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基于标准差椭圆模型的贵州省经济密度空间差异分析
基于标准差椭圆模型的贵州省经济密度空间差异分析【摘要】本文利用空间计量分析中的标准差椭圆模型,以2011年贵州省88个县(市辖区、县级市)的GDP密度为基础,对贵州省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贵州省经济密度较低的地区所占的比重大,区域经济差异十分明显,西北部经济密度明显高于东南部;在总体格局上,极化效应明显,形成以省会贵阳市为中心、辐射外围县域的经济格局。
【关键词】经济密度空间差异标准差椭圆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渐增强,经济要素的区域流动更加频繁,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也日益扩大,这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早期的学者们大多使用一些传统的统计学指标(如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等)对整体差异的分布情况进行衡量(蒋建业,1998;董德利,2000)。
此后,一些学者通过建立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以指标体系对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评价(陈秀洁,2001;代合治,2003)。
然而,这样的方法虽然简便,但是很难直观反映区域差异的全局特征。
在此之后,学者们开始使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区域差异做更加全面科学的研究。
蒲英霞(2005)基于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江苏省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任家强等(2010)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辽宁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揭示辽宁省44个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联系及空间变动规律。
沈体雁(2013)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我国内地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
从研究对象来看,目前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多以全国总体或经济发达地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西部落后地区研究仅有少数几篇(陈群利,2011;朱士鹏;2013)。
基于此,本文借鉴空间计量分析中的标准差椭圆模型,对贵州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并通过ArcGIS软件绘制图像以直观考察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以期能够补充和完善当前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空间非均衡分析
DOI:10.13546/ki.tjyjc.2020.24.018经济实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空间非均衡分析郑耀群-葛星2(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710071;2,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61)摘要:文章构建了新时代融合新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优化算法的投衫寻踪模型对2009—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序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进行了分解分析。
结果表明:第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波动性上升的态势,区域上表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特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空间分布和演进的不均衡。
第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总体在缩小。
对于区域内而言,东部地区区域内差距呈下降态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内差距呈上升态势;对于区域间而言,东部和西部地区区域间差距最大,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间差距最小。
第三,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内差距是目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区域差距:Dagum基尼系数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0)24-0084-050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空间非均衡,对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以及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经典的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到内生增长模型,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从要素投入转变到对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的研究,体现了从经济增长数量演变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
Krugman(1994)'"认为,东亚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对东亚经济增长没有贡献。
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分析
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分析2023-11-11•引言•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错位•旅游经济空间分布与错位•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关联性分析•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优化策略目•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录01引言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现象普遍存在,对区域旅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探究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关系,有助于优化区域旅游资源配置,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
研究背景与意义VS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分析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错位关系,探讨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空间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等,构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0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错位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集中分布旅游资源往往集中分布在某些特定的地理区域,如山区、海岛、沙漠等。
这些区域通常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和丰度存在显著的差异。
一些地区的旅游资源质量较高,如黄山、张家界等,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
城市与乡村分布旅游资源在城市和乡村的分布也存在差异。
城市通常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娱乐设施,而乡村则以自然景观为主,如田园风光、山水景观等。
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现象资源与市场的错位某些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与客源市场距离较远,导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例如,一些内陆地区的自然景观由于交通不便,难以吸引大量的游客。
要点一要点二不同类型资源的错位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存在互补性,但往往由于地域限制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错位。
例如,海滨城市拥有优美的海滩和海洋景观,但可能缺乏山地和森林等其他类型的自然景观。
经济与环境的错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同时,一些贫困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等原因,无法有效开发利用这些资源。
江西省各市旅游业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图1 江西省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比较图2 江西省各地市旅游外汇收入比较表1 江西省各地市旅游相关数据汇总表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国内游客(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亿元)入境游客(万人次)745.87 6 470.11 5.7122.77 359.67 3 774.35 5.4423.43 269.78 3 184.71 1.56 6.94 736.85 6 428.957.6227.62 139.21 1 576.80.61 2.95 268.9 2 786.380.91 4.26 509.39 4 597.32 3.4315.89 563.67 5 668.7 4.3419.43 371.03 3 359.17 2.1910.29 260.99 2 633.52 1.40 5.36 729.12 6 433.38 5.6225.882018年9月下半月刊从旅游外汇收入来看,旅游外汇收入排在前四的分别是九江市、南昌市、上饶市、景德镇市,分别达到7.62亿元、5.71亿元、5.62亿元、5.44亿元,其中南昌市最高,且与其他三个城市拉开了近2亿元的差距。
而排序靠后的抚州、鹰潭和新余三市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只有1.40亿元、0.91亿元、0.61亿元,三市旅游外汇收入总计2.92亿元,还达不到九江市旅游外汇收入的1/2。
(二)旅游接待人数比较分析从图3、图4江西省各地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可看出,全省各地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与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差距较大,江西省各地市的游客主体仍然是国内游客。
各地市之间国内与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波动较大,从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南昌市、上饶市、九江市,分别有6 470.11万人次、6 433.38万人次、6 428.95万人次,不相上下;而排名靠后的四个城市依次是萍乡市、鹰潭市、抚州市、新余市,分别有3 184.71万人、2 786.38万人,2 633.52万人、1 576.8万人,与南昌、上饶、九江等城市差距较大。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经济研究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胡晶洁(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摘 要:不同区域旅游事业呈现出不同发展态势,所以这一事业创造出的经济效益也就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通过对分析技术的学习,对我国不同省市不同区域内的旅游经济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研究,并分析原因。
由于研究数据和研究对象较为庞杂,所以在空间统计分析时存在很多难题,这就需要我国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寻找对策去克服这些难题。
关键词:旅游;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我国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这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旅游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具体的地理位置等不符合游客的预期,所以对各个旅游区域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致力于寻找改善这种状况的措施,尽量缩小旅游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1 空间统计分析的整体概论1.1 分析方法在对我国的旅游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研究分析时,必须寻找合适的分析方法,为此在空间数据分析法上的深入研究是科研人员的一大进步。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针对具体研究对象建立起了较为直观的二进制矩阵,并且针对各区域之间经济方面出现的微小差异进行调整,此外,可以建立一些回归模型或者进关系。
同时也导致道德风险的扩大,促使管理者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做出让投资者利益受损的行为,不能有效监管基金管理人的行为,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2.4 有限合伙人对普通合伙人干预过度有限合伙制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对于有限合伙制没有清晰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完善有限合伙制以及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治理机制。
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之间不信任主要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参与主体的不成熟、运作的不规范等,普通合伙人往往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干涉有限合伙人的管理,结果往往不乐观。
3 完善我国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治理的建议3.1 完善对普通合伙人的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是有限合伙私募股权基金治理的重要过程。
激励机制的设计目的是防止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委托人利益的损害,促使代理人能够为其利益服务。
2011-(生态经济)-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山西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入差距 ( 或者称不平等度) 的指标,它可以衡量区内差距
( TWR ) 和组间差距 ( TBR ) 对总差距的贡献。该数值越小 说明区域间不均衡程度越小。
T=
1 n
∑
n i=
1
log
y yi
= TWR + TBR ;
TWR = ∑mg = 1 Pg Tg ;
TBR =
∑
M g=
1
P
g
log
Pg Vg
值进行显著性检定时,在 5% 显著水平下,Z ( I) > 1. 96,
表示研究范围内某现象的分布有显著的关联性,亦即范围内
存有空间单元彼此的空间自相关性; Z ( I) ∈ [- 1. 96,
1. 96],表示研究范围内某现象的分布的关联性不明显,空
间自相关性亦较弱; Z ( I) < - 1. 96,则表示研究范围内
基金项目: 国家 “973 计划” 项目 ( 2007CB407201)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 ( QN2009040) 作者简介: 张青峰 ( 1974 ~ ) ,男,山西孝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
18
ECOLOGICAL ECONOMY
导致各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探索其县域经济发 大,即空间上有聚集分布的现象 ( 如图 1) 。反之,值越小
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I
=
∑n i =1
( xi - x)
∑
n j=
1
Wij
( xj - x)
S2 ∑ni = 1 ∑nj = 1 Wij
( 3)
式中,S2 =
1 n
∑n i =1
( xi - x) 2,n 是参与分析的空间单元数目,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1990~2009
【 要 】 文 通 过 运 用 完善 的探 索 性 空 间 数 据 分 析 ( S A) 法 对 广 东省 2 摘 本 ED 方 1个地 级 市 2 O年 来人 均 G P之 间 的 空 间 相 关性 进 D
行 了研 究 。 结 果 表 明 , 地 市人 均 收入 的 空 间 相 关 性 呈 现 逐 年 上 升 的 趋 势 。 通 过 计 算 局 部 空 间 自相 关 进 一 步 验 证 了广 东经 各
经 在 广 泛 的 领 域 内 得 到 应 用 , 相 关 研 究 中 地 理 效 但
更 小空 间 尺 度 的 区域 经 济 截 面 分 析 结 果 可 以 更 加 深 入地 揭 示 区 域 经 济 集 聚 与 差 异 的空 间分 布 格 局 与 形成 原 因 。本 文将 研究 重 点 放 在 广 东 省 各 地 市 ,
区域发 展差 距 与 经 济 的持 续 快 速 增 长 , 直 是 一
我 国经济 社 会 发展 的 一 个 重 要 现 实 。 近 年 来 关 于 我 国区域 差 距 是 否 存 在 扩 大 趋 势 的争 论 使 得 该 问
题不 断成 为政 策制 定 者 和 学 者们 广 泛关 注 的焦 点 。
济 中空 间异 质性 的 存 在 , 示 了区 域 和 地 理 单 元 问的 相 互作 用在 区域 差 异 中的 影 响 。 后 对 实 证 结 果 进 行 了成 因分 析 。 揭 最
【 关键词 】区域 经济差异 ; 索性 空间数据 分析 ;空间 自相 关 ;空间异质 性 探 【 中图分类号 lF 6 . 0 15 【 文献标识码 】 A
世界中, 特别 是 遇 到 空 间数 据 问 题 时 , 立 观 测 值 独
事 实上 , 于 转 型 时 期 的 中 国 区 域 经 济 增 长 , 理 处 地 空 间 上存在 明显 集 聚 现 象 , 空 间 研 究 尺度 的角 度 从 来 看 , 内外有 关 区域 经 济 差 异 的 主 要 领域 仍 然 集 国
中国省际旅游产业效率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效应——基于质量产出的视角
中国省际旅游产业效率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效应——基于质量
产出的视角
孙盼盼;夏杰长
【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7(38)10
【摘要】本文以2000-2012年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样本,将旅游质量纳入旅游产业效率测度体系,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有效地刻画出基于质量产出的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的空间格局和空间效应的时空演化过程,并通过前后对比分析,发现旅游质量对旅游产业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对于规制旅游质量以提升旅游产业效率有着重要的探索意义.中国未来有必要继续提升旅游质量,以扩大旅游产出和提高旅游产业效率.同时,也应该结合旅游市场供需规律,采取合理途径和措施提升旅游质量,避免因不合理干涉所带来的成本增加,确保旅游产业效率真正提升.
【总页数】10页(P61-70)
【作者】孙盼盼;夏杰长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海峡旅游发展研究基地,泉州市,36202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1008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
【相关文献】
1.中国社会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省际与区域评估——基于2006-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 [J], 胡宏伟;严娅;张春旺
2.中国经济产出效率问题研究r——基于闲暇效应与国际比较视角 [J], 王琪延;马琳
3.中国旅游产业关联度测算及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2002年与2007年投入产出表视角 [J], 刘晓欣;胡晓;周弘
4.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选择——基于投入产出视角 [J], 邓学龙
5.中国旅游产业的生态效率与空间效应 [J], 吕洁华;刘梓田;张滨;王潇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旅游经济形势分析与2021年旅游形势预测
克LM依市2020年旅游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与2021年旅游经济预测克LM依市文旅局2021/2/262020年是我市旅游业整合提升、跨越发展的一年,全市旅游行业围绕打造“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产品建设,积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大力拓展客源市场,旅游业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
一、2020年我市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一)旅游形势总体好于2019年水平在2016年XJ旅游业受“XX”事件冲击急剧回落之后,经过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恢复性增长,各项指标均达到近年来的高位。
2020年下半年,增长势头逐渐回归,在一系列重大政策和不断向好的外部环境下,我市旅游业继续延续着平稳快速的增长趋势。
1、游客接待量持续走高2020年我市游客接待量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年旅游接待324.6万人次,比2019年增长38%。
尤其在第三季度旅游旺季,增速明显,同比增速达到48%。
(详见图1)图1:2019年、2020年我市分季度接待游客数量2、旅游收入继续增长2020年,我市旅游业总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32%。
进入旺季后的第三个季度,更是实现了45%以上的高速增长,达到全年峰值。
(详见图2)图2:2019年、2020年我市分季度旅游收入对比3、我市主要A级景区旅游持续稳定增长2020年,世界魔鬼城、黑油山等主要A级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其中世界魔鬼城接待23万人次,占全市游客接待总量的7%,较2019年同比增长11%;收入1519.2万元,同比增长19.6%;黑油山景区接待8.06万人次,同比增长79%,收入110.881万元,同比增长146%。
4、过夜游客接待量增长较快2020年,我市新增快捷酒店较多,床位数比2019年增加1155张,但仍然满足不了旅游旺季住宿接待的需求。
在旅游旺季、黄金周节假日期间,星级饭店、旅游接待宾馆客房几近爆满,客房平均出租率达到90%以上,全年宾馆酒店接待过夜游客97.13万人次。
基于ESDA的省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差异空间分析
s i t y , J i n h u a Z h e j i a n g 3 2 1 0 0 4,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I t wa s e v a l u a t e d t h e t o u r i s m c o mp e t i t i v e n e s s o f 3 1 p r o v i n c e s i n C h i n a a n d r a n k e d e v e r y p r o v i n c e i n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Á Â Ã Ä Å Â Æ Ç È É Ã Á Â Ã Ä Å Æ Ç È É Ä Â Ä Á Â Å
125
/ / / / / $/km % % % % % % / / / / / / / / / / % 0.11932 0.04690 0.07001 0.07914 0.05638 0.06225 0.04845 0.02690 0.01552 0.01104 0.06501 0.02966 0.06914 0.03397 0.01828 0.03880 0.04052 0.02897 0.02104 0.04914 0.01811 0.01069 0.01086 0.00854 0.01621
123-1 东南沿海地区差异如何随时间波动 ? ③ 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变化与东南沿海地区整 体差异波动有何关系 ? ④ 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差异波动趋势是否吻合?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中把对经济 差 异 定 义 为 经 济 现 象 在 不 同 空 间 单 元 中 表 现 出 质 和 量 方 面 的 不 同 , 具有复杂的多面性 , 并非人均 GDP 的地域差异所能完全反映 , 需用复合性的指标对经济 现象和事物进行比较。因此 , 笔者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差异为研究对象 , 基础数 据涵盖了综合经济、人口、财政金融、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化等方面内容 , 其中所有数 据来自 1995-2005 年间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各省统计年鉴 , 由于部分年代的数 据有所缺失 , 在进行分析时本文注重保留有代表性年度数据。其中 , 对于用来表现经济 增长能力的指标因素本文选择以不变价进行换算过的数据 , 以确保数据纵向可比性。 2.2 研究方法 本文在选择研究方法时 , 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 ① 通过建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 系来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 为研究地区经济差异提供合理的基础数据 ; ② 应选 择能从空间角度对区域单元间的相互作用特征进行测度的方法。 本文在构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主要出于 2.2.1 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及赋权 以下五点考虑 : 一是任何经济的发展都是量与质的统一 , 因此地区经济发展应从数量增 长和质量提高两个方面考虑 ; 二是数量增长主要表现为产出均量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 , 质量提高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的增加 ; 三是不同经济发展因素具有不 同权重 , 本文把地区经济均量发展能力放到首位 , 经济增长能力次之 , 以经济结构和效 益等外显现象为附属参照 ; 四是本文未把诸如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基础设施水平、生态 环境保护能力等因素纳入综合评价体系 , 主要由于上所述社会、生态指标均属经济发展 的外在效果 , 没有经济发展也就谈不上社会、生态质量效益 ; 五是本文指标赋权缺乏动 态性 , 忽略了不同时期各因素总贡献力 , 由于缺乏适当的研究方法 , 本文对这一问题不 再讨论。 基于以上考虑 , 笔者设计出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的框架 , 并根据专家打分法和层 次分析法法对各个因素进行赋权 ,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与各指标的具体含义、权重如表 1 所示。其中部分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 (1) 投 资 GDP 系 数 (X10) : a = (G1 - G2)/C, 其 中 G1 为 当 年 GDP 总 量 , G2 为 上 年 GDP 总量 , C 为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 a 反映出单位固定投资产出 GDP 总额 , 值 越大反映宏观经济效益增长越高。
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国入境旅游增长空间格局
1 人 境 旅游 增 长 空 间 格 局研 究 的意 义
入境 旅游 作为 我 国旅游 业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直是 一个 倍受 关 注的领 域 , 一 关注 的核 心是
促进 入境 旅游 增长 。我国入 境旅 游 增 长来 源 于 各 省 、 自治 区 、 辖 市 ( 直 以下 简 称 省 区 ) 各 等
出我 国入 境旅 游外 汇收 入 的空 间差异 较 大 ,9 0—2 0 19 0 2年期 间 我 国高 于 当年平 均水 平 的省 区都 集 中在 东 部沿 海 , 区 不超 过 6个 ;同时 , 省 由于发 展基 础 和 发展 速 度不 一致 , 沿海 地 区
的广 东 、 上海 、 福建 、 江苏 、 浙江 和北京 等东 部 发 达 省 区与 全 国其 它 省 区之 间 , 然 相 对差 异 虽 不 断缩小 , 是绝 对差 异逐 年扩 大 。这些 研究 深 化 了对 我 国入境 旅 游 发 展 空 间格 局 及其 随 但 时 间变化 的认 识 , 是 , 但 对各 省 区入境 旅 游发展 与邻近省 区之 间的相 互关 系缺 乏探讨 。
维普资讯
第 l 第 1期 5卷 2006年 3月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Vo .1 1 5.N .1 o Ma r. , 2 006
W oRLD REGI oNAL STUDI ES
文 章 编 号 : 04— 4 9 2 0 ) l一 0 9— 8 10 9 7 (0 6 0 09 0
利 于加 深对 我 国入境 旅游 区域 增长 空 间特 征 的认 识 。从 查 阅 的文献 来 看 ( 普 资 讯一 中文 维
科 技期 刊数 据库 :99年 一现 在 ) 尚未见此 类研 究成 果 。 18 ,
西北五省区旅游业均衡发展分析
· 150 ·
商业研究
2012 /12
并对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分析,旨在揭 示西北五省区旅游业的区域均衡增长规律,并提 出发展对策。 一、理论依据 根据区域均 衡 理 论,区 域 差 异 过 大 或 区 域 长 期非均衡增长,对于整个区域或是整个国家旅游 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利,会致使一些旅 游业欠发达的落后地区,在发展中始终处于一种 被动的、依附的状态,使其很难摆脱困境。 但是, 区域发展的均等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区 域的旅游业协调发展,对于区域整体的发展未必 是绝对优势。 如果区域旅游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内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就会产生一 种势能,而这种势能将会通过引导着要素在不同 地区间流动来增加区域内部的相互竞争,也会通 过发挥区域内不同功能区的差异优势促进形成各 地区的功能互补与互动,最终将有利于区域的资 源优化配置,适应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战略要 求,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尽管近年来西北五省区政 府加大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 西北区域的旅游业开发程度以及旅游产业的产出 效应,与其旅游资源大区的地位仍然极不相称,较 中东部省区的旅游业发展有较大的差距。显然,要 提高西北五省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缩小与 中东部的发展差距,应采取区域适度的非均衡发 展策略。 基尼系数最早是根据洛伦兹曲线定义的衡量 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其几何意义是曲线与 绝对均衡线之间面积和绝对均衡线以下的三角形 面积之比,不仅可以反映差异程度细微和连续的 变化,还能够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 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以 0. 45 作为分配是否均 衡的警戒线,其值在警戒线以内 ( < 0. 45 ) 为合 理区域,在 0. 2 - 0. 3 之间为相对均衡,超出警戒 线外 ( > 0. 45 ) 则为分配不均衡。 按人口分配旅 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可以间接代表从社会因素方 面考量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差异性,按旅游资源禀 赋分配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可以间接代表从自 然因素方面考量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差异性,采用 西北五省区 10 年来以上两种考量下的基尼系数指 标,可以测度旅游业区域差异在空间上的均衡程 度和时间的变化趋势。 这里选取各省四 A 级景区 的数量作为旅游资源禀赋的衡量指标,理由是国 家四 A 级景区基本覆盖了世界自然遗产 、 世界文
我国人口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空间分析方法
■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第4期一、文献述评国外早在196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尝试使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生态学、遗传学等问题,目前已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区域经济、流行病学、生物学、犯罪学等方面的研究。
国内空间自相关的相关研究始于1990年代,起步较晚,但目前研究领域较广,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生物学、土壤学、流行病学等领域。
由于区域问题自然包括空间只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空间自相关为经济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事实上,经济地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是定性的学科,通常可以计算的部分仅仅是简单的加总平均,因此空间自相关的研究也就为经济地理、区域差异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方便。
中国的区域差异问题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许多非地理背景的研究已经自觉地将空间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相关在研究。
为了探讨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俞路等在文献中将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与区域经济相关领域的经典理论--如,区域经济不平衡的U字模型,梯度发展模型等--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来与定性的理论相结合,从而描述了建国后我国区域不平衡的时空变化。
文献进一步使用了完善的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包括Moran I 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来对1978年~2001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进行了刻画,从而揭示其规律性及动态演变过程。
在我国,许多非地理背景的研究已经自觉地将空间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相关在研究。
为了探讨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俞路等在文献中将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与区域经济相关领域的经典理论———如,区域经济不平衡的U字模型,梯度发展模型等———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来与定性的理论相结合,从而描述了建国后我国区域不平衡的时空变化。
文献进一步使用了完善的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包括Moran I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来对1978年~2001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进行了刻画,从而揭示其规律性及动态演变过程。
基于多种空间权重矩阵的区域经济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第43卷第1期2020年1月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GEOMATICS&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Vol.43ꎬNo.1Jan.ꎬ2020收稿日期:2019-03-2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全空间信息系统与智能设施管理(2016YFB0502300)资助作者简介:张永树(1994-)ꎬ男ꎬ甘肃兰州人ꎬ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ꎬ主要研究方向为GIS技术应用与开发ꎮ基于多种空间权重矩阵的区域经济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河南省为例张永树ꎬ王㊀培(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ꎬ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在空间统计分析的应用中ꎬ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对空间自相关的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影响ꎮ通过构建基于邻接关系和空间距离的两大类共计14组空间权重矩阵ꎬ以河南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ꎬ计算全局和局部两种空间自相关指数ꎬ研究空间权重矩阵对区域经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影响ꎮ结果表明:1)一阶车矩阵比二阶车矩阵能更好地度量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ꎬ表明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发生在边界直接相邻的区域之间ꎬ空间依赖效应从邻域不断向外辐射的现象不明显ꎮ2)合理应用空间距离矩阵的关键是能够正确设定阈值距离dꎬ当40km<d<50km时ꎬ河南省县域经济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ꎮ3)由郑州市以及围绕郑州的环形区域共同构成了河南省唯一的大面积高GDP值聚集区域ꎬ省会城市的经济外溢现象明显ꎻ豫东北的鹤壁市和新乡市为低GDP值聚集区域ꎮ关键词:空间权重矩阵ꎻ空间自相关ꎻ河南省ꎻ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P208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5867(2020)01-0045-05RegionalEconomicSpatialAutocorrelationAnalysisBasedonMultipleSpatialWeightMatrices:ACaseStudyofHeᶄnanProvinceZHANGYongshuꎬWANGPei(SchoolofGeographicSpatialInformationꎬInformationEngineeringUniversityꎬZhengzhou450001ꎬChina)Abstract:IntheapplicationofGISspatialstatisticalanalysisꎬthespatialweightmatrixhasmajorimpactontheresultsofspatialauto ̄correlationanalysis.Inthispaperꎬbasedonadjacencyrelationandspatialdistancerulesꎬweconstructtwokindsofspatialweightma ̄trices.TakingthecountyeconomyofHeᶄnanProvinceastheresearchobjectꎬcalculatetheglobalandlocalspatialautocorrelationindi ̄cesꎬandstudytheinfluenceofspatialweightmatrixontheautocorrelationanalysisofregionaleconomic.Theresultsindicatethat:(1)Thefirst-orderRookmatrixismorepowerfultomeasurespatialdistributionofthecountyeconomyinHeᶄnanProvincethanthesecond-orderRookmatrix.ItshowsthatthespatialautocorrelationofthecountyeconomyinHeᶄnanProvincemainlyoccursbetweentheareasdirectlyadjacenttotheboundaryꎬandthephenomenonthatthespatialdependenceeffectradiatescontinuouslyfromtheneighborhoodisnotobvious.(2)Thekeytotherationalapplicationofthespatialdistancematrixistosettingthethresholddistancedcorrectly.When40km<d<50kmꎬthecountyeconomyofHeᶄnanProvincepresentssignificantspatialautocorrelation.(3)ZhengzhouCityandthecircularareasurroundingitconstitutetheonlylargehigh-GDP-aggregatedareainHeᶄnanProvinceꎬandtheeconomicspillovereffectofprovincialcapitalcitiesisobvious.HebiCityandXinxiangCityinnortheasternHeᶄnanProvincearelow-GDP-ag ̄gregatedareas.Keywords:spatialweightmatricesꎻspatialautocorrelationꎻHeᶄnanProvinceꎻregionaleconomy0㊀引㊀言近年来ꎬ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作为GIS中一项重要的地理信息处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土壤㊁环境㊁地质㊁犯罪学㊁公共卫生㊁区域经济等研究领域[1-3]ꎮTobler地理学第一定律指出: 任何事物都相互关联ꎬ而且越相近的事物之间相互关联越密切ꎮ [4]相比传统的经典统计和计量方法ꎬ空间统计从空间视角出发ꎬ充分考虑了事物之间广泛存在的空间关联关系ꎬ着重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和度量ꎬ揭示空间状态或过程[5-6]ꎮ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ꎬ探索各区域单元之间的空间经济关联和依赖关系ꎬ始终是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ꎮ空间自相关通过定义一个空间权重矩阵测度地理位置与其对应属性之间的相似性ꎮ空间权重矩阵是空间自相关分析中量化观测值之间空间依赖关系的重要工具ꎬ定义了空间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强度[7]ꎮ目前ꎬ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ꎮ如靳诚等[9]提出传统区域经济差异度量方法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存在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ꎬ并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江苏省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时间断面ꎬ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索了江苏省县域经济时空演化格局ꎬ发现了江苏县域经济差异的演化驱动机制ꎮ陈浩等[10]将空间统计引入区域经济差异收敛与发散的研究ꎬ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ꎬ1984年后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空间正相关关系ꎬ论证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整体收敛性ꎮ王全[11]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ꎬ使用MoranᶄsI等空间自相关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各区县1997 2004年的经济关联模式ꎮ刘旭华[12]等认为空间权重矩阵可以传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动力学过程ꎬ分析了空间权重矩阵的不同生成方法ꎬ实验了二进制连接矩阵的计算机自动生成方法ꎮ麻清源等[13]构建了一种顾及区域间通达性的交通网络权重矩阵ꎬ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关联ꎬ发现了甘肃省区域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ꎮ但是现有的研究普遍忽略了空间权重矩阵与属性数据真实的空间结构是否吻合ꎬ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大多使用单一的空间权重矩阵ꎬ缺乏精确设定空间权重矩阵的准则ꎮ所以通过构建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进行对比分析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法[14-15]ꎮ本文以河南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ꎬ构建了基于邻接关系和空间距离的两大类共计14组空间权重矩阵ꎬ探索空间权重矩阵对区域经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影响ꎬ对河南省县域经济进行全局和局部的空间自相关分析ꎮ1㊀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1㊀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ꎬ黄河中游ꎬ地貌由平原㊁山地㊁丘陵和盆地构成ꎬ地处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开放地区的结合部ꎬ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区ꎮ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河南省1ʒ250000县级行政区划数据ꎬ如图1所示ꎮ全省共有包括10个省直管县在内的158个区县ꎮ按照实际的地理分布情况和固定认知ꎬ文中郑州市一般指金水区㊁二七区㊁中原区㊁管城回族区㊁上街区和惠济区等市辖区ꎬ不包括新郑市㊁登封市㊁巩义市㊁新密市㊁荥阳市和中牟县等下属县市ꎮ图1㊀河南省县域GDP分布图Fig.1㊀CountyGDPdistributioninHeᶄnanProvince1.2㊀分析方法空间位置引起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两类空间效应ꎮ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在传统统计学的基础上引入了数据的空间位置属性ꎬ能够很好地识别研究对象存在的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异质性ꎮ为了探究空间对象的分布模式ꎬ经常用到一些全局和局部空间统计量ꎬ包括MoranᶄsIꎬLocalMoranᶄsIꎬGearyᶄsC等ꎬ这些空间统计量是空间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17]ꎮ本文引入MoranᶄsI和LocalMoranᶄsI分别测度河南省县域经济全局和局部的空间关联特征ꎮ1.2.1㊀全局MoranᶄsI统计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全省的宏观层面出发ꎬ比较属性在整体区域汇总的均值与每个空间单元上的属性值ꎬ从而得出研究区域内的整体空间相关性ꎬ即判断河南省县域经济在全省范围内有无聚集性ꎮMoranᶄsI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全局关联指数ꎬ计算公式为[18]:I=nðni=1ðnj=1wij(xi-x-)(xj-x-)ðni=1ðnj=1wijðni=1(xi-x-)2(1)式中ꎬn为河南省所有区县的数量ꎬ第i个区县的GDP观测值为xiꎬ`x是观测变量在所有n个区县中汇总的均值ꎬwij为空间权重ꎮ空间权重矩阵和(xix)(xjx)的乘积限定了(xix)(xjx)只对具有相邻关系的空间单元有效ꎮ因此ꎬI值的大小取决于空间单元i和j上的观测变量相对其均值的偏离程度ꎮ经过归一化处理ꎬ可使MoranᶄsI的值落在[-1ꎬ1]之间ꎬMoranᶄsI>0表示空间正相关ꎬ其值越大ꎬ空间相关性越明显ꎻMoranᶄsI<0表示空间负相关ꎬ其值越小ꎬ空间差异越大ꎻ若MoranᶄsI=0ꎬ则空间完全呈现随机性ꎮ1.2.2㊀局部MoranᶄsI统计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localindicatorsofspatialassoci ̄ationꎬLISA)从单个区县的微观层面出发ꎬ分析研究区域内每个对象的变量观测值ꎬ得出每个对象在其邻域空间的分布状态ꎮ即根据每个区县及其相邻区县GDP观测值的相似性判断空间集聚㊁扩散状态ꎮ局部MoranᶄsI的定义为[19]:6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Ii=n(xi-x-)ðjwij(xj-x-)ði(xi-x-)2(2)式中ꎬn为河南省区县的数量ꎬwij为空间权重ꎬxi和xj分别是区县i和j上的GDP观测值ꎮ2㊀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比实验空间权重矩阵是空间关系概念化的有力工具ꎬ反映空间作用的结构和强度ꎬ决定了空间单元对其邻近单元的贡献程度[7]ꎮ在区域经济的研究中ꎬ常用的空间权重矩阵可分为基于邻接关系的空间权重和基于距离函数的空间权重矩阵两大类[15]ꎮ针对河南省区县域的GDP数据ꎬ分别设置基于空间邻接和空间距离的两大类空间权重矩阵计算MoranᶄsI值ꎮ在实验结果分析中ꎬ特别注意相邻多边形数量和距离阈值与空间自相关统计量之间的关系ꎮ2.1㊀实验结果2.1.1㊀空间邻接矩阵空间邻接矩阵是一种描述空间单元之间依赖关系的简单形式ꎬ通过构建如图2所示3ˑ3网格定义空间邻接性ꎮ123456789图2㊀空间邻接矩阵Fig.2㊀Spatialadjacencymatrix㊀㊀在网格中ꎬ假定每个数字代表的区域的相对位置即为真实的地理空间单元分布结构ꎬ此时便可用空间邻接矩阵描述空间单元之间的邻接关系ꎮ应用最为广泛的空间邻接矩阵是车矩阵和皇后矩阵ꎮ车矩阵认为区域i和区域j之间拥有共同的边即为存在邻接关系ꎬ空间权重矩阵中的元素wij=1ꎬ否则wij=0ꎮ在上面的格网中ꎬ以区域5为例ꎬ则w54=w52=w56=w58=1ꎬ其余元素为0ꎮ皇后矩阵认为区域i和区域j之间拥有共同的边或顶点即为存在邻接关系ꎮ在格网中ꎬ以区域1为例ꎬ则区域2和区域4共边ꎬ区域5和区域1共点ꎬ故w12=w14=w15=1ꎬ其余元素为0ꎮ如上所述ꎬ若用Ai和Aj分别表示空间单元i和jꎬ则空间邻接矩阵的定义可表示为:wij=1ꎬAi与Aj相邻0ꎬ其他情况{(3)考虑到区域经济空间效应会通过邻接空间单元扩散到更远的单元ꎬ同时使用一阶车矩阵㊁二阶车矩阵㊁一阶皇后矩阵和二阶皇后矩阵等4种权重矩阵进行计算ꎮ经过实验ꎬ发现一阶车矩阵(rook1)与一阶皇后矩阵(queen1)ꎬ二阶车矩阵(rook2)与二阶皇后矩阵(rook2)计算出来的结果完全相同ꎬ这是由于河南省所有区县都不存在只有一个点相邻的情况导致的ꎮ由表1中的计算结果可知ꎬ一阶车矩阵的MoranᶄsI值明显大于二阶车矩阵的MoranᶄsI值ꎬ且都为正值ꎮ进行正态分布显著性检验ꎬ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ꎬZ得分为都大于2.58ꎬp值都小于0.01ꎮ因此ꎬ基于一阶车矩阵和二阶车矩阵计算的Mo ̄ranᶄsI均表明河南省县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ꎬ但是一阶车矩阵计算得出的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特征更为明显ꎮ表1㊀4种空间邻接矩阵对相应的MoranᶄsI值和p值Tab.1㊀CorrespondingMoranᶄsIvaluesandpvalues㊀㊀㊀㊀for4kindsofspatialadjacencymatricesSpatialWeightMatrixMoranᶄsIZscoresPvaluerook1ꎬqueen10.35979.378<0.01rook2ꎬqueen20.26489.822<0.012.1.2㊀空间距离矩阵用距离阈值d表示一定的空间距离范围ꎬ则空间距离矩阵中的元素可以定义为:wij=1ꎬdij<d0ꎬ其他情况{(4)式中ꎬdij表示空间单元i与j的重心之间的欧式距离ꎬ空间距离矩阵认为如果区域i与j之间的距离小于设定的距离阈值d则它们之间存在空间邻接关系ꎬ否则不邻接ꎬ权重值记为0ꎮ在空间距离矩阵中ꎬ决定分析结果的是距离阈值d的设定ꎬd决定了空间单元的邻域范围ꎮ为了探究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依赖作用的合理距离阈值ꎬ分别以10㊁20㊁30㊁40㊁50㊁60㊁70㊁80㊁90和100km为距离阈值构建了10组空间距离权重矩阵ꎬ计算MoranᶄsI值并进行显著性检验ꎬ如图3所示ꎮ图3㊀不同距离阈值对应的MoranᶄsI值和㊀㊀㊀㊀显著性检验结果Fig.3㊀MoranᶄsIvalueandsignificancetestresults㊀㊀㊀correspondingtodifferentdistancethresholds距离阈值在10 20km时ꎬMoranᶄsI值始终小于0.1ꎬZ得分始终小于1.96(p>0.05)ꎬ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极小ꎬ且通不过置信度为95%的正态分布显著性检验ꎮ从20km开始ꎬ随着距离阈值的增加ꎬMoranᶄsI值和Z得分开始大幅升高ꎬ空间聚集开始呈现出统计学显著的水平ꎮ当40km<d<50km时ꎬMoranᶄsI值和Z得分都处于较高位ꎬp值小于0.01ꎻ当50km<d<100km时ꎬI值和Z得分逐渐下降ꎬp值开始上升ꎮ为细化分析ꎬ另外构建了距离阈值为45km的空间权重矩阵ꎮ由图3可知ꎬ在45km附近时ꎬZ得分取得最大值7.57(p<0.001)ꎬ远大于正态分布99%置信区间双侧检验阈值2.58ꎮ实验结果表明ꎬ河南省县域经济整体上不是74第1期张永树等:基于多种空间权重矩阵的区域经济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随机分布ꎬ存在着较强的空间正相关ꎬ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模式ꎮ当40km<d<50km时ꎬ所构建的空间距离矩阵能较好反映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自相关模式ꎮ当距离阈值在45km附近时ꎬ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模式最为显著ꎬ即GDP较高的区域之间有相互邻接的趋势ꎬGDP较低的区域之间也有相互邻接的趋势ꎮ2.1.3㊀空间权重矩阵与空间自相关指数的关系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对空间邻近的定义不同ꎬ导致空间单元邻域的空间分布和数量有所差别ꎬ从而影响空间自相关指数的大小ꎮ为了揭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河南省域经济空间自相关指数的影响ꎬ在不同距离阈值下统计河南省158个区县的邻域总数与其对应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ꎬ如图4所示ꎮ图4㊀158个区县的相邻区域总数与MoranᶄsI值统计图Fig.4㊀Statisticsofthetotalnumberofadjacentareasand㊀㊀㊀㊀MoranᶄsIvaluein158districtsandcounties经过统计ꎬ与158个区县重心距离小于10km的区县总数为48个ꎬ此时只有27个区县具有邻域ꎮ距离阈值为20km时ꎬ邻域总数为176个ꎬ63个区县具有邻域ꎮ距离阈值小于20km时只有少数区县具有空间邻域ꎬ空间权重矩阵不能很好地表达河南省区县经济的空间依赖ꎬ所以整体数据没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MoranᶄsI<0.1ꎬZscore<2.58)ꎮ距离阈值为30km时ꎬ邻域总数为444个ꎬ118个区域具有邻域ꎮ距离阈值为45km时ꎬ邻域总数为994个ꎬ152个区县具有邻域ꎮ此时大部分区县具有空间邻域ꎬ平均每个区县有6 7个相邻区域ꎬ整体数据开始出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MoranᶄsI=0.37ꎬZscore>2.58)在本文构建的两类空间权重矩阵中ꎬ基于邻接关系的一阶车矩阵(rook1)与d=45km的空间距离矩阵应用效果最佳ꎮ因此ꎬ分析这两个空间权重矩阵定义下ꎬ河南省158个区县的相邻区域总数与空间自相关指数的关系(见表2)ꎮ一阶车矩阵定义下ꎬ河南省所有158个区县都具有空间邻域ꎬ邻域总数为825个ꎬI值为0.4597ꎬZ得分为9.378ꎮ距离阈值为45km的距离矩阵定义下ꎬ152个区县具有空间邻域ꎬ邻域总数为994个ꎬI值为0.3742ꎬZ得分为7.5732ꎮ由两个空间权重矩阵计算得到的MoranᶄsI均显示河南省区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性ꎮ一阶车矩阵定义下具有邻域的区县比距离矩阵定义下的多ꎬ这是因为灵宝市㊁卢氏县和西峡县等6个区县面积较大ꎬ其重心距离最近区县的重心要大于45kmꎬ所以有6个区县在距离阈值为45km的距离矩阵定义下没有邻域ꎮ但是由于以郑州市区和洛阳市区等为代表的几个区域区县面积较小ꎬ分布密集ꎬ彼此重心距离较近ꎬ导致距离矩阵定义下所有区县的邻域总数比一阶车矩阵定义下的多ꎮ表2㊀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对MoranᶄsI的影响Tab.2㊀Influenceoftwospatialweightmatrices㊀㊀㊀㊀onMoranᶄsISpatialWeightMatrix有邻域的区县数邻域总数MoranᶄsIZscore一阶车矩阵(rook1)1588250.35979.378d=45km的空间距离矩阵1529940.37427.5732为了进一步从微观角度考察河南省各区县经济之间的空间分布状态和关联模式ꎬ使用d=45km的距离矩阵计算局部MoranᶄsIꎮLISA值是衡量相邻空间单元属性之间正相关和负相关的指标ꎬ实验计算并绘制得到LISA聚集性地图和LISA显著性地图(如图5所示)ꎬ进而明确河南省区县经济的聚集和统计显著程度ꎮ在图5中ꎬ仅有郑州市下辖的中原区㊁二七区㊁金水区㊁管城区㊁荥阳市㊁登封市和中牟县ꎬ以及郑州市周边的武陟县㊁巩义市㊁禹州市㊁建安区和尉氏县等区县形成 高-高 关联区域ꎬ说明郑州市和郑州周边的环形区域共同构成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最集中的中心地带ꎮ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ꎬ是河南的政治㊁经济和文化中心ꎬ郑州市区周边的荥阳市㊁登封市㊁中牟县㊁武陟县㊁巩义市㊁禹州市㊁建安区和尉氏县围绕郑州的核心城区呈环状分布ꎬ其经济发展受到郑州的辐射与带动ꎮ它们都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几个区县ꎬ并且相互邻接ꎬ形成了统计显著的 高-高 关联的正相关区域ꎮ惠济区㊁龙亭区和鼓楼区属于 低-高 关联区域ꎬ它们的GDP都低于全省各区县GDP平均值ꎬ且与市的中原区㊁金水区和中牟县等高GDP区县相邻ꎬ所以与周围邻域呈现统计显著的负相关ꎮ灵宝市㊁杞县㊁辉县市和安阳县的GDP均高于全省各区县GDP平均值ꎬ但是与它们相邻的区县都是GDP很低的区域ꎬ所以这4个县市是 高-低 关联区域ꎬ显著性水平p=0.05ꎮ鹤壁市所属的浚县和淇县ꎬ与新乡市所属的封丘县㊁延津县和卫辉市相互邻接ꎬ地处河南省东北部ꎬ属于 低-低 关联区域ꎬ它们的GDP都低于全省区县均值ꎬ在空间上表现为低值的聚集ꎮ图5㊀LISA聚类分析图和显著性分析图Fig.5㊀LISAclusteranalysisgraphandsignificance㊀㊀㊀㊀analysisgraph8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2.2㊀讨㊀论1)空间权重矩阵刻画了空间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和结构ꎬ空间权重矩阵不同ꎬ对同一的空间分布模式会得出不同的相关性结论ꎮ原因在于空间权重矩阵不同ꎬ则研究区中每个空间单元的邻域数量和邻域空间分布不同ꎮ在不同的空间邻域范围作用下ꎬ空间自相关分析会产生不同的结论ꎮ2)由于河南省所有区县都不存在只有仅仅一个点相邻的情况ꎬ所以车矩阵和皇后矩阵在实验中算法本质是一样的ꎬ都是通过共边条件来判定两区县是否相邻ꎮ实验结果显示ꎬ一阶车矩阵的MoranᶄsI值明显大于二阶车矩阵的MoranᶄsI值ꎬ一阶车矩阵比二阶车矩阵能更好地描述河南省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情况ꎮ即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发生在边界直接相邻的区域之间ꎬ空间效应从邻域不断向外辐射的现象不明显ꎮ3)在空间距离矩阵的定义下ꎬMoranᶄsI值陡然上升的距离阈值区间是20 40kmꎬ在此区间内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依赖的显著性也逐步提升ꎮ在该区间范围内ꎬ区域整体新增了624个空间邻域ꎬ对MoranᶄsI值的上升贡献较大ꎮ距离阈值40 50km区间新增空间邻域428个ꎬ但是MoranᶄsI值稳定在0.38附近ꎬ显著性水平也一直处于高位ꎮ即距离阈值从40km扩大到50km时ꎬ所增加的空间邻域对MoranᶄsI值影响不大ꎻ当距离阈值大于50km时ꎬMoranᶄsI值逐渐减小ꎬ显著程度降低ꎮ4)由图3和上文所述可知ꎬ当40km<d<50km时Mo ̄ranᶄsI值处于0.38附近的最高位ꎬ且显著程度最高ꎮ然而在距离矩阵中ꎬ只有阈值达到53km时才能保证每个区域都至少有一个空间邻域ꎮ根据计算结果ꎬ当40km<d<50km时ꎬ有3 10个区域没有邻域ꎮ因此ꎬ本实验中距离矩阵设定时ꎬ部分区域没有邻域比每个区域都有邻域计算得到的MoranᶄsI值要大ꎮ其原因在于ꎬ少数区县的面积较大ꎬ其重心距离与其他区域的重心距离较远ꎬ为了让它们也有相邻区域ꎬ设定的距离阈值d就会偏大ꎮ偏大的距离阈值d使大多数面积较小的区县具有过多的邻域ꎬ而这些多出来的邻域并不是真实的经济空间过程作用区域ꎬ从而影响计算分析结果ꎬ使整体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明显ꎮ3 结束语本文构建了基于邻接关系和空间距离两类空间权重矩阵ꎬ对河南省县域经济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ꎮ在一阶车矩阵和二阶车矩阵定义下ꎬ河南省县域经济都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ꎬ但是一阶车矩阵能更好地表达河南省县域经济真实的空间结构ꎮ距离矩阵中距离阈值d决定了每个空间单元的邻域数量和邻域空间分布ꎬ当40km<d<50km时可使MoranᶄsI值稳定在0.38附近的高位ꎬ同时p值小于0.01ꎬ此时ꎬ河南省县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ꎮ由郑州市以及围绕郑州的环形区域共同构成了河南省唯一的大面积高GDP值聚集区域ꎬ省会城市的经济外溢现象明显ꎬ豫东北的鹤壁市和新乡市为低GDP值聚集区域ꎮ参考文献:[1]㊀马洪超ꎬ李德仁.基于空间统计学的空间数据窗口大小的确定[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ꎬ2001ꎬ44(1):18-23.[2]㊀陈斐ꎬ杜道生.空间统计分析与GIS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ꎬ2002ꎬ45(4):391-396.[3]㊀马晓冬ꎬ马荣华ꎬ徐建刚.基于ESDA-GIS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J].地理学报ꎬ2004(6):1048-1057. [4]㊀李小文ꎬ曹春香ꎬ常超一.地理学第一定律与时空邻近度的提出[J].自然杂志ꎬ2007(2):69-71. [5]㊀杨振山ꎬ蔡建明.空间统计学进展及其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ꎬ2010ꎬ29(6):757-768. [6]㊀AnselinL.UnderthehoodIssuesinthespecificationandinterpretationofspatialregressionmodels[J].AgriculturalEconomicsꎬ2015ꎬ27(3):247-267.[7]㊀张可云ꎬ王裕瑾ꎬ王婧.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方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ꎬ2017(1):19-25.[8]㊀FloraxRJGMꎬReyS.TheImpactsofMisspecifiedSpatialInteractioninLinearRegressionModels[M].NewDirectionsinSpatialEconometrics.Heidelberg:SpringerBerlinꎬ1995.[9]㊀靳诚ꎬ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ꎬ2009ꎬ64(6):713-724.[10]㊀陈浩ꎬ邓祥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GIS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ꎬ2011ꎬ13(5):586-593. [11]㊀王全.基于ESDA的上海地区经济关联模式研究[J].测绘科学ꎬ2011ꎬ36(5):95-97.[12]㊀刘旭华ꎬ王劲峰.空间权重矩阵的生成方法分析与实验[J].地球信息科学ꎬ2002(2):38-44.[13]㊀麻清源ꎬ马金辉ꎬ张超ꎬ等.基于交通网络空间权重的区域经济空间相关分析 以甘肃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ꎬ2007(5):42-47.[14]㊀ChiGꎬZhuJ.SpatialRegressionModelsforDemographicAnalysis[J].PopulationResearch&PolicyReviewꎬ2008ꎬ27(1):17-42.[15]㊀CracoliciMFꎬCuffaroMꎬNijkampP.AspatialanalysisonItalianunemploymentdifferences[J].StatisticalMethods&Applicationsꎬ2009ꎬ18(2):275-291. [16]㊀刘峰ꎬ马金辉ꎬ宋艳华ꎬ等.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 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ꎬ2004(6):18-21.[17]㊀MoranPAP.TheInterpretationofStatisticalMaps[J].Jour ̄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ꎬ1948ꎬ10(2):243-251. [18]㊀AnselinL.LocalIndicatorsofSpatialAssociation LISA[J].GeographicalAnalysisꎬ1995ꎬ27(2):93-115. [19]㊀PingJLꎬGreenCJꎬZartmanREꎬetal.Exploringspatialdependenceofcottonyieldusingglobalandlocalautocorrelationstatistics[J].FieldCropsResearchꎬ2004ꎬ89(2-3):230-236.[编辑:刘莉鑫]94第1期张永树等:基于多种空间权重矩阵的区域经济空间自相关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化程度逐渐明显.选用经济总量加权系数的方法来测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并根据经济区位熵公式和相关区域的经济数据,来度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非常有意义.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本投入、技术和政策支持,以缩小我国各区域内经济差异,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8页(P48-54,112)【关键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增长;实证【作者】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系列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经济政策得以推行,这不仅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总体上有了飞速发展,而且也使国内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度推进,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即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化程度越来越趋于不平衡的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例如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上,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0倍之高,其中,东、西部地区的指标差距就达2.5倍。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这一差距又有了显著性的扩大。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会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该差异超出适度范围后,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宗教等问题[1]。
近年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云南省区域经济与游客数量研究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云南省区域经济与游客数量研究发表时间:2014-12-29T13:08:18.50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11月上旬供稿作者:柳笑盈罗志清[导读] 空间分析法揭示的结果具有直观明了的可视化效果,对深入研究空间聚集和分异现象及动态变化过程提供了有力帮助。
柳笑盈LIU Xiao-ying曰罗志清LUO Zhi-qing(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Faculty of Land Resource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93,China)摘要院选取云南省2008-2012 年各州市的GDP 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其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时空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并初步探索游客数量与区域经济间的时空关系。
Abstract: Selecting the GDP data of every cities of Yunnan from 2008 to 2012, this paper uses the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to study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he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tourists and regional economy.关键词院空间自相关;GDP;游客数量;云南省Key word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GDP;the number of tourists;Yunnan province中图分类号院F12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31-0152-031 研究背景地理学第一定律中提出,“空间实体总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距离较近实体间的关联表现得更为显著”[1]。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机理研究_张春梅
据 均 来 源 于 《中 国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核 算 历 史 资 料 (1952
-2004年)》和2005—2010年《中 国 统 计 年 鉴》所 提
供数据,其 中 海 南 省 和 重 庆 市 分 别 在 1978 年 和
1997 年 从 广 东 省 和 四 川 省 分 离 出 来 。
(二 )研 究 方 法
关 键 词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空 间 分 异 ;特 征 与 机 理 ;空 间 统 计 分 析 中 图 分 类 号 :O213.9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7-3116(2012)05-0030-06
一、引 言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 注,研究方法也 不 断 地 推 陈 出 新。 纵 观 以 往 的 定 量 研究方法,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两 类:一 类 是 传 统 统 计 分 析 ,另 一 类 是 空 间 统 计 分 析 。 不 同 的 研 究 方 法 ,视 角 不 同 ,结 论 也 不 尽 相 同 。
存在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散现象。指数值等于
基于区位熵方法的旅游产业集聚度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舒敏(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基于区位熵方法的旅游产业集聚度分析一、引言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产业发展必经的过程,是提升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始于19世纪韦伯的著作《工业区位论》。
国外学者率先将产业集聚理论运用到旅游研究领域,S Nordin 等(2003)研究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因素,认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与旅游产业集聚紧密相关[1]。
Kalnins 等(2001)通过研究发现旅游产业集聚有利于企业提高绩效[2]。
国内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从研究内容看,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旅游产业集聚概念、特点及形成机制研究。
冯卫红(2008)提出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是内外驱动力共同作用[3]。
赵华和于静(2016)基于研究数据测算分析了山西省旅游产业集聚度和经济效应[4]。
第二,旅游产业集聚测量、评价及分析。
学者多使用定量方法测算某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度,结合定性分析评价其集聚水平和发展现状。
如史文斌等(2007)使用AHP 法建立了旅游产业集群相关指标模型和评价体系[5]。
邓宏兵等(2007)使用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法探讨了中国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问题[6]。
曲景慧(2016)、谢露露等(2018)、邴振华等(2010)、晋秀龙等(2017)分别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产业基尼系数、钻石模型、区位熵方法进行产业集聚效应相关研究[7][8][9][10]。
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区域合作对长三角四省市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效应的研究,但较少关注区域内部旅游产业集聚度时空差异。
因此,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熵方法,测量安徽省旅游产业集聚度,同时对比分析长三角区域四省市旅游产业集聚差异,对安徽省内16个地市旅游产业集聚现状进行动态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区域概况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濒江近海,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自然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摘要:本文借助ArcGIS技术,结合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2000年以来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均旅游收入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2000年~2011年的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互动关联模式以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局部上则长期表现出高高相聚和低低相聚的两极分化格局;邻接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关联互动,使得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不断演变并出现新的空间格局。
关键词: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统计;空间自相关引言“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旅游业定位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途径和调整经济结构、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国旅游业因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受旅游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旅游业又面临着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挑战。
根据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理论,差距的存在客观上对旅游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区域差距的过度扩大将使得发达地区受欠发达地区的拖累,最终导致整体旅游经济水平的下降。
因此,研究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邻接地区关联模式以及格局演变成为区域旅游发展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陆林和余凤龙(2005)曾把关于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两类,一类从不同角度构建省域旅游业实力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实力;另一类则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分析我国旅游业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特征,探讨旅游区域差异的动因,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的对策。
近几年,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的旅游经济差异研究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盼盼,等,2011)。
在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测度指标方面,囿于研究区域的不同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的衡量指标有所差异,国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等是常用的指标。
陆林和余凤龙(2005)、叶护平和韦燕生(2005)以国际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指标研究了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和空间分布特征;程进和陆林(2010)以国内旅游收入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安徽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郝俊卿和曹明明(2009)、蔡业新(2009)采用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对陕西和吉林旅游经济差异做了个案研究;王凯等(2007)则提出以国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为基础构成的综合指数为衡量指标,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旅游产业基础的现实格局进行分析。
测度方法方面,现有研究成果多以传统统计指数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方面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程度做出统计描述,常用的统计指数为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陆林,余凤龙,2005;王凯,等,2007;郝俊卿,曹明明,2009;邹家红,王慧琴,2009)。
然而,变异系数无法对造成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为此,有研究者进一步采用基尼系数和锡尔指数(泰尔指数)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进行测算、分解和分析(叶护平,韦燕生,2005;陈智博,等,2008;陈晓,王丹,2009)。
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分解、σ趋同、俱乐部趋同和β趋同等方法也逐渐运用于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中。
唐晓云(2010)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以1993年~2009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正逐渐缩小,并认为当前区域差异处于良性水平。
汪德根和陈田(2011)使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分解方法,分析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和国内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显示,2000年~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东部地带省间差异明显。
针对入境旅游,Wang等(2011)利用σ趋同、俱乐部趋同和β趋同对1996年~2008年中国区域入境旅游经济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国人均入境旅游收入呈现收敛特征且东、中、西三大地区均呈现递增趋势,其中仅东部地区的入境旅游经济呈现俱乐部趋同现象。
上述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借鉴,但使用古典统计方法分析空间数据存在不足。
Anselin (1992)指出,空间依赖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或空间自相关性,即某位置上的数据与其他位置上的数据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二者由于受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影响,彼此之间可能不再相互独立,而是相关的。
的存在打破了大多数古典统计分析中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将古典统计方法应用于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时,通常不能获取这些数据的空间依赖性,会引起各种问题。
因此,上述研究成果忽略了空间因素,导致数值的地理分布信息无从得知,进而也无法解释区域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特性、关联模式及其空间格局演变规律。
空间统计则为空间和数值的有效结合提供了新思路,其核心就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计算机的普及和运算速度的提高,探索性的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技术也逐渐发展和完善,为实现空间分析提供了有效途径。
空间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被引入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中(徐建华,等,2005;张燕文,2006;黄飞飞,等,2009)。
近年来,也曾有研究基于此方法,利用2007年旅游经济数据,对我国省域旅游经济总体和局域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初步探索(宋慧林,马运来,2010)。
但研究所利用的数据仅有1年,无法反映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2000年以来由于空间互动关联作用所导致的空间特性和分布格局的演变。
本文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2000年~2011年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依赖程度、相互影响和关联模式以及空间集聚格局和演变进行分析。
一方面,弥补使用古典统计方法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根据结论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均衡、持续、健康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为了实现研究目的,较之于以往研究,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首先,利用空间统计的相关方法,将空间因素纳入区域旅游数据分析,以更好地反映区域之间旅游经济的互动、关联和集聚;其次,根据上文对旅游经济测度指标的述评,借鉴区域经济研究中多采用人均收入来衡量区域经济水平,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文选择人均旅游收入作为测量旅游经济水平的指标,剔除人口总量对旅游收入规模的影响,比使用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或者旅游收入等规模指标更能反映一个区域的实际旅游经济水平,又避免了单独使用国际旅游收入或国内旅游收入而产生的结论片面性问题;第三,本文在数据方面进行了价格因素剔除处理,使得测量结果更准确。
1研究数据来源和处理鉴于研究结论要与以往的研究成果做衔接和对比,本文研究区域指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简称“省(市/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此外,在保证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区域间可比性的基础上,本文选择2000年~2011年人均旅游收入作为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空间统计分析的样本数据。
原始的旅游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2012)和31个省(市/区)的统计公报(2001-2012)。
鉴于本文数据选择跨度长达12年,旅游产品和服务价格变化必会影响到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程度,因此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折算2000年~2011年间各地区的旅游收入数据以剔除价格变化的影响。
首先,从国家统计局获得我国31个省(市/区)2000年~2011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原始数据cti(均以上一年为基期),t代表年份,i代表省(市/区);然后,将2000年各省(市/区)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设为100(即c2000i=100),利用公式(1)计算出2001年~2011年各省(市/区)的以2000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ti,即调整后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Pti=P(t-1)i×(cti÷100)(1)其中,Pti和P(t-1)i分别为调整后的第i个省(市/区)在年份t和t-1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当t=2001时,P2000i=c2000i=100;cti为第i个省(市/区)的以上一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cti÷100)表示第i个省(市/区)在年份t时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在年份t-1时的增长率。
最后,用各省(市/区)每年旅游收入除以调整后的当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得到各省(市/区)剔除价格变化因素后的旅游收入,再除以相应的总人口获得各省(市/区)人均旅游收入数据。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ESDA),并采用简单二进制邻接矩阵即两个区域邻接,则权重矩阵的值为1,否则为0。
作为空间权重矩阵,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由于海南与大陆不邻接,本文采用徐建华等(2005)类似的处理方法,即基于海南和广东现实联系较密切,将海南和广东定为邻居关系,进而对空间权重矩阵做了微小处理。
2.1全局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通常又被称为全局空间相关性统计量,用于测量、考察变量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所表现出的空间分布形式,分析其是否存在聚集特性。
本文采用不易受偏离正态分布影响的Moran’s I 指数(Cliff,Ord,1981)。
其计算公式如下:I全局=n×∑ni=1∑nj≠iWij(xi-x―)(xj-x―)∑ni=1∑nj=1Wij×∑ni=1(xi-x―)2(2)其中,I全局为Moran指数,n为区域数量31,xi、xj分别表示旅游经济水平在空间地域单元i和j的观测值,x―表示旅游经济水平的平均值,(xi-x―)(xj-x―)则表示空间地域单元i和j的旅游经济水平观测值的相似性,Wij为空间地域单元i和j的位置权重矩阵。
Moran’s I的统计量指数在[-1,1]之间,通常利用对其标准化进行显著性检验。
当标准化Z值大于零且显著时,表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即相似的旅游经济水平观测值(高值和高值,低值和低值)趋于空间集聚;当Z值小于零且显著时,表明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即相似的旅游经济水平观测值趋于分散分布;当Z值为零时,旅游经济水平观测值呈现独立随机分布。
通过Z值的P值检验可以确定显著性水平。
如果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一般取0.05),则拒绝零假设H0(31个区域单元的旅游经济水平观测值之间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否则接受零假设。
P值可通过正态分布、随机分布或置换方法来获取。
2.2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测度观测值在整个研究区域的分布形式,但易忽略空间过程的潜在不稳定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