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似水,我心永“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深似水,我心永“衡”
16-记者-刘学洁
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衡水辖冀州为九州之首。

衡水,那记忆里总是盛开着桃花的美丽城市,我的家乡,萦绕了我的多少热爱与眷恋,恰似那绕城的流水,缠绵而深情。


衡水,依水得名,傍水而生。

那绕城的流水传达着大自然母亲对这片土地的脉脉深情。

碧水苍穹,是哪块晶莹的蓝色琥珀镶嵌在美丽的燕赵大地?又是哪个深蓝宁静的碧水湾港凝聚了游子的深情?
衡水湖。

它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

它就像母亲,用温润如玉的手指抚摸着华北地区的万物生灵,孕育了燕赵大地的美丽文明。


“尘世牵挂,相守一世的代价,轮回去寻他,相遇桃树下......梦牵绊,不愿醒,一树约定几世续......”书写爱的定义,到底需要几千年的等待,需要几世的轮回?
衡水,又名”桃城”。

每年桃花盛开,遍地粉红,浪漫满城。

茵茵湖畔,落英缤纷,漫步桃花树下,携手低语的情侣,或青春烂漫,或已白发苍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满城的氤氲花香为哪一场动人的相遇而伏笔,漫天的纷纷花雨又是为哪一场倾城的爱恋而纪念?
“......无视浮华重寻他,相遇桃树下......”为爱守候,海枯石烂,地老天荒。


如果说红酒浪漫优雅,那白酒则醇香清雅。

衡水老白干是衡水最著名的特产之一,它的醇香清雅,甘冽丰柔萦绕在美丽的衡水城,使酒的文化成为衡水文化的一部分。

爸爸爱酒,但不贪杯,他自诩诗人的浪漫,借酒抒怀。

妈妈爱酒,她总会在晚餐后小酌,淡品流霞。

妈妈是语文老师,每当她举杯轻呷,我总是暗暗歆羡于她那岁月掩盖不了的才华气质。

我和弟弟却不爱喝酒,也许是年龄还太小的缘故吧,我们都觉得酒太苦、太辣了。

但有时我和弟弟会搞恶作剧,偷偷把酒加到对方的水中,被察觉后还会故作惊奇地说:“这水过期了呀!”
淡淡的酒香,浓浓的亲情。

我不爱喝酒,但亲情这杯醇酒,我愿用一生去品味。

岁月不管人间的悲欢眷恋,成长也意味着别离。

行走在去往远方的漫漫征途,衡水的景,衡水的情,衡水的酒,成为缠绕我的最深情的思念。

i
i本文所有图片源自百度搜索
黄花岗
刘学洁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作此书与汝用诀矣。

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林觉民《与妻书》“黄花岗”原名“红花岗”,后因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葬于此而更名“黄花岗”。

黄花,即菊花,其傲霜节操,于秋同赏,故喻为英烈。

它位于广州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面积16万平方米。

黄花岗墓园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镌于墓坊。

革命圣地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

1918年,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捐资修建了这座烈士陵园。

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记功坊峙立墓后。

墓道两旁苍松翠柏,满园黄花辉映碧血,气
氛庄严肃穆。

园内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都展示着浓浓的民国风,向我们讲述着中华儿女追求自由与民主的那段峥嵘岁月。

抚今追昔
漫步在黄花岗烈士陵园,看两侧苍松翠柏,满园繁花,天真烂漫的孩童抬头仰望着碑顶那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不,有一群有理想的青年抱着誓死不渝的信念,直面清政府的刀枪与炮火,用自己的鲜血浇灌着自由民主之花。

一百多年前的黑夜里,多少青年在痛苦彷徨,悲愤抗争。

然而,要改变就必然要有牺牲,于是,辛亥志士用血与泪写下遗书,义无反顾走向战场。

“吾至爱汝……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

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当离而立离者,不可数计。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黄花岗,埋葬烈士的山岗,如今已开满漫山的菊花——自由的花儿,而今日之中国,亦已强盛民主。

在美丽的神州大地,自由的花正绚烂地绽放……
内蒙古大草原
刘学洁
在祖国的北方,有一片广袤而美丽的草原。

那漫漫的碧海,那缱绻的云絮,那成群的牛羊,是那自由淳朴之乡——内蒙古大草原。

没有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美丽,也没有饰以人权与自由的美丽面纱,也许你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广袤而荒凉。

但当白雪银装展现出它的肃杀与冰寒,当美丽的面纱最终被摘落,在原始而淳朴的大草原上,孕育发展千年的独特文化依旧自顾自美丽而茁壮。

千百年来,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生活的民族根据大草原独特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生活方式,并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辉煌文明。

每逢节日盛典,蒙古族的人民便会穿上美丽的民族服装,围着篝火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蒙古人民有时会举办“那达慕”盛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人与狼曾为生存进行着生死较量。

然而,蒙古人眼中的狼却不像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是凶恶残酷的代表。

相反,蒙古人在与狼较量的过程中向狼学习战术。

所以,蒙古人敬畏狼,甚至把它们作为图腾来崇拜。

文革期间,知青陈阵根据自己在内蒙古的经历写成的《狼图腾》一书,便记述了蒙古人敬畏狼,与狼“相爱相杀”,与狼斗争却又把狼作为图腾来崇拜的故事。

美丽而又神秘的大草原,是王立春阿姨写作《魔法向日葵》的灵感来源。

书中讲述了一个名叫宝轮的小姑娘,在十一岁生日时被告知自己是大草原的第十二代葵花公主。

她拥有可以散发出葵花香气和在危险时变身魔法向日葵救助自己和他人的魔法。

但是她又面临王位之争,以及整个大草原被黑暗势力“黑寡妇”控制的威胁。

善良而勇敢的她,为了保护美丽的大草原,与恶势力展开了惊险而动人心弦的较量。

片段欣赏
过十一岁生日那天,当我拿起镜子照自己时,镜子里突然出现了一朵大大的向日葵花,我使劲晃了晃头,但镜子里还是那朵金灿灿的葵花我隐约还闻到了一股花香。

我扔下镜子,傻了……
过完了11岁生日,我有一种发现--我能隐隐约约听见校园花坛里花儿们的说话声,虽然声音有点儿模糊。

我知道我天性中的东西已开始显露了。

……
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虽然你没有温润怡人的气候,有的只是粗犷凛冽的草原季风;虽然你没有足以矜傲世界的现代科技,有的只是适合自己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特色文明。

但是,你以坦荡自然的姿态展示着你的独特美丽,不虚伪、不矫柔。

在你广袤的怀抱中,人类的思想和想像得以自由驰骋。

上海
刘学洁
以前我并不喜欢上海,也许是因为看多了张爱玲的小说,印象中的上海的生活就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腐化生活。

又因为学习生活很忙,我没有过真正去了解上海,所以对上海的这种错误印象便一直存在我的脑海里。

直到,我的同学被上海的一所大学录取……我在网上查遍了关于那所大学的所有信息,还有上海的地图和信息。

所以,如果可爱的读者你们想要去上海旅游的话,我可以当你们的小导游呦~
让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上海的名胜景点吧
东方明珠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坐落于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上,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

塔高468米,高塔和左右两侧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一起,形成双龙戏珠之势,是上海改革开放的象征。

十一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从蔚蓝的空中串联到如茵的绿色草地上,两个巨大球体宛如两颗红宝石,晶莹夺目。

东方明珠科幻城位于塔底,有森林之旅、南极之旅、魔幻之旅、藏宝洞、迪尼剧场、欢乐广场、激光影院、动感影院、探险列车等。

东方明珠塔内的上海历史博物馆,是专门介绍上海近百年来发展史的史志性博物馆。

馆内陈列分国中之国的租界、旧上海市政建设和街景、近代城市经济、近代文化、都市生活、政治风云等六大部分,全面地展示了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是一个形象生动的人文景点。

外滩建筑群
150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

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

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

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

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

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老城隍庙
城隍是道教中城市的保护神,相传明永乐年间(15世纪初)上海知县张守约将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庙(又名霍光行祠)改建成了今天阿拉所见的城隍庙。

抗战后,为与新城隍庙(原址在金陵西路连云路口)相区别,故称老城隍庙。

老城隍庙艺术竞技馆,内有斗鸡表演、杂技表演及霹雳书法等“中华一绝”的民俗艺术。

浦东国际机场
浦东国际机场位于浦东新区东南端的机场镇和南汇县祝桥镇境内,濒临东海,新机场主楼建筑外形犹如一只展翅的巨型海鸥,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象征意义。

浦东国际机场是世界上唯一允许游客进入航站空馆指挥塔楼的国际机场,体现了中
国日益开放的胸襟与日益强大的气势。

多伦路文化街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是虹口的一条小街,路不过550米长,蜿延蛇行,曲径道幽。

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沪上的人文风情。

这条在地图上难觅其踪的小街,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曾在这里聚首、呐喊、战斗。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公啡咖啡馆这些都是他们的战场。

一个多世纪以来,多伦路及周边的几条马路,从一个侧面集中显现了了这个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

上海老街
走进上海老街,仿佛回100年前上海的繁华集市。

这条豫园商业旅游区内风格独具的老街,历史上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一直是连接十六铺(小东门)和城隍庙、豫园地区的人文走廊。

时代更迭,独品繁华与落寞,一座城见证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抗争与振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