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社会基础: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基础:社会地位较低的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3)文化基础:教育和学术领域出现了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2、评价(1)是历史上第一次。

(2)是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是“”,就是爱人,要做到。

(2)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要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又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的需要。

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②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 ,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的政治主张。

③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有无、难易等都是是相互依存,不断的。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1)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

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系统的理论。

(2)法家把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典题分析】例一、(2011年1月高三期末2题)孔子政治主张中的核心内容在其教育思想上的最主要体现是()A.“中庸之道”B. 有教无类C. 因材施教D. 创办私学点拨:“仁”是孔子核心政治主张,分析各选项,正确的应是B项“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课程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授课内容:一、“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礼乐”等思想,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爱”、“中庸”,兵家主张“以战止战”,杂家主张“博采众长”。

这些学派的思想观点各有特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时期的发展,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正式确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等思想,主张“性善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本善”、“仁政”等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疾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并逐渐与政治、法律等制度相结合,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汉朝以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这些思想流派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思想学派与儒家思想存在分歧,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高二历史必修3_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二历史必修3_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师讲述:同学们对百家争鸣的理解是宏观的,缺乏细节的认识,而历史的真实恰恰就存在于细节之中。让我们回归本源,看一看这场运动为什么要叫做“百家争鸣”。首先,如何理解“百家”,大凡书1,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1745页,1781页,北京:中华书局,
材料呈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26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教师设问:《礼记》为孔子的嫡孙子思所著,他对“亲亲”“尊尊”做了怎样的改 造?(参考答案:把“亲亲”概括为“仁”,把“尊尊”概括为“义”。)
教师讲述:子思把传统的“亲亲”“尊尊”改造为儒学的“仁义”,建构了儒学的核心观念。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对“亲亲”“尊尊”观念做了进一步的改造。
三、百花怒放——从对“义”观念的不同解读赏百家争鸣中的“争鸣”
教师讲述:什么是“义” ?义的涵义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亲亲”“尊尊”观念。“亲亲”要求人们必须关爱自己的亲属,“尊尊”要求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要讲尊卑秩序。春秋时期,“亲亲”“尊尊”被概括为“义”,同时“义”又被人们赋予更多的内涵如公、正、善等。战国时期,虽然“义”已成为诸子普遍接受的观念,但诸子对“义”的传统含义“亲亲”“尊尊”仍然作了选择性继承和改造。
教师设问:诸子间的争鸣与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有何不同?(参考答案:诸子间的争鸣主要是理论的探讨,而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其目的是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所谓百家争鸣,指的是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诸子学以致用,以其所学去游说诸侯,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

讲课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讲课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学科内容及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儒、墨、道、法四派为代表诸子百家在相互辨难中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百家争鸣中形成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的观点;了解孔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法方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人物故事,增强学生对古代人物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子百家对人类思想宝库的贡献和古代大贤们处事智慧,学会爱人,学会思考;通过诸子百家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的观点;难点: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2、教学手段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和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该学生讲《论语》,设问《论语》是谁的作品?过度:要了解更多关于论语的知识,让我们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

新课教学一、“百家争鸣”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相互批驳、彼此融合的局面。

2、原因:周朝后期,王朝衰弱,旧的思想体系崩溃,3、代表:九流十家(泛指派别很多)4、意义:①奠定中国文化基础②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③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儒家孔子创立儒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高( 1 ) 历史备课组主备人: 周冬冬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经济的大变动、“士”阶层的崛起、活跃、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3. “百家争鸣”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2)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准则(3)为政以德治国方略(民本思想)(4)孔子的教育理念及贡献: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编订整理“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2.孟子的仁政学说(1)“仁政”学说——孟子思想的核心(2)民本思想——“仁政”学说的发展(3)性善论——“仁政”学说哲学基础3.荀子的学说(1)“仁义”和“王道”(2)“性恶论”与礼乐教化思考: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1)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政治主张2.庄子3.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四、本课小结五、课堂检测六、作业布置。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规范教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规范教案

高中历史学科必修三第一单元第 1课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高二语文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很多的相关内容。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的内容。

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本课为第一个历史阶段: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观点;(2)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总结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及其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1)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2)分组合作,小组讨论,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3)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使学生意识到这是时代的需要,并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等。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播放视频,情境导入→引导填空,自主学习→问题探究,论从史出→分组学习,小组讨论→小组抢答,史论结合→各抒己见,古今联系→法制教育渗透→顺口溜小结。

五、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祭孔的由来》片断)师:刚才这个录像介绍了祭孔的由来,请问同学们为什么我们中国会形成祭孔的习俗?生:略。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本节内容中,主要包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三目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中国传统思想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传统思想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主要思想流派、主要代表及其主要思想;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教育思想;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史思维和分析、概括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行体验式教学、角色的扮演等形式,增强历史真实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孔子等人的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孔子等早期儒家思想的主张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如何评价儒家思想?【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情景”、“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来辅助教学。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理解其对儒家思想发展产生的影响;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3.通过多元文化的比较,促进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思考。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电子课件、投影仪、黑板、白板等;2.教学材料:上古史、《论语》、《孟子》等;3.教学方法:讲授、问答、小组讨论等;4.教学环节:导入、正文、小结、课后作业。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引出百家争鸣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引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一词的来源进行猜测。

二、正文(35分钟)(一)百家争鸣的形成与发展1.百家争鸣的概念解释;2.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事件;3.百家争鸣的产生条件和影响;4.百家争鸣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1.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基本概念;2.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礼、中庸等;3.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儒家思想与其他文化的比较1.儒家思想与其他文化的异同;2.儒家思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和思考。

三、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本节课中的重点问题。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2.思考并回答本节课中的重点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百家争鸣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以及儒家思想与其他文化的比较等环节,深入解析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其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思考。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其在探究儒家思想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一、“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阅读课本完成以下表格: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力量在争斗激烈。
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在学生填写表格之后,有老师进一步总结,并解释比较难理解的内容。
第一:由于井田制的内容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借助同学们所熟悉的QQ农场来说明,由于私田的出现,所以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入下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各个学派的思想,让学生领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今天我们对这些思想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三、教材分析和重点难点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处在整本书第一科,是思想史学习的开篇,所以地位非常重要,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可以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提区信息,最后由老师总结。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八、教学板书设计
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1、历史原因:
⑴经济:井田制瓦解崩溃,封建经济发展;(物质条件)
六、教学准备
1.历史教材人教版必修二
2.多媒体课件
3.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Lesson 1 teaching design of "a hundred schoo ls of thought contend" and the formation of C onfucianism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作用。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析、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诸子百家的主张,认识诸子百家的主张中有利于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成分。

重点难点“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具体原因①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②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③阶级关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④思想文化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含义:所谓“百家争鸣”是指代表当时不同阶级、阶层、学术流派的思想家,宣传自己的政治、学术主张,攻击反驳不同的及对立的主张,互相辩论。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

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历史探究、联系比较、综合归纳、情境再现法。

对于“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问题,采用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于“孔子及儒学的勃兴”这一问题,采用阐释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对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这一问题,采用历史比较、问题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突出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作用;儒家的思想主张。

难点: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本课,考虑问题如:“性善论”“性恶论”等,准备课堂辩论;查阅孔子生平资料,有条件的话把它制作成历史动画或者查找孔子的影视资料。

教师:分析学生,钻研教材、教法并写好教学设计;准备本课所用史实资料、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幻灯片展示孔子的画像。

师:这个人是谁?生:孔子。

师:对。

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为什么会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创立的儒学是怎样兴起、发展的?中国古代思想领域是怎样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久远的春秋战国,一起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起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里寻找灵感和启迪。

【讲授新课】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建议】要注意多采用新材料和新情境,注意各派的主张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先独立研读课本;再依据导学案问题提示,进一步通研,并作好问题的标记和勾画;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初步记忆。

【预习案】(具体要求:阅读、勾画标注教材、记忆。

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预习自测】1.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这句话表达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促动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长远2.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

甲说:“天冷多穿一点, 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 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 穿着简单朴素为好。

”丁说:“何必麻烦, 按学校规定, 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以下对应准确的是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3.2009年9月28日,第二届两岸师生结合祭孔大典在台湾新竹举行,纪念这位影响长远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以下思想表达了“教育公平”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教学相长4.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恨,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

你认为被删除的局部最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B.人性本善说C.先义后利说D.浩然之气说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6.在编演“诸子百家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荀子的同学的台词理应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7.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礼治,能够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教学设计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设计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的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生:《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师:(教师展示《论语》这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

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教师朗读)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

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

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

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洛阳市伊滨一高孙改平
【教学重点】孔、孟、荀等早期儒家思想家的主张;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略)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材料二: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卫灵公》
材料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①根据以上材料归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②根据材料二归纳实现这一核心思想的途径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三分析孔子认为这一核心思想的根本(基本准则)又是什么?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如何评价这一思想主张。

②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的治国主张。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材料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思则殆。


材料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请写出几个。

2、孟子、荀子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材料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人之性恶。


②根据材料二:归纳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二、道家和法家
1、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老子的主要思想。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夫大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②根据材料而归纳庄子的思想。

2、法家的思想主张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③根据材料三归纳韩非子的思想。

3、墨家的思想主张
材料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墨子,辞过》“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兼爱上》“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尚贤下》“有力疾以助人,有财勉以分人,有道劝以教人。


《墨子,尚贤上》“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④根据材料四概括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三、课堂小结
易中天说“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