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身之道简要
独善其身,惟吾德馨——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
那么,如何才算是立命或如何立命呢?对此,儒家最经典的论述是孟子,他说:“尽其 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可见,儒家或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就是独善其身,修身养性, 终身不二,“道德本身便成为儒者安身立命之处。”1‘礼记·儒行》:“立义以为土地。”<孟 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即仁与义的道德可以看作是人的安宅和土地,是人得以 生养的根本。“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周易·系辞下》)“非有圣人之道,特以巧敏拜请畏 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矣。”(‘韩诗外传》卷六)安身立命,当以道德为本为要,可见, 儒家不仅把道德看作是治平天下的根本,而且也把它看作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关键词:儒者安身立命道德
自汉武帝以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儒学思想曾经成为中国社会占据统治地方的 官方意识形态,“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体现出人们对儒学的治国安邦作用的认识和重视。 二十世纪以来,儒学失去了其官方统治思想基础的地位,但人们在对儒学的认识中似乎还是 多注意它的治国安邦、治平天下的功能,实际上儒家学说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含和功能,这就 是它可以以其思想向其学者和信众提供一种在世修养和思想寄托的安身立命之道。也就是说 通过学儒就是不信佛、不入道也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大道、终极信仰和心安理得的心身平衡 之术,从而安身立命,宠辱不惊,心安理得,心平气和。这也许就是儒学为什么被看作是一 种准宗教的内在原因,这不仅是从形式上说儒家也包含一些祭祀的外在形式,而是说,儒学 本身也能向人们提供一种解决安身立命之道和情志勉慰之方,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宗教 的某些精神功能。这种安身立命之道,既不是像佛教那样看破红尘,寄托来世,也不像道教 那样期求成道成仙,而是依靠学儒者自觉加强学习、领悟、修养,从而获独善其身,以德安 身立命。这正如孔予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对于今天的学儒者、修 儒者,儒学中包含的这种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内含和功能也许更加重要。这是儒学所能贡 献给当代中国人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宝贵财富,也是我们重新重视儒学的内在原因。本文愿就 这一问题做些讨论。
论儒家修身之道的现实意义
儒家修身之道的现实意义摘要:修身即修养身心,修身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个人的道德修养则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经过几千年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很多具有普世功能的思想。
因此,儒家所提倡的一些关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对现代人品德修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修身之道现实意义儒家所讲求的道德理想是追求至善至美的独立人格。
儒家学说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其主要目标是在探究怎样通过砥砺自我而成为“至善”的“圣人”。
儒家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至善”,即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如同宋代儒学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理想完美地体现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教育之中。
自从孔子首创私学以来,儒家道德理想教育在各式各样的私塾、学院之中一直薪火相传,不绝如缕。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完成对个人独立完美人格的培养,是一项急需解决的任务。
而儒家树立的完美道德理想则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儒家的修身理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起着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中国道德传统的形成与儒家的修身理论关系密切。
儒家的一些修身理念,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都是关于儒家如何实现自身道德修养的至理名言,并成为为人处事的规范。
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譬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等,都和儒家对修身理论的提倡息息相关。
修身,在儒家看来,是人成为“圣人”的起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提高个人自身能力培养,维持家庭和睦乃至实现治国安邦之才的根本。
在儒家的文献中,修身理念经常被人提及。
其中的最为人所熟知的《大学》所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一位修身养生学家。
首先,孔子对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提出要求,他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时饪不食,不时不食。
”即食物变色了的不食,变味了的不食,不是刚刚烹饪的不能吃,鱼肉不新鲜也不能吃,不到进餐的时间不吃,进食要按时定量。
孔子还说“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要自我控制,适量而不为乱,乱就是失去常态,乱则影响健康。
这些要求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现代科学卫生“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十六字诀健康基石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养生观是科学的。
孔子的中庸之道被世人奉为修身养生的至高境界。
人在生活和处事中做到不寒不热,不湿不燥,不饥不饱,不卑不亢,不骄不馁,不狂喜不愠怒,不忧伤不耽乐,不仇富不安贫,不逞强不示弱,不争先不恐后,无太过无不及,不高腔不低调,不争长不论短,保持平和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就能达到心理平衡,胸襟开阔,祛病驱邪,益寿延年。
此乃养生修身之大道。
守中庸、致中和,阴阳调合,气血畅通,允执其中,平和中正,天人合一,人际和谐,怡乐雍容。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在学习中得到愉悦,在与人相处,人际交往中体会到快乐。
孔子很重视快乐对健康的有益作用,他又认为快乐不会无由来地获得,必须通过实践,通过交往来获取。
所以他又说,“发奋忘时,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体现出孔子那种忘我投入,陶醉在自己兴趣爱好中,甚至把时间和所有烦恼都置诸脑后的豁达心态。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对颜回在逆境中、困顿中仍保持乐观,甚为赞赏,说明孔子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乐天主义者。
孔子乐天知命,修养有素。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认为人一生中,少壮老三个阶段,要时时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要惜精保命,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儒释道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哲学流派,这三家在人生境界的理解上各有不同,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
下面将分别探讨儒家、佛家和道家对人生境界的看法。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仁”。
儒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个具备仁德之德的君子。
仁者,爱人、恕己、尽责、宽容。
在儒家看来,人应该以仁为己任,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与人为善,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他人。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
儒家追求的境界是在社会中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佛家则追求的是超脱尘世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涅槃”。
佛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
佛家强调放下欲望,超越世俗的执着,通过修行实现心灵的解脱。
佛家追求的是超越个体的智慧和境界,通过觉悟和慈悲来摆脱人生的苦难,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佛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地,超越个人的欲望和苦难。
道家注重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道”。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主张顺应天道,与自然共生共存,通过修炼内功,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即不主动干涉和扰乱自然的运行。
道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境地,超越功利和欲望的束缚。
儒释道三家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
儒家追求的是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佛家追求的是心灵解脱和超越苦难的境界,道家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和无为而治的境地。
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境界追求,都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和指导。
无论是追求仁德、涅槃还是道德,都是对人生境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和境界的提升。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在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境界。
弘扬传统文化的儒家经典名句
弘扬传统文化的儒家经典名句一、仁爱篇1. 《论语·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该用自己不希望遭受的待遇对待他人,倡导了一种宽容、仁爱的道德观念。
2. 《孟子·尽心上》:“人之性,善恶皆备焉;其所先学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性本善,人们应该以良好的品德作为先学之事,从小就培养出善良的品性。
二、修身篇3. 《大学·修身》:“修身而正其家,其身之理也。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先修身,使自己道德修养完善,然后才能影响和改善家庭,实现个人与家庭的和谐共处。
4. 《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要通过不断温习已学知识,使其牢固掌握,从而能够运用于新的学习和教学中。
三、治国篇5. 《大学·治国》:“治国必先齐其家。
”这句话强调了治国之道的首要是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和睦,个人品德高尚,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6. 《孟子·滕文公上》:“礼者,治之纲纪也。
”这句话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它是治理国家的纲领和准则,能够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四、修身篇7. 《中庸·中庸》:“中庸之道,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中庸,才能使国家和民众长久稳定。
8. 《论语·子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少言而多行,注重实际行动,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榜样。
五、修身篇9. 《论语·颜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应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厌其烦地传授知识给他人。
10. 《大学·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句话说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和逻辑,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列举的儒家经典名句,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仪等,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大学与中庸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大学与中庸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中国儒家学派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中庸之道的理念。
而在当今社会,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应当发扬儒家思想,将其融入教育体系中,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人才,以实现国家治理的良好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大学要注重教育的第一步——修身。
儒家思想认为,修身是为人的根本,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因此,大学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诚信、正直、勤奋和宽容等美德。
高校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德育体系,通过教育课程、社团活动以及榜样力量的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塑造他们良好的道德风貌。
其次,大学还应深入挖掘中庸之道的智慧,将孔孟之道应用于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场所。
通过中庸之道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家长以身作则,注重家庭和睦、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家族观念、忠孝之道和礼节意识。
大学可以开设家庭教育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庸思想,帮助他们将中庸哲学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培养优秀的家庭教育者,为社会构建和谐的家庭基石。
此外,大学也应当致力于培养具备治国能力的人才。
在中庸儒家思想中,提到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强调了仁政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政治素养,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问题,传承儒家的仁政之道。
通过政治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学习相应的治国理论,为将来成为有志于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后,大学还应该弘扬中庸儒家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中庸原则强调了平衡和调适的重要性,认为万物都应该合乎中道,不偏不倚。
大学应该教育学生遵循合理的竞争和协作原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观和社会关系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网络虚拟、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压力与困惑。
儒家修身之道
儒家修身之道儒家修身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自律,建议人们要以道德行为为基础,以做好自己,做好他人,做好社会为目标,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修身之道是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核心。
以下是对儒家修身之道的深入理解和阐述。
一、仁爱之心儒家修身之道的基石是“仁爱之心”,即“有爱心和同情心”。
在经典《孟子》中,孟子说:“仁者人也,愛人也,人之性善,是以得仁。
”意思是说,仁者是指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因为人天生就是善良的,所以也有了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一种美德和德行,同时也是一种能力。
儒家认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世界的价值有爱心,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成长,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赢得更多的人心。
爱可以让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可以帮助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世界。
二、克己之心除了仁爱之心外,儒家修身之道还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克己之心”。
在《论语》中,孔子说:“知者不忧,仁者不怒,勇者不惧。
”孔子所说的“克己之心”就是指,在面对各种困难、挑战和诱惑时,要有自制力,要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克己之心体现了自律精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优秀的素质。
只有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人才可以保持平和、内敛、理智的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和人格魅力。
克己之心可以帮助人们减少过度消费、过度自我表现、过度满足等不良行为,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精神追求,发展自己的潜力。
三、学习之心学习之心是儒家修身之道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以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些话意味着,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必须不断地在学习中成长和进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儒家修身之道强调学习是一种恒久不变的追求。
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关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向上的心态。
学习也是一种命运选择,只有不断为自己打开新的知识和技能的门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 引言1.1 概述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作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体系,《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本经典中,孔子通过对话与学生和他人的交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对个人修养、家庭伦理、政治行为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做出了深入探讨。
本文将围绕《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展开讨论,探索其在塑造个人品德、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对儒家思想进行概述,包括其起源与发展以及《论语》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孔子对修身的看法,并阐述具体的修身要求和方法,并探讨修身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意义。
第四部分将聚焦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介绍孔子对家庭伦理和治家之道的观点,同时探讨政治理念与国家治理原则。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儒家思想在《论语》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论语》中的儒家思想,通过研究孔子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的阐述,探讨儒家思想对个人养成及社会建设的影响。
通过这些探讨,希望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儒家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从而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 儒家思想2.1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古代先贤的智慧,并通过《论语》等经典著作将这些思想体系化。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稳定而富有影响力的学派,在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以其人本主义、正义道德和务实观念而闻名于世。
2.2 《论语》中的儒家核心价值观《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献,也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其中体现了许多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大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乃传统文化中一项至关重要的理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们推崇的修身立世之道。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个人修养,更重要的是指导个人如何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学之道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一、修身篇个人修身是大学之道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才有资格参与治国平天下的活动。
修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我们应该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并且将这些价值观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同时,个人修身还包括自我修养、知识增长和个人素质的提升。
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和各门学科的知识,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思想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接下来的家庭与社会贡献做好准备。
二、齐家篇修身齐家是大学之道的第二步。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睦与稳定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基石。
为了实现齐家理念,首先要发展良好的家庭关系。
这包括与父母、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属之间的互动。
我们应该尊重家庭成员,关心他们的需求,并努力解决家庭内部的矛盾和问题。
其次,齐家还意味着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我们可以通过共同创建家庭规则、经济计划和休闲活动来促进家庭的和谐发展,使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成长。
三、治国篇修身齐家后,应该进一步参与国家治理。
治国平天下,要求个人具备深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能够在公共事务中做出贡献。
参与国家治理,首先要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并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和公益活动。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责任关心社会问题,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参与政治活动和公职,直接参与到国家治理中。
无论是投票选举、社区议事会还是行政职位,我们都应该发挥个人的能力和智慧,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将这一理念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通过个人的修身、家庭的和谐以及参与国家事务,我们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首发】论儒家的身体观及其修身之道
【首发】论儒家的身体观及其修身之道当代西方哲学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向,即从形而上转向形而下,从思辨世界转向生活世界,从意识哲学转向身体哲学;“身体”成为了审视世界和思想言说的一个重要视角,如出现了“身体现象学”、“身体伦理学”和“身体美学”等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哲学该怎样应对这种身体转向?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当代哲学的身体转向是中国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一个重要契机,因为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身体本体论的哲学。
在本文看来,这种以西方身体哲学的思路和逻辑来解读中国哲学的做法,不仅有以偏概全之弊。
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身体观的实际内涵。
一、儒家身体观的主流形态:身心一体、心为主宰1.身、身体的含义儒家修身的“身”到底是什么含义?《说文》:“身,躬也。
象人之形。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人自顶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
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字汇·身部》:“身,躯也。
耳目鼻口百体共为一身。
”这些都说明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这个意义上的“身”常常是与“心”相对的。
“身”除了表示形躯的基本意思之外,还有相近的概念如“体”:体验、体察、体认、体贴、体会、体恤、体谅、体行等。
相关的概念有食、色、性(性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等属于生物本能方面的。
可见,“身”在中国思想中有狭义即形躯结构的含义和广义即统摄形、气、心而为形神相合、身心一体的生命整体的含义。
儒家之“身”不简单是形躯之身,更多时候实为生命、人格的另一种表述。
(周与沉,第132页)生命作为一个整体,身与心、形与神、内与外、大与小、现象与本质、部分与整体始终是不可割裂地融合为一有机体而存在、成长。
2.身心一体中国传统的身体观与西方二元分立的逻辑思维不同,是在身心和合中讲分别,合中有分,分则仍合。
尽管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存在着心性与身体的断裂,理念对肉身的压抑,但身心一体,心物一如才是主流,不存在与心无关的“身”,也不存在把形躯、欲望、情感都剔除掉的“心”,身心的互渗、交融与转化才是其身体观的主要脉络。
儒家提倡的修身之道包括()。
儒家提倡的修身之道包括()。
儒家学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哲学之一,儒教一直以来都主张人要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为了达到达到品德上的完美、审慎自律的目的,成为一个道德、智慧、启迪的人。
儒家修身之道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自律儒家中特别重视自我管理,认为只有自我约束,才能保持纯洁的品德和自律的力量。
儒家对五常的要求,即仁、义、礼、智、信的实践,需要人们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约束不能偏离正道。
二、修德儒家修身之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修德。
德有高下之分,儒家的德是指仁、义、礼、智、信的五个方面。
五常的实践和传承,是儒家修身的主要方向。
实践五常,涵养自德,强化自我修养,是儒家传统修身之道的核心。
三、修身的方法儒家强调心性修养,主张通过学习、参考经典、名言警句、以及与人交往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来提高道德修养。
儒家修身之道的方法主要包括阅读儒家经典、钻研书法、为人处世、赏析音乐、推究道德等。
其中读经、品评、模仿、揣摩是四种修身方式。
四、培养道德感在儒家看来,培养道德感是培养好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树立好的品德和人性化的行为,能让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得到提升,并获得内心的平静。
五、尊重生命儒家修身之道中还包括尊重生命。
儒家主张尊重生命,不杀生,体现在对生命的感悟。
尊重生命,在儒家中有着重要的道德涵义,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伤害其他生命。
儒家的“格物致知”主张要求人们通过笃实勤奋的思考和实践,达到对人生、自己和补充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因此,通过修身养德,强化人的内在能力和价值观,这是追求道德完美和平和共处的重要途径。
儒家修身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修身之道及其当代价值作者:王欢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9期摘要:在我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就把修身之道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认为这一思想是从事其他事情之前必备的要素,因此上至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把修身之道放在个人发展的首要位置,儒家的修身之道主要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成物3部分内容,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更是值得我们充分的挖掘和探索其精华所在,并合理的应用于当下。
关键词:儒家;修身之道;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079-02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修身之道成为儒学的基本特色,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中国文化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修身的意思是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品德,争取实现像圣贤人士一样的高品格。
立志、为学、力行,都与修身有关,或者说都是修身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是要实现理想人格,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道德。
孔子说,一个人能认识正理,却不能以仁守住正理,只有既智且仁,才能铸就理想人格。
可见古人把修身之道看得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学习。
一、儒家修身之道的具体内涵与步骤《论语·宪问》中有提到“为己之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说法,这里的古是指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的美好社会。
今则是指当下面临的社会现实。
孔子所谓的为己思想就是想要得到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为人就是努力迎合他人而获得外在的赞美。
用为己来否定为人,这就意味着儒家将为学的重点放在自我完善、自我修养上,促使我们获得理想人格,从而达到理想的境界。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作为君子,饮食是不求满足的,居处也不能要求太好,要说话谨慎并且认真做事,经常去有贤德的人那里提升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的。
这里所说的好学,显然指的是学习修身思想,而不单是指学习今天的文化知识,所以说好学就是修身之道的基础和前提。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着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道、儒、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哲学的核心思想表述首先,什么是哲学.首先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最早的哲学诞生了.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和“sophis”智慧.哲学本意就是“爱智”,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说白了,哲学就是一门使人聪明的智慧之学.那么,哲学实质是什么1,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在这里,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关系,我就不一一解说了,从字面上模糊了解即可.但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但是,一般人的世界观都是凌乱的,不规则的,自发的,所以不能称为哲学,而哲学就是哲学家根据一定得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注意,哲学只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不一定是正确的思想体系,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科学的哲学.2、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3、哲学的作用.未学习哲学之前,我都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学进去了才发现,生活真的是处处有哲学,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可以把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思想,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握好哲学,我感觉自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一定的俗气和幼稚.不难发现,学习好哲学之后,我在看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人生问题的时候,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沉稳,更加冷静,思考问题特别的辩证,思考内容的角度也更加全面,这些在某些网络论坛进行辩论、贴吧发言和平常与人交流中都有所体现,就是在回答你这问题的时候,思绪措辞也比未学习哲学之前变得更加严谨、更加符合逻辑.对于一个思想发展不成熟,容易走歪路得高中生来说,学习好科学的哲学无疑是给思想来一次大矫正.对我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无疑是有益而有必要的.所以,上大学之后,我还会继续选修哲学的.个人认为,学习哲学就是给自己精神思想来一次从头到脚的神圣冲刷,哲学直接改造的是伱的思想精神,根本改造的就是伱的做人处事了.玄学的核心思想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玄学一开始是从古文经学内部产生的.先是出现了脱出郑玄之学而更尚简要、重义理的刘表、宋衷的“荆州之学”,稍后又崛起专与“郑学”立异的王肃“王学”,后来才转向何晏、王弼的玄学.玄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玄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那是在曹魏的正始年间240~248,史称“正始之音”.当时出现了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何晏作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周易,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认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其不足”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意即孔子高于老子,孔子口说“名教”,实是“体无”,老子是处于“有”而论“无”.第二阶段:正始之后,随着司马氏集团夺取政权,各士族集团内部的斗争日趋激化,玄学思潮内部也出现了“贵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等各种争论.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异端”倾向,他们与司马氏集团在政治上不合作,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视礼法.而乐广、裴{危页}“崇有论”基础上,郭旬以其庄子完成把“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统一起来的任务.郭象提出名教与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舍异求同,以“独化论”来解决这对矛盾,认为圣人“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东晋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般若学合流,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佛学的核心思想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道家的核心思想“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这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在讲清楚了“道”的原理,即,我们弄清楚了“天”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52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从这里可以看到,“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道”的规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等等.意即,符合规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规律的就是邪道.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的就是邪道等等.道的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哪一学派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中国文化就要散架.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78章指出:“是以圣人云: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其实从大的方面看,宗教跟思想流派的区别也适合解释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比如宗教有比较严密的仪式,有自己的禁忌和制度等等,而什么家之类的思想只强调思想本身,如何去实践则要求的比较少.儒家的核心思想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法家的核心思想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儒家思想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着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儒家,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形成,积极入世型“命由我定,运由我转,无关鬼神乎”这是中国道、儒两家的名言,正因为如此,中国历来都是个无宗教信仰的国家是按人数上和老百姓的态度上来说,因为统治中国思想的都是以君臣家国、兄弟义气等方面的,神仙鬼怪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用来点缀生活.即使是现在,真正的教徒数量我们都可忽略不计,所以,才叫道家、儒家、释家,而称为道教、儒教、佛教的较少境外的佛教不算,国人一直是把道儒佛当思想系统看待.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道家起源:老子.基本思想:无为,无不为.----修成真人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个人认为核心是通过内省,提高自身境界,达到与世界万物的合谐.不论是儒家的修齐治平,还是佛家的降伏其心.是内省型的大陆文化.。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实践指南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实践指南大学,作为人们追求知识和培养品德的地方,承载着培养优秀人才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
在大学中,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成长、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中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来践行儒家思想。
一、修身篇修身,是儒家思想的首要任务。
在大学中,修身强调个体自律和内在道德修养的培养。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修身:1.1 学习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教养,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1.2 践行仁爱之道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道,大学生可以通过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的方式来实践仁爱之道。
例如,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弱势群体,传递友善和温暖。
1.3 培养道德自觉儒家思想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自觉,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廉洁自律等。
只有经常自省和反思,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道德修养。
二、齐家篇齐家,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价值追求,强调个体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在大学中,如何实践齐家呢?2.1 培养家庭美德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关注家庭,关心父母和兄弟姐妹,与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且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同时,注重培养家庭实践和养成良好的家风家训,激发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团结。
2.2 学会处理家庭矛盾家庭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大学生应该学会处理这些问题。
儒家思想中的理念中强调仁和道德,大学生可以通过倾听、沟通和妥协来化解矛盾,以和谐的方式与家人相处。
三、治国篇治国,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价值目标,指的是培养具有治国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如何实践治国?3.1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大学生应该关心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可以通过参与学生会、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方式,了解社会问题和国家政策,积极建言献策,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中的修身之道 最终版
《论语》中的修身之道在“四书五经”之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论语》了。
当咱们还是学生时,语文课本里就有《论语》的节选。
在《论语》之中涵盖着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而“修齐治平”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这个“修齐治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这个顺序来看,先“修身”,完善自己,使自己成熟。
然后再好好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也就是“齐家”。
进而就要有改善社会,治理国家的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顺序,“金字塔”的基石就是“修身”。
可见“修身”的重要性。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众所周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些大道理,而是针对我们个人,看看《论语》中有哪些内容是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
我个人认为,论语中的十项原则就是帮助我们“修身”的法宝。
这十项原则就是“恭、敬、正、宽、忠、信、俭、惠、让、敏”。
恭,有貌思恭(《季氏》),居处恭(《子路》),其行已也恭(《公冶长》),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恭则不侮(《阳货》)。
敬,有执事敬(《子路》),修己以敬(《宪问》),即是“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意。
正,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正颜色,斯近信矣。
”(《泰伯》)宽,有宽则得众(《阳货》),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矣(《八佾》),人不知而不愠也是宽,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亦是宽。
忠,有事君“能致其身学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与人忠子路为人谋而不忠”(《学而》)。
信,有“谨而言,敬事而信,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民无信不立”(《颜渊》),“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信而后谏,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子张》),“信则民至焉”(《尧曰》)。
俭,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
儒家道家思想与人格修养
规矩和准则;是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文明教养。
6、义 ● 符合社会道义的公正、合理的行为 ; ● 达到目的手段的正当途径; ●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基本原则。 ● 孔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由此推及,周围的人也会融合为一家人,天下人都可
以视为同胞手足: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管鲍之交、刎颈之交
3、忠 忠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忠于职守;对事
对人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对他人对事的品德:尽心他人;忠于职守,对自己 的份内事尽职尽责。 ●对社会责任感:人是社会的人。纯粹独立的个人是 不存在的。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社会交往的情况下独自 一人生活。因之,每个人都要有对他人负责,对社会 负责,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 社会变的更加美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苏轼:儒家的执着,道家的洒脱,佛家的圆融
苏轼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对儒释道 三种思想都有吸收,且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三 者相通。他将三者相互融通,注入自己的生命 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形态,为后人欣羡和瞻 仰。
儒家·执着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基因,“圣贤书”培养了
他们的思想根基。苏轼信奉儒家仁民爱物、经世济民的政治理 想,自言青年时“好贾谊、陆贽(西汉名儒)书”。年少时, 其母程氏为他读《后汉书·范滂传》,小东坡听后,就有志于学 习东汉名士范滂勇敢、刚正不阿的精神。
高考作文思想积累——儒家思想与人格修养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和谐 1、科学、经济已进入现代化阶段:
●国家富强;(GDP全球第二;“一带一 路”……)
论儒家的修身之道与人格养成
论儒家的修身之道与人格养成摘要:儒家文化强调读书人要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个人的道德修养则是必要的前提基础。
因而注重人格修养,强调修养身心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为我们提供的系统的道德修养标准和实施方法,对现代人的品德修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修身人格养成修身即修养身心。
修身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首先应立足于个人的人格修养,而不能只局限于外在的约束和限制。
修身是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修身是人生第一要务。
一、修身与人格养成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成人教育,视人格的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
孔子把君子人格划分为三个层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
最理想的人格是能安天下的圣王,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其次是能修己以安人的士大夫,典范人物如伊尹、皋陶、子产等;最低的层次则是能完善自己,做一个心存仁义、恭敬有礼、智勇诚信、光明磊落,坚守节操的贤人。
典型人物如伯夷、叔齐,仲雍、柳下惠等。
孟子则用一句话概括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①无论穷达,都应把人格完善视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而人格的完善仅靠外在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贵在自觉,贵在无形,自觉内化是品德培养的必经途径,所以注重自我修养的修身就被视为人格完善的主要途径。
《礼记·大学》中这样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在这八个条目之中,修身被视为根本。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目的所在。
这八个方面被后来历代知识分子所推崇,视为人格修养的顺序和准则。
修身修什么,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儒家的修身养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儒家的修身养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面对当代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儒家的修身传统能够给人以一种人文性关怀,使人的身心有所安顿、栖息。
君子修正身心,净化心灵,与道相合,与德相应。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
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取向的“修身”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将修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个人安身处世的根本和核心,以修身为前提并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修身是陶冶身心,修养德性,安身立命,提高自身的道德涵养。
儒家修身思想从个体生命的道德精神超越而达到自律的可能与必要及其实现方法,提示人们从生命特质上更深刻观察、体悟自身,从而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和伦理特质。
一、人生在反省中进步反省就是检查自己,就是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要求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辨察、剖析其中的善恶是非,自我修正。
而对做人的追求必然使人集中于对自身的检束、修饰。
人自觉地检束自身、修饰自身和完善自身,就是修身之义。
儒家思想强调主体的道德自觉,认为仁德的养成完全视乎自觉自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孔子一再申明道德修为的自觉性,这种道德自觉要求修身的目的只为着自身德性的提高,而不是炫耀做给人看。
修身首先要省身,“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反身的同时要认识到这是自觉的道德行为,道德主体要有高度的自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省身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力行是从普遍人格上升的君子人格的必要途径,力行也是正确有效地处理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关键。
《中庸》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修心之道守正出奇
修心之道守正出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
自古以来,修身就被视为一种修养心性、陶冶情操的过程,而守正则是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准则。
在今天这个物质追逐的时代,如何修身守正成为人们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的关键问题。
一、修身之道的重要性修身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美好的人格特征,以达到提升个人修养和内在境界的目的。
修身是一种内在的修炼,对于一个人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深远。
首先,修身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品德。
修身注重培养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一个人才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形成健康的社会关系。
其次,修身有助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修身强调内心的培养和修炼,使人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情感境界。
只有通过修身,一个人才能够培养出宽广的胸怀,拥有包容的心态,进而提升自我境界,实现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最后,修身有助于增进人的自我认知。
在修身的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通过修身,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清自己的思绪,从而更好地面对自己和世界。
二、守正的意义与方式守正是修身之道的核心,它指的是在个人行为和价值观念上坚守正确的准则和原则。
守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守正有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在一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
只有守正,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人们才能够明辨是非,保持内心的独立和坚定,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其次,守正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个正直和守法的社会是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也是一个可以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的社会。
只有通过守正,每个人都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才能够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守正有助于维护个人的尊严与荣誉。
一个守正的人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能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保持良好的名声和声誉。
只有守正,一个人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得更稳健,收获更多的荣誉与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修身之道讲解要点:
吾日三省吾身
永不埋怨客观
方尔加教授指出,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是善于自省的民族。
对于企业而言,这种由上而下的内省精神更是极为宝贵。
他以包头市金荣集团为例:一个小学文化的企业家可以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几年里就开疆扩土所向披靡。
最后方教授找到了这位小学文化企业家成功的答案:企业董事长将“客观永远没错,都是我的错”视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金荣集团的企业文化是始终
从自身去寻找答案,永远不抱怨客观。
如果所有中国企业家都能拥有这样的基因,都能回归古老中国儒家传统,企业基业常青有望。
饱读诗书之人
并非都具智慧
方教授认为,知识可分为软知识和硬知识。
所谓硬知识就是你在书本中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用语言文字等描述和表达的,是在未经激发和挖掘之下,暂时处于休眠状态的知识。
而所谓软知识,是那些只可以意会而很难表达的学问,需要在长期实践中去领悟和体会。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也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是他却打造了一个世界电子王国,成为了一个不老的神话,这正源于他的在成长中积聚了丰富的“软知识”。
据说,松下幸之助是一个极为善于观察的人。
纵观很多企业家,并没用拥有很高的学
历,却能一路披荆斩棘,“软知识”功不可没。
“道”隐于毫末
细节决定成败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合抱之树,起于毫末”,方教授指出,成就大事者,定能把每一个细节做得尽善尽美。
吸纳了儒家思想精华的日本是将这种“关注细节”的品质发挥到极致的一个民族,所以这方小小土地上才有了松下、索尼以及本田等众多世界级的企业。
方教授的结论是,关注细节,不是日本人的特质,它其实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古老基因之一,当中国企业家吸纳儒家精华之时,中国企业的崛起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