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青海省图书馆
青海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服务
![青海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服务](https://img.taocdn.com/s3/m/65a1e75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2.png)
积极推动基于地方特色文献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促进学科交叉和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青海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服务
汇报人:
2023-11-18
目录
引言青海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地方特色文献服务的实践与创新地方特色文献服务的成果与影响未来展望与挑战应对
01
CHAPTER
引言
青海省高校图书馆多数拥有现代化的馆舍和丰富的馆藏资源。
馆舍规模
服务对象
合作与交流
主要服务于在校师生,同时也对社会读者开放。
线上线下互动
展览策划
01
定期举办地方特色文献主题展览,展示馆藏精品,提高用户对地方文化的认知。
学术讲座
02
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地方特色文献开展学术讲座,深化用户的专业理解。
合作与推广
03
与其他文化机构、学校等合作,共同推广地方特色文献服务,扩大服务影响力。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等网络渠道,加强服务的线上推广,吸引更多潜在用户。
02
CHAPTER
青海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青海省高校图书馆积极开展对地方特色文献的全面收集工作,通过采购、捐赠、交换等方式获取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源。
全面收集
对于收集到的地方特色文献,高校图书馆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确保文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利用。
系统整理
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地方特色文献进行数字化保存,以防止文献老化、破损,提高其保存和利用效率。
数字化保存
数据标准化
对地方特色文献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数据格式和标引规范,提高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共享性。
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延伸服务现状及对策
![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延伸服务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91e3e1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d.png)
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延伸服务现状及对策青海省是我国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为了加强对青海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服务,延伸服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对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够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满足不同民族地区读者的需求。
1.图书馆资源不足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相对较为匮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资源严重不足。
这导致了读者在寻找相关资料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2.服务范围狭窄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比较狭窄,主要局限在图书借阅、阅览和一些基本的参考咨询服务,对于延伸服务的覆盖面比较少,无法满足读者对不同形式的知识需求。
3.缺乏社区服务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主要以校园服务为主,而对于社区服务的延伸较为薄弱。
这造成了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无法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加大文献资源建设力度针对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匮乏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其文献资源的建设力度,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文献资源建设,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购和征集,以丰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2.拓展服务范围在服务范围上,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应该拓展其服务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图书借阅和阅览服务,还应该增加一些数字资源服务、学术论坛、文化节庆活动等,以丰富读者的知识传播和交流形式。
3.加强社区服务针对社区服务的薄弱环节,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积极主动地走出图书馆,以推动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和普及化。
可以在社区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提高图书馆的社区化服务水平。
4.开展文化交流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文化交流项目,拓宽民族地区读者的视野,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可以开展一些文化沙龙、讲座、展览等,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的品质。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来说,人才队伍也是推动延伸服务的重要保障。
需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进,以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浅议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工作
![浅议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343ff44ba8956bec0975e3d5.png)
1地 方 文 献 的定 义及 特征 . 地 方 文 献 是 反 映 一 个 地 域 的政 治 、 济 、 化 、 育 、 物 、 物 、 经 文 教 人 事 风 土 人 情 、 风 民 俗 等 各 个 方 面 的 信 息 资 料 , 于 某 一 地 域 的历 史 产 民 属 物 , 有 明 显 的 区 域 性 和 信 息 多 样 性 等 特 征 , 以为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 具 可 促 进 地 方 文 化 建 设 等 方 面 提 供 有 力 的文 献 资料 保 障 , 高 校 图 书 馆 来 说 , 对
实 意 义 , 绕 着 能 为 地 方 政 治 、 济 、 化 提 供 有 参 考 价 值 的 资 料 为 重 围 经 文 点 , 在 校 师 生 做 好 服 务 , 足 他 们 阅 读 需 求 , 是 高 校 图 书 馆 的第 一 为 满 就 11区 域 性 。 方 文 献 的 最 大 特 点 就 在 于 鲜 明的 区域 性 。 分 反 映 要 务, 以地 方 文 献 的 关键 是 做 好 科 学 定 位 。 . 地 充 所 了 当 时 的 地 域 情 况 ,是 研 究 地 方 经 济 和 文 化 建 设 发 展 的 重 要 参 考 资 43培 养 专 业 技 术 队伍 高 校 图 书 馆 要 做 好 地 方 文 献 建 设 工 作 , - 料。 就 必 须 要 培 养 一 支 有 技 术 、 任 心 强 、 吃 苦 、 钻 研 的 专 业 技 术 队 责 能 肯 12史 料 性 。 方 文 献 是 历 史 文 献 系统 的 重 要组 成 部 分 , 献 的 大 伍 , 是做 好 地方 文 献建 设 工作 的 关键 。 可 以 从 以下 几 点 人 手 : 一 , . 地 文 这 第 部 分 内容 具 有 稳 定 性 与 客 观 性 , 有 较 高 的史 料 价 值 与 学 术 价 值 。 具 13时 代 性 。 方 文 献 是 时 代 的产 物 , 映 了一 个 地 域 的 历 史 发 展 . 地 反 轨迹 。 1 . 样 性 。地 方 文 献 的 形 式 多 种 多 样 ,既 有 文 字 的也 有 非 文 字 4多
对青海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
![对青海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677771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4.png)
对青海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刘文祖【摘要】The author gives an over view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libraries in Qinghai province about 20 yesrs,and proposed mew measures on the construction.%本文对青海高校图书馆近20年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青海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4)003【总页数】3页(P158-160)【关键词】青海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资源建设【作者】刘文祖【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8.6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行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是我国最大规模以藏书建设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的图书馆协同活动,为文献资源评估和建设规划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青海高校图书馆于1992年6月起在近2年时间里对各馆文献资源现状和优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文献的使用现状和读者需求满足情况等做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青海高校实际,提出了图书馆文献布局方案和资源共享实施措施。
[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献资源建设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深刻影响着青海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效率和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率。
青海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纸本文献严重不足,馆藏资源几乎均无数字化,电子资源特别是外文资源严重匮乏。
目前,青海只有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3所本科高校和5所高职院校,其绝大多数文献信息资源集中在3所本科院校图书馆。
以3所本科院校图书馆为例,截止到2010年藏书总量约为330.8万余册,全日制学生总人数约为3.95万人,生均所占图书为83.75册;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3所高校图书馆生均所占图书分别约为68.24册、85.77册、93.68册,尚未达到教育部对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外文图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基本停止订购,如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从1986年以后没买过外文图书;电子资源的建设也举步维艰,除引进了数量不多的中文数据库之外,外文数据库的引进几近于零,突显出青海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建设严重不足的局面,做到充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
青海省公共图书馆现状分析与对策
![青海省公共图书馆现状分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04bda5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2.png)
青海省公共图书馆现状分析与对策
张志青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本文对青海省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青海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创新投入管理及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盘活文献资源,建立跨区域、跨行政隶属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总页数】4页(P143-146)
【作者】张志青
【作者单位】青海省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8.2
【相关文献】
1.公共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对策与方法--以青海省为例 [J], 张景元
2.青海省公共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李盛福
3.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r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r——以青海省高校为例 [J], 马存孝
4.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以青海省高校为例[J], 马存孝;
5.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人员现状分析与对策——以曲靖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为例[J], 陈昆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及阅读推广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及阅读推广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7b4c7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e.png)
试论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及阅读推广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图书馆服务的普及,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及阅读推广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及阅读推广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策的制定和实施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问题分析入手,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及阅读推广工作有所裨益。
一、问题分析1.地方文献征集不足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一直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少、品种单一等问题。
地方文献大多分布在各种档案室、民间收藏者手中,图书馆往往难以获取到相关资源。
2.重视程度不高一些图书馆在征集工作中对地方文献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以收集一些大众热门书籍为主,对于地方文献的征集相对疏忽。
3.阅读推广效果不佳地方文献在图书馆中的阅读推广工作也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地方文献受众面狭窄,很多人对其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推广方式不够科学有效。
二、对策提出1.加强地方文献征集图书馆应该加大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力度,尤其是一些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源,可以采取购买、征集、捐赠等多种渠道进行收集,保证地方文献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加强对地方文献的重视图书馆应当加强对地方文献的重视,将地方文献的征集与整理工作纳入其发展规划之中,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地方文献工作的顺利进行。
3.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推广针对地方文献阅读推广工作,图书馆可以加强与当地学校、社区等机构的合作,采取讲座、展览、沙龙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地方文献的知名度和受众面。
4.加强人才培养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征集及阅读推广方面,应该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5.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广地方文献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起数字图书馆或相关网站,方便公众进行在线浏览和查询,提高地方文献的影响力。
三、对策实施1.建立完善的征集机制和渠道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各类地方档案馆、文化机构、民间收藏者合作,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网络,不断丰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
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_0
![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_0](https://img.taocdn.com/s3/m/05408a25bb68a98271fefae9.png)
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日趋显著,不少图书馆都把地方文献作为本馆的特色馆藏,不断加强其建设、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经过近几年的调整、规范,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
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如何加强其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现状我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利用工作,早在80年代初,就由原历史资料部下设的地方文献组承担。
并设有地方文献专藏库。
搬入新馆后,于1997年正式成立了地方文献部,部门内设地方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专藏库、地方文献报刊库、少数民族阅览室、文革资料库、古籍阅览室、古籍库。
地方文献部现有工作人员10人。
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之人,中级职称6人、另外2人是新分配来的大学本科生。
几年来,地方文献部在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我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采用呈缴、征集、采购、走访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呈缴本方式为主,其它方式为辅。
对于一些非正规出版物,由于其不正规的发行渠道,造成征集困难。
征集人员一旦获取信息,能够及时上门征求。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会议资料,如今年6月在我省召开的“民营企业参与西北经济结构调整项目洽谈会”,我馆征集人员走访了这次会议,及时获取了会议上散发的资料。
经过近二十年的搜集积累,我馆地方文献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独立的、多种载体构成的藏书体系。
2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我馆对地方文献工作的管理在迁入新馆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各种类型的文献存在着交叉现象,有的应属于报纸类的小报被归入期刊中,而有些属于期刊类的文献则被归入图书资料中。
又如期刊按规定应接字顺排架,但实际上却只是把解放前期刊与解放后期刊分开排列,从而形成两个头。
地方报纸则无统一排架,分散陈列等等,这些混乱现象显然不利于管理和利用。
针对这些问题,迁入新馆后,特设了地方文献专藏库、地方文献报刊库,工作人员根据地方文献形式上的特征对原有的文献重新进行规范整理。
青海省图书馆家谱文献建设浅议
![青海省图书馆家谱文献建设浅议](https://img.taocdn.com/s3/m/3e6a512f1711cc7931b716d7.png)
青海省图书馆家谱文献建设浅议作者:谢平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17期家谱系谱牒学,是一种特殊文献资源,也是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源,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谱牒学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家谱历史悠久、数量可观。
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在《通知》中指出:“家谱、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
青海省图书馆作为全省青海地方文献建设的中心,必将承担起家谱文献的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的使命,从而更好地为本省人文、历史研究,经济建设及弘扬民族文化服务。
一、加强省馆家谱文献建设的重要性2001年,文化部办公厅明确说明:“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外华人寻根认祖,增进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就进一步阐明了家谱文献的历史内涵、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家谱文献建设是地方史研究的需要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中有血缘关系的人物世系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乘谱牒,是我国许多民族记载家族历史的重要方式。
家有谱,犹如国之有史。
我国历史上家谱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唐、宋、元、明、清修谱风极其盛行,几乎家家有谱。
著名的欧阳修、苏洵就是当时最有成就的谱学家。
流传至今的《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更是历代典范,后世家谱大都奉其体例撰修。
家谱有一定的编写体例,主要记述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徙、婚姻状况、家族成员在科贡、官封名谥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包括著述),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兴衰变化,以及家族的丧葬、祀典、族规、家法等,因此,家谱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历代学者都把谱系之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是史学的组成部分。
加强家谱文献建设,对于历史人物研究、人口史研究、移民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权威的资料价值,为研究了解下层社会提供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宗法制度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为史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信资料。
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
![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https://img.taocdn.com/s3/m/672bbf1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68.png)
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日趋显著,不少图书馆都把地方文献作为本馆的特色馆藏,不断加强其建设、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经过近几年的调整、规范,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
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如何加强其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现状我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利用工作,早在80年代初,就由原历史资料部下设的地方文献组承担。
并设有地方文献专藏库。
搬入新馆后,于1997年正式成立了地方文献部,部门内设地方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专藏库、地方文献报刊库、少数民族阅览室、文革资料库、古籍阅览室、古籍库。
地方文献部现有工作人员10人。
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之人,中级职称6人、另外2人是新分配来的大学本科生。
几年来,地方文献部在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 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我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采用呈缴、征集、采购、走访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呈缴本方式为主,其它方式为辅。
对于一些非正规出版物,由于其不正规的发行渠道,造成征集困难。
征集人员一旦获取信息,能够及时上门征求。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会议资料,如今年6月在我省召开的“民营企业参与西北经济结构调整项目洽谈会”,我馆征集人员走访了这次会议,及时获取了会议上散发的资料。
经过近二十年的搜集积累,我馆地方文献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独立的、多种载体构成的藏书体系。
2 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我馆对地方文献工作的管理在迁入新馆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各种类型的文献存在着交叉现象,有的应属于报纸类的小报被归入期刊中,而有些属于期刊类的文献则被归入图书资料中。
又如期刊按规定应接字顺排架,但实际上却只是把解放前期刊与解放后期刊分开排列,从而形成两个头。
地方报纸则无统一排架,分散陈列等等,这些混乱现象显然不利于管理和利用。
关于《青海地方文献目录》的收录原则和范围兼谈地志书目的收录问题
![关于《青海地方文献目录》的收录原则和范围兼谈地志书目的收录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775ccdada38376baf1fae2e.png)
关于《青海地方文献目录》的收录原则和范围兼谈地志书目的收录问题《青海地方文献目录》业已竣稿。
自一九八二年春拟议秉笔,至今两易寒暑,历经了整理、筛选、分类、著录、校审、抄目及编制索引等数个阶段,反复修订后,又广泛征求了有关专家和专业工作者的意见,目前已终审完毕,并交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刊行,不久可与广大读者见面。
这是一部反映青海省图书馆历史资料部所藏关于本省地方文献的书目。
由于青海素被称为“文献澌灭,杞宋无征”之区,地方文献史无专目,再加上种种原因,目前尚难以编出一部反映全部地方文献的完整目录。
今值举国振奋,致力四化之际,开发西北、开拓青海已是当务之急。
为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文献资源,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优势,兹谨以有限之馆藏,编成书目,向广大读者披露,以裨益于青海的经济建设和科研事业的发展,裨益于地方史及各地方专科史的研究和新方志的纂修工作的开展。
由于编辑工作甚为繁复,而各类文献又十分庞杂,加之编者限于学识,圃于见闻,收录内容有未周,著录难免有误,特把编目中最为繁杂的关于地方文献的收录原则和范围及其处理办法加以综述、探讨,由此提出地志书目的收录标准问题略抒己见,夹议其间,以进一步就正于同行、方家,并企为兄弟省、区编制地志书目留作前车之鉴。
一、关于收录原则有关一省、一地区的地志书目,从理论上讲,应该收录有关本省、本地区的全部文献,方能称为一部完整的地志书目。
而这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的,其间原因很多,无庸赘述,一般只能编制馆藏书目或联合目录。
而本目录所收则俱为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库和古籍书库所藏之地方文献,只能称为馆藏地志书目。
至于某种文献的地方性质的确定,取决于其主题、内容的地方特点,即内容涉及了某一特定地区任何方面。
本(一)目录所收录的地方文献,包括了地方史乘史料、地方人士的有关著作及少数地方出版物。
关于地方史乘史料凡总述、专述或涉及了本省政治、经济、生产、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物等方面的一切图书资料,都属于地方史乘或史料的范畴,都应该予以收录。
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延伸服务现状及对策
![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延伸服务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d2b616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4.png)
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延伸服务现状及对策青海省是我国多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在这块土地上,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共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世界。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青海民族文化,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和普及的机构,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由于青海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和完善。
本文将就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延伸服务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
1. 资源不足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藏书数量相对较少,且以中文图书为主,少数民族文献的收藏相对不足。
这使得图书馆在传播和普及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
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也不够丰富,无法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2. 普及难度大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位置分布比较分散,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和乡镇地区,图书馆设施相对简陋,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由于青海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地区的居民对图书馆的认知度较低,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不高。
3. 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人员素质和服务态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有些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服务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由于图书馆的宣传和推广不足,很多读者对图书馆的活动和服务并不了解,导致图书馆的服务利用率较低。
1. 加大投入,丰富资源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投入力度,购置更多的少数民族文献和多媒体资源,丰富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和种类。
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合作和资源共享,通过共享的方式使得资源更加丰富,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2. 提升设施,普及服务政府需要加强对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基础建设和设施提升,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乡镇地区,需要加大对图书馆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图书馆的普及水平。
通过加强对图书馆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增强民众对图书馆的认知度,推动图书馆服务的普及化。
3. 提高服务水平,优化管理图书馆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得到读者的认可。
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延伸服务现状及对策
![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延伸服务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97404e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b.png)
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延伸服务现状及对策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在青海的各个地区,都设有民族图书馆,致力于收集、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阅读需求的提高,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服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延伸服务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改善图书馆服务,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藏文图书资源不足在青海的藏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藏文图书资源相对较少。
大部分藏区图书馆的藏文图书种类有限,而且更新速度缓慢,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2. 阅读空间不足由于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建筑面积有限,馆内的阅览室和休息区域较小,无法提供足够的阅读空间和舒适的阅读环境,导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拥挤和不便。
3. 缺乏数字化服务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在数字化服务方面比较薄弱,很多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无法满足读者对数字化阅读资料的需求。
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图书馆往往面临网络条件差、设备老化等问题,数字化服务水平低下。
4. 图书馆服务缺乏特色很多青海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缺乏特色,缺乏针对当地民族文化特点的服务模式和创新,无法吸引更多读者参与使图书馆服务显得单一和枯燥。
5. 缺乏专业人才一些青海民族地区图书馆在馆内管理和服务方面缺乏专业人才,馆内运行效率较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对策建议1. 加强藏文图书的采集和更新针对藏区图书馆的藏文图书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对藏区图书馆的藏文图书采集和更新工作,扩大藏文图书的种类和数量,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2. 扩大图书馆空间鉴于阅读空间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图书馆空间的投入,通过扩建、装修等方式,增加图书馆的阅览室和休息区面积,改善图书馆的阅读环境,提供更多舒适的阅读空间。
3. 加强数字化服务建设针对数字化服务薄弱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建设,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优化网络环境和设备设施,增加数字化阅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满足读者对数字化阅读的需求。
对青海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
![对青海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c0a818b71fe910ef12df869.png)
足 学 校 重 点 学 科 建 设 专 项 拨 款 后 , 年 的 图 书 馆 经 费 、 书 每 图
资 源 建设 方 式 逐 渐 趋 于 多 元 化 , 刻 影 响 着 青 海 高 校 图 书馆 深 文献 信 息 资 源 的 合 理 配 置 、 用 效 率 和 文 献 资 源 建 设 的 保 障 利
Vo . 4. . 1 3 NO 3
Ma y.201 2
21 0 2年 5月
对 青 海 省 高 校 图书 馆 文献 信 息 资源 建 设 的思 考
刘 文 祖
( 海师范大学 图书馆 , 海 西 宁 800) 青 青 10 8
摘 要 : 文 对 青 海 高 校 图书 馆 近 2 本 O年 来 文献 信 息资 源 建 设 方 面 的 现状 进 行 了 分 析 , 据 此 提 出 了青 海 高 校 图书 并
率。
一
购置 经 费 和 图 书 购 置册 数 有 所 增 加 外 , 余 的都 徘 徊 不 前 甚 其 至 减 少 ; 数 字 资 源 的 购 置 中 也 不 容 乐 观 , 引 进 的 有 些 数 在 使
、
青 海 高校 图 书 馆 文 献 信 息 资 源 建 设 现 状
据库 , 因价 格 上 涨 无 力 续 订 。 2 .藏 书 质 量 普 遍 下 降 , 源 利 用 效 率 不 高 。各 馆 文 献 数 资 量和种类逐年下降 , 有文献资源老化 , 科 范围涵盖不 全 , 原 学 难 以满 足 重 点 学 科 和 新 增 专 业 的开 设 。 目前 我 省 三 所 本 科 院校 图书 馆 收 藏 的 30 8万 余 册 文 献 , 大 部 分 是 2 3. 绝 O世 纪 8 O年 代 以前 的 出版 物 , 十 年 代 以后 的藏 书 质 量 和新 书人 藏 九 量 所 占 比重 不 高 , 多 馆 藏 资 源 的 连 续 性 和 完 整 性 得 不 到 延 许 续 和传 承 ; 2 0 从 0 3年 以后 , 全 国 高 等 学 校 教 学 评 估 体 系 的 受 影 响 和 高 校 重 点 学 科 建 设 的 需 要 , 置 的 图 书数 量 才 有 所 增 购 加 , 急 需 的 文 献 得 不 到 及 时 补 充 , 书质 量 效 果 不 明 显 , 但 藏 利
青海地方文献保护开发与利用之我见
![青海地方文献保护开发与利用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2c1c978cbceb19e8b8f6bad0.png)
不难 看 出 , 海省古 籍善本 不仅版 本众 多 , 青 内容庞 杂 ,
而且大多具有科学性 、 学术性和 实用性 特点 。
( ) 方 志 三 地
青海 地方 文 献不 仅 内容 丰富 , 罗万 象 , 且形 包 而 式 多样 , 类别 繁 杂 , 主要有 :
书籍 。 : 巴堪 布 ・ 希 环觉 的《 海史 》智 观 巴的 如 松 益 青 、 《 多 政教 史 》 阿 芒 的《 、 、 安 、 汉 蒙 藏史 》 以及 《 尔 寺 , 塔
生活 、 俗 习惯 有着 不可 缺少 的参 考 价值 。历 史上 , 风
撒拉 族先 民从 撒 玛尔 罕来 到 青海 省循 化 县 ,并 带来
青 海 省 地 处华 夏 民族 的摇 篮— — 长江 、 河 源 黄 头 , 一 个多 民族 省份 , 内有 3 是 境 3个 少数 民族 , 中 其 世 居 少 数 民族 有 藏 族 、 古 族 、 蒙 回族 、 拉 族 、 撒 土族
史》 以历史文 献 和 口碑 史 料及 民族 学 资料 为依 据 , 反
《 藏 大 藏经 》 西 版本 历 史 悠 久 , 质 优 良 , 对 精 确 , 纸 校 字迹 清 晰 。日本 缩 影本 北 京 版 《 西藏 大 藏经 )o  ̄ 8涵 , 1
6 9部 ,4 0卷 。 9 26 它对研 究 藏族 历 史变 迁 , 以及 文化 、
了丰 富 的物 质 文化 , 而且 也 创作 出大 量 的 地方 史 志
部, 明刻本 3 3 , 8 部 清刻本 5 8 , 1 部 明抄本 6 , 本 部 清抄 4 部, 0 稿本 5 , 国刻本 7 。从上述 古籍善本 目录 部 外 部
各 民族 的 民俗 习惯 、 教 信仰 、 史地 理 、 治 经济 、 宗 历 政
浅谈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浅谈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8de0d903581b6bd97f19ea10.png)
片、 片、 影 画片 、 唱片 、 拓本 、 表格 、 传单 、 据 、 票 文告 、 手稿 、 印模 、 薄籍 等等 。” 是 目前普遍 认 可 的对 地方 文献 这 概念 的阐述 。因此 , 界定 地方 文献 收集 范 围时 , 依据 此定 义 , 合本 地 区的实 际 , 着 “ 映地 方特 色” 在 可 结 本 反 的 主题来 界 定 。具体 来说 , 方 文献 的收 集范 围一 是 各类 、 地 各级 出版单 位 出版发 行 的反 映本地 区情 况 的 图书 、 报刊、 图像 、 音像 制 品等 。二 是本 地 区 的各类史 料 、 书 , 志 如党 史资 料 、 文史 资料 、 文资 料 、 水 县志 、 志 、 业 镇 专
一
1 7— 6
4 宁繁勿 简原 则 。对 当前 无 法判 断其文 献价值 的 , 、 宁可 收集 , 也不 要丢 弃 , 待数 年后 , 随着认 识水 平 的提
高会对 其有新 的认 识 、 的发 展 。 新
5 兼 收并藏 的 原则 。地方 文献 是 图书 馆永 久保存 的文化 遗产 , 、 收集 的过 程 中也 不能 只 以政 治标 准 作 为 收藏标 准 , 还应 从 文献 的地方 性 和史 料性 来衡 量 , 对一 些在 当地 发 展 中产 生 消极影 响 的较 大事 件 , 针 只要符
2 时效 的原 则 。地 方 文献 大多 为非 正式 出 版物 , 不及 时收 集那 些存 世 不多 的材 料 , 会 日渐 流失 ; 、 如 则 近
期 的材料 , 不及 时 收 集 , 如 也很 容 易 散 失 、 毁 ; 损 网络信 息更 是 时 时更 新 , 纵 即 逝 , 行 动滞 后 , 时过 境 稍 如 则
青海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青海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b3ef45e518964bcf847c5f.png)
、
பைடு நூலகம்
青海 地 方文 献 建设 的意 义
合 , 以为本省各级 领导 机关 即有关部 门 的决 策 、 可 规划 、
制定 方 针 提 供 省 情 资 料 和 历 史 借鉴 。所 以地 方政 府 在 对 当 地 城 市 规 划 和 管 理 时 , 导 者 的 决 策 必 须 建 立 在 认 识 领 地 方 历史 、 文 环境 、 人 自然 状 况 , 分 科 学 地 分 析 各 种 大 充
就 青 海 地 区而 言 , 漫 长 的 历 史 演 进 和 民 族 融 合 进 在 程 中 , 步形 成 了多 元 化 、 民族 性 丰 富 的 高原 地 域 文 化 逐 多
志有宋代李远 的《 唐录》 明嘉靖 张雨 的《 青 、 边政 考》, 以
特色 。青海地方文献 T作 承担着 抢救 、 传播 青海 地域 文
了建设青海地 方文献的六个策略 。
关 键 词 :青 海 地 方 文献
中 图 分 类 号 : 2 9 2 G 5.7
作者 简介 : 王清香 , , 女 青海师 范大学图书馆研 究馆 员。研 究方向 : 图书馆 学。
地 方 文 献 是 中 国传 统 文 化 重 要 的组 成 部 分 , 涵 盖 它 了 某 ~ 地 域 的 历 史 、 理 、 化 风 俗 、 会 结 构 、 族 宗 地 文 社 民
化 的 责任 , 须 从 广 度 和 深 度 上 进 一 步 开 发 青 海 地 方 文 必
及《 西宁 卫志 》 《 宁 志》 《 、西 、 西宁 府新 志 》 《 、 碾伯 志 》 、
《 丹噶尔厅志》 《 录大通乘秩稿 》、 大通 县志》 。从 、采 《 等 18 9 0年起 , 全省陆续有 1 州 、 县编写 地方 志, 4个 市、 地方
从地方文献建设看青海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从地方文献建设看青海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b45c0fddb14e852458fb5792.png)
阶段 性 成 果之 一 。
19 3
二、 青海地方 文献现状和 问题
( ) 海地 方文 献资 源的 布局没 有形成 一个 完整 的体 系结构 , 乏合理 的 系统联 系和组 织 一 青 缺
文献 资源 的布局 实际是 一种体 制 和组织 机构 的布 局 问题 , 目前我 国各地 的地 方文献 工作 体制 , 均
主要 以公共 图书 馆 系统 为 主体 , 由公共 图书 馆设 立专 门 的地方 文 献 部来 从 事 工作 , 甘 肃 省 图书 馆 、 如 广东 省 中山图 书馆 、 州市 图书馆 等 。早在 上世 纪 8 广 0年代 初 , 海 省 图书 馆地 方 文献 工 作 就 由原 历 青 史资料 部下设 的地方 文献组 承担 , 设 有地 方 文 献专 藏 库 。19 并 9 7年 正 式成 立 了地 方 文献 部 , 门 内 部 设地 方文献 阅览 室 、 方文 献专藏 库 、 地 地方文 献报 刊库 、 少数 民族 阅览 室 、 革资 料库 、 文 古籍 阅览室 、 古 籍库 。地方 文献 部现有 工作 人员 l 。其 他 的地 方 文献 分散 于档 案部 门乃 至情 报 所 、 0人 研究 所 、 图书 馆等 多个单 位 , 结果 是造 成资料 收集 上分 散混 乱 、 复征 收 , 其 重 资源无法 共享 , 仅使文 献 资源得不 到 不 系统 完备 收藏 , 不便 于开 发利用 。 也
青 海社会科 学 2 1 第 3期 02年
从 地 方 文 献 建 设 看 青 海
地域文化 的保护和 开发
王 清香
试论青海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浅议论文
![试论青海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浅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58187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b.png)
试论青海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浅议论文试论青海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浅议论文[论文关键词]青海;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保障措施[论文摘要]本文对青海省文化信息资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阿述,分析了青海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原则、内容及重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多媒体。
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旨在建立以元数据、对象数据为基础,以资源库和资源目录为内容,以版权转让为保障,实现数字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整合、存储、检索、发布和维护等功能的资源建设体系以及元数据统一维护、对象数据分布存储、优质数据集中管理的开放性、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平台。
数字资源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文化信息资源的最终目标是共建共享,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这就要求文化共享工程应以文化系统的可控资源数字化为基础,突出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同时组织并整合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民族的、传统的、满足基层群众迫切需要的优秀文化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图书期刊等书目数据、其它系统建立的资源库、素材资料等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包括图书期刊、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科普知识、文物鉴赏等内容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
一、青海文化信息资源概况青海是祖国西部的一个资源大省,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青海又是祖国西部的一个特色文化资源省份,蕴藏的独具鲜明地域特点和浓郁民族民间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丰富厚重,绚丽多彩。
(一)青海文化资源青海的文化资源主要由地域(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古文化资源万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及与以上文化资源密切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源组成。
1.地域(自然生态)文化资源。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大物博,地域上的辽阔性、复杂性、特殊性、差异性为海内外所罕见。
境内雪峰耸立,绿原绵延,江河奔腾,碧海泛波。
在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青海占将近三分之一。
昆仑山、巴颜喀拉山雄踞中央,西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北屏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唐古拉山横亘于南,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于境内,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高原明珠”青海湖及扎陵湖、鄂陵湖、茶卡盐湖、察尔汗盐湖、可可西里湖、哈拉湖等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星散于山川、草原。
建设青海地方文献网络体系的构想
![建设青海地方文献网络体系的构想](https://img.taocdn.com/s3/m/c3162e8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1.png)
作者: 邢玲臣[1]
作者机构: [1]青海省图书馆馆员
出版物刊名: 青海社会科学
页码: 192-194页
主题词: 图书馆;地方文献;网络化体系;组织管理
摘要:建设地方文献的网络体系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新课题。
网络化已成为地方文献走进新时代、走向世界的契机,不但为地方文献走向世界提供了先进的物质设备,而且为地方文献实现其现代意义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本文阐述了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建设之必要性,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组织管理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青海省图书馆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日趋显著,不少图书馆都把地方文献作为本馆的特色馆藏,不断加强其建设、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经过近几年的调整、规范,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
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如何加强其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现状
我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利用工作,早在80年代初,就由原历史部下设的地方文献组承担。
并设有地方文献专藏库。
搬入新馆后,于1997年正式成立了地方文献部,部门内设地方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专藏库、地方文献报刊库、少数民族阅览室、文革资料库、古籍阅览室、古籍库。
地方文献部现有工作人员10人。
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之人,中级职称6人、另外2人是新分配来的大学本科生。
几年来,地方文献部在文献的搜集、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
我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采用呈缴、征集、采购、走访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呈缴本方式为主,其它方式为辅。
对于一些非正规出版物,
由于其不正规的发行渠道,造成征集困难。
征集人员一旦获取信息,能够及时上门征求。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会议资料,如今年6月在我省召开的“民营企业参与西北经济结构调整项目洽谈会”,我馆征集人员走访了这次会议,及时获取了会议上散发的资料。
经过近二十年的搜集积累,我馆地方文献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独立的、多种载体构成的藏书体系。
2地方文献的工作
我馆对地方文献工作的管理在迁入新馆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各
种类型的文献存在着交叉现象,有的应属于报纸类的小报被归入期刊中,而有些属于期刊类的文献则被归入图书资料中。
又如期刊按规定应接字顺排架,但实际上却只是把解放前期刊与解放后期刊分开排列,从而形成两个头。
地方报纸则无统一排架,分散陈列等等,这些混乱现象显然不利于管理和利用。
针对这些问题,迁入新馆后,特设了地方文献专藏库、地方文献报刊库,工作人员根据地方文献形式上的特征对原有的文献重新进行规范。
使各类文献径渭分明,排列有序。
对新征集到的文献亦严格按收藏规定进行分类管理,从而为藏书组织、读者服务、开发利用乃至数据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
目前,我馆已收藏青海地方文献资料1万册(件),在我省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我馆为省内新地方志的编撰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博得学者的广泛好评。
如经考证大量古籍和史料,为省新闻出版局编纂《青海出版志》提供了一篇3000多字的《清代民国间青海早期图书雕印出版情况》的考证资料。
为西宁市经委《西宁国土资源》提供查阅资料百余份,摘录资料50余篇。
其它如《海南藏族自治州志》、《海晏县志》、《共和县志》等地方史志以及《金融志》、《邮电志》等行业史志也都是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后所创造出来的学术成果。
还有一些读者长期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后,著书立说,如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秉理出版的《格萨尔集成》第1—5卷,青海师范大学年轻副教授赵宗福同志出版的《历史咏青诗选》、《历代咏藏诗选》、《花儿通论》等书;我馆地方文献开发以二次文献为基础,在1988年出版了《馆藏青海文献目录》,为读者更好地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创造了条件。
我馆与地方志编委会联合建设以地方志为主要内容的“地情资料库”的工作正在进行,建成后将使地方文献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
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尽管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一定的成绩。
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但与地方文献工作本身的要求和兄弟省工作水平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资源基础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基础较为薄弱,各种文献资料只有1万种(册),并且
存在藏书结构比例失调,文献载体类型单一等问题,如我馆地方文献中社会科学方而的资料比较丰富,几乎占了70,而自然科学、应用技术学科等方面。
有关本地区的调查统计、情况介绍、科研成果或具有本地区特点的研究论著则相对收集较少:近几年,随着高科技和出版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新载体形式的文献不断涌现,如音像型、机读型的地方文献,而我馆这类文献的藏量很少。
从1987年全省文献资源调查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
我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基本没有达到完整级、研究级,收藏水平低,近几年,尽管总量有所增加,但文献的系统性、完整性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2)地方文献上作的形式单一
这几年,我馆虽对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有所认识,但是地方文献工作还是停滞在传统的工作套路中。
文献征集的主要渠道是依靠政策的扶持,靠其它方式征集到的文献不仅数最少。
而且质量不高。
读者服务工作也只限于传统的“二传手”式的书刊借阅形式。
地方文献工作状况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工作的要
(3)开发利用不足
首先是对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底数还没有完全摸清。
有些珍贵文献很有可能还沉睡在书架上或书库的某个角落。
如《青海民族志》(手稿)是文革前省内许多民族史志专家潜心研究的成果,其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但到2000年7月才偶然发现。
还有如“文革资料”等也是刚刚就绪。
其次是系统开发和专题研究不足,索引、目录载体单一,索取、查阅不便;没能把文献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研究成果优势,研究课题不明,研究成效甚微。
而馆外的一些研究人员在充分利用我馆地方文献后,却屡有著述。
二、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对策
1、多渠道、多方式、多载体的征集,是增加地方文献资源总量的途径。
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不仅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同时更需要图书馆本身制订出一整套科学管理的办法和措施。
我馆只有征集工作人员1人,面对新形势下艰巨而繁重的征集任务,显得势单力薄,所以应依据本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细则,明确征集范围、任务及征集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工作程序。
制订出征集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明确重点征集对象和一般征
集对象、具体实施步骤以及要达到的工作目标,才能确保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科学性。
由于地方出版物出版发行的复杂情况,以及不贯彻呈缴本制度等多种原因,给征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地方文献的搜集不能仅仅依靠呈缴本方式。
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上门征求、交换、复制等多种方式补充藏书。
在载体形式上要不拘一格,使非纸质载体的文献比例增加,不断丰富内容。
2、转变观念,走建设特色馆藏的路子
决定着一个图书馆馆藏能否有别于他馆,不仅仅是藏书布局和藏
书总量,地方文献建设的好坏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近几年的社会证明,建设特色馆藏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求生存、图发展的最佳对策,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文献资源的总量和质量得到迅速提高。
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
3、专题式的研究和开发是提高地方文献使用效益的根本
三、对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的设想
当今时代,图书馆地方文就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必须通过不断改
进和更新,使地方文献建设得到新的提高和完善。
为此,笔者对本馆地方文献工作提出几点设想:
1、尽快建立省级地方文献收藏中心
2、加快省级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
尽快进行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使地方文献工作实现自动化管理。
数据库建设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馆藏地方文献。
应积极争取院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地方文献入库,使建成的数据库成为涵盖全省地方文献的自动化检索系统,这不仅丰富了
数据库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向协助出售软件的方式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文献]
[1]张武耕,李玲地方文献五十年之探讨馆论坛,1999,(1):49一54
[2]黄俊贵,地方文献上作刍议,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54一59
〔出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增刊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