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学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978ce0b014791711cd791741.png)
么
?
(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在临床上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而针灸箭 的方补面虚实与现泻的实。, 在主刺要灸是法通方过面针,灸大手凡法针和刺腧补穴法的和配艾伍灸两属个补头 法范畴,有扶正作用。如虚脱证、急取关元、神阙、大所
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再如外感温热邪气指 ,大适椎宜、泻曲热池开针窍 刺,泻取法十,二二井者穴相用配三可棱达针泻点热刺、放启血闭,、再开取窍结 之功。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气海、关元、足三里、构
命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应用;而十宣、十是
二井穴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应用。
什
么
?
三、调和阴阳
(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箭
阴论阳体学系说的是各中个医 方基面本。理中论医中用的以重说要明内人容体,的贯组穿织于结中构医、理生头
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所
疾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指
法,虚证应予以补法。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正邪在病程中所占的
结 地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与先后。扶正适用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 构 症;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症;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适用
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应分清主次,正虚较重者,则扶正兼祛邪,
是 邪实较重者,则祛邪兼扶正;当病邪较重,但正气虚弱不耐攻伐时 什 ,应先扶正后祛邪;当病邪甚盛,正气虽虚,尚可攻伐时,宜先祛
下正邪相争的具体反应。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体的正气不足的抵御
结 外邪,或病邪侵袭人体的力量超过了人体正气时,即可发生疾病。 构 正邪双方在斗争中有消长的变化。一般地说,正气增长则邪气消退
,而病向愈;若邪气增长则正气衰退,而病转恶化。随着邪正双方
针灸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22a9eb83f5335a8103d22069.png)
《灵枢·终始》篇曰:“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 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 例如,阴盛阳虚可见癫疾、嗜睡,阳盛阴虚可见狂躁、失眠, 针灸临床均可取阴跷脉气所发穴照海和阳跷脉气所发穴申脉治 疗。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
❖ 治神守气 ❖ 补虚泻实 ❖ 清热温寒 ❖ 治病求本 ❖ 三因治宜
第三节 调和阴阳
1.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 理阴阳,使失调的阴阳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 阴阳的相对平衡,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2、阴阳的证治
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 应泻其有余;
而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 泻一方有余的同时,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
在临床上,虚证和实证的表现是错综复杂、 变化多端的,诸如有表虚里实或表实里虚、 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还有真虚假实、真实 假虚等等。所以,补虚泻实治则的运用,也 必须灵活应变。
❖ 单纯的虚证和实证,就单用补法或泻法。若 是虚实夹杂,相间出现,则必须补泻兼施以 求治,并结合虚实程度的轻重缓急,决定补 泻的先后多少。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或上补下泻,或上泻下补;或左补右泻,或 左泻右补。
3.实则泻之
❖ “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 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 “实则泻之”。实证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 点刺出血。若病属本虚标实,正气已衰退, 则应泻实与补虚兼顾,或者先行补虚,而 后泻实。
❖ 例如对邪实正虚的臌胀病,一味泻实或单 纯补虚都是片面的,唯有虚实同治、攻补 兼施才是理想之策。
4.宛陈则除之
❖ “宛陈则除之”,是“实则泻之”的一种。 “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 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宛陈”泛 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变。“除”即“清除”, 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唐·王冰注云:“宛, 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 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指出由络脉 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应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灸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4b8d497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f.png)
针灸治疗总论一、针灸治疗原则1.补虚泻实(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陷下则灸之是说气虚下陷以灸治为主。
如子宫脱垂(阴挺)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菀陈则除之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清热温寒(1)热则疾之——即热性病证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如风热感冒者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
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2)寒则留之——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目的,如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法较为相宜。
3.治病求本(1)急则治标就是当标病处于紧急的情况下首先要治疗标病。
如高热抽搐应首先针刺大椎、水沟、合谷、太冲等穴以泻热、开窍、熄风止痉;昏迷应先针刺水沟,醒脑开窍。
(2)缓则治本即正虚者固其本,邪盛者祛其邪;如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泄,泄泻是其症状为标,肾阳补足为本,治宜灸气海、关元、命门、肾俞。
(3)标本同治即标病和本病并重的情况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
如体虚感冒当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宜补足三里、关元、泻合谷、风池、列缺等。
4.三因制宜(1)因时治宜如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
(2)因地制宜如在寒冷的地区,治疗多用温灸,而且状数较多;在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
(3)因人制宜如体质虚弱、皮肤薄嫩、对针刺较敏感者,针刺手法宜轻;体质强壮、皮肤粗厚、针感较迟钝者,针刺手法可重些。
二、针灸取穴原则1.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一一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如耳聋取听宫,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一一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是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59357c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3.png)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1. 针灸治疗的起源和发展针灸治疗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说最早的针灸治疗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代,人们发现了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上施加压力或插入细针可以改善健康和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治疗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而且针灸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早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疗法。
2. 针灸治疗的原理和作用针灸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
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包括舒活经络、调和脏腑、调整气血、祛病延年等。
通过在穴位上施加适当的刺激,可以达到调节身体生理功能,促进机体自然愈能力的目的。
针灸治疗可以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我愈能力。
3.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针灸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例如,针灸治疗可以用于治疗头痛、颈肩痛、胃肠病、神经痛、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男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同时,针灸治疗也可以用于改善身体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
4. 针灸治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针灸治疗虽然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也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例如,孕妇、月经期、感冒发热、酗酒、饱餐、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均不宜接受针灸治疗。
而且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必须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医师进行治疗,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不良反应。
5.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和研究进展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主要包括观察症状缓解、体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
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针灸治疗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了针灸治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例如,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内脏功能等方式,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针灸治疗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针灸联合药物治疗等。
1。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
![1。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ce3ead20915f804d2a16c100.png)
第一部分总论一、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1.疏通经络—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扶正祛邪—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最终目的2.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补泻手法、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①补泻手法:a.针刺补法、艾灸—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虚寒证b.针刺泻法、刺血—抑制作用>兴奋作用,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症、实热证面瘫初期—泻合谷、太冲(祛邪)面瘫后期—补足三里、三阴交(扶正)②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a.扶正——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背俞穴b.祛邪——曲泽、委中、水沟、十宣、郄穴、募穴、下合穴3.调和阴阳:阳盛高热: 大椎放血、针外关①泻其有余阴盛寒凝: 关元、肾俞(针或灸)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太溪、照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②补其不足阳虚阴盛之阴寒证: 关元、命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③阴中求阳:阳不足,补阳时兼以滋阴。
阳中求阴:阴不足,滋阴时兼以补阳。
④滋阴潜阳:阴虚阳亢之头目昏眩—补太溪,泻太冲。
⑤补阳消阴:脾阳虚乏,湿浊困脾之嗜睡—补脾俞,泻阴陵泉。
⑥从阴引阳:六腑病(腑为阳)取募穴(阴位)——阳经病取相表里的阴经穴从阳引阴:五脏病(脏为阴)取背俞(阳位)——阴经病取相表里的阳经穴⑦补阴泻阳:阳盛阴虚之失眠、狂证—补照海,泻申脉。
补阳泻阴:阴盛阳虚之嗜睡、癫证—补申脉,泻照海二、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1.治神守气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①热则疾之:诸热证宜行清泻法,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②寒则留之:诸寒证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留针,以侯阳气。
3.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①虚则补之: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弱型病症②陷下则灸之:③实则泻之: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④宛陈则除之:血实证要用刺血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⑤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所在,在针灸疗法中具有特殊的运用形式,即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https://img.taocdn.com/s3/m/02be5fc151e79b8969022625.png)
针灸治疗学上篇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针灸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法组合而成。
做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处方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
因此,针灸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各种刺灸法的特点和腧穴的特异性,严密组合,做到配穴精练,方法得当,以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
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穴位的选择腧穴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
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的先决条件,人体每个穴位都有相对的特异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
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穴位的选择应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选穴原则是临证选取穴位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
近部、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则,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
例如,眼病取晴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皆属于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适用于所有病证,尤以经筋病和筋骨病最为常用,如《灵枢·经筋》指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是“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素问·调经论》也说“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都说明经筋病和筋骨病皆应以局部选穴为主,如面瘫属阳明经筋病,宜首取面部穴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网球肘、踝关节扭伤等筋骨病也都应取局部穴位为主。
2、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
这—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针灸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1003bc2276c66137ef061918.png)
三、治标与治本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 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以说明各种病证矛 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盾双方的主次关系。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
1.急则治标
一般情况下,治本是一个根本法则。但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标病处于危急时,如 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 治疗时,应按“急则治标”的法则,先治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2)刺络拔罐法 (3)电针法 (4)穴位贴敷法
【按语】
1.针灸治疗面瘫具有卓效,是目前治疗本 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2.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 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 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3.如果3个月至半年内不能恢复,多留有后 遗症。
其标病,后治本病。(例)
2. 缓则治本
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病情稳定,或虽 可引起其他病变,但无危急证候出现,或表 本同病,表病经治疗缓解后,均可按“缓则 治本”的原则予以处理。这个法则对于指导
慢性病的治疗更有意义。 (例)
3.标本同治 病有标本缓急,所以治有先后。若 标本并重,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或俱 急的状态时,均可采用标本兼治法。
针灸教研室
王燕
教学目的:
掌握针灸治疗原则与治疗作用;
掌握针灸选穴的原则、配穴的方法;
掌握各类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概述】
针灸治疗,运用“四诊”诊察疾病以获取病情 资料,对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 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疾病所在部位、疾病的性质和 病情的标本缓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 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 补泻兼施,以通其经脉,行其气血,调和脏腑,使 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治疗总论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针灸学:治疗总论试题及答案(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1a58c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2.png)
针灸学:治疗总论试题及答案(最新版)1、单选下列各项,在五腧穴中属“水”的是()。
A.少府B.大陵C.后溪D.曲泉E.经渠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阴经“合”穴属水,曲泉为肝经的“合”穴,故属水。
此题考点为五腧穴的(江南博哥)五行配属。
2、名词解释拇指同身寸正确答案: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单选下列各组取穴中,不属于前后配穴的是()。
A.中府、肺俞B.中脘、膈俞C.期门、外关D.天枢、肾俞E.中极、次髎正确答案:C4、填空题起于足大趾外侧的经脉是()正确答案:足厥阴肝经5、问答题什么是郄穴?如何应用?正确答案:郄穴是指各经经气深聚的地方。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起来共十六个郄穴。
其为:肺经郄穴孔最、大肠经郄穴温溜、胃经郄穴梁丘、脾经郄宏地机、心经郄穴阴郄、小肠经郄穴养老、膀胱经郄穴金门、肾经郄穴水泉、心包经郄穴郄门、三焦经郄穴会宗、胆经郄穴外丘、肝经郄穴中都、阳跷脉郄穴跗阳、阴跷脉郄穴交信、阳维脉郄穴阳交、阴维脉郄穴筑宾。
郄穴常用以辅助诊断急性病痛。
当脏腑经络患有急症时,按压郄穴常常在本经郄穴上出现阳性反应。
在治疗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症,是急救的常用穴。
如心绞痛取郄门。
别外阴经的郄穴可止各种出血,如孔最善治咳血;阳经郄穴则善于止痛,如急性胃痛取梁丘。
6、单选以下各组中,不属于上下配穴的是()。
A.胃脘痛取内关、足三里B.阴挺取百会、三阴交C.咽喉肿痛取鱼际、太溪D.感冒取列缺、合谷E.牙痛取合谷、内庭正确答案:D7、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证选穴的是()。
A.胃火牙痛选合谷、内庭B.肾阴不足选肾俞、太溪C.风火牙痛选风池、地仓D.中气不足取百会E.腰痛取委中正确答案:E8、名词解释郄会配穴正确答案: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称“郄会配穴”。
9、填空题一夫法是()寸。
正确答案:310、填空题任脉的英文代号是()正确答案:CV11、填空题下合穴共有()个穴位。
针灸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学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47e644b683c4bb4cf7ecd1cb.png)
(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在临床上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而针灸 的补虚与泻实,主要是通过针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两个 方面实现的。在刺灸法方面,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属补 法范畴,有扶正作用。如虚脱证、急取关元、神阙、大 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再如外感温热邪气, 适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取大 椎、曲池针刺泻法,二者相配可达泻热、启闭、开窍之 功。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气海、关元、足三里、命 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应用;而十宣、十二 井穴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应用。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调和阴阳
(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医理 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中医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 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疾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 态,保持人体中各组织、器官、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人 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发生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 疾病。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二)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相争的过程,所以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 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向痊愈方面转化。 所以,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这一法则的具体应用。在邪正双方斗争中, 二者盛衰的程度不同,其病证也不同。所以治疗时,实证应予以泻 法,虚证应予以补法。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正邪在病程中所占的 地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与先后。扶正适用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 症;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症;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适用 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应分清主次,正虚较重者,则扶正兼祛邪, 邪实较重者,则祛邪兼扶正;当病邪较重,但正气虚弱不耐攻伐时, 应先扶正后祛邪;当病邪甚盛,正气虽虚,尚可攻伐时,宜先祛邪 后扶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治病求本
1.急则治标 2.缓则治本 3.标本同治
9
四、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时间针法: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 法、 飞腾八法。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10
第二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二、调和阴阳
三、扶正祛邪
11
第三节 针灸处方
一、穴位的选择 (一)选穴原则 《席弘赋》:“凡欲行针须审穴。” 《百症赋》:“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1.近部选穴 2.远部选穴 3.辨证对症选穴
(2)根据病变的脏腑 病变的脏腑取原穴为主,相表里的 脏腑取络穴为客。
21
三、背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1.诊断疾病 2.治疗疾病 (1)俞、募穴单独应用 俞为阳,“阴病治阳”,治疗五脏病。 募为阴,“阳病治阴”,治疗六腑病。 (2)俞、募穴配伍应用 临床上背俞穴往往与相应的募穴相配使用, 称为俞募配穴法,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
22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1.单独应用 即治疗各自所属经脉的病证,也可治 疗相通的奇经病证。 2.配伍应用 属上下配穴法范围。
23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凡与脏、腑、气、血、筋、脉、骨、 髓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 疗。
24
六、郄穴的内容和应用
1.诊断疾病 2.治疗疾病 急症: 阴经郄穴治疗血证。阳经郄 穴治疗气形两伤的病证。气伤痛,形伤 肿。 与八会穴配合:“郄会配穴”
12
(二)配穴方法 1. 按经脉配穴法
(1)本经配穴法: “本经有病本经求。” 配合原则:根据病性病位,循经取穴、辩 证取穴。 方法:局部选穴多位于头、胸、腹、背的 躯干部,远端取穴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部 位
13
(2)表里经配穴法: “原络配穴法”属本法。
(3)同名经配穴法
14
2. 按部位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 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 和腰部以下。 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属 本法。
15
(2)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为阴;后,指腰背为阳。 《灵枢 官针》“偶刺”及“俞募配穴法” 等均属本法。
(3)左右配穴法: 《 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就是左 右配穴法的运用。
16
二、刺灸法的选择 1.疗法的选择 2.操作方法的选择 3.治疗时机的选择
17
第四节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补母泻子”的应用) 原则:《 难经 六十九难》:“虚者补其 母,实则泻其子。” (1)本经子母补泻法 即选病变经脉上的五输穴进行补泻,实证 取子穴用泻法;虚证取母穴用补法。 以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同的五输穴作为补泻 的基准。
18
(2)他经子母补泻法 A.母子经子母补泻法 本经实证,取子经子穴主治;本经虚证,取 母经母穴主治,称母子经子母补泻法。 B.表里经子母补泻法 本经实证,取表里经子穴主治;本经虚证, 取表里经母穴主治,称表里经子母补泻法。
19
3. 按时选用 二、原络穴的临床应用 1.单独应用 原穴:(1)诊断疾:(1)主治络脉病证。 (2)治疗表里经病证。 2.配伍应用 原络配穴法(主客配穴法) (1)根据脏腑经络的先病与后病: 先病为主,取其原穴;后病为客,取其络穴。 20
下篇
针灸应用
第六章
治疗总论
1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一、补虚泻实
2
1.补虚泻实的基本概念 2.补虚泻实的临床应用 (1)补虚的方法 A.古代关于补虚的方法: “虚则补之”《灵枢 经脉》 “寒者热之”《素问 至真要大论》 “寒则留之” 《灵枢 经脉》 “陷下则灸之” 《灵枢 经脉》
3
B.现代关于补虚的方法: “补其本经” “补其表里经” “虚则补其母” C.临床常用补虚的腧穴: a.偏于补气虚的腧穴: 肾俞、脾俞、胃俞、膻中、肺俞、心俞、 命门、中脘、气海、足三里、太渊、太白、 神门、三阴交。
6
C.临床常用泻实的腧穴: a.用于表实证: 风池、合谷、列缺、大椎、曲池。 b.用于里实证: 天枢、曲池、上巨虚、太冲、内庭。 c.用于痰实证: 天突、膻中、合谷、丰隆、阴陵泉、尺泽。 d.用于血瘀证: 曲泽、委中、十二井、地机、膈俞。
7
(3)补泻兼施 二、清热温寒
1.热则疾之 2.寒则留之
8
25
七、下合穴的内容和应用 八、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26
4
b.偏于补血虚的腧穴: 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悬钟、心 俞、血海。 c.偏于补阴虚的腧穴: 关元、肾俞、血海、三阴交、太溪、膏 肓、阴郄、志室。 d.偏于补阳虚的腧穴: 百会、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命 门。
5
(2)泻实的方法 A.古代关于泻实的方法: “盛则泻之” 《灵枢 经脉》 “满则泄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 “宛陈则除之” 《灵枢 经脉》 “热则疾之” 《灵枢 经脉》 “血实者宜决之” 《素问 阴阳印象大论》 b.现代关于泻实的方法: “泻其本经” “泻其表里经” “实则泻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