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趋势及建议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预测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预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日益凸显。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所能承受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分析和预测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成为必要的一项任务。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最大强度,通俗来说,就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包括很多方面的指标,例如自然资源使用量、污染物排放强度、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等。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
1.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数据分析,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和效应,以量化指标为基础,建立适用于不同地区的评估模型。
定量分析主要包括数学模型分析、经验模型分析、专家模型分析等方法。
其中,数学模型分析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得出评价结果。
数学模型分析具有高效、准确的特点,能够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2.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主观判断,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项指标和效应进行分析和评价,以达到评估的目的。
定性分析方法能够发现问题的内在本质,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但其不确定性较大,通过判断缺乏科学依据,所得结论可能存在偏差。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预测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预测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模型预测、模拟模型等方法。
1. 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利用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预测未来某一指标的趋势。
趋势分析通常采用图表、曲线和数学模型等手段,进行数据的描述、分析和比较。
2. 模型预测模型预测是指根据已知的历史数据,利用某个预测模型,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变化。
常用的预测模型包括时间序列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RESOURCES WESTERN RESOURCES2020年第一期资源综合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以改革开放为基础,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现阶段,我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明显提升,城市化、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而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经济发展,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种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形势已经不适用于现今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国社会各界普遍重视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希望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体现出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我国十八大和十九大更是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作为了综合发展的方针,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标准进行指导,通过我国相关发展政策表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对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由承载力这个概念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它主要描述一种在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之间的影响。
承载力最早起源于工程地质领域,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但随着社会发展,承载力这个概念不断应用在经济、生态、科学等各个学科里,早在18世纪初,马尔萨斯在其著名的《人口学原理》中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相关观点,并明确提出资源对于人口生存之间的影响。
承载力一词最早是由人类生态学家帕克和伯吉斯基提出的,他们对于承载力做出了具体的论述,即在一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个体所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它既可以指生存空间,也可以指营养物质,甚至是阳光等生态要素,可以说,他们理解的承载力是一定意义上各种物质的总和。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环境承载能力做出了系统性的论述,他们表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是原有空间范围内的能量资源之间的综合,侧重于自然资源和技术因素。
我国提出环境承载力概念是在1991年,当时福建省作了《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并具体描述了区域环境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王帅淇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2摘要: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与发展平衡的重要性,这就使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区域发展策略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区域发展策略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们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脆弱性在不断地向人们敲响警钟。
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我们必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策略。
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评估资源是指我们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能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未来代际间的资源利用权和利益,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完整。
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就是通过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量化评估资源可供开采和利用的潜力。
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地貌条件、土壤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从而为合理利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针对某一地区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情况,可以评估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二、环境容量评估与保护策略环境容量指的是自然环境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后,仍然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的能力。
环境容量评估通过对环境要素的测量和分析,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来评估环境容量的大小。
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以实现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利用。
环境保护策略可以从源头控制、污染治理、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入手。
例如,对于大气环境保护,可以制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对于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可以加强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管理,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减少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三、区域发展策略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容量评估的结果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区域发展策略,以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发展策略应该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平衡点。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禀赋,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和评价一、引言随着近年来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资源和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承载能力的。
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了人类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和评价,以更好地把握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特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可承受该地区或该时段人类生产和生存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大小。
它是资源和环境能够承受的负荷和压力的量化指标。
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以下特征:1.承载能力是相对的。
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承载能力存在差异。
2.承载能力是动态的。
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等原因,承载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3.承载能力是复合的。
影响承载能力的因素各不相同,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和评价方法1.基于负荷指标的量化方法这种方法依据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的人类生产和生存活动,综合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其所产生的负荷进行量化,以分析和评价其承载能力。
常用指标有化学需氧量(COD)、氮和磷的排放量、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等。
2.基于生态足迹的量化方法生态足迹是以单个人、地区、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为单位,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测量其所占用的土地、水和资源等,以综合统计指标反映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的一种量化方法。
3.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是建立在对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人类生产生存活动影响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分别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和标准化处理,得出各项指标的加权平均值,并通过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
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1.自然环境指标自然环境指标是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衡量的是该地区自然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常用的自然环境指标有水质、大气质量、水资源、土地利用等。
2.资源利用指标资源利用指标主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情况。
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项研究
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之四《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题研究报告亚泰都会()规划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分院2014.04目录前言....................................................................................................... - 1 -1.区域发展状况......................................................................................... - 3 -1.1区域发展背景.. (3)1.2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4)2.资源、生态环境利用现状..................................................................... - 6 -2.1水资源利用现状. (6)2.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9)2.3生态环境现状 (13)3.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5 -3.1水资源供需状况.. (15)3.2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16)3.3水资源平衡分析 (22)3.4基本结论与建议 (25)4.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27 -4.1县域承载力 . (28)4.2中心城区承载力 (34)4.3建设用地管制措施 (35)5.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37 -5.1生态环境承载力概念 (37)5.2县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38)5.3各乡镇生态承载力评价 (46)5.4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 (48)前言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旨在评估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指标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指标的定义指标是衡量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量化标准,是评价和比较的基础。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评价一个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量化标准,通常包括自然资源、环境质量、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指标。
二、指标的分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人口承载力指标、经济承载力指标等。
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指标。
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包括大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人口承载力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方面的指标。
经济承载力指标包括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方面的指标。
三、指标的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
定量评价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具体的评价结果。
定量评价的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知识支持。
定性评价是指通过专家评估、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主观评价,得出相对的评价结果。
定性评价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四、指标的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在区域发展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在环境保护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环境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总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指标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资源及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项研究报告
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之四《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题研究报告亚泰都会()规划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分院2014.04目录前言- 1 -1.区域发展状况- 3 -1.1区域发展背景-3-1.2社会经济发展趋势-4-2.资源、生态环境利用现状- 6 -2.1水资源利用现状-6-2.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9-2.3生态环境现状-13-3.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5 -3.1水资源供需状况-15-3.2水资源承载力概念-16-3.3水资源平衡分析-22-3.4基本结论与建议-25-4.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28 -4.1县域承载力-28-4.2中心城区承载力-35-4.3建设用地管制措施-35-5.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38 -5.1生态环境承载力概念-38-5.2县域生态承载力评价-39-5.3各乡镇生态承载力评价-47- 5.4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49-前言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
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基本框架中,资源、环境是重要的支撑要素。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如今,城镇化进程的加剧、经济的飞速发展加深了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自然生态系统是否能够健康和谐的发展则取决于系统能否持续承载,人类活动是否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
可以认为,将发展限制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即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承载,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
临西县是一座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以轴承行业为龙头,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门类齐全的城市,地处冀、鲁交界处,全县辖5镇4乡,299个行政村。
县域地势平坦,中部有古堤纵贯,将全县分为堤上缓岗、地下低平原两个地貌。
季节性河流卫运河为境主要地表河流,并有清临渠、临威渠、临馆渠、卫西干渠等多条渠道,主要为农业灌溉渠。
近年来,临西县抓抢机遇,明确产业目标,逐渐建设成轴承加工基地、华北最大的轴承商品集散基地、全国最大的碳钢轴承生产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轴承之乡”,市场秩序更加规,经营环境明显改善的同时,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差距大,城镇基础设施仍较薄弱,资源供给体系脆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京津冀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总体状况及其改善的思路建议
天津行政学院课题组 2013-03
一、京津冀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
• 为全面评价京津冀地区生态承载力状况, 报告设计的指标体系涵盖生态 承载力所包含的三个方面内容, 即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并分别用 具体指标对其压力和承载能力进行描述。
2001-201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承载力指数
石 北天家 京津庄
秦 唐皇 山岛
张 邯 邢保家 郸 台定口
承沧 廊衡 德州 坊水
压力指 0. 0. 0.3 0. 0.1 0. 0. 0. 0.2 0. 0. 0. 0. 数 55 48 9 46 3 35 33 29 0 23 10 10 15
支撑力 0. 0. 0.3 0. 0.4 0. 0. 0. 0.2 0. 0. 0. 0. 指数 63 34 0 36 3 27 22 25 0 40 23 23 19
集中表现在: (1)整体绿化水平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2)生态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三)区域生态建设整体推进机制 不完善, 制约因素较多
1. 从国家层面上看
目前还没有制定京津冀区域生态建设 整体规
划,在绿色生态建设上的支持力度仍 不够,也没有一个较完备的区域生态 协调与治理机构。
(二)京津冀地区13城市生态承载力比 较研究
• 本文利用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法 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0年生态压力 、生态支撑力及生态承载力总体状况进行 了计算。根据数据分析和计算结果, 得出 2010年京津冀地区13城市生态压力指数 、生态支撑力指数以及生态承载力指数如 下表所示。
2010年京津冀地区13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数
(二)积极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和低碳发展
园区承载力问题及建议措施
园区承载力问题及建议措施
在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承载力问题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
承载力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保证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企业数量和规模。
如果承载力不足,园区内企业数量过多,可能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制约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园区承载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规划管理。
园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企业过度聚集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2. 推进产业升级。
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手段,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
同时,鼓励企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提升园区的产业结构层次。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园区内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加强环保管理。
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环保行为的监管,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员工环保意识。
5.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将园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促进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增加园区的综合功能,提高园区的吸引力,从
而提升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总之,解决园区承载力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规划管理、推进产业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保管理、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等措施都是有效的解决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的设计和规划越来越重要。
城市的发展需要考虑更多的方面,如经济、环境、社会等,这些不同因素会相互影响,因此城市规划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协调各种影响。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其应用在城市规划中的价值非常重要。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所能够承受的人口、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压力的能力。
在城市化发展中,经济和人口增长是必然的,但同时城市也需要保护自己的环境,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就成了城市规划的一个必要条件。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三个维度:1.自然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保护能力。
不同城市之间的自然资源条件并不相同,有些城市天然的资源比如水、气候等就很好,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和经济,但是有一些城市缺乏自然资源,所以他们的资源承载力就相对较低。
2.社会经济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主要指的是城市的经济基础能够承载多少人口和经济发展。
这些都和城市环境和自然资源承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3.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指的是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能力。
现代城市的建立离不开与众多的原生态环境和草地,因此保护城市中的生态环境非常关键,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方案。
二、城市规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城市规划具有复杂性,不同的城市会因为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产生很多不同,因此,在规划中要认真、系统地考虑城市生态,制定出有效的规划方案。
在城市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城市中不同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做出更合理的规划决策。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可以视为城市规划的一种辅助方法,其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分析城市发展中的困难并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在模型中,不同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和影响性,因此模型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已成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常用的指标包括自然资本、生态服务、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其中,自然资本指标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生态服务指标包括水资源调节、土壤保持、空气净化等;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环境影响指标包括污染排放、资源消耗和生境破坏等。
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式。
定性评估主要是通过专家评估、问卷调查和主观判断等方式,根据实地调研和相关数据分析,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和因素,得出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情况。
定量评估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统计分析和模拟模型等方法,从整体和细分的角度分析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二、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意义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其次,评估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防止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后,通过评估,不仅可以指导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还可以评估生态风险,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三、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的措施为了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首先,要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
通过采用更加环保、清洁的生产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控制污染源,实现生产和生态的双赢。
其次,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同时,应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也日渐重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主要是指使用数学、统计学、信息学等方法来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该区域的资源和环境。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地理、生态、经济等学科,因此建立完整的模型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该模型的研究。
1. 地理因素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中,地理因素是重要因素之一。
地形、气候和水文等地理因素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状况。
例如,气候的干湿状况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地形的高低差异决定了该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
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地理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通过对地形、气候和水文等地理因素的分类和量化,可以建立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2. 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了生态资源的状况,例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生态因素进行考虑。
通常情况下,生态因素包含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和量化,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3.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工业污染、农业面积和城市化等。
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经济因素进行考虑。
通常情况下,经济因素包含了工业污染、城市化水平、农业面积和能源消耗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经济因素进行分类和量化,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生态和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以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该模型的研究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技术报告
1.实质仍是研究“ 资源和环境 ”的承载能力, 只是强调将其限定
状态空间法 、指标体系
于一定区域空间(一个城市或流域等)之内, 即“ 区域的资
法 、系统模型法等
源环境“ ( “承载体 ”) ;2.强调区域所具有的“开放巨系统 ”特
性 ;3. 以其反映对区域人口 、经济和社会总量( “承载对
象 ”)的承载规模(刻画“承载能力 ”的大小) ;4.作为资源环
究更重视生态系统自身功能,对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系
统间的反馈机制关注偏少
生态足迹法 、 自然植被 净第一性生产力法 、 供需平衡法等
区域承载力
一定时期内,不同尺度区域在确保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 环, 以及区域间保持一定物质交 流规模条件下, 资源环境能够承 载的人口数量和相应经济社会总 量的能力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 综合分析国内外承载力文献 ,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研究 范式以实证研究为主 ,其中大部分文献是基于调查问卷、 实地调研、文献综述、数据统计、实验、GIS 、模拟仿真 等研究方法, 以某一 国家或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具 体的评价方法 ,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单因素或多因素 的综合评价。
■ 人类社会 、经济活动
■ 一些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社会 、经济活 动所造成的 , 因此 ,承载对象应是“人类 社会 、经济活动 ”,这就体现了环境承载 力是社会 、经济 、环境协调作用的中介。
环境承载率(EBR)
■ 环境承载率(EBR)=环境承载量(EBQ)/环境承载力 (EBC) ≤1。
■ 其中:环境承载量是指某一时期环境系统实际承 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值 ,可通过实际调查或监 测得出;环境承载量数值分为两类: 一类是能较 易得到的理论最佳值(如地下水最佳开采量) ,则 采用此数值; 另一类是不容易直接得到的理论最 佳值 ,则采用预定要达到的目标值(标准值)来间 接表示。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研究及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研究及应用一、引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最大规模。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1. 动态模型动态模型是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的一种常见形式。
它基于承载力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并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过程和人口增长等多种因素。
此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的因素对承载力进行预测,并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案。
其中一个成熟的动态模型是IPAT模型,它包括人口、收入和技术三个因素,并使用承载力指数来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
2. 静态模型静态模型是另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该模型基于较少的变量,通常包括能源使用、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和污染等因素。
这种模型可以揭示资源环境限制的主要因素,并为解决问题提供策略和政策提供参考。
3. 统计模型统计模型是通过数据分析获取的,用于预测未来的发展。
例如,通过收集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可以预测土壤质量、水资源剩余量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从而预测未来承载力。
4. 多因素模型多因素模型是一种将多个因素集成到一个模型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这种模型通过分析多种因素,如气候、土地利用、水资源、污染和人口增长,来预测未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的应用1. 决策制定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可以为决策制定者提供有关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数据,使其能够更好地规划和协调未来的发展。
2. 自然灾害预测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可以用于自然灾害预测。
例如,通过分析地震、洪水和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的历史数据,可以预测未来的自然灾害,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3. 生态保护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也可以用于生态保护。
通过预测未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为保护珍稀物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提供支持。
4. 城市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还可以用于城市规划。
区域环境承载力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开发活动的初始阶段,从整体上做好区域环境规划工作,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提出,为区域环境规划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区域环境承载力可看作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它是在分析了区域社会经济一区域环境系统后,选择众多指标组成指标体系,并分析区域环境系统对某项指标支持能力的大小。
区域环境承载力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它不仅涉及到区域排放的污染物状况,更重要的是它选择了一些社会经济指标,对区域的社会发展规模提供量化后的规划意见,因而它是区域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1.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可变性的双重性。
对某一区域来说,在某一时段内它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量;同时,区域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而变化。
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的表现。
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刺激” 超出了环境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与抗干扰的能力,也就是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因此,可以用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衡量区域开发活动与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协调程度的判据。
2.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结构系统,包括两个方面:(1)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2)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
新时代新趋势背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解析
新时代新趋势背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解析发布时间:2021-07-21T06:45:47.60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0期作者:龙秋余[导读]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空间规划的重要底线,是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潜力与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规划编制的重点分析,能够积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引导农业可持续发展,规范海洋、林地、草地、滩涂保护等方面起到了有效监控管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测绘院广西南宁 530023摘要: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城市生产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生活空间以及其他生态空间分割管理形式,政策法规制度等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割裂,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管理陷入困境。
针对这一情况在新时期要真正促进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有效落实,最重要的就是积极转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从下至上提高空间治理能力,通过创新顶层制度设计,继续优化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增强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效果,满足时代发展需要。
关键词:新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引言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空间规划的重要底线,是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潜力与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规划编制的重点分析,能够积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引导农业可持续发展,规范海洋、林地、草地、滩涂保护等方面起到了有效监控管理。
但是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应用还存在方法单一,可操作性差,概念模糊等各种问题为此,要重点加大对环境承载力相关概念准确把握,构建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框架体系。
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发展脉络目前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学术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起源看法并不一致。
在国外最初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探讨来源18世纪初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他认为人口的增长与物质资源供给之间有明确制约关系,资源有限责任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到了20世纪,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环境承载力及其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
1.环境承载力评价概述1.1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建立在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具体量化的分析、计算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现阶段主要常用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承载率评价法、多目标模型最优法、指数评价法和系统动力学法等。
区域环境承载力不仅与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还会受到其它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某个区域进行客观准确的环境承载力评价往往难度较高。
当前在实际进行环境承载力评价时通常针对的是某一区域,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采取的方式是将该区域的环境要素按照水体、土壤、空气、矿藏等不同类型划分为单个的项目再进行承载力评价。
1.2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内容现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按照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生态承载力评价、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资源承载力评价三类,生态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构成、作用以及抵抗冲击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环评区域对发展规划布局所需资源的支持能力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价大致又分为水生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和陆生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两部分。
当前环境承载力评价主要以区域环境质量达标与否作为依据,以区域污染排放和环境容量作为分析评价指标,当前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以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主。
资源承载力评价主要是对规划环评区域对发展规划布局所需资源的支持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目前在资源承载力评价中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主。
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规划环评中的问题2.1 评价机制的系统性不强评价机制系统性不强体现在两点,第一,评价方式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不高,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规划环评中是将区域中各个环境要素分开来去单独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没有将区域内各个环境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这也导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无法为规划环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环境承载力及其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承载力及其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1-07-12T14:37:34.713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6期作者:兰天[导读] 本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含义和特点进行简单介绍兰天河北晶淼环境咨询有限公司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现阶段规划环评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规划环评工作的顺利开展,基于此,本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含义和特点进行简单介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规划环评中的内容和现状进行阐述,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规划环评中存在的问题和规范对策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质量和推进规划环评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规划环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问题;建议1环境承载力评价概述1.1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建立在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具体量化的分析、计算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现阶段主要常用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承载率评价法、多目标模型最优法、指数评价法和系统动力学法等。
区域环境承载力不仅与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还会受到其它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某个区域进行客观准确的环境承载力评价往往难度较高。
当前在实际进行环境承载力评价时通常针对的是某一区域,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采取的方式是将该区域的环境要素按照水体、土壤、空气、矿藏等不同类型划分为单个的项目再进行承载力评价。
1.2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内容现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按照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生态承载力评价、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资源承载力评价三类,生态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构成、作用以及抵抗冲击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环评区域对发展规划布局所需资源的支持能力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价大致又分为水生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和陆生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两部分。
当前环境承载力评价主要以区域环境质量达标与否作为依据,以区域污染排放和环境容量作为分析评价指标,当前在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以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录
一、理论篇 区域环境承载力与工业布局研究 1 区域环境承载力在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5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承载力指标的选取 10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 14 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18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趋势及建议 22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趋势及建议刘育平 26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30 确定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烟云足迹法 33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环境承载力研究 40 森林型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 45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地域差异与功能分区 50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55 山东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61 山东省水生态环境承载力探讨 66 二、发展篇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71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李树文 77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及实例 83 湿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宁夏银川市阅海湿地公园为例 86 石家庄市水环境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90 石门公园环境承载力研究 93 水环境承载力与污染物总量分配研究进展 98 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102 四川省汶川地震重灾区环境承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107 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110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115 物元模型在综合评价旅游环境承载力中的应用 119 仪征市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123 再谈环境承载力价值功能 126 造纸工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129
1. 2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 要使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得到更广泛的应
收稿日期 1997- 04- 02
—6 —
用, 必须对其进行量化研究. 经过总结前人的
工作, 我们认为应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从统
计的观点出发, 根据一些经验数据和预测数据
( 它们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信息) , 利用数理统计
知识, 找出影响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 发展
V ol. 24 N o. 4 1998
环 境 保 护 科 学
总第 88 期
区域环境承载力与工业布局研究
Study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Industrial Location
王 云 ( 贵州省黔东南州教育学院生化系 凯里 556000) 冉圣宏 王华东 (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变量与限制变量) 之间的关系, 来对某一时段
内的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
计算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关键是寻找发展变
量与限制变量的关系, 发展变量是反映人类活
动强度的量; 限制变量是所有对人类活动起支
持或限制作用的变量, 是反映环境资源条件的
变量.
发展变量记为:
D = ( d 1, d2 ……, dm)
( 1)
限制变量记为:
C = ( c1, c2……, cn )
( 2)
式中: D 为发展变量集, C 为限制变量集.
计算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关键之一是寻找发
展变量和限制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一点可利用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得到, 利用该方法可使 得最后模型中的所有自变量都是显著的.
我们用各发展变量的阈值来表示初始承载
力值, 即:
CCE i = max di subj ect t o ci = f i( d1, d2 ……, dm) ≤ ci*
( 3)
式中: CCE i 为初始环境承载力的第 i 个分
量: di 为发展变量集中第 i 个发展因子; ci 为限
制变量集中第 i 个限制因子; ci * 为第 i 个限制 因子 ci 的限度值; f i 为第 i 个限制因子与所有
提要 利用区域环境承载 力理论对城市工业布局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工业布局合理度的概念, 并将它应用于 北海市的城市环境规划之中, 对其工业布局现状 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区域环境承载力 工业布 局 工业布局合理度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 he indust rial location with regional environment al carrying capacity t heory. It def ines a new concept ion on t he rat ional degree of industrial locat ion. In the case of study Beihai cit y, we use the conception t o assess t he industrial location. KEY WORDS Regional Environment al Carrying Capacit y Industrial Location Rat ional Degree of Industrial Location
1 区域环境承载力简介
1. 1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区域环境承载 力是指在一定 的区域范围 内, 在维持区域环境质量不发生质的改变的条 件下, 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 经济活动的能力, 它可看作区域环境系统结构 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与 环境容量不同的是, 它不仅涉及到区域排放的 污染物状况, 更重要的是它选择了一些社会经 济指标, 可对区域的社会发展规模提供量化后 的规划意见, 因而它是区域环境规划的理论基 础.
发展因子之间的关系.
c
* i
一般应由区域的自然
条件和人们对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决定; f i 可
由多元回归分析得出, 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
技的进步而向着优化方向变化, 人们总是希望
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或合理布局工业等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