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文本解读-细节处彰显人物精神

合集下载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一单元《邓稼先》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一单元《邓稼先》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文以人名为题,既明确交代了文章记叙和歌颂的对象,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体裁——人物传记。

二、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蓬péng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

署shǔ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聘pìn:挑选聘用。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别:长时间的分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铤tǐng:疾走。

(铤而走险)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二、主题概述本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且将其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祖国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 《邓稼先》课文梳理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 《邓稼先》课文梳理

摘读评语,了解人物
说一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归纳:邓稼先是一
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有胆有识, 身先士卒,对祖国、民 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 杰出科学家。
延伸:说一说
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
事例一: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
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 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 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确实的,在稼先 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探究第一部分
这是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几幅照片,那是任人宰 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八国联军攻陷的北京
甲午战争黄海大战
日军屠杀大连、 旅顺居民
被带上枷锁的中国人
第一部分:讨论:
把邓稼先放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 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来写有什 么好处?
使读者认识到:邓稼先是一位 历史性人物,对祖国、对民族发展 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突出邓稼先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 也表达出一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 自豪感。
第一部分
读最后一句话,讨论:

“贡献巨大”却“鲜为人知”,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表现了邓 稼先什么品格?
探究 第二部分
“两弹”元勋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 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 者。
炸 了 第 年 一 颗 月 原 子 弹 日 中 国 爆
写作特色
句式整齐: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 划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勇进的胆识和稳 健的判断。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邓稼先》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邓稼先》课文详细解析

《邓稼先》课文详细解析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品味】“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搭起文章的框架,留下大量空间。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品味】“租借”全部用引号,表现了对列强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品味】笔锋陡转,昂扬有力,充满自豪。

画线句子指出中国历史上这最伟大的改变的动因是无数英雄人物的努力,并高度评价了这一巨变的历史意义。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的极大反差立刻体现出邓稼先的默默奉献精神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段析】在中国近一百年的历史乃至世界近一百年的历史背景中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在不平凡的一生中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关系着民族崛起和腾飞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丰功伟绩。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品味】邓稼先担任研究原子弹之前的简历和求学生涯。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与反思.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与反思.docx

1 •邓稼先一、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儿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语言平实、感情丰富。

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來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

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

建议结合“积累拓展”五,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

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

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二、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4.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四、教学策略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导入。

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來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族做111过伟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一一“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怀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文本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文本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文本解读《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于1993年撰写的一篇人物传记,这一年,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这是一位科学家为另一位科学家写的传记。

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

他俩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我们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动笔写《邓稼先》是有困难的。

困难之一是与邓稼先50年的相处,拥有纷繁的素材,如何去选择?困难之二是写传记要公正客观,而二人感情甚笃,如何理性地克制这份感情来评述?三是邓稼先在众多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神秘人物,是一位大科学家,如何让读者全面而客观地了解这位英雄式人物?我们再来读《邓稼先》,不由得深深赞叹,杨振宁先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表达艺术,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朴实纯粹的伟大科学家形象。

全文一共分成六个部分,采用横式结构,精选事例,每一部分相对独立但又彼此呼应。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交代时代背景,引出主人公。

作者把目光首先投向100年前的中国,并聚焦1898年,相同的短句、并列的小段,每句均使用“强占”、“租借”相同的动词,简省鲜明的表达,恰似一记记重锤,敲打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这就是中国“任人宰割”的时代啊!多国列强均来强占,多国列强均来租借。

接着,作者用“今天”一词,顺势转入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新时代。

新旧时代之间巨大的转变,源于千千万万人的努力,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就是邓稼先。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引出邓稼先,就如拍一幕电影,先是无边的黑暗、哀号,接着四周变得明亮、温暖,再打上一束追光灯,主人公登台亮相。

对比式烘托,聚焦式出场,让读者心随文转。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邓稼先”,简介邓稼先一生经历,先叙后议,突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此部分内容紧承第一部分内容,是对第一部分“巨大贡献”、“鲜为人知”的具体诠释。

作者以时间为轴,纵向介绍了邓稼先的一生经历和贡献。

看看作者是如何选取组合材料的?这部分均是概写,但概写也有点面之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邓稼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邓稼先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朴实的 民族自尊心
不怕牺牲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⑦1982 年 , “我不能走.”
句式: 通过+表现(赞美)+人物+怎么样
本文通过选择了邓稼先的一些 平常小事, 于细微处见深情,平凡中见高尚,突出了他对 民族的贡献,高度赞美他深沉的爱国精神和将
个人生命无私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 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人与人之间应当保持和睦、谦让 的作风,为人应当忠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并继 承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正是邓稼先的行为准则。 (4)“如果让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
“我不能走”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真情流溢,不带一丝雕琢。邓稼先把国 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面临 生与死的选择时,表现出一种身先士卒、不 怕牺牲的大无畏献身精神。 作者为什么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 作为《邓稼先传》的 背景音乐? 烘托邓稼先贡献的伟大。作者用他一生 都喜欢的五四时代的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 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意地将邓稼先与改写 中国民族历史的这一伟大转变联系了起来。
它能使人在咫尺之幅而视接千里, 遥想万代。
如唐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 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 通过送荔枝进宫的事件,鞭鞑了玄宗与杨 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真是以微见著。
跳读课文
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 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来。 (即直接赞美邓稼先的句子)
①在美国获博士 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② 1958年受命研 究原子弹制造的 理论,并成功设 计了两弹.

初一课文邓稼先人物评价

初一课文邓稼先人物评价

初一课文邓稼先人物评价
从《邓稼先》一文中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一名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邓稼先为了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直到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文本解读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文本解读

《邓稼先》文本解读一、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本文编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单元。

该单元为“杰出人物”单元,《邓稼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为“教读课文”。

还包括有“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和文言文《孙权劝学》。

部编教材单元编排体例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邓稼先》本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便是“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

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

以阅读能力为例,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强调“精读”,要求做到:一是字斟句酌;二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

”要想准确解读《邓稼先》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和杨父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

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

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

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

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作文600字

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作文600字

作文:邓稼先的精神品质(600字)
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他的精神光照史册,激励着一代代有志青年奋勇前进。

1.家国情怀,淡薄名利
邓稼先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他的研究成果已经被高度关注。

有些机构给他许诺了极其优越的研究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希望他留在国外发展。

他却被建设新中国的号角所召唤,一切功名利禄和威逼利诱都不能动摇他报效祖国的决心。

1950年,邓稼先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一腔热血,忠于职守
回国以后,邓稼先从助理研究员干起,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九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及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不论是扎根基层的普通劳动者,还是身处高位的核心管理者,他都能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倾尽一腔热血为新中国建设增砖添瓦。

在这期间,共和国也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古老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86年7月29日,邓老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无数熟悉他的人们都流下了惋惜与不舍的泪水。

大家知道,他的过早离世与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危险的工作密切关系。

在一次爆炸试验失败后,为了找到的原因,必须有人到试验场地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

邓稼先阻止了自告奋勇的年轻战士,说:“你们都别争了,我得自己去。

你们去了也找不到,还白受污染。

”他甘愿自己身临险境,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未来的接班人。

第1页(共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邓稼先》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和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

以下是对该课文的解析:1.文本结构:《邓稼先》课文由引子、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引子部分通过邓稼先的童年回忆,引出了他对航天事业的向往。

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邓稼先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包括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建立中国的火箭研究机构等。

结尾部分简洁地总结了邓稼先的科学成就和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

2.人物形象:邓稼先是一位对科学充满热情、勤奋刻苦的科学家。

他从小就对航天事业充满向往,经过不断努力和学习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他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主题思想:《邓稼先》课文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邓稼先为了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不畏困难,勇敢探索,最终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第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邓稼先的科学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的科技进步;第三,奋斗与梦想的关系。

邓稼先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奋斗实现梦想的过程,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4.语言特点:《邓稼先》课文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和比喻,使得课文更具感染力。

比如用“他的心中升起了一种远离人们的心灵空间”来形容邓稼先对航天事业的向往,用“上帝之鸟”来形容火箭等。

5.修辞手法:《邓稼先》课文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如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述邓稼先小时候爬树看天空的情景来对比他成年后直接跃入天宫的形象;运用了象征手法,用“邓稼先同志展翅翱翔,用他智慧的翅膀把火箭带上蓝天”来象征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

以上是对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的解析,主要涵盖了文本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邓稼先》文本解读 个性化解读 传有“意脉”,读需明“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邓稼先》文本解读 个性化解读 传有“意脉”,读需明“写”

传有“意脉”,读需明“写”——《邓稼先》文本解读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但在写法上与一般的传记有区别,这篇文章并没有用大量的典型事例和细节事件来写邓稼先,而是大手笔大架构,在广阔的领域里来写邓稼先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是一种智慧。

我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一个流动的意脉——“奉献”。

人物传记不论是自传或是他传,大概有两类表达。

一类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胡适的《我的母亲》等,主要以典型事例的叙写来展示人物形象及精神世界;一类如杨振宁的《邓稼先》,季羡林的《我的童年》等,主要是将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时空里再现人物生活的场景、经历、成长和影响。

当然,也有特别另类的,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主要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来展示人物的精神生活和杰出成就,甚至叙写传主特别曲折矛盾的生命历程和精神冲突。

以典型事例叙写和展示传主的传记,不论是《再塑生命的人》或是《我的母亲》,总是将丰富的素材聚焦于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精神上,如“因材施教”的莎莉文,如“待人接物和气,宽恕人、体谅人、好脾气”的胡适母亲。

那么,杨振宁究竟在《邓稼先》中要表现邓稼先的何种特别的品质呢?在《邓稼先》的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有一组群句高度概要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与精神。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真诚坦白”“纯的品格”是对邓稼先品格的高度赞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理想党员”是对邓稼先形象的高度评价。

在这样的四个高度聚焦人物品格和形象的关键短语中,哪一个最能概要邓稼先这个传主的形象和品质呢?关注全文下面这些句段,我们就不难看出杨振宁确立的“中心”所指。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邓稼先》课文解析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了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会让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学习到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本文行文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全文共有六部分。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

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在新中国刚诞生的那一刻,就迎来了海外赤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所做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

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与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悽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与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象,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课文解读资料补充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课文解读资料补充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课文解读资料补充《邓稼先》是部编人教版七下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于这位隐姓埋名28年的科学家,我们可以透过这篇课文了解他那“鲜为人知”的事迹。

国防科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力量,堪称国宝级人物的邓稼先,站在国防科研第一线,引导中国国防自卫武器从无到有,让中国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大国之列。

全文分为六节,在第一节中,“最黑暗最悲惨”对照“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两对“最”对比强烈,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翻天覆地的史实。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原子弹到氢弹爆炸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意味着什么?透过下面这组数据告诉你吧:“从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

”这样的事实数据佐证了中国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开始了觉醒与新生。

而这,是邓稼先的功劳。

作者杨振宁将人物邓稼先放在广阔、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让我们一步步走近邓稼先生活的那个时代,与其感同身受,同理共情,这更加突现了邓稼先的精神可贵,也暗示了邓稼先在那样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大的贡献实属不易。

文章采用小标题的横式结构,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和“永恒的骄傲”。

这种形式结构明晰、主体充实、化难为易。

这六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关联,第一、二部分互为因果,第一部分写时代背景,就仿佛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知人论世一样,这一部分就是“知人论世”,而第二部分简明扼要地写了邓稼先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正因为在这个不平凡的时代背景之下,造就了邓稼先这样一位有着“巨大贡献”却“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第一、二部分是一个总体的框架,第三、四、五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从邓稼先的性格品质、邓稼先证实“援助”谣言,即邓稼先坚守的方向,邓稼先的选择三个方面来写,分别对应第六部分中的几段话。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1500字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1500字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1500字《邓稼先》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中国导弹事业的主要创建者邓稼先的一生。

下面是对该课文的一篇1500字的解析。

第一部分:课文概述和人物背景介绍《邓稼先》是一篇以邓稼先为主角的记叙文,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课文开篇点明了邓稼先的身份:中国导弹事业的先驱者、元勋之一。

接着通过叙述邓稼先生前的一幕,让读者对邓稼先有了初步的了解。

邓稼先,中国现代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生于1924年,是一个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

从小,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机智。

他全力以赴投身于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建设,为国家的安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部分:课文内容分析第一节:命运的捉弄这一节主要讲述了邓稼先在1939年时随部队回到家乡扫荡日本侵略者,所经历的一段故事。

在这段故事中,邓稼先受到了命运的捉弄。

他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坚持参军,结果却在回家的路上被重重地挫折和考验。

这一节通过具体的事例,向读者传递了邓稼先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二节:为了守卫战壕这一节主要讲述了邓稼先在新中国成立后,西北边防的一段故事。

在这段故事中,邓稼先和战友们坚守战壕,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一节通过具体的事例,揭示了邓稼先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家、为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

第三节:精神航标闪耀这一节主要讲述了邓稼先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邓稼先以“火箭爷爷”的称号被人们所熟知。

他通过多次尝试和不懈努力,成功地将积攒了几十年的经验和发明付诸实践,为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出了重要的一笔。

这一节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了邓稼先追求卓越、实现中国梦的精神。

第四节:鲜花永放光辉这一节主要讲述了邓稼先在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建设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联合授予的中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鲁迅人物”。

他对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贡献得到了肯定和赞赏。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邓稼先》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邓稼先》课文详细解析

《邓稼先》课文详细解析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品味】“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搭起文章的框架,留下大量空间。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品味】“租借”全部用引号,表现了对列强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品味】笔锋陡转,昂扬有力,充满自豪。

画线句子指出中国历史上这最伟大的改变的动因是无数英雄人物的努力,并高度评价了这一巨变的历史意义。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的极大反差立刻体现出邓稼先的默默奉献精神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段析】在中国近一百年的历史乃至世界近一百年的历史背景中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在不平凡的一生中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关系着民族崛起和腾飞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丰功伟绩。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品味】邓稼先担任研究原子弹之前的简历和求学生涯。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原文及赏析《邓稼先》课文原文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据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统计,1898年那年,全国各省受灾,真是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灾情最严重的是“黑吉二省,哀鸿遍野,百不一存”。

1898年,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竟强行划分了势力范围。

1898年,慈禧太后竟饶有兴趣地坐看光绪皇帝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心中其实早已有了主意。

1898年,谭嗣同悲怆地呼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1898年,刘胡兰还没有出生。

……百年屈辱,一朝洗雪。

邓稼先说:“如果做好这件事(指原子弹),我这辈子就活得很值得了。

”邓稼先喜欢一个“纯”字,他说:“我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邓稼先喜欢一个“静”字,他说:“平静的工作,平静地度过一生。

”邓稼先喜欢一个“实”字,他说:“科研工作需要严谨,需要一丝不苟。

”邓稼先喜欢一个“真”字,他说:“我们对待工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邓稼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孕育出的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的人,也只有邓稼先这样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曾为他题词:“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邓稼先的同事和部下当年赠给他一副挽联:“哀君早辞世,功勋在人间。

”邓稼先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邓稼先》课文赏析《邓稼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人传记型文章。

作者杨振宁以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邓稼先这位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者的形象。

全文贯穿了对邓稼先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文章开头以一百多年前的历史背景为引子,通过对比展现了中国从屈辱到崛起的历程,凸显了邓稼先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七年级语文下《邓稼先》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邓稼先》赏析

《邓稼先》赏析
《邓稼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回忆性传记文学,作者杨振宁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展现了这位杰出科学家非凡的人生历程和卓越品质。

首先,文章在结构上非常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以“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等五
个部分,层层递进,逐步展现了邓稼先的生平和卓越贡献。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其次,文章采用了丰富的表达手法,使得内容生动有力。

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手法,使得文章既有情感真挚的叙述,又有生动形象的描写,还有深入浅出的议论。

这些表达手法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有力,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第三,文章在语言运用上也非常出色。

作者采用了简洁明快、质朴自然的语言,使得文章读来流畅自然,既符合回忆性传记文学的语言特点,又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比手法、引用具体事例和数据等方式,突出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卓越贡献。

通过与奥本海默等科学家的对比,更加突出了邓稼先的低调、务实、奉献等品质,让人更加敬仰和钦佩。

综上所述,《邓稼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回忆性传记文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学习他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

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邓稼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下面的句子,你能看出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1985年8月邓稼先 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 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 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 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 器发展的建议书。 身患重病,邓稼先依旧

坚持工作,表现他对工作的
极端负责任。邓稼先的忘我 工作,直到1985年7月29日 逝世,真是“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
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
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 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 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戈壁滩上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这句
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常风沙呼啸”“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寥寥数语,
勾勒出茫茫戈壁滩上的自然环境,突出环境的恶劣,
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作者为什么没有 围绕他最重要的事迹和贡献写?针对该问题, 请大家两两一组,或多人为组进行讨论,然 后请同学说说你们的想法。
的深情。第一句话从选择的角度突出邓稼先对事业和对
祖国、民族的赤诚与热爱。最后一句说明邓稼先以自己 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私的精神换来了自己光荣的一生。
讨论主题: 作者为什么对邓稼先
讨论内容: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 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
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
献没做详细介绍?
元勋”。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
赏析下面的句子,你能看出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1971年,在他和他 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 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 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 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 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 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 的奇迹。
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不要围攻,可见邓稼先的 为人和威信,表现了邓稼 先高尚的人格魅力。因为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人们绝对相信他”。
《邓稼先》 细节处彰显人物精神
主讲:张丽影
本文有哪些不同于一般传记的地方?
本文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 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
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
一些平凡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烘托人物形象:邓稼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在极 端艰苦的条件下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担当大任的精神。
说说你对文章结尾的含义的理解——“是的,如果稼先再次
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 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这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
赏析下面的句子,你能看出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粗估”参数的时 候,要有物理直觉; 昼夜不断地筹划计
运用排比句式,突出了邓稼先 具有物理的直觉、数学的见地、 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突出 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作者对邓 稼先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
算时,要有数学见
地;决定方案时, 要有勇进的胆识和 稳健的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