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构造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876b514de80d4d8d15a4f39.png)
1、转换断层:是一种横切大洋中脊的断层,对大洋中脊的扩张起调节作用。
它不同于常见的平移断层。
转换断层的活动与大洋中脊的扩张同时进行,水平错动只发生在相邻两段洋中脊之间。
2、岩石圈:在固体地球上层,存在着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
下面是塑性的软流圈;上面的一层,包括地壳和被称为橄榄岩层的地幔最上部,具有较高的刚性和弹性,叫做岩石圈。
3、软流圈: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地震波速在此处显著降低,也称低速层,一般认为此层的岩石强度较小,塑性较强,有人认为软流圈内岩石存在部分熔融现象。
4、大洋中脊:即大洋的中央山脉,山脉中央为裂谷带,是大洋的扩张中心。
5、板块:地球岩石圈被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等三大构造活动带分割形成的大小不一的不边续的岩石圈块体。
6、板块俯冲:相邻的板块相向运动,一个板块潜没到另一个板块之下。
7、大陆地壳:亦称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分布在大陆和被海水覆盖的陆架和陆坡下面,是由上部硅铝层或花岗岩和下部硅镁层或玄武岩组成。
8、大洋地壳:即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
洋壳由上部枕状熔岩、变质枕状熔岩和岩墙群以及下部辉长岩和蛇纹岩化的超镁铁质岩组成,即由硅镁质成分组成。
9、被动边缘:即被动大陆边缘,双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其地壳是洋壳到陆壳的过渡,大陆和海洋位于同一刚性岩石圈板块内的过渡带,没有海沟俯冲带,没有强烈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
它以生成巨厚的浅海相沉积、岩浆活动微弱和地层基本上未遭受变形而与活动大陆边缘形成鲜明对照。
10、主动边缘:即主动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或太平洋大陆边缘。
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的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这中大陆边缘有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11、弧后盆地:又称边缘海盆地,板块俯冲带的火山弧后方(陆侧)与大陆之间的深海盆地,一般是由弧后扩张形成的。
12、增生楔:又称增生柱、增生杂岩。
为俯冲的大洋板块从海沟下潜时被上盘板块刮削下来的沉积盖层和洋壳碎片,连同原地深海沟沉积物堆积到海沟的向陆一侧而形成。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477496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c.png)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1.绪论1.构造变形的场的基本类型: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
(伸、缩、升降、减、滑、旋)。
2.朱志澄将构造层次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深构造层次。
其中表、浅构造层次为脆性破裂域,中深构造层次为塑形流变域。
2.沉积岩岩层构造1.构造的类型、成因、规模、和形态千差万别,但是从几何学看,基本可以归纳为: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2.面状构造的三大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1)走向:1.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2.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180°)(2)倾向:1.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2.倾向: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3)倾角: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角。
(4)视倾斜线: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
(5)视倾角(假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总是大于假倾角)3.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1)原生构造:沉积、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
(2)次生构造:成岩之后,遭受地质作用变化后的构造。
(3)层理:由于岩石成分、构造和颜色的突变或者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4.原生构造鉴定岩层的顶低面(1)递变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递变层理的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
(下粗上细)(2)层面暴露标志:泥裂、雨痕泥裂:在剖面上呈“V”字型,开口示顶、尖端示底。
雨痕:凹面示顶,凸面示底。
5.倾斜岩层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交切关系,并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在经过山脊和河谷时,均呈“V”字形态展布,即“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
)相同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e605e3dcfc789eb172dc87d.png)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地质构造名词解释
![地质构造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511b634580216fc700afd9a.png)
1 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2 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
3 原生构造:在沉积过程中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特征。
4 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5 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的层序有间断。
6 岩层真厚度:指岩层的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7 单剪和纯剪应变: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由物质中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形成;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的质点线在变形前后具有同一的方位。
8 主应力:在一单元体中六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该应力即为主应力。
9 应力椭球体:据一点的主应力矢量σ1,σ2和σ3 为半径作出的一个椭球体。
10 构造应力埸:指地壳内一定范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11 应力轨迹:定性表示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迹线。
12 变形:物体受力的作用,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的改变。
13 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σ1方向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14 应变椭球体:设岩石变形前内部某一点为一小圆球体,变形后这个圆球体就会变成一个椭球体即为应变椭球体。
15 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
16 斜卧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且二者倾向基本一致,倾斜角度也大致相等。
17 拐点和转折端:拐点:上凸与下凹部分的分界点。
转折端:指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
18 背形和向形:岩层新老不清,或变形面非层面,则向上弯曲的褶皱面称背形,向下弯曲的称向形。
19 枢纽和轴面:枢纽: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轴面:一个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枢纽联成的面。
20 倾伏角和侧伏角:倾:在直立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它的水平投影线间的夹角。
侧: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造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构造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21 构造盆地和穹窿:褶皱长宽之比小于3∶1的向斜构造即构造盆地。
原生构造
![原生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18042eeb910ef12d2af9e799.png)
确定岩层顶、底面的主要标志是: 尖脊指向顶面,圆弧状波谷则指向底面。
4.层面暴露标志:当未固结的沉积物暴露在水面之 上时,其表面会留下各种成因的暴露标志。常见的 暴露标志有泥裂、雨痕等。
1) 泥裂(干裂, Mud Cracks):常见于粘土岩、粉砂岩及 细砂岩层面。未固结沉积物露出水面,曝晒干固时收缩形 成与层面大致垂直的楔状裂缝。在平面上构成网状、放射 状或不规则分叉状的裂缝,在剖面上则呈“V”形。泥裂被 上覆沉积物填充,使填充层的底面形成底面脊状印模。 泥裂和脊状印模的尖端均指向岩层底面。
3.波痕(Ripple Marks):波痕是沉积物表面由于 水和空气流动而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不平的层面 构造。主要发育在粉砂岩、砂岩及碳酸盐岩的表 面。 波痕类型很多,振荡式浪成波痕一般为对称 型,而流水作用形成的一般为不对称型。
Oscillatory ripple marks
Current ripple marks
a.岩基:指出露面积大于100km2的规模巨大的不协调侵入岩 体。主要是花岗岩岩基。通常岩基顶部与围岩的接触面倾角较 小,四周与围岩接触面产状向围岩方向倾斜,但局部也有向岩 体方向倾斜的。
b.岩株:出露面积小于100km2的近浑圆状或圆 柱状的中、小型不协调侵入岩体。 岩株与围岩接触面一般较陡,有时呈复杂形 态,如蘑菇状。规模很小的岩株称为岩枝。 岩株可以是岩基的 分枝,也可是单独 的侵入岩体。岩株 多沿大断裂侵入或 两组断裂交汇处贯 入,形成断续、串 珠状分布的岩株群。
5.枕状构造 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
是水下喷发快速冷凝所致。单个岩枕的底面较平坦,顶面呈圆 形或椭圆形凸形曲面,表面浑圆。因其状如枕头,故称枕状构 造。枕状构造可分为外壳和内核两部分,外壳多为玻璃质,内 核则为显晶质。枕状构造中可见放射状节理。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5338e73131126edb6f1a1036.png)
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中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各类变形,包括褶皱、断层、劈理及其他面状、线状构造等。
地质构造分为原生和次生构造。
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侵位与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层理、波痕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
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断层等。
形成次生构造的作用力,可以来源于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也可以来源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
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
但是对原生构造也要研究,某些原生构造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构造的重要标志。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地壳或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②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力学条件及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机制;②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演化历史。
同时还要研究各种构造形态的描述、制图及其表示方式,以及与地质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及地震地质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占据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或更大范围;小的可在露头甚至,块手标本上即可表现其全貌;更小的则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因此,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成为“构造尺度’’。
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型以至超显微型等级别。
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野外地质调查,通常是从小尺度或中尺度的地质构造观察人手。
构造地质学主要侧重于研究中、小型地质构造。
较大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则隶属区域大构造学的研究范畴;,全球范围内地壳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则属于全球构造学的研究范畴。
构造地质学是学习地质科学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学好后续的其他得业课程,如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煤田、石油地质等课程奠定基础。
构造地质学 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86fa21b3169a4517723a364.png)
名词解释:右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处节理向右侧错列,或在右端重叠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构造尺度: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及超微型等级别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产生构造变动的构造特点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岩层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其主要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唯一的构造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断层线的交线整合接触:上下底层与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一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
应力:在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力变形。
主要有拉申,挤压,弯曲,扭转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的各点变形方大小和性质都变化的变形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瞬时的应力状态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与剪工破裂面之间的夹角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而成的一种构造同沉积褶皱:一些在岩层沉积同时而逐渐形成的褶皱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横弯褶皱作用:岩层爱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皱.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的断层。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5cb4cdb28ea81c758f5785b.png)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c8551f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8.png)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构造规模1. 构造地质学定义: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形成过程、演化历史以及控制这些过程的动力学机制。
它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体、断裂、褶皱等。
2. 研究内容详述:(1)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组合特征:研究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外部形态、空间排列、大小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如断层、褶皱、节理等。
(2)地质体的形成、演化和改造过程:探讨地质体从形成到改造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3)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角色。
3. 构造规模划分详述:(1)大型构造:涉及整个板块或大陆规模的构造,如板块边界、地槽-地台、造山带等。
(2)中型构造:介于大型和小型构造之间,如区域性的褶皱带、断裂带、火山带等。
(3)小型构造:在更小的尺度上,如单个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等。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关系1. 地质构造类型详述:(1)原生构造: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构造,如层理、波痕、泥裂等沉积构造。
(2)次生构造:岩石形成后,在后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3)复合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相互叠加、改造形成的复杂构造,如叠加褶皱、复合断层等。
2. 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详述:(1)成因关系:不同构造之间的成因联系,如断层活动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2)时间关系:不同构造形成的时间顺序,如先形成断层,后形成褶皱。
(3)空间关系:不同构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如断层与褶皱的相互切割关系。
三、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1. 地质观察详述:(1)观察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组合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地质体的各种特征。
(2)使用地质罗盘、GPS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测量地质体的产状、方位等参数。
构造地质学-产状及原生构造
![构造地质学-产状及原生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486bb75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2.png)
雨痕与叠层石
研究意义和实用性
识别沉积岩层面向; 追索构造标志; 区别层理(S0)和变质面理(Sn)置换关系; 在野外慎重区分单斜岩层和等斜紧闭褶皱。
c
第二节 层状岩石的产状
通常将具有一定岩性内容的层状地质体称之为岩层。岩层的产状分为三大类: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 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0的岩层 倾斜岩层:倾角在50-850的岩层 直立岩层:倾角大于850的岩层
不整合接触关系
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大峡谷出露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岩石序列(垂 直厚度约2km,时间跨度达30亿年),但即使这样,这里也存在着 不整合现象。
3. 不整合形成的过程 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略有不同。 1)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分为: a.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b. 地壳水平抬升成陆,遭受风化剥蚀阶段; c. 地壳重新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2)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为: a.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b. 地壳不均匀抬升或褶皱抬升成陆,遭受风化剥蚀阶段; c. 地壳重新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3.不整合的空间分布与类型变化
一次大的地壳升降运动所形成的不整合面,在区域 上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地壳升降运动最强烈地 区形成角度不整合、较强地区形成平行不整合、不 强烈地区形成整和接触。 4.不整合形成时代的确定
不整合形成的时代通常是不整合面下最新地层之 后与不整合面上最老地层之前。
超覆:由于地壳运动 的幅度,速度和方向 变化,导致沉积区的 范围和位置发生变化, 造成新的沉积物分布 范围超过原来的区域, 使得新地层直接覆盖 在较老的地层之上。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方向及其与水平面的 夹角关系。
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5ab76a635ef7ba0d4a733bb5.png)
化石的“哑地层”,则只能根据原生构造和某些次生构 造来确定新老层序。况且确定地层的新老关系,原生构 造的方法比化石来得更容易些。
(1)斜层理
(2)粒序 (韵律)层理, 正粒序与反粒 序层理
韵律层理—同左下
槽状层理和平行层理(上新下老) -新疆轮台县阳霞新第三系红层
交错层理-地点同左
层理
粒序层理
(3)波痕
舌状波痕和平行 波痕(水流向左) -新疆民丰县安德尔河
洪水事件过后在边滩上留下 的舌状波痕-新疆库车河
可以判断岩层顶底界的波痕
(4)泥裂
泥裂和生物遗迹-新疆库车第三系红层 白垩系朱巷组(K1)中的 泥裂-合肥盆地
(5)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
雨痕-新疆民丰县安德尔河
(2)岩石结构变化,指岩石粒度和形状的变化显示出 层理;
(3)岩石颜色变化,由于颜色的不同显示出层理; (4)岩层的原生层面构造,包括波痕、泥裂、雨痕、 生物遗迹及其印模等。
二、利用沉积岩原生构造确定究地质构造的一个 重要问题。
未经构造变动的岩层,其正常层序总是上顶下底, 即上新下老,但经构造变动后岩层则可直立,甚至倒转,
泥裂和雨痕(现代)-新疆库车河
(6)冲刷充填构造
分流河道对下伏岩层的冲刷切割、充填 上白垩统张桥组中的冲刷充填构造 -合肥盆地肥东县王铁乡
(7)古生物标志和底面印模
生 物 标 识
§2 软沉积变形
一、负荷作用形成的软沉积变形 负荷构造、火焰构造、砂球和砂 枕
二、滑塌和滑移作用 滑塌褶皱、爬折构造、卷曲层理。
卷曲层理
三、与孔隙液压效应有 关的软沉积变形
砂岩墙、碟状构造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2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2](https://img.taocdn.com/s3/m/154f5157e45c3b3567ec8b3b.png)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2(精心整理 )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2(精心整理 )构造地质学1.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面状和线状构造。
2. 构造地质学: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构造作用中形成的变形现象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3. 从空间尺度看,构造可分为巨型构造,大型构造,中型构造,小型构造,微型和超微型构造。
4. 原生构造:在沉积物堆积与成岩过程中产生的构造。
例如: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同生结核、叠层石等。
5. 利用原生构造判断岩层顶底:斜层理(交错层理)——收敛指示底面(顶截底切);递变层理—上粗下细,顶面与上一层地面有明显界限;波痕——波峰指顶,波谷指底;泥裂——V型尖端指底面;雨痕和冰雹痕—岩层顶面留下凹痕,上覆岩层形成瘤状突起的印模;冲刷面—顶面有凹凸不平的冲刷面;迹化石的凹面指向岩层的顶面,腕足类腹足类介壳化石凸面底面和印模-- ;生物标志—遗指向岩层顶面,藻类穹状纹层的凸出方向指向岩层顶层。
理解几种主要软沉积物变形的形成机理。
压模与火焰状构造:压模是当砂层沉积处在塑性状态的泥质层之上时由于超负载或差异负载作用使沉积物发生垂向流动而成。
球状和枕状构造:是由于地震,水体拢动和局部负重使砂层破裂,下沉而形成。
如何鉴别软沉积变形:1、软沉积变形常局限于一定层位或一定岩层中,如果整套岩系变形轻微,更说明个别层的变形可能是软沉积变形的结果;2、…常局限于一定的地段;3、软沉积变形主要是重力作用的结果,一般不显示构造应力造成的构造定向性。
6. 水平岩层的特征: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程相同;地层不倒转时,岩层下老上新;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一般不相交;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岩层顶面标高与地面高标之差;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随地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变化而变化。
7. 倾斜岩层的V字型法则: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限与等高线弯曲方向一致,岩层界限弯曲程度小于等高线;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倾角大于坡角时,岩层界限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倾角小于坡角时,岩层界限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程度大于等高线10.整合接触:(平行或近平行的,连续沉积的新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上下地层沉积层序没有间断,产状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是一致或递变的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11.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产状一致,之间有地层缺失(形成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12.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且之间有地层缺失。
地质名词解释
![地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05b8d56336c1eb91a375d39.png)
断层泥: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断层带的岩石经压碎、碾磨形成岩屑和岩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部分物质被溶解带走,部分物质分解形成黏土
构造透镜体:挤压作用产生的两组共轭剪节理吧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且菱形块体的棱角被磨去而形成
拖曳构造:断层两盘相对错运动过程中,靠近断层附近的岩层形成的弧形弯曲
牵引褶皱:由于断层的错动,在断层旁侧的岩石形成一系列的弯曲
擦痕:两盘岩石被磨碎的岩屑或岩粉在断层面上刻画的结果
阶步:断层滑动面上与擦痕直角的微细陡坎
飞来峰:在逆掩断层或辗掩构造中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这样的老岩层称为推覆体。当推覆体受到了严重的强烈的剥蚀,周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一部分老地层盖在新岩层上叫飞来峰
叶理:岩石中由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所形成的面状构造。
劈理:变形岩中能使岩石易干沿着一定方向劈开成无数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片理:在具有足够粗颗粒的变质岩中由片状,板状以及长轴状矿物平行定向排列构成的节理。
线理:岩石中发育的一般具有诱入性的线状构造。
石香肠构造:又称布丁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倾角大多在45度以上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断面倾角小于45度为逆冲断层
平移断层:应力来自两侧剪切力作用,两盘顺断层走向相对位移,无上下垂直移动。又称地带。(形成谷地、盆地、湖泊)
膝折:一种兼具弯滑作用和剪切褶皱作用的特殊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而形成褶皱的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垂直的外力而发生褶皱的作用。
构造地质学复习重点
![构造地质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dc476270912a216147929bc.png)
六、节理
1、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
(2)张节理 :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张节理特点: ①产状不太稳定,延伸不远; ②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③常绕过砾石和粗砂粒; ④节理面多开口,常被矿脉充填; ⑤多条张节理呈不规则树枝状或锯齿状、共轭雁列状及放射状、同心圆状; ⑥尾端变化极不规则。
六、节理
3、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三 、劈理与线理
分类依 据 成因 类 型 主要特征 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线理,如岩浆岩的流线 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线理,如拉伸线理、皱纹线理 拉伸线理: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 显示的线状构造。A 型线理。 矿物生长线理:由针状、柱状或板状矿物顺其长轴定向排列而形成的线理。 A 型线理。 皱纹线理:由先存面理上微细褶皱的枢纽平行排列而形成的线理。 交面线理:两组面理相交或面理与层理相交形成的线理。
六、节理
1、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
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破裂,是地壳上部岩石中发育的 最广泛的一种构造。 (1)剪节理: 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剪节理特点: ①节理面产状较稳定, 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②节理面较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 ③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切穿砾石; ④典型的剪节理常呈共轭“X”型节理系; •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羽状微裂面与主剪裂面的交角 一般为 10° ~15° ,相当于岩石内摩擦角的一半,其锐角指示本盘错动方向。
分期 就是从时间尺度上对一定地区的所有节理进行分类,划分出先后序次, 确定其长幼关系。
配套 是指从亲缘关系(或成生联系)上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节理进行组
合,显然一个地区至少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具亲缘关系的节理系。 分期与配套的目的是,为研究区域构造和恢复古应力场提供依据。
构造地质学02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
![构造地质学02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3f1bc685ee06eff9aff8078a.png)
一、面理和线理的产状要素
侧伏向:构成侧伏锐角走向线 的那一端的方向,即侧伏向。
表示方法:用锐角所对的方位 表示。如600S,表示侧伏角600, 侧伏向大致朝南
注意!!在记录线理产状的同时,要记录其所在面 的产状,并搞清该面的构造性质(如断层面等)。
一、面理和线理的产状要素
倾伏向和倾伏角的测量方法
➢在地质图上用符号表示(举例)
56
倾斜岩层
水平岩层 直立岩层
一、面理和线理的产状要素
4、产状要素的测定方法
① 直接测定法,罗盘直接测量 三点法求产状
② 间接确定法 地质图上求产状
一、面理和线理的产状要素
间接法求产状(作业)
只要在同一个倾斜面上,且不在一条直线上找出三个不同的高程点,关键 是在A和C连线上找出与B点同高的一点D,D与B连线即走向线,平行该走向 线做另一条走向线,根据两条走向线各自高程和水平距离 就可以求出产状。
一、面理和线理的产状要素
(一)面理产状要素(三要素定位法)
1.三要素定位法:(地理方位、水平和铅直参考面)
走向(strike):倾斜面与任 一水平面的交线为走向线,其 两端的方向,即走向。 ① 走向线可有无数条,但走向
只有两个值,且相差180o。 ② 走向表示地质体在空间上的
延伸方向。
倾斜线 倾向线
分两大类 划分性界面
标志性界面
岩层分界面 不整合面 断层面 节理面
界面之间有依托实体
褶皱轴面 岩层弯曲包络面 褶曲的包络面
表示岩块或岩 层的空间产状, 没有具体依托 的实体。
§1、地质体和地质界面(线)
地质界面
标志性界面
褶皱轴面 褶曲的包络面
地质界面在地形图上的正投影线也可 称为地质界线。
沉积构造:不同沉积环境中的典型原生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不同沉积环境中的典型原生沉积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6fe327034a7302768e993927.png)
粉砂岩,泥岩
前Δ
⑴水平纹理;
⑵均匀层理
⑴遗迹化石;⑵生物扰动构造;⑶韵律层理;
⑷偶有递变层理
泥岩,粉砂质泥岩
沉积环境
沉积构造
一般
岩性
典型剖面
相
亚相or段
典型原生沉积构造
共生的沉积构造
⒋
海
岸
│
陆
架
沉
积
(进积型)
海岸沙丘
⑴风成沙丘交错层理
⑴植物根痕;⑵变形构造
中、细砂岩
后滨
⑴水平纹理
⑴小波痕层理;⑵低角面(于底部);
⑵叠瓦状构造、平行层理(于上部)
砂砾岩,砾岩(底部)
⒉
河流
沉
积
①
蛇
曲
河
洪泛平原
⑴均匀层理;
⑵水平层理
泥岩,粉砂岩
天然堤
⑴波状层理;
⑵水平纹层
⑴小波痕层理;
⑵透镜状层理;
⑶爬升波痕纹理;
⑷干裂;
⑸植物根痕
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曲流砂坝
⑴小波痕层理;⑵爬升波痕纹理
粉砂岩
⑴植物根痕;⑵不规则纹理;
⑶结核
泥岩,泥炭or蒸发岩,夹介壳层
潮
间
带
高潮坪
⑴水平纹层
⑴强生物扰动;⑵细流痕;⑶干裂;
⑷晶体印痕与假晶;⑸雨痕
泥岩,,偶夹薄层砂岩
中潮坪
⑴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
⑴潮汐层理;⑵小水流波痕;⑶浪成波痕;⑷干涉波痕;⑸改造波痕;⑹孤立波痕;⑺细流痕;⑻旋卷层理;⑼遗迹化石
互层状砂岩和泥岩
;⑶复活面
砂岩,砂砾岩
河床滞留沉积
⑴均匀层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岩和岩浆岩 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构造
第一节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主要包括层理及层面构造
一、层 理 (Bedding)
层理:沉积岩最常见的一 种原生构造,通过岩石成 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 的变化所显现出来一种成 层构造。 层面(Bedding surface):沉 积过程中形成的小的间断 面,经常发育层面构造。
2.结构变化:碎屑沉积岩层一般由不同 粒度、不同形状的颗粒分层堆积而成, 形成粒序层理,根据碎屑粒度和形状 的变化可以识别层理。
3.颜色变化:在层理隐蔽、成分均一、颗粒 较细的岩层中,如有颜色不同的夹层或条带, 可以指示层理。
4.层面原生构造 : 波痕、底面印模、暴露标 志等层面原生构造也可以作为确定和识别层 理的标志。
7.火山岩原生构造
枕状熔岩的形状
气孔的变化
冷凝边
三、古流向判别
第二节 岩层没有间断, 产状基本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一致或递变。 它们是在地壳相对稳定情况下缓慢下降接受连 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 即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的沉积间断面。代 表无沉积作用的沉积间断时期,也可能代表以 前沉积的岩石被 侵蚀的时期。
岩层: (Bed, Layer) 上、下层面限制 的岩性大致相同 的岩体。 岩层厚度:上、 下层面的垂直距 离。
层理的判别:
1.成分变化: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是显示层 理的重要标志,如灰岩与泥灰岩互层。在 成分较均一的巨厚岩层中,有时可能存在 成分特殊的薄夹层,如白云岩中的燧石条 带,藉助 于这类夹 层可以识 别巨厚岩 层的层理。
二、沉积岩层顶底面的判别
1.斜层理(交错层理,Cross bedding) : 风及流水等动力介质沉积环境形成的, 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 的原生构造。
斜层理确定岩层顶、底面的判别特征是: 每组细层理与层系顶部主层面成截交 关系,而与层系底部主层面呈收敛变缓而 相切的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
三、侵入岩体的原生破裂构造 参考第八章第三节
四、火山岩的原生构造
(一)火山岩的流动构造 1.流纹构造:熔岩流动使不同颜色的矿物或火山玻璃形 成的层状色带。常见于流纹岩或其它粘度较大的酸性、碱性 熔岩中。 2.流面和流线:由板状、片状矿物斑晶及火山灰流晶屑 的定向排列组成的构造。
3.绳状构造: 熔岩表面呈绳索状扭曲的构造。常见于玄武 岩流层面。 是处于炽热塑性状态熔岩的上部表壳受下部熔浆流动的影响 而发生拖拉和卷扭的结果。绳状构造所在的表面就代表一次 喷出的熔岩的顶面。一般呈弧形,弧顶指向流动方向。
d.岩鞍:一种侵入于褶皱转折端虚脱处的鞍状侵入 岩体。平、剖面上表现为新月形或马鞍形,故称岩 鞍。岩鞍是褶皱区有代表性的侵入岩体,其规模不 大,厚度从几厘米至数十米。这类岩体大致是与褶 皱构造同时或稍晚形成的。
2、不协调侵入岩体 边界面与围岩层理、面理截交。根据规模、形态等, 可将其产状划分为岩基、岩株和岩墙三种主要类型。
5.枕状构造 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
是水下喷发快速冷凝所致。单个岩枕的底面较平坦,顶面呈圆 形或椭圆形凸形曲面,表面浑圆。因其状如枕头,故称枕状构 造。枕状构造可分为外壳和内核两部分,外壳多为玻璃质,内 核则为显晶质。枕状构造中可见放射状节理。
Oscillatory ripple marks
Current ripple marks
确定岩层顶、底面的主要标志是: 尖脊指向顶面,圆弧状波谷则指向底面。
4.层面暴露标志:当未固结的沉积物暴露在水面之 上时,其表面会留下各种成因的暴露标志。常见的 暴露标志有泥裂、雨痕等。
1) 泥裂(干裂, Mud Cracks):常见于粘土岩、粉砂岩及 细砂岩层面。未固结沉积物露出水面,曝晒干固时收缩形 成与层面大致垂直的楔状裂缝。在平面上构成网状、放射 状或不规则分叉状的裂缝,在剖面上则呈“V”形。泥裂被 上覆沉积物填充,使填充层的底面形成底面脊状印模。 泥裂和脊状印模的尖端均指向岩层底面。
于下套地层)
三、不整合时代的确定: 形成时代指不整合面上下地层间缺失地 层的时代,即下伏最年轻地层到上覆最老 地层的时代。
四、不整合的意义: 反映地壳变动时期,同时反映古地理特征。
第三节
岩 浆 岩 原生构 造
岩浆岩: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在地下形成的称为侵入岩体或简称岩体,喷出地表 形成的称为火山岩或熔岩。
(二)、火山岩的产状
据喷出方式、熔岩性质和构造形态,分为熔岩被、熔岩流和 火山锥三类。
a.熔岩被:又称熔岩盖,喷发规模大、分布面积广、厚度大 且较稳定的面状熔岩体。其覆盖面积从数百平方公里至上万 平方公里,厚度数百米至数千米。多数由基性的玄武岩浆构 成。以裂隙式喷发为主形成的熔岩被规模较大,由中心式喷 发形成的规模较小。 厚度很大、分布面积很广的基性熔岩可构成高原玄武岩熔岩 被。如我国张家口北部汉诺坝。
一、侵入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
在岩浆流动过程中,岩浆内先期结晶的矿物颗粒、析离 体或围岩捕虏体等,受岩浆流动的影响而发生定向排列, 形成原生流动构造。 侵入岩体的 原生流动构造可分为线状流动构造和面状流 动构造两种。 (一)线状流动构造: 又称流线,柱状、针状、板状等矿 物因岩浆流动而平行定向排列形成的线状定向构造。也 可以由纺锤状析离体和长条状捕虏体等顺长轴定向平行 排列而构成。多发育于侵入岩体的边缘和顶部。
6.冲刷槽和冲刷印模:水流的冲刷或水流携带物 (如介 壳碎片、岩屑、树枝等 ) 的刻划在松软细粒(泥质) 沉积物表面留的凹坑和沟槽称为冲刷槽(Sole or Scour Marks) 。冲刷槽被砂质沉积物充填,成岩后在泥质 岩层之上的砂岩底面形成的凸起印迹称作底面印模 ( mold,flute cast) 。
3. 非 整 合 ( nonconformity , 国内也称为角度不整合) 层状沉积岩覆盖于侵入 岩和深变质岩形成的剥蚀面 上而形成的不整合关系。代 表较深或时间较长的剥蚀期。
二、不整合的判别标志:
1.地层标志:时代、岩性、古生物 2.地层产状的不同 3.古风化面(古土壤、古铁帽等表生地质现象) 3.变形特征 4.变质和岩浆岩特征 5.底砾岩(分选、磨圆好呈大规模面状分布,成分上源
b.熔岩流:一种成带状展布 的熔岩体。常局限在一个宽阔 的河谷或低洼地带。一般由中 心式喷发形成,规模较小呈舌 状分布,沿流动方向长度比宽、 厚度大得多,底面随下伏基底 地形变化起伏不平,顶面则比 较平整。
c.火山锥:火山喷发物围绕火山通道堆积成的一种锥状体
第三节、 岩浆岩的原生构造
岩浆岩原生构造: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围岩或喷溢地面并逐 渐冷凝固结形成岩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构造。 岩浆岩成岩过程一般经历两个阶段: 1)液态岩浆流动阶段,形成原生流动构造; 2)岩浆冷凝固化阶段,形成原生破裂构造。 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可划分出“岩浆塑性阶段”,这时形 成“原生塑变构造”。
a.岩基:指出露面积大于100km2的规模巨大的不协调侵入岩 体。主要是花岗岩岩基。通常岩基顶部与围岩的接触面倾角较 小,四周与围岩接触面产状向围岩方向倾斜,但局部也有向岩 体方向倾斜的。
b.岩株:出露面积小于100km2的近浑圆状或圆 柱状的中、小型不协调侵入岩体。 岩株与围岩接触面一般较陡,有时呈复杂形 态,如蘑菇状。规模很小的岩株称为岩枝。 岩株可以是岩基的 分枝,也可是单独 的侵入岩体。岩株 多沿大断裂侵入或 两组断裂交汇处贯 入,形成断续、串 珠状分布的岩株群。
一、岩浆岩的产状分类:
产状:地质体及构造的空间产出状态,包括形态和 方位。 岩浆岩产状:指岩浆岩体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围岩 的关系。 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1)岩浆的组成、挥发组分含量和温度,决定岩浆 的流动性。 2)岩浆岩形成的区域构造环境、形成的深度和围 岩的性质。
(一)侵入岩体产状分类
根据侵人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可大致划分为协调 侵人岩体和不协调侵入岩体两大类。 1、协调侵入岩体:又称整合侵入岩体,侵人岩体 的边界面与围岩层理、面理平行或大致平行。
2.粒序(递变)层理(Graded bedding): 沉积岩中常由沉积碎屑粒度变化形成粒序 层理。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 度由粗到细,如由底部的砾石或粗砂向上递变 为细砂、粉砂以至泥质,递变层理的顶面与其 上一层的底面常为突变界面。
3.波痕(Ripple Marks):波痕是沉积物表面由于 水和空气流动而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不平的层面 构造。主要发育在粉砂岩、砂岩及碳酸盐岩的表 面。 波痕类型很多,振荡式浪成波痕一般为对称 型,而流水作用形成的一般为不对称型。
(二)面状流动构造:又称流面,由片状、板状、柱状等矿物 及扁平的析离体、捕虏体,在岩浆流动过程中顺流动方向平 行排列形成的面状构造。发育在侵入岩体的边缘和顶部。 带状流动构造(假层理):不同成分的岩石相互成层,或由 于矿物分层集中形成的淡色与暗色岩石条带的互层,常见于 基性、超基性侵人岩中。
二、侵入岩体的原生塑性变形构造 也可称为同侵位变形构造,是岩浆侵位冷却过程中受构造应 力影响形成的构造,其特征介于流动构造与韧性剪切带变形 构造之间。
岩株的两种特殊产状: 1)底劈构造,即倒水滴状岩株。 2)花岗岩穹隆,紧邻岩体边界围岩的面理及岩体 内面理平行于岩体边界,岩体边界一般较缓。
c.岩墙:一种截切围岩层理、面理等,呈板状或似板状的侵 人岩体。其长、深度远远超过厚度。岩墙长度由数公里至数十 公里,个别长达数百公里,宽度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个别在数 公里以上。多数岩墙是岩浆充填断裂构造形成的。组成岩墙群 的成分以基性、超基性岩为主,最常见的是辉绿岩墙。 岩墙往 往成群出现形成岩墙群。(参考第十二章)。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不 仅有地层缺失,而且产状不同,上 覆地层的底面切过下伏构造并与不 同时代地层的界面接触。上、下地 层间存在变形样式与强度、变质程 度和岩浆活动的明显差异。 褶皱型式、断裂构造发育。 形成过程:沉降-沉积-变形 与隆升-剥蚀-沉降-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