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关系之浅见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f7a4e5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3.png)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政治与权力关系的体现。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既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也是对人性、道德和价值观的探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以期对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权力运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往往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现。
例如,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权谋高手,他通过智勇双全的手段,逐渐掌握了政治权力,成为一方霸主。
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
另外,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政治权力的讽刺和批评,他以自由奔放的诗风,对当时的政治风气进行了犀利的嘲讽,表达了对权力滥用的不满和愤慨。
其次,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也可以从作品的主题和情节中得到体现。
例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封建社会中权力的腐败和残酷。
作品中,贾宝玉的命运受到家族权力的摆布,而林黛玉则被迫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
通过这些情节,作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权力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以及权力背后的黑暗面。
同样,杜甫的诗歌也常常以政治动荡为背景,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政治权力的思考。
此外,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还可以从作品的意象和象征中找到线索。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通过冰心和玉壶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政治权力的冷漠和疏离。
这种象征手法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深化了对政治权力的思考。
类似地,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赋》中通过描绘赤壁之战,展现了政治权力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以及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
最后,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还可以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中进行研究。
例如,明代小说《水浒传》以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为背景,通过描写梁山泊的英雄们与朝廷的斗争,展现了封建社会中政治权力的腐败和民众的反抗。
《古代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探究》
![《古代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aec6b6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a.png)
Introduction文学和政治一直以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古代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则是国家和社会的核心。
古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影响的,又是相互依赖的。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是如何互相塑造和影响的。
古代文学与政治的交互关系古代文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古代文学作为表达人们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手段,经常被用来传达政治意识和观点。
政治权力的运行也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文学作为政治宣传工具古代政治家经常利用文学作品来宣传和塑造自己的形象。
例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是周朝时期的政治家们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而创作的。
通过诗经中的各种篇章,政治家们表达自己对统治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传达出一种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众的期许。
同样,在汉朝时期,文学也被用作政治宣传的手段。
当时的皇帝刘邦下令修订《诗经》并编纂《乐府诗集》,旨在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来宣传自己的才能和口碑,从而巩固自己的权力。
2. 文学作为政治批判工具古代文学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对政治的批判和不满。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经常出现文学家以诗词抒发对政治不满的情况。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中就充满了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现状的关注和批评。
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腐败官员、贪官污吏和民生困苦的忧虑,以此希望呼吁改革和正义。
另外,由于古代文学作品广泛流传和影响力深远,政治家们也经常被文学作品中的观点和对政治的批评所影响。
他们会根据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改革和调整政策,以期提高自己的统治效果。
3.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政治权力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流传也有着重要影响。
政治家的偏好和主题选择往往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清代乾隆皇帝喜好八股文,鼓励文人创作八股文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统治理念。
这种政治偏好导致了当时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主题的单一化。
除了这种直接的影响外,政治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的关系探究
![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的关系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203b877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5.png)
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的关系探究中国历史上,文人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社会的观察家和评论家。
然而,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的关系却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话题。
本文将探究这种关系,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身份与地位。
古代社会中,文人一般是指具有文学才能和学识造诣的人士,多数出身于士族或富裕家庭。
他们通常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并能以自己的才华和学问在社会上崭露头角。
因此,文人在古代社会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然而,正因为文人的特殊身份和学识背景,他们与政治的关系也显得复杂。
一方面,文人渴望参与政治,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社会作出贡献。
古代文人崇尚“士之大义”,认为自己应该以“治天下”为己任。
因此,他们常常以诗文或书信等形式表达对政权的忠诚与关切,希望借此获得政府的任命和考试的机会。
另一方面,政治环境对文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上,中国政府对文人的态度多种多样。
有时政府尊重文人,鼓励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有时政府则对文人持保留态度,甚至加以打压。
这种政治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文人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在古代政治体制中,科举制度对文人的影响尤为重要。
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用来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文人们为了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往往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思考。
这种压力和竞争使得文人们更加关注政治,他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当前政治局势,以便在考试中有所表现。
另一方面,科举考试也成为文人参与政治的渠道。
通过考取功名,文人可以获得政府的官职和待遇,进而参与国家的决策和治理。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文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科举考试上,追求政治地位和荣耀。
然而,政治参与并不总是顺利的。
部分文人发现自己的才华和学识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或者因为政治风云变幻而失去了光明的前途。
同时,政治的腐败和黑暗也让一些文人感到失望和绝望。
因此,一些文人选择抛弃政治,转向田园诗歌和隐居生活。
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
![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79bcbc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0.png)
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千年古文化宝库,承载着深厚的政治和权力关系。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政治与权力的角力和争夺常常贯穿其中,反映出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与权力体系。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政治与权力的纷争,以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一、政治舞台上的权谋心机古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充斥着权谋心机的斗争。
这种斗争不仅存在于历史事件中,也深深地融入了古代文学中。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物,他们通过争夺贵族地位和亲近皇权,展示了在封建社会中权力的重要性。
《水浒传》中的宋江,则以智慧和权谋来对抗朝廷的压迫,表达了底层民众对权力的无奈和反抗。
二、君臣关系的微妙平衡古代的政治和权力运行离不开皇帝与臣子之间微妙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君臣之间的互动与纠葛,反映了封建社会权力体系中的政治关系和斗争。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透过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详细表现了皇帝与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他们之间的敬畏和忠诚。
而在元曲《汉宫秋》中,描写了汉武帝与侍女美人出现感情纠葛的故事,展现了封建时代君臣之间权力与情感的交织。
三、政治变革中的文学抒发古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常常伴随着激烈的社会动荡,而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历史转折时期,文学成为人们抒发情感和表达政治态度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很多文人墨客通过诗词表达自己对乱世的愤怒和对国家的思念之情。
他们的作品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政治局势的变化,也彰显了文学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
四、文学作品中的权力象征与隐喻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通过一些隐喻和象征来反映政治与权力关系。
这种方式常常被用来抨击当权者的暴虐和腐败,以及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例如《红楼梦》中凤姐被认为是对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一种隐喻,她通过权谋和计谋,展现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摧毁。
而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则被赋予了政治暴力的象征,它们是对封建统治者的隐喻和抨击。
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政治关系探讨
![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政治关系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32bc09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8.png)
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政治关系探讨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政治因素的确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方向与内容,而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并重点分析文学作品对政治的影响。
唐宋时期的政治背景唐宋时期,政治经历了辗转多变的历史进程。
唐朝时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政治制度相对完善。
随着王朝的衰落,唐朝出现了贵族势力的削弱和藩镇割据的现象,导致了唐末的动荡与争乱。
宋朝则是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崛起的,政治上主张“平易近人”的理念,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文学在政治上的功能文学作品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传达政治主张与思想观点。
例如,在唐朝时期,王维的《将进酒》通过描绘盛唐时期的豪壮气象,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情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失策与社会的不公。
其次,政治统治者也利用文学作品来宣传自己的统治理念和政策。
例如,宋朝的农田水利、教育和科举制度等政策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宣传,增强了人们对统治者的认同感。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政治因素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政治需要对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控制。
在唐朝时期,政府会限制史书的写作,要求史书的内容符合国家的政治宣传需要。
在宋朝,政府对文学作品的审查更加严格,不准大规模批判现实或抨击朝政。
其次,政治的变革也直接影响着文学的主题与意境。
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文学创作开始从盛唐文化转向了更加理性、内敛的风格,反映出政治动荡对于文学的影响。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文学作品也对政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讽刺、批评等手法对政治现象进行揭露与反思。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批评了当时唐朝官僚体制的腐败和对民生的忽略。
其次,文学作品还可以塑造民众的观念和情感。
例如,唐代的大量诗歌与宋代的散文小说都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展现了民间疾苦与希望,使人民对政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ef8656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a.png)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引言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政治是文化的舞台,文化是政治的表达,两者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政治与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相互渗透,互相依存。
政治是文化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文化则为政治提供了基础和合法化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政治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政治权力的最高体现。
而在文化层面,尊崇儒家思想的社会制约着政治的运行,儒家思想强调尊重权威、忠诚和服从,为政治提供了思想支持。
政治与文化之间的互相嵌入使得古代中国的社会有序运行,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文化制度。
文化对政治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对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政治的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倡导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通过道德教化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这种价值观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统治者的合法性:儒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统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德行,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这种思想影响着统治者的自我要求,也为政治权力提供了合法化的依据。
2.社会秩序的建立:儒家思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秩序。
礼制强调尊重和顺从,促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社会保持稳定和谐。
儒家思想对社会的规范和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治对文化的影响政治对中国古代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权力的集中和控制使得统治者能够主导文化的发展,并对其进行引导和操控。
政治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统一思想意识:政治权力的统一使得统治者能够通过文化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认知。
政治对文化产生的直接影响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思想统一。
2.促进文化繁荣:政治的支持和保护使得文化得以繁荣。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政策上给予文化艺术以资金和资源的支持,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结论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中国古代文学与国家政治
![中国古代文学与国家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d51e26e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6.png)
中国古代文学与国家政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与中国古代文学紧密相连的是国家政治,二者既有相互影响,又存在着独立发展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往往受到国家政治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常常处于官僚体制的中心地位,他们的文学成就往往与政治功绩直接相关。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虽然是一位文学家,但他也是一位高官,他的作品中不乏关于国家政治的内容。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关注,他对朝廷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深思熟虑。
这种将政治与文学相结合的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
然而,中国古代文学又有其独立发展的一面。
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和主题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
例如,先秦时期的《楚辞》以其浪漫主义的色彩和对个体情感的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离骚》中的楚怀王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于是化悲愤为文,通过诗歌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这种个体情感的表达与国家政治没有直接的联系,表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可以独立于国家政治而存在。
中国古代文学与国家政治的关系还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审查和宣传上。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政府对文学作品的审查非常严格,种种禁令限制了文学的发展。
例如,明代文人杨慎在他的《周易道传》中批评朝廷腐败,结果被当时的政府禁止出版。
然而,正是这种政府审查的限制,促使了文人们对政府的思考和批评,形成了独自的文学风格。
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因素虽然被屏蔽,但通过文学的隐喻和象征,文人们可以在政府的干预下保留一定的思想自由。
近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政治对文学的干预程度大大加大,文学进入了一个“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普遍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文人们的创作受到了政治意志的左右。
有些作品成为宣传媒介,用以弘扬党的声音;有些则被批判为“封建迷信”或“资产阶级思想”,被政府以各种方式打压。
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关系研究
![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1402a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8.png)
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关系研究在古代社会中,文学与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达思想的艺术形式,往往与政治权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互动与影响。
首先,古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
在统治者眼中,文学可以作为一种宣传和控制的手段,用以强化统治地位。
古代帝王常常以文学作品来宣扬自己的功绩和美德,以此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例如,中国古代的“德治”观念就通过文学作品的宣传而得到广泛传播。
同时,统治者也会对文学作品进行审查和干预,以确保其符合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
这种政治权力对文学的控制,既有可能限制了文学的创作自由,也有可能使文学成为一种政治宣传的工具。
其次,古代文学也可以对政治权力进行挑战和批判。
由于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表达和批判能力,作家们常常通过文学作品来对政治权力进行反思和批判。
他们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政治的腐败现象,以此来呼吁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例如,古希腊的悲剧作品常常以英雄的悲剧命运来揭示统治者的傲慢和权力的腐败,从而引发观众对政治权力的反思。
这种文学作品对政治权力的批判,有时候甚至能够引发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改良。
此外,古代文学还可以成为政治权力的象征和表达。
在古代社会中,文学作品往往被用来表达统治者的意志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常常被用来表达统治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众的关怀。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
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统治者可以向人民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威望,从而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
然而,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
政治权力也会受到文学的影响和塑造。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从而对政治权力产生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和反抗者形象常常被人们所崇拜和追捧,从而激发人们对政治权力的反抗和改变。
这种文学对政治权力的影响,有时候甚至能够引发社会的动荡和政权的更迭。
古代文学与社会政治变革的相互影响
![古代文学与社会政治变革的相互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f300ab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77.png)
古代文学与社会政治变革的相互影响引言古代文学与社会政治变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作为一种延续千年的文化形态,古代文学既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反映社会政治变迁的镜像。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如何在社会政治变革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分析其对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影响。
古代文学与封建制度在封建社会,古代文学承担着更多宣扬礼仪道德、弘扬统治者声威等功能。
以《诗经》为例,它不仅是周朝贵族表示效忠、赞美行动的手段,也具备了指导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
同样地,《楚辞》在楚国战国时期通过歌颂士人忠贞不屈和抒发个人情感来传递对于当时混乱局势下人们心灵寄托的情感。
古代文学与思想启示随着历史进程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古代文学也开始关注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公正,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追求。
诸如《论语》、《庄子》以及《道德经》等作品,在儒道思想与墨家思想中愈发凸显了对社会政治改革的渴望。
古代文学与革命变革在历史剧烈变革时期,古代文学成为反抗统治阶级的重要工具。
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集结了那个时代官僚文学气息之余更贴近百姓生活,并表达了他们对于混乱局势所带来痛苦的认知与思考。
类似地,在唐宋时期出现的诗人杜甫与苏轼,用他们深沉的诗意表达了对于国家兴衰、权力腐败等问题探讨与批判。
结论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载体,始终紧密联系着社会政治变革。
它既是封建制度下维系稳定和传达统治者声威的工具,同时也是启示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公正追求思想发展的源泉。
在革命变革的进程中,古代文学更成为反抗与探讨社会政治问题的媒介。
通过对古代文学与社会政治变革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演变以及文学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eac0812650e52ea551898fc.png)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不发达的时候,文学也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2.文学的繁盛也反映了政治的昌盛。
如果一个国家,只吹嘘自己政治的强大,经济的繁盛,但文学确没有什么作为,那么这必然是一种病态的吹嘘,一种没有底气的吼叫。
所以作为结束语,我想说,文学与政治互相映衬,相辅相成。
文学昌,政治则强!上官体对初唐诗的影响1.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说: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上官仪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
它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正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度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
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由于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也比较狭窄,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承担。
3.“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而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
同为宫廷诗人,上官婉儿仍未能走出宫廷台阁;同为御用文人,上官婉儿也无法淡却华丽浮艳。
她沿着其祖狭窄的路,本着奉和应制的旨意,文藻愈丽,对仗更工,声格更妙,诗愈雍容典雅。
她写“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章法严密,平仄对仗;她写“太平辞藻盛,长愿红鸿休”,歌功颂德,志得意满;她写“势如连璧友,心若臭兰人”,婉转绮错,天然媚美。
从风格到题材,其诗俨然上官仪手笔。
亦如时人效“上官体”,以上官婉儿的政治地位而兼诗坛领袖,其诗风影响可想而知。
换言之,在上官婉儿两朝专美的几十年中,华丽浮艳的诗风越吹越烈,作为一种不成文的标准与范式,作为通过她“以求进达”的文人而言,“绮错婉媚”的风格在隐现明暗之间制约着、诱导着宫廷诗人乃至天下士人的创作方向,遂成为此一时期上层社会的创作主流。
古代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古代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5b3681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6.png)
古代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都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一、古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二是政治制度对文学发展的推动。
1. 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政治环境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文学创作往往呈现出繁荣的态势;而在战乱动荡的时期,文学作品中则多了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例如,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而宋朝虽然总体上政治较为软弱,但文学创作却达到了另一个高峰,尤其是在词赋方面。
2. 政治制度对文学发展的推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汉朝开始,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而诗词歌赋等文学创作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使得文学创作在古代社会具有极高的地位,吸引了大量人才投身文学创作。
此外,皇室贵族对文学的推崇和支持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例如,唐朝的玄宗皇帝酷爱文学,与文人墨客交往密切,使得唐朝文学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二、古代文学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古代文学发展的基础。
文学创作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经济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经济发展为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在古代社会,经济繁荣的地区往往文化氛围浓厚,文学创作活跃。
例如,唐朝的长安和宋朝的东京(今杭州)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前来求学、经商、从政,使得这些地区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2. 经济结构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文学作品中往往呈现出田园风光、农耕生活的画面;而随着商业经济的兴起,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市井百态、商业传奇等元素。
古代文学与政治影响
![古代文学与政治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c46f18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91.png)
古代文学与政治影响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社会工具。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是如何与政治相互作用,产生重要影响的。
首先,古代文学在政治中发挥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在古代社会,文人常常以文学作品来宣传君主的功德和政绩,以此来巩固君主的统治地位。
例如,唐代的《开元天宝遗事》就是一部以宣传唐玄宗的治理成就为目的的文学作品。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君主的形象得以塑造和宣扬,从而影响着人们对政治的认知和态度。
其次,古代文学也在政治中发挥了批评和监督的作用。
文人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政治现象和统治者的不满和批评,起到了监督政府的作用。
例如,宋代文人苏轼的《赤壁赋》就是一篇以批评当时政府腐败和官员贪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这种批评和监督的力量,对政治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文学还在政治中发挥了激发民众情感和凝聚民族认同的作用。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激发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
例如,元曲《西华山》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发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
这种情感的激发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古代文学还在政治中发挥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文学作品通过对古代经典和传统价值观的引用和借鉴,传承和弘扬了古代文化。
例如,明代文人杨慎的《世说新语》就是一部通过对古代典故和智慧言行的整理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
这种传承和弘扬,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文化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古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文学在政治中发挥了宣传和教育、批评和监督、激发情感和凝聚民族认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等多重作用。
这些作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古代政治和文化的面貌。
古代文学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当时,而是延续至今,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d1d120cbb68a98271fefaed.png)
和谐发展,才是正道—浅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遍观历史,掩卷沉思,不难发现,政治和文学似乎处在一个紧张对立的局面,在政治的强力面前文学总是偏于一隅,阻碍了文学对于美的最高追求。
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文学艺术的发展。
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者,总是怒目圆睁,盯着文学者的一举一动,稍有异动,就坚决镇压。
文学家相应采取了敌对的态度,在他们的言语中,政权就是黑暗,政治家是恶棍,不这样看的文学家似乎就是文学家中的败类,就是墙头草,就是见风使舵,就是明哲保身。
我的观点是,文学和政治和谐发展,才能创造文学和政治的最大价值,才能互利共赢。
上帝把文学和政治作为社会前进的手段交给人们决不是让人们利用它们来互相诋毁和杀戮的,而是让它们像鸟的双翼一样合作来支撑人类的飞翔的,这个社会离不开文学,也离不开政治。
越是专制的时代,文学和政治的对立就越激烈,就越是水火不容。
文学的繁荣似乎总是在国家动荡的时代,在国家致太平的时期,文学繁荣的机会反倒很渺茫,即使有一些有成就的文学家也总是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却出现了中国文学最繁荣的景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秦统一天下后,文学就在“焚书坑儒”的烈火中灰飞烟灭;秦汉间的动荡时间较短,两汉的经济政治军事都很发达,但是文学上只说“汉赋”,“汉赋”是什么东西呢?“汉赋”其实只是“拍马屁的文字”只是歌功颂德,吹嘘繁盛的文学,一味追求辞藻华美。
三国魏晋时期动荡黑暗,文学上却出现了“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
元、明、清的政府对文学都是严格控制,以至于出现了很多的“文字狱”,文学萎靡不振,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
虽然出现了四大小说,但是这些小说无一不是在民间悄悄流传,而且作者大多隐姓埋名,都不敢轻易抛头露面,敢写不敢说,敢怒不敢言。
近代百年动乱,文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场面,甚至在后期还出现了鲁迅这样的大家,还催生了一大批像老舍、巴金、曹禺、张爱玲等有重量的作家。
以文为阵——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以文为阵——文学与政治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a9b3a2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0.png)
以文为阵——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人们常说,“文以载道”,这句话虽然出自《孟子》,但它对文学的定义和作用也有所涵盖。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通过语言表达传达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同时也成为了社会思想和文化价值的重要表达方式。
但在历史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却并没有总是如此和谐,文学取向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成为了常态。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学中的“文以阵阵”的表达方式。
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早在古代,文学就有了政治倾向。
古希腊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讲述的是国家、英雄和神的传奇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的重要事件和价值观。
中国的诗经更是被视为周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载体,其中的《国风》贴近百姓生活,歌颂君王和政治中心,而《离骚》却表达了楚国郢都的农民阶层对当时政治的抗议和追求。
这些文学作品承载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观念和价值,成为对君王、士人和百姓的道德宣传和教化。
尽管如此,文学也并非政治思想的附庸。
在现代,文学更多地表达了文学家个人的价值观、人性关怀、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
例如,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他的诗作中表现了不满现实政治的思想,带有极强的反叛态度。
1920年代的美国作家弗兰克·斯科特·菲茨杰尔德则写出了一些关于生活的经典小说,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其中描绘了20世纪初期美国的文化环境和人性的传统,反映了社会衰落、价值变迁等重大社会议题。
二、文学的“文以阵阵”表达方式文学作为一门表达感情和思想的艺术,其表达方式也具有多样性。
在一些情况下,文学的语言也会升华、转化为一种“文以阵阵”的方式。
这种方式往往是基于意识形态而形成的,既刻意掩饰又强烈表达。
例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肖像画就是一种“文以阵阵”的表达方式。
在画中,作者丹尼尔·笛福描绘出了一个从小开始就充满奋斗精神的“自立自强”的英国中产阶级,这种精神成为整个英国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儒家思想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理性”的美好世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面貌。
古代文学与政治思想的联系
![古代文学与政治思想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48ca432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5.png)
古代文学与政治思想的联系在古代社会,文学与政治思想密切相连,两者互为表里。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是政治思想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政治权力的工具和手段。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与政治思想的定义、互动关系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文学与政治思想的定义古代文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各种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政治思想则是指关于国家政治、社会制度和人类政治行为等问题的思考和观点体系。
二、古代文学与政治思想的互动关系1. 文学作品对政治思想的表达古代文学通过各种文学形式传递政治主题和政治思想,如《楚辞》中表达诸侯争霸的思想,《红楼梦》中反映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等。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社会政治的反思和呈现。
2. 政治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政治思想对文学作品的内容、风格和创作动机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古代政治思想的变化和演变,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题材选择和艺术特点。
例如,儒家思想的盛行使得古代文学注重道德伦理的塑造,而法家思想的兴起则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三、古代文学与政治思想的影响1. 文学作品对政治思想的影响古代文学作为民众阅读的重要媒介,承载了政治思想的传播与启发。
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思想通过广泛的传播和共鸣,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塑造和引导了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态度。
2. 政治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政治思想的变迁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不同政治思潮的兴衰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的风貌,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3. 文学与政治思想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古代社会的变革往往伴随着政治思想的转变和文学的创新。
文人学士在社会动荡时期常以文学表达政治见解,影响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政治思想的引导也常常通过文学作品传达给民众,促进社会变革和政治进步。
四、结语古代文学与政治思想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交织、互为因果。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递政治思想的媒介,承载着人们的政治情感、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
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关系
![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60a36a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6.png)
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关系在古代社会中,文学与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播思想的艺术形式,往往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和制约。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元素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现实,也体现了文人对政治权力的态度和观点。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的相互关系、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元素以及文人的政治态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史书和经典著作。
古代历史文献往往由当时的统治者或官员编纂,以宣扬统治者的政绩和思想为主要目的。
例如中国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其中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的历史。
《史记》中的政治元素非常丰富,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政治事件和权力斗争,还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
这些史书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记录,也是政治权力的工具,通过宣传统治者的政绩和思想来巩固统治地位。
除了史书,古代文学作品中也融入了丰富的政治元素。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中常常描绘了政治权力的景象和政治人物的形象。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政治动荡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暗示了政治的不稳定。
这种将政治元素融入文学作品中的手法,既能够表达作者对政治现实的思考,也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递给读者。
古代文人对政治权力的态度也是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关系的重要方面。
一方面,一些文人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成为政治权力的一部分。
例如中国宋代文人欧阳修曾担任宰相,对政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参与。
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常体现了对政治权力的思考和批评。
另一方面,一些文人则选择回避政治,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
这种回避政治的态度既是对政治权力的不满,也是对自由创作的追求。
例如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中鲜少涉及政治,而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政治权力对古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元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现实。
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ce39d0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11.png)
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的话题。
无论是在封建王朝还是在现代社会,在中国文学中,权力和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与互动。
本文将从官方文学、民间文学和士人文学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的关系。
一、官方文学官方文学是指由政府官员或皇帝主导创作或赞助的文学作品。
在中国古代,官方文学往往与统治者的意志紧密相连,它起到维护权力、巩固统治者的合法性和展示朝廷威严的作用。
一方面,统治者利用文学来弘扬自己的功绩和美德,以加强人民对其的忠诚。
例如,《史记》是汉代官方编纂的一部历史著作,目的是展示刘邦的英明才能和汉朝的伟大成就,为统治者树立权威形象。
另一方面,统治者也利用官方文学来巩固统治,洗刷历史上的不和谐因素。
例如,在明代,朝廷命令编纂了《明史》,试图改写过去的历史,为朝廷的统治和官方权威辩护。
二、民间文学与官方文学相对应的是民间文学,它是中国古代平民百姓创作的文学形式。
民间文学不受官方控制,因此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真实生活和情感。
在中国历史上,民间文学往往被用来表达对权力者的抗议和不满。
民间文学以歌谣、民谣、说唱等形式存在,继承了古代文人仕女的诗词传统。
这些文学作品批判社会不公和压迫,为平民百姓发声,反映了民众对于权力的态度和追求公正的愿望。
例如,唐代民间故事《木兰辞》通过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探讨了性别平等和对不公义的抗争。
三、士人文学士人文学是指受过良好教育的士人阶层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些士人是具有经历和才华的文人,他们拥有特权地位,同时也承担着社会道德责任。
士人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更是表达对社会、对权力的关切和批评的重要途径。
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形式都被士人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例如,苏轼是宋代著名文人,他通过他的散文和诗歌,揭示了当时统治者的贪污和不公,呼吁社会良明。
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无论是官方文学、民间文学还是士人文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权力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的关系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45c490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11.png)
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的关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通过文字的表达传递了丰富的意蕴和情感。
然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学和权力之间常常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古代文学与封建帝制的关系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学创作受到皇帝和贵族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往往被用来赞美君主、传播君主的权威和理念。
例如,唐代的赋作大多写君主的功德和雄才大略,反映了当时皇帝的权力和威望。
赋作赞扬皇帝,不仅表达了作者的忠诚,也为皇帝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二、古代文学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古代文学与社会阶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权贵阶层往往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和赞助者,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并借此巩固自身的地位和势力。
这种现象在唐宋时期尤为明显。
贵族文人们通过创作诗词来彰显自己的高雅品味和人文素养,在社会上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和影响力。
同时,他们也成为了皇帝赐封的对象,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
三、古代文学与政治斗争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也常常被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
在历史上,许多文人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政治观点,进行政治抗争。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世说新语》通过讽刺和揭示官场的丑恶现象,暗讽当时的政治腐败,反映了社会上普通人对权贵的不满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起到了监督政府的作用,对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古代文学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虽然古代文学与权力、阶级、政治有着紧密的关联,但它同时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古代文学通过描绘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人民的智慧、生活态度和情感体验,使得古代文学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
从《诗经》到《红楼梦》,古代文学记录并传承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总结一下,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
古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统治者和权贵阶层的影响,但它同时也具有崇高的自主性和批判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a01344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b.png)
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文学也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一、文学的政治功能古代文学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封建社会中,文学被视为一种宣传工具,能够宣扬君主的威严和统治,强化社会秩序。
例如《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它记录了周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既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政治宣传的工具。
另外,古代文学也被用来表达民众的愿望和不满。
在统治者专制的政治环境下,人民的声音往往被压抑,无法直接表达。
因此,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间接传达自己的心声。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表达了他对乱世的忧虑和对社会秩序的期望,这种表达方式既避免了直接批评统治者,又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文学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政治制度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地位崇高,他们常常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
这种政治制度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
同时,政治制度也赋予了文人一定的责任,他们需要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福祉负责。
政治制度还影响了文学的内容和风格。
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往往受到严格的道德规范和审查制度的约束,他们需要遵循统治者的意志,表达符合统治者利益的观点。
这种制度约束使得古代文学的内容常常充满了赞美和颂扬,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三、文学与政治制度的变革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古代文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常常伴随着文化的变革。
例如唐朝的开放政治环境和繁荣经济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而宋朝的科举制度和士人文化则对词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词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
同时,政治制度的变革也为文学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多样性。
例如明朝时期,由于朝廷对文人的控制力度减弱,文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关系之浅见导读:简单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的内里关系,即“文史不分家”的道理。
摘要:纵观古代中国,文人政治无疑是社会最主流的政治模式。
纵有武强文弱之时,也只是乱世的权宜之策,重文轻武依旧是大多数时候的情况。
本文从文学与政治两方面出发,着眼于探讨文学与政治对彼此的影响,以及这种现象的源头、原因、发展,最后它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变化。
一、文人政治的起源1、孔子古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文人社会”,常言道“士农工商”,士子作为社会最上层的人物,几乎是主宰着整个国家政治的去向。
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正式被确立为国之根本后,更出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
所谓文人骚客,从来都是政治的主力军,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注定了在古中国,文学与政治是绝对分不开的。
这种现象的起源非常早,最典型的是孔夫子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这里的“优”并不是“优秀”的意思,而是“富余”,也就是“学习有多余的精力则可以管理国事,管理国事有多余的精力就可以学习”。
可以说,孔子是第一个将学习与做官结合到一起的人。
他本人的文学成就不必多言,而他也确实是个“官迷”。
《论语》中曾记载一则故事: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以美玉比喻孔子,问这块玉(您这样的人才)是藏起来好呢?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找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效力呢)?孔子会意,答得飞快,还重复了两次,“卖了吧!卖了吧!我正在等待这样识货的商人呢!”2、屈原至圣如果是这样的观点的话,那么在后世,文学与政治绑定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追溯时代的长河,从春秋往后看,下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无疑是屈原。
屈原的《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巨作,地位可与现实主义巨作《诗经》并肩,后人评曰“楚辞者,楚人之辞也。
虽‘凤兮’‘沧浪’,已载前籍,而《骚》尤深远,其辞若跌宕怪神,其思则缱绻恻怛,故能义兼《风》《雅》,体先词赋,於是楚辞代《诗》而兴,蔚然成家矣。
”《楚辞》辞藻华丽,文风诡谲,上问天命,下述鬼神,然而透过它,满篇却都是屈原本人的政治抱负。
《离骚》留下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闻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无不表达了诗人本人心怀天下、立志安世的理想。
“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
”其中有些地方可以和史书互相参证补充,例如《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天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此段所述夏代历史相当完整,可与《左传》互相参看,而补《史记·夏本纪》不言羿、浞之事的疏漏。
也隐隐有着借古喻今的意味,含蓄隐晦地对当今的执政者发出了劝诫和警告。
屈原的这种手法,在后世的各种文学作品中也常有体现。
二、文人政治的发展1、诗经与仁政古中国文学,有一个重要功能,即教化。
这个说话依然是孔子所主张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所谓“思无邪”,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这个标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叫,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要加一个“非礼勿思”。
实质也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个“仁”要比这五个“礼”所规定的范围要广。
“仁”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他要求统治者为仁君、施仁政、育仁民,仁者至仁。
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仁”与“政”贯穿着儒家政治学说的始终,后继者无不以“仁”为自己政治生涯的终极目标,这一点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2、天人三策与独尊儒术经历了一个相当混乱的王朝,终于迎来了文景之治的安详年代。
此时举国上下追捧黄老学说,然而野心勃勃的年轻君主并不将其奉为圭臬。
他理想中的盛世,应当是铁血皇权下的大一统盛世。
官员,军队,这些都是很好解决的问题。
然而,真正致命的,应该是无形的利刃,他需要这世上最坚固的枷锁来奠定自己的王座。
“沽之哉!沽之哉!”有市场需求就会有商人。
《汉书》形容:“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荐)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制诰)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庄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调制音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托孤)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记!”(《公孙弘传赞》)董仲舒出现了,他以一篇《举贤良对策》成功脱颖而出,提出着名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说,将君权彻底推上了神坛,高高在上地供奉起来。
“天人三策称圣意,董生一举天下知”。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统,文学上的大一统势在必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窦太后崩,武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
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史记·儒林列传》)。
再有太学博士的出现,彻底确定了儒术的统治地位,也将读书与做官、文学与政治真正挂起钩来。
三、文人政治的产物1、贬谪文学此后两千多年,文人政治成为了主流风向,历史上的大政治家十有八九是文豪出身。
然而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同时在文学与政治两方面取得卓绝成就。
有些人,官场春风得意,他们的才学便成为了锦上添花般的点缀之物,用来教化人民、表达观点;然而有些人,政坛郁郁不得意,却一转身,被苦难打磨出灼目的光华,他们创造出另一种堪称奇迹般的文化,也是古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体系。
——贬谪文学。
《岳阳楼记》有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非常贴切的形容了这种现象。
十年寒窗,却一朝折足官场,世间黑暗无法埋没傲骨,他们便选择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
贬谪文学的奠基人应当还属屈原,他的《离骚》,奠定了贬谪文学“发愤以抒情”的审美基调。
屈原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贬谪文学的奠基人,是他的贬谪经历和叛逆性格使然。
屈原的影响,主要通过他在作品中塑造的自我形象的人格魅力。
屈原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后世贬谪作家的,主要可以概括为爱国的激情、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叛逆的精神三个方面。
屈原峻洁人格对后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惨痛的遭遇、爱国的精神和对险恶政治的批判三个方面。
“余既不难乎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也是很典型的文人节气,当读到这些句子,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屈原会选择以死殉国了。
数千年后,跨越历史长河,文人政治达到顶峰的唐宋,也是贬谪文学发展的高峰期。
甚至于我们会发现,被后世最为熟悉的那一批文学家,几乎全都是政治不得意的。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的杜甫,“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孟浩然自不必说,历数唐宋八大家,三苏韩柳曾王欧阳,没有一个是不曾被贬的。
三苏尤以苏轼文学成就最高,政治生涯最波折。
乌台诗案后,几度被贬,成《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拥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放旷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练达心境。
可以说,如果没有政治给苏轼带来这些磨难,他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艺术境界的。
2、古文运动如果说苏轼是典型的“政治成就文学”的代表,那么韩愈和柳宗元应当是“文学影响政治”的典范了。
安史之乱后,国势衰落,藩镇割据,宦官弄权,急需新生力量来为政坛进行一次大换血。
唐朝前中期的文学,秉承了魏晋风格,是非常典型的士族文学。
最受追捧的文体是骈文,玄学清谈在文人之中仍然流行,大家以高谈论阔为荣,辞藻华美为耀,然而这些空有美好皮囊的文章无法再执行教化功能了,韩柳决心为政坛文界带来一股新鲜血液。
他们发起了古文运动,这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一场文学革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
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从此,文章从抒情向说理再一步发展。
韩柳去后,欧阳曾王三苏接过了他们手中的大旗,再一步向前发展。
记叙散文《醉翁亭记》,杂文《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文学散文《放鹤亭记》《后赤壁赋》的出现,奠定了这一基础,也引领了新的“文章务实”的风尚。
在此以前,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
而在此以后,说理文充分发挥了它的教化功能,奏章也不再是洋洋洒洒数千字,而是简明扼要、以叙事议论为中心,乃至科举考试选拔文章,都以文风务实为上品。
四、文人政治的末路文学与政治彼此依偎,彼此缠绕,既有互相推动进步的时候,也有彼此拖累残害的时候。
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之际,出现了令人发指的文字狱。
统治者既用文学迫害政治,也用政治禁锢文学。
《明史》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康乾以后,再也没有出过能与李杜比肩的文豪。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无好者,下必禁之。
乾隆好空洞词文,便有甚者追捧之至,将所谓的御批墨宝四万多首洒遍大江南北,却无一纸能让人动容。
苍白僵化的八股文成为了天下士子学习的主要内容,人人夸夸其谈,孔孟春秋不离唇舌,翻来覆去却都是吾皇万岁、太平盛世。
这样的文学,这样的政治,最终拖垮了偌大的中国,为今后一百余年中国黑暗屈辱的近代史,埋下了祸根。
五、结语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学发展史。
苍颉造字,鬼神皆哭,或许从文字现世的那一刹那起,便注定了文明的火种将在华夏大地上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