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洛阳市伊滨一高孙改平

【教学重点】孔、孟、荀等早期儒家思想家的主张;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教学难点】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略)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材料二: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卫灵公》

材料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①根据以上材料归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②根据材料二归纳实现这一核心思想的途径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三分析孔子认为这一核心思想的根本(基本准则)又是什么?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如何评价这一思想主张。

②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的治国主张。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材料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思则殆。”

材料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请写出几个。

2、孟子、荀子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材料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人之性恶。”

②根据材料二:归纳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二、道家和法家

1、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老子的主要思想。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夫大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②根据材料而归纳庄子的思想。

2、法家的思想主张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③根据材料三归纳韩非子的思想。

3、墨家的思想主张

材料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墨子,辞过》“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兼爱上》“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尚贤下》“有力疾以助人,有财勉以分人,有道劝以教人。”

《墨子,尚贤上》“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④根据材料四概括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三、课堂小结

易中天说“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