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立地质量评价与森林收获量测定

合集下载

第四章立地质量评价与森林收获量测定

第四章立地质量评价与森林收获量测定

第四章立地质量评价与森林收获量测定4.1立地质量评价立地质量评价是指对一定地域内的土壤、植被和气候条件等进行科学综合评价,以确定该地区的生产力和适宜度。

立地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立地质量评价是重要的管理工具,可以为林木生长状况、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质量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立地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土壤质量、水分条件、养分状况、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等指标的评价。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含量和比例,是决定土壤保水保肥性能的重要因素。

土壤质量是指土壤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对植物生长的适宜程度,包括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酸碱度和肥力状况等。

水分条件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和供水能力,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养分状况是指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和供应情况,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

气候条件是指温度、降雨、日照等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重要影响。

植被类型是指植被的种类和组成,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发挥起着关键作用。

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观察、样地调查和土壤采样等,通过对指标的综合评价来确定立地质量。

定量方法主要包括使用统计学工具和数学模型,通过建立评价模型来计算立地质量指数。

森林收获量测定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量化和评估,以确定森林的产量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森林收获量测定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森林收获量测定主要包括林木调查、样地设置和林木标定等工作。

林木调查是指对森林中不同种类和不同年龄的林木进行调查,包括胸径、高度、密度和分布等指标的测定。

样地设置是指在森林中设置一定大小的样地,进行林木调查和资源清查,以获取较为准确的数据。

林木标定是指对已经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和测量,以确定木材的产量和质量。

森林收获量测定的方法可以采用田间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方法。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相关知识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相关知识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相关知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相关知识第⼀章森林资源资产概述森林是陆地⽣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是⼈类社会的极为重要的财富,是林业企业赖以⽣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产资料的重要来源。

森林还在⽔源涵养,⽔⼟保持、防风固沙、净化空⽓,美化环境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是⼈类⽂明的摇篮、现代⽂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类⽣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长期以来认为森林资源主要是⾃然产⽣的,因⽽只有使⽤价值,⽽没有价值。

没有将森林资源作为资产来管理、来经营,这种错误的理解与认识使⼏⼗年的林业建设发⽣了很⼤的失误,产⽣了许多不良的后果,从⽽导致了森林资源锐减和不应有的环境破坏。

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经营是森林资源经营的⼀个飞跃。

它是从资源产品经济向资源商品经济的必由之路。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进⾏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经营的⼀项重要⼯作。

通过对森林资源资产进⾏评估,既能促进森林资源资产的合理流动,提⾼使⽤效能,⼜能正确体现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量,保障森林资源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维护森林资源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种有助于提⾼森林资源资产使⽤效益的重要的管理⼿段,对于深化林业改⾰,发展社会主义的林业经济建设,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节森林资源森林是以多年⽣⽊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物等在内的⽣物群落。

森林资源应包括林地、林⽊及其空间范围内⽣长着的⼀切动物、植物、微⽣物和其⽣存及发挥作⽤的⾃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根据2000年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林地⽣存的野⽣动物、植物和微⽣物。

森林,包括乔⽊林和⽵林。

林⽊,包括树⽊和⽵⼦。

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林地以及⽵林地、灌⽊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森林资源是⾃然资源的⼀种,是⼀种结构复杂的的特殊的⾃然资源。

【课程大纲】《测树学》

【课程大纲】《测树学》

《测树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测树学(英文):Forest Mensuration课程编号:14241017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测树学是论述树木、林分、大面积森林及其原木产品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为森林资源调查及其它林学相关学科提供研究、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技术和方法,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单株木及林分的4大量(材积或蓄积、出材量、生长量、生物量)的调查测算,林木及林分各因子的调查测算,林分结构调查,林分密度及林地质量评价,角规测树原理及其应用,林分生长收获预估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资源调查、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熟练开展森林的外业调查以及内业分析处理工作,理解林业数表编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了解新技术(3S技术等)、新方法在林业中的发展前景及应用,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及林学的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分析服务,并进而为林学专业学生适应林业生产、成为合格的林业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1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理解测树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对林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了解测树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先验知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难点:测树学先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一、测树学的概念和内容二、测树学的目的、任务三、测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林业中的地位四、测树学发展简史五、测树学中的误差、精确度及准确度六、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七、本书调查因子使用的计量单位及符号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常见树木树高、直径测量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伐倒木及立木材积的常规测定方法;理解树干干形及其研究方法,枝条、树皮及薪材材积的测定方法;了解测树新仪器、新方法,立木材积测定的其它方法。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

绪论一、概念1、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展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 1、森林培育学的容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2.、森林培育的对象人工林和天然林3、森林的三大效益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

包括提供就业时机,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三、论述题1. 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开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开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开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效劳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随着经济的开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开展。

目前在兴旺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根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

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可收获大量木材。

我国目前也在进展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

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

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森林生长和立地质量评估及森林生长收获预测

森林生长和立地质量评估及森林生长收获预测

2 8 0 ・
பைடு நூலகம்
农 林 科研
森林 生长和立地 质量 评估及森林 生长 收获预测
吴 晓 文
( 黑龙江省清河林 业局, 黑龙 江 通河 1 5 0 9 1 3 )
摘 要: 本文对森林生长、 立 地 质 量 评 估及 森林 生 长收 获 预 测 进 行 了分析 。 关键词 : 森 林 生长 ; 立地质量评估; 森 林 生 长 收 获预 测
1 森 林 生 长 2 . 2立地质量评估 森林生长包括单株树 木生长和林分 群体生长。单株树木直径 、 立地质量是对影响森林生产力所有 因子 ( 包括气候 、土壤和生 树高 、 材 积随着时间 的推移不 断发 生变化 叫做生 长 , 其 变化 的数 量 物) 好坏 的综合评价 。常用 的评定立地质量指 标有地位级 和地位指 叫生长量 , 通常以年为计算时间单位。 生长量种类很 多 , 按调查因子 数。 分有直径生长量 、 树高生长量 、 断面积生长量 、 材积 生长量和形数 生 地 位级是根据 不 同树种林 分平均 高和平均年 龄 的关 系划分 的 长量等 ; 按时间分有总生 长量 、 定期 生长量 、 连年生长量 、 总平均 生 优 良等级 , 按其关 系编制成 的表称地 位级 表。应用时根据不同树种 长零及定期平均生长量等。 的林 分平均高 和平均年龄相应地份级表 即可 。 根据不 同树种 的林分 总生长量指树木 自种植开始到调查 时止 的生长总量 。 总生长量 优势木平 均高 和平均年龄的关系编制 的表称地位指数表 , 用基准年 被年龄除所得 的商为总平均生长量。 定期生长量是指树木在定期几 龄的优势 表表示 。通过测定现实林分 的平均年龄和优势木平 均高 , 年问 的生长量 ,定 期生长量被定期年 数所除之商 为定期平 均生长 查相应树 种的地位指数表 即可判定其立地 质量 。 过去 多数是编制单 量。连年生长量 即树木 1 年 中的生长量. 形地位指数表 , 无法反映同一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其林分优势高 林分群体生长 与单 株树木有所不 同 。单株树 木在伐倒 或死亡 生长过程 , 存在一定缺陷。 现在有人提出根据树干解析木资料 , 采用 前, 直径 、 树高和材积等 随年 龄加大总是增加 的。在林分生 长过程 参数预估 等方 法 , 编制多形地位指数 曲线 、 这种 曲线能更 客观反 映 中, 有两种对立 的作用相继发生 , 活着 的林木逐年增加其 材积 , 使林 立 地 质 量 。 分蓄积量 不断增加 ; 但有一部分林木 , 由于 自然稀 疏 、 抚育采伐 、 人 为 了更科 学 、 更系统地 划分立地质 量 , 林 业部 门汇编 了全 国森 为破坏或 由于死亡 , 逐渐减少了林分 蓄积 。 林分处于 旺盛 阶段时 , 蓄 林立地分类系统。该 系统根据气候带 、 气候 、 地貌 、 中地貌 、 海拔 、 坡 积量持续 增加数量较多 ,进 入衰老阶段则每 年增加 的数 量逐渐变 位 、 土层厚度 、 腐殖质层厚 度等 因子将立地分 类为立地 区域 一立地 小, 甚至出现 负生长 。 区 一产地段 区 一立地类 型小 区 一立地类型组 一立地类型( 序号) 等不 林分生长有以下几种类 型 : 毛生长量为林分 中全部林木在调查 同序列 , 然后再根据地形 、 土壤 、 植被情况综合评定其立地质量 等级 期 内生长 的总材积 ;毛生长量减去调查期 间 内枯损量 后称纯生 长 f 肥沃等级) 。 该分类 系统具有较强可操作性 , 实际应用 中可按上述分 量, 也称净生长量 ; 期末 、 期初两次调查的材积差称净增量 。 类单元调查某林地的气候 、 地形 、 土壤情况查相应分类系统表 即可。 采伐量指 日伐材积。 , 3森林 生长 收 获 预 测 估损量是调查期间 由于各种原因 自然死亡林木材积之和 ; 期初 随着 森 林 调 查 技 术 的不 断 发 展 , 电子 计 算 机 广 泛 应 用 , 森 林 生 调查 时未达到起测径阶 , 在期 未调查 已长 大进 入检 尺范围内的林 木 长收获预测手段 、 方法也不断发展 。 材 积 称作 进 界 生 长 量 。 同龄林收 获表最普遍应 用于森林生 长收获 预测 。收获表 是树 2立 地 概念 及 质 量 评 估 种、 作业法相同 、 生长正常的林分 , 分别 立地 质量 记载林分在不 同龄 2 . 1 立 地 的 概 念 阶时所能获得 的木材产量及主要调查 因子f 如胸径 、 树高等) 的数表 。 立地是立地条件 的简称 , 立地 可概括为 : 在某 一地段上 与林 木 根据编表所用 资料 的地域广度 ,分为一般收获表和地力 收获表 ; 根 生长发育有影 响环境要素 的有机集合体 的总和 。因此 , 立地条件是 据编表资料的状况 , 分为标准 收获表 、 正常收获表和现实收获表 。 林木 的立 足之地 , 是 森林 生态系统赖 以生存 的物质基础 , 林 木所需 地位指数表可用于立地质量评定 , 也可进行生长 收获预测 。为 要 的一切 生态环境因子 , 如水 、 肥、 热等 , 都是 立地环境提供 的土壤 了提高预测 精度 , 目前国际上主要根据解 析木资料 , 建立 多形地位 是森林生长发育永存 的重要生存条件 。“ 万物土 中生 ” , 森林和立地 指数 曲线综合模型来取代单形导 向曲线 编制 的地位指数表 f 一般地 紧紧相连 , 立地和森林互相依靠 , 立地是森林的基础 。 位指数表) 。 立地类型是指 自然地域不连接 ,但立 地环 境条件大致相同 , 林 林分密度管理 图也 叫林分密度控制 图 , 是根据林 分密度法则研 地产 品水平基本一致的地块 的优化组合体 。 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 和 制 的一种图式模型 , 用来表达林分生长与密度之 间的数量关 系。它 评价 系统 中最小层次的分类单位 。 在规划设计和生产 中按立地类 型 主要 由等树高线 、 等直径线 、 最大密度 线 、 等疏密度线 和 自然稀 疏线 划分 为小班 , 按 小班套用立地类 型 , 并编 拟造 林措施 和林分经 营类 构成 。 该5 条 曲线均随株数密度变化而变 , 可根据 大量实测资料 , 选 型, 以便更好地控制 、 保护和里约好立地资源。 因此 , 不 同的立 地类 择适合数学模型 , 通过计算机埔助编制成 图。应用林 分密度管理图 型构成不 同的立地资源 , 对生产力 的贡献大小是不一样 的。在研究 进行生长收获预测还应配合相应树种的地位指数表 、 根据 待测林分 划分立地类型要抓住 主导 因素定量评价 ,才能系统 准确地预测 指 现在的每公 顷株数 、 上层高 、 林龄 , 确定林 分今 后各 阶段 的生长量 , 标, 保证运作的工程 质量 。 并 可用 它合理地确定间伐时间及间伐强度 。 随着林业科学技术 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 林业 生产 由过去粗放经 参考文献 营, 进行改革转 向集约经营 ; 林业科学技术 由定性描述 向定量评价 、 【 1 降 春明, 杜纪山, 张会儒. 抚育间伐对森林生长的影响及其模型研 预测 , 越来越需要定量化 指标 系统 。 随着 “ 六 大生态工程 ” 的开展 , 森 究[ J ] . 林 业科 学研 究, 2 0 0 3 , 5 . 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对森林系统立地的研究和应 f 2 ] 田生, 陈凤春 , 魏胜利. 森林经 营与森林植 物 多样性 l J 1 . 林 业勘 查设 用提 出更高 的要 求 。首先 “ 六大生态工程 ” 的第一 步工作就是 要定 计 , 2 0 0 8 , 1 . 位、 定 向优化“ 立地 资源 ” , 应用数学和林业 系统工程理论 , 与先进技 [ 3 ] 辛力. 森林抚育对不 同林分类型结构及健 康的影响研 究『 D ] . 西安 : 术手段 、 人、 机结合 , 科学 、 系统 、 定量 地划分立地类 型 , 为森林 集约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 2 0 1 1 . 经营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立地分类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石 。林 业生态工程建设是在持续发展理论 的指导下 , 将极大改善我 国生态 环境 , 促进经济 的可持续性发展 , 代表 了先进 生产 力发展要求 。因 此, 对立地分类 、 优化立地资源 , 是 生态环境建设 中一项长期 、 艰巨、 复杂的系统工程重要组成部分 。

东北林业大学测树学试题

东北林业大学测树学试题

第四章立地质量和林分密度一、填空题1. 地位指数是根据和而确定的。

2. 地位级表是依据与关系编制的,其编制原理、方法及过程基本上与编制地位指数表相同。

3. 密度对林分平均直径有显著的影响,即密度越大的林分其林分平均直径,直径生长量。

4. 林分密度对树干形状的影响较大,一般地说,密度大的林分内其林木树干的削度,密度小的林分内其林木树干的削度。

5. 在林分优势树高生长曲线簇中,有一条代表在中等立地条件下,随变化的平均高生长曲线,这条曲线称作导向曲线。

二、概念题1. 立地2. 立地质量3. 地位级4. 地位指数5. 疏密度6. 立木度7. 林分密度指数8. 树冠竞争因子三、简述题1. 确定地位指数基准年龄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2. 绘简图说明人工林和天然林中林分株数密度的变化规律3.四、论述题1. 立地质量评价方法2. 描述树冠竞争因子的计算过程3. 论述数式法编制地位级表的过程五、计算题1. 1. 河北隆化地区油松人工林自由树冠幅与胸径之间的线性方程为CW=0.235805D+1.257798现在某一油松人工林中,设标准地面积为0.03987hm2,其林木直径分布如下表所示2标准答案一、填空题1. 地位指数是根据林分年龄和优势木平均高而确定的。

2. 地位级表是依据林分平均高与林分平均年龄关系编制的,其编制原理、方法及过程基本上与编制地位指数表相同。

3. 密度对林分平均直径有显著的影响,即密度越大的林分其林分平均直径越小,直径生长量越小。

4. 林分密度对树干形状的影响较大,一般地说,密度大的林分内其林木树干的削度小,密度小的林分内其林木树干的削度大。

5. 在林分优势树高生长曲线簇中,有一条代表在中等立地条件下,林分优势树高随林分年龄变化的平均高生长曲线,这条曲线称作导向曲线。

二、概念题1. 立地:立地在生态学上又称作“生境”,指的是“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

更确切地说,立地是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生存的空间及与之相关的自然因子的综合。

森林计测学(测树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农林大学

森林计测学(测树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农林大学

森林计测学(测树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浙江农林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本门课的学习口诀是:行万里路、测天下树。

森林计测如相助,资源调查我最酷。

()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胸高形数的公式为,式中 V为树干材积,g1.3为断面积,h为树高。

()参考答案:对2.望高法测定立木材积的公式为。

()参考答案:对3.实验形数法测定立木材积的公式为V= fꞫ g1.3(h+3)。

()参考答案:对4.当树高h=20-30时,丹琴略算法测定立木材积计算结果可靠。

()参考答案:错5.伐倒木木区分求积式区分段划分一般至少不少于5段()参考答案:对6.当长度误差率与直径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的误差对采集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2倍。

()参考答案:错7.一般中央断面积区分求积式多为“正”误差,平均断面求积式多为“负”误差。

()参考答案:错8.当长度测量无误差时,直径测量的误差等同于材积计算的误差。

()参考答案:对9.平均断面近似求积式需要量测树干中央直径。

()参考答案:错10.中央断面近似求积式需要量测树干大头直径和小头直径。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根据林分的(),可将林分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

参考答案:林相2.划分林层需要满足的条件有()。

参考答案:各林层每公顷的蓄积量要大于30m3;主林层的郁闭度要大于0.3,其它林层的郁闭度应大于0.2;相邻林层之间林木的平均高要相差20%以上;各林层林木的平均胸径应在8cm以上3.分析林木粗度的变化或进行胸径生长比较,以及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林分结构时,一般采用林分的算术平均胸径。

()对4.从树高曲线上不仅可以得到林分的条件平均高,而且根据各径阶中值可查得相应的径阶平均高。

()参考答案:对5.随手绘制树高曲线时应使各点纵坐标值(实际值)与曲线值(理论值)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参考答案:对6.选择适当的回归模型用数式法拟合树高曲线很方便,但因树高曲线的变化很大,不能未经检验直接采用某一个模型拟合,而必须同时采用几个模型试验,寻求最优的模型。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摘要: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是森林经营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科学造林、育林、经营与采伐利用的前提。

其质量评价结果对森林结构、树种选择、生长调控,以及如何有效的发挥森林生产潜力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科学的进行森林立地质量评价可以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

引言:由于人类爆发式增长及其对自然生态系统无节制的利用,使森林面积减少、结构不稳定以及生态环境恶化。

如何解决不合理开发而引起的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对森林进行有效的立地质量评价,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立地质量评价是对一定立地条件下的立地因子进行调查,分析植被生长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对其利用潜力进行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立地性能的认识。

关于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德国。

德国林学家以编制林分收获表的方式,对林地生产力进行评价。

1795年Hartige[1]提出用林相评价林地生产力,将林地生产力分为上、中、下三级,这是一种粗放的评价方法。

1804年Cotta[2]提出更加精细的分类方法,其将林地划分为100级。

美国林学家在20世纪初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观点[3]:(1)利用材积评价立地质量的高低;(2)参照Ca-jander建立的以指示植物为基础的体系,利用“森林立地类型系统”来评价立地质量;(3)使用高生长量来反应立地质量的优劣。

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众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接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是根据林分优势树高、蓄积量和胸径等林分特征因子进行立地质量评价评价;二是间接评价法,该方法是根据影响林木林分生长的土壤、地貌和坡向等环境因子进行立地质量评价;三是综合评价法,该方法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立地质量评价。

直接评价法是利用林分的生长值(树高、胸径)或者林分的收获量(蓄积量、材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

由于树高受密度影响较小,更能准确的反映立地质量,且树高数据更容易获得,该指标在实际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完整版)测树学(总结)

完整版)测树学(总结)

完整版)测树学(总结)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一、伐倒木___是指树木被砍伐后横卧在地,砍去枝桠后留下的净干。

二、中央断面近似求积式中央断面近似求积式为V=g1/2L/24.其中,V为树干材积,g为中央断面积,L为树干长度。

三、近似求积式精度牛顿式精度最高,中央断面式中等,平均断面式最差。

中央断面常出现“负误差”,平均断面则出现“正误差”。

四、区分求积式将树干分成若干段,段长为1或2米,求出每段材积与梢头材积,再合计。

其中,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为V=(g1+g2+…+gn)×l+1/3g'×l';平均断面区分求积式为V=(g+g1+g2+…+gn-1)×l+g'n×l'/2.五、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对树干材积V=gL求导,得Pv=2Pd+PL。

当长度测量误差率与直径测量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1倍。

六、形数形数是表示树干形状的指数,它说明树干饱满度。

胸高形数f1.3定义为树干材积与以胸高断面积为底断面积、树高为高的圆柱体体积之比。

形数越大,说明越饱满。

胸高形数的实践意义是将易测的比较圆柱体体积转换为树干材积的换算系数。

其中,胸高断面积、树高和胸高形数是立木材积的三要素。

形数仅说明相当于比较圆柱体体积的成数,不能独立地具体反映树干的形状。

全龄林是指由不同龄级的林木构成的林分。

平均胸径是反映林木粗度的基本指标,它是林木胸高断面积的平均水平。

林分平均直径是林木胸高断面积的平均水平,用Dg表示。

林分密度是说明林木对所占空间的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郁闭度和疏密度不同。

林分密度指数(SDI)是指林分在标准平均胸径时所具有的单位面积株数。

立地质量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素的综合评价的量化指标。

地位指数是依据林分优势木年龄和优势木平均高的关系,用林分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所能达到的平均高度的绝对值作为划分林地生产力等级的数表。

立地质量评价与森林收获量测定

立地质量评价与森林收获量测定

5、密度对高生长旳影响 • 密度对高生长旳影响较为复杂,研究结论不太一致。 •“有越密越高旳趋势”,英国学者。 •“低密度旳林分具有较高旳高生长”,丹麦学者。 •“在一定旳、较稀旳密度范围内,由稀到密,增进高生长, 在过密旳情况下,增长密度,克制高生长”,苏联学者。 密度对高生长旳一般规律1 • 高生长对密度旳反应与树种旳喜光性、分枝特征、顶端优 势有关。 • 较耐阴旳树种、侧枝粗壮、顶端优势弱旳树种,在一定旳 密度范围内,随密度旳增长有增进高生长旳作用。
3、密度对树冠生长发育旳影响 • 密度对树冠旳生长发育有较大旳影响。密度越大,平均冠 幅越小。密度较高旳林分冠幅生长较早衰。 • 多种不同密度林分旳平均冠幅到一定年龄后,各自保持在 一定旳水平上,不再有太大旳变化。
N=10000/(CWS) 4、密度对根系生长旳影响 • 密度过大,会影响到林木旳根系发育,根系旳水平分布范 围小,垂直分布也浅,甚至全林地旳总根量也少。 • 一般来说,随密度增长总根量、各级根量度降低。
三、曲线拟合
1、选择拟合曲线——导向曲线:对数曲线
H a b lg(A)
2、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参数,得: a=-5.642818; b=16.180699; r=0.97448
3、最优导向曲线方程:
H 16.180699 lg( A) 5.642818
四、标准年龄及地位指数级距旳拟定
1、树高变动系数拟合 CH 27.4 8.225lg(A)
二、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分类
根据模型模拟对象不同以及构成因子旳特征,将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 分为三类: 1、全林分生长模型
用以描述全林分总量(如断面积、蓄积量)及平均单株木生长过程 (如平均直径生长过程)旳生长模型,亦称第一类模型。又可分为可变密 度生长模型及正常或平均密度林分生长模型。 2、径阶分布模型

测树学(2750)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测树学(2750)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测树学(2750)自学考试教学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测树学是研究树木材积、林分蓄积、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收获量的测定、预估和计算的科学。

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

测树学是森林经理学、森林生态学、森林经营学的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整个林业科学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本课程是林木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

测树学的任务是:一是为森林调查中的木材数量和质量、林分结构和生长规律、质量评定、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森林资源动态及其发展趋势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是为各林业学科提供研究森林、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方法和技术。

对自学者要按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

目的是检测课程应试者是否达到课程合格水平,是否掌握了解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森林资源动态及其发展趋势。

是否掌握测树学的理论和技术,是否学会树木材积、林分蓄积、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收获量的测定方法、步骤和关键技术要点。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重点掌握树木测定、林分调查、生长和收获预测的基本理论。

即测树因子、树干形状与求积式、材积三要素、林分调查、林分结构规律、树木材积和林分蓄积、立地质量评价、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测定与预估的基本理论。

2.实验技能方面掌握树木材积、林分蓄积、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林分调查的基本方法,掌握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测树学是森林经理学、森林经营学的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整个林业科学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测树学内容涉及树木、林分及森林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需要对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时还要建立许多数学模型,因此,测量学、数学、数理统计学、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森林生态学都是本学科的基础。

在自学考试中应突出本课程的特点,特别是基本实践技能的掌握,以保证本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是:1.基本概念;2.基本理论;3.基本技能- 1 -重点:测树因子;树干形状与求积式;材积三要素;林分调查;树木材积和林分蓄积测定;难点:林分结构规律;立地质量与林分密度;角规测树原理;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模型。

测树学总结资料测树学总结

测树学总结资料测树学总结

测树学总结资料测树学总结测树学总结一、名词解释★测树学:测树学是以森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测算树木、材分、材产品的材积(蓄积)、生长量、重量以及收获预估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误差: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会区分,可能会出选择根径:贴着地面的树干的直径。

地径:距根径10cm处的直径。

胸径:距根径1.3m处的直径。

伐倒木(felled tree) :立木伐倒后打去枝桠所剩余的主干。

树干材积:指根径(伐根)以上树干的体积。

树高:树干的根颈处到主干梢顶的长度称为树高。

枝下高分为活枝下高和死枝下高。

树干直径:指垂直于树干轴的横断面上的直径(Diameter)。

用D 或d表示胸高直径:位于距根颈1.3m处的直径,简称为胸径(DBH,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树高(tree height):树干的根颈处至主干梢顶的高度。

胸高断面积(basal area of breast-height) :树干1.3m处的断面积。

树干材积:指根颈以上树干的体积(volume),记为V。

树干横断面:假设过树干中心有一条纵轴线(称为干轴),与干轴垂直的切面。

树干横断面形状近似圆形,更接近椭圆形。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视其为圆形,平均误差不超过±3%。

树干横断面的计算公式为:纵断面:沿树干中心假想的干轴将其纵向剖,所得纵剖面的形状。

干曲线:围绕纵剖面的那条曲线干曲线方程-将干曲线用数学公式予以表达。

干曲线自基部向梢端的变化大致可归纳为:凹曲线、平行于x轴的直线、抛物线和相交于y轴的直线这4种曲线类型。

干曲线围绕干轴旋转可得四种几何体:凹曲线体(D)、圆柱体(C)、截顶抛物线体(B)和圆锥体(A)。

立木高度:一般用测高器测定(H10m可用测杆)。

立木直径:一般仅限于人们站在地面向上伸手就能方便测量到的部位,普遍选择胸高直径(DBH)立木材积:通过立木材积三要素(D、H和胸高形数)计算材积★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森林立地质量定量评价方法

森林立地质量定量评价方法

文章编号 : 1 0 0 6 — 6 9 9 3 ( 2 0 1 5 ) 0 1 — 0 0 2 9 - 0 2
森林立地质量定量评价方法
吴晓丽 , 杨 春玉
( 1 . 贵州省黔东南民族 职业技术学 院, 凯里 5 5 6 0 0 0 ;2 . 贵州黔东南州公益林管理 中心 , 凯里 5 5 6 0 0 0 )
A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i t u a t i o n o f f o r e s t s i t e q u a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me t h o d s o f t h e d o me s t i c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l a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a n d ma i n l y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me t h o d o f i n d e x g u i d i n g
森 林立 地质量 评价 是对 森林 立 地分类 基 本单元
( 立 地类 型)在采 取某 一种 利用 方式 时 的立地 生产 潜
力 进行 评价 ,他 是科 学经 营 的一项 极 为重要 的基 础 工作【 1 1 。 森 林立 地类 型 的评 价研 究始 于 1 8 世纪 , 德 国
对集体林立地质量进行了评价 。 卫星遥感为较大尺度范 围区域 的研 究森林生
第 3 8 卷第 1 期 2 0 1 5 年 1月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I n n e r Mo n g o h a F o r e s t r y I n v e s i t g a i t o n a n d

测树学章节学习重点

测树学章节学习重点

章节学习重点:(按照题型总结的各章节重点)一、名词解释第一章:测树学: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林木、林分等木材产品的材积、蓄积、生长量及非林地自然资源的测算、分析和收获预估的理论与技术。

立木:生长着的树木成为立木。

伐倒木:立木伐倒后打去枝桠所剩余的主干成为伐倒木。

胸径:位于距跟颈1.3m处的树干直径为胸径。

径阶:在森林调查时,用于大量树木直径的测定,为了便于读数和统计,一般是按1、2、4cm分组,所分的直径组称为径阶。

纵断面:沿树干中心假想的干轴将其纵向剖开,即可得树干的纵断面。

干曲线:以干轴为直角坐标系的x轴,以横断面的半径为y轴,以树梢为原点,按适当的比例作图即可得树干纵断面轮廓的对称曲线,这条曲线成为干曲线。

区分求积: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根据树干形状变化的特点,可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使各区分段干形更接近于正几何体,分别用近似求积式测算各分段材积,再把各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

梢头:在树干的区分求积中,梢段不足一个区分段的部分成为梢头。

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上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

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为胸高形数。

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望点: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1/2胸径处的部位称为望点。

望高:自地面到望点的高度叫做望高。

层积:将一定长度的枝材,用几根木桩支撑堆积成一定宽度和高度的木材堆。

实积系数:层积中的实积与层积的体积的比值成为实积系数。

第二章:林分: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这种小块森林称作林分。

林相或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或混有其他树种但材积都分别占不到10%的林分称为纯林。

混交林: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其中每种树木在林分内所占成数均不少于10%的林分称作混交林。

森林培育重点

森林培育重点

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森林培育学: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立地(site):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综合,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与树种相关联。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地位指数):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林种:森林的种类。

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

林木群体结构:指林木群体的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式。

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的数量。

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穴)数。

合理群体结构:这种群体结构能使个体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并使整个林分获得最高产量,从而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

种植点的配置:一定密度的植株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行状配置和群状配置两大类)。

群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形成一个植生组,间距小,而群与群之间的距离很大。

人工林的组成:是指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及所占的比例。

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混交林:由二个或二个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个体生长:是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的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生长规律:任何单株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都基本呈S 形曲线。

即呈慢-快-慢三个阶段的生长节律。

个体生长量:指一定间隔期内林木各种调查因子所发生的变化量。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现场调查和定位观测:对林地的气候因子进行调查,如气温、降雨量等。

同时,进行地形地貌的观察,了解坡向、海拔等信息。

对于土壤特征也需要进行测定和分析。

2. 样品采集与制备:在典型地段按照预设的采样方案进行土壤和植被样品的采集,注意在不同空间层次上分别取样。

这些样本将用于进一步的分析,例如化学分析。

3. 立地质量等级划分依据综合指数确定:根据上述调查与分析结果,以各因子的适宜度、限制性和生态安全性为划分原则,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立地质量等级模型。

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 对林地生产力进行评价:通过计算森林生物量的积累、净生产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式,评估森林立地的生产力水平。

这有助于了解森林的健康状况和可持续性。

5.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宏观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快速从空中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
地表物体覆盖的信息,并实现大范围的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据,为森林立地质量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过程。

通过对气候、土壤、植被等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结合立地质量等级模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森林立地质量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为林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进行森林资源测量与评估

如何进行森林资源测量与评估

如何进行森林资源测量与评估森林资源是地球上珍贵的自然财富,对于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科学的测量与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森林资源测量与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首先,森林资源测量与评估的第一步是建立可靠的样地。

样地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涵盖森林各种类型和年龄阶段。

在建立样地时,需要根据目标区域的特点,精确测量并确定样地的大小和位置。

采用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方法,以减少样地选择的偏差。

在样地建立完成后,可以进行自然林调查和人工森林管理两个方面的资源测量与评估。

自然林调查主要包括树木数量、胸径、高度和地径等指标的测定。

在测量过程中,可以利用激光测距仪、GPS定位仪等先进设备,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

而人工森林管理则需要关注林分密度、树种组成、健康状况以及每公顷的立木材积等因素。

这些信息对于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经济效益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传统的实地调查,遥感技术也为森林资源测量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通过利用卫星影像和遥感数据,可以获取大范围内的森林信息。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识别和分类各种森林类型,可以获取整个区域内不同类型森林的分布和面积。

此外,通过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森林的健康状况,如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情况,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森林资源测量与评估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实地调查中采集到的数据可以通过林业统计学和GIS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

林业统计学可以使用各种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汇总和推断,通过计算得出各种指标的平均值、方差等统计指标。

而GIS技术可以将实地调查数据与遥感数据进行融合,构建数字化的森林资源数据库,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空间分析和模拟。

在森林资源测量与评估中,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模型可以通过分析已有数据,揭示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森林生长模型可以根据森林不同生态要素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的森林生长情况。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技术规程一、前言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是指通过对森林生长环境、土壤质量、水文条件等因素的综合评价,确定森林立地的适宜性和优劣程度,为科学合理地进行森林经营和保护提供依据。

本技术规程旨在规范森林立地质量评价工作,为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二、评价对象本技术规程适用于各类森林类型的立地质量评价。

三、评价指标(一)生长环境因子1. 光照条件:包括日照时数、光强度等。

2. 气候条件:包括温度、降雨量、湿度等。

3. 地形条件:包括海拔高度、坡度等。

4. 空气质量:包括大气污染物浓度等。

(二)土壤质量因子1. 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等。

2. 土层深度:指有效根系层深度。

3. 土壤酸碱性:指土壤pH值。

4. 土壤肥力:包括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

5. 土壤结构:包括土壤密度、质地等。

(三)水文条件因子1. 水源条件:包括地下水位、降雨量等。

2. 湿度条件:指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

四、评价方法(一)生长环境因子评价方法1. 光照条件评价:采用光度计或日照计测量日照时数和光强度。

2. 气候条件评价:采用气象站或手持式气象仪器测量温度、降雨量和湿度。

3. 地形条件评价:采用GPS测定海拔高度和坡度。

4. 空气质量评价:采用空气质量监测仪器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

(二)土壤质量因子评价方法1. 土壤类型评价:采用土壤剖面观察法或实验室分析法确定土壤类型。

2. 土层深度评价:采用钻孔取样法或地下探测仪器确定有效根系层深度。

3. 土壤酸碱性评价:采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土壤pH值。

4. 土壤肥力评价:采用实验室分析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

5. 土壤结构评价:采用土壤剖面观察法或实验室分析法确定土壤密度、质地等。

(三)水文条件因子评价方法1. 水源条件评价:采用水文站或手持式水文仪器测量地下水位和降雨量。

2. 湿度条件评价:采用湿度计或土壤含水量测定仪器测定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

第4章 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第4章 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幻灯片1第4章立地质量和林分密度●内容提要●立地质量及其评价方法●林分密度指标幻灯片2第一节立地质量评价方法●一、立地和立地质量●立地——“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美国林学会,1971)。

●立地是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生存的空间及与相关的自然因子的综合。

它有两个含义,●(1)立地这个词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2)它是指存在于一个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的综合。

●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幻灯片3一、立地和立地质量●立地质量则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的结果。

●立地的调查应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立地的分类,一个是立地质量的评价。

一般来说,具体的森林经营工作总是针对一定的树种和一定的地理区域而言,因此,在林分调查中关于这部分内容是以立地质量评价为主。

幻灯片4二、立地质量评定方法●(一)直接评定法●(1) 根据林分蓄积量或收获量评定立地质量●采用这种方法时应将林分换算到某一相同密度状态下才为有效。

另外,这种评定方法一般适用于同龄林。

●利用固定标准地或根据林分蓄积量的历史记录评定立地质量:利用固定标准地的蓄积量测定记录,可以得到林分蓄积量及其生长量,将其换算为某一标准林分密度状态下的蓄积和生长量,即可以评定、比较林分的立地质量。

●利用正常收获表的蓄积量估计值评定立地质量幻灯片5(一)直接评定法●(2)利用林分高评定立地质量●生长在立地质量好的林地上的树木材积生长快,树高生长也快。

●林地生产力的高低与林分高之间有着紧密关系,在相同年龄时,林分越高,林地的立地条件越好,林地的生产力越高。

●立地质量引起树高生长绝对差异随林分年龄增大而加大,使得树高方程生长的样本函数簇呈扇形分布的现象,称为林分树高生长扇形分布相关法则。

●树高也比较容易测定,与平均胸径及蓄积量相比,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据林分蓄积量(或收获量)进行立地质量评定 (1)根据固定标准地的长期观测或历史记录资料的评定方法; (2)利用正常收获表的预估数据的评定方法。 2、根据林分高进行立地质量评定
立地指数:年龄——林分优势高;
地位级:年龄——林分平均高
(二)间接评定法
间接评定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性或相关植被类型的
2、密度对干、枝、叶量的影响
• 密度增加,叶量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数量后叶量几乎保持
不变;
• 如果始终保持密度不变,随林龄增加,林分的总叶量也不 变,单株的叶量也不变,会影响到林木的直径和材积生长 • 林分密度越大,地上部分的总生产量中,枝条所占的比例 越小,干材所占比例越小,径级也越小。兼顾用材时要考虑 工艺成熟时的材种规格。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4
• 一般来说,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作用,要比其它指标的
影响作用小。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
不大。 • 例子:杉木 100-300株/亩,马尾松100-900株/亩,林 分平均高无明显差别。
6、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显著
• 在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
Ai H i
ni
三、曲线拟合
1、选择拟合曲线——导向曲线:对数曲线
H a b lg(A)
2、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参数,得: a=-5.642818; b=16.180699; r=0.97448 3、最优导向曲线方程:
H 16.180699 A) 5.642818 lg(
四、标准年龄及地位指数级距的确定
立地是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存空间及与之相关的自然 因子的综合(马建路,1993 )。 2、立地质量: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其他植被的生产潜力。 “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生物。” 3、立地调查: (1)立地分类; (2)立地质量评价。
二、立地质量评价方法简介
(一)直接评定法
——直接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
五、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标准差调整法
1、拟合树高变动系数方程,计算标准差
CH 27.4 8.225lg( A) S H CH H
2、导算地位指数表
通常在标准年龄时,导向曲线的理论值恰好不为地位指数
级数值,因此要确定标准年龄时的指数级的调整系数 K H oj H ok j S AO H oj H ok 16.0 15.4 故 K 16 0.233
1、树高变动系数拟合 2、标准年龄的确定 标准年龄(A0)是指树高生长趋于稳定并能灵敏反映立地差异的
CH 27.4 8.225lg( A)
年龄。由下表可以看出,杉木生长到20年左右时,其树高变动系数较
小,即表明树高生长趋于稳定。因此,将杉木标准年龄确定为20年。 3、指数级距的确定:我国多采用1或2m为指数级距,一般地习惯上杉 木立地指数级距常用2m。 杉木各龄阶树高变动系数
杉木林,250→4250株/hm2,f由0.454→0.553
•密度对单株材积的作用规律与直径相同,随密度的增加 而减小。
8、密度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M=VN M=N (π/4)D2Hf M=KN1-a=KN-b 1/M=A+B/N N-株数
•蓄积量与单株材积、立木数量有关,二者互为消长。
•在林分充分郁闭以前,林分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立木的数量起主导作用。
• 密度对胸径的作用随林龄而增加。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与林木个体的营养面积有关,与冠 幅、叶量的影响相一致。 CWD=a+bD N=aD-b Reineke
logN=a-blogD
a、b-参数;N-单位面积株数;D-林分平均直径 他研究了14 个树种之后,得到 logN=-1.605logD+K K-因树种而变的常数
•在林分充分郁闭以后,林分的产量不因密度的增加而产
生明、立木数量二者达到 平衡,到成熟林阶段时,不同密度林分的产量非常接近, 蓄积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再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 这个量主要取决于树种、立地、栽培管理技术。即最终产 量恒定法则。
最大密度线
• 实践中林分的密度不可能无限增加,随密度增加必然导 致竞争产生自然稀疏调节林分密度。
产量最终是一定的。 10、密度对干形、材质的影响 •干形:密度大形数高,尖削度小 •节疤:密度大,节疤小 •材质:密度大,树干饱满,干形通直,早晚材不同。
第四节 收获表的编制与应用
一、林分生长量与收获量概述
1、概念: (1)林分生长量:林分在一定期间内变化的量; (2)收获量:在某一时刻利用(如采伐)时,由林分可以得到的森林
S AO 2.57
其余指数级的调整系数为 K C 2 0.778 j
S AO 2.57
导向曲线各龄阶树高调整值
各地位指数曲线各龄阶树高计算表
3、编制地位指数表
第三节 林分密度与林分生长
一、林分密度概述
1、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也 叫初植密度
2、经营密度: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单位面积上立木的数量,也
( MCA )i
(CW i) 2 (a bDi ) 2 4 4
(3)求算CCF值
CCF ( MCA)i
i 1
N
三、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一般来说,密度与造林成活率无关,具有群状配置时
有影响,在立地条件差而成活率较低时可适当增加造林密
度,但是不能滥用。 1、密度对郁闭的影响
7、密度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 单株材积: V=(π/4)D2Hf V=KN-a
V-单株材积;D-直径;H-树高;f-形数;
单株材积与密度: 1/V=AN+B V-单株材积;N-株数;A、B、K、a-参数 • D随密度增加而减小,f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例:苏联欧洲松,2500→30000株/hm2,f由0.618→0.689;
第4章 立地质量评价与森林收获量测定
第一节 立地质量评价 第二节 立地指数表编制
第三节 林分密度和林分生长
第四节 收获表的编制与应用
第一节 立地质量评价
一、立地(Site)和立地质量(Site Quality) 1、立地在生态上又称作“生境”: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
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美国林学会,1971 );
• 一般来说,随密度增加总根量、各级根量度减少。
5、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
• 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较为复杂,研究结论不太一致。 •“有越密越高的趋势”,英国学者。 •“低密度的林分具有较高的高生长”,丹麦学者。 •“在一定的、较稀的密度范围内,由稀到密,促进高生长, 在过密的情况下,增加密度,抑制高生长”,苏联学者。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1 • 高生长对密度的反映与树种的喜光性、分枝特性、顶端优 势有关。 • 较耐阴的树种、侧枝粗壮、顶端优势弱的树种,在一定的 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有促进高生长的作用。
4、选测优势木:每百平方米选一株,每块标准地内选测三株。
5、选伐解析木:平均优势木和林分平均木各一株。
二、资料整理
1、按龄阶(组)计算平均年龄、优势木平均高及各龄阶(组) 2 树高标准差; H2 H /n
Si

ij
ni 1

ij
i
2、剔除异常标准地/优势木: 以各龄阶(组)平均优势木高为准,以 H 3Si 为范围剔除本 龄阶(组)内数据异常的标准地/优势木。 3、以龄阶(组)为单位,重新整理,计算: 、 、
• 造林密度大,郁闭早,反之则晚。
• 郁闭的早晚与树种、立地、经营条件有关。 • 郁闭早,可以减缓杂草与林木的竞争,但是郁闭过早, 会引起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造成林木后期生长不良(树 冠发育受阻),速生的阳性树种表现得更为突出。 • 极端干旱条件下,不能要求树冠早郁闭,只考虑根系郁 闭或林木个体的水分营养面积。
实 实 标 标
5、树冠竞争因子Crown Competition Factor(CCF)
——林分中所有树木可能拥有的潜在最大树冠面积之和与林地面 积的比值。 ——自由树(Open-growing tree):在林分中空地上生长的树木 自由树的树冠冠幅与树木胸径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且不随 树木年龄、立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CCF的具体确定方法 (1)利用自由树的冠幅(CW)与胸径(D)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CW a bD (2)计算树木潜在最大树冠面积(MCA)
3、密度对树冠生长发育的影响
• 密度对树冠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密度越大,平均冠
幅越小。密度较高的林分冠幅生长较早衰。 • 各种不同密度林分的平均冠幅到一定年龄后,各自保持在 一定的水平上,不再有太大的变化。 N=10000/(CWS)
4、密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 密度过大,会影响到林木的根系发育,根系的水平分布范 围小,垂直分布也浅,甚至全林地的总根量也少。
服务(如木材)总量。
(1)物种及其组成;
2、影响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的因子:
Y f (SI, A, De)
(2)林龄;
(3)林地生产潜力; (4)林地利用程度; (5)森林经营措施。
二、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分类
根据模型模拟对象不同以及构成因子的特性,将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
分为三类:
1、全林分生长模型 用以描述全林分总量(如断面积、蓄积量)及平均单株木生长过程 (如平均直径生长过程)的生长模型,亦称第一类模型。又可分为可变密 度生长模型及正常或平均密度林分生长模型。 2、径阶分布模型 以径阶分布模型(亦称直径分布模型)为基础而建立的林分生长、收
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 1、根据不同树种间树木生长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评定的方法
SIA f SIc
SIB f SIc
则已知A树种的立地指数,就能推知B树种的立地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