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史

合集下载

电影欣赏PPT之台湾电影

电影欣赏PPT之台湾电影
台湾电影
日治时期电影:台湾日治时期,即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岛被日本殖民管 辖时期。日语电影 台湾电影: 台湾电影将自产电影称为“国片”,即国产片之意,仅用来指 1946年光复后或1949年两岸分治以后的台湾电影 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 不专写社会的黑暗、不挑拨阶级的矛盾、不带悲观的色彩、 不表现浪漫的情调、不写无意义的作品、不表现不正确的意识 李翰祥 张彻 胡金铨 琼瑶电影: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经济起飞中沉重的政治, 苍白的人文使得许多人都在琼瑶故事中寻找片刻的安慰。 随着台湾社会新一轮的文化约束行为,功夫片被打压,以 及 社会净化道德的结果,成为文艺片翻身的大好契机。 俊男美女,梦幻剧情,精美的布景,浪漫的爱情等 人寻味的“青春物语”
一扇通向成长与未知的大门
一扇开启和关闭青春的大门
怀旧常有一种期满的幻想。当我们不再拥有, 不满意现在,旧的故事就是充满惊奇、吸引和迷 幻的探险。那些曾经的日子,即使有痛楚,经过 今天的退化演绎,不仅没有痛楚,更是一种奇特 的欣快,是令人陶醉于充满诗意的感性体验。 ——鲁迅
80年代中叶起 随着社会经济泡沫及言论自由的达成,让导演为主导的台湾电影, 将电影触角伸向过去禁忌的题材,回顾探讨台湾近现代社会,历史与个人 记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悲情城市》 散文化的情节结构 风格上大多追求朴素清新自然的写实风格
杨德昌
侯孝贤
90年代 国片衰退 2000年后 偶有佳作 《卧虎藏龙》 《蓝色大门》《海角七号》《花吃了那女孩》
70年代中后期:爱国电影(退出联合国 稳定民心) 台湾民众将话题注意力由个人生活转移到社会变 革上 琼瑶电影衰退 台湾新电影运动 1982年8月《光阴的故事》(杨德昌、张毅、柯一正和陶德辰)执导 拉开台湾新电影的序幕 贴近现实主义风格,在隐隐中对现实生进行无言的 批判,对台湾电影的整体创作风格,独立个性,艺 术潮流与美学观念的建立有重大影响。 台湾新电影运动背景 1 电影刊物介绍欧洲电影,宣传新的电影观 2电影政策放宽,更多的外国电影进入 , 培养 了一批高素质的观众。 3 本土电影陷入困境,穷则思变。 4台湾电影图书馆揭幕,举办国际电影观 摩展,致力于普 及和提高电影文化,并发掘新人。 5 电影学人返回台湾,带来新的电影观

台湾电影第一讲

台湾电影第一讲

表现台湾现实社会及 乡土风情 反映台湾经济繁荣 讴歌劳动、宣扬德政
健康?写实主义?
古装黄梅调,武侠片(不健康不写实?) 健康是实质、写实是美学风格 真善:“真”跟“善”冲突了该怎么办? 假恶丑怎么办? 伪现实主义……为了政治……为了教 化……
健康写实主义的特质
农业、渔业题材 外景实地拍摄 主人公是普通劳动阶级(农村妇女城市妆) 宣扬德政和经济成就 正义战胜邪恶,合家欢。
台湾电影:第一讲
日据时代的台湾电影
1901年,电影进入台湾(新闻短片) 1907年,《台湾实况介绍》纪录片 日据时代的台湾戏院。电影街:西门町 1925年,台湾映画研究会。刘喜阳《谁之 过》 1928年林登波歌仔戏团,穿插放映电影
1929年日本出现有声电影, 1935年普及 有声时代的辩士 1921年台湾文化协会成立 1937年禁止大陆片进口
乡土电影
乡土的概念?乡村?本土! 乡土文学大争论:台湾本位VS反攻大陆VS 现代派 70年代兴起的原因:20年的熟悉与了解、 崇美文化与打压、自觉的反弹 《原乡人》、《源》《小城故事》 缅怀、反思、重建本土文化 台湾新电影的继承和深化《老莫的第二个 春天》、《稻草人》
琼瑶的电影时代
台语片的起步和发展
简陋的片厂与筹拍机制 依赖公营制片厂技术与设备 礼聘外省人才 主要导演:张英《阿里山风云》、白克 《疯女十八年》、辛奇、李泉溪 主要类型:喜剧片、武侠片、言情片
1958李行、张芳霞、 田丰合导《王哥柳哥 游台湾》 60年代,北投旅馆成 了台语片摄制组大本 营
60年代台湾电影
1964,修正外国电影输入管理办法 1965,台湾产业升级,极速工业化 五十年代出生的婴儿潮

我心里难忘的台湾十大经典电影

我心里难忘的台湾十大经典电影

我心里难忘的台湾十大经典电影我心里难忘的台湾十大经典电影台湾电影和音乐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在纯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以至于当我涉足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头脑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镜头。

笼罩于心头的,是年幼时的记忆,对台湾最初的情愫。

只因为那些经典的台湾影片,当初给予内心强烈的震撼与触动,让我于尚未清楚地认识台湾之前,就在头脑中不断地勾画着或真实,或虚幻的一个美丽又哀愁的岛屿。

而抛开个人情愫,辉煌一时的台湾电影承载的是一个漫长的时代,几代人成长和经历的印记。

这记忆,连同那些感动过我们的影片一起,融入艰难摸索而又成绩斐然的中国电影史,让中国的电影文化更加丰满灿烂。

带着深深的怀旧情结,梳理了一番几十年时光飞逝之后,仍然萦绕于心间的台湾电影,以缅怀将逝的青春,那些血气方刚的岁月。

1.《养鸭人家》导演:李行主演:唐宝云、葛香亭、武家麒、欧威时长:119分钟上映时间:1964年影片讲述一个被收养的孤女小月,与其养父之间的深情厚恩,悲欢离合。

只是,在经过故事的演绎,结局父母俩终于得以重聚。

而欲将其亲生妹妹转变成赚钱工具的朝富,也终被小月的养父感动,在他忏悔,遗憾的眼神中,流露的是人性善良的光辉。

台湾的许多经典影片,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悲情”色彩。

而以健康写实为主色调的《养鸭人家》,脱离了台湾影片中泛滥过度的悲情,单纯简洁的故事架构,清新的台湾乡野风光,充满人间温情的结尾,给人耳目一新,温暖释然的感觉。

近年来感动过无数观众的大陆电影《暖春》,与《养鸭人家》有着异曲同工之暗合。

或许,前者更受后者的影响吧。

2.《破晓时分》导演:宋存寿演员:杨群、伍秀芳、佟林、韩苏、孙越时长:92分钟上映时间:1967年《破晓时分》是台湾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改编自朱西宁的短篇小说。

从一个小衙役的视角,叙述他第一天在衙门当差,就遇上了一起“奸夫淫妇谋财害命杀亲夫”的冤案,并在老衙役等人教唆之下违背良心为其做伪证。

台湾电影史

台湾电影史

1922~1945年,台湾共摄制了10部故事片, 1922~1945年,台湾共摄制了10部故事片, 其中有3 其中有3部有声电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鸣呼芝山岩》。由于从1895年到1945年 鸣呼芝山岩》。由于从1895年到1945年 台湾一直被日本侵占,它的有声影片是说 日语的。这一时期的电影多被用来为日本 军国主义作宣传。例如1937年摄制的《 军国主义作宣传。例如1937年摄制的《荣 誉的军夫》 誉的军夫》。
1946年 月在重庆创办、1948年经南京迁往 1946年 3月在重庆创办、1948年经南京迁往 台湾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和1949年 台湾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和1949年5月从南 京迁往台湾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由于准备 不够,50年代初期以前,均未拍摄过影片。 不够,50年代初期以前,均未拍摄过影片。 1946~1949年,台湾只由私营万象影片公 1946~1949年,台湾只由私营万象影片公 司拍摄生产过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风云》 司拍摄生产过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风云》。
同一时期,台湾民营制片机构迅速发展。 香港著名电影工作者李翰祥于1963年在台 香港著名电影工作者李翰祥于1963年在台 湾创办了国联影片公司,摄制了《 湾创办了国联影片公司,摄制了《破晓时 分》、《冬暖》等影片;胡金铨于1966年 冬暖》等影片;胡金铨于1966年 加入联邦影片公司。拍摄了获得第35届法 加入联邦影片公司。拍摄了获得第35届法 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之一的影片《 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之一的影片《侠 女》和创1967年最高上座率的《龙门客 和创1967年最高上座率的《 栈》。他们对台湾电影事业的发展起了一 定的促进作用。
1955~1959年,台湾官方电影摄制机构共 1955~1959年,台湾官方电影摄制机构共 生产了20部国语故事片,其中台湾省电影 生产了20部国语故事片,其中台湾省电影 制片厂生产的《归来》参加了第2 制片厂生产的《归来》参加了第2届亚洲影 展,主要演员张小燕获最佳童星奖。

港台电影发展概史

港台电影发展概史
又称:台湾新电影运动 台湾青年电影艺术家的电 影革新运动,是台湾战后 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 体现。 标志:1982《光阴的故事》 (导演:陶德辰、杨德昌、 柯一正、张毅)

新浪潮时期作品:《疯劫》


《疯劫》,东亚黑色电影开 端、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 中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一。 被很多专业影人认为是许鞍 华最经典之作,也是许鞍华 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是否观看?
李纨(赵雅芝 饰)和阮士卓 (万梓良 饰)是外人眼中的甜 蜜情侣,李纨并对外宣称二人 即将结婚。岂料,某日有人在 香港龙虎山发现一男一女两具 尸体,竟被警方确认为李纨和 阮士卓,并怀疑凶手就是住在 山中破屋的疯子(徐少强 饰) 将其扣留。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1985
1990
1995
1897,传入香港 启蒙时代(1897~1913) →1913,黎民伟,香港 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 影片公司),《庄子试 妻》(香港第一部故事 片)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1985
1990
《复活的玫瑰》(1927) 《胭脂》(香港第一部 长故事片) 《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 六届远东运动会》 (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 片)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启蒙时代(1897~1913)
1985 1990 1995 1923,第一家全由香港人 投资的制片机构(民新影 片公司),香港第一部新 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 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 →1925,香港第一部 长故 事片《胭脂》 →港英政府禁止民新于香 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 发展被迫中止

台湾电影年鉴

台湾电影年鉴

中国台湾电影大事年表(1899——2006)1899年8月4日,广东人张伯居在台北播放了《美国战争》等纪录片,成为现今最早的放映记录。

1907年,日本的高松丰次郎拍摄了第一部关于台湾的纪录片《台湾实况绍介》1908年3月,高松丰次郎在台北建立台湾地区第一家专门电影院,芳乃馆。

1922年,松竹蒲田公司导演田中钦因寻兄来台,顺利完成《大佛的瞳孔》成为中国台湾剧情片的滥觞。

1930年3月,百达公司拍摄的《血痕》,成为第一部受到观众欢迎的本土电影。

1945年10月,台湾地区的电影人联合组成“台湾电影戏剧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引进各地影片繁荣本土影业。

1947年,5月20日,台湾地区第一本中文专业杂志《电影丛报》创刊。

1950年2月16日,《阿里山风云》在台北首映,是台湾地区光复之后的第一部剧情片。

1953年7月,沙荣峰、夏维堂、张陶然等在台北创立台湾地区民营影视业的代表“联邦影业有限公司”1953年8月,中山出版公司出版的《电影手册》是台湾地区第一本全面介绍电影制作方面的工具书。

1957年5月1日,刚刚入行的胡金铨在《联合报》发表了他的第一片电影论文《交替反应与电影语言》1961年6月16日,台湾地区第一部彩色宽荧幕电影《吴凤》开拍。

1962年10月31日,第一届奖励优良国语片的金马奖颁奖,金马奖共设18个奖项,影片类授予金马奖座,个人则颁发奖金。

当年的最佳影片是《星星,月亮,太阳》1963年,由李翰祥导演的邵氏公司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公映,创下了72.2万人次、840万台币的卖座纪录,成为当年台湾地区票房冠军。

1963年3月25,龚弘提出了健康写实主义,成为60年代台湾地区电影的主流。

1964年6月20,丰原空难发生,“国泰”及“电懋”董事长陆运涛夫妇、“台制”厂长龙芳,“国际”及“联邦”总经理夏维堂等人,同时罹难丧生。

对台湾电影产生了摧毁性的影响。

1964年8月24,台湾地区影评人协会成立。

1965年8月24,根据琼瑶小说《追寻》改编的《婉君表妹》公映,就此开启了琼瑶电影热,由她作品改编的电影在1970年成为文艺片的主流。

台湾电影概述

台湾电影概述

xx电影概述一xx新电影之前1901年电影开始传入中国台湾。

1921年以前,台湾主要放映日本影片。

在此期间,曾有日本人在台湾拍摄过少量新闻纪录片。

1922年,日本松竹蒲田电影公司在台湾摄制了日本影片《大佛的瞳孔》。

1925年,台湾人刘喜阳等组成了台湾电影研究会。

在台湾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1922~1945年,台湾共摄制了10部故事片,其中有3部有声电影。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鸣呼芝山岩》。

由于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一直被日本侵占,它的有声影片是说日语的。

这一时期的电影多被用来为日本军国主义作宣传。

例如1937年摄制的《荣誉的军夫》。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了日本台湾映画协会和台湾报道写真协会。

于1945年11月在台北成立了台湾省电影制片厂。

1946年开始生产新闻纪录片,两个月生产一辑。

只印一个拷贝,在台湾少数影院巡回演出。

到50年代末,基本保持这一水平。

1946年3月在重庆创办、1948年经南京迁往台湾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和1949年5月从南京迁往台湾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由于准备不够,50年代初期以前,均未拍摄过影片。

1946~1949年,台湾只由私营万象影片公司拍摄生产过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风云》。

整个50年代,台湾一共生产了237部故事片,其中58部是“国语”(普通话)片。

其他是台语片。

1950~1954年,台湾一共生产了14部“国语片”。

其中11部是“官方”制片公司拍摄的。

3部是私营制片公司摄制的。

1955年以前,台湾先后有4家“官方”制片机构:农业教育影片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台湾省电影制片厂以及由农业教育影片公司和台湾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并而成的“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在此期间,“官方”影片公司的产品反共内容较多,如《恶梦初醒》、《梅岗春回》等。

由于不受观众欢迎、海内外市场均不接受,因此,之后的影片内容逐渐转向其他方面。

1955年是台湾电影事业的转折点。

看完500多部台湾电影,确定这10部是最佳

看完500多部台湾电影,确定这10部是最佳

看完500多部台湾电影,确定这10部是最佳相⽐曾经辉煌⽆⽐的⾹港电影,台湾电影更像⼀个⼩弟弟。

1949年电影《阿⾥⼭风云》成为台湾第⼀部⾃制的国语故事⽚,⽽⾹港电影曾经达到的⾼峰,台湾电影从来没有攀登过。

出⽣晚,上限低,类型少。

这⼤概是台湾电影给⼈最⼤的印象吧。

上个世纪60-70年代,台湾电影有了很⼤的发展,反应社会的写实主义电影,以琼瑶⼩说改编的爱情电影,根据古龙作品拍摄的武侠电影⼀⼀粉墨登场,但成就依然不⾼。

80年代,台湾电影格局为之⼀变,《光阴的故事》称成为台湾新派电影开⼭之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浪潮,代表⼈物是⼤名⿍⿍的杨德昌、侯孝贤等⼈。

《光阴的故事》在这⼆⼈之后,李安、蔡明亮、陈国富、赖声川⾼举旗帜,孜孜不倦,让这股电影风潮⼜澎湃起来。

还因为特殊的⽇本原因,台湾的青春电影经久不衰,⾃成⼀派,这个类型⽚,⽐⼤陆精细,⽐⾹港温婉,更有⼈情味。

⽐起⾹港电影曾经统治过华⼈世界,台湾电影显得那么默默⽆闻,那么,这七⼗多年来,台湾涌现过哪些经典电影呢?从我个⼈看电影的体验择判,选出⼗部,供爱电影的⼈参考。

第⼗名《寒单》《寒单》台湾对中华民俗的保持,是很地道的。

台湾台东特有的元宵⽂化习俗叫“炸寒单”。

这部电影当然不⽌说习俗,⽽是说的爱和仇恨,赎罪与宽恕的故事。

故事好,严丝合缝;演得好,台湾⽬前最棒的青年演员铁定是郑⼈硕和胡宇威;氛围好,刚猛和温柔互相印证。

第九名《滚滚红尘》《滚滚红尘》这部根据三⽑作品改编的电影,居然带有张爱玲的⽓质。

世事动荡,国仇家恨中,爱情漫漫⽽⽣,在爱情中,我们做的最多的,恐怕是叹息吧。

林青霞、张曼⽟、秦汉,那个时代正是他们最好的韶华。

第⼋名《听说》《听说》台湾的青春爱情电影优秀的太多,但《听说》是⽆可伦⽐的,它清新,健康,活⼒,充满了⼈世间的美好,沾满了青春的斑斓,它不委屈,也不颓废。

彭于晏和陈意涵的表演,恰如其分。

第七名《阳光普照》《阳光普照》很喜欢台湾电影这种不慌不乱的淡定从容,把⼀个家庭的聚散悲欢说的那么的安详⾃在。

台湾电影史

台湾电影史

台湾电影史第一章动荡的一年(1949)从故乡到异乡的历程一九四九年春天,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导演张英、张彻率领「阿里山风云」影片外景队到达台湾,随行的有演员蓝天虹、吴惊鸿,以及录音师、布景师、服装师....,和超乎平常规模的设备器材。

当时,由大陆来台摄制影片的例子虽不多,但也绝非仅有。

早在一九四七年,国泰公司导演方沛霖就已在淡水拍摄「假面女郎」;上海西北公司也曾在台中拍过「花莲港」。

不过,张英并没有想到,他们千里迢迢从上海到异乡台湾,原本只是出外景,结果却一去四十余年未能折返,并且完成了这片土地上第一部国语剧情长片。

张英到达后,开始筹备在圆山的开镜工作。

四月二十日,中共大举渡江,占领南京,并开始上海包围战。

国泰老板柳中浩被迫急电张英,要求将设备器材运回。

外景队人员才了解,国泰派遣「阿里山风云」来台拍片,目的其实在撤退部份器材和人员。

中共给予柳中浩极大压力,要求将器材即刻运回,但两地讯息旋即中断,外景队人员就这样成为海外孤臣。

是时,载有政府要员及其家属的飞机,大批由上海起飞来台,社会人心一片阴霾。

外景队在面面相觑之余,国泰在台分公司负责人徐欣夫提议将影片拍完,等战事平了,大家再带着片子回去。

于是,一群人就这样开拔到花莲,拍拍停停,终于在年底将影片完成,这就是台湾第一部自制的国语剧情长片。

张英后来成为中影首任制片部经理;台语片兴起时,又自组公司担任导演,成为台湾电影重要的开拓者。

张彻随后进入总政治部任职,一九五七年赴港发展,一九六七年以「独臂刀」成为港台第一位百万导演,一九七四年回台,组成长弓公司,成为武打片类型的重要作者。

徐欣夫后来成为农教台中厂厂长,拍摄多部早期政宣电影。

蓝天虹成为早期电影界著名小生,并曾组蓝天影业拍片。

至于吴惊鸿,在无人竞逐下,成为当时最红的演员,并曾自组东华公司,拍摄反共影片「烽火丽人」。

「阿里山风云」代表的是中国电影从故乡到异乡的历程。

在一九四九年风云变色的时代里,大批电影厂和电影工作人员四散逃逸。

台湾电影一百年研究

台湾电影一百年研究

台湾电影一百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出身自法国里昂照相材料制作商家庭的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格兰咖啡店印度沙龙中公开售票放映十部影片,这些影片是用他们所发展出来的电影机cinematographe拍摄与放映的。

这一天便标志著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

卢米埃的电影不但受到当时法国中产观众热烈的欢迎,更随著他们所训练出来并派往世界各地拍摄与放映电影的摄影师的足迹,在短短一年内将电影传遍欧、美、亚、澳各洲;而卢米埃电影到达的时间,多半便是各国电影诞生的日子。

电影来到台湾卢米埃电影在台湾公开放映的时间,根据现有的文字证据,是在一九OO年六月二十一日。

从这一天算起,电影在台湾的历史至今刚好超过一世纪。

台湾在一八九五年,因为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而被割让给日本,成为殖民地,而这一年也恰好就是电影诞生的那年。

所以电影是在诞生后四年半才来到日治下的台湾,比世界上多数国家或地区晚,也比殖民地母国晚三年多。

事实上,把电影引进台湾的是当时已有电影机制造、拍摄与放映技术的日本人,当时卢米埃也早已结束他们在世界各地拍摄与放映电影的事业。

初期来台湾放映电影的,多半是在台湾进行短期巡回放映的日本巡业师。

台湾人最早从事电影巡回放映的可能是苗栗人廖煌;他於一九O三年去东京学习使用电影放映机,并购买影片回台,在苗栗与台北等地收费放映。

但日治初期台湾最重要的巡业师则是当时日本国内知名的劳工运动者高松丰治郎。

他在日本藉由放映电影的空档进行演说,鼓吹劳工权益,受到前首相伊藤博文的注意,因而与当时台湾总督之下最有权力的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一同游说他来台湾,利用电影对台湾人进行文化宣传工作。

一九O三年起,高松每年冬天来台,在各地巡回放映电影,顺便鼓吹劳工运动,几个月后再回日本,继续制作他的社会讽刺影片。

一九O五年日俄战争胜利后,他也利用电影,帮忙总督府(透过爱国妇人会台湾支部) 募集国防献金。

高松虽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但在台湾这个特殊环境中,却与右翼的殖民政府建立十分密切而友善的关系。

台湾电影史

台湾电影史
影剧本甄选活动 审查制度的变迁 全面开放外国影片输入

中外电影史
台湾新电影(1980年代后)
1980年代前的台湾电影
1.
2.
3. 4.
政策宣传电影 乡土电影 古装历史电影 琼瑶电影
新电影的崛起及代表人物

前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侯孝贤:《风柜来的人》(1983)、《童年往事》(1984)、《恋恋风尘》 (1985) 《悲情城市》(1989)、《戏梦人生》(1993)、《海上花》(1998) 杨德昌:《青梅竹马》(1984)、《恐怖份子》(1986)、《牯岭街少年杀 人事件》(1991)、《独立时代》(1994)、《麻将》(1996)、《一 一》(2000)

中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李安:《推手》(1992)、《喜宴》(1993)、《饮食男女》(1994)) 蔡明亮:《青少年哪吒》(1992)、《爱情万岁》(1994)、《河流》 (1996)、《洞》(1998)、《你那边几点》(2001)、《天边一朵云》 (2005)、《脸》(2009)
台湾电影的制度建设

01第一讲台湾电影(二版)-4

01第一讲台湾电影(二版)-4

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
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 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 1、台湾文化属于近海岛屿的海岛文化。
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
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 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 1、台湾文化属于近海岛屿的海岛文化。 • 2、外部殖民与内部殖民反复呈现的文化史。 • 3、杂量并存的民风民俗。


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
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 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 2、外部殖民与内部殖民反复呈现的文化史。
• • • • • • • • • 三国吴国的“夷洲” 马来人种的高山族移民 第一波移民 是明末乱世的渔民、流浪者,也是商人,但定居者数量有限。 第二波移民 是荷兰人和西班牙人。把台湾当做剥削的海外殖民地与短期补给站,移民人口不多,对台湾的 贡献非常有限。 第三波移民 是明朝郑成功的时候,大量涌进来的部队,以及明朝遗民。 第四波移民 是清朝几次海禁与开放政策下,带来的大量的移民。这是人数最多的一次移民,台湾的闽南、 客家人,大多是这时候移民进来的。也形成土地与资源的争夺战(闽客械斗,漳泉械斗) 第五波移民 是日据时代的日本人,在台湾留下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影响,但移民者则于二次大 战后被遣返。但有文化遗留的痕迹。 第六波移民 是一九四五年后,国民政府来台接收人员,以及国民政府于一九四九年大撤退所带来的二百万 左右的移民。形成总体的文化影响与冲突。 1960年代-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 第七波移民 始于1980年代,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开放外籍劳工与外籍配偶来台之后,台湾注入新的移民人 潮。而来台的配偶所生的孩子已经进入社会。这样的人会愈来愈多,成为台湾社会的主力。

台湾电影

台湾电影

因为台湾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独特的地理位置,各种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碰撞产生了不一样的底蕴,让着台湾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一直以来台湾电影,都有着优秀的人文写实主义传统,台湾的电影一直着力于强调导演的风格的个性化,并且注重台湾特有的历史,并崇尚以电影做为宣传工作。

从20世纪50年代的台语片到60年代的“健康写实主义”再到80年代初的台湾“新电影”,这一传统一直在延展。

健康写实期20世纪60年代,即台湾人电影所谓的"健康写实期"。

台湾第一代导演李行首次将琼瑶小说搬上银幕,于1965年拍成《婉君表妹》及《哑女情深》,开拓了国语片的广阔空间,也开启了琼瑶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序幕,琼瑶的其他小说也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如《烟雨蒙蒙》)、《窗外》等。

1968年,台湾电影制作量世界排名第二,其中国语片116部,台语片113部,这一年,台湾影片勇居香港票房三甲,琼瑶电影、新派武侠片等先后丰富了台湾电影类型。

,台湾电影进入黄金时代。

新浪潮“台湾新浪潮”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外留学的电影人纷纷回到台湾,本土新生代导演也日趋成熟。

风靡一时的台湾“新电影运动”给当时的台湾影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对台湾电影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

这个时期中有《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冬冬的假日》、《青梅竹马》、《稻草人》、《悲情城市》等数十部直面现实的作品这些作品追溯血缘乡情、认同祖国统一,揭示民众痛苦、鞭挞殖民意识、审视商业氛围、抨击社会现状,传达民众意愿,对台湾电影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80年代中期起,台湾电影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

岛内各类媒体迅速增加,电影业却持续萎缩,1987年,台湾电影从黄金时期平均年产120部左右锐减至85部。

破禁时代及“第二次新浪潮”1986年执政多年的国民党全面解除了戒严及党禁(自民党的成立)和报禁,在敏感的政治问题上,采取了一般认为较以往开明的态度,1988元旦起,正式实施新的分级办法与电检规范。

台湾电影简史

台湾电影简史

台湾新电影
1982年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 1982年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 张毅执导《光阴的故事》 张毅执导《光阴的故事》,标志 台湾新电影的产生。不完整叙事、 散文化分段、开放式结局、清新 朴实的影像风格,从而形成与传 统电影不一样的电影形态。台湾 新电影推出一系列的电影:《 新电影推出一系列的电影:《小 毕的故事》 毕的故事》、《看海的日子》、 看海的日子》 《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 儿子的大玩偶》 人》等。
台湾电影简史
zhonggu
开端:1949年底张英、张彻导演《 开端:1949年底张英、张彻导演《阿 里山风云》 里山风云》成为台湾第一部自制国语 影片。 黄金年代:1963黄金年代:1963-1969 健康写实主义电影 主张制片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尽量发 挥人性中同情、关切等美德,引导人 们向善,走向光明,提供健康的精神 食粮。主要的导演是李行,主要作品 有《街头巷尾》、《蚵女》、《养鸭 街头巷尾》 蚵女》 人家》 人家》、《汪洋中的一条船》等。 汪洋中的一条船》
1970年代的“拳头加枕头” 1970年代的“拳头加枕头” 台湾电影在1970年代受香港电影的影 台湾电影在1970年代受香港电影的影 响,武打电影风行一时。古龙的武侠 小说纷纷搬上银幕。主要作品有《 小说纷纷搬上银幕。主要作品有《流 星蝴蝶剑》 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楚 天涯明月刀》 留香》 留香》、《陆小凤》、《绝代双娇》。 陆小凤》 绝代双娇》 言情片也成为潮流,琼瑶电影风潮劲 头不减,1973年李行拍摄《彩云飞》 头不减,1973年李行拍摄《彩云飞》、 《心有千千结》,白景瑞拍摄《一帘 心有千千结》,白景瑞拍摄《 幽梦》 幽梦》。
台湾新新电影 1990年代,台湾中影公司着重培养第 1990年代,台湾中影公司着重培养第 三代导演,李安、蔡明亮、陈国富、 赖声川、何平等走向舞台中心。主要 作品有《饮食男女》 作品有《饮食男女》、《喜宴》、 喜宴》 《爱情万岁》、《飞侠阿达》、《一 爱情万岁》 飞侠阿达》 一》、《你那边几点》等。与新电影 你那边几点》 相比,新新电影有如下特点:1题材 相比,新新电影有如下特点:1 多样化,历史、成长记忆、爱情等都 成为题材;2 成为题材;2 影像风格注重后现代的 断裂、拼贴、跳跃,具有MTV效果。 断裂、拼贴、跳跃,具有MTV效果。 表现对象往白景 1960年代台湾四大导演:李行、白景 瑞、李翰祥、胡金铨。 电影景观:琼瑶电影。 1965年李行导演《婉君表妹》 1965年李行导演《婉君表妹》,引起 轰动,琼瑶电影成为潮流。主要作品 有《哑女情深》、《花落谁家》、 哑女情深》 花落谁家》 《紫贝壳》、《第六个梦》、《几度 紫贝壳》 第六个梦》 夕阳红》 夕阳红》、《月满西楼》等,使得琼 月满西楼》 瑶电影成为中国人的梦幻。

台湾本土电影的往昔

台湾本土电影的往昔

台湾本土电影的往昔作者:姚丙伦阎桂兰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2年第01期海峡两岸的电影产业乃“一母同生”,都是脱胎自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一群热血青年所打下的国产电影基础。

就像同一朵花开后结下的两粒种子,由于命运的巧合而分别扎根于海峡两岸,从此便天各一方,汲取当地的营养而不断成长,最终发展成各具特色的民族电影产业。

开启新篇章说起来令人唏嘘不已,1949年春天,即国共内战最酣之时,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导演张英和张彻率领《阿里山风云》剧组,千里迢迢从大陆到异乡台湾,原本只是为了拍摄外景,谁想到这一去就是40余年未能折返,他们完成了在这片土地上的第一部国语剧情片,由此开启了民族电影产业在宝岛台湾继续发展的新篇章。

50年代的台湾,约有100多家电影院,年进口消费近500部影片,其中绝大多数来自香港,部分为上海早期制作的影片重映,并拥有三家官方控制的公营片厂,勉强生产的影片多半为应付台当局政策宣导的需要,如宣传反共防谍、三七五减租、省籍融合、农渔民富裕安康等,并未考虑市场的盈亏。

由于内战不利,局势分裂,政治困顿,社会经济崩溃,台当局实行外汇管制,使各片厂面临资金无着、人才无继的困境。

在漫天战火阴霾下,台湾电影界人心惶惶,不知下一步将往何处去。

但另一方面,土地改革也同时改变着台湾社会结构。

随着经济发展,岛内人口增加,民众收入缓慢增长,虽然消费能力仍然很低,但已能够支持廉价的娱乐活动,加上宗教信仰与民俗传统的需要,使歌仔戏、布袋戏等演出逐渐兴盛。

1956年1月,重新改组后的台湾中影公司将麦寮歌仔戏团拱乐社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拍摄成电影,在台北中央戏院放映,大获成功,创下当时票房纪录,使台湾电影人忽然发现了一个新的市场,即将歌仔戏拍成电影,既不受舞台等布景条件的影响,又可降低剧本、演员、道具等成本,还很受只会说闽南话的当地民众的欢迎,可以长期在各乡镇影院巡回放映,对影院老板的稳定经营无疑是一种保障。

从此,历经数年的闽南语电影风潮便顺势展开,各地歌仔戏团、歌仔戏剧院、片商纷纷投入此类影片的拍摄。

台湾电影.ppt

台湾电影.ppt

后期发展
爱情文艺片的兴起捧红了一批明星,像甄珍、邓光荣、 爱情文艺片的兴起捧红了一批明星,像甄珍、邓光荣、 林青霞、林凤娇、秦汉、 林青霞、林凤娇、秦汉、秦祥林
后期发展
1983年开始,台湾电影呈现出一种稳步发 年开始, 年开始 展的态势
侯孝贤的长镜头的运用,一种舒缓、慢 侯孝贤的长镜头的运用,一种舒缓、 慢的自我讲述方式成为了侯式的代表。 慢的自我讲述方式成为了侯式的代表。由 于文化的长期积淀, 于文化的长期积淀,台湾的电影很注重生 活的再现和细节表现。 活的再现和细节表现。用一种温和的手法 把故事娓娓道来。 把故事娓娓道来。让人在缓慢的节奏中寻 找共鸣,体味生活,感悟人生。 找共鸣,体味生活,感悟人生。
90年代后 年代后
直至今日, 海角七号》 直至今日,《海角七号》 橫空出世,在只有好好莱坞电 空出世, 影能卖座的台湾市场,居然一 影能卖座的台湾市场, 部本土电影可以刮起龙卷风。 部本土电影可以刮起龙卷风。 《海》的成功更让台湾电影看 到复苏的希望
90年代后 年代后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 个人是等着你的, 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 反正你知道, 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 么个人。 么个人。
台湾电影
的发展
发展阶段 :
1. 起步
(1896-1945)
2.发展 发展
(1955-1962)
3. 黄金时期
(1962-1969)
4.后期发展 后期发展
(70-80,90-今) 今
起步
当电影在1896年传入中国的时候,正是日本对华发动 年传入中国的时候, 当电影在 年传入中国的时候 甲午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 时候。在台湾, 时候。在台湾,最早期的电影放映只是专供日本人观看的 1925刘喜阳、郑超人、张云鹤和李松峰等人拍摄了 刘喜阳、郑超人、 刘喜阳 台湾人自己制作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台湾人自己制作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1929年,他 年 们拍摄《血痕》 们拍摄《血痕》。这部侠义爱情片是仿效了当时中国的 神怪武侠片”而制作的。在公映的时候,空前盛况, “神怪武侠片”而制作的。在公映的时候,空前盛况, 卖座非常成功。 卖座非常成功。

台湾电影

台湾电影

二、发展时期的台湾电影(1955-1962)
1、1954年,空有器材而没有资金的「农教」和拥有十多家电影院的台湾电 影事业公司合并,成为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影」)。 由1954年12月开始,先后拍摄了《梅岗春回》、《歧路》、《碧海同 舟》、《关山行》等影片,都是为配合战斗文艺路线而创作。 另外两间公营的制片厂「台制」和「中制」,主要以拍摄新闻片、记录片、 军教片、和康乐片为主。 2、1955年,第一部台语片《六才子西厢记》完成,开台语片先河。 3、1956年,台语片《薛平贵与王宝钏》在票房上获得成功,引发台语片的 热潮。
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达半个世纪之久。)
1、1901年,日本人高松丰次郎在台北西门町,日办的《日日新报》前的空 地上,投映十多部新闻记录片。这是现知台湾最早的电影放映活动。而台 湾最早期的电影摄影也是由日本人开始的。 2、1925年台湾华语电影的正式开端。刘喜阳、郑超人、张云鹤和李松峰等 人成立了「台湾影画研究会」 拍摄了台湾人自己制作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1929年,他们拍摄了第二部由台湾人制作的故事长片《血痕》。 1931年,日本侵华,台湾也被迫进入备战状态。
五、低谷时期的台湾电影(1980-)

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整理电影业走向低谷,萧条萎缩。1982年,开明 的“中影”公司破例启用了几个中青年导演。拍出一批艺术性较高的试验 性电影,他们与后来相继出现的一些中青年导演被称为“新锐导演”。她 们摆脱台湾电影体制传统模式和表现手法,在现实中寻找新的艺术形式, 创造了一批“新电影”。主要代表人物有:杨德昌、侯孝贤、陈坤厚、张 毅、万仁等。他们的电影比较新锐,敢于直抒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能够贴切地表现台湾青少年的生态与心态,在题材的突破上具有前卫性。 另外她们善于吸收西方电影中的先进的技术和手法,注重用声、光、影像 来表达人文内涵。特别是祖籍在广东梅县的侯孝贤和杨德昌的作品《童年 往事》和《青梅竹马》被认为是台湾电影发展的里程碑。1987年,“新 电影”运动宣告结束。

台湾电影新浪潮

台湾电影新浪潮
空窗(1945~1950)
通货膨胀,片源断绝
日本技术人员离台
来自中国上海之技术人员忙於抢夺设备戏院
重整(1950~1969)
三大片厂成立(农教,中制,台制)
初期政府控制力薄弱
农教公司开始摄制反共爱国政令宣导片
台语片兴起
60年代开始政府控制力成形
经济开始转型,民间电影业崛起
衰弱(1970~1980)
『国语运动』推行成功,台语片绝迹
五零年代初期三大片厂成立其中农业教育公司是中影的前身为国民党党营中制属国防部台制属省政府如此结构可看出政府(国民党)控制整个电影工业的企图
但显然当时的政府还是无暇顾及电影工业所谓风雨飘摇国事杂陈此时电影工业有百花齐放的空间当时戏院里可看到台语片中国片(包括被视为毒草的左派电影)好莱坞片甚至伪满片以及日片主要是因为戏院需要大量的片源(1954年全台有347家戏院)
评审团特别奖
1992喜宴
1993德国柏林影展金熊奖
1994饮食男女
(得奖资料不详)
1996理性与感性
(得奖资料不详)
1997冰风暴
(得奖资料不详)
蔡明亮
蔡明亮
1992青少年哪吒
1994爱情万岁
义大利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年份不详)
1996河流
(得奖资料不详)
吴念真
吴念真
1994多桑
日本东京影展最佳青年导演奖(年份不详)
第二幕
漫谈台湾导演
及其电影
侯孝贤
侯孝贤
1980就是溜溜的她1981风儿踢踏踩
1982俏如彩蝶飞飞飞1982在那河畔青草青
1983儿子的大玩偶(第一段『儿子的大玩偶』)
1983西德曼海姻影展佳作
1983风柜来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功德过失
• 新电影的功绩主要在于: • 1、为台湾文化的成长与反省尽了一份力量,‚新电影坚韧不拔的美学精神 及其在电影艺术发展和文化反省——即如何使电影从一种‘最不道德的消费品’ 变成‘文化中最可被尊敬的一项媒体’——一方面的功绩却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 2、新电影在国外频频获奖,使台湾电影受到了国际的重视 • 3、是台湾观众逐渐认知到电影的艺术和历史文化意义 • 4、侯孝贤、杨德昌等人在新电影运动中得到磨练,走向成熟,成为台湾第 二代导演的杰出代表 • 5、新电影大多数改编自文学作品,这位探索电影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积 累了宝贵经验 • 新电影的教训主要在于: • 在最求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时候,没有对电影的通俗性、娱乐性、商 业性和观赏性予以充分的重视
爱情文艺片(琼瑶电影为典型)
• ‚琼瑶电影‛特指的是在1965至1983年期间,根据琼瑶原著小说改编 拍摄的影片,除了具备上述文艺片的特点之外,这类电影以讲述男女之间 纯情、浪漫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与其它文艺片相比更有其独特之处, 因此可以将这类电影称之为‚琼瑶文艺片‛。 • 这类影片集体制造了具有台湾特色的爱情奇幻梦境,曾经掀起一个时 代的流行风潮。尤其在七十年代,琼瑶电影达到鼎盛时期,以琼瑶小说改 编的文艺片一度成为了台湾电影的主流。
台湾电影的复兴热潮
• 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台湾居于优势地位的美商影视企业受到影响,使得台湾电影有了喘息的机 遇。2008年,魏德圣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以大规模国际化商业路线(包括延揽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 并在内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成为战后以来最卖座的华语片、及台湾影史最卖座影片的第三名 (不计算通膨),同时也获得不少奖项,叫好又叫座的结果让台湾观众开始重新关注台湾自制电影[19]。 • 随着《海角七号》热卖,片商与观众均对台湾电影重拾信心,加上好莱坞片厂筹措资金不易市场低迷因 素减少大卡司的投入,多部电影亦赶上这波替补美国电影遗留下来的台湾市场争夺,因而取得较以往为 佳的票房成绩,如《囧男孩》、《九降风》、《花吃了那女孩》等等;而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 《鸡排英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更被视为台湾电影票房的指标, 2012年《阵头》、《爱》、《犀利人妻最终回:幸福男·不难》、《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开战》 , 2013年《大尾鲈鳗》 都是台湾破亿影片;口碑与票房都颇受肯定。和以往国片低迷期时艺术电影挂帅的 状况不同,以一般大众为市场目标的商业电影重新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以戏院上映为主的商业纪录片 也开始取得一定的发展(如《翻滚吧!男孩》等);而好票房衍伸出商机,让片商有资本继续制作吸引 观众的电影,也让台湾电影市场逐渐迈向资金提供、影片内容、观众票房三者均赢的正向循环。台湾电 影历经廿年不景气后,蓄积的能量终在2008年爆发开来,形成一股‚国片热潮‛。 • 2008年台湾电影总产量(指制作及完成者)为36部,总票房约6亿1,085万元,市占率12.09%,较2007年 之7.38%成长约0.6倍;2009年国产电影片总产量为48部,较2008年之36部成长约33%,总票房约1亿2,499 万元,市占率2.3%,衰退八成以上;2010年国产电影片总产量为50部,总票房约4亿5,117万元,市占率 7.31%,较2009年成长约2倍,以产量而言台湾电影已逐渐复苏之趋势。
2015年,侯孝贤凭借电影《刺客聂隐娘》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
1、电影刊物介绍欧洲电影,宣传新的电影观。 2、电影政策放宽,更多的国外电影进入台湾,初步培养了 一批高素质的观众 3、本土电影陷入困境,穷则思变
4、1979年初,台湾电影图书馆揭幕,引进大量电影书刊,
举办国际电影观展致力于普及和提高电影文化,并发掘新 人 5、电影学人返回台湾,带来新的电影观念 6、香港新浪长电影的影响 7、“学苑影展”将国产片推广到大专院校 8、影评人宣传电影变革
二、骚动的70年代
• 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一年之内,台湾先后与27个国家断交,包 括日本。同年,美国宣布将琉球群岛连同钓鱼台在次年交予日本,引发旅 美中国学生的【保钓运动】,台湾各校串联声援,到了1978年,美国也宣 布与台湾断交,于是,由1970年至1979年,进入了最惶恐不安的十年。 • 1970年代,大行其道的是功夫片和琼瑶片,这两大类型片都回避了社 会现实问题,那时也出产了不少描写抗日战争的电影,和提倡从军乐的 ‚军教片‛,这些也属于政策导向的电影。
台湾电影沉浮之路
• 1987年解禁之后,台湾电影随着社会制度的表面民主化走进了自由生存的 阶段,侯孝贤、杨德昌引领的新电影运动也暂时告捷。电影人开始勇敢地 揭露更多的社会硬伤,对于人性给予了更多理性的思考,但由于受到社会 经济动荡的影响,整个电影行业再度慢慢溃散,留给90年代一个惨淡的开 始。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的电影工业长期严重萎缩,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1991年,台湾本土电影的创作数量由1990年的82部锐减为33部,市场占有 率为4.7%,香港片28.8%,外语片66.6%,到1999年,台湾本土电影数量仅 为11部,市场占有率已经暴跌0。27%,香港片为4.73%,外语片为95%。到 2001年,台湾本土电影不仅数量只有10部,而且票房收入也惨不忍睹,市 场占有率急剧下挫至0.13%,其中包含了2000年电影《卧虎藏龙》的重映 票房,如果扣除,则台湾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不满0.1%,凡近与零。产量极 低,票房惨淡,有人就认为,台湾没有电影工业,只有电影手工业。有媒 体业者认为‚再多的影展奖项都无法遮掩台湾电影全面崩盘的事实。‛
台湾新新电影在商业艺术的夹缝中艰难支撑起一线天空
• 强大的好莱坞电影对台湾市场的全面主宰 • 自1990年起,台湾当局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和试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而‚做了多项承诺来解除管制并开放电影市场‛。随着台湾 2002年1月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有与影片上映和发行有关的限制,都 被取消。 • 台湾电影新浪潮过分强调电影艺术 • 侯孝贤、杨昌德和他们的电影同仁在台湾掀起的电影新浪潮运动坚定 不移地强调电影的艺术和文化成分,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电影的商业性和市 场性。他们更多关注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非观众的需求,逐渐导致本地 观众对其电影的疏远。
• 走红——始于60年代 • 1965年,李行导演的《婉君表妹》上映,并引起较大反响,随后,琼 瑶小说开始成为电影拍摄制作的宠儿。在这一年,共有四部由琼瑶小说开 始改变的电影上映,另外三部分别烟雨濛濛》和李行导演的 《哑女情深。《烟雨濛濛》中的女主演归亚蕾更是凭借这部电影摘得了当 年金马影后的桂冠。这四部影片的相继亮相,也使得‚琼瑶热‛由文坛扩 展到了影坛,成为当时电影界一时的盛况,在此后以李行导演为主导的琼 瑶电影时代,李行、甄珍、邓光荣被称为文艺片的‚铁三角‛ • 鼎盛——70年代 • 20世纪70年代的‚二秦二林‛组合成为琼瑶文艺片中的金字招牌,使 这几位明星成为台湾电影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台湾新电影的艺术追求
• 一、新电影之‚新‛,首先是在题材上求新、求变 • 新电影在武打、言情】色情和暴力片之外另辟蹊径,新电影的许多代表作,诸如《光阴的故事》、 《小毕的故事》、《搭错车》、《恋恋风尘》等,将个体对于成长的记忆作为影片的题材,新电影 所开创的另外一个全新的题材是对台湾历史的反思。 • 二、新电影的‚新‛还在于影片结构上的创新 • 在《光阴的故事》中,除了《报上名来》基本上采用了传统的戏剧化的情节结构之外,其它三段影 片都采用了散文化的情节结构,这在当时的台湾影坛是比较新颖的,实际上,此后新电影的大多数 作品都偏爱散文化的情节结构,因为这样的结构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本来面貌。 • 三、新电影之前的武打片、琼瑶式的言情片,色和暴力片大多采用煽情的、戏剧化的风格,而新电 影大多追求朴素、清新、自然的写实风格。 • 1、根据剧情的需要,在对白中使用方言 • 2、少用甚至不用大明星,而起用非职业演员,且喜爱非职业式的表演技巧 • 3、大量采用实景、外景 • 4、偏爱自然光效,这一切,都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使新电影大多具有种质朴的美感。
新电影运动时期
台湾新电影运动
在1982年到1987年左右,一些中青年导演互相支持, 拍摄了一批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当时台湾的主流电影 不同的影片,形成了某种革命的新的气象,并一度 在影评人和部分观众中受到肯定,推动了台湾电影 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与旧的制作理念、旧的生产模式、 旧的题材类型、旧的电影语言等分道扬镳,从而加 快了台湾电影的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革新运动,新电 影区别于当时以“政宣”和“言情”为主流的电影作品, 开始贴近现实主义风格,在隐隐中对现实生进行无 言的批判,对台湾电影的整体创作风格,独立个性, 艺术潮流与美学观念的建立有重大影响。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背景
总结七十年代的电影发展
•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电影出现之前,流行于市场的是‚社会写实 片‛,这类电影都是些描写犯罪、肉欲与复仇的内容,用夸张的情节、旋 绕暴力色情场面的‚黑电影‛,所以,所谓的‚社会写实‛,指的只是戏 剧性的描写社会的黑暗面。 • 总结七十年代的影片,在类型上一直重复过去所开发的类型公式,没 有一点突破,由于电视、电影录像带的空前发展给台湾电影业以极大冲击, 电影市场和票房收入日益减少,台湾电影事业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 危机,影片内容的主流逐渐由功夫武侠片和爱情文艺片转向女性复仇片、 帮会犯罪片、美女冒险片、赌片、闹剧片、所拍影片大都亏本,影片开拍 率大大下降,于是台湾电影就是在这样乱哄哄的情况下,步入八十年代。
台湾电影史
1 2
台湾电影发展历程
导演分析
3
美学分析
1
成长的六十年代(1960——1970)
2 3 4 5
骚动的七十年代(1970——1979)
新电影运动时期(1982——1986)
台湾电影沉浮之路(1990——2007)
台湾电影复兴浪潮(2008——)
台湾电影的成长时期
1963年月,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官员龚弘接任台湾最大的制片机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 有限公司”(中影)总经理,对制片方针进行调整,提出了“健康写实主义路线”,后改为“健康综艺 路线”,即“尽量发挥人性中之同情、关切、原谅、人情味、自我牺牲等美德,使社会振作,引导人 人向善,走向光明。” 这一方针的提出,在客观上促使台湾国语片的创作逐步摆脱反共政治模式,向着真正的艺术 之路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