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七年级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章末复习教案粤教版111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居民与聚落》复习课件 新版粤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居民与聚落》复习课件 新版粤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09c92a0c22590102029df6.png)
考点精练
考点①: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 (2016 云南)下列叙述可由图Z-5-1分析得出的是 ( A)
考点精练
A. 世界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 B. 190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缓慢 C.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以来都比较均匀 D. 人口数量的变化与自然因素无关
考点精练
2. (2016 潍坊)图Z-5-2四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的是 ( D )
考点精练
(2016 长沙)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 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7%,图Z-5-7为 中国与世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统计与预测。据 此完成13~14题。
考点精练
13. 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
重高于世界大约 ( A )
A. 10%
B. 20%
联系,以下属于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D )
A. 青藏高原
B. 亚马孙平原
C. 北冰洋沿岸
D. 亚洲东部和南部
考点精练
考点②: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11. (2016潍坊)据图Z-5-6推侧,非洲人口增长带来的影 响是 ( A )
考点精练
①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
②居民就业、教育等问题突出
7000万,该省的平均人口密度为( B )
A. 33人/平方千米
B. 330人/平方千米
C. 50人/平方千米
D. 500人/平方千米
考点精练
9. (2016 娄底)读图Z-5-5,图中数码表示的阴影区域 人口分布稠密的是( B )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考点精练
10. (2016 郴州)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
七年级地理上册5.3《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新版)粤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5.3《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新版)粤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8a581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0.png)
5.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课堂
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回答不准确或存在疑惑的学生,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3. 聚落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聚落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聚落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聚落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重点:
1. 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2. 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3.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
1. 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解决办法:
1. 利用地图、图片和实例,生动形象地展示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加深对聚落特点的理解。
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论述题:
(1)请论述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答案: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源因素,如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社会因素,如人口增长、人口迁移、政策等;技术因素,如科技创新、交通运输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聚落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2)请论述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并提出保护聚落环境的措施。
地理: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复习课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地理: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复习课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b6b294de8bd63186bcebbc96.png)
七年级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学案设计初稿本章重点:41.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特点。
2.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规律3.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
4.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5.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章难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成因。
2.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3.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4.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5.正确认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关系。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学习目标1.运用人口分布图、人口统计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和增长特点。
2.联系实际,说明人口问题及其对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的外观特征,用图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与人口问题知识准备: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2006年2月26日世界人口达65亿,预计2012年将达70亿。
但全球各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平均,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非洲为2.8%,南美洲2.2%,欧洲0.3%,北美洲0.7%,大洋州1.2%。
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与环境、资源不协调就会产生人口问题。
知识形成与应用:(一)阅读课本P64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到1999年,世界人口总数已达_____。
预计未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_____,说明世界总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
3.你认为当今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表并分析:表中巴西、尼日利亚属于__________(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_____(高、低);英国、德国属于__________(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_____(高、低)。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00b5591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e.png)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掌握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地理环境变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难点: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聚落的发展变化相关图片、实例;3.地图:各地聚落分布图;4.视频:关于聚落发展变化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地聚落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地聚落的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聚落的地理位置、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回答关于聚落发展变化的问题。
(七年级地理教案)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和聚落复习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和聚落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569f3169eae009581becd5.png)
城市
乡村
生产活动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交通特点例79: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a.工厂和____(省、市、区、县)b.城堡和村落c.城市和乡村d.宗教和寺庙★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寒冷、湿热、干旱地区的民居特色;城市利用交通条件。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地形、资源、土壤、水文、交通因素外,还有气候、植被、地质等因素。①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②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与人口分布相同);③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成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④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p81活动例80: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的民居主要分布在()a.寒冷地区b.干旱地区c.湿热地区d.高原地区例81:乡村的民居,大多分布在()a.远离水源的地方b.交通不便的地方c.沼泽地区d.依山傍水或沿公路的地方例82:城市人口过度膨胀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有()a.水土流失严重b.沙漠面积广大c.水旱灾害频繁d.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传统聚落(世界文化遗产)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p83活动1.我国的主要世界遗产:万里长城、泰山、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黄山、九寨沟、黄龙、武陵源、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武当山古建筑、布达拉宫、庐山、峨眉山——东山大佛、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天坛等我国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有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西递和宏村村落等。其它国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如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亚等例83: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是()a.古代的城堡和南宇b.皇家的宫殿和陵墓c.历史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1b0f5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b.png)
2.强化地图阅读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
2.教学目的:
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让学生初步了解聚落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1)聚落的概念:讲解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的地方,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
(2)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聚落分布与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关系,以及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1)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2)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5.探究性问题: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1)聚落类型与地理环境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程开始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世界各地居民与聚落的图片,包括城市、乡村、渔村等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中展示出各聚落独特的自然风光、民居建筑、居民生活方式等。同时,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居民与聚落的相关现象。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初中地理_《居民与聚落》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居民与聚落》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ad43807a58da0116d1749dd.png)
《居民与聚落》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理组优化训练1、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零”的含义是( D )A.表示该地区不出生婴儿 B.表示该地区出生率等于零C.表示该地区死亡率等于零 D.表示该地区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2、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快,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慢。
B.欧洲人口稠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问题只在发达国家存在D.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3、在地球上,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有(B )A、巴西热带雨林 B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C、北极地区D、青藏高原地区4.(2014·聊城)西亚的人种主要是(A)A.白种人 B.黑种人C.黄种人 D.混血种人5.(2014·聊城)阿拉伯国家的居民大多信仰(A)A.伊斯兰教 B.基督教C.佛教 D.道教6、下列关于语言和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B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C 佛教创始于中国D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7、右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B )A.甲B.乙C.丙D.丁8、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正确的是( D )A.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C.东南亚地区——高架屋D.中国南方——平顶房点击中考一、(2012东营)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 (1)从纬度位置看,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 中低纬度 (2)①地区主要分布着 白色 人种;②地区居民主要使用 英语 (语言)。
(3)③地区人口稀少,其原因是 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 (4)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70亿。
预计未来40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口增长,将约占全球人口增长的97%。
亚、非、拉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问题有 饥饿贫困 ,住房紧张 (两条即可)二、 (2014.日照)读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表,完成1-2题. 国家200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来源:学_科_网]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 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岁) 男性 女性中国 0.6 143 19.5 72 75 印度 1.4 389 30.6 63 66 法国 0.7 118 18.4 78 85 美国 0.93420.176811、(2分)根据表中资料可知(B ) A .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 . 印度人口密度最大 C . 法国少年儿童比重最高 D . 美国预期寿命最长2、(2分)上述国家可能存在的人口问题( A ) A .中国就业困难,环境压力较大 B .印度社会赡养老年人负担重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都有所了解,这为复习本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4ea5c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b.png)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居民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掌握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3)能够分析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居民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利用案例分析法,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居民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3)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居民分布特点的判断。
(2)不同类型聚落的识别和比较。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地图、图片等资料。
(2)案例分析材料。
2.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居民和聚落的关系。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居民和聚落的认识。
2. 课程讲解:(1)讲解居民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3)分析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案例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
(2)各组汇报分析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2)强调居民和聚落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聚落,分析其特点,并结合地理环境进行解释。
2. 搜集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资料,比较其生活习惯的差异,分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居民和聚落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对居民和聚落知识的理解程度。
《居民与聚落章复习》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
![《居民与聚落章复习》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ac0836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e.png)
《居民与聚落》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认识不用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2.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能够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够运用地图,指出代表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其分布特点,掌握“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的含义。
3.能够运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合作中存在的不平等。
【教学难点】地域发展的差异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三、教学策略协调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7—9年级地理课程学习所要形成的基本观念,理解和尊重各国文化传统,不仅是本章的一个学习目标,也是地理课程的一个目标之一。
社会经济与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教材重点选择了文化,宗教,人口和聚落,并把重点放在了“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
“人口分布,增长和人口问题”是本章的重点。
人口数量问题也设计人口的分布,并且人口的分布也是从地理学角度学习人口知识的内容。
四、教学流程示PPT图片动画,请学生来填空缺处答案。
忆。
齐心协力教师:以下问题为重难点攻关,每项任务均2分钟组内讨论时间,组员记录观点,选出代表,每组依次轮流回答问题,答对的给本小组记一分,答错的不得分,并由下一组接替答题。
要求同学们讨论回答世界的人口问题和聚落与自然环境。
重点归纳分析自然环境影响聚落规律以及聚落的形态。
小组讨论为主,看图完成,并总结在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
齐心协力部分是本次复习课的重难点部分,配合习题来进行实战讲解,并在最后进行规律总结,便于学生记忆运用于实战。
力挽狂澜教师:本轮为抢答题,当教师念完题目发出指令以后方可抢答,第一个站起来的获得答题权,答对给本组加上相应分数,答错的扣除相应分数。
按照本节的知识概念进行例题实战,是对前面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训练。
学生抢答题目,为自己小组提高积分。
5.3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粤人版七年级上)
![5.3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粤人版七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a37e31347e21af45b307a890.png)
第五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目标: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
重点难点: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所以人们往往聚群而居。
这就形成了聚落。
一个聚落的发展往往与很多因素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聚落的发展变化。
二、讲授新课1、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
2、出示学习指导(1)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主要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上有什么区别?(2)什么是乡村?什么是城市?聚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3)聚落大多分布在怎样的地方?(4)文化遗产有什么价值?书中所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有哪些?3、讨论、检测、点拔(1)思考题1——a、学生回答聚落的定义和类型。
b、学生描述城乡景观的区别:城市聚落多高楼大厦,道路交通四通八达。
乡村聚落周围多农田,村落小,道路稀疏。
(2)思考题2——a、学生回答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类型。
b、观察分析:聚落的发展和演变。
思考了解聚落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回答。
(3)思考题3——观察、分析、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A.、观察景观图和地图,认识影响聚落位置的选择的自然环境因素。
B.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三峡移民”的安置。
教师:早期的聚落大多数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下游或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C、知识之窗: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
提问:窑洞、蒙古包、冰屋、圆顶屋是哪里的民居特色?与当地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4)思考题4——学生回答。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d77095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a.png)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材,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发展变化。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以及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的发展变化这一主题,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掌握影响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具体案例,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尊重文化差异,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2.难点:从地理角度分析聚落发展的原因,以及对聚落发展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聚落发展的原因,培养合作意识。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教学案例。
2.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3.课堂讨论的氛围营造。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好奇心。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分析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理解聚落发展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个案例,分析其聚落发展的原因。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4. 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巩固,让学生深刻理解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十二讲 聚落的发展变化-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复习课件(粤人版)
![第十二讲 聚落的发展变化-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复习课件(粤人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347ba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9.png)
乡村 少
小
矮、分散
以农
业为主
(耕作、放牧、捕鱼
等)为主
城市 多
大
高、密集 以 工 业、服务业 为主
10
考点训练
1.(2023七上·朝阳期末)聚落中有价值的建筑群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对于需要保护的传统建筑,
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D )
A.全部拆除,原样重建 B.保留原貌,任其发展 C.扩容改造,大量仿建 D.精心修缮,日常维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2023七上·抚远期末)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无关 B.聚落就是人们居住的房屋 C.乡村聚落在地域上没有差异 D.聚落主要类型有乡村和城市
13
考点训练
(2023七上·广州期末) 遵义,好山好水好风光,有诗有景有远方:“景色优美有灵气,风情独 特聚人气,红色壮美有正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考点1 聚落与环境
(4)北极地区
看图回答,该地气候特点: 严寒干燥
和建筑特点:就地取材,
用 冰块
建造,墙体较 厚 、无窗。功能:防风、保暖。
7
考点2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 然遗产公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 城, 我国山西省的 平遥 古城、云南省的 丽江 古城、安徽省的 皖南 古村落、 澳门历史城区等。 2.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义 (1)在现代世界文化逐渐走向融合的背景下,保护文化遗产,体现了______本__民__族___________文化的 特点,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有利于进行合理的____旅__游________开发,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3)文化遗产是祖先创造的文化,是本民族的过去,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培养人们的 _____爱__国__主__义____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011第四章导学
![011第四章导学](https://img.taocdn.com/s3/m/5a37ed1552d380eb62946d60.png)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复习课导学案备课人张俊娟复习目标1.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特点。
2.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规律3.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
4.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5.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难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成因。
2.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3.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4.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5.正确认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关系复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本章要点回顾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的。
2.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________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相适应,与________、________相协调。
3.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人种。
世界上的人种都是________的,________优劣之分。
4.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的传播范围很广,对许多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都有深刻的影响。
5.人们居住在世界各地。
我们把人们的集中居住地――________和________统称为聚落。
6.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
7.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________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________,聚落分布比较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稍有或没有聚落。
9.某地区总人口为360万,去年的出生率为0.7%,死亡率为0.5%.则今年该地区的人口应为________万人。
10.在乡村和城市建设发展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处理好聚落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章末复习教案粤教版111
![七年级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章末复习教案粤教版111](https://img.taocdn.com/s3/m/55673df50722192e4436f646.png)
第5章居民与聚落一、复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的情况。
2.学习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3.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复习重难点(1)了解世界的人口(2)掌握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人口的概念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3.人口迁移的概念4.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5.世界的人种6.世界的语言7.世界的宗教8.聚落的概念9.聚落的发展的一般过程10.乡村与城市11.聚落的分布12.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二)题型、方法纳选取经典选择题以及问答题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
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
(三)典例精讲例1、截止2011年10月31日,全球人口总数超过了()A.60亿B. 70亿C. 80亿D. 90亿解析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
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
到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故选:B。
例2、下面属于黄色人种的是()A.英国人和法国人B.中国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C.阿拉伯人D.南部非洲人解析英国人、法国人、阿拉伯人以白色人种为主;南部非洲人属于黑色人种;中国人和印第安人属于黄色人种。
故选:B。
例3、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的工作的是()A.纺织工业B.饮食服务业C.耕作业D.邮电业解析乡村聚落居住的较分散,人口稀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污染较轻;城市聚落居住集中,人口密集,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污染较重.根据题意。
故选:C。
(四)归纳小结1、人口的概念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人口就是“某一地区的全体居民”。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①不平衡性。
②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
③时滞性(或惰性)。
3、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七年级
第5章居民与聚落
一、复习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的情况。
2.学习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3.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
(1)了解世界的人口
(2)掌握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人口的概念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人口迁移的概念
4.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5.世界的人种
6.世界的语言
7.世界的宗教
8.聚落的概念
9.聚落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10.乡村与城市
11.聚落的分布
12.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二)题型、方法纳
选取经典选择题以及问答题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
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
(三)典例精讲
例1、截止,全球人口总数超过了()
A.60亿
B. 70亿
C. 80亿
D. 90亿
解析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
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
到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故选:B。
例2、下面属于黄色人种的是()
A.英国人和法国人
B.中国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
C.阿拉伯人
D.南部非洲人
解析英国人、法国人、阿拉伯人以白色人种为主;南部非洲人属于黑色人种;中国人和印第安人属于黄色人种。
故选:B。
例3、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进行的工作的是()
A.纺织工业
B.饮食服务业
C.耕作业
D.邮电业
解析乡村聚落居住的较分散,人口稀疏,居民主要进行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污染较轻;城市聚落居住集中,人口密集,居民主要进行工业、服务业等工作,污染较重.根据题意。
故选:C。
(四)归纳小结
1、人口的概念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人口就是“某一地区的全体居民”。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①不平衡性。
②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
③时滞性(或惰性)。
3、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4、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的长短等。
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1、2、3 欧洲人向北美、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 4 非洲人被迫移民美洲 5 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 6 中国人向东南亚和美国西部移民 7美国人向北美中西部移民 8俄罗斯人向亚洲北部移民 9中国人向中国东北部移民
5、世界的人种
世界人种分类--黑色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
黑人的种族分类主要有苏丹尼格罗人、班图尼格罗人(两者占黑色非洲人口的绝大部份)、科伊桑尼格罗人、库希特尼格罗人(属于黑白混血种族)、澳大利亚原住民等。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非洲北部以及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各国。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东北亚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
(世界的人种的分布)
6、世界的语言
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六大语言的分布区)
7、世界的宗教
宗教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
8、聚落的概念
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
9、聚落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从小村庄发展成集镇、小城镇、城市,是聚落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过程。
(聚落的发展和演变)
10、乡村与城市
乡村是主要从事各种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
它可以有林场、牧场、渔村等
不同的村落类型。
城市是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的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
乡村城市
11、聚落的分布
①河流中下游平原区,聚落密集。
②高山、荒漠地区聚落稀疏甚至没有聚落。
12、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地形、气候、资源、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社会条件。
五、板书设计
1.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人口就是“某一地区的全体居民”。
2.世界人种分类--黑色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
3.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4.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5.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
六、作业布置
完成单元检测
七、教学反思
借助多媒体形式,使同学们能直观感受本章重点内容,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
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
进行多种题型的训练,使同学们能灵活运用本章重点内容。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