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教案
小学三年级社会课教案中国的历史文化
小学三年级社会课教案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历史悠久和丰富的文化传统;2. 发展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图片或实物展示中国古代的文化象征,如青铜器、书法作品等;2. 复制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文字资料,以便学生进行课堂讨论;3. 准备书写板、彩色粉笔等辅助教学工具。
教学步骤:引入:教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
主体:1. 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
通过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化象征,如青铜器、陶器、丝绸、中国结等。
教师可以讲解这些文化象征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化象征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用。
2. 讨论中国的传统节日。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简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并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认同。
3. 介绍中国的书法。
教师介绍中国的书法文化,可以展示一些著名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等。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书法的基本知识,如毛笔的使用、字的结构等,并展示如何书写一些基本汉字。
4. 学生小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最感兴趣的中国历史文化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指导问题,如他们选择的文化元素的起源、特点和相关的传统习俗等。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和学生的收获。
教师也可以通过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
扩展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文化遗址,或者组织一次针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主题活动。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0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文化生活》第六课射阳中学顾建龙一、课程标准学习要求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文字:(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史书典籍: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内涵:(2)意义: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文学艺术:A、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B、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2)科学技术:A、科学技术的地位:B、科学技术的特点: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特性。
B、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文化。
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感和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三、知识结构图解:1(1(2)从内涵上看: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方面看出。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却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文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同时,这种包容性,这种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典型题解题分析:考点1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与其他的古老文明相比,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故选①。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案(2024年)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课本,能够阐述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通过阅读与思考,能够识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通过案例探究,充分挖掘并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自主学习一】1、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意义/影响?【同步检测一】1.中国的色彩理念,融合的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色彩审美,一是极具文化价值。
在诗人笔下,中国颜色是“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是“黛青描画眉,凝脂若雪肤”……传承千载的中国颜色留于画作,见之诗文,染就霓裳,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中国人的岁月,这表明我国色彩文化()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意蕴独特,影响深远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A。
①②③:传承千载的中国颜色留于画作,见之诗文,染就霓裳,这表明色彩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今中国文化仍有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①②③正确④:夸大了色彩文化的作用。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应是价值观,④错误。
故选A。
2.古代的“琴棋书画”中的“棋”指围棋,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国粹,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它用最简单的黑白棋子、木质棋盘横竖各19条交叉线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
上述材料表明()①围棋是中华文化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解析】C。
②:题干中“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国粹,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能够分析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听课与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礼仪等。
4. 思考: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等。
5. 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6. 总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传承。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成果评价。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文化古迹,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材的创作,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回顾旧知:文化的功能。
(二)学生讨论学生对照学案进行分组讨论,并同时进行板书。
(三)聚焦展示一区: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
1978一次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禁赞叹:“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称:“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
”曾三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他赞叹:“未来。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老的文化之一。
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探究任务]1. 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二区: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随之而来的则是精神生活的匮乏。
网络的发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化不能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
在这个时候,《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具备正能量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节目应运而生。
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以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的喜爱,在全国形成了以古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
在这一文化潮流中,令人欣喜的是,青少年逐渐成为中流砥柱,在掀起一波波“诗词学习热”的同时,又掀起一波波“诗词创作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写作传统诗词的现象。
幼儿园中华文化教学教案 幼儿园中华文化
教学教案一、概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我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成果,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内涵。
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编写幼儿园中华文化教学教案,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2.通过中华文化教学,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3.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1. 中华传统节日教学活动一:传统节日的故事讲解内容:通过讲述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故事,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活动安排: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幼儿讲述传统节日的故事,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讨论。
活动二:传统节日的手工制作内容:让幼儿动手制作元宵灯笼、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感受传统节日的乐趣和美好。
活动安排:老师准备相关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手工制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创造力,完成精美的作品。
2.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学活动一:我国舞蹈表演内容:组织幼儿进行我国古典舞蹈表演,让他们感受我国传统舞蹈的韵味和美感。
活动安排:老师选取简单优美的古典舞曲,教授给幼儿简单舞蹈动作,让幼儿进行表演。
活动二:传统音乐乐器演奏内容:介绍我国传统乐器如古筝、琵琶等,让幼儿听听我国传统音乐的美妙声音。
活动安排:老师准备相关音乐乐器,演示演奏音乐作品,让幼儿感受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3. 中华传统文化绘画教学活动一:国画体验活动内容:进行国画的基本素描训练,让幼儿体验我国传统绘画的魅力。
活动安排:老师向幼儿介绍国画的特点和技法,指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国画绘制。
活动二:剪纸制作内容:让幼儿学习剪纸技艺,制作我国传统剪纸作品。
活动安排:老师教授幼儿剪纸的基本技巧,提供剪纸模板,指导幼儿进行剪纸制作。
四、教学评估1.考察幼儿对中华传统节日故事的理解程度,通过观察幼儿的讨论和表述来评估。
最新五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
最新五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化教案(⼭东⼤学出版社2019)第⼀单元友善知道经典驿站第⼀课择善⽽⾏教学⽬标:1、让学⽣理解友善是指⼈与⼈之间亲近和陸,是⼀种⼼存善意⽽外显友好的⼈格状态。
2、让学⽣明⽩友善也是处理⼈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理解友善是指⼈与⼈之间亲近和陸,是⼀种⼼存善意⽽外显友好的⼈格状态。
教学过程:⼀、教材引⼊1、《中华优秀传统⽂化》教材的改编和实施意义。
2、本单元内容的引⼊和编排意义。
根据第⼀单元编排序⾔去讲和引⼊。
⼆、学习新课1、学习理解选⽂的含义。
(1)、学⽣⾃读《论语?颜渊》的选⽂和注释、⽂意。
君⼦成⼈之美,不成⼈之恶 ------《论语?颜渊》①美:好事。
②恶(e):坏事⽣:君⼦乐于成全别⼈的好事,⽽不帮助别⼈做坏事。
(2)、学⽣⾃读《孟⼦·滕⽂公上》的选⽂和注释、⽂意。
出⼊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滕⽂公上》守:看守、瞭望,这⾥指应对来犯之敌或意外的灾祸。
⽣:⼈们平时交往要互相友爱,应对来犯之敌或意外的灾要互相提助,遭遇疾病或困境时要互相照顾,这样百姓之间就亲密和陸了。
(3)、学⽣⾃读《墨⼦?兼爱中》的选⽂和注释、⽂意。
天下之⼈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救贱,诈不欺愚。
-----《墨⼦?兼爱中》①执:控制。
②动:威逼、胁迫。
③放:通“做”,做视、看不起。
⽣:天下的⼈都相亲相爱,强势的⼈就不会控制弱⼩的⼈,多数⼈就不会胁迫少数⼈,富⼈就不会欺侮穷⼈,尊贵的⼈就不会视卑贱的⼈,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笨的⼈。
2、温馨点击(1)教师总结:师:我们在与他⼈交住的过程中要择善⽽⾏。
当别⼈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伸出援⼿⼒做到成⼊之美。
在⾯对弱⼩的同学时我们要友善相处,不以⼤取⼩。
当得到别⼊的帮助时。
我们要学会感恩。
友善,它体现礼,影显⽂明,存在于我们每个⼈的⼀⾔⼀⾏之中,弥⾜珍贵。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一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中华文化,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认识、分析、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公共参与素养: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主动担当时代大任。
1、必备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明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实践研学的参与能力,达到实践研学与课堂探究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和探究论证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难点: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三知识梳理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独特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3.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7.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改造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案
教案名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主要价值。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崇尚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文化自信心。
3.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学生对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进行价值评估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1.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2.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范畴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1.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2.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3.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三、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1.古老而深刻的道德观2.精深而博大的哲学思想3.优美而意蕴深远的文学艺术4.实用而至理名言的智慧文化教学步骤:一、课前导入1.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三位文化名人——孔子、老子、庄子,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2.鼓励学生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个人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可以做出的贡献。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1.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授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表,如殷墟、甲骨文、陶瓷、青铜器等。
3.学生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产生的背景进行讨论和总结。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1.向学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价值追求和文化遗产。
2.着重强调儒家、道家以及佛教三大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3.鼓励学生通过文化名言、金句、成语、故事等方式认识和记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1.向学生介绍古老而深刻的道德观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2.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化精深博大的哲学思想,以及与其相关的思想家和学派。
3.向学生介绍优美而意蕴深远的文学艺术传统,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4.鼓励学生通过智慧文化中的实用而至理名言,认识和引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课后总结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以及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精神,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程教学设计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程教学设计我们的中华文化课程教学设计导语: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的中华文化课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理解:(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分析(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二、【课程标准】: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教案名称:《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目标:1.通过探究中华文化的源流与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和传统艺术,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华传统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3.学习中华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剪纸等。
4.参与中华传统活动,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难点:1.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华传统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设备、教学素材、实物展示等。
2.学生:学生手册、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40分钟)1.导入(5分钟)展示一幅中国古代画作,让学生发表对画作的感受。
2.学习(25分钟)介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讲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学习笔记。
3.小结(10分钟)总结学过的内容,鼓励学生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第二课:中华传统节日(40分钟)1.导入(5分钟)展示中华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节日名称。
2.学习(25分钟)介绍中华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庆祝方式,重点讲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
学生积极参与,了解不同节日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
3.小结(10分钟)总结学习的节日内容,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和庆祝方式。
第三课:中华传统艺术(40分钟)1.导入(5分钟)展示中华传统艺术品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艺术形式。
2.学习(25分钟)介绍中华传统艺术形式,如中国画、剪纸、书法等,重点讲解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和模仿中国书法的基本技法。
3.小结(10分钟)总结学习的艺术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中华传统艺术的喜爱和学习心得。
第四课:中华传统活动(40分钟)1.导入(5分钟)展示中华传统活动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猜测活动名称。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本单元的地位@第三单元是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逻辑延伸。
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知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特性,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体会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的伟大民族精神,更深刻地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独特的精神力量,更好地高擎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正因为如此,第三单元是全书的核心所在。
@同时,作为全书整个链条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一环,第三单元又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
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四有"新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熏陶。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只有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发展,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成为砥柱中流。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主要包括两课内容,即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和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 "我们的中华文化"引导学生一同感受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点及其生生不息的内在品格;引导学生感受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艺术、凝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和非凡创造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共同装扮中华文化百花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会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从而更自觉地肩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使命。
@ "我们的民族精神"结合中华民族数千年绵绵不绝、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启发学生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到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系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不竭力量之源;结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也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案班级学号姓名面批:二次批改时间:【高考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课前预习案】要求:通读教材,规范、准确、简洁标注基础知识,写出关键词;找出不明白的问题,提出你的疑问;记住基本概念、原理。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当代怎样再辉煌?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历史见证:A汉字 : ①作用:②地位:B史书典籍:①地位:②原因: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作用、风格、地位②科学技术:地位、特点、意义提示:科学技术的知识联系: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推动大众传媒的发展,推动文化传播交流、科技影响文化发展因素科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注意:原因、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1)共性与个性关系:(2)地位:(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4)意义: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1)“求同存异”:(2)“兼收并蓄”:2、意义:【易错提醒】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四、中华文化的力量:(1)表现(2)作用【体系构建】【预习检测】1A层2-4B层1、(2012天津卷)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
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 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2011江苏)历史上。
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案例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案例——《苏武传》中的爱国主义教学案例高一年级部向锐【案例背景】高中语文课本中几乎都涉及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我校语文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引导,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意义重大。
【案例描述】【片段描述】文章中卫律、李陵与苏武形象的对比、并讨论如何践行苏武的精神。
【教学案预设的问题】用自己的话总结卫律、李陵及苏武的形象特点,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生1:卫律在文中是一个卖国求荣、贪图荣华富贵的人。
生2:还是一个诡计多段、无耻自私的人……师:总结卫律人物形象,分析李陵生1:李陵和卫律一样,都是卖国求荣之徒。
生2:他与卫律有区别,对自己的叛国充满愧疚……教师总结李陵与卫律两个人物的形象异同,并请大家安小组讨论文章传主苏武与这两人的形象差别,重点考虑对于大家的启示小组1:苏武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忠诚于汉,即使历经艰辛,与这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该学习他这种爱国的立场……小组2:苏武的人物形象第一组同学讨论的较好,我们组主要讨论了作为我们中学生,尤其是生活在和田这样一个较为特殊环境中的中学生应该怎么样践行苏武这种爱国的精神(该同学提醒后,全班七嘴八舌讨论,气氛热烈,教师示意安静,个别回答)学生1:想苏武一样坚持立场,维护祖国统一、地区的安定团结。
学生2(民考汉同学):要像苏武一样坚定立场,反对宗教极端,暴力恐怖主义,向家人亲朋宣传祖国统一、民族一家亲……(全班热烈鼓掌、教师给与鼓励与肯定)学生3:我觉得大家说的都很好,但是作为和田的中学来说,就像上一个同学说的,我们学习苏武的爱国主义更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的小事儿上,在和田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大家更应该学习苏武这样的爱国主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生继续发言……【教学反思】这是本人前段时间课堂教学的一个典型案例,本课关于三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其实并不难,真正的两点在与结合中华传统的爱国文化,并结合本地区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反对宗教分裂的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苏武形象讨论自己应该怎么学习苏武。
古韵中国:幼儿园传承中华文化教学案
古韵我国:幼儿园传承中华文化教学案古韵我国,其内涵丰富,包含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艺术、民俗风情等方方面面。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并通过教学案的设计,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幼儿园课程中,通过“古韵我国”这一主题的教学案,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教学案的设计要从浅入深,由简单的内容逐渐深入到更加复杂、深刻的内容,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慢慢领悟古韵我国的博大精深。
教学案可以从我国古代的诗词和歌谣开始。
我国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优美的语言和韵律,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教授古代儿童歌谣和古诗词,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古代文化的精华。
比如《青青河边草》、《咏鹅》等经典儿童诗歌,都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我国古代诗词的美丽和魅力。
教学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习我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
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通过教学案的设计,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民俗的意义,还可以进行一些传统节日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案还可以引入我国传统绘画和手工艺术。
我国传统绘画以水墨画为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我国传统手工艺术更是源远流长。
在教学案中,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水墨画和手工制作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审美。
教学案应该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回顾。
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可以让孩子们对古韵我国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发表自己对古韵我国的个人观点和理解,让他们通过言语表达,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通过设计“古韵我国”的教学案,可以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幼儿园中华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幼儿园中华文化主题班会教案小标题一:幼儿园中华文化主题班会教案的重要性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他们接触新知识、培养兴趣和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培养孩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通过开展中华文化主题班会,既可以传承中华文化,又可以增强孩子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小标题二:中华文化主题班会教案的设计为了让中华文化主题班会教案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内容:1. 介绍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在班会开始前,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听故事等方式,向孩子们简单介绍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可以从中国的传统习俗、风俗文化、传统节日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传统节日的讲解和体验活动在幼儿园的班会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中华文化相关的传统节日进行讲解和体验活动。
比如,讲解春节的由来和习俗,可以让孩子们品尝传统的春节美食、制作剪纸、挂灯笼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3. 传统手工艺的制作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丰富的节日文化,还体现在传统的手工艺中。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比如剪纸、折纸、画扇子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故事演绎与角色扮演通过讲述中华文化的经典故事,如《孔子讲故事》、《三字经》等,可以让孩子们在参与故事演绎和角色扮演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可以让孩子们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 中华文化展览和游园活动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内组织中华文化展览和游园活动。
通过展览中国传统绘画、书法、戏曲等作品,让孩子们感受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可以组织游园活动,参观中式园林和古建筑,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历史。
小标题三:中华文化主题班会教案的意义和影响通过开展中华文化主题班会,可以达到以下意义和影响:1. 培养孩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开展中华文化主题班会,可以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我们的中华文化》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3、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力目标:培养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各科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组人民的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重难点: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近代衰微的原因,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自主学习: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的作用:汉字的作用:3.古代中华文化衰落的原因:和。
4.只有在下和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特性。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和。
求同存异就是,兼收并蓄就是。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问题探究;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长期繁荣稳定的原因?2.教材65页探究思考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练习巩固:1.(2008江苏卷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2.(2008广东卷33)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
这表明①.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②.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③.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④.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07山东文综22.)自2001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07广东20.)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5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5[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汉字和史学典籍2.识记汉字及史学典籍的作用、意义3.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二、能力目标通过比较中华文化与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2.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教学重点】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总结。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要求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古代辉煌的历程学生看书p62页,根据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感想。
教师分析: 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同时,适当鼓励激发学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
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①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认识中华文化教案
认识中华文化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艺术、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了解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核心价值观;3.熟悉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4.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5.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a.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发展b.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演变c.中国的文化遗产和世界影响2.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核心价值观a.儒家文化的影响b.道家思想的特点c.佛家文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融合3.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a.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b.京剧和中国传统音乐c.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介绍4.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a.春节的由来和庆祝方式b.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介绍c.中国的婚礼、葬礼等传统习俗5.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培养a.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观点和习俗b.培养学生主动了解和沟通不同文化的意识c.通过互动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多媒体展示: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华文化的精华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合作讨论和展示,分享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和体验。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模拟他们的对话和思想,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4.参观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的传统艺术表演、博物馆等场所,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实践应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作品展示:让学生制作中华文化作品展示,如书法、剪纸等,评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2.小测验: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及时反馈和指导。
3.学习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让他们回顾和总结中华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
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材料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中华文化的内容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地位)3、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地位)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老中华文化的历程
殷周时期:天命神权、______________ 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__________________
秦朝时期: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发展;汉代:_____________ 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 __________________ 时代;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华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冲击。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1)汉字为书写 ________ ,传承________________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 _____________ 的重要见证。
中国史
书_________ ,__________ ,为世界所仅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1)原因: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包容性:①含义:即 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兼收并蓄”,就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增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指文学,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独特的作用。
(2)风格(特
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位:展现了
,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占有重要位置。
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地位:是一个 _____________ 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_______ 、 _______ 的生动体现,具有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3、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我国幅员 ___ ,各地_____ 千差万别,______________ 不同。
受历史、地理
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_______________ 特点。
(2)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 _________ ,又保持着___________ 的特色。
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4、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丰富 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得利于 ________________ ,又有各自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它们都 是 ______________ 的瑰宝,都是 _______________ 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 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 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显 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__________ 和强大的 _________________ 。
第六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使用竹木简牍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
1907年,英籍匈牙利 人斯坦因首次在敦煌等地挖掘到了大量汉代简牍,轰动了世界。
这些简牍地出土成为中国 20世纪最重
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回答
1 - 2题。
1. 下列关于汉字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C.我国各民族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
D.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 2. 汉简以生动、具体的实物形态记载了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充分
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表明
A.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B •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
C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地特征
D •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人们纷纷外出旅游,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人们或去 参观古代艺术建筑,感叹它的神奇,或去参加革命老区接受红色教育,
或去南方感受水乡文 化,或去民族地区体验民俗生活。
回答
3-4题 3.
下列选项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①文学艺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 、非选择题
重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就是要追忆和汲取先人思想的精华,弘扬儒家文化,不断推进人 类文明、进步与发展。
请回答:
(1).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
2). 举例说明弘扬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③地方文化各具风采 ④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4. 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得区域特征,这是因为
②③④ ①自然条件不同 ②经济社会
④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的不同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应用,其特点是
A.实用性与整体性
B.区域性和民族性
C.理论性和实用性
D.尖端性和整体性 6.2005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于 9月26日在曲阜杏坛剧场隆重举行。
我们隆
第六课答案:
1.C
2.A
3.C
4.B
5.A
6. (1)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①儒家提倡尊老、敬贤、尊师,要求“制礼作乐”,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对于我
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②儒家提倡的因材施教、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等,对今天我们的教学活动也颇有益处。
③儒家提倡言必信、行必果,要求遵守社会公德等,有助于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