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经济史名词解释
经济史名词解释
经济史名词解释
正文:
经济史是指研究历史上经济现象、经济组织、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学科。
在经济史研究中,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的解释通常依赖于经济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一些经济史中的常用名词及其解释:
1. 农业: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资源,包括种植、畜牧和渔业等。
2. 商业:指在交换中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3. 工业: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器和设备以提高生产力的经济活动。
4. 贸易:指商品和服务的交换,通常涉及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贸易活动。
5. 货币:指用于交换的基本单位,通常是一种金属或纸币。
6. 商品:指用于交换的基本物品,可以是实物或服务。
7. 货币制度:指国家或地区发行货币并制定货币制度的政策。
8.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所有活力的增加,通常与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相关。
9.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常会导致货币贬值和减少投资。
10. 市场:指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可以是线上或线下市场。
11. 计划经济:指由政府控制和规划的经济体系,通常以计划生产和分配商
品和服务为特征。
12. 市场经济:指由市场决定生产和分配商品和服务的经济体系,通常强调
竞争和自由市场。
除了以上常见的经济名词外,经济史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和术语,这些概念和术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和应用。
通过对经济史中常用名词的理解和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史学科的理解和应用。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是指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
它既涉及中国经济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也涉及
对中国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历史上,中国经济发展有许多历史时期,其中包括青
铜时代、文字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汉代、三国时代、两晋时代、隋唐时代、南北朝时代、五代十国时代、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
在这些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路径,体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的深刻思考。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强大的勤劳民族在
君主制及分封制的统治下,建立了商品生产的初步形态,出现了多种贸易货币、钱币和贵
金属,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衣食住行,完成了一定的经济交换体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的统治机制也形成,商品经济逐渐发达,也潜移默化地促进了
技术进步,出现了纸币和线轮,以及把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形式纳入到贸易体系中,并且让
市场机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名称解释
1 1946年5月4日发布《关于反奸清算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对解放区减租减息政策作了重要调整,提出以“土地改革”的方式实现“耕者有其田”。
2 解放战争后期南京国民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而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
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消耗了巨量财富,引发财政赤字直线上升和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经济一片混乱,1948年通货膨胀达恶性时期,法币急剧贬值。
3 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发起工业合作运动。
工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分为三种,一种是集体式,即在后方安全地区,集中多数人在同一处从事小型基本工业的机械生产;二是分散式,即乡村农民分散进行农产品加工制造;三是混合式,兼有以上两种性质。
4 为使战时大后方建立长期抗战的工业基地,避免沿海民营工业遭到灭顶之灾,或防止其留下加强日军侵华实力,国民政府决定将沿海工行内迁。
自抗战开始进行的工厂内迁工作,到1940年底基本结束。
工厂内迁将大批企业及技术人员迁往内地。
工厂内迁奠定了发展西南工业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工业格局;工厂内迁为后方带来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力量,这对大后方的工业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内迁工厂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后方的军需民用5 1937年8月,国民党政府在武汉(汉口)成立了“四行联合办事处”(即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行联合办事处的简称)。
同年11月,改为“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后迁往重庆。
“负责办理政府战时财政金融政策有关的各种业务”,即负责对财政金融事业进行垄断和控制。
为了改善农民生活、承认地主债权,有利于抗战统一战线的实施,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
具体办法是“二五”减租和减息。
所起效果来看,对于生产恢复、团结抗日及农民生活有利。
6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发展根据地经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开展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包括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
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因此二者共同强调的当然是血缘关系了,没有血缘关系也就不会对其分封。
(一)。
前提。
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二)。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以藩屏周。
(三)。
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 2.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
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
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四)。
主要封国:主要王族:燕鲁功臣:齐先代贵族:宋(五)作用:1:起初起到加强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周享国800年)2: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
国家在修筑水渠和道路时把土地划分为许多“井”字形方块,故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他们世代享用。
他们只有享用权而无所有权,所以不准转让和买卖。
为了充分发挥地力,并规定了定期“换土易居”的分配制度。
西周的井田制根据剥削对象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区划,一种是“十夫有沟”,即国中平民的份地。
其收入要上缴国家十分之一,作为贡税,以充军赋。
另一种是“九夫为井”,即国家将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为九区,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全部缴给领主。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名词解释1、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是研究在中国古代从先秦——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进程的学科,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演变历程,涉及各种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其研究对象是各种历史条件下农工商生产状况及围绕此而论的各种国计与民生、制度政策。
2、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分配方式,也是赋役征收的基本单位。
按春秋战国时人的描述,当时通过分封得到土地占有权的各级领主,在一定范围内把所辖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分给国人或野人耕种,授予其使用权,但不得买卖。
年终,领主以实物地租或劳役地租的形式向各类劳动者征收赋役,获取部分土地收入。
因其整齐划分,沟洫相间,似一井字(一说是靠近灌溉和饮用的水井),故得此名。
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为商周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工商食官:语出《国语·晋语》,商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官营手工业制度。
指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基本由官方控制,为统治阶级服务。
其中的手工业者被称作百工,经商者称作官贾。
这种制度的产生是由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以后,因社会结构的巨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解体。
4、正德幅利:晏婴的经济思想,“正德幅利”出自《左传》,是先秦时期讨论义利观的观点。
端正德行。
《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孔颖达疏:“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
”《·襄公二十八年》:“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
”5、代田法: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创,改进的田地轮休耕作制。
将每亩田地,挖成若干条沟,每一沟的宽度和深度各为一尺,沟中凹进去的部分称为“甽”或“甽田”,沟的两旁高出来的部分(即未经挖过的地面)称作“陇”。
种子播于甽中,待出苗后,便从陇上挖土下来加在苗根旁边,随长随加。
经济史名词解释
北四行:近代中国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四家在北方著名的私营银行的合称,为中华民国时期北方金融集团之一。
盐业银行由河南省都督张镇芳于1915年创办于天津。
金城银行由周作民与军阀倪嗣冲及其幕僚王郅隆等于1917年创办。
中南银行由华侨商人黄奕住和上海报业资本家史量才等于1921年创办,聘胡笔江任总经理。
前面的三行投资人主要是北洋军阀,其主要业务为承购北洋政府公债、库券和对政府机关放款,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华北的金融业务。
大陆银行成立于1919年,总行设在天津,后于1942年迁至上海。
为了巩固和扩张实力,四家银行共组“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并联合发行中南银行钞票。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它们又依附于国民党政权。
1948年,四行储蓄会和四行信托部改组为联合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四行及联合银行于1952年底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
南三行:是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合称。
三家银行都由江浙籍银行家投资创办和主持管理,并都以上海为基地,在经营上互相声援、互相支持,互兼董监,虽没有联营或集团的组织形式,但实际上收到联合经营的指臂相助的成效。
民国21年(1932年)银行联合准备库未成立前,互相对开户头,使三行之间的票据,可不托其他银行、钱庄代理,而自行轧抵清算;三行中头寸有紧缺时,互相融通支援;三行相互代理收解,互通往来,并在利息上给予优惠等。
在互兼董监方面,浙江兴业、上海两行中均有浙江实业银行的人担任董事;浙江实业银行的董事会中,也有上海、浙江兴业两行的人担任;浙江兴业银行的人还担任浙江实业银行的监察。
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
18世纪60年代兴起散商贸易,随之产生外商代理行号。
1840年以后,外国在华洋行日益发展,是外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怡和洋行: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资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清朝时即从事与中国贸易。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1、经济史:是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是阐述和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学科。
2、宗法制:是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各级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享有对祖先的主祭权和财产继承权,其他嫡子和庶子只有被分封和对祖先陪祭的权力。
3、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4、工商食官:是西周工商业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
当时,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经营管理,官府手工作坊有司工负责,王室和诸侯都设司工,并且还设有工正等专业作坊的工官。
在官府作坊干活的手工业工人称为“工”5、王田制:公元8年王莽实行的一种土地改革制度,其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企图以此来遏制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其规定为:男丁不满8人,而所占土地超过900亩的要退出超额部分,分给同族、邻里、乡党;无田农民按一夫一妇百亩授田。
由于其改革触及了既得利益的农民与封建地主的利益,遭到反抗而失败。
6、五均赊贷:王莽改制时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社五均官,负责评定物价,收购滞销物资,经管赊贷等经济活动,是为“五均赊贷”。
7、六筦:王莽改制时有国家经营盐、铁、酒、铸钱、山泽、五均赊贷,是为“六筦”。
8、三田制:西周实行的轮荒休耕制,具体方法是把土地分成菑、新、畲三种类型,菑田种一年休耕两年,新田种一年休耕一年,畲田是种熟了的好地,不需要休耕。
9、度田令:面对西汉末年以来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当时土地占有的实际情况,刘秀于公元39年颁发了度田令,度田,即丈量土地,包括核实户口。
中国古代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经济史名词解释(一)均田制:即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使每个家庭拥有一定的耕作土地。
均田制的实施旨在保证农民的基本温饱,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生产能力。
通过均田制,古代中国实现了土地的公平分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铁钱:铁钱是指使用铁质材料铸造的货币。
中国自古就有使用铁钱的历史,铁钱具有方便携带和耐用的特点,曾经是中国古代经济中主要的交易工具之一。
铁钱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交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盐铁官营:盐铁官营是指古代中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和经营盐和铁等重要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在古代中国,盐和铁是重要的社会物资,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通过盐铁官营,政府能够有效控制盐和铁的生产和流通,实现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对市场的控制。
(四)海禁:海禁是指古代中国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的一种禁止政策。
中国古代的海禁政策始于宋代,终于明代。
海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的经济利益,屏蔽外来商品的竞争,保护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保持对海洋贸易的垄断和控制。
(五)农田水利:农田水利是指对农田进行灌溉和排水的工程建设。
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庞大,包括修筑水渠、修建堤坝、挖掘水塘等,旨在增加耕地的灌溉面积,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农田水利工程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中国古代连接内地与西南边疆的贸易通道。
茶马古道主要用于运输茶叶和马匹,是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进行物品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
茶马古道的建设和运营促进了中国茶叶产业的繁荣,也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七)钱粮关系:钱粮关系是指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货币和粮食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钱粮关系在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牵涉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基本生活水平,也影响着钱币的流通和财政收入的获得。
中国经济史课件
海外贸易的拓展
古代中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与东南亚、 南亚、中东等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财政与金融制度的演变
财政制度的变革
古代中国财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如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唐宋时 期的两税法等,这些变革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融制度的萌芽
古代中国金融制度处于萌芽状态,但已经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金融机构 和信用工具,如钱庄、票号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融入全球 化进程。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战略,如“863计划”、“973计 划”等。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水利设施的兴建
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建设,修建了许多 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手工业种类繁多,如纺织、 陶瓷、冶金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的结合
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形成 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商业与贸易的兴起
货币与金融的发展
古代中国货币制度不断完善,出现了铜钱、 银两等货币形式,金融活动也逐渐活跃起
来。
商业城市的出现
古代中国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如 长安、洛阳、开封等,这些城市商 业繁荣,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
者聚集。
A
B
C
D
商帮与商会的形成
古代中国商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扩大商 业网络,形成了各种商帮和商会组织。
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在经济史中积累的治理经验,如稳定货币政 策、财政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等,对全球经济治 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经济史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经济状态的变迁史。
从广义上讲,经济史是指人类以往从事经济活动过程的总称,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事件,从狭义上说,经济史是指经济史学家通过文字以及符号等对上述经济活动活动发展规律的描述解释。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1、农业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
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
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⑴秦朝灵渠。
⑵汉武帝治河。
⑶隋朝大运河。
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
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⑥海外贸易发达。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经济史的学习之旅。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希望这个电子课件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激发大家对经济学的兴趣。
一、中国经济史概述中国经济史是指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它包括了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工业经济等多个阶段。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繁荣与衰落、变革与发展的曲折道路。
二、古代中国经济1. 农业经济时期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兴起,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
2.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古代中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商人们通过贸易活动,将各地的商品运往各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同时,政府也开始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制定了各种经济政策,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近现代中国经济1.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19世纪末,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开始进行经济变革,尝试发展近代工业和商业。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经济发展。
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四、中国经济史的意义1. 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经济问题。
2. 中国经济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国经济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通过学习中国经济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经济史:从实践角度看,经济史是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历程;从学科角度看,经济史(或经济史学)是对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学科。
2.历史归纳法:就是通过历史事实来总结出某种命题,或者对某种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
3.井田制: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有水利排灌系统在其中的方块田制度。
(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4.均田制:是封建政府在掌握大量荒地的情况下,通过授田将劳动者安置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向他们征收一定数量的租调力役的土地制度。
(唐代均田制)5.平籴法:即好年成时,由国家平价收进粮食,不要使粮价太贱;坏年成时,再由国家按平价出售粮食,不要使粮价太贵。
6.摊丁入亩:以康熙50年的人丁数(人丁2462万),丁银335万余两作为每年征收丁银的依据,平均摊入各地的田赋银中统一征收。
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7.春秋时期的“赋”和“税”:“税以足食,赋以足兵”,赋是兵赋,专门用来满足军队开支的需要,税是满足政府日常行政开支的需要。
8.春秋时期的“国”和“野”:“国”一般就是周族统治者所居住的地方,“野”就是殷族和其他被统治者所居住的地方。
9.租佃制:(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没有土地的佃农以交纳地租为条件向拥有土地的地主租借土地使用权,这是一种契约关系。
10.浮客:指寄居在地主庄园里的外地佃农。
11.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之后所施行的赋役制度,是将田赋、杂税和徭役等“悉并为一条”,统一征收,简化征收手续的赋役改革办法。
12.租用调制:唐代以前的租调力役制度发展成为租庸调制。
所谓租就是地租(农产品),庸是徭役,调是纺织手工业品。
13.初祖禾: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土地制度变迁形式,即开始按照田亩数量收租,是土地私有化的表现。
14.田面权:是土地的租用权和耕作权,此权属于佃户。
佃户的田面权是佃户可对田面继承转让、买卖等权利,地主不得干预。
15. 唐代的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指当地土著户,客户是指外来户。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一、名词解释1. 禁榷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商品实行专卖的制度,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干预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政策。
目的是国家通过官营商业与商人争利,它是官人充当大商人的结果。
2. 均输法:“均输法”是宋代王安石的新法之一,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
宋代赋税部分征收实物,当纳税户在购买实物时,大商人从中操纵把持,加重纳税户负担,并影响国用。
3. 平准法:由政府主动出击,在物价很低时,以市场价大量买入!而物价上涨过高时,则平价卖出,以打击商人哄抬物价,保持物价的平衡。
4.市舶司制度:市舶制度出现于唐代,完善于宋代。
所谓市舶制度,就是管理进出口贸易的制度。
宋代有《市舶法》,元代有《市舶司法则》。
依据法则,国家在通商口岸设立市舶司,其职责为:①、负责向来华进行贸易的外国商人颁发许可证书,外国商船须持许可证才能进出中国指定的港口。
②、征收舶税,按照货物的种类收取不同比例的进口关税。
③、收买舶货。
5. 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唐代以前,国家富强,很多国家前来寻求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
仅南北朝梁武帝统治时期,南海诸国通使的就有九国之多。
这些国家使节来朝贡,货物由朝廷处置,广州祇负责过境和接送任务。
在唐朝之前,这种朝贡贸易占主导地位。
6. 唐两税法: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量出以制入的财赋征收原则;所有赋税,均并入两税之中;行商按三十税一抽取商税;征收时限,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关于户籍管理的附加规定;保障两税的权威性。
7. 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
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
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二、简答题1.分析古代土地所有制变迁的过程答: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1. 经济史 (Economic History)经济史是研究过去社会经济发展、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学科。
它探讨经济制度、政策以及各种经济现象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中国经济 (Chinese Economy)中国经济指的是中国国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体系。
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情况、企业发展等方面,并与国际经济关系密切相关。
3. 历史唯物主义 (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4. 市场经济 (Market Economy)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其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活动。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由供求关系自由形成,企业和个人可以自主决策和进行交换。
5. 计划经济 (Planned Economy)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安排和控制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指导和干预。
6. 改革开放 (Reform and Opening-Up)改革开放是1978年中国启动的经济改革和外向型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外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开辟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市场经济”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8. 供应链 (Supply Chain)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分销和最终销售组成的,将各个环节连接起来的一系列活动和关系。
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至关重要。
9. 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是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设施和公共设施。
例如,道路、桥梁、港口、电网等都被视为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发展和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名词解释汇总
1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典型的经济结构,2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男耕女织,以织促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需要,而且也3地主购 4的租佃农民,通过双方订立租佃契约,确立出租者和承租者二者之间的租佃关系以及双方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承租者据此经营所承租的土地,掌握一定时期内土地的经营权,出租者基于对土地的占有权或所有权,按契约规定的 5中国政府不直接6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它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勒索巨款、协定关税、取消洋行制度、开设租界、71844年7月3日签订的。
条约共34条,美国依据得益均沾的原则,除了取得英国已取得的一切特权外,还获得了在中英条约中没有或尚不明确的世纪前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对中国封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林则徐于1839年将之前缴获的2万多箱鸦片在虎门统统销毁。
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痛恨鸦片贸易、反对外国侵9讼”的权力。
即英国人在中国犯法,不按中国法律处置, 10他们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服务。
买办较早地接触到近代工业,并在外国在华企业中“附股搭办” 111865年成立的,是第一家以中国为创办资本为500万港元,每股250元。
总部设在香港,上海设管理行。
它在中国近代金融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12织纺业是中国传统小农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内容,以织助耕是小农经济的优势所在,但是在西方机器纺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13在家庭纺纱业被排斥,家庭织布业也因洋布物美价廉而受到打击。
洋布需求日益扩大,土布市场不断缩小,最后几乎 14、它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联系程度,即它的自给率或商品率等状况。
中国传统农业是以单一粮食作物种植为 15、 通过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加剧了中国近代农业的危机和小农经济的贫困破产来维持的,它是一种依附并服务于外国资本16、 是1853年在洪秀全直接指导面的政纲,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的思想。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经济史:是指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因而它具有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和特点。
经济史属于动态经济学的范畴,其研究任务就是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
2.中国经济近现代化: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经济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在中国也就是工业化和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表现为:生产力从手工生产转向采用机器生产;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政治上由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转向民主共和。
近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3.工商食官:西周由官府经营的工商业制度,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西周设“司工”一职,总理官府手工业,其下属官员分管具体的生产部门。
官府经营商业,其商品的主要来源是官府的手工业产品,其次是农林牧副业产品和市场上的买进卖出。
4.井田制: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作为一个耕种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标准。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
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土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转让买卖的,这里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
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步衰落。
5.授田制: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表现为奴隶主贵族的藉田经营的没落。
各国统制者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田制和税制改革。
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国有土地的分配运动,授田的对象是个体农民和有功于国家的人,土地一经受与,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
时间即久,即成为个人私财。
6.均田制:是北魏时期颁布的土地政策,一直延续到唐朝中叶。
整理《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整理人尼克名词解释1.财政拨款收入:指地方财政当年当年拨付的资金。
2.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收取的会费会费收入等。
3.经营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4.其他收入:指除上述“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以外的收入。
主要是按规定动用的售房收入、存款利息收入等。
5.年初结转和结余:指以前年度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6.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行政运行(项):指行政单位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用于保障机构正常运行、开展日常工作的基本支出。
7.结余分配: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事业基金和缴纳的所得税,以及建设单位按规定应交回的基本建设竣工项目结余资金。
8.年末结转和结余:指本年度或以前年度预算安排、因客观条件发生无法按原计划实施,需要延迟到以后年度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9.基本支出:指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支出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10.项目支出:指地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11.经营支出: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12.“三公”经费:纳入预决算管理的“三公”经费,指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
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13.机关运行经费:为保障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各单位)运行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办公用房取暖费、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以及其他费用。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中国经济史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其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下面是其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九州:九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单位,原本指南北沿海九个地区,后来延伸为中国领土的整体,包括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
2. 秦汉经济:秦汉经济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间的经济状况。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商币统一和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策并进一步完善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 宋明经济:宋明经济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960年至1644年间的经济状况。
宋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商业繁荣,城市经济蓬勃发展。
明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继续,但也出现了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等问题。
4. 道教: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宗教和哲学思想体系,主张以道德修养和养生为主,追求"道"的境界,注重个人修炼和内心平静。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如在北魏时期,道教的道观成为了商业和手工业的重要中心。
5. 儒教:儒教是中国的一种宗教和哲学思想体系,强调社会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忠诚于国家等价值观。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在封建社会中,儒学经典中关于农业生产和纲常治理等观点对农业经济和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6.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指中国历史上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清朝政治和经济的进一步衰落,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指中国在二战期间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也促使了中国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并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和企业。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
它指的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和调节经济,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经济史即经济发展的历史,是研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经济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他们的运行机制和绩效;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交引】宋代,国家招募商人输送粮草,根据道路远近,以高于市价的价格付给称作“交引”的取款凭证,商人凭此到京师取钱,或到江淮领取茶盐等物。
交引本质上是一种信用凭证,可以转让,形成了有价证券市场;它的出现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飞钱】唐朝,商人把钱款交给本道驻京办事处——节度使或者富商家中,由其开给分为两半的票券,一半给交钱者,一半由收钱者寄回本道。
商人返回本道后到当地富商家中核对票券无误,领回钱款。
是一种典型的此地存彼地取的汇兑业务;飞钱的出现把信用制度推进了一大步。
【洋务运动】指十九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一种向西方学习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钱庄】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由传统钱铺、金店发展而来。
最基本业务是钱币兑换、后来发展出存放款、发行兑换券、票据结算等业务。
钱庄的出现推动了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
【票号】也叫票庄,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山西,也叫山西票号。
是中国的旧式银行,专门经营汇兑业务,是中国近代化发展中重要的金融力量。
同样推动了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
1933年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再用银两,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货币制度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法币政策】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法币实施办法》开始实施法币政策、进行货币制度改革。
该政策规定,以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禁止银币流通;该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货币制度的混乱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减租减息】193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将减租减息政策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
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因此二者共同强调的当然是血缘关系了,没有血缘关系也就不会对其分封。
(一)。
前提。
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二)。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以藩屏周。
(三)。
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 2.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
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
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四)。
主要封国:主要王族:燕鲁功臣:齐先代贵族:宋(五)作用:1:起初起到加强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周享国800年)2: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
国家在修筑水渠和道路时把土地划分为许多“井”字形方块,故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他们世代享用。
他们只有享用权而无所有权,所以不准转让和买卖。
为了充分发挥地力,并规定了定期“换土易居”的分配制度。
西周的井田制根据剥削对象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区划,一种是“十夫有沟”,即国中平民的份地。
其收入要上缴国家十分之一,作为贡税,以充军赋。
另一种是“九夫为井”,即国家将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为九区,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全部缴给领主。
男子成年受田,老死还田。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
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从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
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世卿世禄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商鞅变法[1]的时候1、“使黔首自实田”:秦统一后,为了统一征收全国田税,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
“黔首”是指官吏以外的居民,即让这些百姓向封建国家呈报他们占有的土地数量,政府根据土地数额向他们征收赋税。
它标志着从春秋战国以来发展起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法律上的确认,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来源,是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
2、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朝丞相李斯主张把除秦国史书以外的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除中央政府主管的以外,一律收缴烧毁;以后敢谈这些书的处死,是古非今者灭族。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次年,秦始皇下令把460多个骂他的儒生全部活埋。
这两件事,史称“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扼杀了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古代文化遭到了严重摧残。
3.均输中国西汉的一项财政措施。
由桑弘羊制定。
原意为“齐劳逸而便贡输”。
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桑弘羊出任大农丞时试行。
五年后他升任大农令,将此法颁行全国。
当时,各郡国都必须把本地的土特产品作为贡品送往京师。
这种做法有很多弊端:①须役使大批农民进行运输,民户不堪其苦;②长途运输,贡品难免受损变质,而且运费常超过原价很多;③各地贡品在本地属珍品,但运抵京师后与其他地区同类贡品相比,可能属下品,这样既不能供皇室享用,又造成贡品的积压浪费,使朝廷得不偿失。
均输法就是为了克服以上弊端而推行的。
其具体做法是:各郡置均输官,其贡品除品质特优者仍须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不再运送,或由当地均输官运往邻近高价地区售卖,或将贡品按当地售价折成现金,再另购丰产而廉价的商品运往高价地区发售。
这样,既可减少以往贡品运送造成的损失,又可相对减轻民户负担,同时还增加了财政收入。
西汉以后,均输法长期为封建理财家所推崇和引用。
如唐代刘晏管理东南财赋时,曾把"均输"的基本精神运用到粮食转运和盐政、常平业务等方面,即以租赋和盐利收入采买当地土特产品,通过漕船运往汴州及关中一带出售,同样在财政上取得了"敛不及民而用度足"(《新唐书·刘晏列传》)的好效果。
宋代王安石在其变法中也推行了均输法。
此后由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除漕粮外,实物贡赋形态及封建劳役日益退居次要地位,均输措施才随之消逝。
4.平准中国封建社会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
中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桑弘羊在京师长安专设机构,执行平准业务。
后又于太初元年(前104)扩充大农令机构,改称大司农,并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司其事。
桑弘羊的平准思想是先秦范蠡和《管子》一书的价格概念具体发挥的结果6、“工商食官”: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经营。
由于商品经济不发展,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极少,工匠和商贾多是官奴隶。
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地为贵族统治者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服务的,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5、五铢钱:汉代的铜质铸币。
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文“五铢”,重如其文,有周郭。
最初,中央与地方均可铸造。
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下令取消郡国铸币的权力,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水衡部尉属下的中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新五铢钱,当时名为“三官钱”。
新莽时期禁用五铢钱。
东汉时期,复行五铢钱。
五铢钱成为汉代使用时间最久,质量最好,数量最多的官铸货币。
东汉后各朝仍有沿用,至唐代才废除三长制:我国北魏时期开始实施的地方基层组织机构。
太和十年(486),在北魏政权业已相对稳固的前提下,为了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中央租调徭役,并由政府直接控制基层组织,北魏孝文帝采纳给事中李沖的建议废除宗主督护制,创立“三长制”。
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享有免除一人到三人官役的优待。
均田制:自西晋末年以来的社会大动荡,流民南迁造成了中原地区“地广人稀”的局面,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北魏的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颁布均田法,实施“计口授田”的“均田制”。
其内容为: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不栽树的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如采用休耕法,田加倍授给;男子另给桑田二十亩。
人身老免课或者身死之时,所授田均要还给国家大索貌阅:隋朝采用观察、核对相貌的办法来检查户、口的一个措施。
隋朝建立之初,地方豪强大量隐匿人口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文帝遂于开皇二年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等生理特征,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
若有户、口不实者,正、长皆受流刑。
通过这一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编户,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⑵主要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