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解析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课件
综合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
结合影像学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断,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严密的随访和评估能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预 后效果
通过随访和评估,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ppt 课件
这个课件将向大家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包括定义、临床表现、影像 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以及随访与预后。什么 Nhomakorabea骨巨细胞瘤
定义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肿瘤,主要由巨噬细胞和间叶细胞构成。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疼痛、肿胀和运动受限等症状,通常出现在骨骺的近端。
影像诊断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和骨 巨细胞瘤在影像上有相 似的表现,但两者的治 疗方法有所不同。
2 骨髓炎
骨髓炎是一种感染性疾 病,与骨巨细胞瘤在影 像上有所不同。
3 恶性肿瘤
与恶性肿瘤相比,骨巨 细胞瘤的恶性程度较低, 但仍需鉴别排除。
治疗方案
1
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来治疗骨巨细胞瘤。
2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局部注射和栓塞疗法,可以减少肿瘤的体积。
3
放疗
放疗可以在手术后或手术前用于控制肿瘤的生长。
随访与预后
随访方式
随访可以通过定期复查影像、 生物学标志物等来评估患者 的病情。
预后影响因素
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年龄、肿瘤大小和位置等。
预后评估方法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表 现和影像学结果来评估预后。
结论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是其诊断的基础
X线
骨巨细胞瘤影像病例分析
骨巨细胞瘤病例分析病史:患者xxxx,男性,44岁。
因“左小腿疼痛10月余”入院。
患者自诉于10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小腿疼痛,左侧小腿行走时疼痛,休息时缓解,无低热寒战,无其他关节疼痛,今年5月初在我院行左膝关节MRI检查示:左胫骨肿物,未予以特殊处理,今患者为进一步就、明确诊断诊治来我院门诊门诊拟“做胫骨骨肿瘤”收入院。
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正常,食欲正常。
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体格检查:皮肤完整,无红肿,无破溃,局部无肿胀,无压痛,膝关节活动、感觉既、及末梢血运可,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左“4”字征(-),内收(-),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无入院后行DR检查,阅片:X线(影像号 xxxxxx):左胫骨上端可见一大小约4*3cm骨质密度减低区,呈磨玻璃样,未见骨膜反应;左胫骨上段内侧可见一骨性突起,基底部与骨干相连,背离关节生长,余左膝关节构成骨结构完整,未见骨质病变、骨折征象,关节间隙未见异常,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
诊断:左胫骨上端骨质破坏,考虑骨肿瘤病变,性质待查;左胫骨上段骨骨瘤。
病理结果: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为起源于骨的非成骨性结缔组织,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
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生长活跃),Ⅲ级为恶性。
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
一.临床表现:国内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 1.2:1。
好发年龄是20~40岁,占65%。
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率占全部的60%~70%。
主要症状是患处疼痛和压痛。
骨皮质变薄时,触及有乒乓球感。
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
二.影像表现:骨巨细胞瘤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以溶骨改变为主的溶骨型和以皂泡样变为主的皂泡型。
有学者统计了在骨巨细胞瘤中生长迅速的为溶骨型,且恶变的趋势也明显。
骨巨细胞瘤icds标准
骨巨细胞瘤ICD-10诊断标准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ICD-10编码为M8717/1。
以下是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遗传因素和治疗方式等方面。
1.临床诊断骨巨细胞瘤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疼痛通常为间歇性,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加剧。
肿瘤通常位于长骨干骺端,特别是膝关节和踝关节周围。
临床诊断需要考虑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病史。
2.影像学检查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为骨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病灶呈肥皂泡样改变。
X线表现为骨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病灶呈肥皂泡样改变;CT能显示骨皮质变薄无膨胀,病灶呈肥皂泡样改变,溶骨区内有间隔或斑点钙化影;MRI表现病变部位骨端偏心位溶骨性病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其间可见条带状影,部分病例可见线状分隔。
3.病理学诊断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学表现为骨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病灶呈肥皂泡样改变。
镜下可见肿瘤由许多相互交错的片状或条状瘤细胞组成,这些瘤细胞由薄而弯曲的纤维分隔开。
肿瘤细胞的核大小不一,染色深,形状不规则,可见核仁。
部分病例可见瘤细胞多核现象。
4.遗传因素骨巨细胞瘤与遗传因素有关。
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以增加患骨巨细胞瘤的风险。
这些基因包括P53、COL1A1和RANKL等。
因此,遗传因素也是骨巨细胞瘤诊断的一部分。
5.治疗方式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药物治疗等。
手术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主要方法,切除肿瘤并重建骨骼的稳定性是必要的。
对于不能切除的肿瘤或复发的肿瘤,可以采取放疗或药物治疗等辅助治疗措施。
总之,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遗传因素和治疗方式等方面。
对于每个患者,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课件
骨巨细胞瘤多发生于20-40岁成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好发部位为长骨干骺端和椎体, 特别是股骨上端、胫骨下端、桡骨远端、骶骨和胸腰椎等。
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
发病机制
目前对骨巨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因突变、细胞因子等多 种因素有关。
病理特点
骨巨细胞瘤的病理特点是多核巨细胞和丰富的基质细胞,以及核分裂像增多。 根据病理表现,骨巨细胞瘤可分为三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侵袭性,Ⅲ级为 恶性。
02
03
MRI技术
MRI具有高分辨率和软组 织对比度,能够清晰显示 骨巨细胞瘤的内部结构和 侵犯范围。
CT技术
CT能够提供骨巨细胞瘤的 骨质改变和骨膜反应的细 节,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和 定性诊断。
PET-CT技术
PET-CT结合了功能成像和 解剖成像的优势,能够提 高骨巨细胞瘤的早期诊断 准确率。
影像诊断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骨巨细胞瘤的CT扫描
CT扫描可以更清楚地显示骨巨细胞 瘤的骨质破坏程度和范围,以及肿瘤 与周围软组织的毗邻关系。
骨巨细胞瘤的CT增强
增强CT扫描有助于显示肿瘤的血供情 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
骨巨细胞瘤的MRI信号
骨巨细胞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边界相对清晰。
3. 非骨化性纤维瘤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四肢长骨骨干,呈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
2. 动脉瘤样骨囊肿
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呈囊状膨胀 性骨破坏,内有液平。
误诊分析
由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易与其他良 性或恶性骨肿瘤混淆,导致误诊。因此,在诊断 过程中需仔细分析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和 病理诊断进行综合判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ppt课件
肱骨近 干骺端 端、股 骨近端、 根骨、 距骨
中心或偏心性、 轻度膨胀透亮 区,透亮度较 高;长轴与骨 干一致,边缘 清楚,有菲薄 硬化边;无骨 膜反应;部分 有骨间隔。
软骨母细胞瘤
软骨母细胞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囊肿
中心或偏心性、囊 状破坏;边缘清晰、 有硬化边;有斑点 状钙化,可有分隔; 可有层状骨膜反应。
M:F 年龄
动脉瘤 1:1 10-20Y
样骨囊 肿
骨囊肿 2:1 11-20Y
好发部 骨内部位 影像学特征 位
股骨远端、 干骺端、椎 胫骨近端、 体附件 脊柱、骨盆
中心或偏心性、 气球样膨胀性 破坏;边缘清 楚,有硬化边; 可有粗细不等 骨嵴,罕见钙 化;可有薄壳 状骨膜反应CT、 MRI可见液-液 平面。
• 肿瘤内出血,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出血 后可形成液-液平面(含铁血黄素在下层,更 多见于动脉瘤样骨囊肿)。
• 增强扫描,瘤体呈中等强化,囊性和出血部分 无强化。
• 恶变者,软组织肿块呈高信号。
男,29岁,膝关节疼痛3-4月来诊。X-Ray显示;股骨远端 溶骨性病灶,病灶骨皮质明显变薄,病变边界清楚,无硬
MRI:病变呈略长T1信号和略长T2信号,T2WI可见 高信号小囊变区。
女,30岁,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2月。X-Ray示: L5右侧椎弓根显示不清,右侧横突及S1右侧膨胀 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无硬化边,病 灶内无钙化。
CT:病灶呈膨Leabharlann 性、溶骨性改变,边界清楚,骨皮 质变薄,内可见粗大骨嵴。内无明显钙化。
软组织肿块突出。
影像学表现
• CT:
• 长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内无钙 化或骨化,骨壳完整,边界清晰,无硬化 边。内可见纤细骨嵴。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常见10岁~20岁青
少年,好发下颌骨。现在认为发生于颌骨 者通常并非真性GCT而是巨细胞修复性肉芽 肿。镜下多核巨细胞体积小,中等数量, 分布不均匀,常聚集于出血、坏死与含铁 血黄素沉积部位,并可见骨样与骨组织形 成,病灶经单纯刮除后预后较好。
• 动脉瘤样骨囊肿 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好
核素99mTc 的摄取量增加。放射性核素摄 取升高的情况可能是弥散的,血液集中在 边缘部分, 而中央部分的浓聚较低。放射性 核素摄取可以超过肿瘤的边界,因此无法 用来正确判断其在髓腔内的侵及范围。
鉴别诊断
• 棕色瘤 多骨受累,成年女性多见,早期
症状为骨痛,实验室检查血钙升高,血磷 降低,血中AKP(血清磷酸酶)、PTH(甲 状旁腺素)升高,好发长骨骨干或骨干骺、 髂骨、手足骨等。镜下在正常骨结构消失 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小型多 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吞噬含 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骨样基 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残存板 层骨。切除甲状旁腺原发病变后,骨骺病 灶可随之修复。
• MRI 是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具有高
质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并可多平面成像。 肿瘤在纵向弛豫时间(T1WI) 表现为低强度 信号, 在横向弛豫时间( T2WI) 表现为高强 度信号。因此看髓内病变最好用T1 加权像, 在观察皮质外病变时最好用T2 加权像。
• 骨扫描 在骨巨细胞瘤累及的部位,放射性
镜下在正常骨结构消失的根底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构消失的根底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小型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小型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吞噬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吞噬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骨样基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骨样基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残存板层骨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骨骺、肿瘤边缘有时可见骨膜
反应(其它良性骨肿瘤不易见到)以及肿瘤内部散 在的斑片状钙化均有助于和骨巨细胞瘤鉴别。 骨囊肿好发于10~15岁年龄组,多见于干骺端或
骨干,向纵径发展为著,骨端膨胀性不如骨巨细胞
瘤明显。
种相对常见的骨肿瘤,约占所有原发骨肿瘤的 4
%~9.5%,占良性骨肿瘤的 18%~23%。尽管骨
巨细胞瘤归于良性骨肿瘤一类,但它具有潜在的恶
性,60%的病变在治疗后可以复发,另有10%的
病变可以转移到肺。
骨巨细胞瘤的分型
Campancci 等学者根据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将
它分为三个等级,I级:病灶属静止型,肿瘤周围无
的影像学信息。
左股骨下端内侧髁骨质破坏区,内部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 向外生长突破骨壳形成软组织肿块。
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也可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
但与骨巨细胞瘤相比前者的“偏心性”表现得更为 显著;90%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20岁以下青少 年,多有外伤史,发病部位多位于近骨端的骨干部, 一般不累及骨骺,而骨巨细胞瘤一个非常显著的特 点就是绝大多数病变发生在骺线闭合后的成熟骨的 骨端。
MRI 发现含铁血黄素沉着十分敏感,表现为 T2WI
上结节状、带状甚至弥漫分布的低信号区。有学者
认为,该征象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依据之一。
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
3、液—液平面:该征象为肿瘤坏死囊变合并内部出血
所致,T1WI平面上方为略低信号,平面下方为稍高
信号,T2WI 则平面上方则显示为明显高信号,下方
但少数特殊部位的骨巨细胞瘤X线平于骨巨细胞瘤的诊
断及术前评估。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来源于多核巨细胞,发生在骨的任何部位,尤其是长骨的骨髓腔内。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方法。
1、X线表现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呈现为局部骨质破坏和瘤周反应,破坏区边缘模糊或毛糙,瘤周反应范围广泛,可有明显的半月形透亮区出现,被称为Shaefer征象。
还可出现气体或液体平片征象,如钙化或出血。
在长骨骨干上,病变可引起骨皮质增厚和骨膜反应,甚至穿透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2、CT表现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与X线表现相似,但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分布。
病变呈现为均质或不均质的软组织密度影像,可有坏死囊肿区和骨小梁被破坏的表现。
CT还可以检测到骨膜下垂直粘膜面生长的情况,提示可能的恶性转化。
3、MRI表现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是研究骨巨细胞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骨髓内的病变。
T1WI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
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和积血可表现为低信号,液体坏死区则呈高信号。
MRI能够确定病变的分界线和侵犯情况,也可以预测病变的活动程度。
4、骨扫描表现骨巨细胞瘤在骨显像中呈现为局部放射性浓聚区,与其他骨肿瘤的放射性浓聚区不同,其形状不规则而且病变区域较大。
放射性浓聚区的形状和分布可在正位放射仪和侧位放射仪上观察到。
5、诊断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结合X线、CT、MRI、骨扫描等多种影像学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X线和CT可作为首选方法,MRI可更好地显示软组织情况和病变的活动状态。
骨扫描可以发现较小的病变和转移灶。
另外,病理学检查也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手段。
6、结论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骨肿瘤,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方法,以便于早期确诊和治疗。
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应仔细分析各种影像学表现,注意鉴别诊断。
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加强病例交流,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水平。
骨巨细胞瘤ppt课件
• 有时,
60
右胫骨上端软骨母细胞瘤
男,26岁
右股骨上段软骨母细胞瘤 男 20岁
鉴别点:
• 发生在骨骺或骨突,向骨端生长 • 边界清,有钙化 • 组织学上,软骨母细胞瘤的基底细胞有更
明确的边界,巨细胞分布不规则,主要集 中于出血区
• 有丝分裂像少见。
63
慢性骨脓肿
是骨髓炎的另一种表现又称Brodie’s脓 肿(局限性骨脓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后由 于身体抵抗力强,细菌毒性低,但局部病灶未 完全消灭,残留在干骺端中心,使之局限化而 不向周围扩散,病灶周围形成圆形骨硬化带。 多发生于青壮年,多见于胫骨上端,股骨下端 和上端、肱骨上端等长骨两端。
X线 CT MRI SPE CT
敏感 低 较高 高 高 性 特异 高 较高 高 低 性
组织病理学特征:
• 肿瘤由一群稠密的、大小一致
的单核细胞(基质细胞)群组
成,多核巨细胞散布于各部。
• 巨细胞可呈球形/椭圆形/梭形,
核为圆形/椭圆形,染色清晰,
边界清晰可见轻度切迹。细胞
核为多形性,少见有丝分裂。 (来源破骨细胞或巨噬细胞?)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引言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特点
骨巨细胞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局部畸形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颗粒状骨质,广泛存在条索状钙化,以及软组织肿块。
在X线检查中,骨巨细胞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边缘呈分叶状或辐射状,并可见围骨硬化。
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钙化情况。
MRI检查对于观察肿瘤的软组织部分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三、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⒈骨肉瘤:骨肉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骨质破坏,边界模糊,伴有软组织肿块,还可见新生骨形成及骨膜反应。
⒉骨转移瘤:骨转移瘤通常表现为多发骨转移,病灶边界不规则,可以出现骨皮质破坏及硬化,影像学上与骨巨细胞瘤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鉴别诊断仍需结合临床资料。
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见于长骨,表现为
斑点状、细网状或片状骨质破坏,并可见斑片状骨钙化或骨囊肿。
⒋骨囊肿:骨囊肿表现为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液
化区域,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四、附件
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图像和相关病例资料。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骨巨细胞瘤: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以瘤内大量多核
巨细胞为特征。
医学影像学课件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影像表现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左胫骨远端干骺端结核
胸椎结核
短骨骨干结核
右膝滑膜型关节 结核
非持重部位(胫 骨关节面内侧缘) 边缘性骨质破坏, 膝关节间隙变窄。
可能是 什么病 呢?
啊…… 这又是 什么病 呀?
……连着三张 片子都答不出 来,看来今天 一定要好好听
课啦!
3.骨肿瘤的分类
良性骨肿瘤(瘤细胞分化成熟,
原发性骨肿瘤
(瘤细胞分化程度不
一,异型性明显,危
及生命。)
转移性骨肿瘤 (多发)
4.骨肿瘤的影像分析步骤 (1)发病部位 (2)病变数目 (3)骨质变化 (4)骨膜增生 (5)周围软组织变化
分论
一、骨软骨瘤
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10-20岁青少年多见,发生 于长骨干骺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好发。
[X线表现]
(1)肿瘤性不规则的骨增生(肿瘤骨): 象牙质样瘤骨、棉絮样瘤骨、针状瘤骨
(2)肿瘤性骨破坏:松质骨破坏表现为斑片 状、虫蚀状或不规则大片溶骨性破坏
(3)骨膜反应:葱皮样、骨膜(Codman )三角 (4)软组织肿块
股骨骨肉瘤(成骨型)。
股骨下段髓腔内毛玻璃样 密度增高,局部有大量肿 瘤骨呈絮片放射状伸入软 组织肿块中,其上方邻近 之骨膜新骨呈三角形“袖 口状”。
骨肿瘤
学习目标
1、掌握骨软骨瘤的好发部位及其典型影像学表现 2、掌握骨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及其典型影像学表现 3、掌握骨肉瘤好发部位及其典型影像学表现 4、能够自己归纳良恶性骨肿瘤的异同。
总论
一、有关骨肿瘤的一些病理知识 1.骨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 (2)浸润性生长 (3)外生性生长 2.骨肿瘤的蔓延和转移 (1)直接蔓延 (2)肿瘤转移
骨囊肿、软骨肉瘤、良性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骨肉瘤等临床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典型征象
骨囊肿、软骨肉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良性骨母细胞瘤、良性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非骨化性纤维瘤、内生软骨瘤、脊柱转移瘤、骨肉瘤、尤文氏肉瘤等临床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典型征象骨囊肿肱骨或股骨近端,近生长板伴硬化缘的中央型病灶,最可能是单纯骨囊肿。
而距骨一侧低密度病灶,最可能是单纯骨囊肿。
典型征象:骨片陷落征。
软骨肉瘤(常规型)成人(>30岁)+骨盆和长骨+髓腔内膨胀性破坏性病变+肿瘤基质内爆米花/环形/逗号状钙化+可皮质增生,内膜扇贝状改变+可有软组织肿块。
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良性骨母细胞瘤11-30Y+脊柱(棘突、椎弓和横突)和长管骨(干骺端)+骨局限性膨胀性低密度区+骨皮质变薄甚至断裂+周围清楚的薄壳状钙化+肿瘤内斑点状或大片状钙化或骨化+一般无骨膜反应。
软骨母细胞瘤青少年10-20Y,四肢长管骨骨骺区,肱骨、股骨上端和胫骨近端好发,长骨骨骺端圆形、卵圆形骨质破坏,边缘不同程度硬化,其内常见斑点状、片状钙化。
非骨化性纤维瘤股骨远端后部近皮质病变(部位),伴扇形边缘及硬化边缘(形态)。
病变位于长骨干骺端骨干的内侧,距骺板3~4cm处,1~5cm 大小。
圆形或椭圆形、偏心性生长,与骨长轴一致,呈分叶状,骨皮质变薄,而髓侧边缘硬化,界限清晰。
肿瘤基底与髓腔边界处骨质轻微硬化,常呈肥皂泡沫状,可合并病理骨折。
内生软骨瘤爆米花样、环状、点状钙化灶+分叶状生长+伴发骨皮质内膜面扇贝样边缘;短状骨可无钙化。
骨巨细胞瘤20-40Y,生长板闭合后的,发生于骨关节端的缺少硬化边的溶骨性病灶,+皂泡征,+偏心性=最可能是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内分隔成因=瘤壁骨嵴+残留骨+结缔组织间隔钙化。
骨样骨瘤夜间加重的疼痛+服水杨酸(阿司匹林)缓解+低密密度瘤巢(中心可硬化)+周围反应性骨硬化。
脊柱骨髓瘤多椎体病变+弥漫性融骨性破坏+骨质疏松+附近早期不受累,晚期受累+椎体一般无后凸+软组织肿块少+实验室检查。
脊柱转移瘤原发病史+多椎体病变+浸润性改变+附件受累+软组织肿块+椎体后凸+相邻椎间隙、椎间盘一般无破坏。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骨巨细胞瘤的 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为治疗和预 防提供更多依据。
临床医生需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认识, 准确诊断和治疗该病,以改善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影 像学检查方法有望为骨巨细胞瘤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帮助。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骨巨细胞瘤在MRI上通常表 现为低信号强度病灶,T1加 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
上呈高信号。
增强MRI扫描可观察到肿瘤的 强化程度和范围。
Part
03
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与良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与骨囊肿的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通常在骨干部位发病,而骨囊肿多见于干骺端;骨巨细胞瘤的骨壳较厚且完 整,而骨囊肿的骨壳较薄且易碎。
线表现。
CT表现
CT扫描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肿瘤 的边界和内部结构,有助于确 定肿瘤的范围和侵犯程度。
CT扫描可以观察到肿瘤内部囊 状破坏、皂泡状阴影以及骨膜 反应等征象。
CT增强扫描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肿瘤与正常组织。
MRI表现
MRI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肿瘤与 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情况,以及
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包括圆形、卵圆形、梭形、多角形等,核染色质少,核分裂像 少。
肿瘤组织中常有大量血管,血管扩张、充血,有时可见出血灶。
病理诊断标准
肿瘤组织中必须同时存在良性成 骨细胞、破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 且良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数
量必须明显多于纤维母细胞。
肿瘤组织中必须无核分裂像增多、 核沟、核沟内含物等恶性特征。
与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症表现为骨小梁变细、减少、结构模糊,骨皮质变 薄、髓腔增宽,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而骨巨细胞瘤则表 现为骨质破坏伴有皂泡状阴影。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单骨单灶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 多发生于20岁之前。 • X线:取决于成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及新生骨小梁,可分为5种:囊
状膨胀性改变,丝瓜瓤样改变,磨玻璃样改变,虫蚀样改变,硬 化改变。 • 边缘清晰、较厚且完整硬化边。 • 外缘光滑,内缘毛糙。 • 内可见絮片状骨化/钙化。 • 常并发骨骼弯曲织。 • 肉眼观:灰白或暗红色,可有出血、坏死、囊变。 • 光镜下:单核瘤细胞,多核巨细胞,间充质细。 • 分级: ➢I级(良性):多核巨细胞数量多于单核细胞。 ➢II级(过度型):介于I级和III级之间,细胞较均衡。 ➢III级(恶性):多核巨细胞少而小,单核细胞多,细胞核大,
谢谢
鉴别诊断-骨囊肿
• 好发于10-15岁,多见于干骺端或骨干。 • 一般无任何症状 。 • 病灶膨胀不明显,长轴平行骨干,有硬化边。 • CT为液性密度,无强化。 • 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折后碎片掉入腔内,形成典型的“碎片
陷落征”。
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 好发于10-20岁,多有外伤史。 • 多位于近骨端的骨干部,多纵向生长 。 • 粗大的纵行骨嵴或间隔(位于病灶中央)。 • 轻度骨膜反应。 • CT和MRI上表现为多囊状改变,可见多个液平面 。 • 增强后可见粗大的供血血管,囊内可见斑片状明显强化影。 • 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或伴发于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或
骨巨细胞瘤 的影像诊断 与鉴别诊断
概述
• 骨巨细胞瘤是较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占原发骨肿瘤的4%9.5% ,仅次于骨软骨瘤和骨肉瘤。
• 好发年龄: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 • 好发于骨骺融合后的成熟骨骨端,长骨多见,其中又以股骨下
骨巨细胞瘤骨髓瘤影像诊断
男性,67岁,右髋部、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余。
男性,67岁,右髋部、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余。
男性,67岁,右髋部、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余。
女性,55岁,反复腰背痛1年余。
男性,66岁,左髋部疼痛10余天。
预后
男性,66岁,左髋部疼痛10余天。
男,71岁,腰腿痛5余年,加重14天 18.03.23
➢ 膨胀性、溶骨性病变,可见纤细骨嵴或皂泡状外观; ➢ 偏心生长,附件易受累 ➢ 病灶常导致椎体塌陷,从轻微塌陷到完全塌陷呈哑铃状
女,26岁,腰痛 6月余,加重伴 腰背麻木3天
女,32岁, 反复腰骶部 疼痛伴双下 肢麻痛3月 余
侵袭性骨巨 细胞瘤,侵 及周围纤维 脂肪组织
男,26岁,胸背痛6月余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骨骼损害(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疏松及溶骨性破坏) 2、感染 3、
贫血 4、高钙血症 5、肾功能损害 6、高粘滞综合征 7、 出血倾向 8、 髓外浸润(肝、脾、淋巴结肿大,神经损害等等) ➢实验室检查:
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沉加快,高蛋白血症,高血钙, Bence-Jones蛋白尿,骨髓涂片可找到骨髓瘤细胞。
男,13岁,左膝疼痛伴肿胀半年
鉴别诊断(孤立性浆细胞瘤)
4、孤立性浆细胞瘤: ➢ 即单发骨髓瘤,为发生在骨组织的单一的浆细胞病灶 ➢ 男女约为2:1,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左右 ➢ X线及CT表现为椎体及附件松质骨内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生长,破坏
区内常见残存骨嵴,可见轻度的压缩性骨折 ➢ 在MR上破坏区软组织肿块在周围残留骨嵴衬托下类似脑回,呈浆细胞骨
CT为液性密度,无强化 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折后碎片掉入腔内,形成典型的“骨片陷落 征”
长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o d Pe pl'H opi lo Nej n , ih a 4 0, ia n o e s t f iig S c u n 6 1 0 Chn ) s a 1
[ sr c] Obe t e To c mp r h ig o t h r ce it so r y CT, n Ab tat jci v o aet eda n si c aa trsi fX-a , c c a d MRIi in elt mo f n ga tc l u ro
p t olgy. s t M o tofgi t c l t m or oc t d n dit lf m ur a oxm al i a ah o Re uls s an el u l a e i s a e nd pr i tbi wih e t xpa sve gr t nd n i ow h a
隔 。溶 骨性 巨细 胞 瘤 呈 溶 骨 性 改 变 , 多无 完整 的 骨 壳和 骨 间 隔 , 瘤 的 边 缘 残 留 的 骨 壳仍 保 留 膨 胀 的 特 征 , 可 看 肿 并
到 和 骨 壳 缺损 区相 一 致 的 软 组 织肿 块 。c 还 能 清 楚 地 显 示肿 瘤 内有 无 出血 、 坏 、 化 等 内部 结 构 。肿 瘤 呈 膨 胀 T 破 钙 性 破 坏 , l 呈 均 匀 中等 或 低 信 号 强度 , 2 I 混 杂信 号 , 些 区域 呈 高 信 号 , T wI Tw 呈 有 为液 化 、 死 或 出血 。结 论 大 多 坏 数 骨 巨细胞 瘤 有 典 型 的 x 线表 现 , 不难 作 出正 确 的 诊 断 , 合 C MRI 结 T、 可提 高 骨 巨细 胞 瘤 的 诊 断 和 鉴 别 诊 断 能 力 。 【 键 词 】 骨 巨细 胞 瘤 ; 核 磁 共 振 ; 计 算机 断层 扫描 ; X 线 关 1 :0 3 6 /.s . 6 29 5 . 0 2 0 . 1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6 29 5 (0 2 0— 600 ) 1 . 9 9ji n 17 —4 5 2 1 . 60 9 0I s A l7 —4 5 2 1 ) 60 8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吴利江茹欢孟叶柳莺
【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57例骨巨细胞瘤资料,分析MRI、CT及X线平片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膨胀性改变,无钙化,无硬化,部分病例可见粗大骨嵴;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并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及液平等。
结论 X线平片结合CT、MRI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
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核磁共振影像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osteoclastoma. Methods Fifty-seven patients with osteoclastoma, documented by pathologic examination of resected specimens, and their data of X-ray, CT and MRI were analyzed and correlated with pathologic features of the tumors. Results The tumors of all patients were located in the end of bones with eccentric distentive growth. Large ridge were seen in some tumors. No calfications and sclerotic change were seen. Tumors showed isointensive or slightly hypointensive on MR T1-weighted images and heterogeneneously hyperintensive on MR T2-weighted images with internal irregular intense areas. Conclusions Imaging examinations, including X-ray, CT and MRI, can show well the tumor and the peripheral structures and improve the diagnosis. Besides above, imaging examinations can also help to facilitate surgical planning.
【Key words】 osteoclastoma MRI imaging diagnosis
骨巨细胞瘤最早由Cooper于1818年描述,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骨肿瘤,我国骨巨细胞瘤发病率占骨肿瘤的第一、二位[1]。
骨巨细胞瘤具有潜在恶性,5%~10%的病例病变呈侵袭性生长,甚至发生肺转移[2]。
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搜集的57例骨巨细胞瘤影像资料,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探讨X线平片、CT特别是MRI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7例,其中男32例,女25例,年龄16~55岁(平均35岁);病程3个月~10年。
发病部位:胫骨上端14例,股骨下端10例,股骨上段9例,腰椎6例,肱骨上端5例,骶尾骨4例,髌骨2例,肩胛骨2例,颈椎2例,髂骨、颞骨、坐骨各1例。
其中术后复发3例。
临床表
现:主要为局部不适、疼痛、肿胀或局部包块,肿块邻近关节活动受限。
57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46例同时CT检查,37例同时行MRI检查。
X线摄片采用PHILIPS OPTIMUS机,摄正、侧或斜位;CT采用PIKE1500及GE HI-speet,横断扫描为主;MRI扫描用SIEMENS 1.5T超导磁共振,常规TSE序列T1WI和T2WI矢状、冠状、横断面扫描,STIR序列或FLASHT2WI。
15例行Gd-DTPA增强检查,剂量0.1mmol/kg。
2 结果
2.1 X线和CT表现长骨部位病变X线平片及CT上均呈偏侧溶骨样骨质破坏,边缘多清楚,可见数量不等的骨性间隔,瘤内无明显钙化,病灶边缘无硬化,其中6例呈典型“皂泡”样改变,1例股骨下端显著膨胀,多处突破骨皮质,并向后方突入窝(图1),1例伴病理性骨折。
扁骨和不规则骨病变呈膨胀溶骨性破坏,周围骨皮质变薄或消失,3例腰椎椎体内病变见粗大骨嵴,其中2例见椎体压缩性骨折或塌陷,1例DSA显示肿瘤血供丰富,可见明显的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图2)。
2.2 MRI表现病灶边缘清楚,T1WI均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实体呈中度到明显强化(图2,3)。
多数病例显示病灶范围较CT和X线平片广,并与术中或术后大体病理所见相符(图4~7)。
发生囊变者呈明显的长T1长T2信号,其中位于骶尾椎的病变多膨胀显著伴囊变。
肿瘤内亚急性出血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陈旧性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T1WI和T2WI均为颗粒状低信号。
2例病灶内出现液平;3例肿瘤突破骨壁,见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多处突破骨壁,软组织肿块明显,并伴斑片状长T1长T2水肿区。
图1 左股骨下端骨巨细胞瘤呈皂泡样改变明显膨胀伴后方突出及软组织肿块;(略)
图2 左股骨下端骨巨细胞瘤DSA见肿瘤血管及染色;(略)
图3 骶尾部骨巨细胞瘤T1WI平扫,呈低信号,膨胀明显;(略)
图4 骶尾部骨巨细胞瘤增强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略)
图5 左股骨下端骨巨细胞瘤平片所见范围;(略)
图6 图5同一病例病变MRI所见;(略)
图7 图5同一病例术后大体病理所见(略)
3 讨论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最多见于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其次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骶骨等。
病变以单发为主,多中心性骨巨细胞瘤罕见。
发病
高峰年龄20~40岁,典型X线表现为纯溶骨性破坏的低密度病变,偏心性并常伴膨胀现象,边缘清楚锐利但无硬化缘,有时可见病变内骨性分隔或假分隔形成,一般无骨膜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