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土地:
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及人类活动影响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
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4.土地分类:
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印发了新版《土地分类(试行)》标准,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5.土地经济学:
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研究对象: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1.土地利用:
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2.土地利用的内涵:
是经济问题、是技术问题、内涵具有动态性。
3.土地利用的目标:
1)按其提供的产品可分为: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取得服务;
2)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4.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第三章土地分区利用
1.区位:
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2.农业区位论---------杜能《孤立国》:
中心内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消费地距离。(1)假设条件:
1)在一个大面积的区域内有一个圆形范围的国家,区域内能够居住和耕种,区域外大片荒凉,不能耕种,有限的内部土地完全投入使用,能获得尽可能高地纯收益。
2)"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余为农业用地,城市是消费中心。
3)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只有陆上交通联系。
4)"孤立国"中各地的土壤质量和气候条件是相同的。
5)运输费用与农产品的重量和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
(2)具体表现形式---------杜能圈:
第一圈距离市场较近,种植园艺作物,饲料,甜菜等;第二圈发展林业;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六区轮作制;第四圈种植牧草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圃制;第六圈放牧。
3.工业区位论-------------韦伯:
1)核心: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2)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据此得出的工业布局三原则:
当原材料系数<1时,工厂应设置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
当原材料系数>1时,工厂应设置在原材料产区。
当原材料系数=1使,工厂设置在产地与消费区之间的任何一点均可。
3)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
4.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城市区位论)-----正六边形模型:
基本内容:
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表明任何一个确定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某一级产品或提供的某级水平的服务,都有大致确定的经济距离和能达到的范围,中心地的规模与其所影响区域的大小、人口规模是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个环节而建立起相关关系的。
5.市场区位论------------廖什------------相似六边形模型:
特点:
将生产区位与市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工业配置要寻求最大市场的角度,得出的与克里斯塔勒城市区位论模型相似的六边形区位模型。
6.土地区位配置原则:
1)地域分异原则;2)区位利用原则;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4)系统综合原则。
7.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规律:
1)东西部差异;2)南北间差异;3)高中山地区的垂直差异。
8.中国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西北区、西南区、青藏区、东北地区、晋豫区、湘鄂皖赣区、京津冀鲁区、苏浙沪区、闽粤琼区。
9.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关于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
(1)类型:
1)圈层布局设想;2)三维布局设想;3)扇形布局设想;4)多核心布局设想;5)多中心布局设想。
(2)多核心与多中心的区别:
多中心的设想没有自然基础,基本上是根据城市迅速发展和扩大的要求由人们采取的主观规划措施。
第四章土地集约利用
1.土地集约利用:
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便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2.土地利用集约度:
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p91---
概念、假设条件、三阶段,p93图4-1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1.土地利用规模:
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2.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3.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
(1)经济机制:
1)工业化的进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收入差距拉大。
2)工业化的进展,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越趋激励。
3)工业化的进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工资上涨,劳动越来越昂贵。(2)条件:
1)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2)农机化水平提高;3)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4)农业经营者素质提高。
从空间上讲: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实现条件的形成是不平衡的。
从时间上讲:条件的发育有一个过程,决定了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渐进性。
第六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1.土地人口承载力:
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2.农业生态区法(AEZ):
按照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定的一个区域来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计算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推算土地生产潜力的一种方法。
3.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目标:
1)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2)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3)土地利用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供给的时序性相协调;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的差异与特点,诱发各地区的发展活力。
4.保护耕地是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
第七章土地规划利用
1.土地规划利用: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加以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基本构成:
(一)按照时间跨度划分: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二)按照行政区划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
3.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基本特点:
1)土地利用规划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2)土地利用规划是由长期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
3)土地利用规划按地域实行分级管理。
4)土地利用规划是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相结合的规划体系。
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
1.土地财产制度:
1)构成:土地经济制度和土地法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