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精神状态提升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ory Researc h

学论

理★★★★收稿日期:2012-11-19作者简介:魏建(1981-),男,河南平舆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形势下大学生精神状态提升的研究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南京210003)

精神状态的提升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在中国的古代有关精神状态提升的研究也有大量的成果,主要是以崇德论、诚信论、尚志论、重义论、贵仁论等为代表的重要思想理论,西方国家对精神状态提升的研究也比较广泛,主要是以神学动力论、

心灵动力论、主体性理论等为代表的思想理论。骆郁延教授的《精神动力论》,建构了精神动力的理论体系;申来津教授的《精神激励的权变理论》,提出了精神激励是通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理念[1]。这些专著的面世把精神状态提升的理论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一、大学生的精神状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化的快速进程,社会呈现出了多元价值观的碰撞,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拼爹现象层出不穷,正在侵蚀着这个社会的正能量,进而影响到校园里受教育的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以下精神状态[2],

1)惰性强不爱学习,2)太依赖父母,3)把自己看成孩子,4)喜欢宅在宿舍里玩网游,5)没有朝气和活力,6)没有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7)缺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8)吃苦精神匮乏,9)独立自主能力太差,10)上大学就是混文凭,11)考试备小抄,12)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13)缺乏主观能动性,14)班干部没有带头示范效应,15)喜欢逃课,16)没有精气神,17)缺乏专业技能,18)补考现象严重,19)触犯校规校纪,20)不喜欢打扫宿舍卫生,21)集体荣誉感匮乏,22)叛逆,不尊重老师,23)抽烟的男生越来越多,24)党员不再是标杆,25)不积极参加竞赛,26)不喜欢听专家讲座;27)功利浮躁;28)不听课不做作业;29)做事简单化,

急于求成;

30)喜欢熬夜,31)不爱去图书馆,32)不关心国家大事学校大事,33)心理问题严重,34)不诚实,35)缺乏生活爱好,36)不懂得大学精神,不懂得塑造人生,37)缺乏目标和斗志。

总而言之,缺乏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本人比较崇尚浙大郑强教授的观点:“大学精神在于懂得去爱国家、爱专业、爱父母、爱家乡”。

最近几年中国的食品安全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甲醇酒、人工合成鸡蛋、三聚氰胺奶粉、石灰面粉、瘦肉精猪肉、地沟油、染色馒头、人工牛肉、毒豆芽、激素黄瓜、膨大剂西瓜、雨润火腿肠参入变质猪肉等等。可以调查当代的大学生知道多少?周总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代的大学生为了什么而读书?是为了改变“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而读书吗?

二、精神状态提升的策略研究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而成的,反映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一个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将自己独特的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渗透其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活泼新颖、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营造健康、高雅、先进、文明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精神状态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是他们担负历史使命必须具备的。新形势下

的网络信息时代、工作的竞争压力、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面临

着严峻的考验。

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能否科学地提升,这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因此,研究大学生精神状态的提升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大学生;精神状态;提升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24-02

224

2.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当下的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其重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接受知识的容器,缺失了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平等互动环节。课堂上应调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平等的交往过程中,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观念,同时还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的时候,精神状态提升才会由外在的认知转化为主体内在的动机[3]。

3.加强专业技能教育

新形势下,由于大学生对自己的所学专业缺乏认知;对科技发展与所学专业的联系不清楚;对自己要学什么不清楚;对自己未来的定位不清楚,加之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出现学习被动、消极状态。爱专业如同爱自己的生命,专业的热爱是靠努力的付出和培养的,为了找好工作而去学好专业不是我们培养的最终目标,我们有国家目标、科学目标、人生目标。

4.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教育

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通过对民族传统精髓文化的学习及现代国情的全面深入了解,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学生担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大学生精神状态提升的动力源泉。

5.加强党建工作

加大党建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学生政治上追求进步,壮大党员队伍。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带头、辐射作用,树立良好形象,着力营造班级积极、健康、向上、和谐的氛围。使同学们始终在思想上保持积极向上,在生活中要求进步。以反映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的影视资料为主线,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就一些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的优良品德及开拓精神。

6.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强有力的桥梁纽带。班主任通常是管理一个自然班级,对学生的了解比较全面,辅导员管理多个班级,很难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状况。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对辅导员的工作能起到补充的作用,最终形成全面把握和重点突出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样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一直关心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使得学生更能积极发挥主动性。

7.校方领导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在校园里以学生为本,这应是教育的出发点。长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的需要,学校的发展是围绕着学生的成

长,更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发展,而学生的成长又能推

动学校的健康发展。学校领导要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从

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生能和学校领导直接对话,这本

身就是时代的进步,同时让学生感觉到学校一直都在关心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对

大学生精神状态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

8.校方领导定期开展授课老师座谈会

老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的大学出现一

种局面,那就是课堂上只听到老师一直在讲解,至于学生

在下面干什么,好像和老师没有关系,有的老师还认为:我

只管讲我的课,你学不学是你的事;这个班级学生纪律太

差啦,辅导员怎么管的啊;学生素质太差啦等等。从意识上

来讲,这就严重偏离了教育的轨道。作为老师,不能光教书

不育人;作为学校,要营造教书育人的氛围;作为校方领

导,要定期开展老师座谈会,关心老师的成长、学生的学

习。这样一来整个校园就会弥漫着一种求进步、讲学习的

氛围。

9.加强宿舍管理

宿舍生活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一部分,直接关系着学

生在校的精神状态。当下不少大学生喜欢宅在宿舍,尤其

是男生,久而久之人的惰性就养成了,这种现象在高校里

甚是普遍,这对于高校学风建设不利。宿舍在学校里就是

一个家,干净卫生之外,也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讲学习

讲正气,不是打网络游戏玩桌牌的俱乐部。学校在宿舍管

理上一定要有严厉的措施,同时也要建立良好的宿舍文

化,通过正面的影响去改造一些懒惰的学生,让学生生活

过得有精神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

三、结束语

大学生精神状态的提升,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亟

待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大学生精神状态的脆弱,既有新

形势下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客观原因,又有我国高等教育

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关注大学生

成长及精神状态的学科领域,有必要也有义务引导他们以

积极的状态思考人生、面对人生。提升人的精神状态,是完

善人自身的重要内容,它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

展,促进大学生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研究大学生精神状

态的提升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燕.借鉴与创新:大学生精神状态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

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2]魏建,刘艳昌.论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精神状态[J].文教

资料,2010:182~184.

[3]王冰,张燕.EQ理论与大学生精神状态提升的关联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40~42.

(责任编辑:范秀利)

J i a o Y u L i L u n Y a n J i u

☆教育理论研究☆

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