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财富,还是分配财富

合集下载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制度支撑的思考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制度支撑的思考

Industrial Finance 产业财经9摘 要: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如何迈向经济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高标准市场体系、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等五大制度支撑,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根本的长远之策。

关键词:所有制;分配方式;市场体系;科技创新;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规律的使然,是中国人民生活富裕、需求层级逐步提高和迈向新时代经济强国的必然要求。

以市场化为目标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构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市场经济体制等三位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构架,并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对外开放体制一起构成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制度支撑,是新时代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之策。

一、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根本制度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结构是经济大发展的根本前提。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决了温饱问题,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个体经营、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造就了广阔繁荣的巨大市场。

从1952年到2019年中国经济GDP平均增速8.33%,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无出其右,取得这样的成就与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和改革开放后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改革密不可分。

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人类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发展方向,只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为预防当前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起到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因此,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主要实现形式之一,要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大国有企业混改力度,积极探索与其它所有制形式企业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自身活力和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改革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监管体制,赋予国有企业完全的“人、财、物”经营管理自主权,不断破除束缚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国有企业真正能成为市场发展的主体。

太平洋建设

太平洋建设

一、太平洋建设人对企业文化的诠释系统理论经过反复实践形成系统思想,再由系统思想升格为系统理念。

系统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成为全体员工自觉信奉、倡导并践行创造的价值取向。

二、太平洋建设企业文化重在突出三性:务实性、执行性、绩效性三、太平洋建设四大文化内核1、太平洋建设宗旨:以社会为已任,以企业为本位,牛羊结群,创造财富,赢得共赢,完善自我。

以社会为已任:坚持实业报国,突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大化,注重权力公众化、资产社会化,做到私有共用、私营共有,倾情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人办的新国企。

以企业为本位: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使每一个企业都能从小做大,从大做精,从精做强,从强做优,在择业、经营、管理上都能先人一步,成就企业的百年基业。

牛羊结群:太平洋建设人要像牛羊一样成群结队,发挥各自“方毅刚勇”、“柔韧圆通”的优势,众志成城不断开辟太平洋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创造财富:全体太平洋建设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集聚财富,创造财富,分配财富。

崇尚财富如水,做到“你有、我有、大家有”。

完善自我:要想不被别人打倒,唯有自己打倒自己。

太平洋建设人在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我中实现自我完善。

赢得共赢:聚为台,合为赢。

爱拼才会赢的时代已经过去,聚合才会赢的时代已经到来。

双赢、共赢、才能都赢。

2、太平洋建设精神:严谨、坚毅、务实、开拓、拼搏、奉献严谨: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坚毅:刚毅执着,坚定超越务实:脚踏实地,雷厉风行开拓: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拼搏:勇往直前,永做强者奉献:事业为重,奉献企业3、太平洋建设标准:方毅、刚勇;柔韧、圆通方圆有度,刚柔相济。

做人的脊梁是品质:方毅与刚勇。

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不论公私、屈伸、荣辱乃至生死,从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始终坚守做人之本,保持气吞山河的魄力,挺直砥柱般脊梁,支撑起一片希望与明媚的天空。

做人始终把握好原则与圆润的度。

成功的手段是智慧:柔韧与圆通。

西方哲人苏格拉底总是笑眯眯地倾听别人对其演讲提出的质疑,这就是柔韧与圆通的典范。

财富的创造和分配

财富的创造和分配

交换改变了人类历史
•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是争权的社会,是独裁 社会,是单赢社会。 • 双赢代替了单赢,人力从 互相抵消变为互 相合作。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 二百年的进步超过了几千年的进步。从寿 命,人口可证明。 • 但是前提是人与人的平等和自由。取消了 法律层面上的特权。
改革前后的比较
• 改革前相信劳动创造财富。为了富裕叫大 家多劳动。结果失败了。 • 工业化,大炼钢铁,以粮为纲,战天斗地, 不怕苦不怕累,统统都不成功。 • 市场化成功了。理论上并没有讲清楚,但 是全民经商却成功了。 • 是实践改变了中国。理论还是滞后的。
处世的新原则
• 把每个人享受人生视为世界第一目标。 • 国家要为百姓牺牲,而不是百姓为国家牺 牲。 • 不要上当受骗。 • 更不要莫名其妙地内斗。 • 把扭曲的理论纠正过来。 • 建设和谐社会。


我国缓解贫富差距的现状
• 贫富差距和社会稳定。和香港比较。 • 社会稳定的问题何在?正义的缺失。 • 我国的个调税起了反调节作用,因为主要是对工 薪阶层在征税。对富人的收入征不着税。 • 俄罗斯个税改革的成功给我们极大的启示。他们 提高起征点,削平了累进税,改为统一税率。结 果税收收入增加了25%。 • 累进税制是一种先进的税制,但只有当征管已经 完善的情况下。否则是自欺欺人。 • 我国的民间慈善得不到政府的鼓励,发展十分困 难。
金融危机和财富创造
• 即时交易和未来交易。金融危机是因与未 来做交易而发生的。 • 储蓄,投资,投机都是与未来做交易。 • 投机是否创造财富? • 区分投机集团和正常集团。 • 投机是在时间上调剂余缺,类似于在空间 上调剂余缺,都能够创造财富。 • 投机太多搞乱了价格信号,把市场变成赌 场。
交换不是等价的

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财富分配的辩论辩题

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财富分配的辩论辩题

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财富分配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个人财富积累对社会财富分配的积极影响):个人财富积累对社会财富分配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个人财富积累可以激励个人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创业,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劳动者是财富的创造者。

”只有当个人有了动力和动力去创造财富时,社会的财富才会不断增加。

比如,像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通过创立苹果公司,不仅为自己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创新成果。

其次,个人财富积累可以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财富积累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从而推动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增长。

正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每个人都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就像是被看不见的手推动着整个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只有当个人通过努力工作和积累财富时,社会的经济才能够不断壮大。

最后,个人财富积累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共事业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许多富豪通过捐赠财富来支持教育、医疗、环保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亿万富翁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通过成立慈善基金会,为全球范围内的贫困人口提供援助,改善了社会的公共福利。

综上所述,个人财富积累对社会财富分配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激励个人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以及支持社会的公共事业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反方观点(个人财富积累对社会财富分配的消极影响):个人财富积累对社会财富分配有着消极的影响。

首先,个人财富积累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越来越穷,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问题。

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只有当个人财富不再过分积累时,社会的财富才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

其次,个人财富积累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许多富人会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

社会财富创造与再分配

社会财富创造与再分配

社会财富创造与再分配一、财富创造:创新的动力在现代社会,财富创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财富的创造依赖于创新,而创新的动力则源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

当社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更便利的服务和更高效的生产时,创新者就有机会根据这些需求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市场进行投资和创业。

科技的进步也为财富创造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使得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因此,财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迭代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财富再分配: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平衡财富再分配是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在市场经济中,财富再分配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等方式实现。

适度的再分配可以调节社会收入差距,缓解贫富差距扩大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消费能力和增加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再分配过度或者再分配不当也可能扼杀创新动力和经济活力,限制资本和人才的流动,阻碍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财富再分配需要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率,实现平衡发展。

三、创新教育与社会财富创造创新教育是社会财富创造的基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个人成功的关键要素。

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尝试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的创新者和创业者,推动社会财富的创造。

除了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创新教育,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给予创新者,例如创业基金、科技孵化器和创新研究中心等,以支持和激励创新者实现他们的创新梦想。

四、社会责任与财富再分配在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企业和富豪阶层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遵守劳动法规、推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为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富豪阶层也应该在财富再分配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慈善捐赠、设立基金会和投资社会项目等方式回馈社会。

亚当斯密的财富观

亚当斯密的财富观

亚当斯密的财富观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他的著作《国富论》被公认为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对财富观的独特见解影响了后世的经济学和社会思想。

本文将探讨亚当·斯密的财富观,深入剖析他对财富的定义、创造和分配的理念。

一、财富的定义斯密将财富定义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物质资源的总和,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具体的生产要素。

在他看来,财富的本质在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只有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才能使得生产率提高,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财富的创造斯密认为,财富的创造归结为劳动力的生产力。

他认为,劳动力是财富的源泉,而劳动力的生产力则决定了财富的创造能力。

斯密强调劳动分工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劳动分工,每个人专门从事某一特定的生产活动,可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大的财富创造。

同时,他也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应该超过其实际工资,这样才能实现财富的积累。

三、财富的分配在斯密看来,财富的分配应当遵循自由市场的规则。

他主张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机制能够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从而实现财富的有效分配。

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即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体的自私追求会被转化为整体福利的最大化。

市场机制能够根据供求之间的平衡自动调整资源分配,从而促进财富的公平分配。

四、财富观对社会的影响亚当·斯密的财富观对后世的经济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财富观倡导了市场经济原则和自由放任政策,对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斯密的财富观强调了合适的资源配置和劳动分工对财富创造的重要性,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他也对财富的公平分配提出了一定的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总结亚当·斯密的财富观充满睿智和洞见,他通过对财富的定义、创造和分配的独到见解,深刻揭示了财富的本质及其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国家经济的发展,最终都要靠经济的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没有经济,就没有国家。

经济是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社会中任何一个东西的产生,它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没有完全脱离经济基础,但却有很多国家没有完全脱离经济基础。

所以说不管国家有多强大,都不能脱离经济的发展。

那么经济又有哪些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维持社会稳定•(1)保持社会稳定:国家经济的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经济,社会就会出现动荡,从而破坏整个社会体系。

(2)维持生产生活正常运转:一个国家的经济能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和生产物质支持,满足国民的需求;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3)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那么就会出现恶性竞争、贫困和腐败等现象。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目前还是非常落后的一个国家。

如何快速发展国民经济?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如果说一个地方的人不具备基本技能的话,那就很难保持这种能力;而如果一个地方有了较高科学技术水平,在经济上则更容易取得发展机遇。

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来保证可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经济这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创造财富•财富是在人们有了一定的生产需要以后才会产生的,但是也不是什么财富都会产生的。

这部分财富有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

随着生产需要进行生产,可以产出更多财富。

因为人们在创造财富过程中是需要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其他劳动成本的。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将创造出来的财富进行再创造,还可以使创造出来更多的劳动力和更多的资本,增加了劳动者之间交流和交换财富的可能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而且可以通过增加生产劳动者之间交流和交换财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创造财富也是需要将自己未来生产出来财富再投资才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并在其中包含了对财富观的思考。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马克思对财富的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马克思认为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

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创造财富的根源。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制度,指出劳动者被剥夺了创造财富的权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而大多数劳动者则得到较少的报酬。

马克思强调了人类劳动的价值,认为劳动者应该分享创造的财富。

马克思认为财富的分配应该是公平的。

在他看来,财富不应该只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公正的分配。

他提出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贡献,并按照需要获得财富。

马克思还谈到了财富的私有制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的私有制使得少数人能够通过占有和控制财富来获得更多的财富,并且能够将财富传给后代。

马克思认为,财富的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念,主张财富的公有制,即财富属于全社会,由全社会共同控制和管理。

马克思还关注财富的流通和消费。

他认为,财富应该通过公平的交换和合理的消费来流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买卖关系实现的,而买卖关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财富的流通和消费是虚假的,不符合社会的真实需求。

他提出了以人民的真实需要为导向的社会主义财富流通和消费的理念。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强调了劳动创造财富、财富公平分配、财富公有制、财富流通和消费的合理性。

这些思想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财富观在当代仍然具有启示性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是谁在创造财富?——论广义劳动和狭义劳动

是谁在创造财富?——论广义劳动和狭义劳动

是谁在创造财富?——论⼴义劳动和狭义劳动这个社会是谁在创造财富?财富是怎么分配的?谁在获取财富?财富在不同的⼈之间如何转移?我们每个⼈每天的⼯作是不是都在创造财富?——今天,笔者将从⼴义劳动和狭义劳动的⾓度出发,阐述这个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分配原理。

这是⼀个普遍性的原理,了让每个⼈对劳动的价值和财富的获取树⽴正确的观念。

解这个原理的基本内容,有利于让每个⼈对劳动的价值和财富的获取树⽴正确的观念。

笔者今天提到的⼴义劳动、狭义劳动和之前⼀些学者、教授或经济学家所论述的概念都有所不同。

(如:劳动⼒有⼴义和开创性地把社会上所有的劳动现狭义之分,⼴义上的劳动⼒指全部⼈⼝;狭义上的劳动⼒则指具有劳动能⼒的⼈⼝。

)笔者开创性地把社会上所有的劳动现象都叫做⼴义劳动;⽽⼴义劳动⼜分为两类,即:狭义劳动和其他劳动。

狭义劳动】】:I,【狭义劳动体⼒劳动为主,劳动对象是物,劳动之后对象的外形或本质发⽣了变化,这种变化使劳动对象产⽣了使⽤价值,这种劳动⾏为,直接创造价值,我们把它称为狭义劳动。

狭义劳动的主体有:农或具有了更⾼更⽅便的使⽤价值。

——这种劳动⾏为,直接创造价值,我们把它称为狭义劳动。

民、产业⼯⼈、厨师、⼿艺⼈等。

II,【其他劳动其他劳动】】(分为三个⼦类):劳动对象是物,但是劳动之后,没有改变物体的外形或本质,只是改变物体的存在空间,其劳动的结果就是使1)劳动对象是物,但是劳动之后,没有改变物体的外形或本质,只是改变物体的存在空间,其劳动的结果就是使⽤价值的空间转移⽤价值的空间转移(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劳动对象的使⽤价值),⽐如运输者的劳动。

劳动对象是⼈本⾝,劳动结果是对⼈精神或⾁体的改变,⽐如按摩师、外科医⽣的劳动。

2)劳动对象是⼈本⾝,劳动结果是对⼈精神或⾁体的改变,劳动对象是虚拟的事物(最终要落实到⼈),劳动结果是对⼈的精神改变,⽐如⽹络游戏开发者的劳动。

3)劳动对象是虚拟的事物(最终要落实到⼈),劳动结果是对⼈的精神改变,城市中⼤部分劳动者都属于其他劳动者。

中央财经委员会强调的三次分配是什么意思

中央财经委员会强调的三次分配是什么意思

中央财经委员会强调的三次分配是什么意思?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引起了高度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三次分配”呢?今天,我们就花点时间讲讲我的一点看法,希望给你一点启发。

— 1—初次分配我们先从初次分配说起。

我们说整个社会的运转,依赖三个“部门”。

社会是如何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三次分配。

分别由三个部门来完成:商业、政府和公益。

商业,是最基本的部门,也称第一部门,创造财富,提供服务,提高整个社会的总福利。

什么是商业?商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为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比如,汽车、手机、家电是有形的产品,它们是商品;教育、医疗和旅游,是无形的产品,它们属于服务。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商业的本质是交易,并且参与交易的各方都期望从中获得报酬或利益,通过货币和商人这两大媒介来促成交易。

那,商业如何创造财富?所有美好生活,首先来自于勤劳创造。

比如,企业通过生产并售出产品赚钱,个人用勤劳的双手获得收入,这都是在商业的土壤里,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财富,是在“交换”的强烈刺激下,用越来越高效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所以,商业是整个人类财富的初次分配。

— 2—再分配但是,在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过程中,仅通过商业部门来分配,可以做到完全公平吗?不一定,分配机制总有不完全公平的地方。

因为商业部门的规则有时是不完备的,不一定完全公平。

有些人付出同样的努力,却没得到合适的财富分配。

先天占据优势的,就会获得更多;而出生、身体状况、教育程度,都会导致机会不平等。

这时,就需要政府,这个第二部门。

政府做什么呢?行使“再分配”职能。

通过税收、收费、补贴、救济等方式,在商业部门的第一次分配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分配,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平性。

比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和缴纳五险一金的方式,政府先把钱收走,再分配给其他人。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为了进行社会生产经营而 必须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对应形式 是否属于 劳动收入 否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股票转让所得、债券 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 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在私营、外企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 津贴收入 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否 是
(2012扬州模拟)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 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 )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按生产要素分 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收入差距扩 大,故排除①。④错,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某方面需求 的属性,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可分配价值, 而不是使用价值。通过科技入股,推动企业效益增加,可 见②正确。通过科技入股,可见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 作用,故③正确。
(2)按生产要素分配可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能使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体现了效率的要求;但劳动者和生 产要素投入者在收益分配过程中要遵循机会均等、规则平 等的原则,这又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透过联想分配看意义
联想充满活力的分配体制促进 了联想的飞速发展。大量人才加盟 联想,大量资本购买联想股票,投 资联想,联想产品不断更新换代, 推陈出新,联想股票不断升值,联 想投资人也因而获益。 联想的发展造就了无数个百万 、千万、亿万富翁,为社会创造了 巨大财富。
平均分配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是他在《资本论》中阐述的一种关于财富产生和分配的理论。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财富的产生和分配取决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财富的产生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劳动,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得原材料并加工成有用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创造出财富。

从这个角度来看,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而劳动者则是财富的创造者。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的产生和分配发生了变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了商品,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利用劳动力创造出更多的财富,通过剩余价值的形式将财富占有。

这就是所谓的剩余价值理论,即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大于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分配是不公平的。

少数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实现财富的积累,而劳动者则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得到有限的工资。

这种不平等的财富分配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财富是社会性质的财富。

财富的产生和分配是通过社会生产关系来实现的。

要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起一个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还指出了财富的积累和集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剩余价值的存在,资本家可以通过再生产过程将原有的财富转化为更多的财富,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形成了财富的集中。

这种财富的集中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劳动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劳动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劳动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在中国的初中政治课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理解劳动的意义、劳动的原则和劳动的价值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对劳动初中政治知识点的总结。

一、劳动的意义1、劳动的社会意义劳动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劳动的形式和意义也有所不同。

然而,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都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手段。

2、劳动的个人意义劳动不仅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通过劳动,人们不仅获取生活资料,还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成就。

因此,劳动不仅是对社会贡献的行为,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3、劳动的人文意义劳动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文明。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二、劳动的原则1、自愿原则劳动应当是自愿的,不得以强迫手段进行。

劳动者应当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工作,不得被强迫从事劳动。

2、公平原则劳动报酬应当公平。

不同的劳动应当得到相应的报酬。

劳动者的报酬应当与其所做出的劳动成果相匹配,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歧视。

3、保护原则劳动者应当得到保护。

雇主应当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合作原则不同的劳动者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生产任务。

劳动者之间应当团结协作,共同发展,不得相互攀比和竞争。

5、奖励原则优秀的劳动者应当得到奖励。

劳动者应当受到鼓励,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和素质,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以上是劳动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促进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劳动的价值1、创造财富劳动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

通过劳动,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各种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2、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劳动,人们得以实现自我价值。

每个人的劳动,都是对社会的贡献。

社会财富创造与再分配

社会财富创造与再分配

社会财富创造与再分配在现代社会中,财富的创造与再分配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财富的创造涉及到经济发展、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而财富的再分配则关乎社会公平与正义。

本文将探讨社会财富创造与再分配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一、财富的创造财富的创造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创新不仅仅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也涉及到商业模式、管理理念和社会机制的创新。

通过不断地创造和创新,社会实现了财富的增加和积累。

财富的创造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激发了经济主体的创新活力,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和资源的配置,市场经济使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实现了财富的创造。

同时,市场经济也给予了个人和企业自由追求经济利益的空间,激励了他们积极参与创造财富的过程。

二、财富再分配的意义尽管财富的创造带来了社会繁荣和经济增长,但财富的再分配问题也逐渐凸显。

财富再分配涉及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问题。

在一个社会中,财富的分配不均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和不公平。

因此,财富再分配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任务。

财富再分配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缩小贫富差距,更在于提供机会平等和基本保障。

通过再分配政策,社会可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权利。

同时,再分配政策也有助于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公平的机会和保障。

三、财富再分配的挑战然而,财富再分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财富再分配需要精确的政策设计和平衡。

政府在制定再分配政策时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关系。

不当的再分配政策可能会扼杀创新和个人的积极性,影响经济的发展。

其次,财富再分配还面临着资源有限和利益冲突的问题。

在再分配过程中,政府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但资源的分配往往涉及到各方利益的冲突。

如何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最后,财富再分配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

劳动创造财富的两个问题读书文摘读书笔记读书感想

劳动创造财富的两个问题读书文摘读书笔记读书感想

劳动创造财富的两个问题
1劳动创造财富,天花板很明显。

2劳动能够创造财富,但是劳动本身并不分配财富。

创造财富不叫赚钱,分配财富才叫赚钱。

就像我们很难衡量一个体力劳动者和一个脑力劳动者谁创造的财富更多,我们只能说,脑力劳动者拥有的分配财富的权力更大,因为他们更稀缺。

所以,勤劳未必能致富。

致富的本质,并不是创造财富,而是分配财富。

创造财富靠能力,而分配财富靠稀缺。

一切的分钱方式,无外乎优先和劣后
一是辛苦赚钱阶段,人力优先,资本劣后;
二是资本收益阶段,资本优先,人力劣后;
三是均衡阶段,人力、资本均衡分配;
四是超出预期阶段,资本优先,人力劣后。

信用,是一个人最大的资产
公平、公正和公开
公平,我们可以理解成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万物。

公正,可以理解成选“哪一把”尺子来丈量。

公开,我们可以理解成把丈量的过程展示给公众,让同意公正者监督公平。

劝酒的本质,是服从性测试
真正的领导力,来自内心的追随,而不是行为的服从。

劳动伦理的意义主要有几个方面

劳动伦理的意义主要有几个方面

劳动伦理的意义主要有几个方面劳动伦理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劳动伦理对于个体的发展和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劳动。

通过劳动,个体能够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获得经济收入,实现自我价值。

劳动伦理强调了劳动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并提倡个体通过合法、诚实、正义的努力去创造财富和价值,推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劳动伦理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劳动者都能够按照伦理要求去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劳动规则和道德规范,社会就会充满正能量,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如果劳动者不遵循劳动伦理,违背劳动合同,逃避工作责任,虚假宣传等行为,将会导致社会的不满和紊乱,破坏社会稳定。

第三,劳动伦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劳动者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劳动伦理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生存。

树立诚实守信、勤劳敬业、创新进取的劳动伦理观念,能够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声誉。

同时,合理地调动和利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遵守劳动伦理还能够减少劳动冲突和法律纠纷,降低企业的劳动成本和经营风险,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第四,劳动伦理对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也是分配财富的过程。

劳动伦理要求,在分配财富时,应该根据劳动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回报。

劳动伦理反对任何形式的劳动剥削和不公正待遇,主张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原则。

只有实现了劳动的公平,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最后,劳动伦理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

劳动伦理提倡中外劳动者坚持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以平等、互利和尊重为基础,共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尊严。

只有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劳动伦理,才能实现各国劳动者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李勇:创造财富比拥有财富更重要

李勇:创造财富比拥有财富更重要

李勇:创造财富比拥有财富更重要
赵发中
【期刊名称】《《中国商界》》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约访李勇已有两个多月了,他一直很忙,作为华融建信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华永集团董事长,李勇甚至需要5个秘书来帮他处理各项事务。

终于在一个周六晚上,记者在李勇参加完海关总署的一个会议后采访了他。

作为一个特大型企业的领头人,李勇很低调,几乎很少上媒体宣传他自己。

他也从不把企业的发展壮大看成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团队奋斗的结果。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赵发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7
【相关文献】
1.论工业设计创造财富的四个重要元素 [J], 刘全利
2.创造财富比继承财富更重要--访RockVest集团执行董事尼古拉斯·洛克菲勒先生[J], 户才和
3.谁创造财富谁毁灭财富—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富创造和毁灭排行榜 [J], DavidGlassman;华彬;等
4.碳市场配额分配:一个创造财富和转移财富的过程 [J], 潘晓滨;
5.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办企业 [J], 段绍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以义取财的素材

关于以义取财的素材

关于以义取财的素材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对待财富的态度和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他了解人们追求财富的普遍心理,但是强调要以义取财;他理解财富增长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基础,所以强调先富后教;他深谙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因此主张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无论是追求财富、创造财富还是分配财富,孔子都力求将其框定于仁德与道义的范畴之中,体现了他对于社会公正的期许。

首先,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语出《论语·里仁》,以下只注篇名)。

如果富贵可得,哪怕从事低贱的工作也无所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述而》)。

孔子还曾对颜回说“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史记·孔子世家》),他希望心爱的弟子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自己甚至可以去给发了财的颜回做管家。

可见孔子是旗帜鲜明地鼓励人们追求财富的。

他还进一步指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泰伯》)。

如果国家政治清明,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追求富贵的机会和环境,个人还是不能摆脱贫贱的话,那说明努力不够,绝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但是,当追求财富与坚守道义相矛盾时,孔子绝不会放弃道义。

喜爱富贵厌恶贫贱,本为人之常情,“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如果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财富、摆脱贫贱,那就宁肯不处富贵、不去贫贱。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常有人以此为依据来证明孔子“重义轻利”,其实,孔子“重义”确是事实,“轻利”的说法则值得商榷。

他从不反对而且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只是当求利与道义不能两全时,他赞赏能坚守道义的君子,鄙视只知求取钱财而违背道义的小人。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基于道义的财富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是最贴切的表述。

孔子的一生,在面对富贵时始终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来要求自己和门下弟子。

他曾经官至大司寇,但是因为“三桓”背弃道义而选择放弃;他率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如果肯妥协,也仍有机会谋取官职求得富贵,不再过贫贱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财富,还是分配财富
“现代性”早已与“风险社会”紧紧捆绑,只是我们的体验来得稍微迟了些。

但迟归迟,总还是来了。

6月12日,上证指数冲至5178.19点,整个社会被财富的兴奋所动员,正当许多人狂热地喊出“10000点”的预测目标之时,随后A股就调头直下,一泻千里,至7月9日探底3373点。

数据显示,不到一个月,全国5076万持仓账户户均损失超过40万元,最厉害的几日,一日逾4万多亿元市值灰飞烟灭。

这些消失的财富,究竟到哪里去了?
下面这组数据或许能提供部分答案: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减持套现获利5000亿元,A股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2856.8亿元,新上市公司首发又拿走了1461亿元,印花税抽走了1000亿元,券商则总体获利近1000亿元;当然,还有那些数量巨大的在股市暴跌前套现的离场者。

他们才是这轮“行情”的赢家。

不过,我们很难获得准确的“大数据”,从而在输家与赢家之间建立等式或不等式,以便回答另一个问题:股市能创造财富吗?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与财富有关的两个核心问题是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搞清楚股市究竟具有何种功能,我们才
能讨论政府在其中应该有什么合理作为。

我们期望的股市是这样的:它以一种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的角色出现,把社会闲散资金集合起来,帮助好的企业做得更好,赚更多的钱,然后推动股票价格上涨,让作为投资者的股民获益。

但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股市却是这样的:股票价值与它背后的公司价值完全没有关联,股市涨跌与公司创造财富的能力根本脱钩,它不是实体经济的影子,完全是参与者财富此消彼长的赌博游戏。

前者是制度设计的初衷,后者是股市运行的现实。

无论是哪一个,股市都不会直接创造财富,但前者可以通过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间接促进社会财富增长,后者则完全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赌场,只剩下财富转移的功能。

政府对股市的监管与改革,根本上说是要强化其前者的功能,抑制其后者的“副作用”。

但我们遗憾地看到,这一次中国股市积累已久的“副作用”终于大爆发。

正常情况下,企业是财富创造的主体,市场是初次分配的主宰,政府是二次分配的主导者。

把股市的“副作用”玩大了之后,脱缰的股市会绑架和异化政府的二次分配职能。

股市下跌时,人们会强烈呼吁政府救市、托市,在此过程中发展出一种天方夜谭式的观念:政府托市,可以把股市托上去,进而可以把国家的经济托上去。

这意思,跟开足马力印钞票就可以快速增加社会财富差不多。

对个人而言,货币当然就是财富,但对国家而言,问题要复杂得多。

一国财富的多寡,除了天然的存量,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企业的创造。

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道理不复杂,但经由复杂的制度设计之后,货币具有的财富符号的意义,很容易带来认识上的模糊。

出于对社会财富更强有力的占有与控制的本能,政府往往有亲自上阵的冲动,跟个体一样,常常把分配财富的活动误认为是创造财富。

如果一种社会分配制度很好地迎合了这种共同错觉,那么它存在的道义基础是成问题的。

100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就在《财富的分配》一书中提出,社会的公正是现存社会制度存在的前提,而造福人类的程度则影响着现存社会的发展方向。

如果它不能为人类造福的话,那么,这个制度继续沿着现有方向发展无疑是个错误。

印钞票本身永远不会创造新的财富,但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成为国际货币,就能通过发钞缩水他国财富这一掠夺性手段以自肥。

同样,资本的非生产性食利行为也不会创造社会财富,只会转移财富,转嫁痛苦。

随着金融资本年代的到来,资本食利和套利日益严重。

从数据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下降趋势明显,由1996年的53.4%下降至
2011年的44.93%;而资本收入所占比重则从34.03%上升到40%左右。

为了鼓励财富创造,必须抑制在初次分配中资本的利得,提高劳动所得的占比。

目前,已经有学者呼吁“遏制经济的过度金融化”。

以创新为幌子的金融衍生品一旦脱离实体经济需求,将变成食利“利维坦”。

同样重要的是,政府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资本通过非生产性过程进行财富转移的行为,因为资本参与财富分配,只有在它对财富创造有真正促进作用的情况下才是正当的、合理的。

这首先要求政府自身认清社会财富的真正来源,避免舍本逐末。

时刻应该记得,增进全社会的福祉,有赖于社会财富的创造,而政府主导的财富分配,原则是公平公正,目的是激励财富的再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