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西智力量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為藍本,予以移譯增刪編訂而成。 適用範圍:五歲至十五歲的人員皆可使用本量表。 測驗時間:
本量表係個別測驗,受試者的反應個別差異很大,各人 所需時間不一。惟一般而言,需時約為75分鐘至100分 鐘。
13
比西智力量表第五次修訂本 2-2
測驗內容:
新版斯比量表的內容分為四大領域,共十五個分測驗。四 領域為: 1. 語文推理:包括詞彙、理解、謬誤及語文關係四個分測 驗。 2. 數量推理:包括數量、數列及等式三個分測驗。 3. 抽象/視覺的推理:包括圖形分析、仿造仿繪、填圖及 摺紙剪紙四個分測驗。 4. 短期記憶:包括珠子記憶、語句記憶、數字記憶及物品 記憶四個分測驗。
智力的範圍 4-2
Masten等人(1995)的研究發現:早期階段 青少年的認知能力與三種領域功能相關:學 業成就、社會能力與品行(conduct)。後發 展期的認知能力除與前三項相關外,亦與浪 漫能力(romantic competence)和工作能力 相關。
10
智力的範圍 4-3
Felner等人(1995)研究近四百位來自美國主要 貧瘠農業區的青少年,發現家庭與社區均影響 青少年的學業成就表現。家長從事非技術性工 作的青少年與家長從事半技術性或專業技術性 職業的青少年相比較,其學校表現與學業成就 較差;而家長學歷均低於高中的青少年,其學 業成就與社會情緒調適都比高學歷家長之青少 年差。
6
何謂「智商」?2-1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是顯示個人智 力相對水準的指標,為個人心理年齡與其實足年齡 的比值,又稱比率智商。其計算公式如下:
心理年齡(MA) 智商(IQ) =
實足年齡(CA)
7
何謂「智商」?2-2
若心理年齡與實足年齡相同,表示智力和一般 人相當;心理年齡超過實足年齡,表示智力較 常人為高,反之則低。智商的觀念由德國心理 學家L. W. Stern首創,在1937年第二次修訂之斯 比量表首先採用。
8
智力的範圍 4-1
所有關於青少年不同智能的研究都呈現相當 一致的結果,對7至12年級的青少年所做的 研究發現,各年級都有相同的心理能力存在, 即(1)語言智力、(2)數字智力、(3)推理能力 及(4)空間能力(Fitzgerald, Nesselroade, Baltes, 。 1973)
9
2
青少年的認知如何量化?
讓認知數量化的重要方法,可以藉由標準 測驗工具(智力測驗),例如:斯比測驗 (Stanford-Binet test)或魏氏兒童智力量表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WISC)來測得。
3
何謂「智力」?2-1
「智力」(intelligence)一詞,歷來界說不一;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解釋有:
14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IV)
修訂日期:2008年2月 適用對象:6歲至16歲11月 施測方式:個別施測,約60-90分鐘 計分方式:人工計分,後續分數轉換工作可以用人工或
以電腦搭配分數處理輔助軟體協助處理。 施測內容:
1. 語文量表:包含類同、記憶廣度、詞彙、數-字系列、 理解、常識*、算術* 2. 作業量表:包含圖形設計、圖畫概念、符號替代、矩 陣推理、符號尋找、圖畫補充*、刪除動物*
5
智力測驗
指一類用以衡鑑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化測量工具。 法國心理學家A. Binet與T. Simon於1905年首先編 成第一個智力測驗,稱為比西量表。後經數度修 訂,而以美國Stanford University修訂的斯比量表 最為完善。20世紀三○年代以後,智力測驗的編 製趨向於多元分析形式的發展,此類性質的測驗, 以美國D. Wechsler所編的魏氏兒童智力量表 (1949)、魏氏成人智力量表(1955)、魏氏學 前智力量表(1963)等最為著名。
【註】加 * 者屬於替代測驗
15
學業成就:多樣性與脈絡 9-1
Fuligni與Stevenson(1995)的研究發現:臺灣 青少年比美國青少年使用較多的時間在課業上 (如:參加學校課後輔導班),雖然日本與美 國青少年對於花時間讀書或參加放學後的輔導 並無差異,但日本青少年卻比美國青少年花較 多時間在學校,美國青少年則花較多時間與團 體中其他同伴一起工作或參加社交活動。
16
學業成就:多樣性與脈絡 9-2
Chen與Stevenson(1995)的研究發現:亞裔美國 人數學成績較歐裔美國人高,但卻比臺灣與日本 青少年低。亞裔美國人與東亞青少年的家庭與同 儕因素均與其學業成就有關。數學成績較高者, 其家長與同儕均有較高的成績要求標準,對於學 業上的努力與成就表現均持較積極的態度。成績 較高的青少年,其學校課業較少受工作或其他非 正式同儕活動影響而分散其專注力。
11
智力的範圍 4-4
青少年的認知量化研究強調青少年多元認知 的發展,而社會功能和社會脈絡對青少年認 知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學業與社會方面的成 究均是認知發展的重要部分。
12
比西智力量表第五次修訂本 2-1
修訂者: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出版日期:1991 測驗功能:本量表旨在測量受試者的普通能力。 測驗來源:國內的修訂本係以美國1986年新版斯比量表
1. 指個體表現在推論、想像、領悟、判斷以及生活適 應等多方面的能力。
2. 指個體表現在學習、抽象思考以及處理新情境三方 面的能力。
3. 指個體在行為上所表現的綜合性的普通能力。 4. 指個體在實施智力測驗後所測量到的能力。
4
何謂「智力」?2-2
5. 個體本其自身之遺傳條件,在其生活環境中與人、 事、物接觸而生交互作用時,其所表現出善用以往 經驗,隨時吸收新知,因時因地適應變局,迅速見 及困難之關鍵,並經思考、推理、判斷以解決問題 的綜合性能力,謂之智力。
青少年認知發展導論
0
Baidu Nhomakorabea少年階段的認知如何改變?
-「量」與「質」的變化-
1. 青少年對於有關他們的世界知道更多。其知道 多少,可透過數學、閱讀或空間推理測驗(智 力測驗)所呈現的數字(分數),反應出青少 年知識的多寡。
2. 青少年認知發展也產生質的改變,不再侷限於 具體思考,而開始進行抽象思考。
1
青少年認知的量化研究
本量表係個別測驗,受試者的反應個別差異很大,各人 所需時間不一。惟一般而言,需時約為75分鐘至100分 鐘。
13
比西智力量表第五次修訂本 2-2
測驗內容:
新版斯比量表的內容分為四大領域,共十五個分測驗。四 領域為: 1. 語文推理:包括詞彙、理解、謬誤及語文關係四個分測 驗。 2. 數量推理:包括數量、數列及等式三個分測驗。 3. 抽象/視覺的推理:包括圖形分析、仿造仿繪、填圖及 摺紙剪紙四個分測驗。 4. 短期記憶:包括珠子記憶、語句記憶、數字記憶及物品 記憶四個分測驗。
智力的範圍 4-2
Masten等人(1995)的研究發現:早期階段 青少年的認知能力與三種領域功能相關:學 業成就、社會能力與品行(conduct)。後發 展期的認知能力除與前三項相關外,亦與浪 漫能力(romantic competence)和工作能力 相關。
10
智力的範圍 4-3
Felner等人(1995)研究近四百位來自美國主要 貧瘠農業區的青少年,發現家庭與社區均影響 青少年的學業成就表現。家長從事非技術性工 作的青少年與家長從事半技術性或專業技術性 職業的青少年相比較,其學校表現與學業成就 較差;而家長學歷均低於高中的青少年,其學 業成就與社會情緒調適都比高學歷家長之青少 年差。
6
何謂「智商」?2-1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是顯示個人智 力相對水準的指標,為個人心理年齡與其實足年齡 的比值,又稱比率智商。其計算公式如下:
心理年齡(MA) 智商(IQ) =
實足年齡(CA)
7
何謂「智商」?2-2
若心理年齡與實足年齡相同,表示智力和一般 人相當;心理年齡超過實足年齡,表示智力較 常人為高,反之則低。智商的觀念由德國心理 學家L. W. Stern首創,在1937年第二次修訂之斯 比量表首先採用。
8
智力的範圍 4-1
所有關於青少年不同智能的研究都呈現相當 一致的結果,對7至12年級的青少年所做的 研究發現,各年級都有相同的心理能力存在, 即(1)語言智力、(2)數字智力、(3)推理能力 及(4)空間能力(Fitzgerald, Nesselroade, Baltes, 。 1973)
9
2
青少年的認知如何量化?
讓認知數量化的重要方法,可以藉由標準 測驗工具(智力測驗),例如:斯比測驗 (Stanford-Binet test)或魏氏兒童智力量表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WISC)來測得。
3
何謂「智力」?2-1
「智力」(intelligence)一詞,歷來界說不一;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解釋有:
14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IV)
修訂日期:2008年2月 適用對象:6歲至16歲11月 施測方式:個別施測,約60-90分鐘 計分方式:人工計分,後續分數轉換工作可以用人工或
以電腦搭配分數處理輔助軟體協助處理。 施測內容:
1. 語文量表:包含類同、記憶廣度、詞彙、數-字系列、 理解、常識*、算術* 2. 作業量表:包含圖形設計、圖畫概念、符號替代、矩 陣推理、符號尋找、圖畫補充*、刪除動物*
5
智力測驗
指一類用以衡鑑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化測量工具。 法國心理學家A. Binet與T. Simon於1905年首先編 成第一個智力測驗,稱為比西量表。後經數度修 訂,而以美國Stanford University修訂的斯比量表 最為完善。20世紀三○年代以後,智力測驗的編 製趨向於多元分析形式的發展,此類性質的測驗, 以美國D. Wechsler所編的魏氏兒童智力量表 (1949)、魏氏成人智力量表(1955)、魏氏學 前智力量表(1963)等最為著名。
【註】加 * 者屬於替代測驗
15
學業成就:多樣性與脈絡 9-1
Fuligni與Stevenson(1995)的研究發現:臺灣 青少年比美國青少年使用較多的時間在課業上 (如:參加學校課後輔導班),雖然日本與美 國青少年對於花時間讀書或參加放學後的輔導 並無差異,但日本青少年卻比美國青少年花較 多時間在學校,美國青少年則花較多時間與團 體中其他同伴一起工作或參加社交活動。
16
學業成就:多樣性與脈絡 9-2
Chen與Stevenson(1995)的研究發現:亞裔美國 人數學成績較歐裔美國人高,但卻比臺灣與日本 青少年低。亞裔美國人與東亞青少年的家庭與同 儕因素均與其學業成就有關。數學成績較高者, 其家長與同儕均有較高的成績要求標準,對於學 業上的努力與成就表現均持較積極的態度。成績 較高的青少年,其學校課業較少受工作或其他非 正式同儕活動影響而分散其專注力。
11
智力的範圍 4-4
青少年的認知量化研究強調青少年多元認知 的發展,而社會功能和社會脈絡對青少年認 知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學業與社會方面的成 究均是認知發展的重要部分。
12
比西智力量表第五次修訂本 2-1
修訂者: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出版日期:1991 測驗功能:本量表旨在測量受試者的普通能力。 測驗來源:國內的修訂本係以美國1986年新版斯比量表
1. 指個體表現在推論、想像、領悟、判斷以及生活適 應等多方面的能力。
2. 指個體表現在學習、抽象思考以及處理新情境三方 面的能力。
3. 指個體在行為上所表現的綜合性的普通能力。 4. 指個體在實施智力測驗後所測量到的能力。
4
何謂「智力」?2-2
5. 個體本其自身之遺傳條件,在其生活環境中與人、 事、物接觸而生交互作用時,其所表現出善用以往 經驗,隨時吸收新知,因時因地適應變局,迅速見 及困難之關鍵,並經思考、推理、判斷以解決問題 的綜合性能力,謂之智力。
青少年認知發展導論
0
Baidu Nhomakorabea少年階段的認知如何改變?
-「量」與「質」的變化-
1. 青少年對於有關他們的世界知道更多。其知道 多少,可透過數學、閱讀或空間推理測驗(智 力測驗)所呈現的數字(分數),反應出青少 年知識的多寡。
2. 青少年認知發展也產生質的改變,不再侷限於 具體思考,而開始進行抽象思考。
1
青少年認知的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