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制度改革与教育模式的转变-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2020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高考制度改革与教育

2020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高考制度改革与教育

2020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热点07高考制度改革与教育2020届全国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一、阐释教材,着重加强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教学。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知识的同时,着重应帮助学生认识和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二、紧密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认真领会新考纲中“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关注普通高等院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求,注重知识与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三、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注重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因此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人民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如民生问题;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如“一带一路”;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如“英国脱欧”;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而不是纯理论的新提法和新理论等等。

【热点新闻】教育部2019年2月26日在官网发布《高考改革正平稳有序推进》的消息。

教育部表示,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各项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2017 年,上海、浙江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平稳落地,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二批改革试点顺利启动。

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的历史

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的历史

二,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的历史(注1)(1)汉代据《诗》《书》记载,自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起,中国已经学校出现。

在当时,学校作为一种辅政机构,主要职能是“行礼乐,宣教化”。

中央设立的称作“辟雍”,地方储侯设立的为“泮官”。

及至春秋,这种官立教育体制因政治原因逐渐衰微,教育职能下放,主要以社会教育为主。

秦代统一时又将教育权收归中央,设立博士一职,在参议政事的同时吸纳弟子传播学说,后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博士多遭罢黜。

汉武帝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讲学,学生是地方郡国选送的十八岁以上青年。

这些人经毕业考试后分为两等,甲科出身为郎,入宫当侍卫;乙科出身吏,回地方充任吏职。

因为在当时,地方各郡有一年一次的考廉选举,推荐入中央任职,入选者又多为太学生的补吏出身。

故而在汉武帝之后,朝中为官之人多是读书出身。

后来因为此类人太多,中央在地方推荐之后加上了一道考试。

这样一来,自汉代起,中国便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实习-选举-考试”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

(2)唐代两汉之后,中国历三国两晋南北朝600年离乱,于隋唐重归统一。

此时,中央政府已废除汉代的地方举荐制度及由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改由人们自己报名参加礼部的考试,合格者即为进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科举制。

清代人徐灵胎曾经说过:“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

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庭的晦气”。

但在唐代,进士们在通过了礼部的考试之后,仍要经由吏部考察其仪表口试乃至行政公文,通过者方可分发任用,正是王国维所说“所与之官与其所治之事相合”。

(注2)徐灵胎所指斥的科举制弊病并非是同该项制度与生俱来的,而实际产生应在宋代,下文自有论述。

唐朝在恢复了汉代公立教育制度的同时开始实行了科举制,但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入学,毕业方面均比较容易,因社会上只重进士,对太学生并不看重,由而而产生的后果既是唐代的公立教育比之汉代并无太大发展。

但由于当时门阀的形成和禅门思想的活跃,门弟教育和寺院教育也成为当时人才培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校教育制度》必考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校教育制度》必考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校教育制度》必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学校教育制度决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_____①性质②任务③入学标准④学年⑤课程安排A : ①②③B : ①②③④C : ①②④⑤D : ①②③④⑤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学制是由国家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2、判断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确定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_____参考答案: 正确本题解释:答案:正确3、多选题义务教育的特点是_____。

A : 系统性B : 普及性C : 强制性D : 免费性参考答案: BC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CD 解析: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4、单选题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是_____。

A : 《终身教育》B : 《论终身教育》C : 《终身教育导论》D : 《终身教育——21 世纪的教育改革》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CD 解析: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1929 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的《终身教育》5、简答题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 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6、单选题“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出现,教育初步定型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着学校教育制度进人_____A : 前制度化教育阶段B : 制度化教育阶段C : 非制度化教育阶段D : 学校教育萌芽阶段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制度化教育阶段是以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但题干所述为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出现,教育“初步”定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因此属于制度化教育之前的阶段,即前制度化教育阶段。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影响最为深远?A. 春秋战国时期B. 唐代C. 宋代D. 清朝答案:C. 宋代2. 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A. 名教B. 官教C. 儒教D. 法教答案:C. 儒教3. 古代中国文人雅士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接受教育?A. 私塾B. 儒家学堂C. 宫廷教育D. 藏书阁答案:A. 私塾4. 《高等学校法》是哪年出台的?A. 1901年B. 1912年C. 1949年D. 1978年答案:C. 1949年5.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下列哪所大学是第一所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现代大学?A. 北京大学B. 清华大学C. 复旦大学D. 上海交通大学答案:C. 复旦大学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表示。

1. √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2. ×科举制度始于唐代,结束于明朝。

3. √ 清朝时期,官方对基础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4. √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5.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教育进入了停滞状态。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答: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代的大力推行,成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文学诗词和策论等。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1905年废止。

2. 请简要阐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

首先,教育被列为国家的基本建设之一,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实现了初等教育全面普及。

其次,在高等教育方面,逐步建立起以大学为核心的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此外,还进行了教育思想的解放,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行素质教育。

3. 请探讨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答: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单元测试3 -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单元测试3 -含答案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历史测试题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75分)和第II卷(非选择题75分)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案卷相应位置上。

)1、关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贸易与生产管理国际化使全球经济一体B、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具体步骤和途径D、后者因前者在发展上有所削弱2、当代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加强的根本原因是A、两极格局结束B、各国经济发展联系加强C、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D联合国职能的发挥3、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A、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B、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C、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D、有利于形成多极世界4、欧洲共同体出现的因素包括①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战后国际形势及西欧国际地位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④共同的农业政策和渔业政策的实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5、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基本内容是A、共同市场和共同的经济政策的形成B、关税同盟C、共同的农业政策D、创造“一个欧洲各国人民间日益密切的联盟”6、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的过渡的标志是A、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 b、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c、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d、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的问世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④布雷顿森林体系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基金是A、由美国单独认缴资金B、由资本主义国家认缴资金C、由成员国认缴资金D、由西欧国家认缴资金9、东盟的全称是A、东南亚国家联盟B、东欧国家联盟C、东南亚联盟D、东亚与东南亚国家联盟10、在建立北美区域组织中,美国追求的经济利益是A、扩大出口市场B、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提高本国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C、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增加就业机会D、改善本国偿还外债的能力11、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布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反映什么体系建立的情况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B、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C、北美自由贸易区D、亚太经合组织12、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标志是A、控制联合国的局面被改变B、193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C、欧共体发展成欧盟D、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3、促使欧洲人民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是A、欧盟建立B、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C、统一大市场建立D、欧元启用14、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经济区域化趋势减弱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15、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C、第三世界D、世界贸易组织16、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AA、保护与发展民族经济B、经济危机的发生C、环境保护问题D、生态危机问题17、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A、可以平等地享受风险和机遇 B、起着相同的推动作用C、都主张实行高度贸易自由化D、处于不同的受益地位18、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A、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B、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C、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的新一轮扩张D、跨国公司的大量增加19、下列图片体现了亚太经合组织A B C D20、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随后该国进行改革并得到195亿的巨额贷款来自与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关贸总协定D、红十字会21、美国波音公司777型客机的生产主要表明了A、国际分工日趋成熟B、世界市场的扩大C、国际贸易迅速发展D、美国向发展中国家迁移污染重的企业22、“世界地球日”是指A、4月22日B、5 月8日C、7月6日D、 12月22日23、世界银行最初的贷款对象主要是A、西欧国家B、日本C、亚非拉国家D、前苏联列既包含最发达国家,又包含大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是A、欧盟B、东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D、亚太经合组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最新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考试测试卷(三套)

最新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考试测试卷(三套)
2、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对 于如下内容标准你如何落实? 历史(Ⅱ)——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 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历史(Ⅲ)中这样一条内容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 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 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根据这条内容标准,你准备进行 学生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
二、判断题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一种,其总体功能是
要从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
会做人转变。( )
2、本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贯彻的基本精神,是“培养学生
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3、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这是历来教学大纲所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历史唯物主义
二、判断 1、(√) 2、(√) 3、(×) 4、(×) 5、(×)
三、简答 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历史教学提了哪些合理化建议?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注重对基础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人类社会



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
容。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⑵体
现课程的


;⑶密切
的联系;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
制度;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目标。

高考改革及其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版演示课件.ppt

高考改革及其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版演示课件.ppt

精选文摘
5
一、新高考改革的十大亮点 二、新高考制度对高中教学的影响 三、高中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四、新高考新课程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新挑战
精选文摘
6
一、新高考改革的十大亮点
(一)高中不分文理,高考计分“3+3” (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覆盖所有科目,避免偏科,一年两考(初考和补考) (三)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 (四)东部高校为中西部学子预留专门名额,部属高校严控属地招生比例 (五)加分项目大“瘦身”,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 (六)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贫困生” (七)高职院校相对分开招生 (八)自主招生严控规模,且安排在高考后进行 (九)志愿在成绩公布后填报,逐步取消录取批次
新高考改革 及其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武文
2018年7月6日辽宁 抚顺
精选文摘
1
国家政策 纲领性文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意见》(教基二〔2014〕4号)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 发〔2014〕35号)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 二[2014]10号)
追究制。对考试作弊等违规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 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精选文摘
18
(4)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严 禁压缩课程授课时间,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技术、艺术(或音乐、 美术)、体育等课程。学生学完必修内容参加合格性考试后,学校要开 设相应的选修课,供有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高中学校要对学生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完成情况进行考查,确保完成必修学分。要加强学生生 涯规划指导。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把走班教学 落到实处。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加强设施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教学需要。 教育部将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各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含答案)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含答案)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练习一、单选题1.下图是晚清时期《两日画报》上的漫画《有点不文明》,编者加了按语:“巡警任意打人,亦实不合警章,但能开明劝导,也不致现像当街。

”此报道最有可能出现于()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清末新政时期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孔子改制考》称孔子为“改制先师”,这两本书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主要是因为这两本书()A.损害了孔子的威信B.干扰了变法的开展C.学术观念不符史实D.悖离传统主流思想3.下面是1895~1913年中国民族资本设立厂矿的投资额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A.实业救国是近代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B.清末新政助推了民族工矿业发展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面临多重困境D.列强对华重工业资源的掠夺加剧4.1907年,张之洞通过多种渠道提出“先开国会,后布宪法”,认为宪法不能“钦定”,并对朝廷的“预备立宪”明确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立宪实行,愈速愈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

据此可知,张之洞()A.主张取消君主制度B.认同立宪派政治主张C.坚持中体西用理念D.具有一定的宪政意识A.科举制度被近代文官制度取代B.新式商业模式普遍推广C.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D.当时社会面貌新旧杂陈6.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发布上谕禁止国民缠足,制定相关章程发展女学,并采取有步骤、分类别的方式来实现禁烟,除此之外还在禁毒和剪辫易服、婚姻习俗变革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

这些改革()A.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B.使清政府摆脱统治的困境C.源于鸦片走私后的白银外流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化7.明代万历之前,一条鞭法已经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施行,在江西、浙江、南直隶、广东广西、福建都较为成功。

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

后来,有学者对其研究时发现,一条鞭法在北方推广遭到了强烈的抵制。

该学者意在说明()A.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B.一条鞭法未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北方地区中央控制力缺失D.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影响政策推广8.1864年,曾国藩重修江南贡院,其后几任两江总督也不停扩建贡院号舍,1875年在此举行的乡试应试人数竟达20600余人。

2024年上海高考真题历史(含答案)

2024年上海高考真题历史(含答案)

2024年上海卷历史卷学科等级考试试题注意:试题来自网络,请自行参考(含答案)1. 瓷器的全球流动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

(一)瓷器行销世界(1)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这发生于________。

(单选)()A. 秦汉时期B. 魏晋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2)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瓷器行销世界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①有研究表明,8-10世纪中国瓷器已经由中亚的撒马尔罕传入大食国境内,该路线是_________。

②郑和出使西洋,曾将一批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外邦。

他出使的路线是_________。

③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向中国订购了一批带有王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运输路线是_________。

(3)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________。

(单选)()A. 宣政院B. 市舶司C. 中书省D. 广州十三行(4)结合地图及所学,分析中国瓷器不断外传的原因有________。

(双选)()A. 外部需求B. 军事扩张C. 技术传播D. 工艺精湛(二)瓷器影响世界(5)欧洲瓷器大量订货,直接促使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开始进行了“流水线式生产”,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这得益于________。

(单选)A. 工厂制度的确定B. 资本主义的垄断C. 手工工坊的发展D. 殖民活动的兴起瓷器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材料一:釉上彩中国乐师像(18世纪)材料二: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珐琅影瓷,以中国传统白瓷胎为底,融入西方珐琅彩描绘制作而成。

珐琅彩瓷装饰题材与风格亦受西方影响。

历史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封建社会中,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是()。

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C2.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明朝的皇帝?()。

A. 朱元璋B. 朱棣C. 朱由检D. 朱厚照答案:D3. 清朝末年,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是()。

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4. 以下哪一项不是五四运动的口号?()。

A. 外争国权B. 内惩国贼C. 反对帝国主义D. 支持君主立宪答案:D5.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

A. 1920年B. 1921年C. 1922年D. 1923年答案:B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规模最大的是()。

A. 晋察冀边区B. 陕甘宁边区C. 东北抗日联军D. 华中抗日根据地答案:B7.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的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

A.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B.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C.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D.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答案:D8. 以下哪一项不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四人帮”成员?()。

A. 江青B. 张春桥C. 姚文元D. 邓小平答案:D9. 改革开放后,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

A. 上海B. 深圳C. 厦门D. 海南答案:B10.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主要承诺?()。

A. 降低关税B. 开放市场C. 增加国有企业的比重D. 保护知识产权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D. 辛亥革命答案:A1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A.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发动百团大战C. 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D. 与国民党合作答案:A、B、C13. 新中国成立后,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与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与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与教育体制改革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教育领域也有着富有传统和独特的文化。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教育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本文将梳理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并分析当前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挑战。

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朝廷教育”两种形式。

在社会、家庭中,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无论男女,都需要学习经典、礼制、文学、诗词等内容。

从夏朝到明朝,朝廷都设立了官学来培养政治精英,这些官学主要以经学为核心内容,强调礼仪、文学等人文素养,对塑造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影响。

近代教育近代以后,中国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署不平等条约,学洋务、强国之策被提上议程。

1905年,甲午教案后,清政府提出了“改造教育”和“兴办工业”两项举措。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先后经历了“翻译洋书”、“洋务派”的兴起、“戊戌维新”及“白话文运动”,不断吸取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并融合了中国国情,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

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实行了“取消文盲”的教育政策,强调普通教育。

在此基础上,1952年,中国开始实行了党管教育、全民教育的方针,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随之出现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了“十年一贯制”、“素质教育”、“开放办学”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措施。

1990年代,为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要,中国教育又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高等教育的志愿制和经费治校等教育改革措施。

同时,近年来各地也在探索更为深刻的教育改革。

全面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在逐步实行以“责任制”为核心的综合治理制度。

教育资源的各种约束和局限正在逐步改变。

例如,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学校比例改革、学生评估改革等等。

在此基础上,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国教育史》样卷和问答题(有答案)

《中国教育史》样卷和问答题(有答案)

中国教育史课程试题(考试样题)(说明:将认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1.我国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取火技术的是() A.伏羲仓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提出的。

A.秦代 B.西汉 C.东汉 D.曹魏3.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士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C.科举制 D。

考试制4.韩愈的主要教育著作是()。

A《师说》 B《春秋繁露》C.《五经正义》D.《非国语》5.由周敦颐提出,经二程发展,最后由朱熹完成的儒学理论史称()A.经学B.心学C.玄学D.理学6.颜元在教育方法上认为获得真知的可靠途径是()。

A.习行B.“因人而进”C.“施之有序”D.学思“相资以为功”7.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颜元 D.龚自珍8.181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英华书院地点在()。

A.香港B.广州C.马六甲D.澳门8. 1834年,伦敦会女传教士郭士立夫人办有女塾一所,地点在()。

A.澳门B.上海C.天津 D新加波10.洋务派在1862年创设的外语学堂有()。

A.上海广方言馆B.京师同文馆C.广州同文馆D.新疆同文馆11.186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

A.圣芳济书院B.蒙养学堂C.贝满女学D.崇实馆12.万木草堂的创始人是()。

A.康有为B.张之洞C.梁启超D.胡适13.壬子学制公布实行于()。

A.1910年B.1911年C.1915年D.1912年14.民国初年确定的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其核心是()。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1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著名的陆军军官学校是()。

A.湖南自修大学B.上海大学C.黄埔军校D.劳动学院16.到1926年,全国各种教会学校共有学生约()。

A.30万B.50万C.80万D.120万17.在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校教育形式是什么?A. 私塾B. 学宫C. 书院D. 国子监2.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A. 因材施教B. 学而优则仕C. 仁者爱人D. 礼治天下3.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多长时间?A. 1000年B. 1300年C. 1500年D. 1800年4. 以下哪位教育家提倡“知行合一”?A. 王阳明B. 朱熹C. 荀子D. 韩愈5. 清朝末期,哪项教育改革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A. 废除科举B. 建立新学C. 推行洋务运动D. 创立京师大学堂6. 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A. 教育内容的更新B. 教育制度的改革C. 教育思想的转变D. 所有以上选项7. 新中国成立后,哪项政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A. 普及义务教育B. 推行素质教育C. 实行双轨制D. 推广职业教育8. 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的“六艺”?A. 礼B. 乐C. 射D. 算9. 现代中国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B. 培养专业技能人才C. 培养应试教育的高分学生D. 培养国际化人才10. 以下哪个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标志性事件?A. 清华大学的建立B. 北京大学的建立C. 复旦大学的建立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建立答案:1-5 B A B A A 6 D 7 A 8 D 9 A 10 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被后世尊为______。

2.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______朝。

3.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其中______是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

4.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其中______是改革的重点。

5. 现代中国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和美育。

2020陕西中考历史试题分析2篇

2020陕西中考历史试题分析2篇

2020陕西中考历史试题分析2篇2020年是陕西省全面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的第一年,历史学科的考试从方式上看变化较大:从政史合卷变为分卷单独考查;从开卷考试到闭卷考试;总分从40分增长到60分;题型在往年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填空题和简答题;命题从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兼顾不同版本,到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和部编2017版教材。

试题难度稳中有降,阅读量有所增加。

从试题特点上看,整体知识内容比例不变,中国史约占65%,世界史约占35%。

与历年一样,今年的历史试题坚持价值立意与能力素养立意并举,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时所反映出的核心素养水平,将历史现象、发展方向与当前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考查。

具体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立足新课标新教材,突出核心知识考查,重视新增内容考查。

中国古代史考查西周分封制、唐太宗治国措施;中国近现代史考查新文化运动、新中国外交;世界史考查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英美大国历史等,都是新教材的重点知识、核心知识。

除此之外,教材新增的文景之治、八七会议、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等内容也都出现在今年的试题中。

将历史教材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国际理解等教育的理念,进行了很好的体现和落实。

二、体现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时所反映出的核心素养水平。

通过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图片、图表、地图材料和时间线及文字材料进行解读,让学生说明、概括、简析等设问,让学生谈认识、启示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素养。

注重能力立意和价值立意基础上,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时所反映出的核心素养水平。

三、在特定时空中进行探究,阶段整体综合思考,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与教育改革试题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与教育改革试题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与教育改革试题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教育体制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这些变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并使教育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特点以及教育改革试题。

一、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特点1.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还重视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批量化教育: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体制需要满足大量学生的需求。

因此,中国采取了批量化的教育模式,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教育。

3. 高考制度的重要性:中国的教育体制中,高考制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高考成绩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进入大学的唯一标准,这导致整个教育系统都围绕着备考和应试教育展开。

4. 重视基础教育:中国现代教育体制注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时期。

5. 多元化教育资源:为了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中国教育体制致力于建设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这包括建立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引入多种教育方法和技术。

二、教育改革试题1.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中国的教育改革试题之一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这涉及到减少课业量、降低考试压力,并提倡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2. 推进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国教育改革试题将重点放在素质教育上。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3. 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教育改革试题还着重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这包括引入在线教育平台、数字化教材等,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4. 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不同,中国教育改革试题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包括对学生的品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5. 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国教育体制也致力于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解答参考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解答参考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以下关于历史学科的表述,正确的是:A. 历史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B. 历史学科主要研究国家的政治制度C. 历史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的思想文化D. 历史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的经济生活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A. 通过讲授枯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吸引学生B. 通过讨论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吸引学生C. 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视频来吸引学生D. 通过讲解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来吸引学生3、(多项选择题)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 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王所有B. 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C. 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土地买卖更加频繁D. 清朝实行屯田制,对土地的管理更加严格4、(单项选择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历史教育遭受了严重破坏。

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育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历史教学被彻底取消,无任何教学活动进行B. 历史教材编写停滞,使用旧版教材直至改革开始C. 历史学科地位提升,受到特殊时期的特别重视D. 历史教师遭到打压和迫害,许多被迫离开教学岗位5、在中国近代史上,以下哪些事件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A. 甲午战争B. 九一八事变C. 卢沟桥事变D. 淞沪会战6、下列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革命的主要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 “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的妥协C. 王位继承问题引发了多次内战D. 大陆会议制定了《权利法案》7、在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是指以下哪一位人物的思想?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8、在中国古代,下列哪个朝代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说法正确的是:A. 井田制体现了私有的土地制度B. 均田制下农民获得长期固定的土地使用权C. 土地兼并现象在封建社会中逐步消亡D. 土地私有化的趋势始终未形成 10、关于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洋务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洋务运动全面学习了西方制度和文化B. 洋务运动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为目标C. 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如李鸿章等都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 洋务运动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是因为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1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事件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分封制B. 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C.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知识分子广泛参与政治D. 明朝时期,八股文成为官方主要的文学形式12、下列关于历史教学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 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事实记忆能力B. 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和分析C. 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D. 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评价能力1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A. 只讲授教科书内容,不涉及学生讨论B. 仅使用PPT进行教学,缺乏互动性C. 设计小组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D. 通过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忽略教学内容14、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A. 只依赖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B. 仅通过课堂提问和观察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C. 结合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来全面评估学生D. 只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断其学习成果15、关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中国古代从未出现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B. 秦朝首次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取代了西周的分封制C. 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地方权力完全被中央收回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始终维持平衡状态16、关于“百家争鸣”局面,以下哪个说法是准确的?A.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由孔子倡导的自由思想引发B. 不同学派间的争论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繁荣C. 这一局面主要局限于儒家和道家之间的争论D. “百家争鸣”导致各个学派逐渐消失,形成统一思想1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_____ 。

当代教育改革试题及答案

当代教育改革试题及答案

当代教育改革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定义,错误的是()A.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调整和改进的过程B.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等进行修改和完善的过程C.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等角色进行转变和提升的过程D.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资源、教育设施、教育技术等进行更新和改善的过程答案:C2.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目的,错误的是()A. 提高教育质量B. 促进教育公平C. 培养创新型人才D. 实现教育商业化答案:D3.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原则,错误的是()A. 尊重教育规律B.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C. 强化教师为中心D. 推动教育多元化答案:C4.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错误的是()A. 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B.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减少考试压力C.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育行政效率D.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市场化程度答案:D5.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特点,正确的是()A. 全面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B. 局部性、短期性、简单性、轻便性C. 单一性、临时性、复杂性、艰巨性D. 全面性、短期性、简单性、轻便性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目标,正确的有()A.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B. 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C. 提高教育质量,打造世界教育强国D. 推动教育个性化,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E. 强化教育商业化,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答案:ABCD7.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基本途径,正确的有()A. 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行政效率B. 改革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C. 改革教育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D.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减少考试压力E.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市场化程度答案:ABCD8.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成功案例,正确的有()A. 英国的《教育国家标准与框架》B. 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C. 芬兰的全免费教育制度D. 日本的素质教育改革E. 中国的“新课程改革”答案:ABCDE三、简答题9. 请简述教育改革的原因。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六艺”教育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礼B. 乐C. 射D. 算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3.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多久?A. 1000年B. 1500年C. 1300年D. 1600年4. 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A. 孔子B. 荀子C. 墨子D. 韩非子5. 清朝末年,哪项教育改革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A. 废除科举B. 建立新学C. 推广白话文D. 实行义务教育6. 以下哪项不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教育主张?A. 提倡白话文B. 反对文言文C. 强调科学教育D. 维护旧礼教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D. 教育要面向世界8. 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什么?A. 普及基础教育B. 发展职业教育C. 推进高等教育D. 促进教育公平9.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哪一项战略?A.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B. 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C. 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D. 建设区域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0. 21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实现教育现代化B. 实现教育国际化C. 实现教育信息化D. 实现教育均衡化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时期?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汉时期C. 隋唐时期D. 明清时期12.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A. 重视道德教育B. 重视文学教育C. 重视实践教育D. 重视等级制度13. 科举制度的主要作用包括哪些?A. 选拔人才B. 促进社会流动C. 维护封建统治D. 推动文化发展14. 新文化运动期间,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A. 废除科举B. 推广白话文C. 提倡科学教育D. 强调民主与自由15. 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A.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B. 推行素质教育C.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D. 促进教育公平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考试题综合化趋势下的历史教学

高考试题综合化趋势下的历史教学

的 尺 度 ” 进 行 教 育 。 高 考 试 题 综 合 化 便 是 为 了适 应 这 种 教 育 观 念 而 进 行 的 改 革 , 之 相 应 的 教 学 也 要 进 行 改 来 与
革 . 就 对 教 师 提 出 了新 的 要 求 这
关 键 词 : 考 ; 合 科 目 ; 史 教 学 高 综 历
维普资讯
高 考 试 题 综 合 化 趋 势 下 的 历 史 教 学
李 凤 莲
( 县 中学 .山 西 兴 县 0 3 0 ) 兴 36 0

要 : 育 的 核心 是人 , 要 关怀 的是 人 的解 放 、 的完 善 、 的发 展 。从 终 身教 育 意 义 看 , 应 该 按 “ 教 它 人 人 就 人
实行 了“ 3+综 合 科 且” 试 制度 ,0"年 仍 旧 沿 用 。 科 的综 合 ; 表 现 为 知 识 的 综 合 , 表 现 为 能 力 的 综 考 20 1 既 又 “ 科综 合 ” 指 “ 、 、 ” 科 的综合 ,理科 综 文 是 史 地 政 三 “ 合 ” 指“ 、 、 ” 科 的综 合 。 是 理 化 生 三
1 坚持 抓 好 基 础 知 识 教 学 现 代 社 会 , 人 的 . 对
3 考 核 学 生 的 能力 成 为 命 题 的 主要 方 向 。 .
能 力 要求 越 来 越 高 。 而 能 力 是 以 知 识 为 载 体 的 。综
对 知 识 的 考 查 不 再 是 简 单 的 再 认 再 现 , 需 要 合 能 力 测 试 不 能 完 全 抛 开 学 科 知识 。在 高 考 试 题 走 而 进 一 步分 析 、 理 才 能 回 答 。 考 核 学 生 把 握 知 识 的 向综 合化 、 推 高度 重 视 能 力 测 试 的 今 天 , 不 能 放松 历 仍 内在 联 系 和 知识 结 合 的综 合 概 括 及 运 用 能 力 , 卷 试 史 基 础 知 识 的 教 学 。必 须 明 确 : 有 历 史 知 识 就 没 没 遵 循 了“ 据 大 纲 但 不 拘 泥 于 大 纲 ” 原 则 , 查 了 有 历 史 学 科 , 就 无 所 谓 历 史 试 题 。 依 的 考 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制度改革与教育模式的转变-历史试题
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转换教育运行机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

其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因为考试制度涉及了整个的教育模式,也牵涉着教育领域中的许多社会问题。

有人将围绕考试制度的教育内容、方法、运行机制的种种畸形表现称之为应试教育模式。

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等国的学者提出要警惕和研究应试教育模式,将它视为教育的病态表现。

我国也曾经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进行研究和矫正,但由于这是涉及多方面社会因素的社会问题
,光从教育内部找原因仍不够,必须把教育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方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模式,使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保证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一、应试教育的社会历史根源
考试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担的社会功能也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曾经是社会政治迈向开明的主要杠杆。

即使在现代社会之中,考试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人才的选拔和教育质量的评价也要借助于考试这一工具。

但是,广泛使用考试和建立起来的考试制度,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功能,应试教育模式的形成正是这种负向功能的体现。

教育模式是指各种教育要素的构成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由于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和现实社会结构的不同,就造成了教育目标、体制、内容、方法及
教育观念的不同,由此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模式。

而应试教育模式是指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试而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畸形教育模式。

在我国,应试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我国的考试制度产生比较早,对世界的文明和政治选拔制度的发展来说是一项贡献。

考试可以溯源于上古时代的帝王举荐方式。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原始部落往往通过一定的方式推选统领自己的帝王,这些方式的原则是选贤授能,在程序上是包括衡察、试用和检验,这无疑是相当开明的政治。

后来,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出现,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逐步建立了世卿世禄的政治统治,荐贤举能也成为鲜闻的佳话,如周代通过“试射”制来评估官员,并有“考试入仕”之称。

这可以视为是考试制度的最初萌芽。

当然这种考试仍是非常粗糙简单,只不过是遮人耳目的手段而已。

随着奴隶制的瓦解,这种考试也被诸候之间的招贤养士所代替。

在冗长的封建社会里,封闭的自足农业经济和君主独裁政治,考试又被统治者当成选拔评价官吏的一种手段,并渐渐渗透到学校教育中,成为确定学校教育目的的依据。

如汉代的大学是当时国家一个考试机关,每年实行一次类似抽签考试的“射策”称为岁试,学校实行相当严格的考试制度,目的在于控制学生的思想和督促学生的学习。

到东汉恒帝时,改岁试为二年一试,以通五经为标准来考试授官,考不取的学生也可以再考不限,这样就把学校教育纳入政治的轨道,成为察举制的延伸。

经过魏晋南北朝,“五品中正法”取代了察举制,授官的标准又发展到身、德、才、行、等四方面。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用试策的方式来选拔官吏,标志着封建科举制度的开始。

由于科举考试的科目与学校设置的课程基本一致,考试的方式又偏重于死记硬背(如墨义、贴经、对答等),牵制着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

更把读书、应试、授官三者联系在一起,学校进一步成科举制度的附庸,读书应试成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试牵着学校的鼻子走,这种模式一直沿袭至情代末年并成为学校的传统,家长望子勤读及第,社会以中举评价学校教师及学生,自然形成了“官为本体、读书做官”的价值取向,根植于民族的传统意识之中。

尽管科举制度被废除,但近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仍继承着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残存着浓厚的应试教育思想观念。

本世纪初的测验运动对应试教育模式有一定影响,在编制和运用教育测验过程中,将考试的内容及目标扩展到更广的范围,考试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并发展了考试的其他功能,如甄别差异,诊断学力、指导择业和发展方向等。

但这又使学校教育中更偏重于使用考试手段,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和测验直迫学生而来,不仅学生越来越怕考试测验,而且学校、教师也感到压力巨大。

文革后恢复的高考制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挥了拔乱反正的积极作用,使学校教育有了生气,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社会对学校教育也更加重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考试又成为一种时尚,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用以衡量教学水平和师资水平的工具,被社会公众用来了解学校教育的情况,也被政府部门、工矿企业用来进行招聘人员、评定职称、业务水平等。

考试的功能已为
社会普遍认可,在传统的“读书做官”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应试教育的模式也渐趋稳固,象一种社会恶疾一样使着学校教育向畸形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考试制度对教育模式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制约方面也越来越广,并且根植于人们的价值观念之中,所以,应试教育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二、社会变迁与应试教育模式
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用来对现代社会种种变化现象进行动态分析的术语,社会的变迁大至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小至社会团体、社会风俗、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变化,既有整体的量变质变,也有局部的渐变突变,既有积极前进的变化,也有消极倒退的变化,既有偶然自发的变化,也有计划有目的的变化。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开放改革实质是一场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变迁,这种变迁的目标是指向现代化,而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可以说是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转折过渡期。

在这个时期中,新旧社会结构并存,传统观念和新观
念重叠,特别是社会运行机制的转轨及社会利益分配的变化,孕育着许多矛盾和冲突。

教育作为社会一个职能部门,既要承担社会经济发展及各方面变化带来的人才需求压力,也要经受来自各方面的新挑战和冲击,也必定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从商品经济走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首当其冲的仍是长期奉行大一统的教育体制。

改革开放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制的转型,西方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引起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文化需求及行为方式上的一系列变化。

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受挑战,社会各方办学的积极性日益高涨,靠统一招生、统一课程教材、统一考试的手段来办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多方面迫切需要人才的要求,学校单一的层次结构也被迅速发展的社会办学机构、行业培训形式所改变,无论是中等或高等
学校,不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就很难在这种社会转型期中继续安稳地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这就动摇了整个保守的教育管理体系,因此,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
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二个文件中,都分析了这种情况,明智地提出要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教育体制,转变政府的职能,简政放权,使学校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

这是社会变迁带来的教育变迁进步的一方面。

社会急需人才,公共考试也应运而兴起,在目前尚没有比较客观的选拔衡量人才的标准情况下,考试仍是普通认可的衡量手段,因此,政府各部门、工矿企业、机关团体纷纷运用考试手段进行招干、招工、招贤、评等级、评职称、评标兵等工作。

使公共考试广泛地展开,从考试的层次、内容、方式、技术等方面形成巨大的体系,不仅影响着社会思潮,成为一个导向机制,而且直接影响到教育系统及学校的领导、师生员工。

在现行的劳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下,公共考试成为一个潜在的而又在有导向功能的社会机制,而在教育体系中的高考会考制度也是这种公共考试的组成部分,对整个教育模式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应该说,高考会考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客观要求,也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社会分层和教育分流是一种有效的机制。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模式的变化,特别是高考会考的某些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出现偏废的情况。

高考会考虽是二种不同的考试,高考乃是选拔考试,旨在选取高校新生,会考属于水平考试,旨在检验考生是否达到合格水平。

但二者的考试对象都是高中生,考试内容都是以统一的课程或教材为基础,考试的命题原则和方法基本相同。

直接地制约着学校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中的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同时也制约着学校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

由于考试主要是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智能、个性等方面的水平没有考核能力。

学校为了争取较高的及格率和升学率,在工作的规划和安排上偏重于应付高考会考,或单纯地围绕考试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和训练,甚至不顾后果地增加模拟考试和测验的次数,冲击正常的教学进展和教学秩序。

这样既不利全面贯彻的教育目的和方针,又浪费了相当多的教育资源。

对教师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穷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和考试任务,缺少对教材和课程的检讨和与学生沟通;对学生来说,则逼使学生穷于应付学业和应试,丧失了其他方面的活动和发展;师生联系变得机械简单,教学活动变得枯燥乏味,双方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受到限制。

这种教学模式显得落后保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