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及通过显微镜观察身边常见生物的细胞结构,从而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材通过详细的实验步骤和丰富的插图,引导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并观察到生物体的微细结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本科学素养,对身边的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使用显微镜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激发学生观察身边生物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身边生物的细胞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身边生物的细胞结构,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演示法:示范显微镜的使用过程。

3.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身边生物。

4.引导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确保每组学生都有显微镜可以使用。

2.样本:准备身边常见的生物样本,如叶子、昆虫等。

3.实验指导书: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

4.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显微镜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讲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显微镜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让学生亲身体验显微镜的使用过程,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4.巩固(10分钟)观察提供的生物样本,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体的微细结构,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5.拓展(10分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分享彼此的发现。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全部教案(共4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全部教案(共4课时)

根据苏教版教材制定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4份)学校:姓名:日期: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了解微生物的特点,知道绝大多数微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学习他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活动一:水样、烧杯、放大镜、活动记录一,活动二:光学显微镜、水样玻片、活动记录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初步观察水样,激发探索兴趣1.谈话:课前请同学们从自然界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所选水样。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一并汇报。

(后附表)2.谈话:一杯水中除了用肉眼或放大镜能观察到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如果要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要借助什么工具?(显微镜)[设计意图:科学课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3.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了解基本构造,学会使用方法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要正确安放显微镜,距离桌子边缘10厘米左右,防止掉落。

(2)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保护好镜头,不能用手触摸物镜和目镜。

三、仔细观察水样,走进未知世界1.谈话:显微镜下的一滴水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二上。

(后附表)2.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

4.借助多媒体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是开放的。

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教科版科学六下《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细胞的结构。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并对细胞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对细胞的结构了解不够详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了解细胞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认识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增强关爱生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了解细胞的结构。

2.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细胞结构的功能。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细胞结构的知识。

2.示范法:教师示范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胞观察过程。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细胞结构的功能。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显微镜、植物和动物细胞样本、显微镜操作演示文稿。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报告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植物和动物细胞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并初步了解细胞的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样本,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教师点评并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细胞结构的功能,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科版科学六下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对显微镜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结构,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的细胞结构,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对显微镜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对于观察到的生物样本,有一定的好奇心,愿意探索显微镜下的奥秘。

但是,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观察到的细胞结构不清晰,操作显微镜不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的基本技巧。

2.让学生观察并认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的基本技巧,观察并认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生物样本的细胞结构,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物样本,帮助他们解决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3.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显微镜、生物样本(如植物叶片、动物、微生物等)、显微镜操作演示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显微镜操作技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植物叶片、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样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操作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及反思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了解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了解到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环境。

(4)知道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文字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通过观察,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水里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方法]观察探究法[课前准备]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硅藻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鱼缸、池塘里的水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总是出现绿毛。

你知道水里为什么会长绿毛吗?据说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这是真的吗?今天我们就用显微镜来继续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看看那些绿毛是不是属于微生物,并做好记录。

二、探究新知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一)采集、培养微生物鱼缸、池塘、溪沟的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

利用干草培养微生物:取一些池塘或鱼缸中的水、倒入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

这些霉点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结集而成的,瓶中许多单细胞生物以及其他微生物正式以此为养料进行大量繁殖。

(二)制作微生物玻片标本实验名称制作微生物的玻片标本实验器材滴管、池塘或鱼缸里的水、载玻片、盖玻片实验内容用吸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案(含答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案(含答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案(含答案)一. 教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观察身边常见的生物材料,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探索兴趣。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生物细胞等知识还是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激发他们对生命世界的探索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身边常见的生物材料,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探索兴趣。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如何观察和描述生物细胞。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示范法:演示显微镜的使用过程。

3.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生物材料。

4.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心得,分享发现。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确保每组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

2.生物材料:如洋葱表皮、叶肉细胞等。

3.显微镜使用说明书:供学生参考。

4.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奇异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讲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重点介绍目镜、物镜、镜筒、台座等部分的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按照讲解步骤进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生物材料,描述细胞结构。

教师点评,纠正错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显微镜下的世界会如此奇异?生物细胞有哪些奥秘?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观察家中或学校的植物,记录下它们的细胞结构,并与同学交流。

六年级科学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

六年级科学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

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资源开发微生物是生活在大自然中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它们和动物、植物共同组成生物大军,使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

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动物、植物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本课是“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的起始课,通过本课教学将引领学生利用显微镜认识生命世界的另一大类——微生物,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后将了解到水滴中常见的几种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形态多样、分布广泛,使学生体验到微观生命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微观生命世界的欲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这样处理教材:在知识目标方面,由认识微生物明确为“一滴水里有什么”这一具体问题。

由于学生以前没有学过微生物,所以本节课不应照本宣科,认为把书上的知识讲完,任务就完成了,这种教材观、教学观过分强调了教材的绝对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紧箍咒。

教师应把教材作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起点,引发学生进一步到广阔的空间去探索、求知。

在材料设计方面,遵循兰本达关于材料要“结构化”的思想,同时渗透科学教学应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思想,课前要求学生自己走入大自然采集一些水样,这包括河里、池塘里以及放置了几天的雨水或自来水,当然教师事前的安全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

另一方面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进行观察的工具——显微镜以及一些微生物的多媒体图片,以帮助学生展开探究。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观察探究—交流汇报—延伸拓展”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结构化的材料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自主展开提供了物质保障,但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个别指导、帮助也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案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案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 已经认识和了解了生物的一些特征, 尽管学生对显微镜的发展史有了简单的了解, 但对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还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 对于生物在“微观界”方面的特征, 更是知道很少, 本课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步骤, 关系自制作洋葱表装片,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学生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具有一定的结构2.显微镜是精密观察工具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 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过程与方法:1.观察几种植物、动物与人体的细胞。

2.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3.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2.培养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3、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 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 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

教师演示器材: 多种生物细胞与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 这是一个洋葱, 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 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板书: 课题)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师: 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 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

(师演示)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 注意标本要平展开, 不能折叠。

3) 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 放盖玻片时, 先放一端, 再慢慢放下另一端, 注意不要有气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生物材料,如植物叶片、动物等,以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这些材料,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组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接触过显微镜,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能够较快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并对观察到的生物结构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通过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组成。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观察到的生物结构的命名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观察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2.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共同讨论观察到的生物结构。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及显微镜片。

2.生物材料:植物叶片、动物等。

3.观察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学习的显微镜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生物材料,如植物叶片、动物等,并提出观察任务,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上,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观察到的生物结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显微镜能够观察到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显微镜可以放大生物体的微小结构,使我们能够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节。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学设计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学设计

还有没有更直观的展示方式呢?生:数学课上我们学过统计图,用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展示数据变化的情况。

师:表扬这位同学,能够学以致用。

没错,运用统计图,比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可以更直观地呈现数据中的规律。

这节课我们就选用条形统计图吧。

请同学们根据数据处理表中的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

(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师:请同学们再来汇报一下,根据条形统计图,我们有什么发现?生1: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下滑点高度的关系。

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随着下滑点高度的增加,小车滑行的距离也跟着增加。

生2: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小车重量的关系。

从条形统计图上来看,小车重量的增加对小车的滑行距离没有明显的影响。

特别是和研究下滑点高度的小组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后,我们更加确定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小车重量没有关系。

师:看来统计图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对数据进行对比,更直接地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哪位同学能把我们今天的探究结论完整地概括一下?生: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小车重量无关,但是与下滑点高度有关。

下滑点越高,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越远。

(7)反思评价,表达交流。

师:概括得很全面、准确!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否证实了自己的假设呢?生1:我的假设是物体滑行的距离与下滑点高度有关,我的假设被证实了。

生2:我的假设是物体滑行的距离与物体重量有关,通过实验发现我的假设是错的。

师:最后我们再回想一下,在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生1:处理信息的时候我们用了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处理多次实验的数据,这样可以减小误差。

生2:我们还用统计图来展示数据,这样能更直观地看到数据中的规律,能更直接地得出结论。

生3:我们还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然后概括出了结论。

生4:...【教学反思】本课内容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水滑梯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且感兴趣的,同时学生对于探究问题的结论并不清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近年来,科技发展迅猛,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的放大镜科学教案——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正是以现代化的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本文将详细探讨该教案的特点和优势,旨在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一、教案简介该教案针对六年级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引导学生进行微观世界的探究。

主要内容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细胞的组成结构及特点等方面。

二、教案特点1、学生主体性强该教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要自己调整显微镜,调节焦距,探究样本的细节构造,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2、操作性强该教案设计了具体的实验步骤,每个步骤都有详细的说明。

学生可以根据步骤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实验结果有更直观的了解。

3、趣味性强该教案选取了生动有趣的样本进行观察,如蚕茧、细胞等,这些常见但又充满神秘感的生命体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案优势1、符合科学课程标准该教案与科学课程思维导图的知识体系相符,采用了循环探究、情景化教学等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科学素养。

2、促进思维发展该教案通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发现细胞构造,了解显微镜原理,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

3、扩展学生视野该教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观察对象,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样本,让学生在观察中扩展了自己的视野,感受到了微观世界的神秘与美妙。

四、教案实施1、前置条件为了保证教案的顺利实施,需要保证学生已经学习过细胞、显微镜及其原理的基础知识。

2、教学步骤(1) 导入老师通过幻灯片或者其他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常见的生命体现象,并介绍显微镜的基础原理,让学生对显微镜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实验操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安排实验环节。

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显微镜,如何调节焦距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学设计本的功能单位。

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查阅有关资料,把了解到的关于细胞的作用整理成网状图。

三、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A、气孔B、叶脉C、叶绿体2、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是()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达尔文3、()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B、动力学C、仿生学(二)判断题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是一样的。

()2、蚕豆叶表皮上的气孔也是一种细胞。

()3、血液中的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4、有些细胞能够保护我们的健康。

()5、我们的外表和父母长得像和细胞有关。

()6、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

()四、拓展提高:介绍两种人体细胞的制作方法1、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方法①先用凉开水漱口,然后用牙签在口腔的腮壁处轻轻刮一下,牙签上会附着一些上皮细胞。

②然后把它轻轻涂在放有一滴清水的载玻片上,搅拌一下,使细胞分散开,再盖上盖玻片。

③最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就做成了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查阅资料,填写网状图独立完成阅读资料查阅资料,了解细胞的作用完成达标测评巩固制作切片标本的方法2、人血涂片的制作方法①用蘸有7500酒精的脱脂棉,对将要取血的部位(手指尖)进行消毒,再用消毒的针尖刺破指尖的皮肤,挤出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

②另取一块载玻片作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后,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推移(两片成30-45度夹角),推出均匀的血膜,待血膜晾干后即可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③如果能给血膜染色观察效果更佳。

五、作业布置你想对这两位科学家说点什么呢?列文虎克罗伯特胡克巩固课堂知识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总结课堂的;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显微镜,以及显微镜的原理和种类。

2. 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能够观察并描述显微镜下的物体。

3. 了解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显微镜的原理和种类。

2.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显微镜(学生可以自带或学校提供)。

2. 小型显微镜玻片和载玻片。

3. 物镜和目镜。

4. 活体昆虫或植物切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显微镜的作用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显微镜的兴趣。

2. 讲授显微镜的原理和种类:简单介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显微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台显微镜,进行实践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注意调节焦距和光源。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昆虫或植物切片,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讨论与总结:学生展示并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物体。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不同物体的显微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显微镜的用途和意义。

5. 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讲授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如细胞观察、病菌检测等。

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在科学发现和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性。

6. 拓展活动:学生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制作显微镜下的观察报告。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展示他们制作的观察报告。

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教师根据学生观察报告和描述,评判他们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观察能力。

2. 回答问题:教师准备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显微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操作技能:观察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的操作技能是否正确。

4. 学生报告:评价学生展示的观察报告和分享的观察结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显微镜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会了正确使用显微镜。

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或植物切片,对显微镜下的世界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全部教案(共4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全部教案(共4课时)

根据苏教版教材制定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4份)学校:姓名:日期: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了解微生物的特点,知道绝大多数微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学习他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活动一:水样、烧杯、放大镜、活动记录一,活动二:光学显微镜、水样玻片、活动记录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初步观察水样,激发探索兴趣1.谈话:课前请同学们从自然界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所选水样。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一并汇报。

(后附表)2.谈话:一杯水中除了用肉眼或放大镜能观察到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如果要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要借助什么工具?(显微镜)[设计意图:科学课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3.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了解基本构造,学会使用方法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要正确安放显微镜,距离桌子边缘10厘米左右,防止掉落。

(2)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保护好镜头,不能用手触摸物镜和目镜。

三、仔细观察水样,走进未知世界1.谈话:显微镜下的一滴水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二上。

(后附表)2.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

4.借助多媒体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是开放的。

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二、教学重、难点: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一、课题:水滴里的生物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水样和显微镜四、教学过程: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

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它是否在运动?4、巩固学习,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一、课题:做酸奶二、教学目标: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科版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道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2. 学习显微镜的正确用法,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二、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三、教学准备1. 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镊子、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放大镜、碘酒、实验盘。

2. 教师演示器材: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的材料、工具及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上节课我们学习制作简易的显微镜,观察到了之前普通放大镜看不到的奇妙世界。

(出示图片:显微镜观察)2. 这是科学家胡克观察到的橡树树皮已经死亡的细胞。

这节课,我们也要像科学家一样用显微镜观察生命体的细胞。

(出示图片:显微镜观察胡克)板书课题: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二)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方法1. 要想用显微镜来观察物体,就要先了解显微镜的构造,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出示图片:显微镜的使用、显微镜的构造)2. 师生交流显微镜的各部分的名称。

(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3. 下面就通过一个视频来学习怎样使用显微镜。

(播放视频:怎样使用显微镜)4. 交流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出示图片:显微镜的使用步骤)5. 直接将物体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能看清物体吗?(学生交流、汇报)(出示图片:反光镜的作用)小结:用显微镜观察时,观察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不便于观察的,需要先制成玻片标本再观察。

(三)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我们今天要观察的是洋葱表皮,为了能更好地观察洋葱表皮,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介绍制作玻片标本的材料: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小刀、清水、稀碘液、镊子、纸巾、洋葱片。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常见的生物,从而了解生物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生物样本,如叶子、昆虫等,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生物结构。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对简单的生物结构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观察生物结构时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生物结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物结构,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描述。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生物结构,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树立探究精神,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物结构。

2.难点: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结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表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显微镜、生物样本等实验器材。

2.制作课件,展示生物结构的照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身边的生物样本,如叶子、昆虫等,并提出观察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操作,观察生物样本。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生物结构,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具有这样的结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拓展对生物结构的认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思考、表达的重要性,并激励学生继续探究。

2024年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1.3发霉的馒头 (教案)

2024年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1.3发霉的馒头 (教案)
2.交流总结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
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高温消毒等,都是防霉的有效方法。
六、拓展阅读(预设5分钟)
预防真菌感染
1.阅读教材第12页 “预防真菌感染”小组交流什么是真菌感染,怎样预防真菌感染。
2.交流总结
(1)真菌会侵人指甲造成灰指甲,所以指甲不要留长,应经常修剪。
(2)多汗的皮肤褶皱里容易滋生霉菌,要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
认识霉菌的危害与防霉技术,了解预防真菌感染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探究食物发霉的对比实验,验证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能通过对比概括等思维方法得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的结论。
教学 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 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显微镜、发霉的各种食物、一次性手套、镊子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预设2分钟)
PPT出示发霉的食物照片。
提问:妈妈蒸的馒头没放几天就发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夏季的一些水果、食物也特别容易长毛,这是为什么?
霉菌是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繁殖
霉菌可以使食物腐烂、变质……
霉菌的害处,它会使食物腐烂
……
小结:(课件演示霉菌放大图)
霉菌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营养菌丝深入食物内部吸收养料,就像植物的根:气生菌丝向空中伸展,顶端可生出球形的孢子囊,里面的孢子成熟后扩散到别处繁殖成新的霉菌。有人以为把发霉食物表面的霉斑清除干净,食物照样可以吃,事实上,霉菌的营养菌丝已经深人到食物的内部了。因此,食物一旦发霉,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资源开发微生物是生活在大自然中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它们和动物、植物共同组成生物大军,使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

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动物、植物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还比较含混。

本课是“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的起始课,通过本课教学将引领学生利用显微镜认识生命世界的另一大类——微生物,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后将了解到水滴中多见的几种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形态多样、分布广博,使学生体验到微观生命世界的奇特,激发学生探索微观生命世界的欲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这样处理教材:在知识目标方面,由认识微生物明确为“一滴水里有什么”这一详尽问题。

由于学生以前没有学过微生物,所以本节课不应照本宣科,认为把书上的知识讲完,任务就完成了,这种教材观、教学观过分强调了教材的绝对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紧箍咒。

教师应把教材作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起点,引发学生进一步到广漠的空间去探索、求知。

在材料设计方面,遵循兰本达关于材料要“结构化”的思想,同时渗透科学教学应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思想,课前要求学生自己走入大自然采集一些水样,这包括河里、池塘里以及放置了几天的雨水或自来水,当然教师事前的安全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

另一方面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进行观察的工具——显微镜以及一些微生物的多媒体图片,以帮助学生展开探究。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观察探究—交流汇报—延伸拓展”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结构化的材料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自主展开提供了物质保障,但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个别指导、帮助也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多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博,种类浩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喜悦与严重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学生观察水样:课外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2.学生汇报。

3.学生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损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烦、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源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多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大凡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例外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例外的水域中,让我们再来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多见微生物)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奇特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

(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4)学生解放发言。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1)组织学生用多媒体认识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生物。

(2)谈话:看来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并且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所发现。

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一样将自己投入到微生物的研究中。

四、拓展活动新课标第一网用消毒牙签在牙缝里或在菜板上刮一刮,再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上划一下,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

2.做酸奶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里的2课,属于生命世界里的微生物这一内容体系。

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

采用往煮好了的鲜牛奶里加入酸奶的方法(酸奶里含有乳酸菌),让鲜牛奶发酵成酸奶。

这部分内容可以是课前做好酸奶课上带来品尝,也可以在课堂上当场做酸奶,在这里采用的是后面一种方法。

第二部分,是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在这里,让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并知道鲜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有些细菌对人类有用,另一方面有些细菌又对人类无益。

第三部分,是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以及危害人类康健的病毒有哪些。

第四部分,是了解病菌是如何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的,以及还有哪些传播途径。

教学的主体活动就是让孩子们经历做酸奶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无益的,从而消除孩子们头脑中已有的一些错误认识。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能够画出自己做酸奶的心情曲线并与同伴交流;●能够收集有关细菌、病毒的资料并参与讨论。

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发酵而成的;●知道细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认识到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了解病菌的一些传播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享受动手制作的喜悦,无论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自己动手做酸奶.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供给学生每组一份空的酸奶瓶,让学生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他们会有所发现)3.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①教师为学生提供煮好的鲜牛奶若干。

(详尽是:在电饭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并将煮好的鲜牛奶分发给每个小组)②学生自带消毒过的保温杯和勺子。

(事先要用开水烫一烫)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几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2)学生自己制作酸奶。

①测一测:我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____:____②教师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③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要存放太久。

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④学生交流自己做酸奶的感受,并画好心情曲线。

(在坐标横轴方向上设立几个时间段,让孩子们在竖轴方向上画出做酸奶前后的感受,即画出我的心情曲线,等孩子们的酸奶完全做成了再找一个时间交流他们的感受)二、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谈活: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2.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3.学生思考回答,引出酸奶中的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

5.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上的资料——细菌和酸奶。

6.教师小结: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无益的细菌?三、认识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康健的病毒?7.教师小结:危害人类康健的病毒和细菌叫病菌,许多传染病由病菌引起。

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四、了解病菌是如何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

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