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地理小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地理小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地理小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地理背景。

在历史地理方面,中国古代文明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对古代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小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中心: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们的政治中心也有一定的特点。

夏朝的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商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天的河南、陕西和山西一带,周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周地区。

这些政治中心的位置都在中国大陆的东部地区,说明古代中国政治的重心也是从东部地区开始形成的。

2. 古代中国的四大文明古国:古代中国有四大文明古国,它们分别是中夏、商、周和秦。

这四大古国都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地区,其中中夏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商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陕西和山西一带,周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秦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一带。

3. 古代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古代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有两大区域,一是华北平原地区,它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和山东等省;另一是长江流域地区,主要是包括今天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

这两个地区都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雏形。

4. 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流域地区是中国古代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而长江流域地区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心。

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5. 古代中国的山川地理: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影响至深。

中国大陆主要有五大山脉,分别是秦岭山脉、太行山脉、大别山脉、连山和五岭山脉。

这些山脉地势险峻,对中国古代农业和交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同时,中国大陆还有三大河流,分别是黄河、长江和珠江,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三历史和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和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和地理知识点汇总高三学生正处于紧张而关键的备考阶段,历史和地理作为文理综合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为帮助同学们整理复习重点,本文将对高三历史和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历史知识点汇总1. 中国古代史1.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历史时期的基本概念、要点和时代特点等。

1.2 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主要内容,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和影响等。

1.3 中国古代科技、农业、手工业、商业、冶铁业等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1.4 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礼制、科举制度等的演变和主要特点。

1.5 唐宋时期的繁荣与变革,如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的北方民族政权的兴起等重要事件。

1.6 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和农民起义等重要特点。

2. 世界史2.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如古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等。

2.2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宗教改革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等历史事件。

2.3 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工业革命等。

2.4 二战及后期国际关系的演变,如冷战、联合国成立等。

2.5 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艺术、文学等领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等。

二、地理知识点汇总1. 中国地理1.1 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河流、高山、盆地、湖泊等基本地理事实。

1.2 中国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

1.3 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区域的特点和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等。

1.4 中国的交通和交通网络,如铁路、公路、航空等。

1.5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特色经济区,如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

2. 世界地理2.1 主要洲际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主要地理事实,如亚洲、非洲、欧洲等。

2.2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事实、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如美国、俄罗斯、巴西等。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绪论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绪论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绪论笔记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地理演变过程。

对于理解中国的文化、社会以及政治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十五讲的方式介绍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脉络。

第一讲:中国的地理环境1.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地势东高西低,自然地理条件多样。

2.中国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山、平原、河流等多种类型,对中国的农业、交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的气候分布广泛,北方寒冷,南方温暖,不同气候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

第二讲:中国的历史沿革4.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夏朝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5.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事件和发展特点。

6.中国历史的特点包括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地方政府体系等,这些都对中国的历史地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讲:中国的政治格局7.中国的政治格局一直以中央集权为主导,地方政府相对独立但受中央控制。

8.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帝制、共和、社会主义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特点。

第四讲:中国的经济体系9.中国的经济体系一直以农业为主导,近年来逐渐转向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

10.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

第五讲:中国的文化传统11.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等多种文化形式,对中国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2.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方式和表现形式,但一直以文化传统为核心。

第六讲:中国的军事制度13.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以集权为主导,军队受到政府的绝对控制。

14.中国的军事制度在历史上多次变革,但一直以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第七讲:中国的外交关系15.中国的外交关系一直以和平、友好为主导,但也保持着政治与军事之间的平衡。

16.中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对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地理概况1.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山地、平原、草原、沙漠、湖泊、河流等。

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川西高原、西北草原、西南高山等地形地貌多样。

2. 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四川盆地、大盆地、大广平原等地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

3. 中国古代气候中国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寒温带气候等。

中国季风气候明显,南方多雨,北方多干。

二、世界古代地理1. 世界古代主要地理特征世界古代地理主要特征包括河流文明、地中海文明、中东地区沙漠草原、非洲的内陆盆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等。

2. 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包括黄金、铁矿、石油、原始森林、水资源等。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罗马等文明都是河流文明,依赖于河流的水源。

3. 世界古代气候世界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冰川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等。

北极圈和南极圈是世界古代的冰川区,气候寒冷干燥。

三、中国古代地理学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2.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成就包括《山海经》、《大唐西域记》、《元代丹阳归经》等著作,对地球的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等都有一定认识。

3.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有章孝慈、郑和、郭守敬、徐霞客等,他们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世界古代地理学1. 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中国历史地理资料,涵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地理发展。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迁,这些变迁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地理发展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的概述:1. 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的首都是在黄河流域的安阳。

这个王朝的建立和黄河文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2. 商王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以商丘作为首都,这个城市位于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

商朝还拥有许多繁荣的商业城市,如安阳、郑州和开封等。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的首都在洛阳,这个城市位于黄河流域。

在周朝的时期,中国的中央权力逐渐得到巩固,这也反映在周朝的政治和地理上,尤其是在控制周边地区方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的首都在咸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秦朝的时期,也是中国被统一的时期。

秦始皇对这个帝国的政治和地理管辖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也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汉朝时期,政治和地理方面的变化包括向东部和南部移动,这对中国日后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此期间,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魏晋南北朝的首都都在北方,如魏国的首都洛阳。

这也反映了中国在此期间北方重要性的增加。

7.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仍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许多重要城市如扬州、杭州、苏州等都在江南地区。

8.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的首都在开封,这个城市所处的位置同样是在中原地区。

在宋朝时期,南方城市的繁荣程度进一步提高,如福州、广州、海口等城市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9.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的首都在北京,这个城市位于中国的北方平原地带。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历史地理是考研历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通过地理背景来分析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下面是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青藏高原等地的地理特点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长江流域则是古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长江及其支流的交通便利为南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青藏高原则是中国的天然屏障,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格局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格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殷商时期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王朝时刻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秩序。

中央王朝通过分封制度来控制各地的贵族,同时也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稳定格局。

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对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文化的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历史地理对于战争与外交的影响历史地理对于战争与外交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军事资源与战略地位,这对于战争的结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不同地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差异也会影响各国之间的外交政策。

例如,中国古代的统一战争往往是朝向南方进行的,这与南方地区的比较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外交方面,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和利益,这也给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带来了复杂性。

四、历史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特点、经济资源以及交通条件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例如,河流和海洋对于交通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助于促进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因此有所差异。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

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是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而直立行走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使这些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进化以及而后的劳动的先决条件。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

众多事实证明,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破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度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进行的阶段。

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

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距今5000至400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他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大陆度增大,但东亚大陆当时的湿润还是比现在高。

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讲,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

气候的湿润为农作物更好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壤、壤土和下土坟垆粘着性不强,疏松柔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

森林分布比现在多,这一切都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的必要,文字便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求得精神的寄托,也有大量时间和财力去投入,大型礼仪建筑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为金属冶炼和加工创造了基础。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的历史地和地理知识

中国的历史地和地理知识

中国的历史地和地理知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中国的历史地和地理知识充满兴趣。

本文将就中国的历史地和地理知识进行探讨,带您一起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

一、历史地知识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中国古代的历史地被划分为九个大区域,即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西部、台湾和海外。

每个大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历史背景。

1.1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北京、天津等城市。

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地,也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华北地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干燥、土地肥沃等特点,适宜农业和人类居住。

1.2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处寒冷地带,气候严寒,被称为中国的“冰雪王国”。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居全国首位。

1.3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份。

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发源地,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华东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

1.4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位于中国的南部,包括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植被繁茂。

华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农业和渔业非常发达。

1.5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地地带,地形险峻多变。

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

1.6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包括陕西、宁夏、甘肃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气候干燥,土地贫瘠。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和黄金等矿产资源,是中国的能源基地。

1.7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位于中国的西部,包括新疆、青海、西藏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地地带,地形复杂多样。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矿产资源,是中国的边疆地带。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国家,地理位置处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中国海,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自然地貌。

中国的气候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国的地球演变历程漫长,从远古时期的海陆分布,至今日的地貌构造,都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

地质构造是中国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华北平原、华南丘陵、西南高原等。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资源储备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中国的煤炭、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中国也有广阔的肥沃土地,适宜发展农业。

四、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交通运输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发达,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内外的交通需求。

五、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地理环境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中国的历史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历史遗产主要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代建筑与文物。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有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八、中国的外交地理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具有较强的外交实力。

中国的外交地理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的关系。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马年五六千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覆盖有面积广大而丰富的天然植被,根据天然植被分布情况,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草原和荒漠两个地带。

【森林原始植被状况】从大兴安岭北段,东南沿嫩江折向西南,经冀北、晋北、陕北、川北至西藏东南一线,此线以南为中国古代主要森林地带,约占中国总面积1/2,可分为四个地区: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林区。

2、华北暖温带林区。

包括辽东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豫西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山东丘陵。

3、华中、西南亚热带林区。

包括秦岭、大巴山、大别山、江南丘陵、闽浙江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中北部、南岭山地、两广丘陵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区。

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丘陵中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云南高原南部。

【草原荒漠原始植被状况】原始草原地带:大兴安岭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部、青藏高原中南部。

原始荒漠地带: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

【植被的变迁】经过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长期开拓垦殖,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天然植被的面貌,生产了不可记数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文化流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由于对自然界规律认识不足,无计划的滥砍滥伐,尤其是历代统治者无限制地索取,使自然界失去了平衡。

这种破坏越到近代越严重。

5000年来中国植被变迁特点:天然植被逐渐地区缩减,栽培植被代替天然植被。

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天然植被迅速遭到破坏。

1、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原植被变迁最大、最频繁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干扰最甚的地区。

2、黄河中游地区:3、太行山区、晋北地区:4、豫鄂川陕交接地区:为天然植被破坏较晚而程度极为严重的典型地区。

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干流全长5464公里。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共一百三十卷。

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 34 年旅行,述作者 1613 ~ 1639 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学会积极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和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禹贡》半月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的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刊物,其出版和“禹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立。

谭其骧( 1911.2.25-1992.8.28 ),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长期从事中国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他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

主要著作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葛剑雄代表作品《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主编《中国人口史》《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本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由谭其骧主编。

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包括了中国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和海岸线、岛屿;除中原王朝,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政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人类文明进程首先改变的不是精神追求,而是食物获取方式,严格意义讲史前时期人类的所有活动均以寻觅 食物为目的
人们放弃劳动代价较小的利用型经济,转向劳动代价较高的生产型经济,只有在自然资源不能保证直接索取 的前提下才会出现,而影响自然资源丰富程度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取决于资源本身,另一方面则与人口密度直接 相关。
目录分析
二聚落环境选择与 人类生产方式
一史前时期聚落的 环境选择
三史前时期西辽河 流域聚落持续使用
时间与环境容量
一 “中国”的 含义及其空间 变化
二中国历代疆 域变化及其地 理基础
三清代晚期的 疆界条约与疆
域变迁
四关于疆域问 题的余论
一历史时期气 候冷暖干湿之

二历史时期植 被地理分布变 化与重要农业 生产界限
四长江中下游湖泊变 迁
二畜牧业从原始农 业中分离与游牧业
诞生
一非农业民族的地 理分布与经济生活
方式
三游牧业与游牧方 式
一分封制与政 治空间管理
二郡县制与地 方行政管理
二 “犬牙交错” 行政区边界
一 “随山川形便” 行政区边界
三 “随山川形便” 与“犬牙交错”划 界原则对当代的影

一太行山东麓道路与 重要战例
地:淮河流域
一从西向东的政治 空间与战略进程
三中国北方农牧交 错地带的战事与长
城的地理学意义
一城市产生、发展的 地理过程
二中国古代城市地域 空间格局
三中国早期城市形态 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四中国古代都城选址 的地理基础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尤其擅长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环境变迁,历史社会地理等。

中国地理历史概括,中国地理知识大全!

中国地理历史概括,中国地理知识大全!

中国地理历史概括,中国地理知识大全!中华地理历史概览: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

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

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

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我们的历史舞台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舞台之一,这舞台就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中国疆土。

它位于亚洲东部,介于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天际的帕米尔高原之间。

大约纪元前三十世纪前后,遥远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较近的印度,都在萌芽他们的古文明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文明。

这文明一直延续,并于不断扬弃后,发扬光大,直到今日。

当时的中国人自以为恰恰地居于世界的中心,所以自称中国,意义是位于全世界中心的国度。

又因为所居住的土地美丽可爱,所以自称中华,华的意义正是美丽可爱。

至于自称和被称为汉民族或汉人,那是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的事。

在纪元前三世纪和纪元前二十二世纪时,也曾自称和被称为秦人或夏人,前者谓秦王朝之人,后者谓夏王朝之人。

中国跟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联合、融化和扩张,而终于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截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疆域面积达1140万平方公里。

最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4度),最东到乌苏里江口(东经135度),最北到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镇(北纬53度),最南到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

中华人就在这个空间上降生、成长,中国历史也在这个舞台上演出。

一、太空中国马上中国现在,让我们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航。

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排日本列岛,安静地斜卧在巨涛之中,它上面几乎全是山脉,而且我们还可能察觉到它不断的在颤动,那里是世界上闻名的火山地带,日本列岛正座落在上面。

地理中国纪录片每集笔记整理

地理中国纪录片每集笔记整理

地理中国纪录片每集笔记整理地理中国是一部记录中国大地壮美山河、百姓风土人情以及生态环境变迁的纪录片。

全剧通过16集,从多个角度全面展现中国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中国。

在每一集中,都有许多值得注意和记录的内容,下面来分步骤整理一下:第一集:太平天国这一集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过程。

通过对湖南、广西、湖北等地的太平天国、洪秀全等人的采访和叙述,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这场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集:戈壁风情这一集主要介绍了戈壁地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从沙漠河流、动物、植物到当地的人民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第三集:江南水乡这一集主要讲述了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

从建筑、美食、艺术等方面,全面展现了江南的特色和魅力,同时也介绍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历史变迁以及现代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第四集:黄土高原这一集介绍了黄土高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通过对石窟艺术、井冈山革命斗争和黄土高原环境的介绍,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黄土高原这片土地的特点和魅力。

第五集:南越之地这一集主要介绍广东地区的自然和文化。

让我们了解了广东人民的习俗、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了解了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以及生态变化等方面的情况。

第六集:大西北这一集介绍了大西北地区的精彩和壮美景色。

从大漠雪山、敦煌石窟到甘肃民俗文化等方面,全面展现了这个地区的特色和魅力。

同时,也介绍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环境变化等方面。

第七集:云南十六春这一集主要介绍了云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对云南的景点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介绍,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云南这片土地的特点和魅力。

第八集:青海长江源这一集介绍了青海长江源的自然风景和文化特色。

从雪山、草原到羌族、土族等人民文化,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长江源这片土地的特点和魅力。

第九集:新疆巨变这一集主要介绍了新疆地区的历史和现代化。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地理条件对于中国古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这些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轨迹与特点。

一、夏、商、周三大古代王朝夏、商和周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古代王朝,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地理特点。

1. 夏王朝: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记载中的第一个王朝,建立在黄河中游地区,其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夏王朝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灌溉条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

2. 商王朝: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位于黄河流域的中游,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商王朝的发展得益于黄河流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也与周边山区的资源勾连起来,形成了互补的经济关系。

3. 周王朝: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版图较前两个王朝更加扩大,涵盖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周王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在各个地方设立了诸侯国,均治理着不同的地理区域,逐渐形成了封建时代的政治格局。

二、战国时期的地理分裂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面临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剧烈变化,也带来了地理板块的重新划分。

1.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战国时期,中国分裂为了七个主要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位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地区。

七雄各自有着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特点,也通过互相竞争、战争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互相影响。

2. 各国的地理利益: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地理资源和地缘优势进行了各种军事行动。

秦国以其位于陕西的地理位置,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三、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与治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

中国地图史笔记

中国地图史笔记

中国地图史笔记第一部分:地图基础知识一、什么叫地图(一)地图的三个基本特征1、具有特定的数学法则,使地图具有可测量性。

2、运用特殊符号和注记系统。

3、实施制图综合。

(二)地图构成的三要素1、数学要素(指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

例如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坐标网、高程系、地图分幅等)2、地理要素(指地图上表示的具有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因此又可分为自然因素如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居民区、交通线、行政区划等)3、辅助要素(指便于读图、用图的某些内容。

例如图名、图号、图例和地图资料说明以及图内各种文字、数学注记)二、地图分类(一)按内容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1、普通地图:是以表达地表的各种要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网、境界(六要素)为主要制图对象的地图。

2、专题地图:根据专业需要,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图,如气象图、人口分布图、地表分布图等。

(二)按比例尺分1、大比例尺地图:1:10万以及更大2、中比例尺地图:1:10万至1:100万之间3、小比例尺地图:1:100万以及更小另外,我国把比例尺小于1:100万的普通地图又称为地理图或者一览图,把比例尺大于等于1:100万的普通地图统称为地形图,其中1:5000,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这8种地形图称为国家基本系列地形图。

三、地图的作用1、科学研究方面(1)研究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

如地震图。

(2)研究制图现象的相互关系和制约关系。

如人口和地形的关系。

(3)利用地图研究各种制图现象的动态变化。

如黄河下游变迁图。

2、国民经济方面(1)进行区划和规划(2)进行资源勘察、设计和开发(3)进行各种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和施工3、国防建设方面4、政治、文化教育,日常生活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地图来指示方向。

四、地图的成图方法1、实测成图法。

2、编绘成图法(依据已有地图和其他编图资料)。

蓝勇的历史地理学笔记

蓝勇的历史地理学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1、中外边界条约2、最稳定的行政区域3、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4、历史上农牧分界线5、历史地理研究范围6、最早的历史地理著作7、少数民族行政区划8、黄河下游泛滥的主要原因9、历史气候变化的标志10、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11、边疆行政区划的设置12、行省的得名13、历史南北移民的主要原因14、著名湖泊的变迁15、人口发展的概况16、著名朝代典型地名17、《水经注》颖水条;断句、翻译、画图—河流---历史自然地理(40)18、历代王朝都城变迁规律(包括割据政权)—城市地理都城(30)19、主要省市的历史地理沿革—省市历史地理沿革-----区域历史地理(25)20、历史地理研究的资料和研究方法与手段—历史地理研究(30)。

复试:郑礁《通典、都邑略》序文断句、翻译。

(100)变化试题:1、考过历史自然地理、城市地理、区域地理、研究方法与技术及政区沿革、主要农业区变迁、郡县制、州郡制、隋代大运河、三次人口迁移、郑和下西洋、黄河变迁等,自然自立考过地貌、湖泊、气候、植被、自然灾害2、未考历史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学科理论、历史地理学史、历史地图、人口地理、农业地理、交通地理、文献典籍、考古发掘与野外考察。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一)其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防灾减灾,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固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医学地理研究,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迁与健康预警、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考证历代交通路线走向变迁,而且着力探索这种变迁的社会和自然因素。

地理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地理现象和自然条件。

地球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而地球上的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也各异。

在地理历史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比如地理条件对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球上的地理分布。

地球上有五大洲和七大洋,同时还有一些小规模的陆地和水域。

比如亚洲是最大的洲,而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

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域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着不同地区的人类生活和历史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地球上的气候条件。

地球的气候条件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北极地区的气候寒冷,而赤道地区的气候炎热。

气候对于人类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它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了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地球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等。

这些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直接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

历史事件:历史事件是地理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学习地理历史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改革开放和文化传承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

比如二战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争,它对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这些历史战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战争的发生原因、进行过程和战争结果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改革开放和文化传承。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人口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文化传承也是地理历史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比如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政治家和领袖,他们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明,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 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 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 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 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

其次, 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

东汉年间, 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 其行军路线, 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 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 已无可能。

至唐代, 西域驻军, 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 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 屯田是不可能的。

再次, 气候温湿期, 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 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 政治上也易于控制。

有证据表明,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3、古代行政划分的原则边界的概念也是随着行政区划的产生而出现了的。

西周的分封,所建立的是据点式的城邦国家。

星罗棋布的邦国呈点状分布,各国之间存在大块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

这种情况即使在中原地带也不例外,例如宋郑之间直到春秋末期,还有隙地六邑,两国都未曾占有,这时距两国初封已有整整600年之久了。

又如,公元前672年,秦国出兵攻打郑国,中途经过晋、周(周天子直属区)二国,如入无人之境。

不但晋、周不加干涉,郑国也没有得到一点消息,直到临近郑国边境,才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弦高急中生智,赶忙以犒军的名义稳住秦军,一面派人回国通知,做好战备,才避免了遭到突然袭击的厄运。

这个故事也说明在当时,列国之间存在着大量隙地是很正常的现象。

战国时期,边界的概念已经完全形成,城邦国家已经转化为领土国家。

当时,各国之间攻城略地,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疆域,边界概念自然十分明确。

与列国之间边界概念形成同步,郡、县之间也一样有边界产生。

郡既建在边地,与他国相接,则分段来看,国界也包含着郡界,更小的分段就是县界。

在列国内部,由于生产日进,土地日辟,城邑与城邑之间的空地也随之消失,郡与郡之间,县与县之间也有了明确的界限。

到了汉代,连田畴阡陌都要画到地图上,以作为划界的依据。

这时就产生了如何划界的问题。

在战国七国争雄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突出,因为战争频繁,国界经常变动,疆域时伸时缩,通常国与国之间,郡县与郡县之间,就直观地以山川为界。

而且当时郡县制正在形成,也来不及设计完善的划界规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天下为36郡,如何划定行政区域界线的问题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

政区本来就是为着中央集权制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其划界当然要以对集权统治有利为原则,但在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发展又是维持政权统治的基础,政区边界的划定也要注意使政区与地理环境一致。

在这两种思想的指导下,就出现了犬牙相入和山川形便两条相互对立的划界原则。

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开始是以山川形便为主、犬牙相入为辅,但越到后来,犬牙相入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点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来愈紧,中央集权程度愈来愈强的客观事实。

山川形便原则的运用山川形便的意思就是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

山川形便的原则是最自然最直观的原则,所谓“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正是表明了山川对于政区的重要标志作用。

尤其在高山大川两边的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貌、气候和土壤,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区,也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

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礼记·王制》中说:“广谷大川易制,民生其间者易俗。

”因此,采用山川形便的原则意味着政区的划分是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一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高山大川除了造成地域上的差异外,在古代又成为文化传播的天然障碍,因此以山川为界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通行原则。

只有近代形成的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非洲的殖民地,才不顾山川之隔而以经纬度作为划分州界、县界和国界的依据,使得大部分国州县界都是横平竖直的几何线条。

但即便如此,以山川为界的原则也没有完全丢弃,美国东部13州的界限就是明证。

在我国,山川形便的原则和边界概念的形成是同时出现的。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边界已以山川作为标志。

《尚书·禹贡》中的九州划分,就是以高山大川为界限的。

秦始皇一统海内后,分天下为36郡,也以山川作为政区划界的基本依据。

汉郡的幅员比秦郡缩小了许多,又因为后来分割蚕食王国领域的结果,使得部分郡与山川界线不合。

东汉魏晋以后的郡国是在西汉的基础上调整的,因此边界与山川大势有相当程度的背离。

不过两汉魏晋的州界比起郡国边界来,要符合山川界线一些。

但是南北朝以后,州郡不断分割,幅员直线下降,政区划界已无一定之规。

隋代一革前朝之弊,不但简化层级,省并州郡,而且郡界也多以山川形势而定。

唐代开国后,正式提出山川形便的原则。

太宗元年,省并州县,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唐代的州幅员比隋郡小,但州界也多与山川的走向相一致。

300多州分为10道,这10道又与自然地理区域相符合,这样双重的符合关系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一方面,10道后来分成15道,到唐后期又演化为47个方镇,其中南方一些方镇奠定了今日皖、浙、闽、赣、湘、粤、桂等省的部分或全部边界。

另一方面,唐代的州界有许多延续下去,成为宋代州(府)、元代的路和明清的府的边界,长期稳定达数百上千年之久。

虽然实行山川形便的原则有经济上的需要和文化上的益处,但对中央集权制而言有一个很大的弊病,那就是完全以山川作为边界的政区,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如果这个政区的幅员足够大,而政区长官又有一定权力的话,就可能出现凭险割据的现象。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使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与之相抗衡。

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即使州郡之界与山川相符合,也不可能造成割据。

但即使这样,犬牙相入原则也没有完全放弃。

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致使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

犬牙相入原则的萌发和发展犬牙相入的原则萌芽于秦始皇时期。

秦始皇征服岭南地区后,为了维护高度中央集权制,已开始采用犬牙相入原则,以严密控制地方。

这一措施在当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岭南地区离统治中心过于遥远,又是花了很大气力才最后征服的领土,尽管派了50万戍卒前去守卫,但是若不用犬牙相入的手段,一旦有事,该地还是很容易脱离王朝版图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的预见是正确的。

秦代设计的犬牙相入方案,不但使长沙郡的桂阳县深入岭南,还使象郡的镡城县越过岭北。

这一状态,使后来汉武帝的军队得以在短时间内,就一举击败南越国抵抗,将岭南地区重新统一到汉王朝中。

秦代划分郡界的基本原则是山川形便,又在局部地区辅以犬牙相入的原则。

但后一原则的实行只是使郡界和山川的走向不完全吻合而已,并非与之完全相背离。

秦代的岭南地区依然保持其自然区域的大致完整性。

犬牙相入的原则不但应用在山地,到汉代也应用在平原地带;不但用于郡与郡之间,也用于王国与王国之间,其目的是为了使各王国相互牵制,共同维护汉王室的稳固。

这一策略在吴楚七国叛乱时也起了作用,使中央政府得以迅速平息叛乱。

秦汉时期萌芽的犬牙相入原则为历代所沿用。

即使隋唐大部分州郡都遵从山川形便的原则下,犬牙相入的措施也并未完全丢弃。

如扬州,隋炀帝时改为江都郡,该郡就地跨长江南北;临川郡境也踞武夷山之东西;唐代的陕州也地跨黄河两岸。

唐初的道严格以山川划界,但中期有所调整,但犬牙相入的并不是很多。

安史之乱后,唐朝在各地遍设方镇,这时朝廷开始考虑以犬牙相入的原则以控制方镇。

但是,唐代后期犬牙相入的方镇也还为数不多,多数方镇还是与山川形式大体一致的。

因此从秦到唐,犬牙相入的原则还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宋代以后,犬牙相入原则使用得更为普遍。

宋代跨越重要山川的州府比唐代要多,路也比唐代的道更偏离山川形便的原则。

两汉的豫章郡和唐代的江南西道和今天的江西省几乎相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单元,在宋代则将其一分为二,东北部归江南东路,其余部分与湖北东南角组成江南西路。

北宋河东路缺西南一角,却又在西北方面越过黄河,有河西之地。

凡此种种,说明犬牙相入的原则正在起质的变化。

秦代犬牙相入出入不过一二县、二三县之地,到宋代出入已达两三州、三四州的程度。

总之,宋金时期,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已发展了犬牙相入原则,但最根本的变化还是在蒙元建立之后。

犬牙相入原则的极端化元代是犬牙相入原则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时期。

无论是作为高层政区的行省,还是降为统县政区的路,犬牙相入的原则都走向了极端。

元代的路就边界而言,南方的许多路以山川为界,而河北、山东地区的路却极端犬牙交错,以致产生了许多飞地。

最能体现犬牙相入原则极端化的实例是行省的划界。

元代的行省面积广阔,加上行省长官握有军、民、财政大权,加上行政区划层级既多且复杂,为了防止分裂割据的现象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例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拥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又越过了南岭而有广西;江西行省也越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体;中书省跨太行山东西两侧,而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只有四川行省稍成四塞之地,但其北面屏障秦岭并不属于该行省,难以养成长期割据的气候。

行省这样划分就使所有凭借山川之险的因素完全消解。

因此,元代行省幅员虽广,分权虽大,但是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易产生分裂局面。

元省的划界方法与唐道完全相反,唐道的分划是以横向为主,元省的分划却以纵向为重。

明朝建立后,对元省存在的一些弊病加以改革,但并不是放弃犬牙相入的原则,而是从另一方面造成新的犬牙相入。

明代建立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后,元代犬牙相入之区只留下陕西一省,但是新的犬牙相入形势又产生了。

典型的例子是南京、河南和贵州三省。

朱元璋以金陵和老家凤阳为中心,划出一个包括淮北、淮南和江南三部分不同地域的16府4直隶州的大南京,其西北角离北京南端不过100多公里,这是史无前例的举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