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及心学简介ppt课件.ppt
合集下载
历史名人王阳明 ppt课件
8、总督两广
•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
王受造反。王阳明再度出山。
• 招抚王受和卢苏 • 思想教育 • 剿灭断藤峡和八寨盗贼
9、病逝归途
•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
乡。
•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
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 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 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 宁王造反是经过严密计划且有重兵扶持的,而王阳明却只
能在事发突然的情况下四处征集有限的兵马来加以应对, 实力悬殊由此可见。但这并没有妨碍王阳明在短短四十三 天之内平定叛乱并活捉朱宸濠。
• 总结起来,他成功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 第一,知己知彼,善用心计。王阳明知道朱宸濠并没有什
么实战经验,遇到紧急情况一定会自乱阵脚。于是他屡出 险棋,让举棋不定的朱宸濠只能意气用事,作出错误决策。
3、步入仕途
• 二十岁时,王守仁在浙江乡试中金榜题名。然而,在随后
的京城 会试中却落榜了,而且落榜的悲剧一再重演。
•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
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 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 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 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 1504年,他和好友湛若水在京城倡导身心之学并开班讲
学,这算是他创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必不可少的前奏。
4、龙场悟道
•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被杖四十,谪贬至
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 驿丞。
阳明心学课程展示ppt课件
三、致良知归于知行合一:良性循环的方法论
知→行↑ ↓一←合
知→行:理论联系实际行→合: 沉浸式体验(事上炼)合→一:在知行中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致良知)一→知:带上新领悟,再出发。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王阳明)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时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传习录》第一八六则---圣人只是一个符号,最重要的是人心中的良知,找到自己的良知,让它成为人生价值的统帅。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庄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庄子“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其他学派哲学学派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被视为一种绝对的标准。②圣人境界往往不可能达到。③圣人境界的定义含糊,常道可意会不可言传。④圣人的说法都是被独家垄断的。⑤没有一套成圣的方法论(很显然,因为没有一个学说的掌门人成为他们口中的圣人)
阳明心学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是只一种标志,最重要的是心中的良知。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③可以通过知行合一找到良知,良知可以回归知行合一。④良知是人的价值统帅。
知→行↑ ↓一←合
知→行:理论联系实际行→合: 沉浸式体验(事上炼)合→一:在知行中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致良知)一→知:带上新领悟,再出发。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王阳明)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时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传习录》第一八六则---圣人只是一个符号,最重要的是人心中的良知,找到自己的良知,让它成为人生价值的统帅。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庄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庄子“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其他学派哲学学派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被视为一种绝对的标准。②圣人境界往往不可能达到。③圣人境界的定义含糊,常道可意会不可言传。④圣人的说法都是被独家垄断的。⑤没有一套成圣的方法论(很显然,因为没有一个学说的掌门人成为他们口中的圣人)
阳明心学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是只一种标志,最重要的是心中的良知。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③可以通过知行合一找到良知,良知可以回归知行合一。④良知是人的价值统帅。
王阳明心学及其智慧.ppt
❖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 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 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 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 是。”
(二)知行合一
❖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 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 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 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 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 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再见
做最具服务能力的集成商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
❖ 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
“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 “理”;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 为的良行;
“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
❖ 王阳明认为天理(道德)本来就固化在人心之中,所以 说“心即理”;认为良知与良行天生就是人的本能,如 同好食好色,所以说“知行合一”;他认为人们在现实 生活中被贪欲污染,天理被遮掩了,良知良行迷失了, 所以要经过修养,重新回到天理和良知,所以说“致良 知”。
❖ 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
二、王阳明其学
(二)知行合一
❖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 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 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 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 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 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再见
做最具服务能力的集成商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
❖ 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
“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 “理”;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 为的良行;
“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
❖ 王阳明认为天理(道德)本来就固化在人心之中,所以 说“心即理”;认为良知与良行天生就是人的本能,如 同好食好色,所以说“知行合一”;他认为人们在现实 生活中被贪欲污染,天理被遮掩了,良知良行迷失了, 所以要经过修养,重新回到天理和良知,所以说“致良 知”。
❖ 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
二、王阳明其学
阳明心学PPT课件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什么是心学
•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子,下文王阳 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 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 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因此心学 又被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简介
心学的核心思想
• 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 ,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 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 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 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 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 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 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 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 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 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 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 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 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 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 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 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 良知构成“致良知”命题的本体。在阳明学中,良知的含义是很丰富 的,它包括了人的所有道德观念,包括了道德和道德情感原则(良知 即是天理),是非判断(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以及感性的情感诉求 (乐是良知的本体)等,在这个本体构造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交叉使 用,理智与情感相互融合,从而使“良知”成为了一个包含多层含义 的有机体。而“致”字有两种意思,一个对内的明觉良知,这里的“ 致”更可以理解为“及”,或穷尽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是对外的“ 发用流行”,而且是“无有物欲牵蔽”的良知应用,这里的“致”则 可以理解成“行”。这两种注释我将它归纳起来便是,“致”字即是 对“良知”的自然明觉,自然发用,不为“物欲”,不为“私念”所 累,自然地“循此良知”,这便是“致”。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什么是心学
•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子,下文王阳 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 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 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因此心学 又被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简介
心学的核心思想
• 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 ,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 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 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 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 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 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 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 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 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 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 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 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 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 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 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 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 良知构成“致良知”命题的本体。在阳明学中,良知的含义是很丰富 的,它包括了人的所有道德观念,包括了道德和道德情感原则(良知 即是天理),是非判断(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以及感性的情感诉求 (乐是良知的本体)等,在这个本体构造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交叉使 用,理智与情感相互融合,从而使“良知”成为了一个包含多层含义 的有机体。而“致”字有两种意思,一个对内的明觉良知,这里的“ 致”更可以理解为“及”,或穷尽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是对外的“ 发用流行”,而且是“无有物欲牵蔽”的良知应用,这里的“致”则 可以理解成“行”。这两种注释我将它归纳起来便是,“致”字即是 对“良知”的自然明觉,自然发用,不为“物欲”,不为“私念”所 累,自然地“循此良知”,这便是“致”。
历史名人王阳明 ppt课件
•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
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说。
•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 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 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 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 益匪浅。
• 如何致良知?
• 王阳明回答:“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
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 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 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 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些就是格 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功夫。若不仰仗这些真机, 如何去格物?关于这点,我也是近年才领悟得如此清 楚明白的。一开始,我还怀疑仅凭良知肯定会有不足, 但经过仔细体会,自然会感觉到没有一丝缺陷。”
• 第二,当机立断,绝不纵容。战场上士兵们的畏战情绪是
胜利的第一大敌,深谙此理的王阳明采取极端手段振奋士 气,例如借杀俘虏的机会声称杀掉的是不听指挥的士兵, 这样便巩固了自己的领导权,也振奋了人心。
• 第三,沉着冷静,泰然自若。就在士兵在前方作战时,王
阳明仍然有空闲时间给弟子传授心学。有人问:用兵是不 是有特定技巧?哪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 心不动。平时就要在良知上用全功,才能逐渐培养起自制 力。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2017.1.
王守仁(1472-1529)简介
• 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
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 明·浙江绍兴余姚人。 • 代表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 •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
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说。
•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 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 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 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 益匪浅。
• 如何致良知?
• 王阳明回答:“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
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 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 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 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些就是格 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功夫。若不仰仗这些真机, 如何去格物?关于这点,我也是近年才领悟得如此清 楚明白的。一开始,我还怀疑仅凭良知肯定会有不足, 但经过仔细体会,自然会感觉到没有一丝缺陷。”
• 第二,当机立断,绝不纵容。战场上士兵们的畏战情绪是
胜利的第一大敌,深谙此理的王阳明采取极端手段振奋士 气,例如借杀俘虏的机会声称杀掉的是不听指挥的士兵, 这样便巩固了自己的领导权,也振奋了人心。
• 第三,沉着冷静,泰然自若。就在士兵在前方作战时,王
阳明仍然有空闲时间给弟子传授心学。有人问:用兵是不 是有特定技巧?哪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 心不动。平时就要在良知上用全功,才能逐渐培养起自制 力。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2017.1.
王守仁(1472-1529)简介
• 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
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 明·浙江绍兴余姚人。 • 代表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 •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
王阳明ppt课件
书法传承
王阳明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少,但他的 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被 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王阳明与儒释道的关系
儒家思想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心性本无间,通过内心的修 炼达到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佛教影响
王阳明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尤其是禅宗思想,主张通过静坐冥想、 参禅悟道等方式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升华。
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价值
王阳明的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 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王阳明的书法艺术
书法特点
书法价值
王阳明的书法以行草为主,风格独特 ,笔法流畅自然,气韵生动,展现出 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王阳明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和收藏价值,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 产和艺术瑰宝。
详细描述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也,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真理都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需要 向外去寻找。人们只需要通过内省和反思,就可以发现心中的理,从而掌握世界 的真理。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体内在的智慧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
总结词
王阳明主张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 认知。
详细描述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认知不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要付诸实 践。知与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所知付诸实践 ,才能真正达到认知的境界。这一思想强调了实践对于认知 的重要性,反对空谈理论。
主张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育
王阳明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
王阳明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 他主张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
神奇圣人王阳明 ppt课件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王阳明在竹子面前守了七天七 夜,没有得到“理”,却大病 一场。在病中,他第一次产生 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
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的那 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 天“格”一物,明天又“格” 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 却毫无收获。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表达了王阳明超出常识束缚对真理的洞察。《蔽月山 房》,是王阳明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我的梦,圣贤梦
到北京后,父亲王华给他开始找先生。在学校里,顽皮, 想法古怪。
12岁时,深思熟虑的他忽然向老师发问,对话如下:
明:“先生,世上什么是第一等重要的事?”
师脱口而出:“自然是像你老子那样读书登第了。”
明:“我看登第恐怕未必是第一等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重要的,应该 是读书成圣贤吧!”
师讶然无对:“……”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离家出走
15岁时有一天突然离开,家 里到处找没人。一个月过去了 ,他一副侠客打扮回来了。去 了哪里?一个人去考察边关要 塞了。背景:明朝虽灭了元朝 ,但是这时蒙古在北方势力依 然存在。元朝一人物达延汗渐 渐强大起来,边境战争不断, 攻入甘州,明将战死。对王阳 明来说,总觉得怎么会这样? 他相信圣人应该能保境安民。 所以他应该去了解。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离家出走
这一个月里,他纵览山川地形,和关外的人骑马 射箭。探询达延汗消息,策划和寻访对付“胡人” 入侵的计策,在边关的考察活动,更激起了他尚武 的爱国之心。不久之后的一天,王阳明一反常态, 庄重地走到王华面前,严肃地对他爹说:“你把这 个交给皇上,这是王阳明结合自己的考察和已有的 军事知识给皇帝写的上书”。他父亲狠狠的给他教 训了一顿。
阳明心学PPT课件
什么是心学
•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子,下文王阳 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 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 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因此心学 又被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简介
• 良知构成“致良知”命题的本体。在阳明学中,良知的含义是很丰富 的,它包括了人的所有道德观念,包括了道德和道德情感原则(良知 即是天理),是非判断(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以及感性的情感诉求 (乐是良知的本体)等,在这个本体构造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交叉使 用,理智与情感相互融合,从而使“良知”成为了一个包含多层含义 的有机体。而“致”字有两种意思,一个对内的明觉良知,这里的“ 致”更可以理解为“及”,或穷尽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是对外的“ 发用流行”,而且是“无有物欲牵蔽”的良知应用,这里的“致”则 可以理解成“行”。这两种注释我将它归纳起来便是,“致”字即是 对“良知”的自然明觉,自然发用,不为“物欲”,不为“私念”所 累,自然地“循此良知”,这便是“致”。
阳明传奇
• 能武:王阳明练过武术,《明史》记载他 好言兵,且善射。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 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 ,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 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 驿栈驿丞。路上被刘谨派人追杀,他独身 一人就摆脱了多名杀手的追杀
王守仁(1472年 —1529年),字 伯安,别号阳明 子。浙江宁波余 姚人,明代著名 的思想家、文学 家、哲学家和军 事家。主要著作 有《传习录》、 《大学问》
王阳明--儒家人物的典范
• 能文能武,治国安邦
• 能文:二十八岁中进士,《古文观止》中 收录有王阳明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 示龙场诸生》、《象祠记》。其中《教条 示龙场诸生》又入选香港中小学课本。此 外,王阳明在书法上亦可称为明代大家。 作品以行草为主。王阳明将心学融入书法 ,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神奇圣人王阳明ppt课件
心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案例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将王阳明的心学理 念融入企业管理中,强调员工的自我成 长和价值观传承。
VS
华为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将王阳明的心学理念运 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员工的自律和 自我管理。
THANKS
[ 感谢观看 ]
1985年硕士毕业后,先后在 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从
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2000年出任哈佛大学东亚研 究中心研究员。
思想背景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接触到了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对其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
在中央党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
和谐家庭
王阳明主张家庭和睦,认为家庭 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才
能有社会的和谐。
社会治理
王阳明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提倡 以德治国,这对现代社会的治理也 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培养良知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他的 思想就是要去唤醒人们的良知,这 对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人的价值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重视,他的思想就是要去实现人 的价值。这对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提倡创新
王阳明的思想提倡创新,认为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这对现代 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CHAPTER 05
王阳明思想的影响及传承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儒家思想传承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成为了宋明理 学的一部分。
王阳明的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也有所贡献,尤其是对于自 我认知和自我完善方面的研究。
王阳明心学要旨PPT课件
18
RED
•时有禅僧坐关,三年不语不视,王喝道,这和尚终 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僧惊起, 即开视对语。问其家,对曰:“有母在。”问:“ 起念否?”对曰:“不能不起。”王阳明:“爱亲 本性谕之,僧泣涕谢。弃钵经,回奉母。
19
RED
•(二)再三变而至圆成 •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 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 ,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 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 ,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 ,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和之后,更无 已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 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 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 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王阳明心学要旨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1
RED
圣贤像赞·崇祯版
2
RED
一、王守仁心学界定
1、王守仁的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 高峰。 2、他能在朱学的统治下登高一呼,天下向风,是因为他的学说体现了宋 明儒学将天理向人伦日用落实的指向。 3、他之所以背弃朱学,敢于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主要是以其凡事“ 求之于心”的道德实践为支持。
4
RED
•(4)农民起义爆发,“重开混沌之天。” •(5)程朱理学面临严重挑战。以天理作为 外在的强制,只能招致强烈的反感 。 •(6)宦官专政是明代的突出问题。王振、王直、刘谨相继干政。 •①宦官当权,朝政乌烟瘴气 •②内阁制的确立,官僚之间倾轧严重 •③皇室与藩王之间的冲突加剧。
5
RED
RED
•时有禅僧坐关,三年不语不视,王喝道,这和尚终 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僧惊起, 即开视对语。问其家,对曰:“有母在。”问:“ 起念否?”对曰:“不能不起。”王阳明:“爱亲 本性谕之,僧泣涕谢。弃钵经,回奉母。
19
RED
•(二)再三变而至圆成 •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 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 ,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 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 ,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 ,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和之后,更无 已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 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 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 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王阳明心学要旨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1
RED
圣贤像赞·崇祯版
2
RED
一、王守仁心学界定
1、王守仁的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 高峰。 2、他能在朱学的统治下登高一呼,天下向风,是因为他的学说体现了宋 明儒学将天理向人伦日用落实的指向。 3、他之所以背弃朱学,敢于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主要是以其凡事“ 求之于心”的道德实践为支持。
4
RED
•(4)农民起义爆发,“重开混沌之天。” •(5)程朱理学面临严重挑战。以天理作为 外在的强制,只能招致强烈的反感 。 •(6)宦官专政是明代的突出问题。王振、王直、刘谨相继干政。 •①宦官当权,朝政乌烟瘴气 •②内阁制的确立,官僚之间倾轧严重 •③皇室与藩王之间的冲突加剧。
5
RED
王阳明心学概述.pptx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 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 些不得。 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 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 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 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 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 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 落用功,负此知耳!”
承继往圣之德 首倡“心学” 孔孟朱王四圣之一。 坚持讲学、教化百姓
立功
著名的军事家: 终明之世,文人用兵未有如守仁者也。 ----明史·王阳明传
立言
心学集大成者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入《明史》、《明儒学案》
阳明心学的影响
阳明心学的影响
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 典型代表:日本明治维新 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阳明心学课堂
陈明丽
概阳王 述明阳
第 一 讲
和心明
基学与
础
壹
目录
王阳明是谁 阳明先生生平
何为阳明心学
贰
叁
壹
王阳明是谁
王守仁 字伯安,别号阳明 历代学者们称其为阳明先生。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 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 家、道家、佛家。
阳明先生三不朽
立言 立功 立德
立德
贰
阳
明
先 立志 勤学
生 悟道 实修
终成
的 一
生
立志
5岁始言诵诗
11岁随行做诗 12岁立志读书做圣贤
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当读书做圣人耳。
--十二岁之阳明先生
勤学
15岁游历边关18岁格竹 26岁排演兵法
28举进士观政工部 30岁修佛参道
王阳明及心学简介ppt课件.ppt
5
王阳明其人
? 21岁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人 。 ? 22岁时考进士不中,內閣首輔李东阳對其笑道:“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
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者 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
? 25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同学中有人以不中举为耻者,他笑道: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及心学简介
Logan He
1
OUTLINE
? 阳明其人 ---传奇王阳明,出演人生大戏 ? 阳明其学说 ? 阳明的<大学问>
2பைடு நூலகம்
王阳明其人
? 王守仁(1472/10.31 日-1529/1.9 日), 幼名云,字伯安,号 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 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 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 38岁,1509年(正德四年),龙场驿已是第三个年头, 作著名的《瘗旅文》。
? 39岁, 正德五年(1510年)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 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务。
7
王阳明其人
? 41岁,正德七年,与徐爱舟中论学,载今《传习录》, 诸生从游渐众。
? 45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举荐
9
王阳明其人
? 48岁,正德十四年( 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 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 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 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 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写蜡 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 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 宸濠大疑,按兵不动。过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濠发觉 被骗,带兵攻下九江、南康。宸濠攻打安庆受挫,此时守仁 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 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 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 35 天后宣告结束。
王阳明的心学资料PPT课件
• B“理”是宇宙本体的“太极”,是无迹而 所以迹的形而上者,它构造出了一个形而 下的世界,而且自身是真实的。
.
25
• “理者,实也,本也。
• “天下无实于理者。”
• C“理”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性,是终极意 义上的一般。
• “理一本而万殊”
• “天下只有一个理,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
• D天理与心性是贯通的。理与性一,但必须 以心觉之,以性涵养,才能照见廓然大公 的天理。
.
21
• (二)再三变而至圆成
• 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 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 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 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 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和 之后,更无已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 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 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 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
16
• 1泛滥词章,溺习骑射 • (1)初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 (2)年少时就表现出了诗赋词章方面的天
才。 •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 《蔽月山房》 •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月小山更阔。
.
17
• (3)1484年,王生母去世,悲痛欲绝,感 觉到人生苦乐无常,萌生修道学佛的念头。
.
12
• ①如何破功利之见?以封建规范为内容的 天理,就存在于主体之中,主体一旦自觉 到先天良知,则非外在的功利所能动。
.
25
• “理者,实也,本也。
• “天下无实于理者。”
• C“理”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性,是终极意 义上的一般。
• “理一本而万殊”
• “天下只有一个理,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
• D天理与心性是贯通的。理与性一,但必须 以心觉之,以性涵养,才能照见廓然大公 的天理。
.
21
• (二)再三变而至圆成
• 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 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 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 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 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和 之后,更无已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 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 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 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
16
• 1泛滥词章,溺习骑射 • (1)初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 (2)年少时就表现出了诗赋词章方面的天
才。 •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 《蔽月山房》 •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月小山更阔。
.
17
• (3)1484年,王生母去世,悲痛欲绝,感 觉到人生苦乐无常,萌生修道学佛的念头。
.
12
• ①如何破功利之见?以封建规范为内容的 天理,就存在于主体之中,主体一旦自觉 到先天良知,则非外在的功利所能动。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王阳明其人
? 21岁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人 。 ? 22岁时考进士不中,內閣首輔李东阳對其笑道:“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
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者 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
? 25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同学中有人以不中举为耻者,他笑道: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王守仁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时,江西南部以
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變。谢志山据横
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据浰头,皆称王,与大庾陈曰
能、乐昌高快马、郴州龚福全等进攻府县。而福建大帽
山詹师富等又发生暴乱。前任巡抚文森托病离任。谢志
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
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
? 31岁,八月告病归越,学习道家引导术。 ? 35岁,明武宗正德元年( 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給事中
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施廷杖四十,謫 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驛丞 。作“教条示 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 1507年-1508年,路上被刘谨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 杀就的有王责守 任仁 在暗 身中 ,到你南还京是面上见任父去亲吧王。华”, 随王 后华 他对 踏他 上说 路: 途“ ,既 来然 到朝 贵廷 州委 龙命 场于 ,你,6 “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 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
王阳明及心学简介
Logan He
1
OUTLINE
? 阳明其人 ---传奇王阳明,出演人生大戏 ? 阳明其学说 ? 阳明的<大学问>
2
王阳明其人
? 王守仁(1472/10.31 日-1529/1.9 日), 幼名云,字伯安,号 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 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 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 38岁,1509年(正德四年),龙场驿已是第三个年头, 作著名的《瘗旅文》。
? 39岁, 正德五年(1510年)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 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务。
7
王阳明其人
? 41岁,正德七年,与徐爱舟中论学,载今《传习录》, 诸生从游渐众。
? 45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举荐
? 27岁,他在读朱熹的《上光宗疏》,讀到讲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 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于是王阳明开始懊悔以前读书虽然勤奋却无所得, 都是因为自己过于贪图读书的速度。于是他开始循序以求,但终于认识到 “物理吾心,终判为二”,以致旧病又復发,这时见到有道士谈养生之说 便因之而喜。
? 28岁的他參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 观政工部。
?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 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 兵部 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 宸濠之乱 军功而被封为 新 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 孔子(儒学创始人)、 孟子(儒学集大成者)、 朱熹(理 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 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 响。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王阳明其人
? 37岁,正德三年(1508年)春忍辱莅(li)任。初到龙场, 居无处所,在一天然溶洞内埋头玩味《易经》,洞因名 “玩易窝”。尔后移居龙岗山。山腰天生一洞,土民称 为“东洞”,洞颇宽敞明亮。自王守仁在此栖身后改称 为“阳明小洞天”,习称“阳明洞”。
? 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 院讲学,正德四年,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目,于是抓捕了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
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
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
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
8
王阳明其人
? 正德十二年( 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 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 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 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 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 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 讨伐浰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 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 15岁,王守仁跟從父親出游居庸關、山海關,并時常出關外, 縱覽山川地理。
? 17岁与诸氏结婚,结婚的当源自,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主奉道教旌陽真君的鐵柱宮,遇见一道士在那裏打 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 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喚回去。
? 18岁,与夫人诸氏归余姚,船过广信,王阳明拜谒娄谅。娄谅
? 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 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3
王阳明其人
? 祖父:王天叙。据《年譜》记载,王守仁出生前夕祖 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他刚好出生,祖父 王天叙便为他起名叫王雲,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 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奇特 的人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 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 悟,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 守之,虽得之,必失之”,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後他 便开口说话了。
? 父亲: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為官頗有 情操,為明孝宗器用,歷任禮部侍郎。正德年間因得 罪劉瑾,被外派南京吏部尚书,又被貶職,之後被罷 免。
4
王阳明其人
? 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 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 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
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
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
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
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這就是
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