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形态观察

合集下载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和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材料•高倍显微镜•目镜•细菌样本实验步骤步骤一:样本制备1.取一支细菌样本,并将其放置在玻璃片上。

2.用一根铁丝将细菌样本均匀涂抹在玻璃片上,确保细菌分布均匀。

步骤二:显微镜调整1.将玻璃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

2.将目镜放置在载物台下方的物镜孔上。

3.调整目镜的位置,使其与细菌样本对齐。

步骤三:观察细菌形态结构1.通过显微镜的调焦轮,将细菌样本的图像调至清晰可见。

2.通过调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使细菌图像适合观察。

3.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包括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等。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发现细菌样本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将细菌分为以下几类:球菌球菌是一类呈球形的细菌,它们通常单独存在或呈链状排列。

球菌的直径通常在1至5微米之间。

杆菌杆菌是一类呈棒状的细菌,它们的形状类似于一根细长的棒子。

杆菌的长度通常在2至10微米之间。

弯曲菌弯曲菌是一类形状呈弯曲或螺旋形的细菌。

它们通常具有较长的形态,长度可达20微米以上。

其他形态结构除了上述常见的形态结构外,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其他形态结构的细菌,如分枝菌和纤维菌等。

这些细菌的形态结构多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类。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和描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样本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如球菌、杆菌、弯曲菌等。

这些观察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细菌的特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的形态结构不仅与其功能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还对细菌的分类和鉴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微观世界中最小生物的奥秘。

参考文献[1] 张三. 细菌形态结构与分类鉴定研究. 生物科学前沿, 20XX(XX): XX-XX.。

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实验五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实验五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观察细菌、酵母菌、霉菌三大类微生物具体菌落的形态特征。

(2)总结三类微生物菌落的一般特征并能识别。

(特征描述:形状、大小、颜色、边缘、隆起、光泽、质地等。

)2、实验内容或原理菌落:单个菌体在固体平面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

区分和识别各类微生物可从菌落形态(群体形态)和细胞形态(个体形态)两方面进行,菌落形态是无数细胞形态的集中反映,因此每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一定的菌落特征,可通过这些特征差异区分和识别。

特征描述:形状、大小、颜色、边缘、隆起、光泽、质地等。

细菌菌落特征:凝胶状、表面较光滑、湿润、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易挑取,正反颜色一致。

酵母菌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 :比细菌大而厚,不透明,表面光滑、湿润、粘稠,易用针挑起。

多呈乳白色,少数呈红色。

霉菌的菌落特征:比细菌菌落大,由菌丝组成疏松的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的无固定大小,延至整个培养基中,产色素,使菌落显色。

3、需用的仪器和试剂(1)培养基:PDA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YEPD 培养基(2)菌落观察:(a)霉菌:黑曲霉、黑根霉、青霉、犁头霉、毛霉(b)酵母菌:酿酒酵母菌(c)细菌:大肠杆菌4、实验步骤1.细菌菌落形态观察包括:菌落大小、颜色、形状(圆形、不规则、假根形)、边缘(整齐光滑、叶状、波浪状、锯齿状、丝状)、隆起(扁平、低凸起、高凸起)、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光泽(金属光泽、油脂性光泽)、质地(油脂状、膜状、粘稠状)、表面状态(光滑、褶皱、颗粒状、龟裂状)等。

2.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与细菌相似,呈圆形,湿润有粘性,不透明,表面光滑,有油脂光泽。

多数为白色或乳白色,少数为红色,培养时间长了,颜色会变暗。

与培养基结合不紧,易被挑起。

质地粘稠,边缘皱褶状。

3.霉菌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菌丝粗而长,形成菌落疏松,菌丝有绒毛状、棉絮状、蜘蛛网状,菌落很大是细菌的几十倍,表面蔓延,有多种颜色,菌落正反面颜色多有不同。

实验 4 细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 4 细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 4 细菌形态的观察◎<目的要求>◎<基本原理>◎<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思考题>◎<返回主页>※<目的要求>1 巩固显微镜低、高倍镜的使用,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2 掌握细菌形态的观察的基本方法,了解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

5※<基本原理>一般显微镜有几个放大倍数不同的物镜,例如4×、10×为低倍物镜,40×为高倍物镜,这类物镜与标本之间不需要加任何液体介质进行观察的称为干燥物镜;而100×的称为油浸物镜,使用时需在标本和物镜之间加入折射率大于1的液体,如香柏油(折射率为1.515)作为介质,才能符合该物镜数值孔径(N•A=nsinα/2,式中的n即为介质的折射率,可见其与数值孔径正比例关系;α为镜口角)本身对介质折射率的需求。

而数值孔径又与显微镜的分辩率成正比例关系,即数值孔径越大,公式d=0.61λ/N.A (d为分辨距离,单位nm;λ为照明光波长,单位nm;N.A为数值孔径)中的d越小,分辩率则越高。

细菌的形态一般有三种主要类型,即球菌、杆菌、螺旋菌。

5※<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生物显微镜,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haemolyticus、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sp.、螺菌Spirillumsp.、浮游球衣菌Sphaerotilus natan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 、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acetobutylicum 、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等染色装片,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5※<实验步骤>一、油镜的使用方法1 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标本枯草芽孢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概况。

细菌形态学观察实训报告

细菌形态学观察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1. 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2. 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3. 熟悉细菌染色及观察技巧;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训内容1. 细菌染色与制片;2. 细菌形态观察;3. 细菌染色及形态学分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细菌培养物、香柏油、乙醇乙醚或二甲苯、擦镜纸、石炭酸复红染色液、革兰氏染色液、荚膜染色液、鞭毛染色液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擦镜纸、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细菌染色与制片(1)涂片:取少量细菌培养物,滴于载玻片中央,用接种环均匀涂抹;(2)干燥:将涂有细菌的培养玻片置于空气中自然干燥;(3)固定:用火焰将玻片边缘烧灼,使细菌固定;(4)染色: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染色液,如革兰氏染色液,进行染色;(5)水洗:用蒸馏水冲洗玻片,去除多余染色液;(6)干燥:用酒精灯将玻片边缘烧灼,使染色液固定。

2. 细菌形态观察(1)油镜使用:将香柏油滴于载玻片上,将玻片放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用油镜观察;(2)观察细菌形态:仔细观察细菌的形状、大小、颜色、结构等特征;(3)记录观察结果:将观察到的细菌特征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3. 细菌染色及形态学分析(1)根据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革兰氏分类;(2)分析细菌的特殊结构,如鞭毛、荚膜等;(3)结合细菌形态学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形态:通过油镜观察,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螺旋形等;2. 细菌染色:根据革兰氏染色结果,部分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部分为革兰氏阴性菌;3. 细菌特殊结构:观察到部分细菌具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六、实验总结本次细菌形态学观察实训,让我对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验,我掌握了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熟悉了细菌染色及观察技巧。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记录观察结果,并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这次实训提高了我的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2.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

3. 熟悉细菌的分类方法,为后续的细菌鉴定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微生物的一种,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等特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基本结构,以及鞭毛、荚膜、芽孢等特殊结构。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可以初步判断其种类,为后续的细菌鉴定工作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

2.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无菌操作台、无菌试管、酒精灯、火柴、镊子、滴管、染色液(结晶紫、碘液、番红)等。

四、实验步骤1. 细菌涂片制作(1)取无菌试管,加入适量的细菌培养液。

(2)用无菌镊子取少量细菌培养液,滴于载玻片上。

(3)用无菌盖玻片轻轻压在细菌培养液上,使细菌均匀分布。

(4)用酒精灯对载玻片进行轻微加热,使细菌固定。

2. 细菌染色(1)用滴管滴加适量的结晶紫染液于载玻片上的细菌涂片上。

(2)染色约1分钟,然后用滴管滴加适量的碘液。

(3)染色约1分钟,用蒸馏水冲洗载玻片上的染色液。

(4)用番红染液复染约1分钟,用蒸馏水冲洗载玻片上的染色液。

3. 细菌观察(1)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调整光圈和焦距,使视野清晰。

(2)观察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形态结构。

(3)记录观察结果,包括细菌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染色特性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革兰氏阳性球菌:呈球形,直径约1~2微米,排列成单行、双行或链状。

染色后,菌体呈紫色。

2. 革兰氏阴性球菌:呈球形,直径约1~2微米,排列成单行、双行或链状。

染色后,菌体呈红色。

3. 革兰氏阳性杆菌:呈杆状,直径约0.5~1微米,长度约为2~5微米,排列成单行、双行或链状。

染色后,菌体呈紫色。

4. 革兰氏阴性杆菌:呈杆状,直径约0.5~1微米,长度约为2~5微米,排列成单行、双行或链状。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方法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方法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方法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是指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大小来进
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
1. 显微镜观察,使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
和结构。

通过放大细菌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细胞壁结构等
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2. 染色法,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折射率染色、吉
姆萨染色等,这些染色方法可以使细菌在显微镜下更清晰地显示出
形态特征,有助于鉴定。

3. 形态培养特性,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观察细菌在
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特性和形态变化,如菌落形态、生长速度等。

4. 生化反应,通过观察细菌对不同生化试剂的反应,如碘试验、氧化酶试验等,来鉴定细菌的形态学特征。

5. 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序列分析等技术,通过对细菌
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鉴定细菌的形态学特征。

综上所述,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染色法、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和鉴定细菌的形态学特征。

实验一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一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一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引言: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是一类非常小的微生物,其形态结构一直是微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甚至为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辅助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绘制不同种类细菌的形态特征,并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

材料和方法:1.细菌样本:从环境中采集的细菌样本,使用无菌技术制备细菌涂片;2.显微镜:高性能光学显微镜;3.其他实验工具: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器、无菌盖玻片、无菌镊子等。

实验步骤:1.细菌准备:在无菌实验台上,取一块无菌盖玻片,用无菌镊子取一小滴待观察的细菌悬浮液在盖玻片上;2.细菌涂片制备:将另一块无菌盖玻片,倾斜放在含细菌悬浮液的盖玻片上,使两个盖玻片接触并自然扩散,制备细菌涂片;3.固定细菌:将细菌涂片在微火上加热,使细菌固定在玻片上;4.染色:将固定的细菌涂片浸入甲醇中进行固定,并在甲醇中静置3-5分钟;5.除染:将固定染色的细菌涂片置于水龙头下轻轻冲洗,冲洗到水清澈;6.贴片:将染好的细菌涂片倒置在无菌盖玻片上,用手指轻轻压实;7.观察:将贴好的细菌涂片放在显微镜下,逐个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8.绘制:选取有代表性的细菌形态,在实验记录本中进行绘制和注释。

结果和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细菌的形态结构,如以下几个典型细菌的形态特征描述。

1. 球菌(cocci):球形或近球形的单细胞菌,如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形态特征:球形,直径约0.5-1微米,聚集在一起呈葡萄状、串珠状。

2. 杆菌(bacilli):长形的单细胞菌,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形态特征:长棍状,直径约0.5-1微米,长度约2-6微米。

3. 弯曲菌(spirilla):弯曲或螺旋形的细胞,如鲍曼不动杆菌(Vibrio cholerae)。

形态特征:螺旋形,直径约0.5-1微米,长度约2-6微米。

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2. 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

3. 了解细菌的特殊结构,如鞭毛、荚膜、芽孢等。

4. 培养对细菌形态结构的识别能力。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多种形态结构。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为细菌的分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细菌样本、革兰氏染色液、芽孢染色液、水浸片、盖玻片、载玻片等。

2. 仪器:光学显微镜、酒精灯、载物台、切片刀、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细菌样本(1)将细菌样本滴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封口。

(2)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

2. 革兰氏染色(1)将革兰氏染色液滴在细菌样本上,用酒精灯加热。

(2)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判断其革兰氏分类。

3. 芽孢染色(1)将芽孢染色液滴在细菌样本上,用酒精灯加热。

(2)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判断其芽孢存在与否。

4. 观察细菌特殊结构(1)观察细菌是否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2)通过水浸片观察细菌的运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样本的基本形态结构(1)观察到的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基本结构。

(2)部分细菌具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2. 革兰氏染色结果(1)部分细菌呈现革兰氏阳性,细胞壁较厚,不易着色。

(2)部分细菌呈现革兰氏阴性,细胞壁较薄,易着色。

3. 芽孢染色结果(1)部分细菌存在芽孢,呈圆形或椭圆形。

(2)部分细菌无芽孢。

4. 细菌特殊结构观察结果(1)部分细菌具有鞭毛,呈螺旋状。

(2)部分细菌具有荚膜,呈透明状。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2. 观察了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特殊结构,了解了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3. 培养了对细菌形态结构的识别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七、注意事项1. 使用显微镜时,注意调节光圈和焦距,确保观察清晰。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和观察方法。

2.通过实验,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显微镜使用技巧。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具有多种形态和类型。

根据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本实验将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以加深对细菌的了解。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显微镜、细菌样品(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菌等)、细菌染色液、载玻片、盖玻片。

2.将细菌样品分别涂抹在载玻片上,用染色液进行染色。

3.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并记录观察结果。

4.清理实验器材,包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结果(见下表)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可以发现以下规律:(1)球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大小不一,无芽孢和鞭毛。

其中,葡萄球菌属的细菌菌落较大、隆起、边缘整齐,呈金黄色;链球菌属的细菌菌落较小、平坦、边缘不整齐,呈灰白色。

(2)杆菌:呈圆柱状或略扁,有长、短鞭毛。

其中,大肠杆菌的菌落较大、湿润、有光泽,边缘整齐;沙门氏菌的菌落较小、干燥、无光泽,边缘不整齐。

(3)螺旋菌:呈螺旋状或弯曲状,有鞭毛。

其中,幽门螺杆菌呈螺旋状,长可达6μm,有4-8根鞭毛。

此外,从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存在差异,这与其生物学特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密切相关。

例如,大肠杆菌是肠道中的主要菌群之一,其形态和结构特点使其能够在肠道中生存和繁殖;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其形态和结构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乳酸菌则是一类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益生菌,其形态和结构特点使其能够在肠道中定植并发挥重要作用。

五、结论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了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观察方法。

同时,实验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显微镜使用技巧。

观察细菌实验报告

观察细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掌握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方法。

3. 学习细菌的培养和分离技术。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细菌的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本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学习细菌的培养和分离技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显微镜、培养皿、酒精灯、接种环、无菌生理盐水、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滤纸片等。

2. 材料:细菌培养物、无菌水、无菌生理盐水、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等。

四、实验方法1. 细菌的形态观察(1)制备细菌涂片:取少量细菌培养物,滴加无菌水稀释,用接种环均匀涂布在载玻片上,待干燥后,滴加少量苯酚复红染色液,染色约1分钟,用无菌水冲洗,待干燥后进行观察。

(2)显微镜观察:将制备好的细菌涂片置于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细菌的群体,再转换高倍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 细菌的培养和分离(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比例称取牛肉膏、蛋白胨和琼脂,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加热煮沸,过滤,冷却至50℃左右,加入无菌水稀释至适当浓度。

(2)接种:用无菌接种环取少量细菌培养物,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观察和分离: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细菌会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

观察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的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菌的形态有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其中,球形细菌的直径约为0.5-1.0微米,杆形细菌的长度约为1-5微米,直径约为0.5-1.0微米,螺旋形细菌的长度约为5-10微米,直径约为0.5-1.0微米。

2. 细菌的培养和分离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出现了菌落。

观察菌落特征,发现菌落有大小、形状、颜色等差异。

通过分离和鉴定,成功分离出不同形态和特征的细菌。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显微镜观察,掌握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在生物学领域中,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并且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我们进行了一项形态观察实验。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收集了来自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样本,包括土壤、水源和空气中的微生物。

然后,我们使用显微镜将这些细菌样本放大观察。

通过放大镜的作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菌的形态特征,包括形状、大小和结构。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形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来自土壤中的细菌通常呈现出长条状或螺旋状的形态,而来自水源中的细菌则呈现出球形或椭圆形的特征。

这些差异表明细菌的形态特征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除了形态特征的差异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颜色不同的现象。

这表明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可能存在着差异,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细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项实验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细菌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细菌形态的观察

细菌形态的观察

细菌形态的观察一、实验目的和内容目的:巩固油镜的使用;掌握细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

内容:1.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染色装片。

2.观察枯草芽孢杆菌活菌。

3.观察细菌细胞结构的染色装片。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 )、棒杆菌(Corymebacterium)、螺菌(Spirillum)、浮游球衣菌(Sphaerotilus natan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um acetotylicum)、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 )等细菌的染色装片,枯草芽泡杆菌(Bacillus subis)的斜面菌种。

香柏油、二甲苯、无菌水;显微镜、擦镜纸、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小滴管。

三、操作步骤(一)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溶血链球菌、棒杆菌、螺菌、浮游球衣菌的染色装片,并分别在油镜下绘图。

(二)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巨大芽孢杆菌(示细胞壁)、巨大芽孢杆菌(示异染粒)、苏云金芽孢杆菌(示伴胞晶体)、普通变形菌(示鞭毛)、丙酮丁醇梭菌(示芽孢)、褐球固氮菌(示荚膜)等细菌的染色装片,并分别在油镜下绘图。

(三)观察枯草杆菌活菌,常用压滴法观察。

1.将洁净无油腻的载片放于自己右边前方,在中央放一小滴无菌水。

2.将酒精灯放于自己正前方,点燃。

3.用无菌操作方法从枯草芽孢杆菌斜面中沾取少量菌体,与载片上的水滴充分混匀,把接种环上残留的菌体杀灭后,放回试管架。

4.用镊子夹一洁净的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菌液,然后将整个盖玻片慢慢放下,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如菌液过多,可用吸水纸适当吸去一部分。

5.先用低倍镜然后转用高倍镜观察,观察时光线要适当调暗些。

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哎呀,今天终于要做这个细菌形态观察实验了,心里那个激动啊,简直就像小孩子盼着过年一样。

你知道的,细菌那些小家伙可真是有趣,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简直就是自然界的“万花筒”。

一开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细菌,听着听着,我脑海里就浮现出那种满是颜色的卡通世界,真想把它们都捏到手里看看。

实验开始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分发了培养皿和显微镜。

说实话,拿着这些工具,我有点儿紧张,心里暗想:“我能搞定吗?”不过,既然来了,就得豁出去了。

培养皿里的培养基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感觉就像在做一个科学实验的美食。

小心翼翼地把样本放进去,然后等待奇迹的发生。

没过多久,细菌就开始慢慢生长出来了。

哇,真是让人惊喜!看着那些小点点像星星一样在培养皿里闪烁,简直像是夜空中的星辰。

我透过显微镜一看,哇!这视野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各种形状的细菌都有。

那些球形的、杆状的、螺旋的,像是小精灵一样在我面前跳舞。

我简直忍不住想大喊:“太酷了!”细菌的颜色也是五彩斑斓,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我看到有些细菌是绿色的,像是刚刚喝过菠菜汁的超人;有些则是红色的,仿佛刚刚从火锅里捞出来的辣椒;还有些是透明的,像小鬼一样,捉摸不定。

咱们平常只知道细菌可能会让人生病,但没想到它们的样子居然这么多样化,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说到观察,显微镜可是个好东西。

调好焦距后,那些细菌的细节真是清晰可见,仿佛它们在我眼前开了一场专属的时装秀。

看看这些细菌,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生物界的真人秀。

那些球形的细菌,像小丸子一样挤在一起,有的则是长长的像根面条,真是形态各异,千姿百态。

在观察的过程中,偶尔有同学开起玩笑,笑着说:“这细菌简直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真羡慕!”我心里想,这倒是说得有道理。

它们不愁吃、不愁住,天天就是在这培养皿里开派对。

想着这些,我心里忍不住发笑。

实验进行到一半,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解细菌的分类。

听着听着,我发现原来细菌有这么多的门派。

比如,有的细菌是革兰氏阳性,有的是革兰氏阴性,就像江湖上的门派,各有各的绝活。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引言: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有的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有的则会引发疾病。

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对于研究其生长、繁殖和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细菌的形态结构,以便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特征和功能。

实验材料和方法:1. 细菌培养物:我们选择了两种常见的细菌,分别是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2. 显微镜: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3. 准备细菌样品:从培养物中取一小滴,涂抹在玻片上,待其干燥。

4. 染色:将干燥的细菌样品用甲基蓝染色,以增强细菌的对比度。

5. 观察:将染色后的细菌样品放在显微镜下,逐渐增大倍数,观察并记录细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结果:1. 大肠杆菌:观察到大肠杆菌为一种长而细的细菌,呈现出弯曲的形态。

通过放大倍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菌的细胞壁和胞质。

细胞壁呈现出扁平的形态,胞质则呈现出透明的特征。

2.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出圆形的形态。

观察到细菌表面有许多小颗粒,这些颗粒是细菌产生的黄色素,使其呈现出金黄色的外观。

讨论:1. 细胞壁结构:大肠杆菌的细胞壁呈扁平形态,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没有明显的扁平特征。

这可能与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功能有关。

大肠杆菌常生长在肠道中,需要扁平的细胞壁以适应肠道内的环境。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常生长在皮肤和黏膜表面,其细胞壁结构可能更加圆形以适应不同环境。

2. 胞质特征:通过观察细菌的胞质,我们可以发现大肠杆菌的胞质呈现出透明的特征,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胞质则没有明显的透明度。

这可能与它们的代谢活动有关。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其胞质内含有许多代谢酶,使其呈现出较高的透明度。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其胞质内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核酸,使其胞质较为浑浊。

3. 颗粒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的小颗粒是其产生的黄色素,这种黄色素具有抗菌作用,可以帮助金黄色葡萄球菌抵御外界环境的侵袭。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细菌的形态,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征,并学习基本的细菌形态分类方法。

实验材料和仪器:细菌培养基、显微镜、玻璃片、染色剂、移液管、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
1.准备好细菌培养基,用移液管抽取适量的细菌悬液,滴在平净的玻璃片上。

2.在实验室准备的高档显微镜下,用40倍的目镜观察玻璃片上的细菌悬液,记录细菌的形态特征。

3.从不同的培养基中分别观察细菌,比较其不同菌种形态差异。

4.对细菌进行染色处理,为了更好的观察和鉴别不同菌种之间的形态特征,以及细胞组织结构和细胞成分,采用最常见的革兰染色法。

将细菌涂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染色液中,定时取出,洗去过剩的染色剂,然后使用油浸目镜放大观察。

5.观察完成后,将玻璃片清洗干净,妥善保存。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细菌的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

其中,球菌如气球般圆润,革兰氏阳性球菌一般呈紫色,革兰氏阴性球菌则呈红色。

链球菌呈链状或串珠状排列,螺旋菌呈螺旋状生长,分枝杆菌则呈分枝状,与其它菌种相比,杆菌细长,球菌小巧玲珑,又可以排成链,链球菌较短,但可成串。

结论:
不同菌种之间的形态特征差异较大,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容易辨别出不同菌种。

细菌形态分类是分析微生物的重要方法。

对细菌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征,检测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实践机会,对细菌形态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细菌形态观察心得体会

细菌形态观察心得体会

细菌形态观察心得体会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我对它们的结构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细菌是一种微小而多样化的微生物,常见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有的可以对人体有害,有的则对人体有益。

在观察中,我发现了几个不同的细菌形态,包括球状细菌、杆状细菌和螺旋形细菌。

首先,球状细菌是最常见的一类细菌形态。

它们的形状类似于球形或椭圆形,有的呈单个存在,有的则以链状或群体存在。

球状细菌通常分为两种类型: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时会呈现出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则呈现出红色。

观察中,我发现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形状较为规则,表面光滑,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则形状较不规则,表面有许多突起或附属物。

这些观察结果使我对细菌的不同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杆状细菌是另一类常见的细菌形态。

它们的形状类似于小的棍子或杆子,有的较短而粗,有的则较长而细。

在观察中,我发现杆状细菌两端通常略微呈圆形或钝化,而中间则较为扁平。

这些形态上的特征使得杆状细菌相对于球状细菌更容易被识别和区分出来。

杆状细菌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性使得我对它们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螺旋形细菌是相对较少见的一类细菌形态。

它们的形状类似于螺旋线或螺旋状,通常有一个或多个弯曲的扭转。

观察中,我发现螺旋形细菌的形状相对较为复杂,存在多个细微的弯曲和扭转,使它们看起来更像是一根缠绕在一起的线。

这些形态上的特征使得螺旋形细菌相对于其他细菌更容易被辨认出来。

通过细菌形态的观察,我不仅对细菌的结构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身体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细菌的形态多样性与其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性紧密相关,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它们。

而通过准确识别不同形态的细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功能和潜在危害,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有力的依据。

细菌形态观察心得体会

细菌形态观察心得体会

细菌形态观察心得体会细菌形态观察心得体会细菌是一种微小而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生物体,它们以其多样的形态而闻名。

通过对细菌形态的观察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细菌的结构、功能和适应环境能力,从而对其生活方式和潜在影响有更全面的认识。

在进行细菌形态观察的实验中,我收获了许多体会和心得。

首先,在观察细菌形态时,我深刻感受到了细菌的微小之处。

细菌的尺寸远远小于我们肉眼可见的物体,因此在观察过程中要使用显微镜进行放大。

细菌的微小使得我们在观察时需要非常仔细和耐心,因为一个小的细节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论。

观察细菌形态的过程也对我的耐心和观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实验中学会了专注和细致,以便更好地捕捉到细菌的形态特征。

其次,在观察细菌形态时,我注意到了细菌的形态多样性。

细菌不仅在大小上存在差异,而且还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结构。

有些细菌呈球状,被称为球菌;有些呈棒状,被称为杆菌;还有一些呈螺旋状,被称为螺旋菌。

此外,一些细菌还具有特殊的形态和结构,如分枝杆菌、链状细菌和曲菌等。

通过观察这些不同形态的细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细菌的多样性和适应能力,从而认识到微生物世界的丰富和复杂性。

另外,在观察细菌形态时,我了解到细菌形态的改变可能与其环境和生长条件有关。

细菌形态的变化可能是细菌对环境刺激的一种适应反应。

例如,当细菌暴露于不利于其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可能会产生耐寒、耐热或耐酸的囊孢等结构。

这些结构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外界不良条件的影响,从而确保其生存和繁殖。

观察细菌形态的变化,我开始思考细菌形态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对细菌的适应能力和演化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观察细菌形态的实验也让我更加重视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在观察细菌形态时,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使细菌能够生长和繁殖。

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细菌染色和显微镜操作,以便更好地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

在实验中,我不断强调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及大小测定实验总结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及大小测定实验总结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及大小测定实验总结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细菌的形态结构,并测定其大小。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准备好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无菌培养基、细菌培养物、无菌移液器、无菌吸管等实验器材。

2. 无菌操作:在实验开始前,确保所有器材都经过无菌处理,以避免外部细菌的污染。

3. 制备细菌涂片:取一滴细菌培养物,滴在载玻片上,用无菌吸管将细菌涂匀,使其形成薄膜。

4. 固定细菌涂片:将涂片在火焰中迅速烘烤,使细菌固定在载玻片上。

5. 染色处理:将固定的细菌涂片放入染色剂中,如甲基蓝或靛蓝溶液,染色时间根据染色剂的要求进行。

6. 洗涤: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7. 干燥:将涂片放在通风处晾干,避免细菌结构的破坏。

8. 观察:将干燥的涂片放在显微镜下,使用低倍镜先进行初步观察,然后切换到高倍镜进行详细观察。

9. 记录: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包括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并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
根据观察,不同细菌的形态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

常见的细菌形态包括球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杆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螺旋菌(如梅毒螺旋菌)等。

细菌的大小通常在微米级别,具体大小因细菌种类而异。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细菌的形态结构,并测定其大小。

这对于研究细菌的特征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实验中的无菌操作和染色处理也是非常关键的步骤,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和大小测定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对于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病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及大小测定实验总结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及大小测定实验总结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及大小测定实验总结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其形态结构的观察及大小测定对于了解细菌的特征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及大小测定的实验过程与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我们进行了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实验。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光学显微镜对不同种类的细菌进行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细菌的形态结构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基本形态。

球菌是最常见的细菌形态,其形状呈球状或椭圆状。

杆菌则呈长条状,长度较长。

螺旋菌则呈螺旋状,有些螺旋菌还具有弯曲的特征。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细菌的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准确地测定细菌的大小,我们使用了目镜和刻度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经过测量,我们发现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差异较大。

一般情况下,细菌的直径在0.5至5微米之间,长度在1至10微米之间。

其中,球菌的直径一般较小,约为0.5至1微米;杆菌的直径较大,约为0.5至2微米,长度则较长,约为2至10微米;螺旋菌的直径和长度都较大,一般在1至5微米之间。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细菌的形态结构多样,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基本形态。

其次,不同种类的细菌在大小上存在差异,球菌一般较小,杆菌较大,螺旋菌大小介于两者之间。

最后,细菌的大小测定对于确定其种类和特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仅凭大小无法完全确定细菌的分类,还需要综合考虑其形态结构、生长条件等因素。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及大小测定实验的结果对于了解细菌的特征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测定其大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征,并为进一步研究细菌的分类、生长规律和生物活性提供参考。

此外,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及大小测定实验也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内容和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对细菌的认识和理解。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及大小测定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

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测定其大小,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特征和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 细菌的简单染色; 油浸镜的使用
实验目的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 的简单染色法。 2、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学习训练无菌操作技术。 4、学习并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油镜的使 用技术及维护的基本知识。
实验原理1
简单染色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 一种方法,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 观察。
3.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 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 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 或损伤镜面。
4.拿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座, 不可单手拿,更不可倾斜拿。
5.显微镜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免镜片滋生霉 菌而腐蚀镜片。
实验材料
1、菌种
Staphylococe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 Bacillus subtilis; Corynebacterium pekinese
2.机械部分:镜座、镜臂、镜筒、 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 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 等部件.它起着支持 调节 固定 等作用.
倒立的虚像
图1-1-2 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
1.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 大倍数
2.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表示显微镜辨析 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 示为:
2、思考题
1)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应注意哪些环节?
2)如果你的涂片未经热固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 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又会怎样?
3)为什么要等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4)涂片为何要固定?固定加热时间过长会怎样? 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
哪一步是关键?Why?
本次实验课结束
G+细胞壁结构致密,用乙醇脱色处理后,肽 聚糖层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故细菌仍保留 初染时的紫色。
芽孢染色原理
实验材料
S.aureus;E.coli;Bacillus subtilis; Corynebacterium pekinese (24h培养物)
革兰氏染色液一套
实验步骤
7、镜检(continued)
操作步骤(continued)
Notes:
1) 必须等涂片完全干后才可滴加香柏油
2) 油镜使用完毕,切记按规定步骤擦干净, 否则可能损害镜头
3)擦油镜镜头方法:分三步 A)先用擦镜纸揩去 镜头上的香柏油 B)沾少许二甲苯滴在另一片擦 镜纸上 ,擦拭镜头; C)再用一小片擦镜纸擦去 镜头上可能残留的二甲苯。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因为在中性、 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 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 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 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 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实验原理 (continued)
细菌细胞微小,透明,不易观察,需染上颜色。 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构。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 复红等。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 所带正电荷增加,此时可用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 等酸性染料染色。
实验原理2
显微镜的构造
1.光学部分:目镜 、 物镜 、 照明装置(聚光镜、 虹彩光 圈、 反光镜等)。它使检视 物放大,生成物象。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液进行染 色,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也称鉴别 染色法。常用的有: 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芽孢染色法、 荚膜染色法等。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脂质, 故用乙醇等有机溶剂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 加了细胞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 合物易于渗出,经沙黄复染呈红色。
浸没油与玻璃的折射率相近
很多原来由于在透镜及载片表面的反射和折射而损失的 光线可以进入物镜,使照明亮度提高,改善观察效果。
根据公式D=λ/2n·sin(α/2 ) ,增大分母,使得D值
减小,分辨率增大。
显微镜保养和使用中的注意事

1.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 保证光洁度
请确保油镜头擦拭干净! 请第二组同学留下值日 下周再见!
2、染色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
3、其它
四、实验步骤
涂片 干燥 固定
无菌操作
镜检 干燥
染色
水洗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continued)
菌悬液
涂片
干燥
滴加无 菌水
取菌苔
涂片
固定
1、涂片
操作步骤(continued)
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或用接种环沾取) 生理盐水(或无菌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 菌操作分别从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斜面上挑 取少许菌苔于水滴中,混合并涂成薄膜。
3)改变菌体对染液的通透性,一般死细胞原生质易着色。
固定方法: 热固定:涂面朝上,通过火焰数次 注意: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背面不烫手为宜, 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4、染色
操作步骤(continued)
◇ 将玻片平放于玻片搁架上,滴加染液于涂片上 (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
◇ 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2min。
5、水洗
倒去染液,用洗瓶(内装自来水)轻轻冲洗,直至涂 片上流下来的水无色为止;染色废液收集在废液缸中。
Note: 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涂面,而应使水从载玻 片的一端流下,水流不宜过急,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操作步骤(continued) 6、干燥 自然干燥或用电吹风吹干,也可用吸水纸吸干。
7、镜检 细菌个体微小,一般使用油镜观察细菌个体形态。
如用菌悬液或液体培养物,可用接种环挑取1-2 环直接涂于载玻片上。
Notes: 1)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 2)滴生理盐水和取 菌不宜过多 3)涂片要涂抹均匀,不宜过厚。
2、干燥 室温自然干燥
操作步骤(continued)
3、固定 固定的目的: 1)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 2)并使菌体牢固地附着在载玻片上。
思考题
1、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应注意哪些环节? 2、涂片为何要固定?固定加热时间过长会怎样样? 3、 为什么要等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实验五、革兰氏染色
1、学习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原理和方法 2、了解细菌的特殊形态结构:芽孢、荚膜、鞭毛的染色
单染色法:只能观察微生物的大小、形状、 和细胞排列状况,但不能鉴别微生物以及它 的特殊构造等。
革兰氏染色 枯草杆菌的芽孢染色 绘图、写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1. 涂片 2. 初染:在做好的涂面上滴加草酸
铵结晶紫染液,染1分钟,倾去 染液,流水冲洗至无紫色。 3. 媒染:先用新配的路哥氏碘液冲 去残水,而后用其覆盖涂面1分 钟,后水洗。 4. 脱色:除去残水后,滴加95%酒 精进行脱色约15-20秒,后立 即用流水冲洗。 5. 复染:滴加番红染色液,染3- 5分钟,水洗后用吸水纸吸干。 6. 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并绘图。
D=λ/2n· 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 短距离。 :可见光的波长(平均0.55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镜口角(即入射角)。
D值越小,分辨率越高,看到的物象越清晰
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 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 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 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 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Figure 1 - A Gram stain of Gram + Staphylococcus cells.
Figure 2 - Gram stain of Gram –
E. coli cells
3 枯草杆菌芽孢的染色
1、制备菌液:加2-4滴蒸馏水于小试管中,用 接种环从斜面挑取菌体2环于试管中充分混匀。 2、加染色液:加孔雀绿3滴于小试管中。 3、加热:沸水浴,15-20分钟。 4、涂片:用接种环从小试管中取一环菌涂于一 干净载玻片上,制成涂片。 5、干燥、火焰固定 6、水洗:用水洗至流出的水中无绿色为止。 7、复染:加复红染色1-2分钟。水洗,吸水纸 吸干。 8、镜检:10x ,40x 、100X(油镜)观察。
4细菌荚膜的染色
负染色法: 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
片一块,加一滴黑墨水, 取少量的菌体放入墨水滴 中混匀并涂片。
2、刮片:另取一载玻片, 以三十度角将其边缘浸入 黑素中向右端拖动,将黑 素涂成一薄层。
3、镜检:10x ,40x 物 镜观察(注意物镜不要接 触黑素,不要用油镜观察)
荚膜
实验报告
1、细菌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2 记录所观察到的染色结果,并绘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