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危机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调查报告,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后心理危机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调查报告,pdf
篇一:灾害之后的心理干预途径研究
目录
一、摘要 ...............................................(
1)
二、关键词 (1)
三、正文................................................( 1)
1、灾害与心理影响 (1)
2、心理影响的表现与策略 (2)
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 (2)
我国危机事件处理的典范 (3)
3、灾害管理中心理干预的方式 (3)
伤者、家属、救援人员是干预重点 (4)
一天之内创伤体验最为清晰、强烈 (4)
心理创伤和伤势轻重无关 (4)
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 (4)
过度关爱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5)
4、灾害管理中心理干预的途径 (5)
构建独立的体系 (6)
加强信息透明度 (6)
规范媒体行为 (6)
提高群众的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 (7)
四、参考文献 (7)
五、致谢................................................( 8)
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心理研究
——灾害之后的心理干预途径研究
摘要有人以XX年非典事件作为分水岭,提出XX年以后我国进入危机的高发期,而在之后
的5年所发生的危机事件,比此前的5年要多出数倍,所以对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社会公众正确对待突发事件的影响、稳定社会局面,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我们不能只看事件造成的物质方面的损害,更要重视危机事件对人们心里造成的影响,灾害后的心理干预问题一直是人们经常忽视的但却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灾害后的心理干预服务问题为例,从政府、媒体、公众几方面浅谈灾害之后的心理干预途径问题。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心理干预;途径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时常会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其中大致有以下几类:火灾、地震、风暴、海啸、冰雪灾害等,这些公共危机事件无疑会对相关群体的心理起极为消极的影响。因此,在以公共安全为首要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对相关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提高民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心理
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不确定性和易变性、社会性和扩散性、危害性和破坏性。公共性危机不同于误解性危机、事故性危机、假冒性危机和灾害性危机,根本区别在于公共性,即其指向对象是特定区域的所有公民,每个人都是危机侵害的对象。公共性危机往往威胁所有公民的人身安全,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加剧破坏性。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进行有效的社会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社会公众正确对待突发事件的影响、稳定社会局面,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灾害之后的心理辅导问题为例,浅谈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干预方式的途径问题。
一、灾害与心理影响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会遭受各种灾害,从而引发公共危机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目睹死亡和毁灭,会造成焦虑、紧张、恐惧等急性心理创伤,甚至留下无法弥补的长久心理伤害。灾难发生后及时进行心理援助,可以帮助灾难亲历者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应对技能,面对和走出可能的心理阴影。而各级各类的突发公
共事件危机管理、心理冲击的化解、心理问题的疏导,都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有效参与。
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因为突发公共危
机事件会给受害人群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和破坏。在大规模灾难发生后,幸存者、救援人员、死难者家属、救援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易感人群等直接或间受到灾难影响的群体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因为人事感性生物,感官在长时间接触某类情绪后会发生共鸣,这种不经意间的共鸣也被称作心理暗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三国时期关于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了,而在灾害之后,人的思想始终处于紧绷状态,这时候如果加入心理干预,那无疑会对心理创伤的抚平修复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相关的灾难心理研究表明,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与支持率成反比,即所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就越低。近年来,并不缺乏类似的事件,而据有关调查显示,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在多年后,仍有部分人生活在灾难的阴影中。这与当时没有提供及时、必要的心里干预、心理健康辅导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务始于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XX年大连“5·7空难”发生后,心理专家首次实现了灾后24小时内的现场救助。XX年SARS 期问,我国心理救助力量首次大面积、全方位地介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中。XX年汶川大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是危机管理不容小视的组成部分。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是危机管理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灾难性地震发生后,对于受灾人群的援助就不仅仅是房屋重建、弥补经济损失这么简单,其中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对灾难的恐惧心理以及失去亲人的心理阴影问题,对于类似的这些方面,心里干预辅导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在危机管理中,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国危机管理机制中对心理救援有着明确的规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指出,“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国家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都有心理干预的相关规定。XX年汶川大地震中,国家更是发布了《地震灾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对地震灾区灾民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进一步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
二、心理影响的表现与策略
(一)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
XX年“非典”期间,在广州市接触到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一些医护人员,最初由于没意识到这一疾病的传染性被陆续感染上。医护人员纷纷病倒的消息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悄然在广州市大面积的扩散,众口铄金,越来越耸人惊闻。还有人称这类肺炎“打个照面就死”,甚至“上午传染,下午死”,还有人称“不少医护人员已经死亡”,当年2月10日,传言进入高潮,并从广州市向珠海、深圳等其他地区蔓延,随后又向海南、香港等邻近地区传播。自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