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期末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期末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期末引言仪器分析是一门应用化学和物理学原理的科学,涉及仪器、仪表、光学和电子学等多个学科,用于测定和分析物质样品的成分和性质。

仪器分析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环境监测、制药、食品安全、医学诊断和天文学等。

本篇文章将对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分析仪器和技术、质量控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仪器分析基础知识1.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分析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原理构建各种仪器和设备,用于检测和测定样品中的成分、结构和性质。

基本原理包括光谱学、电化学、分子光度法、色谱法、质谱法、X射线衍射法等。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分析原理和仪器进行样品分析。

2. 仪器分析的步骤仪器分析一般包括取样、制备、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取样是从样品中获取代表性的部分;制备是指针对样品的物理或化学处理,以适应分析仪器的要求;分析是使用仪器进行测定,获取样品的性质和组分信息;数据处理是指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质量控制和报告撰写等。

3. 仪器分析的应用领域仪器分析在环境监测、医学诊断、食品安全、农业生产、材料检测、制药和化工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例如,质谱法在药物研发和医学诊断中有重要应用;光谱学在化学分析和环境监测中起到关键作用;色谱法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

二、常见的分析仪器和技术1. 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计是一种用于测定物质浓度的仪器,利用物质吸收或发射光的特性进行分析。

分光光度计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度计等,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生物医药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2. 质谱仪质谱仪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用于测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和质量。

质谱仪主要有气相质谱仪和液相质谱仪两大类,可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3. 色谱仪色谱仪是一种用于分离和测定混合物中组分的仪器。

常见的色谱仪包括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广泛应用于环境检测、食品安全和医学诊断等领域。

仪器分析复习提纲

仪器分析复习提纲

仪器分析复习提纲一、绪论1.了解仪器分析的作用、特点,2.了解仪器分析的分类,3.了解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二、原子发射光谱分析1.了解光谱分析基础,2.掌握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3.了解发射光谱仪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掌握光源的分类、特点和应用范围,4.掌握发射光谱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原理及方法,5.了解发射光谱半定量分析方法,6.了解火焰光度法及火焰光度计。

重点和难点:发射光谱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原理及方法,罗马金公式,内标法,内标准曲线法。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2.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3.掌握原子吸收定量分析方法,4.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干扰及干扰抑制方法5.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步骤,6.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重点和难点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和内标标准曲线法的原理和相关计算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干扰及其抑制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和样品分析步骤。

四、紫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1.理解分子吸收光谱原理,2.深入了解紫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了解紫外光谱图的解析,4.了解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5.掌握光吸收基本定律及显色反应和显色反应条件,6.掌握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7.学会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重点和难点:紫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饱和脂肪烃、芳烃和α,β不饱和化合物的紫外光谱特征,紫外光谱图的解析,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混合物的分光光度分析法,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五、电位分析法1.了解电化学分析法基础,2.掌握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3.了解膜电位、离子选择性电极工作原理,4.掌握离子选择性电极定量测试方法及其影响因素,5.掌握电位滴定原理及计算方法,6.熟练掌握酸度计的使用方法,7.了解自动电位滴定。

重点和难点:能斯特公式,膜电位、离子选择性电极工作原理,离子选择性电极定量测试方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测试法的影响因素及其克服方法,滴定终点指示方法,酸度计的使用方法。

仪器分析期末知识点总结

仪器分析期末知识点总结

仪器分析期末知识点总结仪器分析是现代化学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利用各种仪器设备来检测和分析物质的成分、结构、性质等信息。

仪器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准确、高效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学、环境、医药、食品等领域。

本文将从基本仪器分析原理、常用仪器、质谱、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以便于同学们在期末复习时进行复习。

一、基本仪器分析原理1.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分析是通过测量样品的物理性质,如质量、电子结构、核磁共振等,间接或直接地确定样品中的化学成分或结构。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光学原理:利用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通过测量光的吸收、散射或发射等来分析物质的成分、性质。

(2)电化学原理:通过测量电流、电势、电荷量等来分析物质。

(3)质谱原理:利用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测定物质的成分、结构。

(4)色谱原理:利用物质在固、液、气相中的分配系数差异,通过色谱柱分离、检测来分析物质。

2. 仪器分析的基本步骤仪器分析一般包括样品的前处理、仪器的操作和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步骤。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样品的前处理:首先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包括样品的取样、样品的溶解、稀释、萃取等,以便于后续的仪器操作。

(2)仪器的操作和测量:根据仪器的不同,进行样品的操作和测量,包括光谱分析、质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3)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论和结果。

二、常用仪器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光学仪器,可用于测量物质的吸收、散射等光学性质,对分析有机物、无机物、生物分子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原理是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来分析物质的成分、浓度等信息。

2. 红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是一种通过测量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散射来分析物质的结构、功能团、成分等信息的仪器。

其原理是利用物质分子在红外光波段的振动、转动运动,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辐射,从而得到物质的光谱信息。

仪器分析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一、选择题1. 由玻璃电极与SCE 电极组成电极系统测定溶液pH 值时,其中玻璃电极是作为测量溶液中氢离子活度(浓度)的______。

A .金属电极, B. 参比电极, C. 指示电极, D. 电解电极。

2. 对于2价离子的电极电位值测定误差 E ,每±1mV 将产生约______的浓度相对误差。

A. ±1%,B. ±4%,C. ±8%,D. ±12%。

3. 在方程 i d = 607nD 1/2m 2/3t 1/6c 中,i d 是表示_____。

A. 极限电流,B. 扩散电流,C. 残余电流,D. 平均极限扩散电流4. 极谱分析中,氧波的干扰可通过向试液中_____而得到消除。

A. 通入氮气,B. 通入氧气,C. 加入硫酸钠固体,D. 加入动物胶。

5. 经典极谱法中由于电容电流的存在,试样浓度最低不能低于_____,否则将使测定发生困难。

A. 10-3 mol/L,B. 10-5 mol/L,C. 10-7 mol/L,D. 10-9 mol/L 。

6.质谱分析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除了可以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量外,还用于____。

A .同位素分析, B. 结构与含量分析, C. 结构分析, D. 表面状态分析。

7. 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中______的差别。

A. 沸点差,B. 温度差,C. 吸光度,D. 分配系数。

8. 进行色谱分析时,进样时间过长会使流出曲线色谱峰______。

A. 没有变化,B. 变宽或拖尾,C. 变窄,D. 不成线性。

9. 选择固定液时,一般根据______原则。

A. 沸点高低,B. 熔点高低,C. 相似相溶,D. 化学稳定性。

10. 对于正相液相色谱法,是指流动相的极性______固定液的极性。

A. 小于,B. 大于,C. 等于,D. 以上都不是。

11. 对于反相液相色谱法,是指流动相的极性______固定液的极性。

仪器分析复习题(答案版)

仪器分析复习题(答案版)

仪器分析复习题一、思考题01、现代仪器分析法有何特点?它的测定对象与化学分析方法有何不同?特点:(1)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2)分析速度快、效率高;(3)选择性较好;(4)能够满足特殊要求;(5)与化学分析相比准确度较低,低5%;(6)一般仪器价格较贵,维修使用成本较高。

仪器分析测定的含量很低的微、痕量组分,化学分析主要用于测定含量大于1%的常量组分。

02、光谱分析法是如何分类的?按照产生光谱的物质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和固体光谱;按照产生的光谱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散射光谱;按照光谱的性质和形状又可分为线光谱、带光谱和连续光谱。

03、什么是光的吸收定律?其数学表达式是怎样的?朗伯-比尔定律(即光的吸收定律)是描述物质对某一波长光吸收的强弱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及其液层厚度间的关系。

A=lg(1/K)=KcL I=I0e-KcL{当一束强度为I0的单色光通过厚度为L、浓度为c的均匀介质(试样)后,设其强度减弱为I,则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射率,用T表示。

A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K为比例常数}04、名词解释(共振线、灵敏线、最后线、分析线)共振线:在原子发射的所有谱线中,凡是有高能态跃迁回基态时所发射的谱线,叫共振(发射)线。

灵敏线:每种元素的原子光谱线中,凡是具有一定强度、能标记某元素存在的特征谱线,称为该元素的灵敏线。

最后线:最后线是每一种元素的原子光谱中特别灵敏的谱线。

分析线:这些用来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特征谱线被称为分析线。

05、常用的激发源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简述ICP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1)目前常用的激发源是直流电弧(DCA)、交流电弧(ACA)、高压火花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等。

(2)ICP的形成原理:这是利用等离子体放电产生高温的激发光源。

当在感应线圏上施加高频电场时,由于某种原因(如电火花等)在等离子体工作气体中部分电离产生的带电粒子在高频交变电磁场的作用下做高速运动,碰撞气体原子,使之迅速、大量电离,形成雪崩式放电,电离的气体在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载面上形成闭合环形的涡流,在感应线圈内形成相当于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并同相当于初级线圈的感应线圈耦合,这种高频感应电流产生的高温又将气体加热、电离,并在管口形成一个火炬状的稳定的等离子体焰矩。

仪器分析复习重点

仪器分析复习重点

▪ 7.固定液选择的原理是? ▪ 8.在色谱分析法中,为什么要测定定量校
正因子 ?
▪ 9.液相色谱中正相,反相色谱的定义及研 究对象
▪ 10.色谱定量分析公式-内标法 ▪ 11.色谱分离条件选择-如何提高柱效
第三节 HPLC的主要类型及分离原理
1. 液液分配色谱
亲水性固定液常采用疏水性流动相,即流动相的极 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称为正相液液色谱法,极性柱 也称正相柱。主要应用于分离甾醇类、类脂化合物、 磷脂类化合物、脂肪酸以及其他有机物。
cM mMVS
VS
:相比
相对保留值 r21:指组分2和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r21
t 'R2 t 'R1
V 'R2 V 'R1
相对保留值的特点是只与温度和固定相的性质有关, 与色谱柱及其它色谱操作条件无关。
相对保留值反映了色谱柱对待测两组分1和2 的选 择性,是气相色谱法中最常使用的定性参数。
例:用电解法从组成为0.01 mol/L Ag+, 2mol/L Cu2+的混合液中分离Ag+ 和Cu2+,已知铜的标 准电极电位为0.345V,银的标准电极电位为 0.779V。
问:1)首先在阴极上析出的是铜还是银?
2)电解时两者能否完全分离?
3) 外加电压应控制在什么数值上,Ag+与Cu2+ 完全分离,阳极电位等于1.23v(vs.SCE,不考 虑超电位) ?
测待测液的pH值,写出该化学电池的符号表示式?(见书 P113) 5.离子选择性系数 的定义?(见书P118) 6.盐桥是什么组成的?作用是什么? 7.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见书P162) 8.什么是残余电流,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极谱分析有 什么影响? (见书P162)

仪器分析第三版复习题

仪器分析第三版复习题

仪器分析第三版复习题仪器分析第三版复习题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它涉及到各种仪器的使用和原理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掌握仪器分析这门课程,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复习。

下面就是一些仪器分析第三版复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各种仪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进行分析和检测。

它可以提供准确、快速和可靠的分析结果,帮助我们了解样品的组成和性质。

仪器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确定样品中某种化合物的浓度、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等。

通过仪器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化学知识,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支持。

2. 仪器分析中常用的仪器有哪些?请分别介绍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常用的仪器包括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电化学仪器等。

光谱仪是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分析的仪器。

例如紫外可见光谱仪可以用来测定样品中的吸收光谱,红外光谱仪可以用来分析有机物的结构等。

色谱仪是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的原理进行分析的仪器。

例如气相色谱仪可以用来分离和鉴定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液相色谱仪可以用来分离和鉴定样品中的无机离子等。

质谱仪是利用物质的质量谱图来进行分析的仪器。

例如质子质谱仪可以用来确定样品中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和结构等。

电化学仪器是利用物质在电场中的电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的仪器。

例如pH计可以用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电导率仪可以用来测定溶液的电导率等。

3. 仪器分析中的误差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减小误差?仪器分析中的误差主要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的不准确性或操作方法的不恰当而引起的,例如仪器的刻度不准确、试剂的纯度不高等。

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条件的不确定性或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同而引起的,例如实验操作的不精确、读数的不准确等。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择准确可靠的仪器和试剂,进行仪器的校准和标定,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提高实验操作的技术水平,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等。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及课程导学第一节仪器分析概述第二节常见分析仪器概论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第一节电化学分析法概述第二节电位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直接电位法第四节电位滴定法第五节永停滴定法第三章光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二节光学分析法的分类第三节光谱分析仪器第四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一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第二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第三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第五章荧光分析法第一节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荧光定量分析方法第三节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析技术第六章红外吸收光谱法第一节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第三节红外吸收光谱仪第四节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第七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第三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实验方法第八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核磁共振仪第三节化学位移第四节偶合常数第五节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第九章质谱法第一节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第二节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解析第十章色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色谱过程和色谱流出曲线第三节色谱参数第四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五节色谱法的基本理论第十一章平面色谱法第一节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有关参数第二节薄层色谱法第三节纸色谱法第十二章气相色谱法第一节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气相色谱仪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载气第三节气相色谱检测器第四节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条件选择第五节气相色谱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方法选择第四节高效液相色谱仪第五节高效液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第十四章毛细管电泳法第一节毛细管电泳基础理论第二节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第三节毛细管电泳仪第十五章色谱联用分析法第一节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第二节色谱-色谱联用分析法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单项选择部分1. 分析化学的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这是按照(D)分的。

海大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海大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1.在气相色谱分析中,用于定量分析的参数是峰面积2.选择固定液时,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

3.在气相色谱分析中,用于定性分析的参数是保留值4.热导池检测器是一种浓度型检测器5.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

6.相对保留值是指某组分2与某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7.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时外标法要求进样量特别准确。

8.何谓正相色谱及反相色谱?在应用上有什么特点?答:在色谱法中,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液的极性,称为正相色谱;在色谱法中,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称为反相色谱。

在应用上,正相色谱主要用于分离极性物质;反相色谱主要用于分离弱极性或非极性物质。

9.在液相色谱中,提高柱效的途径有哪些?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答:液相色谱中提高柱效的途径主要有:(1)提高柱内填料装填的均匀性;(2)改进固定相:(3)粒度;选择薄壳形担体;选用低粘度的流动相;(4)适当提高柱温其中,减小粒度是最有效的途径。

.10.何谓化学键合固定相?它有什么突出的优点?答:利用化学反应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形成的固定相称为化学键合固定相。

优点:固定相表面没有液坑,比一般液体固定相传质快的多;无固定相流失,增加了色谱柱的稳定性及寿命;可以键合不同的官能团,能灵活地改变选择性,可应用与多种色谱类型及样品的分析;有利于梯度洗提,也有利于配用灵敏的检测器和馅分的收集。

11.何谓梯度洗脱?它与气相色谱中的程序升温有何异同之处?答: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一定程序不断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或浓度配比,称为梯度洗脱,是改进液相色谱分离的重要手段。

梯度洗脱与气相色谱中的程序升温类似,但是前者连续改变的是流动相的极性、pH或离子强度,而后者改变的温度。

程序升温也是改进气相色谱分离的重要手段。

12.什么是梯度洗脱?液相色谱中,梯度洗脱适用于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梯度洗脱的作用有哪些?答:在液相色谱分离过程中通过改变流动相组成,或流动相浓度使组分充分分离的方法。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背诵)一、填空题1.色谱分析方法的分类:按流动相的物态分为: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按固定相的物态分为:气-固色谱法、气-液色谱法、液固色谱法和液液色谱法。

按固定相使用的形式分为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

按分离过程的机制分为: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和排阻色谱法。

2.红外光谱原理:红外吸收光谱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

分子的振动能量比转动能量大,当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无法测量纯粹的振动光谱,而只能得到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这种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

3.色谱柱效能的含量:塔板数n和塔板高度H 。

4.PH电极的变化及浓度变化:离子选择性电极是一种以电位法测量溶液中某些特定离子活度的指示电极。

pH 玻璃电极,就是具有氢离子专属性的典型离子选择性电极。

A. 指示电极:在原电池中,借以反映离子活度的电极。

即电极电位随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的变化而变化,并能指示待测离子活度。

B. 工作电极:在电解池中,发生所需要电极反应的电极。

C. 参比电极:电极电位稳定且已知,用作比较标准的电极。

电化学分析中常用的参比电极是:SCE和Ag/AgCl电极。

但实际上,ΔE M≠0,跨越玻璃膜仍有一定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ΔE不对称),它是由玻璃膜内外表面情况不完全相同而产生的。

5 色谱通用检测器(气相、液相….)气相:A、浓度型:热导检测器、电子捕获器B、质量型: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热电子、氢火焰)液相:紫外光度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电导检测器(四光+电导)。

6 原子吸收测样条件:a、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b、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相重合。

7 原子吸收空心阴极灯的操作条件(3个空)能辐射锐线、能辐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并且具有足够的强度确保有足够的信噪比、辐射的光强度必须稳定且背景小。

仪器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期末复习资料第⼀章绪论问答题1. 简述仪器分析法的特点。

第⼀章光分析导论⼀、选择题1.在光学分析法中, 采⽤钨灯作光源的是 ( )(1)原⼦光谱 (2)分⼦光谱 (3)可见分⼦光谱 (4)红外光谱2.可见光的能量应为 ( )(1) 1.24×104~ 1.24×106eV (2) 1.43×102~ 71 eV(3) 6.2 ~ 3.1 eV (4) 3.1 ~ 1.65 eV3.已知:h=6.63×10-34 J s则波长为0.01nm的光⼦能量为 ( )(1) 12.4 eV (2) 124 eV (3) 12.4×105eV (4) 0.124 eV4..频率可⽤下列哪种⽅式表⽰(c------光速,λ---波长,б---波数()(1). б/c (2). cб(3).1/λ(4)、c/б5.光量⼦的能量正⽐于辐射的()(1). 频率(2).波长(3).波数(4).传播速度6. 下列四个电磁波谱区中,请指出能量最⼩(),频率最⼩(),波数最⼤者(),波长最短者()(1)X射线(2)红外区(3)⽆线电波(4)紫外和可见光区⼆、填空题 ( 共 7题 12分 )1.库仑滴定分析法, 实际上是⼀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解分析法.2. 任何⼀种分析仪器都可视作由以下四部分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仪器分析主要分为三⼤类, 它们是、和 .4.⽤pH计测定某溶液pH时, 其信号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感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电化学分析法是建⽴在基础上的⼀类分析⽅法.6.光学分析法是建⽴在基础上的⼀类分析⽅法.三、解释术语1.电磁波谱2.发射光谱3.吸收光谱4.荧光光谱四、计算题1.计算下列辐射的频率(Hz)和波数(cm-1)(1)0.25cm的微波束;(2) 324.7nm铜的发射线。

仪器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高效液相色谱仪一般由________、进样系统、_________和检测与记录系统等组成2、电位分析中,电位保持恒定的电极称为________,常用的有________和________。

3、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σ→σ*跃迁,对应______光谱区;π→π*跃迁,对应_______光谱区;n→π*跃迁,对应______光谱区。

4、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原子的外层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多余能量以_______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样就得到了发射光谱。

5、原子发射光谱法中,用来判断元素存在与否的一组谱线称之为_______。

6、原子吸收法中,根据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________的吸收程度来进行定量分析。

7、已知Na原子的j =589.0nm,P j/P0=2。

当T=2000K时,Na原子的N j/N0=________。

8、现代液相色谱和经典液相色谱没有本质的区别。

不同点仅仅是现代液相色谱比经典液相色谱有较高的_______和实现了_______操作。

9、________是由不同物体相互接触时,其相界面上产生电位差而产生的。

10、气相色谱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等部分组成。

11、原子线的自然宽度是由______ 引起的。

12、原子吸收线的宽度主要是由_________ 引起的。

13、高效液相色谱中的_______技术类似于气相色谱中的程序升温,不过前者改变的是流动相的________,后者改变的是______。

14、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中,K带是指________。

15、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光,通过样品的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______所吸收,根据特征谱线减弱的程度,求出待测元素的含量。

16、用玻璃电极测定PH时,需要用_______校正,其目的是消除______和_______。

仪器分析期末考试复习题

仪器分析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通过精密仪器测定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而分析出待测物质组成、含量和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

二、E=hv=hc/λ= hc σ v=c/λ, σ = 1/λ=v/ch 是普朗克常量,等于6.6262×10-34J·s 波长(λ)单位nm 。

波数(σ) 单位为cm -1频率(v ) 即1/T ,单位为赫兹Hz 周期(T)单位为s c 约等于3×108 m·s -1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1.吸收曲线:以波长(λ)为横坐标,以吸光度(A )为纵坐标作图,这样得到的谱线称为该物质的吸收光谱,亦称吸收曲线。

2.吸收曲线的意义(特点)(结合PPT 看)①同一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②不同浓度的溶液的吸收光谱形状相似,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 不变。

③同一物质不同浓度的溶液,在一定波长处吸光度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此特性可作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④不同的物质,吸收曲线的形状不同,最大吸收波长不同。

所以吸收曲线可以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3. L-B 光吸收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A= Kbc A=lg1/T=-lgT=Kbc 透光率TA=εbc 溶液浓度c 的单位为mol/L 液层厚度b 的单位为cm 摩尔吸光系数ε其单位为L/mol·cm ,ε=aM M 为吸光物质的摩尔质量 A=abc 吸光系数a ,单位为L/g·cm4.吸收定律的适用条件:①单色光为入射光; ② 溶液为稀溶液(小于0.01mol/L )③吸光度具有加合性; ④均匀的吸光物质5.如何选择检测波长? 吸收最大,干扰最小,准确度高,峰顶平坦的原则6.UV-VIS 仪器主要组成: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信号读出装置①光源:用于提供足够强度和稳定的连续光谱。

钨灯和卤灯用于可见光区,氢灯和氘灯用于紫外光区。

仪器分析报告期末总复习

仪器分析报告期末总复习

仪器分析总复习(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概念1.定性分析:鉴定试样中各种组成的构成,包括元素、根或官能团等的分析。

定量分析:测定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操作。

2.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

3.灵敏度: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定义为一定浓度时测定值(吸光度)的增量(d A)与相应的待测元素浓度(或质量)的增量(d c或d m)的比值。

4.准确度:一定实验条件下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值相符合的程度,以误差来表示。

它用来表示系统误差的大小。

5.精密度:指用同一分析仪器的同一方法或步骤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所得分析数据之间符合的程度,是表征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

6.方法选择性:指其他物质对被测物质的干扰程度。

所使用的方法或反应的选择性愈高,则干扰因素就愈少。

7.检测限: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8.线性范围:是某一方法的校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的变化范围9.连续光源:在较大范围提供连续波长的光源,是光谱中的一种,包含从红到紫的各种色光,色光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9.锐线光源:锐线光源是发射线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的光源。

锐线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很小,并且发射线与吸收线中心频率一致。

锐线光源需要满足的条件:(1)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ν0一致。

(2)发射线的Δν1/2小于吸收线的Δν1/2。

提供锐线光源的方法:空心阴极灯。

10.共振线:电子在基态与任意激发态之间直接跃迁所产生的谱线。

11.背景吸收:由于原子化器(火焰和石墨炉)中存在的气体分子和盐类所产生的吸收以及存在的固体颗粒对光的散射引起的干扰,叫背景吸收。

12.特征浓度/质量: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能产生1%光吸收或0.0044吸光度时溶液中的待测元素的质量浓度(g mL-1/1%)和质量分数(g g-1/1%)称为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

仪器分析第四版期末复习知识点(比较全)

仪器分析第四版期末复习知识点(比较全)

GC 特点(1)分离效率高: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

(2) 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3) 分析速度快: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 应用范围广:适用于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不足之处:不适用于高沸点、难挥发、热不稳定物质的分析。

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

1. 载气系统:包括气源、净化干燥管和载气流速控制;(图中1-6)2. 进样系统:进样器及气化室;3. 色谱柱:填充柱(填充固定相)或毛细管柱(内壁涂有固定液);4. 检测器:可连接各种检测器,以热导检测器或氢火焰检测器最为常见;5. 记录系统:放大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仪;6. 温度控制系统:柱室、气化室的温度控制。

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氦气色谱柱:色谱仪的核心部件。

检测系统 广普型 专属型色谱仪的眼睛。

通常由检测元件、放大器、显示记录三部分组成;常用的检测器:热导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基线无试样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到的信号即为基线。

基线反映仪器及操作条件的稳定性标准偏差色谱高0.607处峰宽度的一半;r 21 = t R2 ′/ t R1 ′= V R2 ′/ V R1 ′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和固定相性质有关,与其他色谱操作条件无关,它表示了固定相对这两种组分的选择性。

区域宽度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有三种表示方法:(1)标准偏差(σ):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2)半峰宽(Y 1/2):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度 Y 1/2 =2.354 σ(3)峰底宽(Y 或W b):Y =4 σ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分配比k 容量因子 或 容量比1.2.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

3. 分配比可以由实验测得。

仪器分析期末复习

仪器分析期末复习

1.现代仪器分析法有何特点?测定对象和化学分析法有何不同?①灵敏度高/所用样品量少、分析快速效率高、选择性好、用途广、自动化程度高,满意特别要求,但精确度相对误差大,仪器价格、修理成本高。

②仪器分析:灵敏度高,适合于半微量、微量、痕量组分分析;化学分析:精确度高,适用于常量组分(>0.1g)分析。

1 .光谱分析法如何分类?产生光谱的物质类型: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固体光谱产生光谱的方式:放射光谱、汲取光谱、散射光谱按光谱的性质和外形:线光谱、带光谱2 .什么是光的汲取定律?数学表达式?朗伯-比尔定律:在肯定浓度范围内,物质的吸光度A与吸光试样的浓度C和厚度L的乘积3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有何不同?①原子光谱是一条条彼此分立的线光谱。

由处于淡薄气体状态的原子产生,相互之间作用力小。

原子没有振动和转动能级,所以光谱产生主要由电子能级跃迁所致。

②分子光谱是肯定频率范围的电磁辐射组成的超拨缱。

由处于气态或溶液中的分子产生,分子光谱的三个层次:转动光谱、振动光谱、电子光谱。

光谱仪器一般包括光源、单色器、样品容器、检测器件、读出装置。

在光学分析法中,可见分子光谱采纳铝灯做光源。

1 .名词解释激发能: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放射该谱线的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

电离能:使原子电离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原子线:原子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谱线。

离子线:离子的外层电子受激发后所产生的谱线。

共振线:原子放射全部谱线中,电子由高能态跃迁回基态时所放射的谱线。

灵敏线:原子光谱线中,凡具有肯定强度、能标记某元素存在的特征谱线。

最终线:将溶液不断稀释,原子光谱线削减;当元素浓度削减到最低限度时,仍能够消失的谱线。

(最灵敏,最终消逝)分析线:用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特征谱线。

2 .常用的激发源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简述ICP形成原理及特点。

①直流电弧:肯定灵敏度高,辐射光强大,背景小,但电弧游移不定,稳定性、再现性差。

光谱线易自吸自蚀,不适合高定量分析。

仪器分析复习题

仪器分析复习题

仪器分析复习题
1.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 简述光谱分析法中的紫外-可见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的区别。

3. 色谱分析法中,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5. 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在化学分析中的主要应用有哪些?
6. 简述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的分析过程。

7. 电化学分析法中,电位分析法和伏安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8. 请解释什么是X射线衍射分析法,并简述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9. 什么是热重分析法?它在哪些领域有应用?
10. 简述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11. 请解释什么是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及其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在环境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
13. 请描述高效液相色谱(HPLC)在药物分析中的重要性。

14. 简述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作用及其与光学显微镜的区别。

15. 什么是热分析法?它在化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
16. 请解释什么是拉曼光谱法,并简述其在生物化学分析中的优势。

17. 简述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8. 请描述什么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9. 简述什么是超临界流体色谱(SFC)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优势。

20. 请解释什么是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其在材料热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基本原理光谱分析法是指物质与电磁辐射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测量由此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主要有: 红外吸收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5~1000 μm ,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00~400 nm(近紫外区),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400~750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或与显色剂作用生成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吸收曲线(吸收光谱)是吸光物质浓度和液层厚度一定的条件下,让不同波长的光依次透过溶液,测量每一波长下溶液的吸光度,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而得。

它描述了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电子能量E e 、振动能量E v 、转动能量E r。

ΔΕe>ΔΕv>ΔΕr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Ε大小顺序为:n→π*< π→π*< n→σ*< σ→σ*σ→σ*跃迁如甲烷的λmax为125nm,乙烷λmax为135nm。

n→σ*跃迁吸收波长为150~250nm,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子)均呈现n→σ*跃迁。

一氯甲烷、甲醇、三甲基胺n→σ*跃迁的λmax分别为173nm、183nm和227nm。

⑶π→π*跃迁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可发生该类跃迁。

如乙烯π→π*跃迁:λmax为162nm,n→π*跃迁是构成不饱和键中的杂原子上的n电子跃迁到π*轨道,所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多在270-300nm附近。

如丙酮n→π*跃迁:λmax为275nm生色团: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和n→π*跃迁产生的。

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

凡能吸收紫外或可见光而引起电子跃迁的基团,主要是具有的不饱和键和未共用电子对的基团。

简单的生色团由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三N等。

(2)助色团:指那些带有杂原子的基团(如—OH、—OR、—NH2、—NHR、—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共轭作用,能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红移),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由于取代基的引入或溶剂的改变,使有机化合物的λmax发生移动,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或紫移)。

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3、羰基化合物>C=O基团主要可产生π→π*、nσ→* 、nπ→*三个吸收带。

nπ→*吸收带又称R带,它是醛酮的特征吸收带,落于近紫外或紫外光区,是判断醛酮存在的重要依据。

醛、酮、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如酯、酰胺等,都含有羰基。

由于醛酮这类物质与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在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它们nπ→*吸收带的光区稍有不同。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的羰基上的碳原子直接连结含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助色团,如-OH、-Cl、-OR等,由于这些助色团上的n电子与羰基双键的π电子产生nπ→共轭,导致π*轨道的能级有所提高,但这种共轭作用并不能改变n轨道的能级,因此导致nπ→* 跃迁所需的能量变大,使nπ→*吸收带蓝移至210nm左右。

当羰基双键与碳碳双键共轭时,称为α,β不饱和醛或酮,由于共轭效应使碳碳双键π→π*跃迁吸收常红移至220-260nm成为K带,羰基双键R带红移至310-330nm。

苯及其衍生物苯有三个吸收带,它们都是由π→π*跃迁引起的。

E1带出现在180nm(εMAX = 60,000);E2带出现在204nm(εMAX = 8,000 );B带出现在255nm (εMAX = 200)。

在极性溶剂中,这些精细结构消失。

当苯环上有取代基时,苯的三个特征谱带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E2带和B谱带。

5、稠环芳烃及杂环化合物稠环芳烃,如奈、蒽、芘等,均显示苯的三个吸收带,但是与苯本身相比较,这三个吸收带均发生红移,且强度增加。

此外,由于引入含有n电子的N原子的,这类杂环化合物还可能产生nπ→*的R吸收带当它们的离子吸收光能后,低能态的d电子或f电子可以分别跃迁至高能态的d或f轨道,这两类跃迁分别称为d - d 跃迁和f - f 跃迁。

由于这两类跃迁必须在配体的配位场作用下才可能发生,因此又称为配位场跃迁。

结构分析(紫外光谱解析)了解共轭程度、空间效应、氢键等,可对饱和与不饱和化合物、异构体及构象进行判别。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有机物发色体系信息分析的一般规律是:⑴若在200~750nm波长范围内无吸收峰则可能是直链烷烃、环烷烃、饱和脂肪族化合物、羧酸、氯(氟)代烃或仅含一个双键的烯烃等,没有醛、酮。

⑵若在270~350nm波长范围内有低强度吸收峰(ε=10~100L·mol-1·cm-1),(n→π*跃迁),则可能含有一个简单非共轭的,具有n电子的生色团,如羰基等。

⑶若在250~300nm波长范围内有中等强度的吸收峰且有一定的精细结构,则可能含苯环。

⑷若在210~250nm波长范围内有强吸收峰,则可能含有2个共轭双键;若在260~300nm波长范围内有强吸收峰,则说明该有机物含有3个或3个以上共轭双键。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波长范围约为0.75 - 1000µm,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区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光区(0.75 -2.5µm )中红外光区(2.5 -25µm )远红外光区(25 - 1000µm )。

近红外光区:0.75~2.5µm主要是由低能电子跃迁、含氢原子团(如O-H、N-H、C-H)伸缩振动的倍频吸收产生。

该区的光谱可用来研究稀土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并适用于水、醇、某些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含氢原子团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中红外光区:2.5~25µm是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离子的基频吸收带(由基态振动能级(ν=0)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ν=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

远红外光区吸收带:25 - 1000µm是由气体分子中的纯转动跃迁、振动-转动跃迁、液体和固体中重原子的伸缩振动、某些变角振动、骨架振动以及晶体中的晶格振动所引起的。

一、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1 . 辐射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发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跃迁能量相等只有当红外辐射频率等于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时,分子才能吸收红外辐射,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2、辐射与物质之间有耦合作用。

分子振动必须伴随偶极矩的变化。

对称分子:没有偶极矩,辐射不能引起共振,无红外活性。

如:N2、O2、Cl2 等。

非对称分子:有偶极矩,红外活性因此,并非所有的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只有发生偶极矩变化(△μ≠0)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将该分子称之为红外活性的;△μ=0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振动吸收,称之为非红外活性的。

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由基态振动能级(ν=0)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ν=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

在红外吸收光谱上除基频峰外,还有振动能级由基态(ν=0)跃迁至第二激发态(ν=2)、第三激发态(ν=3)⋯,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倍频峰、合频峰和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简正振动简正振动的振动状态是分子质心保持不变,整体不转动,每个原子都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振动,其振动频率和相位都相同。

、简正振动的基本形式一般将振动形式分成两类:伸缩振动和变形振动。

(1)伸缩振动原子沿键轴方向伸缩,键长发生变化而键角不变的振动称为伸缩振动,用符号σ表示。

它又可以分为:对称(σs)和不对称伸缩振动(σas )。

对同一基团,不对称伸缩振动的频率要稍高于对称伸缩振动。

变形振动(又称弯曲振动或变角振动)基团键角发生周期变化而键长不变的振动称为变形振动。

变形振动分为:面内变形和面外变形振动面内变形振动包括:剪式(以δ表示)和平面摇摆振动(以ρ表示)。

面外变形振动包括:非平面摇摆(以ω表示)和扭曲振动(以τ表示)。

由于变形振动的力常数比伸缩振动的小,因此,同一基团的变形振动都在其伸缩振动的低频端出现。

绝大多数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上出现的峰数远小于理论上计算的振动数。

这是由如下原因引起的:(1)没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不产生红外吸收;(2)相同频率的振动吸收重叠,即简并;(3)仪器不能区别频率十分接近的振动,或吸收带很弱,仪器无法检测(4)有些吸收带落在仪器检测范围之外。

影响峰位变化的因素1.内部因素(1)电子效应a.诱导效应(I效应):由于取代基具有不同的电负性,通过静电诱导作用,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改变键的力常数,使键或基团的特征频率发生改变。

R-CO-R νC=0 1715cm-1 ; R-CHO νC=0 1730cm -1;R-CO-Cl νC=0 1800cm-1 ; R-CO-F νC=0 1920cm-1 ;F-CO-F νC=0 1928cm-1 ;由吸电子基团引起的I效应称为吸电诱导效应,它使特征频率增高;而推电子基引起的I效应称供电诱导效应,它使力常数减少,特征频率降低。

如酮中由于-CH3是弱推电子基,故与醛相比频率略降低。

共轭效应(M效应):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的现象,可通过π键传递。

使共轭体系中电子云密度平均化,结果使原来的双键伸长(电子云密度降低),力常数减少,振动频率降低。

有π-π共轭和p-π共轭。

当I效应和M效应同时存在时,就要区分那种效应的贡献大,以此决定振动频率的位置。

如酯的C=O伸缩振动频率为1735cm-1,比酮(1715cm-1)高,是因为-OR基的I 效应比M效应大的结果。

(2)空间效应:场效应、空间位阻、环张力A、场效应在互相靠近的基团间,不是通过化学键而是以它们的静电场通过空间相互作用,引起相应键的IR谱带产生位移,见p309.B、空间位阻由于立体障碍,使共轭效应受到限制,C、环张力(3)氢键效应(分子内氢键;分子间氢键):形成氢键后,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从而使键的力常数减小,使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2.外部因素同一种化合物,IR谱随取样方法、溶剂、样品厚度等的不同会出现一定的差别:、(1)测定时因物态不同引起的变化(2)溶剂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