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试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最新学习文档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最新学习文档

2019-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1.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

这些措施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B. 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C.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3.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符合此评价的是A.井田制B. 土地私有制C. 均田制D.方田均税法4.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

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

由此可以得出()A.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C.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5.沈括作《戏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

”司马光也有《都门诗》:“红尘昼夜飞,车马古今迹,独怜道旁柳,惨淡少颜色。

”下列选项反映材料中诗作主题的是()A.宋代存在空气污染问题B.宋代城市商业繁荣C.宋代能源结构有大变化D.宋代民族融合加强6.《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这反映了当时( )A.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B.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C.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D.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7.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洪武元年春,明太祖针对两浙富民诡寄田产、逃避赋税之弊,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并在松江编制鱼鳞图册。

洪武二年,明太祖又派国子生武淳等分别巡行州县,全面清丈土地,查实田亩,编造土地清册,即鱼鳞图册。

明太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B.保证赋税征收C.打击富民经济D.防止官员贪污2.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

”材料表明当时()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3.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4.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工部奏准:“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所司类赍勘合,赴部批工;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

”这表明此时()A.手工业技术人才过剩B.工匠一律以银代役C.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D.官营手工业市场化5.《氾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

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A.划分田地B.因地制宜C.精耕细作D.优选种子6.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7.以下关于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主要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商周青铜铸造业的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①唐朝出现五大名窑;宋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①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①汉代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8.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卷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乾隆时期,南洋一带经常发生涉及华人的事端,如荷兰殖民者在南洋的爪哇制造的“红溪惨案”,引起了清朝政府的反感;外国人聚集的地方如(澳门)也经常有洋人犯案,使一向厌恶司法纠纷的清政府不胜其烦。

于是,1757年乾隆南巡回京后,实行“一口通商”政策。

这表明乾隆实行“一口通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C.对西人制造事端恐惧D.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2.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废除了“海禁”政策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3.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地区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4.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5.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

……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①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①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A. ①①B. 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6.“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3 -含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3 -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一、单项选择:1.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①②③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3.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

……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梯,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宋代福建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开始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5.每到春节,农村人挂的灯笼上会有“五谷丰登”的字样,预祝农业丰收,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上的美好愿望。

以下四幅图中,属于“五谷”的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6.《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7.《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日本著名汉学家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一文中认为:“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一千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

”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事实不包括()A.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B.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手工业中出现2.“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嫛⒊、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B.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C.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D.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4.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菸草等货品的街铺。

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

上述情景最可能出现于何时()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5.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A.加剧内忧外患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激化中日矛盾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6.“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A.汉都长安B.唐都洛阳C.宋都东京D.元都大都7.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试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试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博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铲、博西周耒、锛、铲、锸、斧、析、援铲、罅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2.年画中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以养殖业带动种植业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我国古代养殖业与种植业并重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3.西汉时期,晁错向文帝提出“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即国家),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的建议。

照此办理,富商大贾要想得到爵位或赎罪,就必须向农民购买粮食。

这一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A.维持全国粮价稳定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D.争取富商大贾的支持4.商鞅变法规定:民众“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禁止商业的发展5.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6.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

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以下各项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B.垦荒活动得到政府许可鼓励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D.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7.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8.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举行,重新定义的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表2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 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2.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

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

这表明小农经济A.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C.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 D.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3.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

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

”据此可推断汉代A.农业地位的下降 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 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4.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

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

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5.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

据此可知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6.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7.从朱熹开始,宋代的陆九渊(江西人)、明代的王阳明(浙江人)等,所有划时代的大思想家皆出自南方,要找一位能和他们媲美的北方大思想家并不容易;顾炎武(江苏人)、黄宗羲(浙江人)、王夫之(湖南人)等对明末清初的思想和学术具有深远影响的先觉者,同样是南方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C.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得以根本解决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2.被誉为“中国第一城”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保存着完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这些信息反映出A.湖南耕种技术一直领先世界B.中国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C.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D.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一直在南方3.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以下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门第观念淡化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放松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全唐诗卷86长安中鬼有首《秋夜吟》,“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衙茫茫空有月。

九衙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诗中反映出A.长安打破坊市限制B.城市政治功能明显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5.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某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其中阐述中正确的是A.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B.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C.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D.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6.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B.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

上述材料表明唐代()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8.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①小农经济顽强生存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封建剥削相对沉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9.春秋战国时期,使“深耕易褥”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植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的是A.铁器的广泛使用B.牛耕方式的普及C.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D.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西周晚期《颂鼎》铭文记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洛阳)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

”由材料推断A.此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B.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新格局C.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从商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2、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3、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5、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农民生活艰难困苦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6、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

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A.①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7、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三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三 Word版含答案

课时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知识点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先秦(1)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2)西周时期,交易活动频繁,货币流通骨贝和铜贝。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为追逐利润而奔波。

3.唐代(1)水路:有所谓“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航程较远。

(2)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4.宋元(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

(2)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3)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预习评价】1.(判断)北宋时期,纸币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2.(判断)会馆和商帮的出现反映了明清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3.(思考)“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

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唐代元稹的这首《估客乐》主要描写了商人怎样的生活状况?试答: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天南海北。

知识点二“市”的发展1.秦汉(1)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收受金钱也有法令限制。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南北朝时期(1)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2)政府设立“草市尉”,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3.唐代(1)“草市”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2)“夜市”比较繁荣。

4.宋代(1)突破限制:①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发展表现:①“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②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

③“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荣。

【预习评价】1.(判断)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最早源于汉代。

(×)2.(判断)宋代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监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卷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卷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1.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 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 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岀"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2. 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

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都 超越了泄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犊,朝夕为市"。

这反映了当时江 南()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B •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D.生活现念发 生转变3•在下列各项所描述的景象中,不可能岀现在宋代的是()A. 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B.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每晚"人物噌杂,灯火照天"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市。

如耍闹之处,通晓不绝D ・(崇仁坊北街)一街辐犊,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4•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立窑、景 5・《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阖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 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6.话剧《立秋》艺术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

明淸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 名商帮是()A.徽商B.闽商C.粤商D.鲁商A •①②③④ ③②④①B ・①③④②C •②①④③ D.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D. 促进城M 的商业活动7•某班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探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时,总结了如下一些观点,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 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 精耕细作但仍十分脆弱D.生产的产品大多投放市场8. 伴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之后,晋商乔家的发祥地成为我国右假日天南地北的游客首选热门景点。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2.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3.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省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4.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落后性B.具有再生性C.具有脆弱性D.具有稳定性5.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

一是地主占有的土地。

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

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

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

三是百姓自己开垦的土地。

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A.商品经济发达B.存在井田制C.小农经济落后D.地主占有大量土地6.明清时代江南地区涌现了一大批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时人赞叹“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这表明明清时期()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B.城市经济职能十分显著C.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D.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7.家产均分继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继承原则,其在唐代被载入《唐律》,宋承唐制,其在继承法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文献汗牛充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B.《四民月令》记载了北魏至唐前期的土地制度C.早期史书将《河渠书》、《沟洫忠》列为专篇D.元朝王祯所著《农书》记载了水排鼓风冶铁2.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3.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②使用高转筒车③曾推行均田制④出现了曲辕犁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5. 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B.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C.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的手工业的区域分工D.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的分布的影响较大6.《沈氏农书》中国明末清初反映浙江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农书。

大约是明崇祯末年(1640年前后)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佚名的沈氏所撰。

全书有“逐月事宜”、“运田地法”、“蚕务(六畜附)”和“家常日用” 4个部分。

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7.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

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

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

”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鼓励民间贸易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实行海禁政策2.古代中国的各种手工业形态中,出现最早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3.下列现象与下图中“市”的发展不符的是A.“市”突破时空限制 B.“市”有庙会集市C.“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 D.“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4.《吕氏春秋·上农》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注:家产多之意),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这主要体现了A.藏富于民的思想开始出现 B.国家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C.农耕统治者宣扬安土重迁 D.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5.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神宗时也“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

由此可知,当时的政策导向是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视商业 D.重义轻利6.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土地买卖现象严重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 D.中国古代土地资源缺乏7.有人说“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

贩运这些物品的主要是A.基督徒B.佛教徒C.遣唐使D.粟特人8.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生产经验丰富的表现。

精耕细作①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②是科技进步的体现③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④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⑤关注水热资源利用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9.《齐民要术》提出:“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须加粪粪之”、“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每年一易,必莫频种。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2.下图为清朝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3.《史记·货殖列传》云:“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表明西汉初期()A.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4.《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5.《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6.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7.乾隆年间《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

”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8.据《吴江县志》卷4《镇市村》记载:“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2.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3.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清雍正帝)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雍正帝)4.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

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富商,重在批判,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

此现象表明,由六朝到唐朝()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城市商品经济愈益繁荣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5.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

《丹阳记》曰:“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6.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7.清代,新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其中汉口镇和朱仙镇是位处交通枢纽而兴起,佛山镇和景德镇是因生产丝绸、瓷器等产品而兴起,至嘉庆年间,这四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1 -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1 -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2检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A、石器B、铜器C、铁器D、牛2.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3.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铁农具B牛耕 C曲辕犁D筒车4.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A鲁国的“初税亩” B齐国的“相地而衰征”C西周的“井田制” D秦国的“商鞅变法”5.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D①③④6.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A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B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C描写了村民封闭保留、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D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社生活7.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8.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9.从哪一时期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美誉?A西汉时 B东汉时期 C唐朝时期D明清时期10.古代中国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是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11.关于民间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②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④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②技术和生产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13.古代中国瓷器享誉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2、唐代《水部式》规定:渠道上设渠长;闸门上设斗门长;渠长和斗门长负责按计划配水;大型灌区的工作由政府派员督导和随时检查;有关州县选派男丁和工匠轮番看守关键配水设施;发生事故应及时修理,维修工程量大者,县可向州申请支持。

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A.重视灌溉水利资源的使用B.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D.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3、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4、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

“凡故杀他人马牛,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

”这些法律规定反映出当时()A.小农经济出现衰退现象 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经济活动C.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D.民间屠宰耕牛的现象普遍6、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A.战国B.西汉C.南北朝D.北宋7、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8、史载秦汉时期“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

曾地“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

这表明当时齐鲁地区( )A.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有利条件B.具备手工纺织业发展的客观条件C.政府鼓励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D.铁器牛耕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9、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因产地主要在苏州,所以又称苏州宋锦。

宋代中后期的宋锦艺术风格注入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写生风格,内容追求“诗情画意”,丝绸上的花鸟也非常写实。

这说明宋代( )A.丝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B.丝织业中心完成了南移C.海外贸易刺激了宋锦的需求D.绘画艺术影响丝织品的织造10、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

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

据此可知(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11、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

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12、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盐官令和盐官丞具体负责;在40个郡国设立了50处铁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

这反映了西汉( )A.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B.盐铁行业发展迅速C.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D.重视解决民生问题13、唐代对关系国计民生或利润丰厚的商品,如盐、铁、茶、酒、醋等,多实行榷卖即专卖制度,禁止私人经营。

这一“榷卖”制体现出唐代( )A.对商业活动分类对待B.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C.坊市制主要针对私商D.部分行业还较为落后14、交子开创时的面值为一贯至十贯,1039年改作五贯和十贯两种,而十贯发行量占80%。

1069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发行量分别占40%和60%。

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政府滥发交子以转嫁财政危机 B.纸币为取代金属货币做准备C.政府实现货币金融体系的转型D.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15、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6、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檀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

这反映出该制度( )A.强化了商人对国家的依附关系B.大大地加强了君主专制C.表明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然形成D.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17、北宋时期,政府命商人将粮草运至边境指定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等物资的经营许可。

这说明当时( )A.政府对商业的垄断空前强化B.商税成为主要财政来源C.抑商政策严重阻碍商业发展D.政府货币短缺财政拮据18、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9、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得到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已经完全消失20、清朝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徒”“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被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C.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D.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有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

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要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材料二当西欧的小农社会正在经历阶级分化和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时,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社会阶段,当西欧越来越多的小农正在转化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成员时,中国的小农仍旧是小农,只是经历了部分的无产化。

这些差别是双方财富与势力的不均衡,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是促成十九、二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

总之。

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

——摘编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农经济给近代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在改造小农经济方面进行的探索?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

……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

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 城市的规模扩大了。

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材料二清朝统治末期,原有秩序漸漸松动,被突破的禁令越来越多,地域空间的划分逐漸模糊,内外城的区隔,甚至皇城与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进入内城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明显增强。

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

……早在清末,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

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名“香厂新市区”。

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漸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

——摘编自王建伟《清末民初北京的域市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

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这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故A、B两项均错误;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C项正确;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故D项错误。

2、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水部式》是唐代中央政府颁行的水利管理法规规定,唐政府通过配水、督导、检查、维修等措施为农业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进而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故D项正确。

3、D解析: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候,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那时候的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贡赋。

这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这种经济形式下,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

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全部”不符合实际。

故应选C。

5、C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法律对屠宰耕牛的行为实施严惩。

从侧面体现了耕牛对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表明明朝时期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自汉代以来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说明农用动力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