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基本特点
![中医学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24d1e2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f.png)
中医学基本特点中医学是一门和汉文化深厚联系的古老医学,它不仅发展生物学和社会学,而且在当今世界也受到赞誉。
它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医学路子,具有独特的特点,影响了整个医学研究领域。
一、概念理论独特1、理论完整:中医学以“五脏六腑”为本体理论,细分“三阴三阳”,囊括“阴阳五行”,在“脏腑中术”,“八风病收”和“经络原理”上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体系独特:中医学关注人体本质及药物本质,认为有病时需将生理功能恢复正常,而不是寻求病因,这和西方医学相比,思想体系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二、诊断治疗特点1、治疗集中:中医学关心身心统一,强调保护机体功能,而不是治疗某一特定疾病,“治未病,防将来病”的治疗思想具有很强的内涵力。
2、重视和谐:中医学以微观角度,关注有害物质抵抗不良条件的能力,将身心调和作为治疗重要原则,把“益气健脾”作为治疗最基本的目标。
三、术语特征1、“拟击”术语:中医学多使用“拟击”术语来描述人的病症,比如“上温,中温,下温”等,构成一种抽象的病症语言,推动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
2、五大药性:中医学把一切植物分为苦、辛、甘、酸和咸、五大药性类别,将它们用于给药物理论,根据不同病症把绿色药物给予病人以恢复平衡。
四、生物学特点1、焦点关注:中医学认为人存在七种体质,重点关注病症发生后对人体会带来的影响,着重探讨病症后恢复健康的生物学原理。
2、调节能力:中医学从调节角度出发,重视人体的免疫功能,强调保护机体免疫系统,以期达到调节机体功能的目的。
总之,中医学有着独特的概念理论、诊断治疗特点、术语特征和生物学特点,它与传统西方医学思想背道而驰,从另一个角度探讨治疗,是一个优秀的文化精髓。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41e603c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2.png)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了身体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症状、体质等多个因素,以及与环境、情绪等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疾病。
辨证论治: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全面观察、询问病史、望诊、闻诊、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辨别,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学致力于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协调,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学注重以治未病、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等方法来维护健康,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个体的养生和健康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是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科,它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经历了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
在运用中医学时,建议寻求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获得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1b9c33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f.png)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阴阳平衡论精神
1、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古中国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将自然界的现象和病理活动划分为“阴”和“阳”两大部分,两者相互转化,相互重要,并且具有平衡性,因而构成中医论文化的核心理念——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发生。
2、服从自然规律:中医并不把病理变化当做缘故,而是认为它是一种病理变化的结果,因此采取更自然的措施,它服从自然规律,以自然疗法作为疗效的源头,通过维持阴阳的平衡来达到疗效的目的,其中以“夫病在发,自然其痊,无义以养”最能体现它的本位性哲学。
三、诚信为主心态
1、完全投入:中医诊疗不仅提供保健和疗愈措施,而且给患者提供一种满足感和安抚感,这样患者才能完全投入,并可以在诊疗过程中比较能够高效的治疗,而且以安全和`负责任的态度去诊治患者,以cover 象征。
2、真诚守信:中医更强调以真诚为其文化精神的宗旨,即使是最高级别的医生,也要手把手教授给患者,有时候理论课只需要讲完几句,甚至是瘦肉精最核心的技术,他也必须慢慢教给患者,把自己的真诚活在诊疗中。
另外,当自己有权力犯错误,一定要勇于担当责任,永远保持诚守信任,遵守中医的无私精神。
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学习笔记
![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e83d7b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8.png)
我学习了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16个知识点如下:1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论治的主要依据是辨证的结果。
3. 与辨证论治精神实质一致的是异病同治。
4.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5.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
6. 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黄帝内经》。
7. 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中医经典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8.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9. 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10. 李某,女,4.5岁,长期腹泻,粪便夹杂未消化食物,腹胀,食欲差。
王医生治疗时除为其用药外,隔天为其灸一次百会穴和足三里穴,一月后诸病悉除。
腹胀腹泻灸头顶的百会穴和下肢的足三里穴,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5. 钱某,女,4岁。
十天前出现高热寒战,在市一医院确诊为麻疹,用清热解表法施治。
前天恶寒发热症状消失,出现明显阴虚症状,采用养阴补液治法。
钱某患麻疹采用这两种治法体现了同病异治。
6. 李某,女,39岁。
经常口腔溃疡,舌尖红赤、肿痛,口臭,便秘,情绪烦躁,睡眠差,脉弦数。
用清泻心火的治法,体现了整体观念。
7. 王某,男,19岁,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流清涕,舌淡苔白,脉浮紧,用散寒解表的麻黄汤治疗两剂后,又出现咽干肿痛,大便干结,声音嘶哑,再加清热泻火药,两种治疗体现了辨证论治。
8. 张某,男,39岁。
腹胀纳呆,舌苔厚腻,脉沉迟。
刘医生在诊病的过程中,认真察看了张某的舌苔,并结合症状,判断张某脾虚湿滞。
中医通过望舌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整体观念。
9.李某,女,32岁,四天前患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羞光畏明,目眵增多,用红霉素眼膏涂眼后未见缓解,今来本院求诊,以龙胆泻肝丸清肝泻火明目,两天后症状明显缓解,三天后告愈。
这种治法体现了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73c81d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b.png)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5cec20ca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3.png)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985c127192e45361066f5ad.png)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中医学
![中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76dd0a7e7fd5360cba1adb89.png)
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基本内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互相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坏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
辩证:指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同病异治: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表现不同的症状,故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病,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中医护理学简答题
![中医护理学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6c6ecc2ccfc789eb172dc870.png)
(4)协调水液代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
(5)调理冲任二脉:肝的疏泄影响着冲任二脉的通利协调
2.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4.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十.肾
(1)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脾助胃把水谷化为精微,后经过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
(2)运化水液: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防治水液在体内滞留。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 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其余的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
2.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治溢出脉外的功能。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对立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着制约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观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着人的生长壮老已。
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称为阴阳的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制约消长的、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与病邪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a2fd0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7.png)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方法,其基本特点凸显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差异。
以下将从继承性、整体观念、辩证思维、个体化治疗和患者参与等方面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继承性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代代相传。
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学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不仅吸收了古代医家的经验和教训,还经受了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现代中医学。
因此,中医学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性,这也是中医学独特的特点之一。
二、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统一而复杂的有机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器官、组织、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各个部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中医学通过调节整体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而不仅仅关注症状的局部表现。
因此,中医学重视患者的整体状态和生活环境,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症状。
三、辩证思维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对疾病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并寻找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强调动态观察疾病的变化过程,注重治疗方法的个体化选择。
通过辩证思维,中医医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精确地针对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个体化治疗中医学注重个体差异性,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
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因素等,综合评估治疗方案。
中医学注重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机体功能,提高其自身免疫和自愈能力,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特点,使得中医学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改善疾病预后。
五、患者参与中医学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的健康管理,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饮食、加强锻炼等,帮助患者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因此,在中医学治疗过程中,患者参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体现了中医学强调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的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3dd30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1.png)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中医学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由于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当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不仅应该关注表面上的症状,还应该关注整体的平衡。
2.强调个体差异:中医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理特点是不同的,因此针对不同的个体,中医会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3.强调循证治疗:中医学强调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从整体角度分析疾病,确定治疗方法。
中医师会根据临床表现、观察面色、舌苔、脉搏等指标,进行系统化的辨证施治。
4.并重病因与病机:中医学注重对疾病的病因和病机的理解,即病因是指导疾病发生的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病机则是指导疾病发展的内在规律。
中医学认为,通过了解病因和病机,可以更好地防治疾病。
5.注重预防为主:中医学注重通过调节和增强人体的自身抗病能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强调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生活方式,以及运用中药等手段,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6.综合治疗方法:中医学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火罐等。
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可以相互补充,增强治疗效果。
7.重视个体化干预:中医学注重调节人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关注症状的消除。
中医学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治愈疾病,更重要的是提高人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总体来说,中医学注重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强调个体差异,循证治疗,注重病因和病机,注重预防为主,综合治疗方法,并重个体化干预。
这些特点使得中医学具有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相辅相成,为人们提供了多方位的健康保障。
中医基本特点
![中医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e146b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9.png)
中医基本特点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基本特点包括综合性、整体性、个体化、预防为主、调节平衡、辨证施治等。
综合性是指中医学不仅包括医学知识,还涉及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个器官或症状。
个体化是指中医学强调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中医学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预防为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医学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中医学强调调节身体的平衡,增强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调节平衡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平衡密切相关。
中医学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等方面,达到平衡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整体性、个体化、预防为主、调节平衡、辨证施治等。
这些特点使得中医学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3d82795f01dc281e53af0c3.png)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点的概念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2)形神一体观(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一)症、证、病的概念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二)辨证与论治的概念1.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感冒是一种“疾病”,“症状”是临床表现,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证”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感冒。
咳嗽是一种“疾病’’,“症状”是临床表现,如咳嗽声重、恶寒发热、社苔薄白、脉浮紧;“证”是风热犯肺还是风寒犯肺。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第二节:阴阳学说(环球医学网提供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2016执业药师考点串讲复习笔记)一、阴阳的属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阴阳的可分性,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76a9d6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5.png)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综合性: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它不仅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医学科学的内容,还涉及了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中医学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将人的身心和自然界的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研究。
2.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所引起的,治疗疾病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情的不同表现,确定病因病机,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平衡人体的目的。
3.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力量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
五行学说是对事物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将事物划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提出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通过应用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可以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4.气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强调气血的重要性。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学认为气血的运行通畅与否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气血的供应和运行不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通过观察人体脉搏、舌苔等,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态,从而辅助诊断病症并确定治疗方法。
6.强调预防和调节:中医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重视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和心态等来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的身心状态以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注重调节人的身心平衡,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既与中医学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背景相关,又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相比有所不同。
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实践经验和不同学派的观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2级中药1班中医学基础课堂测试(2022-2023年第一学期) (1)
![22级中药1班中医学基础课堂测试(2022-2023年第一学期) (1)](https://img.taocdn.com/s3/m/ad3dc73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2.png)
22级中药1班中医学基础课堂测试(2022-2023年第一学期)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0题,共100分)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单选题]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正确答案)D.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E.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2.津液排泄障碍主要与哪些脏腑的气化功能减退有关() [单选题] *A.肺脾肝B.肺脾肾(正确答案)C.脾肾心D.心肝肾E.肝心肺3.主受纳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单选题] *A.小肠B.胃(正确答案)C.大肠D.脾E.胆4.心在志为() [单选题] *A.喜(正确答案)B.怒C.思D.恐E.悲5.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项功能出了问题() [单选题] *A.防御作用B.推动作用C.温煦作用(正确答案)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6.在津液的生成中最为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单选题] *A.脾肺B.脾胃(正确答案)C.脾肾D.肠胃E.肺肾7.下列属于肺的生理功能是() [单选题] *A.主气(正确答案)B.行气C.纳气D.养气E.统血8.属于五行相生规律传变的是() [单选题] *A.木旺乘土B.土虚木乘C.木火刑金D.水不涵木(正确答案)E.肝旺侮金9.肾的阴阳属性是() [单选题] *A.阴中之阴(正确答案)B.阴中之阳C.阴中之至阴D.阳中之阴E.阳中之阳10.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单选题] *A.肾精B.水谷之精(正确答案)C.元气D.脏腑之精E.生殖之精11.古人称“生痰之源”的脏腑是() [单选题] *A.肝B.胃C.肺D.脾(正确答案)12.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单选题] *A.心B.肝C.肾(正确答案)D.脾E.肺13.“大实有羸状”的病机应属于() [单选题] *A.虚中夹实B.真虚假实C.真实假虚(正确答案)D.虚实夹杂E.虚证14.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单选题] *A.五脏(正确答案)B.六腑C.经络E.脑15.在五行学说中,五色中的“黄”应归属() [单选题] *A.木B.土(正确答案)C.金D.水E.火16.“主治节”的脏是() [单选题] *A.脾B.肝C.肺(正确答案)D.肾E.心17.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单选题] *A.李杲B.李中梓D.张子和(正确答案)E.王清任18.具有“通行诸气和运化水液”生理功能的脏腑是() [单选题] *A.胆B.膀胱C.胃D.三焦(正确答案)E.小肠19.具有“实而不满”生理功能的脏腑是() [单选题] *A.六腑(正确答案)B.五脏C.三焦D.奇恒之腑E.脑髓20.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单选题] *A.阴偏盛C.阴偏衰D.阳偏衰(正确答案)E.阳胜则阴病21.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 [单选题] *A.营气B.卫气C.宗气(正确答案)D.元气E.谷气22.具有“受盛化物”功能的腑是() [单选题] *A.胆B.胃C.小肠(正确答案)D.大肠E.膀胱23.主要体现在血液循行与神志活动的两个方面关系是() [单选题] *A.心与肝(正确答案)B.心与肾C.肝与肾D.肝与肺E.心与肺24.下列哪项不属于风邪的致病特点() [单选题] *A.易袭阳位B.善行而数变C.主动D.易扰心神(正确答案)E.轻扬开泄25.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单选题] *A.心、肝、脾B.肺、肝、肾C.肺、脾、肾(正确答案)D.肝、脾、肾E.心、肺、肾26.有主津作用的是() [单选题] *A.脾B.胃C.大肠(正确答案)D.小肠E.肾27.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 [单选题] *A.推动B.温煦C.滋润(正确答案)D.兴奋E.亢进28.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单选题] *A.炎上B.润下C.稼穑(正确答案)D.曲直E.从革29.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单选题] *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正确答案)E.从革30.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单选题] *A.传化物B.满而不实(正确答案)C.实而不满D.泻而不藏E.受盛水谷31.心为“君主之官”的理论基础() [单选题] *A.心主血脉B.心主神明(正确答案)C.心在五行属火D.心开窍于舌E.心其华在面32.被称为“水之上源”的脏腑是() [单选题] *A.心B.肝C.脾D.肺(正确答案)E.肾33.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 [单选题] *A.元气(正确答案)B.宗气C.营气D.卫气E.肝气3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说明() [单选题] *A.阴阳的相互对立B.阴阳互根互用(正确答案)C.阴阳的相互消长D.阴阳相互转化E.阴阳的相互平衡3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 [单选题] *A.喜B.恐C.悲(正确答案)D.惊E.怒36.脾在液为() [单选题] *A.涎(正确答案)B.唾C汗D.泪E.涕37.下列哪项属于胃的生理特性() [单选题] *A.喜燥B.喜满C.喜润(正确答案)D.喜运38.下列哪一项与肝的疏泄功能关系最不密切() [单选题] *A.气机调畅B.情志的舒畅C.血液的运行D.津液的输布E.呼吸运动的正常(正确答案)39.“贮痰之器”指的是() [单选题] *A.肝B.心C.脾D.肺(正确答案)E.肾40.“利小便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 [单选题] *A.小肠泌别清浊(正确答案)B.脾运化水液C.肺宣发肃降E.肝主疏泄41.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作用的脏是() [单选题] *A.脾B.心C.肺D.肝(正确答案)E.肾42.被称为“娇脏”的脏腑是() [单选题] *A.心B.肝C.脾D.肺(正确答案)E.肾43.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单选题] *A.元气B.心气C.宗气(正确答案)D.营气E.卫气44.“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单选题] *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正确答案)E.津能化气4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单选题] *A.风邪B.火邪C.暑邪D.燥邪(正确答案)E.以上都不是46.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单选题] *A.肝与肺(正确答案)C.脾与肺D.肾与肺E.肝与肾47.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 *A.怒则气上B.思则气缓(正确答案)C.悲则气消D.惊则气乱E.劳则气耗48.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单选题] *A.正气不足(正确答案)B.邪气侵袭C.正邪相争D.体质虚弱E.气候异常49.“阴虚则热”所致病证的性质是() [单选题] *B.虚热证(正确答案)C.真热假寒证D.真寒假热证E.上热下寒证50.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 [单选题] *A.脉B.经络C.腠理D.三焦(正确答案)E.皮肤51.“肝火犯肺”是属于() [单选题] *A.相侮(正确答案)B.相克C.相乘D. 子病犯母E.母病及子52.五行中土的“所不胜”是() [单选题] *A.水B.木(正确答案)C.土D.金E.火5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单选题] *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正确答案)D.土侮木E.木胜土54.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单选题] *A.《伤寒杂病论》B.《温疫论》C.《难经》D.《神农本草经》E.《黄帝内经》(正确答案)55.下列属于阳的事物有() [单选题] *A.晦暗B.鲜明(正确答案)C.青、白D.呼吸微弱E.酸味56.“气机升降之枢纽”是指哪一对关系() [单选题]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B.肝主升,肺主降C.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正确答案)D.心火下降,肾水上济E.肺主肃,脾主升57.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单选题] *A.肺与心B.肺与肝C.脾与肺D.肺与肾(正确答案)E.心与肾58.“阳虚则寒”所致病证的性质是() [单选题] *A.实寒证B.虚寒证(正确答案)C.真热假寒证D.真寒假热证E.上热下寒证59.主藏血的脏是() [单选题] *A.脾B.肝(正确答案)C.心D.肺E.肾60.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 [单选题] *A.寒邪B.暑邪C.湿邪(正确答案)D.瘀血E.寒邪61.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单选题] *A.水B.木C.土D.金(正确答案)E.火62.肺的阴阳属性是() [单选题]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正确答案)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E.阴中之至阴63.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单选题] *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正确答案)E.以上都不是6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单选题] *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正确答案)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E.五行制化65.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单选题] *A.益火补土法B.培土生金法C.泻南补北法(正确答案)D.金水相生法E.滋水涵木法66.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单选题] *A.上午(正确答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67.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单选题] *A.肝B.女子胞C.胆(正确答案)D.胃E.脑68.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脾开窍于() [单选题] *A.鼻B.耳C.口(正确答案)D.舌E.目69.肺在志为() [单选题] *A.喜B.怒C.思D.恐E.悲(正确答案)70.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单选题] *A.胆B.胃C.三焦(正确答案)D.脾E.脑71.肾在液为() [单选题] *A.涎B.唾(正确答案)C汗D.泪E.涕72.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单选题] *A.鼻B.耳(正确答案)C.口D.舌E.目73.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单选题] *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正确答案)74.被称为“水谷之海”的是() [单选题] *A.脾B.小肠C.胃(正确答案)D.大肠E.三焦75.“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单选题] *A.肺B.脾(正确答案)C.肾D.三焦E.肝76.“以升为健”的脏是() [单选题] *A.肺B.肾C.脾(正确答案)D.小肠E.肝77.易导致疼痛的外邪是() [单选题] *A.暑邪B.湿邪C.寒邪(正确答案)D.风邪E.燥邪78.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取决于() [单选题] *A.肝主疏泄的功能(正确答案)B.胆贮藏胆汁功能C.胆排泄胆汁的功能D.脾主运化功能E.胆主决断功能79.维持呼吸深度需哪脏的功能() [单选题] *A.肝B.肺C.心D.肾(正确答案)E.脾80.当人安静的时候血归于() [单选题] *A.肾B.心C.肝(正确答案)D.脾E.胆81.“泌别清浊”属于() [单选题] *A.胃的功能B.小肠的功能(正确答案)C.三焦的功能D.膀胱的功能E.大肠的功能82.由脾虚所致下列哪一项血行异常() [单选题] *A.血瘀B.血行迟缓C.出血(正确答案)D.血行加速E.外周血流量增加83.“中精之府”是指() [单选题] *A.脉B.女子胞C.胆(正确答案)D.三焦E.髓84.气机的含义为() [单选题] *A.气的运动(正确答案)B.气的运动形式C.气的运动变化D.气的推动E.气的固摄85.“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依据是() [单选题] *A.阴阳对立制约B.阴阳互根互用(正确答案)C.阴阳协调平衡D.阴阳相互转化E.阴阳互为消长86.具有调节女子行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 [单选题] *A.心肾B.肝肾(正确答案)C.肝脾D.肺肝E.心肝87.神志活动的最主要物质基础是() [单选题] *A.精B.气C.血(正确答案)D.津E.液8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单选题] *A.基本动力B.助心行血(正确答案)C.推动作用D.调节作用E.贮存血液89.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单选题] *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正确答案)D.肾气虚90.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 [单选题] *A.失血伤津(正确答案)B.失血伤气C.失血伤营D.失血伤精E.失血伤脉9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单选题] *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正确答案)D.朱丹溪E.李杲92.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单选题] *A.阴偏盛B.阳偏盛C.阴偏衰(正确答案)E.阳胜则阴病93.“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单选题] *A.相乘B.相侮(正确答案)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94.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单选题] *A.脑B.髓C.脉D.胆E.命门(正确答案)95.内湿的产生与哪一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单选题] *A.肾B.肝D.心E.脾(正确答案)96.有主液作用的是() [单选题] *A.脾B.胃C.大肠D.小肠(正确答案)E.肾97.与血液生成作用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单选题] *A.脾、心、肺、肾(正确答案)B.肝、心、肺、肾C.脾、心、肺、肝D.脾、心、肝、肾E.脾、肝、肺、肾98.在五行学说中,五色中的“黑”应归属() [单选题] *A.木C.金D.水(正确答案)E.火99.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单选题]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固摄作用(正确答案)D.防御作用E.中介作用100.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单选题] *A.其能生血B.人以水谷为本C.脾主升清D.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正确答案)E.脾主统血。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c49eb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c.png)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中医学基础》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4.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B.火C.土D.水6.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B.炎上C.润下D.从革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润下B.稼穑C.炎上D.曲直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C.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10.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脾B.三焦C.肝D.肾11.藏神的是()。
A.心B.肝C.脾D.肺12.主统血的是()。
A.心B.肝C.脾D.肺13.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A.喜B.怒C.思D.忧14.“在窍为目”的是()。
A.肝B.心C.脾D.肺15.“受盛之官”指()。
A.胆B.胃C.小肠D.大肠16.“血府”指()。
A.脑B.髓C.骨D.脉17.朝百脉的是()。
A.心B.肝C.脾D.肺18.“精血同源”指的是()。
A.心肺关系B.肺肝关系C.肝脾关系D.肝肾关系19.“先天之本”是指()。
A.心B.肝C.脾D.肾20.“后天之本”是指()。
A.心B.肝C.脾D.肾21.心在志为()。
A.怒B.喜C.思D.忧22.五脏有五华,则肺之华是()。
A.毛B.发C.爪D.唇23.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8c99b7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f.png)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等。
其基本特点如下:2.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之一,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着相互对立、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即阴和阳。
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阴阳两个方面,人体也是如此。
中医认为,人体以阴阳之气相互作用为基础,保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恢复阴阳的平衡。
3.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用五行(木、火、土、金、水)来描述和分析生命的运动和变化。
中医认为人体的功能和疾病都与五行的关系密切,通过对五行的相互制约、互相生克的分析,可以揭示人体内部的失衡和病理状况,从而指导治疗。
4.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部的器官划分为脏腑,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部位。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主要功能和相应的经络连接,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保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将脏腑的功能和病理归纳为阴阳失调、气血不足等方面,从而指导临床的治疗方案。
5.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十四条主要经络和数百个络脉,通过这些经络和络脉,气血得以运行,调节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活动。
中医理论将经络视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治疗疾病时,需要调节经络的通畅性,促进气血的运行。
6.气血理论: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之一,主持着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血则是气的物质基础,在供给营养和氧气的同时,也携带着身体废物的代谢产物。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和调节是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调节气血的平衡。
7.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外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部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中医将疾病的发生过程分为病因和病机两个方面,病因指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机制。
治疗疾病时,中医需要同时考虑病因和病机的调节。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B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B](https://img.taocdn.com/s3/m/e0d14520a417866fb94a8e54.png)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BA.阴阳五行与脏象经络B.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C.以五脏为主的整体观D。
望闻问切与辨证论治E.辨证求因与审因论治2."金元四大家"中,被称"养阴学派"的医家是A.朱震亨B.李杲C.刘完素D.张从正E.张景岳正确答案:A3.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主要体现在A.五脏一体观B.机体动态平衡观C.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D.治疗局部的病变,需从整体出发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4.《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是A.巢元方B.孙思邈C.王叔和D.皇甫谧E.陈无择正确答案:A5.属"金元四大家"中的"攻下派"医家是A.张仲景B.张景岳C.张从正D.张锡纯E.张元素正确答案:C6.认为"邪去正安"的医家是A.张仲景B.张景岳C.张锡纯D.张从正E.张元素正确答案:D7.认为"阳常有余"的医家是A.刘完素B.朱丹溪C.张子和D.张仲景E.李东垣正确答案:B8.张仲景的著作是A.《伤寒论》B.《诸病源候论》C.《温热论》D.《温疫论》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9.《医林改错》的著者是A.王清任B.吴又可C.吴鞠通D.张从正E.张景岳正确答案:A10.首倡病因学"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张仲景B.秦越人C.巢元方D.陈无择E.王清任正确答案:D11.整体观念贯穿于下述哪个领域A.中医生理、病理B.中医诊法C.中医辨证D.中医治疗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特点是A.唯物论和辩证法B.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C.同一性和完整性D.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13.属中医学基本特点的确切表述是A.辨症论治B.辨症施治C.异病同治D.防重于治E.辨证论治正确答案:E14.《瘟疫论》的作者是A.吴又可B.吴鞠通C.李中梓D.李杲E.叶天士正确答案:A15.认为"脾胃一伤,百病丛生"的医家是A.李东垣B.李中梓C.李时珍D.李月池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A16.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A.吴又可B.刘完素C.朱丹溪D.张仲景E.张从正正确答案:B17.下列关于整体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人体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C.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D.人体各器官相互协调、相互影响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18."金元四大家"中,被称"脾胃学派"的医家是A.李杲B.李中梓C.张从正D.刘完素E.朱震亨正确答案:A19.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医著是A.《类经》B.《难经》C.《脉经》D.《外经》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E20.现存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是A.《诸病源候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千金要方》D.《伤寒杂病论》E.《内外伤辨惑论》正确答案:D21.属中医学基本特点的确切表述是A.天人合一B.天人相应C.整体观念D.人是整体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22.属"金元四大家"中的"寒凉派"医家是A.朱震亨B.张从正C.李杲D.刘完素E.李中梓正确答案:D23.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A.《伤寒杂病论》B.《诸病源候论》C.《景岳全书》D.《杂病源流犀烛》E.《医经溯洄集》正确答案:B。
中医基本特点
![中医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c58354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7.png)
中医基本特点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基本特点是全面、系统、个体化和安全性。
首先,中医的全面性体现在其治疗观念上。
中医注重的是整体观念,将人的身体和精神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
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不仅关注病部位的问题,更重视整个人体的平衡。
中医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五脏和六腑之间的协调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次,中医的系统性表现在其完善的理论体系上。
中医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
经络学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它认为人体内有一套纵横交错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的运行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气血理论则是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进行的总结和概括。
第三,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中医会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通过望、问、切、闻的四诊方法来判断病情,根据个体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而不同于西医常用的单一病因病机论治,中医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以科学严谨的方法针对个体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最后,中医注重治疗的安全性。
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草药多为天然植物,草药的配伍用量有严格的规定和流传千年的经验总结。
在临床应用中,中医药更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草药,并逐步调整疗程和草药的配伍,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全面、系统、个体化和安全性的基本特点。
在当代医学发展中,中医的价值和地位愈发凸显,它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健康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尊重中医学问,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在现代医学中发挥中医的优势,为人们的身心健康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点的概念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2)形神一体观(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一)症、证、病的概念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二)辨证与论治的概念1.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感冒是一种“疾病”,“症状”是临床表现,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证”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感冒。
咳嗽是一种“疾病' ',“症状”是临床表现,如咳嗽声重、恶寒发热、社苔薄白、脉浮紧; “证”是风热犯肺还是风寒犯肺。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第二节:阴阳学说(环球医学网提供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2016 执业药师考点串讲复习笔记)一、阴阳的属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阴阳的可分性,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
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2)阴阳的相互转化性,即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属阴的寒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 属阳的热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
病变的寒热性质变化,其证候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三)阴阳的消长平衡(四)阴阳的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一)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在诊法方面,分析四诊收集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色泽的鲜明者为病在阳分,晦暗者为病在阴分。
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 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2.在辨证方面,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表证、实证、热证属于阳证,里证、虚证、寒证属于阴证。
属于阳证类型的疾病,如疖、痈、丹毒、脓肿等,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 属于阴证类型疾病,如结核性感染、肿瘤等,多为慢性疾病,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不痛或隐痛等症状。
(二)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1.确定治疗原则(环球医学网提供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2016 执业药师考点串讲复习笔记)(1)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
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
(2)阴阳偏衰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
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2.归纳药物的性能(1)药性:寒、热、温、凉,“四气”。
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如黄芩、栀子属阴; 附子、干姜属阳。
(2)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3)升降浮沉:上升,下降,浮为浮散,沉为重镇等作用。
①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其性升浮为阳;②清热泻下、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下行、沉降为阴。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及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一)五行的特性1. 木的特性“木日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 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2. 火的特性“火日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引申为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
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
4.金的特性“金日从革” 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
5.水的特性“水日润下”,润下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寒冷、滋润、向下等作用的事物。
(二)五行分类(环球医学网提供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2016 执业药师考点串讲复习笔记)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2016 执业药师考点串讲复习笔记二、五行的生克乘侮(一)五行的相生相克(正常状态)1. 五行相生(母子关系,相邻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
木一火一土一金一水,箭头方向相生,前者为母,后者为子。
火为例,火的前面是木,木为母,火的后面是土,土为子。
2. 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制约的作用。
木一火一土一金一水,间隔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土为例,土前面是木,木克我(土),我(土)所不胜;土后面是水,我(土)克水,我(土)所胜。
(二)五行的相乘相侮(异常状态)1. 五行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
次序:木一土一水一火一金一木2. 五行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过度克制现象。
次序:木一金一火一水一土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一)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阐述疾病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木(肝)一火(心)一土(脾)一金(肺)一水(肾)一木(肝)母病及子:肾(母)精亏虚不能自助肝(子)血,导致肝肾精血亏虚证。
子病及母:心(予)血不足累及肝(母)血亏虚,导致心肝血虚证。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木(肝)一土(脾)一水(肾)一火(心)一金(肺)一木(肝)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运化; 或脾胃虚弱,导致肝脾不调或肝胃不和之证。
相侮:木(肝)一土(脾)一水(肾)一火(心)一金(肺)一木(肝)肝火亢盛,肺金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之方向克制,称为“木火刑金”。
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称为“土虚水侮”。
2.指导疾病的诊断疾病定位诊断: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诊断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诊断为心火亢盛。
疾病传变诊断:木(肝)一土(脾)一水(肾)一火(心)一金(肺)一木(肝)脾(土)虚病人,脉见缓象,而面见青(木)色,为木乘土; 心(火)脏病病人,脉象洪,而面见黑(水)色,为水乘火。
(二)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木(肝)一火(心)一土(脾)一金(肺)一水(肾)一木(肝)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
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以制约肝阳上亢的方法。
培土生金法: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
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阴虚的方法,又称滋养肺肾法。
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
2.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木(肝)一土(脾)一水(肾)一火(心)一金(肺)一木(肝)治疗原则:抑强或扶弱。
治疗方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
以疏肝、健脾、和胃来治疗肝脾不调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方法。
培土制水法:又称敦土利水法。
健脾利水以治水湿停聚病证的方法。
佐金平木法:又称滋肺清肝法。
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方法。
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泻心火补肾水以治心肾不交证的方法。
第四节:藏象一、五脏的生理功能(环球医学网提供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2016 执业药师考点串讲复习笔记)(一)心的生理功能心在志为喜,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少阴经属心而络于小肠。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1.心主血脉;2.心主神明。
(二) 肺的生理功能肺居胸腔,左右各一,上接气管、喉咙,与鼻相通。
在诸脏腑中,肺位最高,故称“华盖“。
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肺在志为悲,在体为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经属肺而络于大肠。
肺的生理功能,包括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
1.肺主气,司呼吸肺具有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作用。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交换,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吸人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相合生成宗气,贯心脉以行心血; 并且,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故“诸气者,皆属于肺”。
2.肺主宣发与肃降肺主宣发,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2)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皮毛;(3)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肃降、收敛的生理功能。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吸入自然界清气,下纳于肾;(2) 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其他脏腑,并将津液下输于肾;(3)清肃呼吸道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在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维持呼吸运动、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
在病理情况下,“肺气失宣”,可见鼻塞、喷嚏、恶寒、无汗、呼吸不畅,胸闷喘咳等症状; “肺失肃降”,可见呼吸短促、喘息、咳痰等症状; 两者又常相互影响,可见呼吸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等病症。
3.肺主通调水道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1) 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卫气) 。
(2) 肃降,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