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一讲犯罪心理学概论
犯罪心理学讲义PPT课件
个体心理因素
人格特质
如冲动、攻击性、缺乏同理心等人格特 质,可能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关。
情绪因素
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犯罪行为。
认知过程
犯罪者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如扭曲的 道德观念、错误的价值观等,导致他 们无法正确判断是非。
心理创伤
如童年虐待、性侵犯等心理创伤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长期的心理问题,进而 增加犯罪风险。
统,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虚拟现实技术在犯罪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03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模拟场景,帮助犯罪者进行心
理矫治和康复。
当前面临挑战及应对策略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利用智能化技术时,需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确保个 人信息和隐私不受侵犯。
伦理与法律问题
在应用智能化技术时,需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技术的 合法性和正当性。
被告人心理状态评估的注 意事项
评估过程需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矫正阶段: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意义
根据罪犯的心理特点和犯罪原因,设计个性化的矫治方案,提高矫治效果,降低再犯率 。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原则
以罪犯为中心,综合考虑其犯罪原因、心理特点、社会背景等因素,制定针对性强、可 操作性强的矫治方案。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实施步骤
包括前期准备、方案制定、实施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等步骤,确保矫治方案的顺利实施 和有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
06
战
跨学科融合创新路径
神经科学与犯罪心理学
01
通过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犯罪行为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关系,揭示
犯罪心理机制。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绪论PPT课件
.
33
二、中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
• (一)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论述 • 1、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 (1)认为贫困是导致人们欲求得不到满足,从而
产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原因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 (2)认为富裕是导致人们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 老子:常使民无知无欲
.
34
• 2、人性与犯罪心理 • 荀况性恶论:人生而就是贪财,重色 • 3、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挫折、挫折引起反社会行为的机制 • 必须用动力学观点看待这些人格特质
.
24
• 2、犯罪动机
• 本克斯等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大多数人认为,犯 罪动机包括;可以不劳而获;迅速致富;进行犯 罪而不受惩罚。父母对儿童没有权威。
• 少数人认为,犯罪动机包括;人们缺乏宗教信仰, 战争的效果,前途未卜
• 韦斯特和范林顿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最常见的 动机是获利动机。
.
22
• (2)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的源流 • 比内:《被暗示性》 • 施太仑《供述心理学论文集》 • 闵斯特伯格《在证人席上》 • 智力与犯罪的关系等
.
23
(二)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
• 1、犯罪原因 • 汉尼拔: • 犯罪基本原因是心理不成熟 • 为了理解犯罪人的发展,应当认识不成熟引起的
• 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如审判心理、心理矫治等
.
15
(三)研究意义
• 提高理论水平,包括公安人员,审判人员 等
• 有效预防犯罪行为发生 • 提高刑事司法水平
.
16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 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犯罪心理学》课件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犯罪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犯罪 动机分为物质性动机、情绪性动机和道德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犯罪动机分为 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
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犯罪心理的概念
犯罪心理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所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过程,包括犯罪动机、犯罪认知、犯罪情感和犯罪意 志等方面。
犯罪心理的分类
按照犯罪类型分类
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暴力型犯罪心理、财产型犯罪心理 、性犯罪心理等。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按照犯罪主体分类
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年人犯罪心理 和老年人犯罪心理等。不同年龄段的犯罪主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
科学方法的引入
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研究者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犯罪心理。
跨学科研究
当代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 限,与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 交叉融合,为深入理解犯罪心理提供了更广阔的 视野。
PART 02
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
REPORTING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犯罪行为的后果以及如何对犯罪人进行干预和矫治,以预防再 次犯罪。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理解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矫治与治疗
通过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了解 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为预防和干预 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心理干预和治疗手段,帮助犯罪 人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变不良行为 模式,降低再次犯罪的风险。
毒品犯罪
总结词
毒品犯罪是指涉及毒品生产、贩卖、吸食等行为的犯罪。
详细描述
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个性化量刑建议
根据被告人的心理特点和犯罪行为性 质,提出个性化的量刑建议,实现刑 罚的公正和合理。
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证人证言的真 实性和可信度,为审判提供证据支持。
犯罪心理学在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01
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和个体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提高矫正效果。
心理干预和治疗
02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罪犯改变不良心理和行
为习惯,促进再社会化。
预测再犯风险
03
运用犯罪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评估罪犯的再犯风险,为矫正工
作提供科学依据。
06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究 与展望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神经犯罪学
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犯罪行为的 神经基础,探索犯罪倾向与大脑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贪婪,自私,有强烈的 物质欲望和占有欲。
性犯罪人
性欲强烈,缺乏道德约 束,对性对象有特殊的
偏好和选择。
毒品犯罪人
追求刺激和快感,对毒 品有强烈的心理依赖和
渴求。
犯罪心理的共性特征
01
02
03
04
认知失调
犯罪人往往存在认知失调,即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与
社会规范不符。
情绪不稳定
犯罪人情绪不稳定,易受到外 界刺激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
发展阶段
消极情绪和态度逐渐累积, 形成犯罪动机和意图。
实施阶段
在特定情境下,犯罪动机 转化为犯罪行为。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家庭 暴力等。
社会因素
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失业率等。
个体因素
生理特征、心理特质、道德观念等。
犯罪心理学第一讲犯罪心理学概论
犯罪心理学第一讲犯罪心理学概论《犯罪心理学》教案第一讲犯罪心理学概述一、犯罪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好犯罪心理学,应当着重把握以下问题(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心理因素总称,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内在起因。
2、犯罪行为---指行为人在一定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违反刑法的和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包括故意和过失行为,作为和不作为等3、两者的联系①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②了解犯罪行为是了解犯罪心理的前提和先导③犯罪行为性质由犯罪心理状况所决定4、两者的区别①内在性和外显性②相对犯立性与依存性③形成状态的时间有先后性④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及其结果关系的复杂性(二)犯罪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三)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犯罪人及其密切关系的相关人员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员、虞犯、两劳人员、揭露和惩治犯罪的人员、监管矫正罪犯的人员;(二)犯罪心理主要研究课题1、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2、犯罪的心理机制3、犯罪心理结构4、犯罪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特征6、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和矫正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重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二)是一门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交叉的学科(三)是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四)、是一门或然性科学四、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任务—就是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应用心理科学理论,研究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为预防、揭露和惩治犯罪提供心理学对策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服务。
犯罪心理学第1讲导论 ppt课件
认知偏差、
都影响决策的理性
努力程度、
决策信息量
结论: 犯罪是有限理性的决策结果, 并非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预防和控制犯罪,必须从影响犯罪人决策因素, 使刑法规范与行为能够内化到个体的认知模式, 进而影响行为的基本方向。
使守法意识融为个体认知结构当中,发挥守法心 理的自我控制作用
你说过谎言吗?
(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 最初由Kenneth J. Arrow提出,1957年由Herbert
Simon引入心理学领域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Carroll心理学实验 C 获益的数量51% > D 惩罚的严厉24% > A 获益的可能18% > B 惩罚的可能7%
实验结果还说明了:
c 51% > d 24% > a 18% > b 7%
1、犯罪人的犯罪技能和人际关系会影响对惩罚的可能性 b 与严厉性 d 的认识;
2、犯罪人对犯罪目的或利益 c 的强制思考与设计会夸大 犯罪成功的概率a ,从而限制犯罪决策理性
3、其他因素
犯罪人的决策水平
决策时间长短、
摘自[美]Robert E. Franken:《人类动机》,郭本禹等译,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5年版。
犯罪心理学 推荐阅读书目:
1.[美]格里格 津巴多著: 《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
2.[美]lawrence S. Wrightsman著: 《司法心理学》,吴宗宪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
■ 1903年,科夫莱斯基(Kovelensky) ——《犯罪心理学》
■ 1904年,萨默(Sommer)
——《犯罪心理学》
■ 1904年,阿谢芬伯格(Aschaffenburg)——《犯罪心理学和修改刑法 》月刊》
犯罪心理学讲稿(西政)
犯罪心理学讲稿第一课绪论犯罪预防的现状一、从我国1983年打黑的效果看,尽管国家不断加大犯罪的打击力度,但犯罪仍然有增无减。
二、97刑法修改增加了许多罪名,且现在国家不断加重部分犯罪的刑法,但犯罪仍屡禁不止。
三、刑事案件中,再犯率相当高,特别是重大刑事案件中,具有犯罪前科的人占相当大的比重。
四、近年来,我国重大刑事案件不断发生。
张君案、邱兴华案、马家爵案等。
这说明,刑罚并不能有效地预防犯罪,仅寄希望于通过刑罚,将犯罪人实施惩罚并不足以犯罪。
除施用必要的刑罚外,我们还必须反思,我们的社会到底怎样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犯罪,研究犯罪发生的原因。
犯罪学当然就应运而生。
就犯罪学而言,犯罪学主要从犯罪的生物原因、自然原因、社会原因等角度探讨犯罪,如天生犯罪人、学习理论等。
只有弄清楚了犯罪的原因,针对犯罪的原因进行综合治理,该改变社会政策的修改社会政策,该修订刑事政策的修订刑事政策。
以期从跟上治理犯罪。
犯罪心理学是从心理学上探讨犯罪发生的原因,亦即,犯罪心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变化的,犯罪心理形成、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犯罪心理与一般人的心理有何区别,不同类型犯罪的心理有何区别,针对这些心理状况,我们应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
这就是我们这学期所要学习的犯罪心理学。
例如,河南杨案,云南大学马家爵案。
(必须指出的是,犯罪心理学不是算命,不要有同学下课后再我算命。
)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一)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概念1.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且应受惩罚的行为。
刑法学是从刑法规范论的角度探讨犯罪,危害行为构成犯罪必须符合犯罪构成四要件。
具体而言,危害行为除客观上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外,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罪过,亦即危害行为是主客观的统一。
2.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犯罪学中的犯罪是指,由国家和社会采取适当对策和措施进行预防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危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有无及大小,以危害行为对社会秩序和人类生活的安宁的破坏为判断的唯一标准。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未来挑战与发展机遇
挑战
犯罪现象日益复杂,犯 罪心理学需不断更新理 论和方法以应对挑战。
机遇
科技进步为犯罪心理学 研究提供新手段,如虚 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
等。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共同推动犯罪心
理学的发展。
社会应用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 治理、犯罪预防等领域 ,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THANKS.
效果评估指标
包括犯罪行为的减少、心理状态的改善、社会功能的恢复等。
定期评估与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康复期管理与支持
康复期管理计划
制定详细的康复期管理计划,包括日常生活安排、社交活动、职 业规划等。
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为犯罪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其重新 融入社会。
暴力型犯罪心理
1 2
暴力型犯罪心理特征
具有攻击性、冲动性、冷酷性和残忍性等特点, 往往因情绪失控或极端思想而实施暴力行为。
暴力型犯罪动机
可能包括报复、满足控制欲、显示力量等,这些 动机驱使犯罪者采取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
3
暴力型犯罪案例分析
如杀人、抢劫、绑架等案件,通过分析犯罪者的 心理特征和动机,揭示暴力型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
犯罪心理干预与治
05
疗
干预策略与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犯罪者识别和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动机访谈技术
激发犯罪者的内在动机,促使其自愿参与治疗和 改变。
家庭治疗
针对犯罪者的家庭环境和关系进行治疗,改善家 庭功能,减少犯罪行为的诱因。
治疗方案与效果评估
犯罪心理学
0
0
0
1
2
3
一、颅相学(高 尔首次提出,认 为颅骨外观能够 反映脑和心理能 力,头上凸起提 示个体犯罪倾向, 被批评为宿命论)
二、天生犯罪人 (龙勃罗梭提出)
三、体型理论
第一节 犯罪的生 物学理论
一、颅相学(高尔首次提出,认 为颅骨外观能够反映脑和心理能 力,头上凸起提示个体犯罪倾向, 被批评为宿命论)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目标 与任务
一、犯罪心 理学的目标
1
二、犯罪心 理学的任务
2
一、犯罪心理学的目标
调查与描述:陈述客观事 实,呈现客观数据
预测与预防:估计特定行为 发生的可能性(初犯预测、
再犯预测)
分析和解释:揭示犯罪的 前因后果
控制与治疗:采取干预措 施治疗
二、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理论原理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 于实践
再认为与暴力犯罪相关)
第二节 犯罪的生物学基础
二、脑结构
AB
前额叶皮层: 执行功能缺陷 可能使得个体 攻击性风险增
加
杏仁核:杏仁 核受损很难控 制自己的攻击 行为(1966年 美国德州大学
枪击案)
第二节 犯罪的生物学基础
三、生物化学
AB
激素:睾酮与 获得支配性地 位的动机相关, 睾酮水平与暴 力水平呈正相
准试验
二、犯罪行为的研究层面和整合
宏观层面:冲突理论、紧张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控制理论
群体层面:社会化和群体的影 响过程、亚文化犯罪理论、差
异交往理论
行为层面: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 择理论
地理位置层面:环境犯罪学、差异 机会理论
个体层面:个体因素、四类犯罪人、 生物学水平、心理学水平
犯罪心理学PPT课件
01
02
03
04
初始阶段
产生犯罪动机和意图,寻找机 会实施犯罪行为,具有试探性
和隐蔽性。
发展阶段
制定犯罪计划,准备工具,选 择目标,具有预谋性和计划性。
实施阶段
实施犯罪行为,采取暴力、欺 诈等手段达到犯罪目的,具有
果断性和冒险性。
终结阶段
完成犯罪行为后处理现场,逃 避法律追究,具有狡猾性和逃
避性。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XXX抢劫案。通过分析抢劫犯的心理特征、作案动机和过程, 揭示暴力型犯罪心理的内在驱动因素和行为模式。
案例二
XXX诈骗案。通过分析诈骗犯的心理特点、作案手段和过程, 探讨财产型犯罪心理的成因和防范策略。
案例三
XXX强奸案。通过分析强奸犯的心理状态、作案动机和过程, 揭示性犯罪心理的扭曲观念和行为特征。
案例四
XXX贩毒案。通过分析贩毒分子的心理依赖、作案方式和过 程,探讨毒品型犯罪心理的深层原因和治理对策。
04
犯罪心理诊断与评估
诊断方法与技术应用
面试法
通过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交流, 了解其心理状态、动机和背景。
心理测验法
运用标准化心理测验工具,如明 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 等,评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质 和问题。
05
犯罪心理干预与治疗策略
预防措施及教育建议
家庭教育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培养健康的人格特质。
学校教育
加强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 制能力。
社会环境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减少犯罪诱因,加强社区建设和治安管理。
矫正方法和技术探讨
心理治疗
01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帮助罪犯改变不良思维
《犯罪心理学》全套课件 第一章 绪论
犯罪人
➢ 《刑法学》的界定:犯罪人是指实施了 具有违法性、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出 发行为被法院判定为有罪的人。(P36.)
➢ 犯罪人包括以下对象:
➢ 犯罪嫌疑人, ➢ 罪犯(已判刑的人), ➢ 虞犯(即有可能犯罪的人), ➢ 刑满释放人员
一般违法行为人是否属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
共通说:坚持任何相关学科中的犯罪概 念必须与刑法中的犯罪概念一致
《犯罪心理学》全套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 章 绪论
事件3:
➢ 每天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偷窃案……
推荐书目
1、 《FBI心理分析术》,(美)罗伯 特·K·雷斯勒,汤姆·夏希特曼著,江苏文 艺出版社,2011年版。
2、《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 (美)特维 著,李玫瑾 等译,中国人 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观察法
➢ 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 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 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 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 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 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一门学 科。
3、研究对象
狭义:犯罪心理或犯罪行为
广义: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包含被 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判 心理、矫治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和 预防作为研究对象。
11
3、犯罪心理学, (美)巴特尔等著,杨 波,李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年
成绩:
平时成绩 20% 期末成绩 80%
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 概念和研究对象
《犯罪心理学》教学课件(全)
分析研究就是对犯罪心理发展中的某一个别的、局部 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事先建立研究假设、进行严格的
研究设计,按照预定程序收集资料并进行数量化分 析,用数字或量度表述研究结果,对假设进行检验 的一种研究范式。
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
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 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 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 具有可证性。
主张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 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 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 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二)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1、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 1872年,德国的埃宾(Ebin)的《犯罪心理学纲要》 1897年,奥地利的审判官格罗斯(Gross)的《犯罪 心理学》(诞生标志)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发表的《被暗示性》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和形态 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以犯罪需要为核心,形成从意向到行为的心理 锁链,以一定的情绪状态和能力作为引发犯罪行为 的条件。
(二)特殊模式 特点:缺少明确的故意和动机;犯罪心理不稳
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 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一)潜在形态 (二)恶变形态 (三)衰落形态
《犯罪心理学》讲义
《犯罪心理学》讲义一、绪论1、何谓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
▲犯罪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犯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形式的科学,犯罪人的心理在形式上与守法公民相差无几。
(如对外界信息加工的方式、人格的形成过程等。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人,是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
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可超越这个界限。
例如,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等等。
尽管这些人由于年龄太小或严重的精神错乱不负刑事责任,因而被排除在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之外,但犯罪心理学不能坐视不理,这些极端的情况也许是发现犯罪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有用材料。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犯罪心理、犯罪人格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犯罪人应以犯罪为中轴点向前后延伸,以便更好地通过研究揭示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心理是指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如犯罪动机、犯罪人格、犯罪思维模式、反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等等。
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有犯罪心理却未发生犯罪行为的人比有犯罪行为的人多出数百倍。
有犯罪心理未必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否还涉及很多其他因素,如犯罪时机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犯罪行为是在犯罪人犯罪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但也有例外,如防卫过当致人死亡。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一)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行为人的范围①犯罪人。
它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一般违法人。
是指触犯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被认为是犯罪者,或实施了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并为治安部门所处理者。
犯罪心理学之所以把一般违法人作为研究对象,是由于以下原因: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一是虽然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在法律上有比较明确的界限,但从心理机制上看,两者往往难以区分。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犯罪心理学课件第一讲犯罪心理学概述
1、过失犯罪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
3、宣泄型犯罪
27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要素:反社会意 识;强烈的、畸变的需要;犯罪动机;不 良兴趣
调节结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 识)要素: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扭 曲的道德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
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要素:特 定的气质;消极的性格特征;与犯罪活动 的适应能力;不良的行为习惯
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
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26
犯罪心理结构的一般模式
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以犯罪需要为核心,
形成从意向到行为的
心理锁链,以一定的
情绪状态和能力作为
引发犯罪行为的条件
特殊模式:缺少明确的故意和动机;犯罪心理不 稳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 从犯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绪等。
43
名称
未回答量表(Q): 说谎量表(L):
意
义
1.效度量表(4个)
原始分>30,说明测被试是否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种好印象,表示自己有崇高的道 德品质,然而,在实际上生活中,很少人有这样的信念。
稀有回答量表(F): 此量表由一些不经常遇到的问题所组成。分数高,表现出一组互相无关的症状,反映 被试不认真,或理解错误、或伪装精神疾病。
情绪易冲动、缺乏理智 心胸狭窄、报复心强 嫉妒心和虚荣心强 耐受挫折能力差(暴力型)
固执己见、思维狭窄、偏执性强(低智能者) 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突出(共性)
21
犯罪心理 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 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行为 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 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 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故意犯 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
犯罪心理学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返回
第一节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内容
犯罪心理形 成、发展、 变化的理论 各种类型犯 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 研究内容
犯罪对策心理
第一节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犯罪心理学在公安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点击
侦查破案中 的应用 在公安实践 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既包括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 也包括看似与犯罪行为无关的内在心理历程。
返回
第一节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犯罪心理的 影响和支配下发生。
犯罪心理与犯罪 行为的关系
要了解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 罪行为。
1
2
犯罪心理与犯罪 行为大区别
犯罪心理与犯罪 行为的关系
第一节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 具有外显性。
犯罪心理具有独立性,犯罪行为 具有依存性。
犯罪心理与犯罪 行为大区别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互为因果, 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节 犯罪心理发展简述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1.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掌握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课件1-8
3、犯罪类型的结构状况
犯罪类型结构,是指整个犯罪现象中各种犯罪类型之间的比例 关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普遍而言,各国刑事犯罪中,财产犯罪占的比重最大。暴力犯罪 所占比重的大小是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出现了一些高科技犯罪和智能型 犯罪。
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一、犯罪心理结构概念 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 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 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 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 根据。 1、它表明犯罪心理的存在状态 2、它与心理科学的用词惯例相吻合 3、它符合系统论的观点 4、它能较好地反映犯罪心理的动态变化 (平衡结构与耗散结构理论)
两者之间联系:
a、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没 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b、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而定。 c、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错综复杂。一种情况,犯罪心 理与犯罪行为具有一致性,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有什么 样的犯罪行为;另一种情况,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不一致, 包括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结果不一致(如间接故意犯罪, 误杀)和本人无犯罪动机但在别人的胁迫下实施犯罪行为。
二、当代中国犯罪现象
(一)1949—1955: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第一次刑事犯罪高峰,刑事案件50万起/年。发案率9.3 起/万人 (二)1956—196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治安状况良好,发案率低,3起/万人,18~42万起/年。 (三)1966—1976:文化大革命 犯罪数量增多,青少年犯罪增多,无法统计。 (四)1977—1989:改革开放初期 经济体制新旧交替,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多,诱发犯罪消极因素 增多,犯罪大幅度上升。89~197万起/年。 (五)1990年至今 1、犯罪数量居高不下,重大案件比重明显增大 2、犯罪人员初犯年龄降低,流动人口犯罪突出 3、严重暴力犯罪和财物犯罪突出 4、群体性犯罪增多,犯罪组织活动公开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教案
第一讲犯罪心理学概述
一、犯罪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好犯罪心理学,应当着重把握以下问题
(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心理因素总称,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内在起因。
2、犯罪行为---指行为人在一定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违反刑法的和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包括故意和过失行为,作为和不作为等
3、两者的联系
①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②了解犯罪行为是了解犯罪心理的前提和先导
③犯罪行为性质由犯罪心理状况所决定
4、两者的区别
①内在性和外显性
②相对犯立性与依存性
③形成状态的时间有先后性
④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及其结果关系的复杂性
(二)犯罪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三)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犯罪人及其密切关系的相关人员
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员、虞犯、两劳人员、揭露和惩治犯罪的人员、监管矫正罪犯的人员;
(二)犯罪心理主要研究课题
1、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2、犯罪的心理机制
3、犯罪心理结构
4、犯罪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特征
6、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和矫正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重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二)是一门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交叉的学科
(三)是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
(四)、是一门或然性科学
四、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
(一)任务—就是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应用心理科学理论,
研究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为预防、揭露和惩治犯罪提供心理学对策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服务。
(二)、作用
1、有助于全面了解犯罪问题
2、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工作水平
4、有助于提高改造成罪犯的质量
五、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对可能或者已经是犯罪的人的语言、表情、和行为等外部表现去了解犯罪心理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客观观察法、自我观测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心理测验法
(五)归因法
(六)、案例分析法
(七)经验总结法
六、犯罪心理学发展概况
(一)西方犯罪心理学发展的概况
1、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产生19世纪后期,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①心理学科的独立产生。
1879年德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形成近代心理学,为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②犯罪心理学产生的两个源流
――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即十九世纪后期德国、意大利精神病学家和法学家对犯罪学进行实证研究。
如
A、被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于1872年出版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
B、意大利著名精神病学家、法学家龙勃罗索于1876年出版了《犯罪人论》,提出了天生犯罪人思想
C、意大利的法学家菲利于1884年出版了《犯罪社会学》D、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于1897年出版《犯罪心理学》一书,首次提出运用人格问题来研究犯罪心理问题。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主要是从传统心理学工作进所进行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开始进行研究的。
如:。
A、智力测验创始人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尔1900
年发表《被暗示性》著作,B、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于1902年发表《供述心理学论文集》,C、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于1908年发表《在证人席上》,主要是对有关供述和证据进行可靠性研究。
D、美国心理学家戈达德修订比尔的智力测验法,于1912年用于测查违法犯罪人员,发现大部分罪犯都有智力缺陷。
但上述两种源流,只是从犯罪及犯罪人的理论,去验证普通心理中影响感知、记忆因素的问题,或者用智力测验普通人与违法犯罪人的区别,没有将犯罪心理学从犯罪学中独立出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国际心理科学进行繁荣时期,犯罪心理学才从犯罪学中独立出来,不仅注重对犯罪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研究,而且拓展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供述心理学、审判心理学、矫治心理学等学科,使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
①有关犯罪原因研究。
即将人格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及其方法用于研究犯罪心理学。
如著名意大利法学家汉尼拨在上个世纪70年代认为:犯罪的基本原因是人格特质引起的;认识不成熟会形挫折,再形成反社会机制;必须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这些犯罪人的人格特质,即不是来自遗传的稳定素质,而是来自特殊的人际作用,情感因素、生活水平降低、人类攻击与暴力影响,
母爱被剥夺,智力缺陷、社会环境、学习等因素
②犯罪动机。
班克斯等研究发现,犯罪动机包括不劳而获,迅速致富,进行犯罪而不受处罚,父母对子女没有权威,也有人认为,人们缺乏宗教信仰、战争结果、前途未卜。
韦斯特和法林顿则认为未成年人有获利动机,寻求享乐和追求刺激等
③犯罪决策。
意大利著名学者萨维尼认为:越轨行为并不是仅仅是一定社会心理条件和原因简单的自动副产品,它也表现为个人一种选择,个人根据一定目标计划内自已的行动,确定情境,自已找理由和将自已行为合理化。
科尼什和克拉克提出一种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罪是犯罪人经过理智选择后的行为,犯罪人在犯罪决策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犯罪的机会、从犯罪中所得到的利益以及犯罪行为将要付出的代价等因素进行权衡。
卡逻尔认为决定实施犯罪的过程,是一个对制止犯罪的因素和犯罪机会评价的过程,且往往会在犯罪获益必然性、获益的数量、惩罚的必然性、惩罚的严厉程式度中只考虑某一种因素。
④犯罪预测。
二战后法林顿研究归纳了预测犯罪最有效的六大因素:早年的吵闹、不诚实、攻击或反社会行为;有有害的子女教育方式;犯罪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破裂家庭;社会剥夺;教育的失败等。
当代韦斯特和法林顿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预测研究,编著了《犯罪学中的预测》一书(1985
年)
⑤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学。
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未成年人犯罪的大量增加,不少学者开始注重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研究。
赫希1969年提出了社会控制理论;弗理戴和哈格1976年提出了社会整合理论;达斯奇1985年提出了情境因素整合论。
遂后,意大利的班丁和盖蒂1972年开始研究家庭动力学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
瑞典学者戈德史密斯、斯拉法斯特和尼尔森1989年研究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探讨了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1976年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对未成年犯罪的适用性。
⑥犯罪精神病理学。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精神病理学得到的重视和研究。
如梅德尼克和克里斯琴森1977年编著《犯罪行为的生物社会基础》;尢德尔1978年编著的〈攻击的神经心理学〉;梅德里克等1987年编著〈犯罪原因,新的生物学探讨〉;莫菲特和梅德尼克勤克1988年合著〈对犯罪原因的生物学贡献〉;雷恩1993年编著〈犯罪精神病理学:作为一种临床障碍的犯罪行为〉等。
(二)我国古代犯罪心理思想
1、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思想
①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贫穷是犯罪的原因(如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耻辱”);另一观点则认为富裕是导致犯罪的
原因(如老子认为饱暧思淫欲,应常使民无知无欲)
②人性与犯罪心理。
即人之初,性本善或恶。
③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2、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提出:身教重于言教;重视家庭、社会交往以及早期教育的预防功能;重视刑罚和教化的预防功能;修身自强。
①注意在讯问中观察犯罪人的心理反应。
即五声听讼
②强调严格按照犯罪心理主观恶性状况定罪量刑。
③强调司法官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
(三)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1、起步迟,20世纪初,犯罪心理学才传入我国
2、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对此研究较为繁荣
3、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
4、从上个世纪90年年代才开始逐步走向研究繁荣。
(四)我国犯罪心理研究方向
1、在刑事一体化视野中开展犯罪心理学研究
2、开展犯罪心理学方法有关研究
3、总结回顾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几次争鸣的意义
4、加强犯罪心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5、以应用为本,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进行研究
6、加强对现实犯罪的心理学研究
7、加强对刑事侦查心理的研究
8、加强对犯罪心理矫治的研究
9、加强对犯罪心理的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