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合集下载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神经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康复治疗
第一节 概 述
一、周围神经解剖要点
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遍 及全身皮肤、粘膜、肌肉、骨关节、 血管及内脏等。
是神经元的细胞突起,又称神经纤维, 由轴突、髓鞘和施万鞘组成。
二、周围神经损伤的定义
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 间接力量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第九章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学习要求
掌握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评定 掌握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的步骤和方法 掌握常见并发症康复处理 掌握正中神经损伤、桡神经、尺神经、腓
总神经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康复治疗
熟悉神经纤维分类和电生理特性 熟悉神经损伤因素 熟悉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熟悉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 熟悉康复治疗的目标 熟悉腋神经、肌皮神经、胫神经、坐骨
第二节 临床特点
一、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一)运动功能障碍 (二)感觉功能障碍 (三)疼痛 (四)皮肤营养性改变 (五)血管功能障碍 (六)骨质疏松
二、神经损伤的诊断
(一)病史 外伤史、损伤的部位、运动功能 及感觉功能障碍。
(二)体征 有无畸形。 (三)扣击试验(Tinel) 征帮助判断损伤部
位。
(二)感觉功能恢复评定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感觉功能恢复等级
பைடு நூலகம்
恢复等级
评定标准
0级(S0)
感觉无恢复
1级(S1) 2级(S2)
支配区皮肤深感觉恢复 支配区浅感觉和触觉部分恢复
3级(S3) 4级(S5+) 5级(S4)
皮肤痛觉和触觉恢复,且感觉过 敏消失
感觉达到S3水平外,二点辨别觉 部分恢复
完全恢复
三、电生理评定 尺侧腕屈肌、第四、五指指深屈肌、小鱼际肌、骨间肌、第三、四蚓状肌功能丧失,呈爪形手。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
任文乾;王梓尧;张艺凡;耿婉月;刘静竹;倪虹
【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年(卷),期】2022(17)10
【摘要】周围神经损伤会影响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随着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周围神经再生的理论体系。

本文基于周围神经离断后的微观改变、修复过程、影响神经再生的因素及修复方案与修复机制等,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加以综述。

【总页数】3页(P604-605)
【作者】任文乾;王梓尧;张艺凡;耿婉月;刘静竹;倪虹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R741.02;R745
【相关文献】
1.Notch信号通路和miR-21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交互作用机制
2.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以及miRNA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3.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以及miRNA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4.PKN2调控AKT/mTOR 通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
5.PTEN基因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频率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

不同频率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

不同频率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3)3. 文献综述 (4)二、电刺激治疗的基础理论 (6)1. 电刺激的生理效应 (7)2. 电刺激在治疗中的应用历史 (8)3. 电刺激治疗的机制探讨 (9)三、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周围神经的影响 (10)1. 高频电刺激 (10)生物学效应 (11)临床应用 (12)2. 低频电刺激 (13)生物学效应 (15)临床应用 (16)3. 中频电刺激 (17)生物学效应 (18)临床应用 (19)四、实验研究 (20)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2. 实验结果分析 (22)五、临床应用 (23)1. 临床病例报道 (24)2. 临床疗效评估 (25)六、结论与展望 (26)1. 研究成果总结 (2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27)3. 未来研究方向 (28)一、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探讨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影响,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可因创伤、疾病或手术等因素导致。

电刺激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再生和恢复过程中。

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再生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档将首先介绍周围神经损伤的背景和现状,阐述电刺激在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将详细介绍不同频率电刺激的定义和分类,包括低频、中频和高频电刺激。

将分析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促进作用,包括神经再生、神经纤维的生长、神经功能的恢复等方面。

还将探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评估方法和参数优化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

将总结不同频率电刺激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中的优势和潜在风险,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神经损伤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生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年上升。

周围神经损伤作为神经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周围神经病损的康复ppt课件

周围神经病损的康复ppt课件
5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6
◆ 神经的再生:
一般认为神经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而周围神经纤 维可以再生
神经损伤后24小时,在电镜下可见纤维的神经轴芽,而伤后7~10天才 开始向远侧生长
损伤的神经修复后,再生的轴突进入远侧的鞘膜管内,并以每日1~ 2mm的速度向远侧生长,当再生轴突与终末器官相连后即发挥功能
20
强度—时间曲线检查
通过时值测定和曲线描记判断肌肉为完全失神经支配、 部分失神经支配及正常神经支配
如神经支配逐步恢复,第一个特征是出现扭结,比临 床恢复早3个月
21经损伤 运动功能障碍 感觉、知觉功能障碍 关节肿胀、僵硬 日常生活活动不能自理 有压疮的可能 心理障碍 职业、经济上的问题
等级
标准
0级(S0):感觉无恢复
1级(S1):深感觉恢复
2级(S2):浅感觉和触觉部分恢复
3级(S3):痛觉和触觉恢复,感觉过敏消失
4级(S4):感觉达到S3水平,两点辨别觉部分恢复
5级(S5):完全恢复
16
ADL能力评定
■ Katz指数 ■ PULSES评定 ■ 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 ■ 功能独立性评定
5-
抗充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大部分范围的活动 (ROM>50%)
5
抗充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全范围的运动
注:ROM(range of motion)关节活动范围
12
关节活动范围 (range of motion, ROM)
13
运动功能恢复分级(英国医学研究院神经外伤学会)
等级
标准
0级(M0):肌肉无收缩
周围神经病损的康复
Rehabilita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四)自主神经功能评定
血管舒缩功能、出汗功能和营养功能发生 障碍。 皮肤温度升高、潮红、干燥,皮肤变薄、 皮纹变浅、光滑发亮、指甲增厚、弯曲、 变脆,骨骼骨质疏松。 (五)Tinel征

(六)周围神经电生理学评定

准确的、客观的评定资料
康复治疗
目的:防治合并症、促进受损神经再生、
臂丛神经损伤
(一)概述
臂丛分为根、干、股、束、支五部分,
终末形成腋、肌皮、桡、正中、尺神经。 这些分支对臂丛损伤的定位诊断有重要 意义。
臂丛N损伤的原因
多见于牵拉伤 分娩时的产瘫(头肩分离) 摩托车事故(头肩分离) 其他

(二)临床特点
臂丛上部损伤:表现为整个上肢下垂,

周围神经损伤常见的原因

神经摩擦伤:如尺N在肘部的滑脱,反复摩 擦后出现创伤性尺N炎。
周围神经损伤常见的原因
3、医源性损伤:如肱骨中段骨折(桡N损 伤),月国 窝囊肿切除(胫N损伤),颈 部淋巴结清扫(副N损伤)。 4、产伤 5、电烧伤及放射烧伤(乳Ca术后放疗) 6、缺血性神经损伤Volkman Syndrome

桡神经
垂腕、垂指 腕部尺神经 爪形手畸形 肘部及以上的尺神经损伤 爪形手较轻
(二)运动评定

Lorett 1912年提出的六级评定标准: 0级:肌肉无收缩 1级:有肌纤维收缩,但不能产生运动 2级:肌肉收缩可产生关节运动,但不能抵抗重力 3级:可抵抗重力,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对抗部分阻力并带动关节运动,但肌力较正 常差 5级:正常的肌力
(三)感觉评定
英国医学研究会1954年提出评定标准: S0:神经支配区感觉完全消失 S1:有深部痛觉存在 S2:有一定的表浅痛觉和触觉 S3:浅痛触觉存在,但有感觉过敏 S4:浅痛触觉存在 S5:除S3外,有两点辨别觉(7-11MM) S6: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6MM,实体觉存在 浅感觉(痛、温、触),深感觉(关节位臵、震动、压痛), 复合觉(数字识别、两点辨别、实体)

(整理)第二十二章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整理)第二十二章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第二十二章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可导致严重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本章阐述了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分类、预后、常见康复问题、康复分期和适应证、康复治疗原理、特殊评定方法及康复治疗方案。

一.概述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PNI)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

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损伤原因1.挤压伤其损伤程度与挤压力的大小、速度和神经受压范围等因素有关。

轻者可导致神经失用;重者可压断神经。

根据挤压因素不同,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种。

前者是体外挤压因素致伤,如腋杖过高,压伤腋神经;头枕在手臂上睡觉,压伤桡神经和尺神经;下肢石膏固定过紧,压伤腓总神经等。

后者是被体内组织压伤,如肱骨骨折的骨痂压迫临近的桡神经等。

2.牵拉伤轻者可拉断神经干内的神经束和血管,使神经干内出血,最后瘢痕化。

重者可完全撕断神经干或从神经根部撕脱,治疗比较困难。

多见于臂丛神经,常由交通和工伤事故引起。

肩关节脱位、锁骨骨折,以及分娩,均可伤及臂丛神经。

另外肱骨外上髁骨折引起的肘外翻,可使尺神经常年受反复牵拉,引起迟发性尺神经麻痹。

3.切割伤神经可单独或与周围组织如肌腱、血管等同时被切断。

常见于腕部和骨折部位,损伤范围比较局限,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4.注射伤如臀部注射,伤及坐骨神经,腓总神经;上肢注射,伤及桡神经等。

5.手术误伤多见于神经鞘瘤剥离术及骨折内固定术等。

(二)损伤分类1.神经失用(neurapraxia)由于挫伤或压迫使神经的传导功能暂时丧失称为神经失用。

此时神经纤维无明显的解剖和形态改变,连续性保持完整,远端神经纤维无华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

表现为肌肉瘫痪,但无萎缩;痛觉迟钝,但不消失;通常无自主神经功能丧失。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周围神经损伤时常伴有多种组织损伤,如骨折、血管损害、肌肉撕裂、软组织肿胀、内脏器官损害、脑外伤以及感染等。

其肢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肉瘫痪、萎缩、感觉麻木或丧失、关节挛缩和畸形等。

部分性神经根损伤及瘢痕卡压时可有顽固性疼痛。

周围神经疾病引起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过急性期的治疗,一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而这些后遗症对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甚至心理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防治合并症,预防与解除肌肉肌腱挛缩、关节僵硬,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恢复运动与感觉功能,最终恢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合并症】(1)肿胀:周围神经损伤后肢体肿胀的原因往往是:伤及血管周围的交感神经,血管张力丧失;肌肉瘫痪,肌肉对内部及附近血管的交替挤压与放松停止,“肌肉泵”的作用消失。

静脉与淋巴回流受阻;广泛瘢痕形成及挛缩,压迫静脉血管及淋巴管等。

其后果是加重关节挛缩及组织粘连。

(2)挛缩:周围神经损伤后由于肿胀、疼痛、不良肢位、受累肌与拮抗肌之间失去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常易出现肌肉、肌腱挛缩。

其结果是影响运动,助长畸形发展。

(3)继发性外伤:周围神经损伤后,患者常有受损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和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运动功能障碍,无疼痛保护机制,无力躲避外界刺激,其结果是造成新的创伤,且难以愈合。

【运动障碍】表现为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主动运动消失,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畸形。

【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因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表现不同,如局部麻木、刺痛、灼痛、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消失或实体感消失等。

【反射性交感性营养不良】是一个牵涉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常伴发于周围神经损伤,待别是神经撕裂伤。

包括:疼痛、水肿、僵直、骨质疏松、皮肤营养变化、血管舒缩和出汗功能改变。

患者常有情感不稳、痛阈低、恐惧、敌意、依赖个性以及歇斯底里等症状。

【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急躁、焦虑、忧郁、躁狂等。

第二十二章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第二十二章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第二十二章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可导致严重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本章阐述了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分类、预后、常见康复问题、康复分期和适应证、康复治疗原理、特殊评定方法及康复治疗方案。

一.概述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PNI)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

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损伤原因1.挤压伤其损伤程度与挤压力的大小、速度和神经受压范围等因素有关。

轻者可导致神经失用;重者可压断神经。

根据挤压因素不同,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种。

前者是体外挤压因素致伤,如腋杖过高,压伤腋神经;头枕在手臂上睡觉,压伤桡神经和尺神经;下肢石膏固定过紧,压伤腓总神经等。

后者是被体内组织压伤,如肱骨骨折的骨痂压迫临近的桡神经等。

2.牵拉伤轻者可拉断神经干内的神经束和血管,使神经干内出血,最后瘢痕化。

重者可完全撕断神经干或从神经根部撕脱,治疗比较困难。

多见于臂丛神经,常由交通和工伤事故引起。

肩关节脱位、锁骨骨折,以及分娩,均可伤及臂丛神经。

另外肱骨外上髁骨折引起的肘外翻,可使尺神经常年受反复牵拉,引起迟发性尺神经麻痹。

3.切割伤神经可单独或与周围组织如肌腱、血管等同时被切断。

常见于腕部和骨折部位,损伤范围比较局限,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4.注射伤如臀部注射,伤及坐骨神经,腓总神经;上肢注射,伤及桡神经等。

5.手术误伤多见于神经鞘瘤剥离术及骨折内固定术等。

(二)损伤分类1.神经失用(neurapraxia)由于挫伤或压迫使神经的传导功能暂时丧失称为神经失用。

此时神经纤维无明显的解剖和形态改变,连续性保持完整,远端神经纤维无华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

表现为肌肉瘫痪,但无萎缩;痛觉迟钝,但不消失;通常无自主神经功能丧失。

外科学:周围神经损伤

外科学: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第一节概述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很多,常见有切割伤、挤压伤、牵拉伤、电灼伤和缺血性损伤等,常与机体其他损伤同时存在。

因此,在处理各类损伤时,应仔细检查神经功能,以防漏诊。

【神经损伤的分类】1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是神经损伤最轻的一种。

神经暂时失去传导功能,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

临床上,有运动障碍而无肌萎缩,痛觉迟钝而不消失,电生理反应仍存在。

多在数日至数周内恢复,无后遗症。

2神经轴突断裂神经损伤后,神经轴突断裂,而神经内膜管保持完整。

伤后神经远端发生瓦勒(Waller)变性。

临床上该神经支配的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肌电反应消失。

但多能自行恢复。

3神经断裂神经完全断裂,或虽然连续性存在,但有严重的束膜、内膜断裂。

临床上神经支配区感觉、运动功能丧失,肌电反应消失,需要手术修复。

【临床表现与诊断】1运动功能障碍受损神经支配的肌肉呈弛缓性瘫痪,主动运动、肌张力和反射均消失。

2感觉障碍受损神经支配的皮肤感觉消失或减弱。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支配区皮肤早期潮红、皮温增高;后期因血管收缩而出现温度降低、苍白、萎缩发亮、变薄、无汗等现象。

4神经干叩击试验(Tinel征)当再生的神经轴突尚未形成髓鞘时,外界叩击可产生疼痛或放射痛,Tinel征既可帮助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又可用于检查神经修复后再生神经纤维的生长情况。

5神经电生理检查利用电刺激观察受损神经所支配肌肉的电反应情况。

肌电图无动作电位引出,表现为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消失。

【治疗】1非手术疗法主要适用于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及神经轴突断裂者。

多数闭合性神经损伤属此两种类型,因此原则上可非手术治疗观察3个月。

3个月后仍无神经再生表现,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停留在某一水平功能不再改善,且主要功能无恢复,应采取手术治疗。

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针灸、理疗、体疗、电刺激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等。

2手术治疗(1) 神经缝合术:适用于神经断裂伤。

切除两断端挫伤段或瘢痕后,精确对合断端,在没有张力的情况下进行缝合。

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后康复医疗的目 的和作用
1.早期 鼓励患者正视疾患,振作精神,配 合医护人员争取早日康复。预防受伤肢体 的失用性改变,包括肌萎缩和关节挛缩畸 形等,保持肌肉适当运动,防止并发症发 生。
2恢复期 通过各种训练和治疗促进受损神 经的再生,促进恢复和改善运动及感觉功 能,改善心理状态。
3.后遗症期 促进神经肌肉的功能代偿,或 通过使用支具及特殊工具,最大限度地恢
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与评定
(二)临床表现 周围神经干包含运动神经纤维、感觉神经
纤维和自主神经纤维,故神经干损伤后就 不相应出现主动运动障碍、感觉功能障碍 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常见周围神经损伤
1.臂丛神经损伤 (1)臂丛上部损伤 C5、C6神经损伤:
肩不能上举、外展,肘能伸不能屈,屈腕 无力,上肢外侧感觉缺失
Sunderland分度
I°:受损局部出现暂时性传导阻滞,纤维 完整性无损,无变形,可完全恢复。
II°:轴突中断,但轴突周围结构完好,故 轴突可以以每日1~2mm的速度再生。
III°:轴突中断,神经内膜管损伤,但神经 束膜改变较少,故神经束的连续性尚完整, 伴有一些轴突缺失。由于神经内膜有不同 程度的纤维化,影响再生和恢复,故可自 行恢复,但恢复不完全。
2.沃勒变性 神经瘤多在一个月后形成 3.轴突变性 是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异
烟肼是常见的引发以轴突变性为特征的周 围神经损害药物,此型恢复慢而不完全 4.节段性脱髓鞘 可见于炎症(吉兰-巴雷综 合征)、中毒、遗传或代谢性疾病
周围神经的再生
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很大不同 是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再生部分是指周围 神经纤维,而脑与脊髓内的神经细胞坏死 后是不能再生的,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纤 维填补,形成胶质瘢痕

周围神经损伤ppt课件

周围神经损伤ppt课件

定义
周围神经损伤是指周围神经结构 或功能受到损害,导致神经传导 障碍和相应支配区域的感觉、运 动障碍。
分类
根据损伤部位和性质可分为神经 失用、轴索断裂、神经断裂等类 型。
4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包括外伤、压迫、牵拉、缺血、炎症、肿瘤等多种因素。
2024/1/25
危险因素
长期保持不良姿势、过度使用某些药物、患有糖尿病等基础 疾病等。
2024/1/25
物理治疗
采用电刺激、激光、超声 波等物理治疗方法,缓解 疼痛、促进神经再生。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节 气血运行,促进神经功能 恢复。
12
手术治疗方法及适应症
神经修复术
适用于神经断裂或严重损伤的患 者,通过手术将断裂的神经重新
吻合,恢复神经功能。
2024/1/25
神经移植术
当神经缺损较大时,可采用自体或 异体神经移植,以桥接神经断端。
周围神经损伤ppt课 件
2024/1/25
1
2024/1/25
目录
CONTENTS
• 周围神经损伤概述 • 周围神经损伤评估 • 周围神经损伤治疗原则与策略 • 常见周围神经损伤类型及处理措
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总结与展望
2
01
周围神经损伤概述
2024/1/25
3
定义与分类
2024/1/25
神经松解术
对于因瘢痕、粘连等导致的神经卡 压,可通过手术松解粘连,解除神 经受压。
13
康复训练与辅助器具应用
运动疗法
根据神经损伤程度和部位,设 计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促进关 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和平衡功
能的恢复。

周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机制研究

周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机制研究

周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机制研究神经系统是我们身体最为复杂和神秘的系统之一,它负责着我们所有的感知、思考和行为。

周边神经系统则是指位于我们身体四肢、躯干和面部的神经,并负责感知身体内外的变化,并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周边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是我们行走、摸索事物、感知热度和疼痛等基本功能的保障。

而一旦受到损伤,周边神经系统的修复也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周边神经系统的发育机制可以追溯到胎儿期。

根据研究,周边神经系统的发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10周胚胎期,此时胚胎还没有出现四肢。

在这一阶段,胚胎的神经系统开始分化,形成神经草绳和原始神经组织。

神经草绳是神经细胞体与背根神经节之间的神经根和感觉末梢之间的神经根之间连接的部分,它们通常包含自主神经系统和背根的传出纤维,以及动态的神经根节。

第二阶段是10-14周,这时胚胎开始出现四肢。

在这一阶段,周边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开始向四肢和躯干延伸,形成神经支配区域。

同时,神经纤维的髓鞘也开始形成。

第三阶段是14-20周,这是神经髓鞘的生产达到峰值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周边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和神经根节继续向四肢和躯干延伸。

此外,胚胎开始出现对光、声音和触感的反应。

第四阶段是20-28周,胚胎的大脑开始快速发育,并开始形成丰富的感觉和自主神经系统。

此时,神经细胞的分化和迁移持续进行中,神经髓鞘进一步发展,神经根节和神经节的分化也已完成。

此后的周边神经系统发育主要是靠神经髓鞘的维持和修复。

但是,周边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修复机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

一旦周边神经系统受到损伤,神经髓鞘可能会因为神经细胞纤维缺乏支撑而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损伤的神经髓鞘可能会退化甚至崩溃。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周边神经系统也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在周边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修复中,Schwann细胞、胶质细胞和干细胞等细胞类型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Schwann细胞是周边神经系统中最明显的类神经细胞,它们分布在神经支配区域的神经纤维和神经根节中。

周围神经损伤医学PPT课件

周围神经损伤医学PPT课件

周围神经损伤医学PPT课件目录•周围神经损伤概述•解剖生理基础与损伤机制•检查方法与评估指标•治疗原则及手段选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01周围神经损伤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周围神经损伤是指周围神经结构或功能受到损害,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分类根据损伤部位和性质可分为神经根损伤、神经干损伤、神经丛损伤和神经末梢损伤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包括外伤、压迫、缺血、炎症、代谢障碍、遗传等多种因素。

危险因素高龄、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等是周围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可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具体症状包括疼痛、麻木、肌无力、肌肉萎缩、皮肤营养障碍等。

诊断依据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体感诱发电位等。

02解剖生理基础与损伤机制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束与神经干周围神经的分支与分布周围神经解剖结构特点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突起(树突和轴突)及包在其外面的髓鞘构成的,依据传导方向和功能可分为传入(感觉)神经纤维和传出(运动)神经纤维。

多条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外包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即为神经束。

若干神经束集合成粗细不等的神经干。

周围神经从脊髓和脑干发出后,不断发出分支,分布于全身各器官和组织。

周围神经将感受器接受的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纤维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识别。

感觉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将运动指令通过传出神经纤维传导至效应器,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等效应。

周围神经还参与调节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030201生理功能及传导途径损伤机制与病理变化损伤原因周围神经损伤可由外伤、压迫、缺血、炎症、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

病理变化周围神经损伤后,可发生华勒变性、轴索断裂、神经元死亡等病理变化。

《周围神经损伤》课件

《周围神经损伤》课件
详细描述
坐骨神经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通常由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或其他脊柱疾病引起。该 病例将介绍坐骨神经损伤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措施,包括改变生活习惯、进行适当的锻炼和早期治疗等 方面的内容。
THANKS
感谢观看
临床试验与案例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和案例研究,评估新的治疗方法和 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基因治疗
01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有益基因转入受损的神经细胞或相关细
胞,以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神经调节技术
02
研究应用电刺激、磁刺激、深部脑刺激等技术,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症状。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 护腕、护膝等,以减少意外伤 害对周围神经的损伤。
加强安全监管,定期检查工作 场所的安全状况,及时排除安 全隐患,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 性。
定期检查与早期干预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对高 危人群进行周围神经损伤的筛查 ,以便早期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周围神经损伤的患 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药物 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药物与生物材料研究
研发新的药物或生物材料,用于促进神经再生、减少炎症反应和提 供神经生长的支持结构。
临床研究进展
1 2 3
手术治疗进展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 包括神经松解、移植、吻合等手术技巧的改进和 优化。
非手术治疗进展
研究非手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如物理治 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以提高神经再生和 功能恢复的效果。
临床表现
周围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 麻木、疼痛、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

周围神经损伤的处理

周围神经损伤的处理

周围神经损伤的处理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外伤,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组织损伤合并发生。

周围神经损伤后,受该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和营养均将发生障碍。

临床上表现为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

一、病因病机1.周围神经损伤原因及分类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可分为:①牵拉损伤。

如产伤等引起的臂丛损伤。

②切割伤。

如刀割伤、电锯伤、玻璃割伤等。

③压迫性损伤。

如骨折脱位等造成的神经受压。

④火器伤。

如枪弹伤和弹片伤。

⑤缺血性损伤。

肢体缺血挛缩,神经亦受损;电烧伤及放射性烧伤。

⑥其他损伤:如药物注射、麻醉等医源性损伤。

2.根据损伤的程度分Ⅰ度:神经失用:神经受伤轻微,神经轴突和鞘膜完整,神经可发生节段性脱髓鞘改变,但不发生轴突变性。

表现为暂时传导功能丧失,常以运动麻痹为主,感觉功能仅部分丧失,电生理反应正常,营养正常。

大多可以在数日内自动恢复。

Ⅱ轴突断裂:神经受伤较重,神经轴突中断,但神经内膜仍保持完整,损伤的远侧段可发生瓦勒变性。

表现为神经完全性损伤,但近端再生轴突可沿原来远端神经内膜管长至终末器官,因此可自行恢复。

Ⅲ度:神经轴突、髓鞘、神经内膜损伤,但神经束膜完整、正常。

Ⅳ度:神经轴突、神经内膜、神经束及束膜均损伤断裂,仅神经外膜连续性存在。

Ⅴ神经断裂:神经损伤严重,可发生完全断裂或不完全断裂。

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完全丧失并有营养性改变,不完全断裂者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早期亦可表现为完全性瘫痪,日后部分恢复。

神经断裂,不能自动恢复,必须修复神经,方能恢复功能。

3.神经损伤后的病理变化神经断裂后,近端出现近距离的逆行性变性,4~10日后,开始再生;神经远端在伤后12~48 h,出现沃勒变性。

髓鞘收缩碎裂,神经细丝和细管排列混乱、断裂;48~72 h整条轴突同时断裂,大量吞噬细胞浸润,清除轴突和髓鞘碎片,需2~4周。

神经损伤后,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感觉末梢(如感觉小体)等萎缩。

若神经在1~2年内未恢复,肌纤维和感觉末梢最后被纤维组织代替,功能难以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章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可导致严重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本章阐述了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分类、预后、常见康复问题、康复分期和适应证、康复治疗原理、特殊评定方法及康复治疗方案。

一.概述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PNI)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

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损伤原因1.挤压伤其损伤程度与挤压力的大小、速度和神经受压范围等因素有关。

轻者可导致神经失用;重者可压断神经。

根据挤压因素不同,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种。

前者是体外挤压因素致伤,如腋杖过高,压伤腋神经;头枕在手臂上睡觉,压伤桡神经和尺神经;下肢石膏固定过紧,压伤腓总神经等。

后者是被体内组织压伤,如肱骨骨折的骨痂压迫临近的桡神经等。

2.牵拉伤轻者可拉断神经干内的神经束和血管,使神经干内出血,最后瘢痕化。

重者可完全撕断神经干或从神经根部撕脱,治疗比较困难。

多见于臂丛神经,常由交通和工伤事故引起。

肩关节脱位、锁骨骨折,以及分娩,均可伤及臂丛神经。

另外肱骨外上髁骨折引起的肘外翻,可使尺神经常年受反复牵拉,引起迟发性尺神经麻痹。

3.切割伤神经可单独或与周围组织如肌腱、血管等同时被切断。

常见于腕部和骨折部位,损伤范围比较局限,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4.注射伤如臀部注射,伤及坐骨神经,腓总神经;上肢注射,伤及桡神经等。

5.手术误伤多见于神经鞘瘤剥离术及骨折内固定术等。

(二)损伤分类1.神经失用(neurapraxia)由于挫伤或压迫使神经的传导功能暂时丧失称为神经失用。

此时神经纤维无明显的解剖和形态改变,连续性保持完整,远端神经纤维无华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

表现为肌肉瘫痪,但无萎缩;痛觉迟钝,但不消失;通常无自主神经功能丧失。

刺激损伤区近端,远端肌肉无反应;但刺激损伤区远端,则肌肉仍有正常收缩。

电刺激反应类似正常。

无需手术治疗,病因去除,短期(3月内)即可痊愈。

2.轴突断裂(axonotmesis)神经轴突断裂,失去连续性,但神经髓鞘及内膜的连续性没有破坏,称为轴突断裂。

有髓和无髓纤维均可受累,损伤远端发生华勒变性。

表现为肌肉瘫痪,肌肉萎缩,感觉丧失,自主神经功能亦有不同程度的丧失。

电检查出现变性反应。

因施万细胞(Schwann’s cell)基层和内膜保持完整,神经轴突可在原有的未被破坏的结缔组织管内高度精确地再生,故损伤后肢体功能大多可以完全恢复,适于保守治疗。

痊愈时间取决于特定的神经和损伤的部位,因神经再生速度一般是1~8 mm/d,故损伤恢复较慢,约需数月甚至超过1年。

3.神经断裂(neurotmesis)神经纤维(包括轴突、髓鞘及内膜)完全断裂,称为神经断裂。

损伤远端发生华勒变性,表现同上。

有三种情况:一是神经束膜完整,有自行恢复的可能性,但由于神经内膜瘢痕化,恢复常不完全;二是神经束遭到严重破坏或断裂,但神经干通过神经外膜组织保持连续,很少能自行恢复,需手术修复;三是整个神经干完全断裂,必须手术修复,切除因局部出血而形成的瘢痕组织。

如不及时手术吻合,其远端神经纤维即发生华勒变性。

(三)病理变化无论是周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元,都包含神经细胞体及其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

神经纤维通常指神经细胞轴突及其鞘状被膜,轴突位于神经纤维中央,多数神经纤维由髓鞘围绕,髓鞘由环绕轴突的施万细胞产生,髓鞘在轴突周围融合成一层绝缘的鞘膜;在无髓纤维,几个轴突可以裹入一个施万细胞,但没有环绕。

周围神经干是由许多平行的神经纤维束结合而成,外包一层较为疏松的结缔组织膜,称为神经外膜。

各神经纤维束外又被一层较致密的结缔组织膜包裹,称为神经束膜。

神经纤维束内含许多根神经纤维,每根神经纤维的髓鞘之外,由结缔组织细纤维网所构成的膜包裹,称为神经内膜,对神经纤维再生起着重要作用。

1.原发性变化(1)神经细胞体变化周围神经损伤48 h内,由于逆向作用可产生细胞体的变化,包括尼氏小体分解,染色体溶解等。

15~20 d后,分解达高峰。

一小部分细胞在分解过程中死亡,其余大部分修复,一般至80 d后可恢复其原来的状态。

损伤区愈接近细胞体,则细胞体分解死亡愈多,细胞体死亡后,神经纤维则无法再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损伤的不同神经,其受伤部位愈接近脊髓,则其恢复希望愈微。

(2)神经纤维变化神经损伤后,迅速发生形态学改变,损伤区远端的神经纤维24~48 h后即发生变性,3 d后完全丧失传导功能,轴突自然分节,细胞浆逐渐消失,最后变成空管。

髓鞘分裂,呈脂肪变性,最后消失。

神经膜细胞(施万细胞)也同时发生核分裂。

上述变化称为华勒变性或神经纤维脂肪变性。

此变化在经纤维切断后3周内完成。

因此,在3周末进行电诊断检查,将得到确定的阳性结果。

损伤区近端也发生变性,但变化只局限在断端附近短距离内(约2 mm 处)。

大约6d后,即有多数细小的神经元纤维自该处增生。

远侧断端能分泌释放一种媒介物质(扩散因子),引导近端再生神经纤维定向生长。

在适宜情况下,其中一部分即沿施万细胞长入神经膜管中。

再生轴芽越过损伤区或缝合区,约需4周。

传导功能恢复需等到新生纤维到达其支配的器官,再经过一个生长成熟期(完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才会完成,约需4周。

如果两断端相距较远,或被其它组织隔开,新生的神经轴突在近侧断端无规律地长入瘢痕中,形成外伤性神经纤维瘤,远侧断端形成较小的纤维瘤,其中不含神经纤维。

这时神经无法自行恢复功能,必须手术切除两端的神经纤维瘤及纤维瘤,缝合两断端,方能逐渐愈合。

在神经再生过程中,近端的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轴突必须分别长入远端的运动和感觉施万鞘管内,不能错长,否则无法恢复功能。

(3)运动终板变化神经损伤后3月内无明显变化,3月后渐成不规则形状,以后逐渐消失。

一般在伤3年运动终板消失,此时即使神经再生,也无法再支配肌肉。

(4)肌肉变化神经损伤后,受其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细胞间纤维组织增生,肌肉瘫痪,最终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5)感觉神经末梢变化神经纤维损伤后,感觉末梢如感觉小体亦萎缩。

若萎缩严重,将影响功能恢复。

如神经在3年内未能恢复,则肌纤维和感觉末梢最后被纤维组织所代替,功能将难以恢复。

2.继发性变化(1)软组织变化腱鞘增厚和纤维粘连,特别是关节周围,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关节周围肌肉的瘫痪和/或无力导致关节不稳;水肿和失用导致关节囊和韧带无力,使关节产生过度活动;过度活动使关节退变;过度活动和不稳,使关节更易脱位,损伤关节表面,破坏关节完整性。

负重关节的异常生物力学与拮抗肌的反向牵拉,导致关节畸形。

(2)骨的变化与无神经损伤制动时骨的变化相似,变化程度和发生率与失用的关系更直接。

成人骨结构的变化包括骨皮质和骨小梁厚度减小,脱钙,多孔和骨髓腔直径增大,导致骨强度过度减小,骨折发生率增加,特别是负重骨。

此变化在神经移植术和松解术后部分可逆。

儿童生长骨在神经损伤后有一个增生期,骨早熟,生长停止,导致骨长度、直径和骨突大小明显减小,造成成年后上下肢长度差异。

二.康复问题周围神经损伤时常伴有多种组织损伤,如骨折、血管损害、肌肉撕裂、软组织肿胀、内脏器官损害、脑外伤和/或感染等。

其肢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肉瘫痪、萎缩、感觉麻木或丧失,关节挛缩和畸形等。

部分性神经根损伤及瘢痕卡压时可有顽固性疼痛。

1.合并症(1)肿胀周围神经损伤后肢体肿胀的原因往往是:伤及血管周围的交感神经,血管张力丧失;肌肉瘫痪,肌肉对内部及附近血管的交替挤压与放松停止,“肌肉泵”的作用消失,静脉与淋巴回流受阻;广泛瘢痕形成及挛缩,压迫静脉血管及淋巴管等。

其后果是加重关节挛缩和组织粘连。

(2)挛缩周围神经损伤后由于肿胀、疼痛、不良肢位、受累肌与拮抗肌之间失去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常易出现肌肉、肌腱挛缩。

其结果是影响运动,助长畸形发展。

(3)继发性外伤周围神经损伤后患者常有受损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和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运动功能障碍,无疼痛保护机制,无力躲避外界刺激,其结果是造成新的创伤,且难以愈合。

2.运动障碍表现为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主动运动消失,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畸形。

3.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因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表现不同,如局部麻木、刺痛、灼痛、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消失或实体感消失等。

4.反射性交感性营养不良是一个牵涉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常伴发于周围神经损伤,特别是神经撕裂伤。

包括:疼痛、水肿、僵直、骨质疏松、皮肤营养变化、血管舒缩和出汗功能改变。

患者常有:情感不稳,痛阈低,恐惧,敌意,依赖个性,歇斯底里。

5.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急躁、焦虑、忧郁、躁狂等。

担心神经损伤后不能恢复,承受不了长期就诊的医疗费用。

常影响其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严重时可产生家庭和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下降。

三.康复分期与适应证1.I期(伤后0~3周)康复目的:消炎,消肿,镇痛,促进损伤愈合,保护修复后的神经。

可行理疗,功能位固定,可利用支具来限制关节活动,以防突然牵伸而引起神经缝合口离断。

注意:神经修复术后3周,运动疗法禁忌。

2.II期(伤后3~6周)康复目的:预防粘连,挛缩和继发畸形,提高神经的抗张力,改善感觉功能。

可逐渐减少关节制动,开始关节活动,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进行感觉再训练,教育患者保护患肢。

注意:伤肢仍然疼痛,或仍有开放性伤口,或肿胀和过敏,则要先探明原因,进行脱敏,药物,或手术治疗,再行感觉再训练。

3.III期(6周以后)康复目标:矫正畸形,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手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恢复手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继续增加活动范围和增加肌力训练,系统地进行感觉再训练,及功能性训练。

四.康复治疗基础(一)治疗原理1.消炎、消肿、镇痛、促进损伤愈合早期应用超短波、微波、红外线、紫外线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减轻局部缺血,缺氧,减轻酸中毒,加强致痛介质和有害的病理或代谢产物的排出,减轻组织间.神经纤维间的水肿和张力,改善营养和代谢。

2.软化瘢痕,松解粘连可用中频电、超声波、蜡疗等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按摩可降低皮肤、皮下组织粘连及瘢痕和神经瘤形成的机会,以防神经再生受阻。

压力治疗有助于抑制瘢痕增生。

3.促进神经纤维再生(1)中枢冲动传递训练法是指导患者反复地通过主观努力,试图引起相应瘫痪肌群的主动收缩,即使相应的大脑皮质运动区及脊髓前角细胞兴奋,发放离心冲动,沿神经轴索传递至神经再生部位。

此法有利于活跃神经的营养再生机制,促进周围神经纤维再生。

(2)电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神经膜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活力增加,促进胶原的形成与定向,使损伤神经缝合区以下或导管内再生轴突数量增加,特别是运动神经轴突的数目增加,轴突再生速度加快,并与肌肉建立相应的联系,神经传导速度加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