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哇塞,这可是个超级厉害的技术呢!它就像是给地球做一次深入的“体检”。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那可是有一套严谨的步骤和超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首先得选好合适的工区,这可不能马虎,就像盖房子得选好地基一样重要。
然后要布置好测线,这就像是给地球画好了“经络图”。
接着就是激发地震波啦,这可得掌握好力度和时机,不然怎么能得到清晰准确的信号呢。
在接收地震波的时候,那些仪器设备可都得精挑细选,还得好好调试,确保能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波动。
哎呀,这里面的讲究可真是多啊,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呢!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那是至关重要的呀!就好比走钢丝,必须得小心翼翼。
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毕竟是在野外嘛。
而且那些设备也得稳定运行,不能出啥岔子,不然这工作还怎么进行下去呢?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呀!
地震勘探的应用场景那可太广泛啦!找石油、找天然气,它可都是大功臣呢!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呀,能深入地下,探测到那些隐藏的宝藏。
这就好像有一双透视眼,能看穿地球的内部,多厉害呀!
就拿找石油来说吧,曾经有个地方大家都觉得没啥希望了,但是通过地震勘探,嘿,居然发现了大油田!这可把大家乐坏了呀!这就是地震勘探的厉害之处,能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奇迹,给人们带来惊喜和希望。
我觉得地震勘探真的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技术,它让我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惊喜!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地球内部的秘密之门!。
地震勘探培训2
画观测系统图的目的: ①对野外激发点、接收点的坐标进行描述
②指导抽共反射点道集为水平迭加提供参数。
共反射点道集: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各检波 器的道号集合 目前野外分:单边放炮、中间放炮(有偏移距) (大号、小号、正序、反序……(无偏移距))
43
44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 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 总的原则: 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现 象,施工简单。 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分类 非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不分布在一条直 线上的观测系统 三维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个面积 上的观测系统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2~3公里,联 络测线垂直主测线。
4、构造细则 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 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
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 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 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
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 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
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 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 完成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
主要内容:
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 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 体工作。 野外工作分: 试验阶段
生产阶段。
一、试验阶段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 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 方法和技术。
主要任务:
①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年来,“科技创新”战略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各类科技产品有了更大程度的关注。
数字地震仪作为地震勘探不可缺少的设备,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设备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地质产业的发展。
这篇文章就我国地震勘探的现状展开论述,对数字地震仪的发展和使用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标签:数字地震仪;野外工作;勘探;信噪比;高分辨率1 几种典型的数字地震仪数字地震仪的种类多种多样,以下就几种主要的数字地震仪的种类展开论述:1.1 GEO-X公司的ARAM·ARIES数字地震设备ARIES数字地震设备是一种新型设备,在以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改造以及不断优化而产生的。
这种设备的主要好处是可以满足野外各种复杂的施工环境,并能提高野外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节省施工成本。
ARIES设备与之前的设备相比,主要在野外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设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之前的设备相比,改造过的ARIES设备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极大地提高了勘探过程中的准确率;其次,使用的时间变长,众所周知,数字地震仪的主要工作动力由电池提供。
在野外勘测的过程中,要求装备简单轻巧,方便勘测,因此,不能携带大量的电力装备。
新型的ARIES设备的电池储量较过去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使用时间大大的延长,方便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最后,改造过的ARIES设备可以有效地摆脱干扰,降低了失误率,扩大了布局的范围。
1.2 SeismicSource公司的BOOMBOX无线遥爆地震设备BOOMBOX设备与ARIES设备相同,也是在原有的设备基础上进行不断改造、不断优化获得的新型设备。
BOOMBOX設备是我国地震勘测设备进步的象征,与以往的设备不同的是,这种新型设备的操纵方式是无线操纵,主要使用的技术是遥爆技术,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地震勘探中的作用。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2.
例如,24道接收,三次覆盖一端放炮,放完一炮后, 炮点的排列向前移动4道检波点距。若十二次覆盖, 则应移动1道检波点距。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五、四条线的含义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补充一些线构成列线 图。列线图上的每一个交点都代表一个接收点的投影。这 些点可以沿四个不同方向组成四种线。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共中心点方法 )
前面已提到了覆盖,所谓一次覆盖或多次覆盖指被追 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而言。
所谓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 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 称为二次覆盖,追踪了多次,则为多次覆盖。 野外一般采用多次覆盖的方法来采集数据,然后在室 内进行叠加处理,这是60年代出现的地震勘探的一大 进步。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当O1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1A表示(接收) 当O1激发,O2O3接收,用线段AB表示(接收) 当O2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2A表示(
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 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
O1 O 便是观测段O1A所对应的地下界面位置。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1)过炮点的线——共炮点线,从炮点出发的斜线代表一个 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称炮点线。 2)过某一道的垂线——共反射线,此线上各点接收来自地 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水平时)称共反射线(该线与共炮 点线交点各道对应同一道集)。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二、勘探目的对测线布置的要求
1、路线普查
也称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作的地区进行。
地质任务: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 步工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或其他资料。 布置测线要求: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 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 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物探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
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一、野外工作方法 1、野外工作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 、野外工作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 接受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 接受地震波 。 以及地震测线 、 激发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 体工作,它包括两个阶段工作。 体工作,它包括两个阶段工作。 (一)实验工作 (1)干扰波调查; )干扰波调查; (2)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 (3)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4)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二)生产工作 (1)地震测量; )地震测量; (2)地震波的激发; )地震波的激发; (3)地震波的接收。 )地震波的接收。
五、共反射点叠加法
一、共反射点叠加法概念 共反射点叠加法: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 共反射点叠加法: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 室内处理中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室内处理中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水平界面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 时距曲线在形式上是一样的, 时距曲线在形式上是一样的,但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反映界 面上一个点的情况, 面上一个点的情况,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 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五、地震波的接收 1、对地震仪器的基本要求 、 (1)对来自深层的地震信号进行放大; )对来自深层的地震信号进行放大; (2)仪器必须有频率选择的作用; )仪器必须有频率选择的作用; (3)估计地震波的最大动态范围; )估计地震波的最大动态范围; (4)地震记录仪器需要有良好的分辨率; )地震记录仪器需要有良好的分辨率; 5)地震仪必须有精确的记时装置, (5)地震仪必须有精确的记时装置,并在记录地震信息的同时标上 时间标志; 时间标志; (6)仪器结构轻便,稳定,耗电少,操作简单,维修方便。 )仪器结构轻便,稳定,耗电少,操作简单,维修方便。 2、道间距的选择 、 (1)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2)道间距过大,将导致同一层有效波追踪辨认的可靠性受影响, )道间距过大,将导致同一层有效波追踪辨认的可靠性受影响, 道间距过小,则使野外工作量增加。 道间距过小,则使野外工作量增加。 (3)选择道间距应以在地震记录上能可靠地辨认同一有效波的相同 ) 相位为原则。 相位为原则。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MS V 2n
V 炮点移动道数 单边放炮S=1,
双边放炮S=2 d 炮点移动距离
M 排列道数 n 覆盖次数 Dx 道间距
单 边 放 炮
M x d 2n
综 合 平 面
图
M 1 2n 1 M / 2n
叠加段放炮次数
法
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 为什么图中1-6炮的21,17,13,9,5,1道 是共反射点?
覆盖次数与面元关系
600 500 400 384 600
可 变 面 元 特 例
面 元 扩 大 - - 覆 盖 次 数 增 加
覆盖次数 300 216 200 100 24 0
覆盖次数 5 * 24 5 10 * 10 96 15 * 15 216 20 * 20 384 25 * 25 600
96
面元网格
阅读文章并思考 1、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及其参数设计-梁顺军 2、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以新场气田三维三分量勘探为例-唐建明
3、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赵殿栋 海上观测系统设计方面的文章……
共接收点波列图—帮助判断岩性变 化,帮助选择最佳偏移距。
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 — 在个观测面上进行 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 加处理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 间的特征。 1、路线型 特点:获得沿路线附近一条窄带上 的资料 1)、宽线剖面: a、沿测线布置接收点;
b、激发点布在与测线交叉(正交或 任意角度)的线上。
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反 射 点
道号 炮号
A 21 17 13 9
B 22 18 14 10
C 23 19 15 11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5.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
6.海上地震勘探的特点和特殊性
特点:①广泛使用非炸药
②比陆上更早实现了野外记录数字化;
③使用等浮组合电缆;
④单船作业,不需采用松放电缆的措施就能保证连续工作
⑤全部采用多次覆盖技术,且覆盖次数较高,等浮电缆的道数不断增加。
特殊性:①观测船的前进速度为常数,使用多普勒声纳及时调节船速以保持船速恒定。但船速受风浪、涌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微震:与激发震源无关的地面扰动统称为微震,外界随机产生;
低频和高频背景干扰:低频和高频背景的特点是整张记录上出现,而且显得杂乱无章。
干扰波类型小结:
干扰波分为规则干扰和随机干扰。
规则干扰包括:沿水平方向传播的(面波和车辆引起的干扰)和沿垂直方向传播的(多次波)
具有重复性的(面波)和不具有重复性的(人为因素产生的干扰)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论文摘要地震勘探就是石油勘探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
野外工作是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它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侧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盘盘记录了地面震动情况的磁带。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是从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分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
正文一、试验工作(一)、干扰波的调查,调查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1、地震波波场的特点:地震震源激发以后,在地质介质中产生的振动的总和就是波场L1(x,y,z,t),震源性质以及地质介质中的弹性参数分布情况决定了波场的特点。
在陆地震勘探时,广泛使用浅井、炸药包和它在井中安置的不对称性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横波和面波,当采用非炸药震源的激发的波场更加复杂,有的主要激发纵波,有的主要激发横波,但这些震源也不会是纯的,它们总是激发出两种体波以及面波。
各种震源之中,有些是脉冲型的,激发出很短的(约50ms)不超过3~4个周期的振动,有的产生变频正弦振动,其延续时间达若干秒震源激发的振动形状对波场的总形态有重大影响,它会改变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波所引起的振动之间的关系,当波的震源传播到具有大量界面的地质介质时,产生多次生波(各种类型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波场是由数目不多的强一次波和部分二级波加上许多弱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构成的,当存在折射界面时,则除了反射波外,还有折射波,除了地震震源引起的振动外,波场中还包括外部震源激发的振动→微震。
由于吸收的影响,波在传播过程中,它的振幅逐渐减小,主频逐渐降低,在勘探深度达到4—5 km反射波法工作中,纵波的主频一般为30~70HZ,最高频率达150~200HZ (在坚硬岩石层出露地表面以有在坑道、井中、工程地质勘探时)反之,当进行偏移距达数百公里的区域工作时,纵波的主频不超过3~5HZ,横波的频率一般小于相同路径纵波频率约1.8~2.2倍,瑞雪面波和勒末波之间频率比纵波的小3~5倍)。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论文提要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入和技术发展,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项目越来越多,由于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激发及接收条件差、表层吸收、新生界强反射界面的屏蔽以及野外施工过程中人为干扰和工业干扰,原始记录存在各种强噪声干扰,有效反射波能量被强能量的各种干扰波湮没,记录信噪比很低。
但勘探目标要求越来越精细,对于构造复杂和埋深较大的低幅度构造要求精确解释。
解决复杂的地质任务需要高精度的地震数据。
所以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采集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本文主要介绍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包括野外工作的方法、地震测线的布置、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低速带的测定等。
正文一、野外工作方法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
野外工作分为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一) 试验工作1.试验内容具体的试验内容根据地质任务、工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干扰波情况、地震地质条件以及以往的勘探程度来拟定。
2试验项目(1) 干扰波调查,包括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2)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如: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准层),速度剖面特点等等。
(3) 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等。
图1-1 野外小队施工(4) 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二) 生产工作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地震测量、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
(三) 干扰波调查的方法干扰波调查是试验工作的重要内容,野外工作中采取的许多技术、措施,主要是为了压制干扰波,加强有效波,提高地震记录的质量。
在干扰波严重的地区,应当进行关于干扰波调查的试验工作,其中用来记录干扰波的观测系统有小排列、直角排列、方位观测、用三分量检波器进行观测。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药量对频率成分的影响
上式可见,药量越大,激发产生 的频率越低。
图5.7表示不同药量在相同炮点和激发 深度处,同一接收排列接收到的信号 频谱(1lb=0.454kg)。
结论:在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 反射前提下,尽量小药量激发, 以获得高频的地震波。
浅震:常用几十克到上千克的小 药量或雷管激发。
激发方式:地面爆炸,浅井爆炸。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O2激发,O1O2接收,用O2A表示,相应反射界面为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
反射法:多用综合平面图表示。形式简单,直观地表示了炮点和 排列之间的关系。
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
1.单次覆盖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图5.4(a)所示,O1、O2…O5是激发点,A、B、C、D表示互换点,实线段O1A、AO2、O2B…等在水平直线上的投影正好连续单次地覆盖了整条测线。
这种观测系统,可连续勘探整条测线以下反射界面,所得地震剖面 为单次剖面。
1.地震勘探对接收条件的基本要求
(1) 有效波突出,并有明显特征;
(2) 有效波层次分明,波间关系清楚,尤其是目的层反射应明显;
(3) 干扰波少,强度弱,并易于分辨。
2.检波器的频率特性
高频检波器:高频响应好, 低频响应差。如图5.9所示。
图5.9 大地衰减和检波器特性曲线
① 大地滤波衰减曲线;
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或环境噪音严重地区,干扰波成为分辨和追踪有效波的严重障碍。 压制干扰波的措施:频谱、视速度、视波长等方面的差异(图5.15所示)。 抗干扰方法:组合检波、水平叠加法、垂直叠加法、频率滤波。 图5.15 (a) 地震波的频谱 (b) 视波长谱 (c) 视速度谱 目的: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在视速度或传播方向上的差异来削弱干扰波。 定义:使用两个以上检波器组成一组,按一定的形式(直线或面积)安置在排列上,作为某一道的地震信号。即将几个检波器当成一个检波器使用。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地震勘探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实验目的:(1)初步了解地震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和装备;(2)学会浅层反射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最佳窗口的选择;(3) 学会熟练地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和设备;(4) 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5) 利用地震仪探测风化基岩面深度;二、实验原理和内容1.实验原理:利用人工方法引地壳震动(炸药,可使震源震动),再用精密仪器按一定的方式记录地面上各接收点的振动信息利用对原始信息经一系列加工处理观测后的成果资料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2实验内容:(1)了解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2)浅层地震仪原理、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3)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设计;(4)浅层地震反射波野外采集技术;三、实验仪器设备Geopen24道地震仪、铁锤、检波器、电缆线、测线、主机一台。
如图(1)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1)打开采集软件,设置参数,如图(2)所示2)激发震源,然后收集地震波的传播图像。
如图(3)3)观察波形好坏,可以通过‘增益’来控制显示。
如图(4)4)进行满覆盖次数观测,储存数据,待会实验室室内处理。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如下:1、预处理:预处理是数据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数据处理的基础工作。
是把野外采集的数据磁带转换成处理系统所能接受的共中心点CMP道集所涉及的全部处理过程。
2、滤波: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的数字处理方法成为数字滤波。
包括:褶积滤波、递归滤波、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带通滤波、扇形滤波、时空域滤波、频率-波数域滤波等。
3、反褶积:消除激发信号在传播过程中所受滤波作用的处理方法成为反褶积也叫反滤波。
反褶积就是设法消除子波的影响,达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目的。
4、数度分析:是指从实际资料中求取叠加速度的过程。
5、动校正:把反射波时间t校正到炮检中心点自激自收时间0t。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野外采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都对最终采集质量有着不同影响。
为了更好地执行海外地震采集任务,有必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球物理勘探知识和野外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了解。
本文将针对野外地震采集工程,对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和野外采集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介绍1野外采集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野外地震采集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是顺利执行野外地震勘探的基础,不管你处在什么岗位上,要想在野外大显身手,都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下面将从基本概念、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接收以及野外采集常用软件几个方面概要的介绍一下野外采集的一些基础知识。
1.1基本物探知识1.1.1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1.1.1.1 地震波(Seismic Wave)地震波是一种在介质中从一点到另一点传播的弹性扰动。
地震波有几种类型,包括:●两种体波:纵波和横波●面波:瑞利波(地滚波)、斯通莱波、勒夫波、管波1.1.1.2 炮点(Source Point)炮点是指激发地震波能量的位置,激发源可能是炸药、气枪、重锤、可控震源等。
如果采用震源组合,炮点通常指组合中心。
1.1.1.3 炮点距(Source Interval)炮点距指相邻炮点间的距离。
1.1.1.4 炮点线(Source Line)炮点线指炮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炮点通常等间距布设。
1.1.1.5 炮线距(Source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炮线间的距离称为炮线距,通常沿垂直于炮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1.1.1.6 接收点(Receiver Station)接收点指检波器的组合中心位置1.1.1.7 道间距(Receiver Interval)道间距也就是既接收点距,指相邻接收点间的距离。
1.1.1.8 接收线(Receiver Line)接收线指接收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
1.1.1.9 接收线距(Receiver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接收线间的距离称为接收线距,通常沿垂直于接收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数字地震仪是一种用于记录和分析地震波动的仪器,可以在野外进行地震观测和探究。
下面将介绍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探究内容。
1. 设定观测点位:选择好地震观测点,通常是在地震活跃区域的地面上,远离建筑物和其他人造设施。
可以选择大地上开阔的地方,比如野外平地、山脊或草原等。
2. 安装地震仪:将数字地震仪固定在地面上,通常使用特制的地震仪架或井盖等支撑物。
确保地震仪放置稳固,并且与地面接触良好。
3. 连接电源和通讯设备:将数字地震仪与电源和通讯设备连接起来,通常使用电缆进行连接。
保证电源稳定供应,以及与通讯设备的正常连接。
4. 启动地震仪:按照地震仪的操作说明启动地震仪,进行各项设置,包括采样频率、观测时间等参数的设定。
确保地震仪正常工作。
5. 进行观测:启动地震仪后,可以开始进行地震观测。
地震仪会不断记录地震波动的数据,并存储在内部存储器或外部存储介质中。
观测时间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通常会记录一段较长的时间,以获取更多有用的数据。
6. 收集数据:观测结束后,将地震仪中的数据下载到计算机或其他数据处理设备中,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可以使用专业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来提取地震波形、频谱等数据,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1. 地震波传播研究: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可以了解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揭示地震波的物理特性和地球内部的结构。
2. 地震震源研究:通过观测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震级大小,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和能量释放情况,研究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
3. 地震监测与预警:利用数字地震仪观测地震活动,可以建立地震监测网,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有助于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4. 地震地质研究:通过观测地震波形的振幅、频谱等特征,可以对地质介质中的地下结构进行解译,研究地震波在地质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揭示地下地质结构和岩石性质。
5. 地震勘探:结合地震仪和其他地球物理仪器,可以进行地震勘探,探测潜在的矿产资源、油气储层等地质信息,为资源勘探和开采提供依据。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防灾科技学院实习报告书专业地球物理学系别地震科学系报告题目地震勘探野外实习报告人田优平班级 0850111指导教师高尔根,孙守才,武晔, 康建带队教师高尔根,孙守才,武晔, 康建实习时间 2011.7.4—2011.7.10 实习单位防灾科技学院教务处监制目录一、工区位置 (3)二、区域地质概况 (4)三、工作方法、仪器介绍及施工流程 (5)3.1地震勘探工作方法 (5)3.2地震仪器及相关软件介绍 (5)3.3施工流程 (7)四、野外工作 (8)五、数据处理 (18)5.1数据处理流程 (18)5.2野外多次覆盖求层速度的主要处理步骤 (18)六、资料解释 (21)6.1时间剖面图 (21)6.2时—深转换 (22)6.3构造深度剖面图 (25)结语 (26)附:实习目的,任务,要求 (27)一、工区位置(燕郊)燕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与北京仅一河之隔,距北京市中心天安门30公里,距空港首都机场25公里,距海港天津港120公里,可承东启西、经纬南北,提供融入京津、俯仰全国、接轨世界的绝佳平台。
京哈高速公路、京秦、大秦电气化铁路横贯东西,北京930路公交车直通区内,京通快速路将燕郊与北京市中心紧密连接。
(图1-1)。
图1-1.燕郊行政图从六环到七环,从三河到“京东”,燕郊已在北京的国际化背景下被多次提起到建设北京“新七环”规划报告中。
规划中七环向外扩展到京冀交界处,自西南向东北依次连接涿州市、固安县、廊坊市、香河县、大厂县、三河市,直至平谷区。
将这些城镇作为新城镇发展点,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缓解中心区域的发展压力,加强与外围城市的交通联系,共同走向“区域城市”。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幅员面积18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0-80万。
在交通上规划建设6条与北京衔接的通道,包括:京哈高速路、迎宾路、燕顺路、京哈公路复线、神威北路、南外环路。
同时地铁八通线在通州八里桥处留有接口,未来可能会延伸八通线的城铁,穿过燕郊燕郊以三条主干为界,分区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测线布置形式 1.接收点、激发点在同一直线上。 工作中:多使用纵测线。处理、 分析、解释方便。
2. 非纵测线 接收、激发点不在同一测线上。
工作中:作辅助测线布置,
几种测线形式
解决一些特殊问题(如探测洞穴、古墓、古河床等),
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O2激发,O1O2接收,用斜线段O2A 表示,对R2R3进行了一次观测,叫 单次覆盖; O1激发,又在O2O3接收,用斜线 段AB表示,又对R2R3进行了一次 观测,叫二次覆盖。 同理,可对R2R3段进行更多次覆盖。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系统。 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以提高地震 记录的信噪比。
(1) 炸药震源
浅震中,普遍使用的震源,炸药激发产生的地震波频谱宽、能 量强、高频成为丰富。炸药激发产生的地震波主频f与药量Q的关系: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1 K3 Q
f
药量对频率成分的影响
上式可见,药量越大,激发产生 的频率越低。
结论:在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 反射前提下,尽量小药量激发, 以获得高频的地震波。
第五章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野外工作:基础性工作,任务是数据采集。 包括:测线布置,观测系统设计,激发接收条件选择,
各种技术使用, 试验工作等。
第一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 应考虑:工作任务、探测对象、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应收集:地质、物探资料,尤其钻井及测井资料。 一、测线布置原则 (1) 测线最好为直线。其切面为一平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较真实。 (2) 主测线垂直岩层或构造走向。目的:控制构造形态, 利于资料分析与解释。 (3) 尽量与其它物探线一致(或过钻孔)。便于综合分析解释。 (4) 疏密程度应据地质任务、探测对象大小及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
浅折:5m,10m;浅反:2~5m。有时为求准表层速度: 震源附近加密点,构成不等间距排列。
2.排列长度 L(N1 ) X
显然,道间距大,排列长度大,工作效率高。不宜太大,相位 追踪 对比困难,远处能量衰减大。
3.偏移距
定义:炮点离最近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用X1表示。
工作中:端点不设检波器。一般为道间距的整数倍。
4.最大炮检距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定义:离开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用Xmax表示。 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折射:目的层深度的5~7倍; 反射: 目的层深度的0.7~1.5倍。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1.时距平面图 定义:用时距曲线的方式表示激发点与其对应地段之间的关系。 O1激发,O1O2接收,时距曲线t01Tˊ,对应反射界面R1R2。 O2激发,O1O2接收,时距曲线t02T,对应反射界面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野射外工界作面方法段与地R震1勘R探3技。术
4.相遇追逐观Biblioteka 系统优点:利用追逐时距曲线的平行性 延长解释区间,判定有无穿透,较准确 确定时深转换波速。工作中常采用。
5.双重相遇追逐观测系统
(a) 单边观测系统 (b) 相遇系统 (b) (c) 追逐系统(d) 相遇追逐系统 (c) (e) 双重相遇追逐系统
优点:既利用O3两侧交点求出二个Ve值来控制Ve的横向变化,又利 用大小排列的二组t0值相互对比提高解释精度。且具(d)种观测系统的优。 工作中较常采用,山谷、山脊野外分工段作方观法测与地。震勘探技术
第三节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一、地震波的激发
1.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
激发条件:影响地震记录好坏的第一因素,得到好的有效波的 基础条件。
(1) 有一定能量,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的反射; (2) 有效波能量强,干扰波相对微弱,有较高的信噪比; (3) 频带较宽,尽可能接近δ脉冲(尖脉冲),以利提高分辩率; (4) 同点激发,地震记录重复性好。 2.震源类型
1.单边观测系统
定义:在炮点一方接收的观测系统。适应折射界面较浅的情况。 折射波法规测系统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2.相遇观测系统
定义:两个单边时距曲线组成的 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存在互换关系。 在讨论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时已 提及过。
3.追逐观测系统 主要作用:界面弯曲,判断波有无 穿透;断层,判断是否绕射。在前面已 讨论过。
浅震:常用几十克到上千克的小 药量或雷管激发。
图5.7表示不同药量在相同炮点和激发 深度处,同一接收排列接收到的信号
由于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又称双边激发观测系统。图5.3示即此
观测系统。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如固定在排列一端激发,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方向移动一次 (半个排列长度),称单边激发观测系统。如图所示。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a) 双边激发
(b) 单边激发
2.单次覆盖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定义:炮点离接收点一定距离激发。避开震源附近面波和 声波的强干扰,又称偏移观测系统。如图所示。
反射法:多用综合平面图表示。形式简单,直观地表示了炮点和 排列之间的关系。
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
1.
图5.4(a)所示,O1、O2…O5是激发点,A、B、C、D表示互换 点,实线段O1A、AO2、O2B…等在水平直线上的投影正好连续单 次地覆盖了整条测线。
这种观测系统,可连续勘探整条测线以下反射界面,所得地震剖面 为单次剖面。
弥补纵测线的不足。
非纵测线:横测线、侧测线、弧形测线。
第二节 观测系统
一、观测系统的概念
定义:激发点与接收地段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般以纵测线观
测为主。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1.道间距 定义: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用△X表示。 工作中:调查目的不同,△X不一样。一般,道间距小, 测量精度高,综合确定。
把激发点和排列向一个方向移动,重复以上工作,得一连续长反射 界面。图中,T=Tˊ(互换时间)。
观测系统图示
2.
如图(b)示。
O1激发,O1O2接收,用O1A表示,O1A在测线上投影O1A1对应
反射界面R1R2;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O2激发,O1O2接收,用O2A表示,相应反射界面为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