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论(第三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规律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C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4、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5、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6、生产关系是指(A)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7、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是(D)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D、公有制和私有制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9、“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D)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B、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一样有其客观规律1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D)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12、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基本矛盾D、人民群众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1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B)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15、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源于(D)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7、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8、上层建筑是指(D)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19、社会形态是(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20、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2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22、社会革命根源于(D)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23、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24、“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5)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授课学时:6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导课:【教师复习提问】: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的基本缺陷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

宿命论:认为神秘的客观精神、天命决定历史(客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历史(主观唯心主义)。

它们的主要缺陷是:其一,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其二,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本属性? •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 ①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2021/1/14
• ②世界上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
• ③任何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或 “脱离运动的物质”的观点都是错 误的
• (4)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021/1/14
• 物质的具体形态及其具体运动形式是无 限多样的
• 与形而上学根本否认矛盾的思维方 式相反,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 观存在,承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 及每一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都自始至 终存在着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 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021/1/14
•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 对立的联系与发展观。其对立主要 表现在:
•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三节 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 基本规律
• 一、对立统一规律 • 二、质量互变规律 •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2021/1/14
一、对立统一规律
• (一)矛盾的基本属性 (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021/1/14
二、质量互变规律
• (一)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 (质、量、度) • (二)量变和质变 • (三)量变和质变的普遍性 • 和复杂性 • (四)质量互变规律的 • 方法论意义
2021/1/14
2、 辩证法用永恒发展的思维方 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 运用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我们就 能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 科学,毛泽东思想是发展科学,作 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 平理论也是发展的科学。
2021/1/14
3、 辩证法用矛盾即对立统一的思维 方式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第二章内容讲世界的本质、本原,讲“世界是什么?”也就是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那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三章内容讲“世界的状态”。

讲各种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唯物论是马哲的基础,辩证法是马哲的“灵魂”,形容它无处不在。

唯物论和辩证法在马哲体系中是自觉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它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二者不可分割地科学地揉合在一起。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一节是辩证法部分的小绪论)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一方面与唯心主义辩证法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同,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定义有三种相似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总纲)(1)讲联系联系的观点(2)讲发展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叫总纲,也是它的基本观点。

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宇宙间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同时也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静止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完全是一致的。

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主要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它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暂时性和过程性,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普遍规律;稳定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普遍的;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犹如智慧的大树,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三大规律”的学说是它的“主干”,“五对范畴”是它的“枝叶”。

A、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五对范畴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和系统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它们没有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第四章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第四章实践

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 实践的本质 三、 实践的内在矛盾 四、 实践的基本类型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
中国哲学:“践行”、 “实行” 或 “行”,尤指道 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伦理和政治行为(亚里士多德) 生产劳动——抽象的精神活动(黑格尔) 理论的活动是真正人的活动(费尔巴哈)
性。
• 首先,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 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其次, 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 践活动, 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人 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
• 最后,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集中体现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 质概念
二、运 动、时 间和空

三、自 然存在 与社会
存在
一、物质概念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人们自然 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杂多与变化的现象中 是否有某种本原性的实在作为其统一的基础。 这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或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观点。
第三个环节:
从动物心理到
人类意识—— 决定性的环节。
意识固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但意识的产生 却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意识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 生,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劳动和语言不仅是人类意识得以产生的主要推动力, 而且还是人类意识不断发展并日趋复杂和严密的主要 推动力。
意识是不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意识是物质 的特殊属性, 即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意识就 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 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第0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第0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辩证关系时,特别注意探究资本主义的法权关系。他 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决定着其意识形态的 根本性质,也决定着它们的法权关系。资产阶级所标 榜的权利平等和公平,不过是商品生产关系的抽象表 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品的所有者必须按照价值 尺度进行自由交换,才能使产品成为商品。
第四节 资本批判与人的解放 • 一、资本的“本性”与资本主义“拜物教” • 二、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 三、共产主义的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一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过程和意义
• 《资本论》浸透了马克思长达四十余年的思考和探索, 要把握和理解《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丰富而深邃的哲 学思想,必须首先对其写作过程、理论结构及其形成 过程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有所了解。
(二)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的根本区别
• 马克思在1873年写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的 《跋》中,进一步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 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 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 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 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 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 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再次清楚 表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而马克思 的辩证法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
•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的哲学方法。 从根本上说,《资本论》的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正 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 以这个方法做基础的,这个方法的制定,在我们看来 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
(一)扬弃唯心辩证法,创立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一、单项选择属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D.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1l、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 D.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第一节唯物辩证法概述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辩证法的发展阶段: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2、唯物辩证是关于联系的学说:(1)联系的含义与特征(2)联系与系统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1)发展的实质(2)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3)联系与发展的关系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及其对立的表现(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1、矛盾的含义: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事物的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共性与个性是对立的(2)共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系的(3)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发展的不平衡(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含义和关系。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展的不平衡(1)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关系。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对于正确评价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的指导意义。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对我们的工作方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作用的表现(2)斗争性作用的表现:①在事物的量变时期促使事物双方力量彼此消长。

②在事物的质变时期促使事物突破原来的平衡状态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2)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第三节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1、质:(1)含义(2)质与属性(3)质与事物的直接同一性(4)认识质的意义2、量:(1)含义(2)量与事物的非直接同一性(3)认识量的意义3、度:(1)含义(2)认识度的意义二、量变和质变1、什么是量变和质变(1)量变的含义(2)质变的含义(3)量变质变区别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在度的范围。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第⼀节社会基本⽭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含义社会历史观是⼈们对于社会及其历史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两种根本对⽴的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性、谁是第⼆性,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主义的唯⼀标准唯⼼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1)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坚持⼈类社会的发展是⼀个有规律的⾃然历史过程,⽣产⽅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量,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物史观创⽴的意义1)宣告了历史唯⼼主义的破产;2)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法:3)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4)对⽆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唯⼼史观(1)基本观点:唯⼼史观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主张⽤个别⼈物的思想动机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或从社会外部去寻找某种精神⼒量作为社会发展根源,否认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

(2)唯⼼史观的表现形态宿命论唯意志论主观唯⼼主义认为:⼈们的主观思想动机,特别是少数英雄⼈物的思想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唯意志论。

梁启超说:“⼤⼈物⼼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历史”。

—(摘⾃《饮冰室合集》)胡适:英雄⼈物“⼀⾔可以兴邦,⼀⾔可以丧邦”—(摘⾃《饮冰室合集》)客观唯⼼主义:则把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的、虚幻的精神⼒量,如“天命”、神等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宿命论。

⿊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随意创造的,⽽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物和王朝的历史,“⽽不是⼀般⼈民的历史”。

——(摘⾃⿊格尔《历史哲学》)(3)唯⼼史观的根本缺陷:思想决定⼀切,个⼈决定⼀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1)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活条件,是社会⽣活的物质⽅⾯,包括地理环境、⼈⼝因素和物质资料的⽣产⽅式。

马克思哲学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哲学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 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 意识
发展史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 决定作用 中的决定作用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 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 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 分组成 (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 权是核心 (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 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 度和增长速度等。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 社会的发展。
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 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马 尔 萨 斯
3、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 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 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
◆为何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
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 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 等。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其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其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 方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其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 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原 第三章试题

马原 第三章试题
a.政治统治
b.发展经济和教育
c.社会管理
d.参与国际交往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 表现在( )
a.与经济变化发展不平衡 b.具有历史继承性 c.对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反作用 d.与社会发展不同步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 表现在( c )
a.与经济变化发展不平衡 b.具有历史继承性 c.对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反作用 d.与社会发展不同步
1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 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 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c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18、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 的是( b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11、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 在( b )
a.任何时候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当它适应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发展 c.当它不适应生产力时,使生产力彻底 停滞 d.任何时候都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12、阶级是一个(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思想范畴 d.哲学范畴

12、阶级是一个( a )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思想范畴 d.哲学范畴
14.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制 约整个社会生活的力量是( ) a.人口因素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国家政权 d.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具体而言, 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构成。社会基本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生产力的要素: 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实体要素)是: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也叫劳动 手段)、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是衡量生产 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 劳动资料不等于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的总和,生产资料包括了“劳动资料”)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但不是其实体要素、基本要素,而是非 实体要素。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缩短,其作用越 来越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 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 点总结(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和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 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 会存在是第二性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2、唯心史观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表现为宿命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超社 会的、神秘的精神力量(如“天”、“绝对精神”等)决 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另一种表现为唯意志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少 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3、旧历史观有两大缺陷: 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有两大缺陷: (1)不懂得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动因及客观规律性; (2)看不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0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第0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2)总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 本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间隔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 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 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空间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是同物 质运动不可分离的:
二、意识的构成与功能

意识是一个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复杂整体。对于这 一整体, 可以从不同方面加以认识。 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从意识对自身的意识程度来看:意识可划分为潜意识
和显意识。 从意识的指向性来看: 意识可划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
意识。
意识又是一个有着整体功能的统一体, 这个整体功能的 一个基本表现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本章关键词
物质 运动 时间 空间 自然存在 社会存在 意识 社会意识 物质统一性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物质 意识 社会意识 物质统一性
二、简答题 1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2 .怎样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3 .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哲学意义。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是对一切可从感觉 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 象;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 能为我们的意 识所反映, 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表明:
第一,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 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具体物质存在形态的共同本 质的高度抽象。 第三, 把物质理解为“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客观实在, 表明 物质是一种可感觉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论(第三章)本套单元测试共 27 题,共 32 分。

答题得分:32分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 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得分:1分
答: D
A 语言学
B 逻辑学
C 数学
D 哲学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 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得分:1分
答: A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产品的分配方式
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题型:单选】【分数:1分】
[3] 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得分:1分
答: C
A 折中主义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题型:单选】【分数:1分】[4]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得分:1分
答: A
A 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B 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
C 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D 决定历史时代的特点
【题型:单选】【分数:1分】[5] 生产方式包括
得分:1分
答: C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题型:单选】【分数:1分】[6]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得分:1分
答: D
A 教育
B 管理
C 生产资料
D 自然科学
【题型:单选】【分数:1分】
[7] 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得分:1分
答: B
A 渔猎社会
B 封建社会
C 工业社会
D 信息社会
【题型:单选】【分数:1分】
[8]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得分:1分
答: A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 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D 创新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矛盾
【题型:单选】【分数:1分】
[9]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得分:1分
答: C
A 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
B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D 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0]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得分:1分
答: C
A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B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1] 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
得分:1分
答: B
A 生产力的水平
B 生产关系的性质
C 社会意识的内容
D 政治制度的状况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多种,但最基本的动力是
得分:1分
答: D
A 阶级斗争
B 社会改革
C 科学技术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3] 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
得分:1分
答: A
A 由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B 由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
C 由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
D 由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4]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得分:1分
答: A
A 劳动工具的状况
B 劳动对象的广度
C 劳动者的素质
D 劳动产品的质量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5]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得分:1分
答: D
A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 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6]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
得分:1分
答: A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 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D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7] 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得分:1分
答: C
A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B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C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8] 划分阶级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社会集团的得分:1分
答: B
A 政治立场
B 经济地位
C 思想观点
D 文化水平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9]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得分:1分
答: C
A 社会关系
B 交往关系
C 经济关系
D 竞争关系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0]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者是得分:1分
答: B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1] 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得分:1分
答: B
A 和平发展
B 暴力革命
C 渐进改革
D 文化宣传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2]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得分:1分
答: D
A 具有自我意识
B 具有宗教信仰
C 具有语言文字
D 制造使用工具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3] 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该坚持得分:2分
答:AB
A 历史主义的原则
B 阶级分析的方法
C 实用主义的原则
D 精神分析的方法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4] 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
得分:2分
答:BD
A 军队和政府机关
B 哲学和政治思想
C 数学和思维科学
D 道德和法律思想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5]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的有得分:2分
答:ABD
A 劳动是人的本质
B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 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6] 下列选项属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有
得分:2分
答:AB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 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7] 文化的根本特性有
得分:2分
答:ACD
A 创造性
B 无政府性
C 自由性
D 兼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