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窦娥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艺术形象分析窦娥艺术形象分析窦娥原名端云,是一个出身于社会下层,具有强烈反抗性格的青年寡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窦娥艺术形象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窦娥艺术形象分析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的很多杂剧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

窦娥善良、温硕、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

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但这是造成其悲剧的外在因素,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原因,这是最基本的因素,一切恶势力之所以能够得逞,正是利用了窦娥这个“内在因素”。

柯列根说过:“悲剧并非只是描写死亡,死亡是生活中的一件事实,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死亡是我们的伴侣,悲剧表现由于我们不能始终保持浑然一体,因而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无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根源并非由于外力,而是在于心中,我们如果要打开悲剧艺术之门,真正的钥匙就是必须承认一切悲剧在于人类的冲突,而是从人性的基本分裂中产生出来的。

悲剧最重要的特征──区别悲剧与其它戏剧形式尤其是闹剧的主要特征,就是一切有意义的‘收场事件’,并非由于外在力量,而由于主人公的内在分裂。

”①柯列根的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他忽略了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历史必然性,但他看到了悲剧性格对产生悲剧的作用,造成窦娥悲剧的自身原因实际上就是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首先我们来阐释一下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关于性格的本质,至今仍然有许多种说法,如果较朴素的表述,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一、窦娥身上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首先,窦娥的父亲为了还高利贷蔡婆婆的四十两银子,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窦娥的悲剧由此开始。

本以为可以过上男耕女织的平凡生活,不料想窦娥的丈夫又英年早逝,窦娥变成寡妇。

蔡婆婆为了报答张驴儿父子的救命之情要窦娥与张驴儿成婚,窦娥不肯,张驴儿欲毒死蔡婆婆,却误毒死自己的父亲,嫁祸给窦娥。

连官府都被张驴儿收买,窦娥含冤而死。

二、窦娥是个善良正直的妇女形象,并且始终如一。

1、当父亲把自己卖给蔡婆婆时,窦娥只是怨父亲“爹爹,你直下的撇了孩儿去也!”,
对于蔡婆婆窦娥十分孝顺,尊蔡婆婆是自己的长辈,是个贤淑的媳妇。

2、遇到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窦娥十分气恼,义正言辞地训斥了婆婆,她有传统妇
女“从一而终”的思想,这也表现了窦娥明事理、表里一的性格。

3、在张驴儿父亲死后,张驴儿提出要“私休”还是“官休”,窦娥毅然选择了“官休”,
可以看出窦娥还是相信法律是公正的,会为自己做主。

4、在官府,为了保护年迈的婆婆,不得不屈招;自己临行刑游街,告诉押解她的人不
要路过她家门口,怕婆婆伤心。

三、窦娥十分坚强,至死不屈,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1、窦娥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并且还训斥了婆婆,她的反抗意识初露锋
芒。

2、张驴儿诬陷窦娥,要挟她以顺从作为“私休”的条件,窦娥坚决不从。

3、窦娥受到被张驴儿买通的贪官严刑拷打,却仍然慷慨陈词、据理力争。

4、窦娥行刑时对“天”“地”的指责和许下的三桩誓愿,都表现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
人民的无奈和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窦娥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画廊上的光辉形象。

她的性格既温柔善良又坚强、勇敢;她既恪守封建礼教,又对封建礼教抱有反抗的精神的女子形象。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成了年轻的寡妇,独守空床,孤苦无依。

厄运一连串降到她身上,使她怀疑“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优,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优”,因而产生了“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的思想,并更加安分守己地生活着。

窦娥的性格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从小受到父亲窦天章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形成“好女不嫁二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侍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这样所谓的“三从四德”的封建女性教育。

因此在她看来,不越轨,行孝道,修德行,才能时来运转。

于是她尽力去实施:丈夫死后,“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顺口”。

在官场衙门,她无辜遭三遍毒打,不肯屈招“药杀公公”.但当贪官要逼打蔡婆婆时,她“怕婆婆年老,受刑不起,只得屈认了”.她的屈招是出于不忍心让婆婆挨打的善良之心,也是她为免婆婆受苦而尽的一点孝心,“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

她被绑赴市曹行刑时,还替婆婆担优,“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她气杀”,因而提出走背街。

多么纯洁善良的心灵!她负屈而死,托梦要求伸冤之时,一再嘱咐父亲将孤苦年迈无人待养的婆婆“收恤家中,替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

这既是对她敦厚善良性格的刻画,也表现了她的孝道观念。

这样的种种行为都是窦娥对封建道德的恪守,同时也表现其善良的本质。

窦娥的骨子中又充满了叛逆,而这种叛逆是根植于窦娥对封建“孝”与“礼”的遵守。

她的叛逆表现在蔡婆婆让她嫁给张驴儿时,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婆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儿媳与婆婆的关系是相当的微妙的关系,作为恪守封建家长制思想的窦娥来说,对婆婆说出“不”字,是十分不能让人理解的事情。

而窦娥为了恪守贞节而公然的反对婆婆的做法,可见封建思想在其内心已扎根。

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作文

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作文

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作文说起窦娥,那可真是个让人又怜又敬的女子。

窦娥的身世,那叫一个凄惨。

自幼就没了母亲,父亲窦天章为了赶考,把她卖给了蔡婆婆做童养媳。

这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是多么无奈和悲伤的命运转折啊!想象一下,小小的窦娥,懵懵懂懂地就离开了父亲,来到一个陌生的家庭,心里该是多么的害怕和无助。

到了蔡家,窦娥也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

没多久,丈夫就去世了,她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可窦娥没有自怨自艾,她坚守着妇道,勤勤恳恳地操持着家务,照顾着蔡婆婆。

这得是多坚强的一个女子呀!窦娥的性格特别善良。

她对蔡婆婆那是真心实意的好,没有一点虚情假意。

哪怕生活艰难,她也没有丝毫的怨言,尽心尽力地侍奉着婆婆。

有一次,蔡婆婆生病了,窦娥那叫一个着急,到处去请大夫,抓药熬药,自己连觉都顾不上睡,就守在婆婆的床边,一会儿问问婆婆感觉怎么样,一会儿又给婆婆掖掖被子。

那关切的眼神,那轻柔的动作,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

然而,善良的窦娥却没有得到命运的善待。

张驴儿父子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这对无赖父子,欺负窦娥婆媳无依无靠,张驴儿竟然想强娶窦娥为妻。

窦娥怎么可能答应呢?她坚决反抗,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那眼神里的坚定,那语气中的决绝,让人不禁为她的勇敢叫好。

可是,这张驴儿实在是阴险狡诈。

他竟然想下毒害死蔡婆婆,结果阴差阳错,他自己的父亲喝下了毒药死了。

这下可好,张驴儿倒打一耙,把窦娥告上了公堂。

在公堂上,窦娥受尽了折磨。

那县官根本就是个糊涂官,不分青红皂白,对窦娥严刑拷打。

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可她还是不肯屈服,大声喊着自己的冤屈。

“我窦娥真的是冤枉啊!”那声音,充满了悲愤和绝望。

但最终,窦娥还是被屈打成招。

临刑前,窦娥发下了三桩誓愿。

她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这是多么强烈的反抗精神啊!她要用这些超乎寻常的现象,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当那鲜血真的溅在了白练上,当那六月的天空真的飘起了雪花,所有人都震惊了。

窦娥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窦娥冤是一个历史上的真实案件,后来被文学作品所改编,成为中国文学中著名的故事。

其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有些人物形象经典长存,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首先,就是主人公窦娥。

她是一个十分纯洁无暇的女子,却因为冤狱入狱,并最终受到凌迟处死的惨烈结局。

故事情节中,窦娥在狱中表现得泰然自若,深情地写下“击鼓催花”的绝唱,表达着对生命和爱情的无限挚爱,使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

其次,就是窦娥的爱人,佟俊。

他是一个英俊潇洒、有文化渊源的人。

在窦娥冤的故事中,他有一场深情的告别别,表现出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浪漫,为他在中国文学中的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窦娥冤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在情节中往往也能展现出其独特的性格特点。

比如说微之,她是一个聪慧、善良的女子。

她没有离开窦娥,认为窦娥并非凶手,因此一直忠诚地陪伴她度过最后的时光。

这使她在读者的心目中得到高度评价,崛起为一个道德崇高的形象。

最后,还有一位关键人物,那就是凶犯,大项羽。

他是窦娥重审后发现的真凶,这个人物形象让人暗示发出悲愤的情绪。

大项羽的形象塑造,让我们对败坏人性有最朴素、最严重的指控。

在创作当中,大项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反派形象成为窦娥冤中恶疾、罪行与残酷之形象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是多姿多彩且极富情感的。

每一个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让读者可以在故事情节当中去体验和感悟到人性的各种因素和阴暗面。

这场悲剧性的历史事件,成为那个时代最动人的故事之一,让现今的人们更加好地理解历史,感受人性之美与悲哀。

浅析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经典作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本剧中的窦娥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黑暗的社会环境,以及她性格上具有的二重性——忠孝和斗争都是造成她悲剧的因素。

她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弱女子,她忠于丈夫,孝顺婆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久形成的美德,剧作家把这些美德赋予女主人公,使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怜悯激起人们的反抗精神,这正是悲剧价值的体现。

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三从四德,纲常伦理对窦娥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窦娥把“好马不备双鞍,一女不嫁二夫”当作信条来遵守,丈夫去世后,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

但她也不是逆来顺受的弱女子。

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并拉她拜堂时,她断然拒绝,推张驴儿一跤,在张驴儿父子面前,窦娥很强硬,立场也很坚定。

这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

当蔡婆婆不得不要招张驴父子为婿时,窦娥对她苦苦相劝,“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正旦云)她并没有因为婆婆会生气而没有说这些话,她把女子的贞洁看得很重要,这也是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

窦娥的命运是悲苦的,她遭受了丧母、离父、亡夫的一系列不幸,但她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这都是自己命不好。

当张父喝药而死时,窦娥是他寿数已到,还认为是宿命论的观点。

可见她是一个认命的人,她认为人的命运都是老天安排好的,没有人可以改变。

但同时她又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当张驴儿父子闯进窦娥家时,她表示了对他们和婆婆的不满,即使婆婆已经允诺了,但窦娥并不甘心受这种命运的摆布,对蔡婆婆进行了大胆地批判,对张驴儿予以了强烈的怒斥。

在桃杌审案时,窦娥遭受了严刑拷打,毫不畏惧,她从绝望中进一步看清楚了现实的残酷。

在这里窦娥的反抗性格已经升华到顶峰:“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

结合全剧情节,分析窦娥,张炉儿,赛卢医 三人性格特点。300字以上

结合全剧情节,分析窦娥,张炉儿,赛卢医 三人性格特点。300字以上

结合全剧情节,分析窦娥,张炉儿,赛卢医三人性格特点。

300字以上1、窦娥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性,她虽然安分守己,善良,但是她遵守封建伦理思想,孝顺婆婆,坚守贞洁,但这并不能阻挡她顽强反抗的精神,面对张驴儿的逼婚誓死不屈,在刑场上面对自己的冤屈,无论怎么施刑,她都不屈。

蔡婆是市民妇人,但她的内心却有农民固有的自私,老实,懦弱的性格。

她作为窦娥的对立面的形象出现,也正好衬托了窦娥的性格。

2、张驴儿
地痞张驴儿对蔡婆和窦娥的威逼、霸占,完全是一种对人身掠夺的行为。

张驴儿为了企图达到霸占窦娥的目的,在羊肠汤里灌下了毒药想毒死蔡婆,结果却毒死了老张,从而诬陷窦娥为杀人凶犯。

张驴儿这个人物形象,正是当时社会上谋财害命、横行霸道的流氓典型。

3、赛卢医在剧中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但是他的每一次出现都至关重要,此后蔡卢医就成为庸医的象征。

桃杌是一个地方官员,对于这个人的解释很多,没有定论,主要纠结在他是一个贪官还是昏官。

《窦娥冤》中的七个人物形象共同组成了这个故事。

七个人物形象各异,各有特色,不仅形象鲜明,而且使主题升华。

简述窦娥形象的典型性及性格发展

简述窦娥形象的典型性及性格发展

简述窦娥形象的典型性及性格发展窦娥是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她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善良的,对于自己的凄苦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认为是命中注定的,她侍奉自己的婆婆,为丈夫守寡,听婆婆使唤。

从这些可以看出,窦娥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压迫下遵守社会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妇女形象,而这也注定了她一生会是以悲剧结尾。

窦娥生活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注定了她所持有的伦理道德观念是纯孝与坚贞,也注定了她刚直正义,善良勇敢,勇于斗争的性格特点。

她的这一特点也是广大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妇女的优秀品质和思想局限的高度概括,也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

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存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

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自觉的伦理精神是窦娥性格系统里的一大脉络。

悲剧作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与伦理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封建社会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古典悲剧总是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打动人心的力量首先来精神道德的优美,人的伦理的理性本质体现得越鲜明越自觉,他就越成为崇高的对象,悲剧通过悲剧主人公的被毁灭来展示他的优良品德,给人以深刻的伦理感动,使人受到精神道德的熏陶,悲剧人物虽被毁灭,但却表现了坏分子所自觉遵循的伦理精神的不可征服,人们由感性的痛苦而得到理性的快感,从而得到伦理精神上的提高。

关汉卿在塑造窦娥这一个人物形象时,则以凝重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履行道德的强烈义务感为性格特征,总是努力地表现其伦理精神。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殉道者的色彩,她为了履行某种伦理义务,自觉地做出牺牲。

《窦娥冤》人物形象

《窦娥冤》人物形象

《窦娥冤》人物形象《窦娥冤》人物形象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1、善良,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住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

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2、有主见,刚强:窦娥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

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

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

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

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3、反抗精神: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

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

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剧中其余的重要人物各有其突出的性格特征,如张驴儿的无赖、狠毒,桃杌的贪财、愚妄、凶暴,蔡婆的胆小、糊涂。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古文观止》中的一篇杂剧,曲艺家王魁首所创作。

该剧以明代宣宗朱翊钧宠妃窦娥的悲惨遭遇为题材,展现了窦娥在宫廷权谋和人情世故之间的悲剧遭遇。

窦娥的悲剧形象在该剧中被描绘得深刻而感人,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经典形象。

窦娥的悲剧形象首先体现在她的家庭和个人遭遇上。

据传记载,窦娥原是博山窦氏之后,出身显赫。

她家族被郑襄谋害,父亲被杀害,家道中落。

窦娥本人心地善良,又聪明美貌,最终被朝廷选中进入宫廷,成为宣宗的宠妃。

她在宫廷中并没有得到幸福,反而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这种家族遭遇的不幸,无疑给窦娥的一生奠定了悲剧的基调,让她在情感上饱受磨难。

窦娥的悲剧形象也体现在她与宣宗之间的情感纠葛中。

窦娥原本是宣宗的宠妃,但宣宗的公主也深得宣宗宠爱。

在宣宗的政治权谋中,窦娥成为了无形中的牺牲品,成为了权力之争的代价。

宣宗在政治上的冷酷无情和心机算计,使得窦娥在宫廷中备受排挤和欺凌,最终被迫陷入不义的死亡。

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下,窦娥的悲哀和无奈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她的心灵和情感被粉碎和践踏,人生的意义和尊严也在无情的权力恶斗中失去。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的人格魅力和品行高洁上。

窦娥是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女性形象,她对家族和个人的仇恨并没有让她失去善良和仁爱,反而更加凸显了她伟大的人格魅力。

在宫廷斗争和个人悲剧中,窦娥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行和高尚的人格,她的坚韧和执着也深深打动了读者。

窦娥的悲剧命运,比起宫廷政治的阴谋和权谋,更令人心痛和动容,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行也成为了该剧的一大亮点。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窦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之一,她的形象既具有历史真实性,也带有一定的传说色彩。

窦娥形象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和文学性,所以一直受到文学艺术家的喜爱和描写。

一、历史真实性窦娥,东汉末年的一位贵族女子,她的生平事迹得到历史文献的记载。

根据《后汉书》记载,窦娥原是大将军窦宪的女儿,出生在公元72年的洛阳。

由于窦宪和他的兄弟窦融意见分歧,大将军被杀,家族遭到灭族,而窦娥也被迫离乡流落。

窦娥身份贵族,又被迫漂泊,她的生活遭受到极大的打击和折磨。

在陈寿所著《三国志》中,也有记载窦融“偏迁章扬,多所器重。

传为贤尚,家虽贫,支用鲜乏,妾从父南渡,独坐利市,蓐收祠位,赡养遗老,衣服莫非自织。

”这也印证了窦家在荣光时的雍容华贵和窦融家被灭之后的贫贱潦倒。

二、传说色彩和大多数历史人物一样,窦娥的形象也受到一定的传说色彩的影响。

在汉代的传说中,窦娥是一个思乡的女子,她在远离家乡的异乡,日夜思念着故土和故人。

传说说,为了表达她深深的思念之情,她利用自己每月一旦来月事的机会,亲手梳妆打扮,至于城门口的高地仰望山上的家乡,向远方投下一枚血珠,愿意刑场的血液化为一滴滴血珠,传到唐朝,历经数次劫难,绵延千年,最终落入诗人王之涣的手中。

不难看出,传说中的窦娥形象更加感人和传奇,更深入人心。

她对故土的深情敬仰和对生命的顽强追求,激励着人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感受生命无尽的宝贵,彰显了她逝去后的凄美传说永存。

三、文学艺术性作为中国历史上众多女性人物之一,窦娥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她的形象被文学家描绘得深情、细腻,虽然在历史中只是一个默默无闻、遭遇不幸的普通女子,但她的形象却独具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气质。

如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中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示对生命的无尽怀念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五湖废簪》中“窦娥莫叹,楚江干燥,万缕愁绪作尘埃”,则表达了陪伴窦娥的不幸情感和思乡之苦。

综上,窦娥的形象是一个具有历史真实性、传说色彩和文学艺术性的女性形象。

窦娥冤人物形象特征

窦娥冤人物形象特征

窦娥冤人物形象特征《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为经典的故事之一,它背后充满了伦理道德教训和深层次的思想意义,它是揭示中国古代人们对善恶、正义和邪恶的重要观念。

窦娥是这个故事中最令人钦佩的角色之一,而她的人物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窦娥的人物形象特征可以从几个方面总结出来:首先,窦娥坚强,勇敢,不畏强权。

虽然她在两个强大的天官前,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绝不妥协。

她深知自己正义无穷,表现出坚强,从容,不怯懦的精神。

其次,窦娥对正义充满了信仰。

她在成为无辜受害者情况下,坚持自己说出真相,不能忍受欺骗、权势,极力维护正义。

虽然她是一个女性,但她从未被威权所压迫,甚至抗争,她的正义感被赞誉为东方的榜样。

第三,窦娥不能忍受权贵的虚伪,她在两个恶人位高权重的前提下,依然不畏惧,甚至发出怒火,抵制他们的罪行,这一点可以说是上述性格的体现。

窦娥的故事连续不断地启发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窦娥的人物特征也对现代人具有诸多教育意义。

她的勇敢、坚定、正义,可以给我们带来勇气,不畏强权、不屈服于威权,并且抵制虚伪、权贵等负面行为。

她的示范可以被视为一面最美的镜子,反映出一个聪明、勇敢、忠诚、正义的女性形象,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力。

在窦娥的形象里,她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活雷锋”,她所显示出来的精神是“正义必胜,社会正义必定得到伸张”的理念。

她的故事也被用来启发现代读者,鼓励他们勇敢、坚定,勇于抗争,为正义而斗争。

总之,窦娥以她强大的仁义精神,勇敢、坚定、正义的特征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许,激发着我们正念的力量,使我们在战胜恶势力的关键时刻,勇于发挥自己的正义,追求自由、保护义的责任。

窦娥的人物形象也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给下一代以勇气,以及抵制贪婪和权力的力量。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是一个受害者。

在《窦娥冤》中,她首先面临的是家庭的不幸。

她的父亲因为受到冤枉而被害,而她则被迫成为孤儿。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本身就是弱势群体,而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后,她更是陷入了无助的境地。

她又面临了凌辱和流离失所的命运。

在剧中,窦娥被迫嫁给了昔日的仇家,成为了妾室。

而她的忠贞不屈的性格使得她在这样的环境中备受折磨,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从这些方面来看,窦娥所承受的种种磨难,使得她成为了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立即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怜悯。

窦娥是一个真情至死的女子。

在整个故事中,窦娥的高尚情操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

在剧中,她对已故的爱人一直念念不忘,忠心守护,不肯改嫁。

即使面对恶毒的欺凌和凌辱,她也从不屈服,从不退让。

以致最终宁死不屈,愤而白了头发,以显自己的忠贞。

这样一位真情至死的女子形象,无疑是窦娥悲剧形象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妇德精神,受到了观众的推崇和钦佩。

窦娥是一个传统美德的化身。

在《窦娥冤》中,窦娥所表现出的传统美德形象是无愧于古代贤妇标准的。

她不仅是一个忠贞不渝的爱妻,而且还是一个敢于维护家族尊严和男性气节的女性形象。

她在遭受种种屈辱和不公正对待时,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义无返顾地表达自己的坚贞和忠诚。

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所强调的妇德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所推崇的忠贞爱情和男女亲情的具体体现。

窦娥的悲剧形象也是对这些传统美德的生动表现和继承。

窦娥是一个社会悲剧的化身。

《窦娥冤》所揭示出的封建社会黑暗和人性丑恶对窦娥造成的不公正对待和严重伤害,也正是窦娥悲剧形象的集中体现。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妇女权益丧失,不被重视,这使得窦娥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而窦娥所受的种种磨难和不公正对待,也正是社会悲剧的一种缩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对个体的摧残,是对封建社会体制和伦理道德的一种强烈反讽。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窦娥形象分析窦娥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画廊上的光辉形象。

她的性格既温柔善良又坚强、勇敢;她既恪守封建礼教,又对封建礼教抱有反抗的精神的女子形象。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成了年轻的寡妇,独守空床,孤苦无依。

厄运一连串降到她身上,使她怀疑“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优,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优”,因而产生了“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的思想,并更加安分守己地生活着。

窦娥的性格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从小受到父亲窦天章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形成“好女不嫁二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侍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这样所谓的“三从四德”的封建女性教育。

因此在她看来,不越轨,行孝道,修德行,才能时来运转。

于是她尽力去实施:丈夫死后,“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顺口”。

在官场衙门,她无辜遭三遍毒打,不肯屈招“药杀公公”.但当贪官要逼打蔡婆婆时,她“怕婆婆年老,受刑不起,只得屈认了”.她的屈招是出于不忍心让婆婆挨打的善良之心,也是她为免婆婆受苦而尽的一点孝心,“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

她被绑赴市曹行刑时,还替婆婆担优,“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她气杀”,因而提出走背街。

多么纯洁善良的心灵!她负屈而死,托梦要求伸冤之时,一再嘱咐父亲将孤苦年迈无人待养的婆婆“收恤家中,替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

这既是对她敦厚善良性格的刻画,也表现了她的孝道观念。

这样的种种行为都是窦娥对封建道德的恪守,同时也表现其善良的本质。

窦娥的骨子中又充满了叛逆,而这种叛逆是根植于窦娥对封建“孝”与“礼”的遵守。

她的叛逆表现在蔡婆婆让她嫁给张驴儿时,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婆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儿媳与婆婆的关系是相当的微妙的关系,作为恪守封建家长制思想的窦娥来说,对婆婆说出“不”字,是十分不能让人理解的事情。

《窦娥冤》的窦娥形象和三个誓愿分析

《窦娥冤》的窦娥形象和三个誓愿分析
《窦娥冤》的窦娥形象和三个誓愿分析
《窦娥冤》是中国元杂剧中的代表作,其作者关汉卿也是我国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窦娥冤》这部作品有力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黑暗腐败的封建政府以及封建官吏的贪鄙和昏庸,同时也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敢于反抗封建压迫、坚强不屈的光辉女子形象。
窦娥的性格基本上具有如下的特点:善良、有原则、多愁善感、坚韧、聪明有心计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
当然,正如每部封建社会的进步作品都有瑕疵一样,窦娥的性格中还是有和封建社会妥协的特点,那就是屈从于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这点可以在她誓死不嫁张驴儿和跟她父亲窦天章的对话中得以体现:“遇时辰我替你忧,拜家堂我替你愁;梳着个霜雪般白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我至死不与你做媳妇,我请愿和你见官去。”
从剧本中还可以看出,窦娥是一个聪明有心计的女子。这点在她死后,她的父亲到楚州视察,她去申冤的时候可以体现。就是她的父亲窦天章翻看案卷的时候,数次想翻过她的案件不看,她却在一旁弄灯,使窦天章不得不去剔灯,而她趁机把案卷又翻到自己的案件上来,如此几次,使父亲窦天章终于注意到自己,而上前申冤,终使沉冤昭雪。
窦娥性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作者关汉卿强调的特点,还应该是她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性格特点。这点在剧本中有突出体现,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是她在刑场时的一系列道白和唱腔,尤其是三桩誓愿,突出地表现了窦娥感天动地的沉冤和她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既是被压迫者负屈含冤的痛苦呼喊,也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和抗议。能突出表现她勇于反抗的言语有:“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些言语尤其是“滚绣球”的那一段唱腔,表面上指责天地,实际上表现了窦娥敢于控诉黑暗的封建势力的勇于反抗斗争的精神。还有在窦天章审案的过程中,窦娥勇于当面对质,也表现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人物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人物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人物形象《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窦娥作为剧中的女主人公,具有深刻的代表性,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剧中人物形象丰富,性格典型,塑造了许多具有特点和立体的人物。

其中以窦娥为代表,通过窦娥的坎坷一生与悲剧性的结局,展现出封建底层人民被压迫的形象。

可以说,窦娥这一形象是当时社会与时代的缩影。

标签:窦娥;形象;社会《窦娥冤》揭示了当时官场黑暗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窦娥作为其中的主人公代表了当时社会女性以及下层人民,因此,分析窦娥的形象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关汉卿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对于窦娥的个人形象的评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窦娥的形象与性格特征《窦娥冤》这一杂剧中,窦娥是一个悲剧的形象,是傳统女性、传统孝义、传统道德的形象,但与此同时她也是集善良、坚韧与反抗精神为一体综合形象。

开篇是窦天章进京赶考,将七岁的窦娥卖给了蔡婆家做童养媳,以当时时代对童养媳的看法与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来看,这就已经奠定了窦娥悲剧形象的基础。

在丈夫去世之后,窦娥和自己的婆婆相依为命,要伺候自己的婆婆,除此之外还有本篇的主要情节“张驴儿事件”。

窦娥自己被张驴儿诬陷的时候受尽刑罚绝不招认,但张驴儿用心歹毒,借窦娥的孝顺之心,向窦娥的婆婆用刑。

因看不得婆婆受罪便自己认罪,这就看得出窦娥所代表的传统孝义的形象。

面对张驴儿父子的无赖,蔡婆软弱答应了。

但窦娥在张驴儿的威胁之下依然坚决不嫁,这表现的是她代表的传统女性道德的形象,拥有忠贞的思想觉悟。

窦娥是善良的,在婆婆被用刑之后她为了婆婆被屈打成招,上刑场之前她首先想到的是婆婆看到会不会难过,可以说是善良女性的代表。

窦娥的形象还有一种魅力,在于她善良但不软弱,在柔软之中更是保持了一种韧性。

对张驴儿的逼娶她反抗,对张驴儿的栽赃、官府的屈打成招她坚强的抵抗,在当时的社会这一点很难得,这一多元化的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剧中最成功的的地方之一。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剧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窦娥这位史实人物的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窦娥被冤枉入狱,遭受种种磨难的悲惨遭遇。

窦娥这一角色形象在该剧中被塑造得深刻动人,她的悲剧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特点、遭遇的不幸和最终的悲剧结局等方面来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性格特点。

在《窦娥冤》中,窦娥被塑造成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

她不畏强权,敢于为自己、为正义而奋起反抗。

面对家族的不幸遭遇,她没有沦为懦弱无助的弱者,反而顽强地与命运做斗争。

在剧中,窦娥与丈夫商议揭露真相,为自己和家族申冤。

她的坚韧不拔、义正词严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她成为悲剧英雄的重要条件之一。

窦娥遭遇的不幸。

在剧中,窦娥和丈夫竭力申冤,但是却遭到了宦官和权贵的强大打压。

治下官员庞德公对窦家恶意陷害,导致窦娥丈夫被迫自杀,而她本人也被诬陷入狱等不幸遭遇接踵而至。

在狱中,窦娥遭受种种凌辱和折磨,她的家人也被迫沦为难民,生活陷入困境。

在这样的困境中,窦娥仍然不失志气,坚强面对,没有放弃对真相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希望。

窦娥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命运铺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她的悲剧形象更加感人。

窦娥的悲剧结局。

在《窦娥冤》的结尾,尽管窦娥尽全力申冤,但最终仍然未能申明清白,她和家人仍然未能摆脱苦难的命运。

剧中窦娥的悲剧结局,不仅是对她个人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她的悲剧结局,反映了当时的权贵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理的追求和对悲剧命运的深沉感慨。

窦娥的悲剧结局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被广泛反映和传颂。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凄凉悲惨的个人遭遇,以及没有得到公正申冤的悲剧结局。

她的悲剧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历史社会的黑暗和悲惨,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窦娥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窦娥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窦娥形象及其悲剧意义关汉卿塑造了⼀个善良孝顺⽽富于反抗精神的窦娥形象。

⾸先,窦娥具有始终如⼀的善良⽽美好的品质。

窦娥虽然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七岁离⽗,幼⼩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然⽽正是这种经历,养成了她善良、孝顺的美好品质:她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活,恪守孝道,做⼈贤惠,对早年守寡、晚年丧⼦的婆婆⼗分孝顺;并深信⼀⼥不嫁⼆夫的教条;尤其让⼈感动的是,在公堂上,她不仅为了使蔡婆免受毒打,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命为代价,冤招药死公公之罪,⽽且还在被押赴刑场、即将被处斩时,⾸先想到不能让婆婆看到⾃⼰,以免她伤⼼难过;临终前她对婆婆的嘱托,体现出她仍在为婆婆着想,仍在尽孝道;甚⾄在死后,她的灵魂还托梦给⽗亲,让他赡养婆婆,这些细节使窦娥的⾼尚情操得以充分展现出来,既使⼈同情,⼜令⼈尊敬,也使悲剧⾊彩更为浓重。

同时,窦娥⼜具有反抗精神。

窦娥从⼩经历的苦难为她的抗争奠定了基础。

她反抗没有爱情的婚姻,谴责婆婆答应嫁给张驴⼉⽗亲是不守“贞⼼”的⾏为;她坚决反抗张驴⼉的逼婚,就是在张驴⼉加“药死公公”之罪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实则强迫窦娥“私休”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沉着地维护⾃⾝⼈格尊严,与其抗争到底;即使她在被押往刑场的途中,双⼿被捆绑得不能动弹,但她仍满腔的怒⽕和怨⽓,对天地⿁神、王法官府进⾏了强烈的控诉和揭露。

她的满腔悲愤之词实际上是对整个社会的否定。

在临刑前,她还发出了⾎溅⽩练、六⽉飞雪、亢旱三年的三桩“表明清⽩”的誓愿,这是她对统治阶级所进⾏的⼤胆挑战。

三桩“⽆头愿”的⼀⼀实现,使窦娥从痛斥天地⿁神到⽀配天地⿁神,表现出昂扬的反抗精神。

她也不再是⼀个被同情、被怜悯的弱者,⽽是成为⼀个能够激励被压迫者奋起反抗的强者了。

尤其在她含冤屈死后,其⿁魂仍“⼀再”为⾃⼰伸冤,充分表明了窦娥不向⿊暗势⼒屈服的坚强意志。

关汉卿通过窦娥这个美好形象的被毁灭,揭露了当时美丑不分、是⾮颠倒的社会,从⽽引起⼈们对⽣活的深思,对封建社会秩序的永恒产⽣怀疑,唤起⼈们的反抗意识。

窦娥冤中窦娥形象的理解

窦娥冤中窦娥形象的理解

窦娥冤中窦娥形象的理解《窦娥冤》是中国古代传世名剧,它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窦娥为原型,讲述了她被冤枉入狱并最终遭受不公正判决的故事。

窦娥的形象在这部戏剧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窦娥作为一个女性角色,她的形象呈现出坚韧、善良和无辜的特点。

她是一个寡居的妇女,因为爱国情怀而积极参与抵抗外敌的活动。

然而,由于种种阴谋和陷害,她最终被冤枉入狱,并在监狱中受尽虐待和折磨,甚至失去了生命。

窦娥的形象展示了她对正义和家国情怀的执着追求,她坚持信念并勇敢地面对困难和不公。

她的善良和纯洁也使得观众对她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和共鸣。

此外,窦娥的形象也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不公对待和压迫。

她作为一个女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面临着诸多不平等和不公。

她的遭遇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呼唤着对平等和正义的思考和呼吁。

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是一个具有坚韧、善良和无辜特点的代表,她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了对正义追求和社会不公的批判,引发观众对人权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画廊上的光辉形象。

她的性格既温柔善良又坚强、勇敢;她既恪守封建礼教,又对封建礼教抱有反抗的精神的女子形象。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成了年轻的寡妇,独守空床,孤苦无依。

厄运一连串降到她身上,使她怀疑“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优,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优”,因而产生了“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的思想,并更加安分守己地生活着。

窦娥的性格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从小受到父亲窦天章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形成“好女不嫁二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侍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这样所谓的“三从四德”的封建女性教育。

因此在她看来,不越轨,行孝道,修德行,才能时来运转。

于是她尽力去实施:丈夫死后,“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顺口”。

在官场衙门,她无辜遭三遍毒打,不肯屈招“药杀公公”.但当贪官要逼打蔡婆婆时,她“怕婆婆年老,受刑不起,只得屈认了”.她的屈招是出于不忍心让婆婆挨打的善良之心,也是她为免婆婆受苦而尽的一点孝心,“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

她被绑赴市曹行刑时,还替婆婆担优,“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她气杀”,因而提出走背街。

多么纯洁善良的心灵!她负屈而死,托梦要求伸冤之时,一再嘱咐父亲将孤苦年迈无人待养的婆婆“收恤家中,替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

这既是对她敦厚善良性格的刻画,也表现了她的孝道观念。

这样的种
种行为都是窦娥对封建道德的恪守,同时也表现其善良的本质。

窦娥的骨子中又充满了叛逆,而这种叛逆是根植于窦娥对封建“孝”与“礼”的遵守。

她的叛逆表现在蔡婆婆让她嫁给张驴儿时,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婆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儿媳与婆婆的关系是相当的微妙的关系,作为恪守封建家长制思想的窦娥来说,对婆婆说出“不”字,是十分不能让人理解的事情。

而窦娥为了恪守贞节而公然的反对婆婆的做法,可见封建思想在其内心已扎根。

在张驴儿诬陷窦娥杀死自己其父时,她毫不畏惧,要与张驴儿对簿公堂,窦娥希望能够在公堂之上,还其清白之身,寄希望于官府,但是现实并不是她想象中的那样,贪官将其拷打,但是她毫不畏惧,宁死不屈。

这正是窦娥坚强性格的表现。

窦娥为自己的冤死抱有极度的愤恨心里,因此她在刑场上发下三桩誓言:血飞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

这充分表现了窦娥对社会黑暗的不满与抗争。

即使化为厉鬼她也没有放过为自己洗清冤屈,在窦天章案前“弄灯”“翻文件”,鬼魂在公堂上为自己洗冤,这正是窦娥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世事的不满。

窦娥生活在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孝道思想和节烈观念当然会对她有很大影响,并起一定的支配作用。

她有刚直正义敢于斗争的性格特点,又有深刻的封建伦理观念,二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一个艺术形象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对生活概括的深度、广度以及性格是否鲜明生动.窦娥刚直正义的性格和节烈观念,是对封建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思想局限的高度概括,其形象无疑是真实鲜明生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