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课一般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复习课一般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㈠课型模式:环节一:课前诊断(时间15分钟左右)设置前置作业。
要求学生在复习前对所复习知识点先看书复习整理、初步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并查找在本部分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基础练习进行自我训练。
环节二:明确目标以目标展示为主,并提出复习要求。
时间2分钟左右。
环节三:典例讲解(时间15分钟左右)环节四:巩固训练(时间10分钟左右)设计所复习知识相关习题(提升学习部分),注重反馈,查漏补缺,对学生知识的缺陷及时纠正,并再巩固。
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
环节五:小结整理学生自主小结本课复习知识,领会形成知识的网络。
整理和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时间5分钟左右。
㈡模式分析:环节一:课前诊断一般来讲,教师设计的学案的前置学习部分,应该通过设置系列性的问题或提示帮助学生归纳基本知识,并分析出贯穿整个单元或篇章的主线,也就是复习的总纲,进而找出总纲下的各个目,根据纲目之间的联系,设计出知识结构的图或表。
通过回顾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总结和梳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能查找到自己还不理解的方面。
由于还没有经过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很可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复习课前预先完成,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相似,提高了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环节二:明确目标展示复习目标,提出复习要求。
复习目标制定要有准确性、层次性、可测性,要尽可能使用外显行为动词,提出明确教学要求。
复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具有定向、激励、调节的功能。
环节三:典例讲解通过前面的两个环节,让学生明确了复习目标,为学生创设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一环节就要用过程评价等方法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员参与,主动积极地思考,在探讨和交流中共同提高。
只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复习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提高复习的效率。
如果复习课就是做习题,尤其到了期中或者期末复习阶段,讲义满天飞,题目盖地来,学生做得怨声载道,教师评讲得疲惫不堪,这种缺乏针对性策略,面面俱到,泥沙俱下,大量的练习题不加辨别,不经筛选,拿过来就用,试图用机械反复的操练来替代理性的思考和研究,用量的扩张来求得质的保证,缺少了灵动的思维,增加了呆板的操作。
初中物理“五环节”复习课教学模式解读

初中物理“五环节”复习课教学模式解读一、感悟导入(3分钟)(1)利用本章涉及到的重要实验,教师直接演示实验或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设计相关实验或播放相关视频及Flash动画等形式,导人复习课题。
二、建构知识网络(7分钟)(2)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提前确定复习目标,进行预习式复习。
(3)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一起修改、完善,理清所复习内容的知识网络,对知识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
(4)老师分版块展示树形知识结构图的大框架。
(5)学生把所学知识“结网”,画出主线明确、相交相容的“知识树”结构图。
三、探究重难点(5分钟)(6)老师对本章内容作重要的补充,引导学生对知识再讨论,通过小组内合作学习提炼掌握重点,解决难点,消除疑点。
四、典型例题演练(17分钟)(7)在选取例题时,要注意题目类型及中考知识的链接,体现典型思维,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8)针对精选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为主,若不能独立解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感悟导入出示电能表、白炽灯、学生电源、小灯泡(2.5V)、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焦耳定律实验装置等。
引导提问: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你能完成哪些实验?你能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复习哪些知识了吗?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从而引出复习的内容:第十八章电功率二、建构知识网络(一)展示导学内容:1、掌握三个物理量(电能或电功、电功率、电热)的概念或定义、单位及相关的计算公式;2、掌握测量电功率的两种方法及不同功率的区分;3、理解一个重要定律——焦耳定律的探究过程及结论;(二)建构知识网:本章内容划分成如下几个专题进行分块复习,每一版块的复习按照如下模式进行:1、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一起修改、完善,理清所复习内容的知识网络。
2、老师分版块展示树形知识结构图的大框架。
3、学生把所学知识“结网”,画出主线明确、相交相容的“知识树”图。
三、探究重难点老师对本章内容作重要的补充,引导学生对知识再讨论,通过小组内合作学习提炼掌握重点,解决难点,消除疑点。
2024年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教案有哪些

2024年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教案有哪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电学基础》内容,具体包括第1节“电流的概念及其计算”,第2节“电阻的概念与电阻定律”,以及第3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电流、电阻、欧姆定律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相关定律进行简单电路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电流、电阻、欧姆定律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电阻、欧姆定律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电流的形成、电阻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导线、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电路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电流的概念、单位及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电流的形成。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电流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流的存在,并掌握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4. 理论讲解:阐述电阻的概念、单位、影响因素,以及电阻定律。
5.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电路图,讲解欧姆定律的原理及其应用。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电阻、欧姆定律2. 内容:电流的概念、单位、计算方法电阻的概念、单位、影响因素、电阻定律欧姆定律的原理、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给定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2)分析题:分析简单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流、电阻、欧姆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的掌握情况。
物理复习课模式

初中物理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打造高效课堂,就需要建立一套符合自主学习理念,科学化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尝试以下模式。
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借助板书形成知识网络。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系统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包括章节复习课,单元复习课,学期复习课,学年复习课,总复习课,不同的层次要有不同的梯度,逐步加深,逐步全面。
课堂教学流程:查漏补缺→系统建构→题组练习→当堂检测,迁移运用。
1、查漏补缺每位学生依据课本,梳理基础知识,解析易错、易混点,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
2、系统建构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对不能自己解决的疑难问题寻求他人帮助;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在小组内部展示交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归纳概括,形成本小组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交流时教师静观全局,随时指导,发现真问题,为针对性的讲解奠定基础。
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知识结构向全班展示,供其他小组借鉴、补充、完善。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明确逻辑关系,形成整体框架,做到点面结合,使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3、题组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可能出现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针对本章重点、难点,结合热点,设计典型例题,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讨论完成。
选择不同小组的学生代表到黑板解答不同例题。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对各小组解答的不同例题进行正确评价。
解析答题的方法,探寻解题的规律,逐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当堂检测,迁移运用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欠缺,围绕可能出错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训练题目,供随堂训练之用。
创设真正的考试氛围,要求独立自主、限定时间完成。
检测完后,不同学习小组交换批改。
最后,教师点评、归纳、小结,并进行复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复习的能力。
物理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前提诊测→认定目标→精讲导学→巩固强化→评价小结→课后作业⒈前提诊测:先通过小测验的方式或提问课本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方式,对学生掌握的程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⒉认定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归宿。
具有定向、激励、调控功能。
认定目标环节让学生感知复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章节知识复习,实现知识重组。
要制定准确性、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课教学目标,不能太抽象,不好检测。
⒊精讲导学:这是复习课的中心环节。
以典型例题为依托,重思维训练与学法指导。
其功能上是通过教师有效指导完成知识结构同化、顺应及构建。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针对性的培养,其教学形式采取问题导学,设置系列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实现教学目标中思维能力目标的实现。
⒋巩固强化:此环节为了巩固复习旧知,其练习中基本练习题占70%侧重于知识概念方面;另有30%多以综合性习题为形式,注重学生知识结构转化成认知结构。
此环节在功能上是为了强化和内化知识结构,检测与巩固教与学双边成效。
⒌评价小结:此环节目的对学生巩固强化环节进行提高与升华,进行适当学习评价,其功能上对应复习目标,进行学的方面知识再认及知识小结,小结重在学法小结和归纳。
针对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小结学到了什么。
⒍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课后强化练习。
复习课上出现诸多问题,关键是由于教师们的备课出了问题。
如果老师做到在内容上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在方式上让学生动起来,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在手段上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大每堂复习课的容量。
只要老师课前认真准备、课上注重方法、课下及时反馈,并引导、激发学生复习的热情,师生配合,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物理初四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物理初四复习课的教学模式(1)主要环节:(2)教师活动:(3)学生活动:具体解读:(上课前要检测学生的预学效果)考点解读。
教师阐明中考《考试说明》对本知识点的能力层级要求,分析近年来中考相关考试内容、题型特点、分值分配等情况,预测未来中考本知识点的发展趋势,提出复习要求。
知识回顾。
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把要复习的知识回顾出来,并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网络化,这个环节要和典型例题、学生练习的环节交叉进行,以使知识进行能力化。
典型引路。
教师出示精选出的中考题或其他典型例题,在学生试做之后,根据情况需要进行分析讲解,重在归纳总结其中规律性和趋势性的内容,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熟悉、掌握高考题型,这一环节是和“知识回顾”、“学生演练”交叉进行。
学生演练。
这一个环节包括学生上黑板板演和练习,应和前两个环节交叉进行,练习的题目要精,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和一定的综合度。
方法点拨。
教师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对本知识点应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提示归纳,明确提出复习的目标要求,特别要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思路进行总结,侧重对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等进行指导,为学生下一步的自主复习打好基础。
反馈巩固。
教师出示精选的部分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进行训练。
可安排部分学生板演,有条件的也可通过视频来展示部分学生完成的练习,以便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其中的疑难和存在的问题,从中发现错误及学生不良的答题习惯,及时予以纠正。
然后再作简要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能力化。
根据需要,可布置适量的课后相关巩固性练习和变式训练,使学生学会迁移应用,强化巩固复习效果。
对布置的课后作业,教师应及时检查或批改,做好有关记录,对普遍存在的问题,下一节课应作重点讲评。
对课堂上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课后应安排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问题。
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物理复习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习的物理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任务包括对初中阶段物理基础知识的回顾,如力学、光学、电学、热学等,重点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物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但个体差异较大。
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理解不深,需要进一步巩固;有些学生则在应用能力上有所欠缺,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进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初中阶段物理基础知识,如力学、光学、电学、热学等核心概念、原理和公式。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物理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熟练运用物理实验仪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5)提高物理计算能力,包括单位换算、公式运用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自信心。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巩固和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尊重科学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巩固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2. 难点: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2.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1.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2. 知识梳理(10分钟)2.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2.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梳理知识,重点掌握难点内容。
3. 典题解析(15分钟)3.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讲解。
3.2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讨论。
4. 课堂练习(10分钟)4.1 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4.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答案。
5.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5.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5.3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五、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回答问题准确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书写规范性等。
3. 考试成绩:学生在单元测试中的成绩。
通过以上复习教案,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初中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物理素养。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初中物理复习课讲评课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上好初中物理复习课,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探索初中物理复习课的规律,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实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结合教学实际,特提出我县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试行)。
一、指导思想复习课教学的目的是要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复习课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做到设计优化,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复习课的教学要牢固树立8个意识,即方法意识、参与意识、分层意识、考点意识、重点意识、难点意识、题型意识和课型意识,注重突出学科特点。
二、操作模式1.归纳知识结构成网(1)明确目标任务。
教师要根据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复习的知识内容,设计出复习提纲或提出问题,并利用学案呈现或PPT展示出来,采取纲要式知识填空、出示问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归纳知识,梳理考点。
(2)带问自主复习。
让学生依据提纲或问题,利用教材,采用动口读记(可默读)、动脑思考、动手填空等多种方式,进行自主复习。
(3)抽查复习情况。
采取个别提问、板演等方式,抽查学生复习情况,教师做适当的点评激励。
通过对基础的复习,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深化理解,把知识点结构成网,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2.典例精析点拨方法(1)精选典型例题。
在复习课中,要精心选择一些密切联系实际、思路开阔、解法灵活、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拓展思维且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
(2)教师分析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剖析,展现解题的思维过程,探索出解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教师要重在点拨解题的方法、技巧和思路,充分发挥典型例题的示范作用,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
通过典例精析,目点是要使学生习得解题方法技巧,开拓思路,培养思维能力,以精代多,摆脱“题海”战术,提高复习效率。
3.自主训练提升能力(1)精选练习。
练习题应紧扣复习内容,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情境新颖,有一定梯度,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教案有哪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教案有哪些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状态,能正确绘制简单电路图;2. 使学生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熟练运用电流、电压的计算公式;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电压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组成和状态;电流、电压的概念及其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路实验器材(电池、导线、灯泡、开关等),电流表、电压表,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电路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2. 知识回顾:(1)复习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状态;(2)复习电流、电压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3. 例题讲解:(1)讲解电路图的绘制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2)讲解电流、电压的计算公式的应用,通过例题巩固知识;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电路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状态;2. 电流、电压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3. 电路实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标出各元件的名称;(2)计算给定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并说明计算过程;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拓展性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拓展题目:设计一个电路,使两个灯泡交替闪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实践操作;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教学内容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
初中物理复习总结课一般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㈠课型模式:环节一:课前诊断(时间15分钟左右)设置前置作业。
要求学生在复习前对所复习知识点先看书复习整理、初步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并查找在本部分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基础练习进行自我训练。
环节二:明确目标以目标展示为主,并提出复习要求。
时间2分钟左右。
环节三:典例讲解(时间15分钟左右)环节四:巩固训练(时间10分钟左右)设计所复习知识相关习题(提升学习部分),注重反馈,查漏补缺,对学生知识的缺陷及时纠正,并再巩固。
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
环节五:小结整理学生自主小结本课复习知识,领会形成知识的网络。
整理和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时间5分钟左右。
㈡模式分析:环节一:课前诊断一般来讲,教师设计的学案的前置学习部分,应该通过设置系列性的问题或提示帮助学生归纳基本知识,并分析出贯穿整个单元或篇章的主线,也就是复习的总纲,进而找出总纲下的各个目,根据纲目之间的联系,设计出知识结构的图或表。
通过回顾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总结和梳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能查找到自己还不理解的方面。
由于还没有经过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很可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复习课前预先完成,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相似,提高了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环节二:明确目标展示复习目标,提出复习要求。
复习目标制定要有准确性、层次性、可测性,要尽可能使用外显行为动词,提出明确教学要求。
复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具有定向、激励、调节的功能。
环节三:典例讲解通过前面的两个环节,让学生明确了复习目标,为学生创设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一环节就要用过程评价等方法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员参与,主动积极地思考,在探讨和交流中共同提高。
只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复习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提高复习的效率。
如果复习课就是做习题,尤其到了期中或者期末复习阶段,讲义满天飞,题目盖地来,学生做得怨声载道,教师评讲得疲惫不堪,这种缺乏针对性策略,面面俱到,泥沙俱下,大量的练习题不加辨别,不经筛选,拿过来就用,试图用机械反复的操练来替代理性的思考和研究,用量的扩张来求得质的保证,缺少了灵动的思维,增加了呆板的操作。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力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牛顿定律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牛顿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相对论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例,如推门、拉绳等,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复习:(1)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
(2)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3. 实例分析: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实例,如滑块与斜面实验、汽车加速运动等,引导学生运用牛顿定律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与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牛顿定律的应用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关键知识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与运动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物理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复习课课堂“151教学模式”
“1”即课前任务布置
明确下节课的学习目标,按小组分配重点学习任务
“5”即课堂过程五环节
①课前检测
主要作作针对概念.定律.性质.公式.单位.特点.常数等知识性的基础知识,
设计检测题.以填空.选择为主要形式进行呈现.
②自主合作
就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达到巩固.
理解和应用知识的目的,达到学生自主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教学目的.
③展示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按课前的任务分配上台展示,其他组员和同学进行补充评价,
反馈预设性问题,暴露出形性问题,以利老师有目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④精讲释疑
1.明确课标.考标要求及中考命题方向;
2.构建章节单元知识树;
3.对预设性.形成性的典型题目进行讲解(重在学法指导.
及解题规范训练和知识性迁移.变式训练等);
⑤达标检测
重在往届中考链接和本届中考链接,以测促学,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即课中评价
课中及时评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教师物理复习教案

初中教师物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3)了解惯性的概念,表述牛顿第一定律;(4)掌握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1)力和运动的关系;(2)物体的浮沉条件;(3)惯性的概念;(4)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2. 难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
2. 知识梳理:(1)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
(3)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课堂互动:(1)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4. 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知识点框架;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思考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了《力和运动》这一章节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已有一定的理解,但还需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和练习。
下一节课将继续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并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物理复习课授课模式

物理复习课授课模式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从单元的高度导入本节课,让学生由之前只见每节知识的树木到如今可以统领全章的大森林。
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和重点的知识点,让学生更有目的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夯实基础
以小测的形式独立完成基础知识的检测,完成后同桌互判,并由组长统计错误情况,普遍问题教师全班讲解,特殊问题组内互助解决。
复习前面知识的同时,为后面的做题打好基础。
三、先考后教,查缺补漏
通过小卷测试复习本章的相关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题目,然后小组核对答案,先互相讲解,对于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让其他组帮着解决,其他组也解决不了集中解决。
选取简单的题目让学困生讲解,使课上的情况得到及时落实,也可以试着让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改题。
根据做题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应的方法规律,带着方法做题,将方法应用到题目中去。
四、连接中考,强化落实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学生练习,学生总结,教师以引导为主。
如果出现共性问题,教师统一讲解,并在讲解的过程中体现应用总结的方法规律,教会学生运用方法规律解题。
如果个别问题就交由组内合作解决,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并在学生互讲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同学之
间的友谊。
通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提高学生做综合题的能力。
五、达标测试,及时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检测的内容,然后小组成员互判互讲,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解决,主要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一、出示学案,确认目标教师要早编拟复习导学案,复习导学案的编写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照顾学生学习水平,立足基础,突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目标的表述要避免使用知道、理解、掌握等笼统的字眼。
导学案的形式最好是问题式,表述时要把问题说具体,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求干什么。
要注意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复习,不引导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
二、自主复习,构建网络下发导学案后,学生照提纲看书、看笔记,把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完成对本部分知识的梳理,写出知识网络结构。
在此基础上,在组内交流,准备小组展示。
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时,可采用多种方式——知识纲要、填图、列表比较、问题提示等,逐步引导学生熟练完成知识的梳理。
也可以直接出现在复习课的学案上,让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知识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应该尽量把知识构建的机会留给学生,不取代学生网络知识结构。
三、组内交流,研讨“三点”教师根据学生复习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和教师预设的问题,结合自己对本节或本单元知识的把握,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重点研讨。
组内研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交流知识构建的情况;二是对自主复习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三是教师在“学案”中应该依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将“知识”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准备展示。
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和同学共同研究,从而了解学情。
研讨过程以学生合作交流形式为主,必要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四、展示质疑,反思点拨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师在“学案”上预设的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展示过程中或展示之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质疑释疑。
问题的提出,不但要依据教师的预设,还要注意采集学生中新生成的疑难。
展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和点拨,保证展示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第八次课程改革在我市全面推广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受到冲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如何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引下,上好初中物理复习课,一直困扰着在教学一线物理教师,我们在认真学习新课改支撑理论之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反复感悟理论之精髓,认真实践理论之精要,经一学年的反复实践探索,理论论证,我们感到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不但符合新课程理念,而且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好。
一、模式界定复习课的建构模式是以学生为知识构建的中心,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以情景创设、问题设置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积极构建,大胆创新的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建构、基知巩固、能力提高为一体的目标达成的教学过程,其本质特征是:自主构建、应用创新。
二、模式结构三、模式依据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点滴的,零散的。
㈡根据复习是将知识再现,强化、深化、内化、外涵的过程。
㈢根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达到有效教学。
㈣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建构性原则。
四、模式实施㈠情景创设,知识再现教师点明课堂主题,并通过媒体展示与本章节主要知识点相关的实验或情景。
学生结合情景,通过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方式,回顾主要知识点及相关知识并汇报交流。
交流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具有目的性和典型性,多幅情景在同一幕同时展现,以便能有效激活每一位学生的元认知。
例如:在复习《光的折射及应用》一课时,媒体展示画面共9幅三大类。
光的折射现象:画面1、日出画面2、彩虹光的折射规律:画面1、斜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向上弯折画面2、渔民用鱼叉捕鱼画面3、“一笔三折”现象凸透镜成像:画面1、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画面2、透过凸透镜看纸上的字变大了画面3、近视眼、远视眼成像光路图画面4、照相机、投影仪、放映机㈡交流合作、基知巩固学生根据媒体展示的某一幅画面表述自己所能回顾的主要知识点,再通过教师导引、学生补充相关知识点等教学活动,由“点”到“面”构建某一知识点的结构体系。
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模板

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篇1“上好一节物理课容易,但是想上好一节复习课真的很难”,这也许是很多一线老师共有的感触。
已学知识被再次重复,为了不让学生在重复的知识中感到厌烦,反而通过对重复知识的巩固,加深对基础物理知识的了解,从而进一步的拓展,就需要我们老师多下功夫,做到科学有效的进行复习题教学活动。
笔者总结了一下几点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一、上有质量的复习课新课标改革中关于“三维目标”,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需要以“知识能力”作为基础,教师要带着重点进行教学,方能使得学生有方向的进行学习。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探究、学习、应用,这个过程绝非易事,知识点是基础,而复习课的重点则在于把基础进行变化与应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举一反三,把已学内容进行变换,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快乐玩、有效学在课堂中,强调“快乐玩,有效学。
”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迅速发展,从形象思维逐步到抽象思维的过度,有意注意持续发展,但仍然依靠兴趣爱好为基础,介于这些特点,物理的可操作性就需要应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学、快乐学。
新课标中提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物理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对知识点的掌握,其中也需要将物理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利用物理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堂中,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带到物理课堂中来,在实验中,分析讨论,既提升了学习的热情,又把物理知识更扎实的活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例如我们在学习浮力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关于浮力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思路、材料等都由学生自己构思准备,并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实验,请学生给同学们分享创作思路以及实验原理。
物理学科复习课教学模式

提问检测
更正讨论
教师给学生提供知识网络图表或者知识提纲,在知识网络图表或者提纲中的重要知识点部分留有空白,以便学生填写。注重:(1)在本环节的开始,教师要提出自学和互动合作的要求。即告诉学生自学的时间、任务和目标、疑难问题的解决方式及检测自学效果的形式。(2)在学生自主复习时,教师要巡视、检查学生的复习进度和复习效果,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并及时收集信息,把握学情。(3)在自主复习结束后,有必要时要进行适时点拨和强调。
教师:(1)教师在课前针对重难点知识(初三针对考点)精选例题,例题要有梯度,例题的排列要由易到难。在上课前要对例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以便进行点拨和变式提问;(2)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对例题从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的角度、解题步骤及答案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尝试和培养学生改编例题能力;(3)调节和控制讨论的进度和时间,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全班性学习成果展示;(4)将共性问题引发全班性讨论,适时进行讲解与点拨。
学生完善网络(或知识提纲),把握整体。在自主复习、互动合作的基础上,填写其中的空白知识点,并将疑难问题提交本小组讨论后进行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按照提供的知识网络或知识提纲,或看书,或讨论,或请教,或讲解,达到把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注重:假如有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由老师讲解点拨。
精讲点拨
当堂训练
教师:(1)教师根据例题的设置来设计当堂训练题,练习题组的设计也要有梯度,要由易到难;要精选题目并控制题量,防止出现“题海”导致由于课堂容量过大而完不成任务;(2)课前要对题目进行答案的整理;(3)上课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对练习题进行处理,通过开展竞赛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4)对学习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进行组际讨论与解决。
学生:(1)学生先读例题,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时间;(2)在本组内通过讨论、讲解,从例题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的角度、解题步骤及答案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尝试和培养改编例题的能力;(3)成果展示:从解题思路、解题步骤、解题注重事项、相关知识联系、变式考查角度等方面进行全班性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㈠课型模式:环节一:课前诊断(时间15分钟左右)设置前置作业。
要求学生在复习前对所复习知识点先看书复习整理、初步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并查找在本部分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基础练习进行自我训练。
环节二:明确目标以目标展示为主,并提出复习要求。
时间2分钟左右。
环节三:典例讲解(时间15分钟左右)环节四:巩固训练(时间10分钟左右)设计所复习知识相关习题(提升学习部分),注重反馈,查漏补缺,对学生知识的缺陷及时纠正,并再巩固。
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
环节五:小结整理学生自主小结本课复习知识,领会形成知识的网络。
整理和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时间5分钟左右。
㈡模式分析:环节一:课前诊断一般来讲,教师设计的学案的前置学习部分,应该通过设置系列性的问题或提示帮助学生归纳基本知识,并分析出贯穿整个单元或篇章的主线,也就是复习的总纲,进而找出总纲下的各个目,根据纲目之间的联系,设计出知识结构的图或表。
通过回顾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总结和梳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能查找到自己还不理解的方面。
由于还没有经过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很可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复习课前预先完成,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相似,提高了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环节二:明确目标展示复习目标,提出复习要求。
复习目标制定要有准确性、层次性、可测性,要尽可能使用外显行为动词,提出明确教学要求。
复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具有定向、激励、调节的功能。
环节三:典例讲解通过前面的两个环节,让学生明确了复习目标,为学生创设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一环节就要用过程评价等方法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员参与,主动积极地思考,在探讨和交流中共同提高。
只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复习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提高复习的效率。
如果复习课就是做习题,尤其到了期中或者期末复习阶段,讲义满天飞,题目盖地来,学生做得怨声载道,教师评讲得疲惫不堪,这种缺乏针对性策略,面面俱到,泥沙俱下,大量的练习题不加辨别,不经筛选,拿过来就用,试图用机械反复的操练来替代理性的思考和研究,用量的扩张来求得质的保证,缺少了灵动的思维,增加了呆板的操作。
其效果犹如大海捞针,收效甚微,同时让学生心理上反感,兴趣丧失,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不过必要的典型例题不可缺少。
环节四:巩固训练通过安排有适当难度、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设计的问题在内容的呈现上和思维要求上都最好有层次性、梯度性,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练习不但为了巩固,也为了反馈,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收集和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强化正确的反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纠正错误的反应,抑制知识的负迁移。
在上述学习基础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体能动性,用自己的语言和经验比较知识体系中的特定内容,通过在已知领域内再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知识,在更高层面上感悟、体会,进一步丰富完善认知结构。
环节五:小结整理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回顾合作学习和巩固训练中反映出来的共性或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及时矫正,形成网络。
即让学生从全局的高度回顾内容,把握知识体系,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实现内化的目的。
㈢课型案例-------力期末复习◎学习目标: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
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4.知道弹力、重力、摩擦力这三种力,知道弹力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能区分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了解摩擦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6.知道势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课前诊断(15分钟左右)基础知识1.力的概念:_______对______的作用。
两物体互为_________________(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是在两个物体或者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间发生的。
2.力的作用效果:(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3.力的表示:力的示意图力 4.力的测量: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弹簧使用:(1)观察_________和________。
测力计(2)校正_________。
(3)拉力方向要沿弹簧轴线方向(4)读数,________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5.力的相互作用: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常见的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产生条件:物体发生_________形变所产生的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属于弹力。
弹力2.弹力的大小:与_______有关。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垂直作用于受力面)1.产生:物体由于受到_______的吸引,即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重力 2.大小:G=________;g= N/kg,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手缓缓托起两只鸡蛋的力约为______。
3.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4.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_______。
(均匀规则的物体,重心一般在物体的几何中心)物体在_____时,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滑动摩擦力)1. 物体在_____时,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滚动摩擦力)物体_________时,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静摩擦力)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3.滑动摩擦力的测量(间接):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
增大有益摩擦:(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4 减小有害摩擦: (1)使接触面 _____ 和压力;(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5 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练习1.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攻门,球飞入网窝.这时施力物体是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运动员的头也感到痛,施力物体是_______。
上述事实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用摩擦过的塑料笔杆靠近碎纸屑,碎纸屑被吸引,其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碎纸屑对塑料笔杆___________吸引力,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三种类型摩擦力A.只有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B.两个物体只有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C.发生力的作用时,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D.用弹簧测力计或天平均可测量出物体所受的重力3.如图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N,它的分度值是 N,图中所挂物体的重力是N。
该物体的质量约为 kg。
4.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
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风力使小树发生了,使落叶的发生了改变。
5.我国探月工程计划之一是向月球发射月球车。
(1)月球车的车轮凹凸不平,目的是为了摩擦力。
(2)就质量和重力两个物理量而言,月球车到达月球后,质量_________,重力_________。
6.某初中生的体重最接近于下列数据中的哪一个?()A.50N B.50kg C.500N D.500kg7.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做了以下3个实验:1. 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2.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木块在垫有棉布的水平木板上运动3.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放有砝码的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问题:(1)拖动木块应做什么运动?____________,此时拉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因为________。
(2)实验1、2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1、3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出下列各题所指明的力的示意图。
(1)掷出手的质量为4千克的铅球在向前飞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力(不计空气阻力)。
(2)重2牛的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的力9.通过自主复习,觉得还存在的问题:◎典例讲解(15分钟左右)对前置学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相互订正,自我释疑,寻找问题所在。
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性问题,搜集共性问题。
最后教师再组织全班学生围绕共性问题集体研讨,重点是难点解疑、方法点拨和举一反三。
◎巩固训练(重在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再认识和进一步理解。
10分钟左右)1.某人从井里向上提起一只拴有细绳的水桶,手受到向下的作用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地球B.水桶C.手D.细绳2.体育课上,小明用力将铅球向斜上方推了出去,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上。
(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后,由 变为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铅球以某个速度落向地面,这是受到 作用的结果,铅球落地后会向前运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运动一小段距离后,最终会因受到地面的 而停下来,保持静止状态。
3.钟表里卷紧的发条具有 能。
三峡大坝上游的江水与大坝下游的江水相比具有 能。
4.你留意过以下事实吗,如:划船时,桨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行驶;溜旱冰时,相对静止的两个人,只要一人用力去推对方,两人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将吹足了气的气球嘴松开并放手,球内气体从气球嘴泄出的同时,气球会向相反方向运动.清归纳出上述现象所共同遵循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只要写出两条)(1) 。
(2) 。
5.甲、乙两球的重力之比为5:4,甲的质量是60kg ,则乙的质量与重力分别是 ( )A .48kg ,470.4NB .470.4kg ,470.4NC .48kg ,48ND .75kg ,735N6.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磁铁吸引铁块时,铁块并不吸引磁铁B .只有当磁铁与铁钉接触时,才会产生力的作用C .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D .马拉车时,马只施力而不受力,车只受力而不施力7.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A .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有关B .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C .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D .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室有一个较长且光滑程度一致的木板、一个带钩的长方体木块和一只弹簧测力计可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