东借机浑水摸鱼,最终受害的只是普通投资者。

如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名单上可谓是赫赫有名的天一科技,2004年就已经因为造假团队庞大,名目荒唐,金额巨大而名声在外。

极尽造假之能事的天一科技近期又爆出利用重组造假“扭亏为盈”来摘帽的丑闻。

20 05年10月其控股股东平江国资局将所持99%勺黄金公司股权与天一科技严重亏损的子公司湖南天银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的85%殳权进行资产置换,天一科技称通过该项资产重组提高了盈利能力,该公司在2005年和2006 年分别为天一科技贡献了97.8万元和213.5万元的盈利,而天一科技20 06年的净利才272.81万元。

意外的是,2007年10月27日公司在《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整改报告》中披露黄金公司系私人经营,承包期未到,公司未对其实施控制。

另外,公司拥有40%殳权取得相对控股权的湖南天一金岳矿业有限公司连采矿权都未取得,也未办妥工商登记手续。

而天一科技的股价从2006年底到2007年8月23日股改停牌时已经上涨了近10 倍, 看来又要有一大批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了。

又如亚盛集团、东盛科技近期也因为通过资产置换提升业绩而受到媒体的质疑。

借会计政策选择之便,行财务舞弊之实企业会计准则的实际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果会计人员没有很好的职业操守,就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进行财务舞弊,并且在事发后企图以会计差错更正轻描淡写蒙混过关。

新企业会计准则给了上市公司更多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如果没有很好的约束和发现机制,就更容易造成公司借会计政策选择之便,行财务舞弊之实。

四、财务舞弊治理约束机制财务舞弊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治理财务舞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财务舞弊的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正式的制度安排,即相关的经济制度约束,还要通过非正式制度的道德伦理建设来加以约束。

(一)经济制度约束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层以及大股东拥有信息比较优势,而中小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处于信息劣势,在财务舞弊中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因此,中央政府必须利用自身拥有的暴力优势,通过经济规则的制定和裁判,严厉打击财务舞弊行为。

在全流通背景下,随着财务舞弊影响因素的变化,中央政府应及时调整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减少财务舞弊的发生,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1、加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监管股权激励机制部分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在施行股权激励后,上市公司管理层会更加关注公司股价和控制权,在大股东目标函数变化和股权激励的双重作用下,会影响高管人员短期经营行为和财务舞弊行为,美国安然事件就是典型的佐证。

因此,股改后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高管的监督。

首先尽快明确高管人员行为准则和法定义务,为责任追究机制提供法律依据;其次加强对股权激励计划的监管,要求上市公司施行股权激励计划要以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为前提,否则不予推行股权激励计划;再次要建立报酬返还机制,对于有违规的公司高管人员应返还其报酬和不当得利,并加以处罚;最后应建立高管职业操守准则和诚信档案系统,对于违规者施行严厉的相关行业和职务终身禁入的惩罚。

2、加强对大股东的监管股改后大股东成为最大的流通股股东,在全流通背景下,大股东将可以直接在二级市场自由买卖股票,大股东可能会利用其资金和信息优势,协同公司高层通过财务舞弊、内部交易等行为操纵股价,从而获得巨额利益。

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后更应该加强对大股东的监管。

首先,应对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进行大规模、全方位、深层次、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切实将培训教育、防范引导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监管措施,构建良好的引导机制,实现监管与培训结合,培训与教育结合,防范与治理结合。

其次,加快制定出台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及实际控制人行为的相关准则,引导、规范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行为。

对控股股东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要记入诚信档案,并实行公幵曝光,对国有控股股东将不定期地向人事、组织部门,纪律监察部门及相关主管部门进行通报, 构筑综合治理、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效果的监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纵观所有的财务舞弊案件中的上市公司,其内部控制制度不是漏洞百出,就是形同虚设。

“有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不控则败”。

要有效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还是需要内部控制这道基本的“防火墙”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应该将内部控制建设提升到强制规范的层面,并且要建立有效的实施保障机制,将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效果作为上市公司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甚至可以作为首要评价指标,以督促上市公司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4、加强民间舆论监督,建立起多层次的监管体系近年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不仅有证监会等原有监督机构,更可喜的是社会民间组织和个人以及媒体都积极参与到监督中来,大大增加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被发现的可能,如近年影响较大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和申草等,通过他们的研究,不断地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提出了质疑,大大增加了财务舞弊行为暴露的可能。

政府应该支持和保护这种来自民间的自觉行为,把它作为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建立起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