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趋势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从起步开始到进入初步的阶段,再到现在的初具规模,只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学者们的研究从开始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步步深化,到现在把目光又集中在了乡村旅游与环境的保护、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问题上。本文意在对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趋势做一个基本的概述。
标签:乡村旅游;理论研究;趋势
乡村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农业发展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而随着乡村旅游在我国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开展、拓宽并且深化起来。本文意在对过去二十多年来乡村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和理论研究做一个简略的概述。
一、“乡村旅游”定义的界定
众所周知,在我国乡村旅游都是以其“乡土文化”作为招徕和吸引游客的招牌的。因此在界定“乡村旅游”的时候,我们无法不将“乡村旅游”和“乡土文化”联系起来。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称谓有多种多样,有如“休闲农业”、“观览农业”、“观赏农业”、“农村旅游”等近十种称谓。学者卢云亭认为:只要有吸引力,能给游客增加奇趣、野趣、异趣、乐趣、买趣,并拥有观赏、参与、习技、科考、健身、阅历等旅游功能的农业旅游均属乡村旅游范畴[1]。王仰麟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为媒介,能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功能的一种旅游业[2]。而杜江则等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王兵(1999)则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旅游活动[4]。笔者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认为:乡村旅游是相对城市景观、人造景观旅游而言的,区别于城市地域的、以分布在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为吸引物而展开的一种生态旅游活动,它包括散布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和城乡结合部的农家乐、果园区和广布在乡村地域内的风景区三大部分。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大多是一种凭借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参与性、娱乐性、享受性、科技性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品。这种旅游形式,以其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而日益受到都市人的青睐。同时,由于乡村尤其是毗邻城市的乡村在经济发展上的相对落后状态,使乡村旅游也成为乡村谋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开始与研究趋势
总的来说,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会,从起步开始到进入初步的阶段再到现在的初具规模,只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学者们的研究从开
始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步步深化,到现在把目光又集中在了乡村旅游与环境的保护、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上。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西欧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期。它在我国的兴起却是近十多年来的事情。乡村旅游是一种凭借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体参与性、娱乐性、享受性、科技性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品。这种旅游形式,以其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而日益受到都市人的青睐。几年来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也为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提供许多素材,不断地研究表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绝非一个自然和自理的过程。缺乏对乡村旅游效应的全面客观地评价,缺乏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引导、管理和控制,乡村旅游发展将无法实现其最初的目标。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乡土文化变迁的影响更需要有全面的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1990年,在内蒙兴安盟召开了全国农村外向型经济技术交流会,在这次交流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乡村旅游经济这个问题,受到了学术界、舆论界、各级决策者及企业界的重视。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开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展开并且深化, 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已涉及到了乡村旅游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初步的乡村旅游研究的体系。关于乡土文化的旅游,有几个学者的研究是可以说是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前沿。邢启顺在《旅游开发与乡土传统文化重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5)中指出:全球化市场的催生,地方乡土文化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之中,乡土传统文化面临重构的使命。赛江涛、乌恩在《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界定》(《河北林果研究》2006.9)一文中对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和文化的内涵作了界定: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乡村文化,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是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增长点。该论文引入了文化的三分法,把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界定为乡村物质文化、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并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中可利用的三个层次的文化素材的具体内容,同时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与保护乡土文化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其发展策略应引起进一步的重视。而朱方长、李红琼在《乡土文化传统的经济功能分析》(《求索》2005.12)中对乡土文化的经济功能,特别是在旅游经济中的功能特征、显性经济功能、隐性经济功能做出了细致的分析:乡土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多维的、复杂的文化体系,具有对农村经济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功能。其经济功能的发挥表现出特有的空间特征、产业特征、市场特征和生态特征。乡土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外化为乡土文化产品,外显为乡土文化景观,外现为乡土文化经济活动,向外变化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组成部分来实现其显性经济功能;也可以通过内化为农民生产劳动的精神力量,内合为具有经济吸聚力的“气场”,内化为农业技术进入农业生产的文化过滤器,向内构成为乡土社会组织结构的控制性规范来实现其隐性经济功能。王云才、许春霞在《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干旱区地理》2005.12)中把乡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新趋势联系起来,认为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中国乡村旅游在空间上存在城郊、景郊和村寨型三种类型,在开发模式上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体。乡村旅游不仅仍处在低水平开发阶段,而且存在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和产业组织自发化的五大问题。卢长怀在《我国农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北方经贸》2006.12)的文章中则进一步强调了旅游的开发与乡土文化的保护问题。他说要尽可能保持乡土文化的自然和历史原始风貌。过分修饰和完全毁旧、翻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做法对于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旅游资源来说,只能削弱它们对游客的吸引力。在开发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