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评价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导言: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探讨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案例一:实践探究——种子发芽实验情境描述:小学三年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入种子发芽实验,旨在让学生亲身参与,观察植物生长过程。

问题分析:在此实验中,学生在观察种子发芽过程时,往往只关注发芽的表面现象,缺乏对背后原理的理解。

解决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1. 提问式引导: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例如:“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种子要发芽?”学生应根据实际观察和知识背景回答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

2.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分享观察结果和思考。

学生可以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共同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

3. 建立科学实验思维: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实验思维,例如提前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通过实验验证他们的预测。

案例二:探究游戏——感应电笔的原理情境描述:小学五年级教师设计了一堂探究游戏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感应电笔的原理,并制作简易感应电笔。

问题分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结果,缺乏对原理的深入理解。

他们在制作感应电笔时可能只按照教师提供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操作。

解决方案:通过以下方法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思维:1. 提供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科学书籍、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相关知识。

2. 引导自主观察: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感受到电流是如何产生的?”激发学生思考并寻找答案。

3. 讲解原理:在感应电笔制作完成后,教师可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感应的原理和电流产生的条件。

结语: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中发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和思考,才能培养出更多对科学充满兴趣的未来科学家。

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第七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第七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第七册教学案例分析科学与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第七册作为学生接受科学与技术知识的重要教材之一,有着丰富的教学案例可供分析和探讨。

本文将结合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第七册的特点,选取其中一个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名称:植物的繁殖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植物的繁殖方式,使学生了解植物繁殖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

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植物繁殖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 概念解释:对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进行简单而清晰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两种不同的繁殖方式。

3. 观察实验:老师引领学生进行观察实验,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无性生殖器官,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4. 进一步探究:老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植物繁殖方式的利与弊进行探究和思考。

5. 实践应用:通过课堂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实验,加深对两种繁殖方式的理解和掌握。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强化对植物繁殖方式的理解。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讨论表现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来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案例分析:本案例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引发对植物繁殖的思考。

概念解释环节简洁明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概念。

观察实验环节通过实物展示和学生亲自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进一步探究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分析和比较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利与弊。

实践应用环节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了对两种繁殖方式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的总结归纳环节则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梳理。

整个教学案例设计合理,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

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小学科学_地球上有什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地球上有什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8.地球上有什么一、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科学知识方面: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三、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根据教师的提前要求,搜集地球上的动物、植物、高山、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沙漠、河流、湖泊、海洋的资料等搜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2.教师准备:要为学生准备地形图及一部分的地球仪;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问题1.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特别喜欢过节,下面老师就想考考大家,看谁知道的节日最多。

(课件出示 1.1 3.12 4.22 5.1 5.4 6.1 7.1 8.1 9.10 10.1 )学生回答。

(4.22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大家都回答不出来。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4月22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是我们人类公共生活的家园地球的节日——地球日。

(出示地球图片)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圆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

对于我们共同的家园,你想了解什么?(学生举手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师:看得出来大家都非常想了解我们的家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地球上有什么吧。

(板书:地球上有什么)(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表面有什么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师:我们都知道地球很大,地球上有好多好多的东西,下面我们先来说一说我们周围有什么。

1.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家周围有什么。

2.归纳总结:虽然我们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地球上。

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其实这只是地球表面的极小的一部分东西,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

(师出示课件: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影像图)师:这是从外太空拍摄的地球影像图,从挂图中你能看到什么?生:海洋和陆地。

小学科学_我们的衣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我们的衣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们的衣服》教学设计探究目标:1、了解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了解不能穿的衣服可以做什么。

2、解决科学问题:做衣服的天然材料来自哪里?探究过程:一.猜谜语,揭示课题。

此物身上一件宝,冬天多来夏天少,冬天可以抵风雪,夏天可以扮美妆。

出示课题:我们的衣服二.提出问题。

出示:原始人——古人——现代人的衣服图片,引导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做衣服的天然材料来自哪里?三.活动过程(一)我会探究1.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带来的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温馨提示:小声交流,大声展示。

)讨论指导:我的衣服是()材料的,我是通过()知道的。

(温馨提示:交流完立即坐端正。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补充、总结。

出示我会总结:看一看、摸一摸和找标签都是辨别衣服材料的简便方法,这就是观察。

2.出示两个衣服吊牌,学生说怎样通过衣服吊牌找衣服面料的成分。

同伴交流自己带来的衣服吊牌中面料的成分。

3.出示棉花——纺线——织布——衣服图片,学生说一说棉布衣服的工序。

出示麻——麻布——衣服图片,学生说一说麻料衣服的工序。

4.对比观察摸一摸小组内的棉和麻两种衣服,说一说感觉有什么不同?(温馨提示:小声交流,推荐1人汇报。

)出示蚕——蚕茧——蚕丝——布料图片,学生说一说蚕丝衣服的工序。

5.渗透德育教育把丝绸视做天堂服装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都称中国为“赛里丝”,意思是产丝的地方。

古代西方国家称乎中国为“丝绸之国”。

6.我会总结做衣服的材料有的来自动物,如毛、丝;有的来自植物,如棉、麻;都来自大自然。

(二)学以致用运用学会的方法说一说毛料衣服和丝的衣服有什么不同?(温馨提示:小声交流,推荐1人汇报。

)(三)了解科技的作用出示:原始人——古人——现代人的衣服图片思考:1.衣服布料的不断改进说明了什么?2.衣服有什么作用?(四)德育教育作为一名小学生穿衣服要注意什么?(五)变废为宝不能穿的衣服可以做什么?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

出示布艺图片,变废为宝的图片。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案例属于小学科学类,案例主题是“力和运动”。

这一课题
的内容涉及了物理学中的力、动量、能量以及运动的原理,既有实验性,
又有理论性,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较强的培养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概念目标:让学生了解力、动量、能量以及运动的原理,掌握运
动的定义及其相关的物理概念。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力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并能灵
活运用力的作用原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力的作用原理;
3、实验性操作,并能灵活运用力的作用原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四、教学过程
(2)概念讲授:教师分步骤地讲解力、动量、能量以及运动的原理,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3)解决实际问题:分组练习,要求学生通过灵活运用力的作用原
理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4)实验实践:以实验室的辅助,让学生完成力和运动的实验,运用力的作用原理,实现实验中物体的运动;
(5)总结:教师辅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实录——《做一杯饮料》教学实录与评析

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实录——《做一杯饮料》教学实录与评析

《做一杯饮料》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说明本教学内容选自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做一杯饮料》。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稍做了改动,将原教材中利用做饮料来体验和认识“加快溶解的方法”改变为“在探究饮料的制作过程中体验饮料配方的来之不易”,体验科学探究中的反反复复,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3.学会思考的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按照计划活动并能及时调整活动计划。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橘子粉、白糖、奶粉、蜜桃粉、苹果粉、玻璃棒、小瓶盖、一杯开水等。

教学过程一、激兴引入,提出问题师: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师: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师: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猜猜看。

师: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

(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这些饮料你们都喝过吗?生:……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什么?生:喜欢喝醒目的人最多,喝椰汁的人最少。

……师:为什么?生:……师:就像同学们说的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

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

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点评:饮料是小学生都喜欢喝的,利用“饮料”这个介质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释放学生上课起始时的心理压力,活跃课堂气氛,也正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猜想与假设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水、橘子粉、白糖、奶粉、柠檬粉、豆奶粉。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一、引言科学实验在小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为切入点,分析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其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成果,从而展现科学实验在小学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二、教学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设定教师本次实验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循环与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本实验,学生应能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理解蒸发、凝结和降水的原理,并能够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分析、总结。

2. 教学准备工作在开展实验前,教师准备了实验仪器和材料,包括装有水和冰块的玻璃容器、烧杯、温度计、观察笔记本等。

教师还制定了实验步骤,并与学生进行了预习,让他们对实验过程有所了解。

3. 实施过程及教师指导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示范了实验的操作步骤,比如将冰块放入玻璃容器中,并记录下温度。

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4. 学生实验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他们发现随着温度的上升,冰块逐渐融化,水开始蒸发。

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水蒸气开始凝结,形成云朵,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降水。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笔记本中,并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5. 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反馈。

教师表扬了学生关注实验细节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同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比如更准确地测量温度等。

教师还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整个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相关结论。

三、教学成果分析通过本次科学实验教学,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水的循环与变化,还培养了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他们通过实践发现,温度对水的状态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从而深化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们还积极参与讨论与总结,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此外,通过科学实验教学,学生们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_《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震》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地震》是鲁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是“地表剧烈变化”。

地震属于地表剧烈变化的一种,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强大的力的作用时,产生断裂、错位,一时间出现的地动山摇现象。

本课引导学生关心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这种自然灾害,自主合作探究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了解地震给。

(二)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

(三)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

设计意图:三个教学目标旨在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达到此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难点:地震的危害及避震。

设计意图: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学习。

五、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设计意图: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你想了解些什么?明确:学生交流感受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感受地震是最为严重的的自然灾害之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探究新知1、实验名称:筷子折断的实验实验准备:自备筷子(1)说一说筷子为什么折断?明确:树枝承受不住压力就会断裂。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断裂震动响声)(2)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地震承受不住压力就会释放能量;岩层发生断裂;板块之间不断的碰撞、挤压,就会发生断裂。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分析一、引言科学是小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科学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本文旨在分析一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探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二、教学目标在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如下:1. 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科学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相匹配,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如下:1. 自然界的有机体和非有机体。

2. 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

3. 食物链和生物圈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本案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情境和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实验教学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五、评价方式科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应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本案例中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观察记录: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2. 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评价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阶段性测评:通过定期测验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结论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探讨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分析对于教师们设计科学课堂教学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评价

上篇:小学科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定位课时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选择与组织活动中有结构学具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下篇: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一、教学方法的定义: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这一定义包含的几层意思是:1、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教师使用或设计某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学生的配合才算真正使用了某种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国内教育学、教学论著中的典型分类:1、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3、按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分类: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二类: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第四类: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扮演角色,暗示教学,观赏自然等。

4、从学习结果和情感活动两方面分类。

第一类:使学生获得各种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

按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指出的5种学习结果分成5小类:①与获得知识信息有关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及程序教学法和发现法等)。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科版《微小世界》教学设计及评价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科版《微小世界》教学设计及评价

《微小世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课前习,提问【评价反馈】1.正确率【主要内容】1.随堂练习2. 随堂提问【评价反馈】1. 正确率2. 知识掌握情况【主要内容】1.课后练习【评价反馈】1. 正确率2. 知识掌握情况教学过程设计【问题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微小世界》单元,在这个单元的学习里,我们借助各种观察工具来观察研究各种物体,回忆一下,人类在观察客观微小世界的过程中,所用工具都进行了哪些阶段?(生:放大镜、显微镜!)人们最开始就使用放大镜来观察吗?(生:最开始是用眼睛!)非常好!所以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所用到的工具发展如下图所示:(打开PPT 投影) 人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1.在使用人眼观察世界的时候,人们受到的局限性很大,因为人眼最小能观察到的物体是1/10毫米,再小就观察不到了。

为了更好的认识微小世界,于是人们想到了利用工具,所以,放大镜就出现了。

那么关于放大镜,我们都学过哪些知识呢?请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该过程主要通过让学生讨论汇报,逐渐将学过的知识再次在脑中搜集呈现,学生答出的知识是零散的,混乱的,随机的。

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整理出线索和逻辑。

对于大部分学生都遗忘的知识,需要老师重新讲解并加以强调。

2.很好!以上我们已经复习了放大镜的所有知识。

而且我们用放大镜可以观测昆虫和晶体。

那么在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什么细节,有什么新发现?还记得吗? 该步骤再次通过学生先回答,老师后梳理的方式,将放大镜下的昆虫及晶体的知识进行梳理再现。

3.到此为止,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主要是放大镜,但是随着人们的观察,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也是有限的,能看到的微小物体也是有限的,人们想到,如何才能放大的更大呢?(展示课件问题:如何放得更大?)生:准备两个放大镜,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清晰图像,将放大镜固定下来,就可以放得更大了。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育案例分析育苗育心育人——《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教育案例分析《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让学生知道了植物不用种子也是能繁殖的,让学生关注到“繁殖”的多样性。

上完课后,我想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种植的过程。

作为农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点种植的经验,但是城市的孩子,大多没有这种生活体验,“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所以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从老师的角度,我认为这不光光是一次种植向日葵与多肉的种植经历,同时也是一次“育苗育心育人”的学生实践活动。

“育苗”即这次活动表面的主题——学生亲手种植植物,体验播种、育苗、维护、收获的快乐。

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城镇户口,很少能接触到农业种植。

记得一次语文课讲《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一句“昼出耘田夜绩麻”,老师问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白天出去干活耕田,晚上搓麻将。

”这看起来是一个笑话,但是却反映出了现在学生脱离农村生活的现实,学生没有见过麻绳,只见过麻将,当然会认为是晚上搓麻。

这次种植活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实践种植的机会。

学生是乐于参与种植的,他们希望看见自己种下的种子一天天成长,最后开花结果,吃上自己种出的果实。

在育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向日葵与多肉的种植的种植知识,更能了解到不少种植物繁殖的有关的知识。

“育心”即在培养学生用爱心照顾自己种植植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与“恒心”。

养植物的爱心是学生们最突出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感情,但是在充满爱心的同时还能做够有“耐心”,有“恒心”却需要一点点培养的。

在开始种植培训时,我便告诫他们:植物的日常管理与记录需要你们的细心观察,如果不细心观察是发现不了植物的细微变化的;耐心也是你们应该具备的,种下的种子不是一两天就能发芽,小苗也不是一个星期就能开花结果,这就需要同学们耐心等待,揠苗助长会导致植物无法开花结果,甚至死亡;同样,植物的生长过程不是几天就能完成,需要同学们在种植过程中有“恒心”,坚持照顾植物,做好观察记录。

2024年小学科学评价方案资料范文(3篇)

2024年小学科学评价方案资料范文(3篇)

2024年小学科学评价方案资料范文一、引言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为了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探讨2024年小学科学评价方案资料的范文。

二、实践探究1. 实验班观察在科学课堂上,学生通过实验实践的方式来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题目:观察光的传播方式实验目的:观察光的传播方式,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和对物体的反射现象。

实验步骤:(1) 取一张透明玻璃板放在桌上,放上一张纸;(2) 用手持电筒照射光束到玻璃板上;(3) 观察纸上的光线传播情况;(4) 用一面镜子放在玻璃板旁边,照射光束到镜子上;(5) 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

实验结果与分析:学生观察到光的直线传播和在物体表面的反射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掌握光直线传播和对物体的反射特性。

2. 项目学习通过开展项目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项目主题:环保行动项目目标:通过学习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能够从小事做起,参与环境保护。

项目步骤:(1)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环保主题,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2) 学生搜集关于所选环保主题的信息,包括相关知识、实际案例等;(3) 小组内讨论并制定自己的环保行动计划;(4) 学生在班级、学校或社区进行环保宣传,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宣传活动等;(5) 学生总结项目学习的成果,并展示给全校师生。

项目成果与评价: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深入了解环保知识,培养了环保意识,并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

他们的宣传活动能够引起他人的重视和行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科学评价的重要环节,通过考察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

1. 知识考查根据小学科学学习的目标,设置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形式的知识考查题目,考察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学科学_《纸风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纸风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纸风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看图制作纸风车,培养想象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2、通过使纸风车转动起来,体验空气能流动的特点。

3、愿意倾听、分享信息,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和学习。

4、知道人类如何利用风车技术让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教学重、难点】:制作之纸风车,并想办法让其转起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图钉。

学生准备:正方形彩纸、高粱杆或玉米杆、安全剪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很多的玩具,今天李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种玩具。

同学们看,是什么?教师出示制作好的纸风车。

生答,教师板书:3.纸风车。

二、活动过程:1、制作纸风车:(1)、观察纸风车的特点: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这样的风车?我们一起来制作吧!但动手之前要先动脑,仔细观察老师手里的风车,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纸风车有4个风叶,每片风叶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2)、学习纸风车的制作流程:细致的观察是保证我们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

要想让纸风车转得快,做出来美观,就要认真观察制作流程。

教师出示制作流程图,按照:对折—剪角—折角—折角—固定——组装的顺序,学生根据每一步的提示说出制作步骤,教师随时补充并演示每一步的制作方法,并说明注意事项。

(3)、安全提示:在制作过程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出示课件让学生一块读一读:·使用剪刀时,不要对着别人,也不要对着自己,用完放到一边;·使用大头针时,要小心操作,不要扎到自己。

(4)、动手制作纸风车。

2、让纸风车转起来:经过同学们的努力,纸风车制作成功了。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吧!(1)、学生自主活动。

指名上台分享让纸风车转动的方法,教师总结并板书:吹、推、迎风跑……。

(2)、思考:纸风车转动的原因。

学生边玩纸风车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纸风车转动起来的。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流动的空气让纸风车转动起来。

小学科学课堂评价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评价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评价案例分析
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会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科学课是一门实
验性较强的学科,因此科学课堂评价更偏向于实验能力和创造力的
评估。

本文将以小学科学课堂为例,探讨一些科学课堂评价的案例。

案例分析
案例1
某小学的科学老师张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小实验,老
师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实验步骤,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是否达成了某
个结论。

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呢?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步骤和结果,以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展示
出来的动手能力和可控性,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

案例2
某小学九班学生小张同学,进行了一次课外的科学实验,她的
实验步骤及过程有条理、清晰,控制了实验变量,得到了比较准确
的实验结果并提出了科学分析结论。

那么,如何对她进行评价呢?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评价其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结论
本文通过两个小学科学课堂评价案例的分析,总结了科学课堂
评价的一些方法和要点,以帮助科学老师更好地进行科学课堂评价。

科学课评价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评价方式要根据其具体
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不能固定化。

同时,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_【课堂实录】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课堂实录】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第二课。

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对地震的成因进行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教材通过学生搜集地震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感知地震的危害,进而利用模拟实验感受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使岩层变形、断裂,形成地震。

避震小常识向学生展示了地震前动物及地质发生的变化,帮助人类预判地震的来临。

教材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地震中应该怎样自救,对学生进行避震安全常识教育。

学情分析:地震现象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但通过媒体报道、文字介绍等渠道了解到地震是地球深层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引起地面强烈震动,了解强烈的地震能造成严重的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但对地震的成因等相关信息知之甚少,对地震前的动物异常表现知道一些。

地震中怎样避震学生通过学校的安全教育课已经掌握一些技巧,但还存在一些误区。

实验探究是本课学生认识地震成因的重点环节。

学生已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并且通过学习《火山》了解这种构造是火山形成的直接原因。

教师引领学生以“地震现象——猜想原因——模拟实验”的模式来探究地震成因。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地震的危害及成因;掌握地震发生前,常会出现的异常现象;懂得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正确进行避震自救。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观察地震现象大胆质疑、猜想;利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用擅长的方式表述实验探究过程观察的现象和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提高学生的防震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地震成因的探究,认识地球内部压力对岩层的影响;掌握震前预兆及避震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来完成对地震成因的探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记录单、毛巾、木板学生分组准备:搜集有关避震的小常识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初步感知地震危害1.谈话引入,播放视频教师简单介绍各种自然现象引入视频,学生感知地震的危害。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下面,我们就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水的三态及其转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概念,并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和说明。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通过展示一杯水,让学生观察水的形态,并提问“水在不同情况下会呈现哪些不同的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比如将水放在冰箱中观察,或者将水加热至沸点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三态转化过程。

3. 深化,通过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比如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过程等。

4. 运用,教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观察周围环境中水的三态及其转化现象,并用图表或图片形式进行展示。

5.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水的三态及其转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

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小组活动展示和学生的总结表现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综合性的实验来进行考核。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实践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案例的设计需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希望教师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基于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例谈及解读--以《玩镜子》一课为例

基于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例谈及解读--以《玩镜子》一课为例

基于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例谈及解读 --以《玩镜子》一课为例一、目标确定(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物质科学: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不同的物质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会形成阴影。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为“知道”,意为“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感受来探寻知识和规律的一种主动行为,对知识评价的要求在于“获取知识或规律”,要求学生会利用身边常见材料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变化,寻找出共性的特点,总结出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要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展示相关情景,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特点不同,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为好处。

(二)教材分析。

1.本部分知识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再来探究平面镜可以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了解不同镜子的成像现象。

为下一节《潜望镜的秘密》中对于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作了铺垫。

2.教材知识的呈现思路。

教科书首先呈现一段文字:“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镜子。

我们准备光亮的勺子、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等物品来研究镜子的秘密。

”同时,图示勺子、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等物品,提示学生课前准备各种类型的镜子,为课堂探究做好充足的准备。

教科书接着图示了以下内容:一是阳光通过窗户射进来,照到镜子上,一位小朋友在用镜子做反光游戏。

先显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又说明了光在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镜子发生了反光现象,说明镜子能反射光。

另一幅图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边照边说“镜子中的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照镜子,发现镜子中的像与镜外物体的关系。

此环节还应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梳妆用的镜子就是平面镜。

教村文字指出了平面镜反光及成像的特点。

小学科学_《圆珠笔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圆珠笔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圆珠笔的秘密》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猜字谜吗?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字谜想不想试一试?生:想。

师:请看大屏幕“上面一对竹,下面一撮毛”谜底是?生:笔师:同学们听得非常准确。

笔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也是文化间进行传播的载体。

那同学们你知道都有哪些类型的笔吗?生:铅笔、钢笔.......师:同学们列举的可真多。

老师也收藏了好多的笔,并把它们都带了过来。

请看看都有哪些?(出示实物)师:这些笔不仅形状各异,他们还都很有本领。

像圆珠笔他的身上就有很多的秘密。

同学们想不想和它交朋友?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圆珠笔的秘密》。

二、活动过程(一)使用圆珠笔师:圆珠笔是笔的一种,笔大部分都是用来写字的。

同学们想不想使用它?生:想。

师:现在就让我们从实验盒中拿出铅笔和圆珠笔分别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名字。

并试着用橡皮擦一擦。

并想一想使用时有什么感觉。

使用完毕之后把笔放回实验盒内。

并同桌交流圆珠笔写出的字与铅笔相比有什么区别?哪种笔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为什么?师:好,现在开始。

(学生活动)师:时间到。

谁来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你使用后的感觉。

生:笔尖很滑,握起来较软,手感很好。

生:圆珠笔使用起来不用削,一支笔可以用很长时间。

师:那第二个问题,圆珠笔写出的字与铅笔相比有什么区别?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生:圆珠笔写出的字粗细菌均匀。

铅笔写出的字能改正,圆珠笔写出的字无法改正。

师:同学们汇报了这么多,那你觉得哪种笔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为什么?生:.........师:圆珠笔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但是总体来说,圆珠笔还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那圆珠笔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

(播放视频)(二)圆珠笔的组成及功能师:圆珠笔有那么多的好处,那同学们猜想一下神奇的圆珠笔里面都有什么?生:弹簧、笔芯......师:真是善于观察,乐于发现的孩子。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现在就让我们拿出圆珠笔,并试着拆开它,观察圆珠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然后把零件按照拆卸顺序摆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小学科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定位课时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选择与组织活动中有结构学具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下篇: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一、教学方法的定义: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这一定义包含的几层意思是:1、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教师使用或设计某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学生的配合才算真正使用了某种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国内教育学、教学论著中的典型分类:1、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3、按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分类: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二类: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第四类: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扮演角色,暗示教学,观赏自然等。

4、从学习结果和情感活动两方面分类。

第一类:使学生获得各种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

按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指出的5种学习结果分成5小类:①与获得知识信息有关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及程序教学法和发现法等)。

②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示范-模仿教学法等)。

③与习得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有关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等)。

④与巩固、运用知识技能和关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告示)。

⑤与习得态度有关的教学方法。

第二类:与调节情感活动有关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

三、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存在的现象和误区1、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化。

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发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但是相当部分的教师对“探究”与“核心”的理解是偏面的,一些教师认为只有运用了探究法的科学课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不管什么内容,不管内容与材料的内在需要,都要让学生讨论讨论,动一动,将探究活动泛化。

看似学生从始至终都在热热闹闹地探究,但学习的实效却十分低下。

完全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阅读法等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认识不到它们的优点所在。

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

因为科学探究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时不敢指导,一味地追求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要由学生自己展开,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得出;“兜了一个大圈子问题依然没能提出来,不知做什么或怎么做”等现象比较普遍。

再者什么情况下需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什么时机介入,指导到何种程度,是当前科学教学中最普遍,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和材料,不同的情景场合等多方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指导的价值和效果。

介入过早,指导得过多,就会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

而不敢指导或介入得过慢与过弱则会让学生长久地处于无助状态。

所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采用恰当方法进行指导,并且要做到适时和适度就显得十分困难。

3、教学方法的运用不灵活。

《科学》教材凝聚着广大专家理论与实践的心血,这些内容的编排是以反复研究为基础的,在课改的起始阶段,按教材的编排组织教学是完全可取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一个教师能做到丝毫不差地按着教材的编排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但是,一些教师们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放弃探究教学中任何一个环节和内容,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

这种无加工和取舍的教学行为反而顾此失彼,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该展开的没有展开,该突出的不能突出。

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

另外,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往往将同一活动割裂开来,要求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没有注意到内容的结构性和连贯性,使学生成了“双簧”中的“表演者”。

四、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以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若要通过科学教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关键。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所以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

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国内有学者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五、案例描述与评析依据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案例1:《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设计本案例《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溶解单元的一个内容。

这位老师把这课的目标与任务定位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初步学习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让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这个过程中这位老师主要运用了实验、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研讨等教学方法。

案例2:苏教版《认识液体》一课教学片断本案例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并没有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表达出教材的编排理念,一方面教师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没有通过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考虑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性问题,也就是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控制变量,这个案例中的老师假如能很好地把探究性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研讨等教学方法匹配在一起,那也就不会出现老师直接告诉实验操作方法和学生操作错误的问题了。

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案例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本案例采用了典型的引导——探究法,采用的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案例4:《蚂蚁》课堂实录与评析这个案例是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并且穿插了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交流研讨法、评价法。

同时,教师适时提供“自助餐式”探究器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实现了学习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新式化。

依据教学允许的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案例5:教科版四上《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教学设计特别是这样的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实效性。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学生探究,教师对活动进行重组,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采用多个实验同时对比进行,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质疑,这无疑是教师教学这一课的亮点所在。

张教师很好地把比较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交流研讨法匹配在这堂课中。

同时作为为教师要统筹学期所允许的时间,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内容。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选择教学方法A、依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案例6:教科版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片段怎样把学生的思路从仅仅关注外力的作用转移到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上来?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案例6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再指导学生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然后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再次探究,得出结论。

B、依据学生学习兴趣这个教学片段很好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谈话法,C、依据学生思维特点、发展水平案例8:《空气占据空间》教学片段这位老师采用了“科学答辩”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和聪明智慧。

依据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选择教学方法案例9:《稻谷的观察》一课教学片段老师的反问法引发了学生的争论在这里还是相当行之有效的。

依据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选择教学方法六、观点与反思1、灵活地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2、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在不同班级同一内容教学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3、备课中选取教学方法时进行充分预设,上课时及时调整预设,给学生的生成腾出空间。

如何拟订、落实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

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学目的决定,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

课时目标的设定必须从整体着眼,牢牢把握学科教学总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反之,学科教学总目标和单元目标又要通过具体的每一节课来实现。

描述教学目标大致有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两种不同观点。

行为主义强调用可以观察或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而认知观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

但重点应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的变化。

一、基本要求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这本经典著作中提出,一个课时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1、行为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以便教师能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了解目标是否达到。

2、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3、标准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

三要素模式编写的课时目标就很明确具体,清楚地告诉人们,学生将获得的能力具体是什么,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

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这样,基本要求简称为ABCD模式:A-----对象(audience),即应写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ur),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

C-----条件(condition),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即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

需要指出,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需在、也不可能完全机械地按上述要求编写教学目标。

二、具体编写方法弥补行为目标不足而提出的兼顾外显行为变化和心理过程变化的编写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