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测量气温》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测量气温》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量气温》这一节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重要课程。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气温的概念,学会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的测量,并能够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记录和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他们对于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但是,他们对于气温的概念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计量单位。
2.让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的测量,并能够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记录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的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温度计、记录表格等教学用品。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是怎么测量出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呈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的测量,每组选一个代表来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当的地方。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气温的测量方法,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气温测量的实践作业,观察家里或学校的气温变化,并记录下来。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每课教案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二)千米的认识1.例4(千米的认识)2.例5(单位的换算)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3.例9及“做一做”(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 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单元围绕《测量整理和复习》这一主题,深化学生对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测量概念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复习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的单位换算;- 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和体积;- 分析和解决与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对所学测量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熟练掌握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的单位换算;2.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准确测量;3. 应用测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 对所学测量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和整理。
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单位换算的灵活运用和实际测量操作中误差的控制。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并在实际操作中注意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工具:尺子、天平、量筒、计算器等;- 学具:学生自备的尺子、天平等;- 教学辅助材料:练习册、工作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实例,引出测量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回顾:简要回顾已学的测量知识,如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的单位及换算。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活动,如测量书本的长度、重量等,并记录数据。
4. 问题解决: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测量知识进行解决。
5. 知识整理:指导学生如何对所学测量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单位换算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包括以下部分:- 本单元关键词:测量、单位换算、实际操作;- 单位换算的公式和示例;- 实际测量操作的注意事项;- 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包括:- 完成练习册上与测量相关的习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测量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总结本单元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或建议。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数学是⼈们认识⾃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具。
它是⼀门古⽼⽽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的应⽤越来越⼴泛,作⽤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活中,量⽐较短的物品,可以⽤毫⽶(mm)、厘⽶(cm)、分⽶(dm)做单位。
量⽐较长的物体,常⽤⽶(m)做单位。
量⽐较长的路程⼀般⽤千⽶(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2圈半是1000⽶。
3、1枚1分的硬币、尺⼦、磁卡、⼩纽扣、钥匙、⾝份证的厚度⼤约是1毫⽶。
4、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较精确时,可以⽤毫⽶作单位。
5、1厘⽶中间的每⼀⼩格的长度是1毫⽶。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到质量单位。
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克”作单位;称⼀般物品的质量,常⽤“千克”作单位;表⽰⼤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般⽤“吨”作单位。
8、常⽤长度单位:⽶、分⽶、厘⽶、毫⽶、千⽶。
9、长度单位:⽶、分⽶、厘⽶、毫⽶,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10分⽶,1分⽶=10厘⽶,1厘⽶=10毫⽶ 1⽶=100厘⽶ 1千⽶(公⾥)=1000⽶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篇⼆】⼩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在⼆年级,学⽣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和“⽶”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个阶段;在本单元,学⽣将要进⼀步学习长度单位“毫⽶”“分⽶”和“千⽶”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阶段,为后续学习⾯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对常⽤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3 测量气温》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3 测量气温》教学设计2.观察以下两张图片,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3.想一想,每个人的感受常常不一样,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呢?们能说一说今天的气温是多少?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吗?(ppt出示太阳的图片)。
2.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两张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吗?(ppt出示冬夏两张不同的图片)。
3.看样子气温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测量气温”(板书)那我们应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气温呢?如何来测量呢?活动意图说明:挖掘学生对天气、气温的认知前科学概念,激发学习兴趣,揭示课题。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1.说一说,如何使用气温计和读数?2.小组讨论,在使用气温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完成下列填空。
(1)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2)悬挂在___________中。
(3)保持___________。
(4)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___________。
(5)示数___________后再读取。
3.想一想,我们在使用气温计时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教师活动21.出示气温计,提问: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使用的气温计,你还记得如何使用和读数吗?(全班交流)2.那你们觉得我们在使用气温计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3.ppt出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并就一些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注意事项的缘由。
使用方法:(1)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畅通的地方。
(2)悬挂在空气中。
(3)保持干燥。
(4)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
(5)示数稳定后再读取。
4.总结并明确外出测量的要求:(1)在老师指定的地点测量气温;学生活动31.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么来研究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情况?2.请观察某一小组完成的教室外某一处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表,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3. 请同根据该组同学的数据,绘制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说说你的发现4..请你使用气温计到室外指定地点按照要求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并完成以下记录。
3.测量 整理和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测量整理和复习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测量在本套教科书中处于测量教学的第二阶段理解测量。
在对"毫米"“分米”“干米”“吨”的介绍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感受,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建立相关观念,突破难点:在推理中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知道单位之间的关系。
最后列表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阶段。
学生已有这样的基础认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回顾旧知识,让学生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对新知识的实际感知中,体会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测量的意义。
学生在学习之前有能力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寻找一定长度或质量的生活实例的任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增强。
本单元的内容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在操作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1. 梳理本单元知识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分层次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练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3.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能灵活的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呀,它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心得理解与体会。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三单元所学过得内容,这个单元我们学过什么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质量单位、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可能答不上来,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在长度单位里我们现在知道哪些单位了?可以试着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依次说出来预设: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教师根据生说的进行板书)。
第三单元《测量-毫米的认识》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毫米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毫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测量-毫米的认识》这一节课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毫米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从教学过程来看,有几个方面值得我思考。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毫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使用直尺和毫米刻度,测量指定物品的长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和触摸实际物品,让学生感受毫米的长度,如比较1毫米的厚度和一根头发丝的直径。
(2)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具体测量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测量方法、读数等环节产生疑问。
突破方法:教师示范测量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强调测量时要紧贴物体,读数时要准确到毫米。
(3)长度单位换算的运用: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可能会混淆换算关系,导致计算错误。
2.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其能够将毫米单位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形成直观的认识。
3.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运用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让学生在面对长度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4.增强数学思维:在毫米的认识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5.培养合作意识: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教案课程名称: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理解并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方式,发现数学规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活动,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时、分、秒1.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会读取钟表,并能根据钟表上的时间进行简单的计算。
3. 掌握时间的基本换算,如分钟换算成小时,秒换算成分钟等。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等。
3. 理解加减法的基本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第三单元:测量1. 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学会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能准确记录测量结果。
3. 掌握测量基本方法,如对折、拼接等。
第四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 认识角的概念,理解角的分类,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2. 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3. 掌握角的基本性质,如角的和差、角的平分线等。
第五单元:表内乘法1. 学会乘法的基本运算,理解乘法的意义。
2. 掌握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3. 学会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物品、计算面积等。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1.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准确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 学会运用观察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图形拼贴、找不同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游戏、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测量》(通用)
05
教学评价与反思
评价方法
观察法
测试法
作品评价法
口头反馈法
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 ,评估他们对测量概念的理解 和应用。观察重点包括幼儿是 否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是否 能准确测量物品的长度、高度 和重量等。
设计一些与测量相关的测试题 ,评估幼儿对测量知识的掌握 程度。测试题型可以包括选择 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03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
难点一
理解测量的概念及单位。
难点二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难点三
将测量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重点
重点一
掌握常见的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 法。
重点二
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并记录结果。
重点三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
解决办法
01
02
03
解决办法一
通过实物演示和讲解,帮 助幼儿理解测量的概念及 单位。
要求与注意事项
保证安全
在孩子进行测量活动时,家长需提醒 孩子注意安全,避免使用过于尖锐或 危险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
鼓励自主探索
鼓励孩子自主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耐心和准确性
在孩子进行测量时,家长需引导孩子 耐心细致地进行测量,并尽量保证测 量的准确性。
及时反馈
家长应及时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和鼓 励,增强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 信心。
06
课后作业与要求
作业布置
布置测量任务
观察与记录
请家长协助孩子在家中选择一个物体 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并准备与 同伴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观察身边的 物体长度、高度等,并尝试使用不同 的测量工具进行比较和记录。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
单元主备人:
环节二:自主探究
1、学习例5
学生尝试自主完成。
2、自学例6
学生尝试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估测方法。
3、汇报交流
状状从家出发去超市,怎样走比较近?从状状家到动物园,最少要走多少米?
6.板书设计
环节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填一填。
2、认识质量单位“吨”。
3、探究1吨和千克的关系。
1吨=1000千克
4、交流分享:说一说对吨的认识。
5、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6、自学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7、汇报交流。
题。
环节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P34“练习七”第5题。
2、完成练习:吨、千克和克一块跑到小朋友的日记里了,所用的单位名称合适吗?
当一次小老师,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出一道单位换算的题。
6.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答:派车方案①和④都可以恰好把煤运完。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
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千米的认识(共计2课时)第一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师讲解:用五只手指分别代表学过的米和米分开的最远,他们之间的进率是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如果间隔一个单位,100.师:看完图后,你能想到什么?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3、吨的认识(共计2课时)第一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探究师:要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2、探索方法。
师: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为了更好的观察,我们可以利用列表法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
列表如下: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1 4次 0次 8吨√2 3次 1次 9吨3 2次 2次 10吨4 1次 2次 8吨√5 0次 3次 9吨师:你们看,这样可以一眼就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师: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生: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师:那我们再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生自我探究。
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测量(教案)
第3单元测量(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知识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及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策略1.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还要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测活动。
但估测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的方法进行指导。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用熟悉物体做参照物的方法和测量较长距离时可运用分解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1/ 1。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主题:测量
年级:小学三年级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测量,能够用正确的单位测量长度、重量和容量。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测量?
2. 长度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3. 重量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4. 容量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物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测量。
2. 探究:让学生分别用尺子、天平、容器等工具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重量和容量,并讨论出最合适的单位。
3. 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或游戏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巩固常用单位的换算。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并提出疑问。
活动设计:
1. 实地测量:带领学生到校园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树木、操场等。
2. 实验测量:让学生在实验室使用天平测量不同重量的物品。
3. 容量比较: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理解容量的概念。
板书设计:
测量
- 长度
- 重量
- 容量
评估方式: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测量单位和换算的理解程度
资源准备:
1. 尺子、天平、容器等测量工具
2. 不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物品
3. 练习题、游戏和实验材料
备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案内容和活动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培养学生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测量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2. 测量工具:尺子、卷尺、软尺等3. 测量方法:直尺测量、卷尺测量、软尺测量等4. 实际测量:测量教室的长、宽、高;测量书本的长、宽;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5. 数据处理:求平均值、比较大小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测量操作,并能够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软尺、教室模型、书本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尺子、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长度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长度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演示:教师示范使用尺子、卷尺、软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测量方法。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教室的长、宽、高;测量书本的长、宽;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方法,让学生明白测量的重要性。
6. 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并记录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和分析。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测量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以及利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学习,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增加了运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知识点,更好的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同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选择恰当的单位,会运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22页的内容。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课件、刻度尺、数学课本、1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师:同学们,还记得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吗?请同学们用手势来表示。
生用手势比划。
师:同学们都做得不错,那你们知道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吗?可以动手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交流测量结果。
师:同学们可以发现测量结果不一定是整厘米数,为了让测量更精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1.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师:你知道1毫米是多长吗?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一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千米的认识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教案新人教版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小组沟通。
(4)进行小组评议。
(5)引导学生驾驭单位换算的方法。
其次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课后
反思
教研组看法
教育处看法
经验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体会问题产生的必要性。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动身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使学生人人都能参加、人人都有收获。
培育学生归纳概括及语言表达实力,提高学生相识。
板书
设计
千米的相识
1千米=1000米
50米大约有多少步?
100米大约有多少步?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课题名称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育学生敏捷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实力。
教学重点:米与Leabharlann 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正确换算。
教具、学具打算:
复习,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挚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许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挚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动身,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榆树市第二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3课时练习课(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时练习课(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材第24~25页的内容。
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让学生参与长度单位间关系的整理过程,在探讨交流中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课件。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师:用手势比划这些长度单位约有多长?师:你能将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师:同学们都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1.你会找吗?你能从尺上找到15毫米吗?38毫米呢?让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5毫米和38毫米。
2.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5题。
3.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6、7题。
4.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8、9、10题。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练习的过程也是知识梳理的过程,边练边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并学会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说课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将从三个大的板块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巩固图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得出求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算法。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 第三单元 测量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 《测量气温》教案
教科版三上第三单元第3课《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测量是很关键的一步。
如果测量方法不对,那么测量结果肯定是比如气温计放置的位置或时间不对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描述一下气温的变化。
从图中我们能发现每天教室外气温的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清晨和傍晚的气温较低,中午和下午的气温较高。
不考虑寒潮或者暖流的影响,气温的变化主要受日照的影响。
9点以后温度上升较快,如果是多云或者阴天,则气温上升较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还学会了一些测量方法。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接触得比较多:我们在超市看到各种食品的包装袋上就标注着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如一包方便面100克,一袋饺子1千克,一袋面25千克等;我们所用的直尺就以厘米作单位,周围的建筑物一般都以米作单位,如广场上的罗马柱高19. 56米、教学楼大约高10米等。
然而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学生接触得就比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
教材分析:“测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实践性比较强。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贡量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知道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数学思考: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一些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单位或质量单位。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吨和千克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7课时1. 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2.千米的认识……………………………………3课时3.吨的认识………………………………………2课时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进行毫米和厘米间的换算↓↓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
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2.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①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
②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③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①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2.感知毫米。
(1)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
师: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学生发言。
师总结: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大家用手比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哪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3毫米呢?5毫米呢?13毫米呢?同桌间指一指。
小结: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3.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2)师: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在刚才的观察和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
【巩固应用】1.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
2.画一条比3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床长2()桌子高10()从家到学校500() 橡皮长30()文具盒厚4() 6层楼房高20()【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10毫米=1厘米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2、例3【教材分析】教材安排了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教学“分米的认识”时,不再安排学生去测量课桌有多长,而是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然后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对厘米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很容易建立对分米的表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注意交流思考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借助直尺的长度,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认识分米,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一共有哪些?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或手势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一只长颈鹿高约2()一只小花猫高约40()一头大灰狼长约8()生: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一个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时,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探究新知】1.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
然后四人一小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它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
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2.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通过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
(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3.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6题。
【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米分米厘米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0厘米=(1)分米10分米=1米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1)【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例4【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说明1千米有多长,并用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自然地引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接着通过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学情分析】千米不像前面所学的其他单位长度可以看得见,比划得出来,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课件、情境图等。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师:如果要测量武汉到北京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师:武汉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
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1)) 【探究新知】1.认识千米。
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出下面的问题:图中场景同学们肯定不会陌生,但是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师: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也可以用“km”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