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级语文教学衔接问答

三四年级语文教学衔接问答
三四年级语文教学衔接问答

三四年级语文教学衔接问答

问题一:面对三年级升四年级课文的篇幅增长,教学的时间短的状况,如何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呢?

随着课文篇幅增长,出现的生字和新词可通过课前预习来扫除字词障碍,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可保留对字词的理解,同时把他们放到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对于这篇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句式进行预习理解,例如找出文中的反问句,比喻句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等。当然预习中也需要有拓展的内容,例如与相关的材料的收集,解读课文内容进行写段小练笔。每单元精心设计两篇课文进行预习,在预习中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同时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预习作业中也可设计星号的题目,让学生选择答题,即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孩子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除了通过预习作业外我们还可以在每单元结束后归纳和概括出本单元中出现的知识点以及归纳一些词语让学生进行积累。例如:本单元中出现的反问句的修改,比喻句的仿写,以及一词多义的练习等。每单元的知识点梳理不仅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同时也在联系中反映出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即使帮助他

们进行改正。四年级学生要开始写钢笔字,每周要在写字课上对学生进行写字辅导,从正确的握笔姿势到一些难写的字的字体分析都要在课堂中进行强调。

问题二:以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经验,你们觉得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年级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

1.重视语文课中的读。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四年级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

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四年级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对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教材中都采用了启发式,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有的是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教师教学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

4.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可以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有的可以引

向课外进行观察,有的可以安排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还有的可以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

问题三:一堂35分钟的课,要学完一篇课文,又要进行朗读训练,又要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句子的含义,了解的写作特点,体会蕴含的道理……要抓的东西实在太多,教学时间总

嫌不够。怎么处理这种局面?

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确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到了中高年级,篇目篇幅较长,容量大,但现实是课时数没有增加,因此我们只得占用其他课的时间,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总担心哪些内容没有讲到,学生学得不扎实,时间便越发不够用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够很好得落实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发现要落实好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打破平时一成不变的教学顺序,改变了以往对每一课平均使力的做法,转而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重新布局、调整。

如第七册教材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我们发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提示,详细复述课文。”我们觉得复述没什么好教的。但复述又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这个本领,那他在口语发展这方面必定有所缺损。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我们紧扣目标来设计整个单元的教学。我们把故事性强、线索清晰的《赤壁之战》和《武

松打虎》作为精读课,因为这两堂课有提纲和线索的直接呈示,用来指导学生复述,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使学生能较快掌握复述的基本方法。而其他课文则根据课文特点来确定不同侧重点来落实教学目标。整个教学的过程,在单元目标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由扶到放,由说到写,循序渐进。而且每堂课各有侧重,师生活动清楚,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全面的锻炼,语言实践性很强。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了解一个有名的故事,而是在单元系列课文的学习中,能系统地得到训练,培养了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了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

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让我们知道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意识更强了。一篇课文,能挖掘的知识点、训练点很多,孤立的教学使我们越教越茫然。因此只有站在教材的高度,提炼与梳理,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练点,而我们的教学也才能更有针对性。其次,我们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运用教材的能力。最后,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启迪,化被动为主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问题四:在帮助学生从写段过渡到写篇的过程中有哪些好经验?

学生见作文头疼,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素材的积累。我们可以帮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平时要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把耳闻目睹,亲身经历,亲身感

受的大事小事都记录下来,成为作文的写作题材。还可以让学生背诵好段,有阶段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在指导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课内作文,由扶到放

三年级的作文草稿,我们都是逐字逐句地帮助他们修改,毕竟学生刚开始起步作文,不懂得如何叫作清楚、具体,而从四年级开始,我们就从“扶”转换到“放”,往往在每本草稿本上提出修改意见和补充建议,学生在明白老师的意图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大面积地修改和补充。从三年级到四年级,从“扶”到“放”,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逐渐提高。

2

读写结合,随文练笔

这是学生写作训练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想象;可以抓住课文的中心,让学生发表感想;可以以典型段落和课文作为范例,让学生模仿写作。这些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重视点评,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我们除了批改点评学生的习作外,还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挤出时间来当堂点评学生的习作。要尽量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及时纠正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还要教会

学生自己评价作文的能力,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彼此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