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怀瓘:【神妙能】朱景玄:【神妙能逸】黄休复:【逸神妙能】
赵佶:【神逸妙能】张彦远:【自然神妙精谨细】
郭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韩拙: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荆浩六要:气韵思景笔墨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刘道醇:六要【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
六长【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
绕自然《绘宗十二忌》布置迫塞,远近不分,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人物伛偻,楼阁错杂,滃淡失宜,点染无法。

邹一桂《小山画谱》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黄钺,二十四画品: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淡逸,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慌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建拔,简洁,精谨,俊爽,空灵,韶秀
盛大士,画有七忌:用笔忌软滑,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溷,忌明净而腻,忌从密而乱。

画有三到:理也,气也,趣也。

画有六长:所谓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采,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

画有四难: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入怪,平不类弱,经营惨淡,结构自然。

先秦,秦,汉美术理论概论:从文献的角度看,由于时间的久远,流传至今关于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以迄秦.汉有关美术史方面的记载,尤其是美术理论已不多了,但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发端期,却对后世美术发展起着遗传基因般的决定性作用。

美术观念带上了明显的阶级的.伦理的.功利的性质。

夏商周三代时期美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艺术的实际功用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

其实,不论老庄道家哲学,还是孔孟儒学观念,他们的学说都是原始文化,三代文化传统的一个不同方面的总结与发展。

中国文艺理论的开山鼻祖是“诗言志”说。

在我国最早的史籍《尚书》里出现的这一观念中,“志”作为主观精神的说法,在商周时期固然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历史事件和行动所发表的要求、命令、评论等,个人情感的成分比较少。

同时,作为中国美术意识和文艺思想的发端期,深刻地影响中国文化的儒道两家已基本确立,而互补三家中的佛教,也在汉代引入。

后世中国的石窟艺术、佛教壁画乃至中国画史中的文人画、南北宗,也无不折射着佛学的灵光。

三家互补的中国文化心理格局在汉代已初见端倪。

另外,由于先秦时期影响文艺的屈骚传统及充满奇丽幻想的神话传说这种与中原理性主义大相庭径的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楚人在汉代政治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使这种奇丽的色彩在战国、秦、汉美术中别具特色。

而这种发端期的杂乱现象在以后的发展逐渐分化而成为以伦理教化为主的宫廷艺术,以情感表现为特质的文人画艺术及情感鲜明、形色夸张、气氛浓烈,直接反映劳动群众喜好的民间艺术。

它们各具特色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美术之传统。

魏晋南北朝美术理论概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国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

由于战乱频仍,生灵涂炭,这个绵延三百余年的痛苦的现实却反而促进了精神领域的高度发展,也给美术的演进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论魏晋玄学、佛学理论对魏晋南北朝美术理论的发展影响:随着社会的衰微,国家的解体等原因,儒家观念逐渐丧失其作用而趋中衰。

以道释儒而实为道家观念的玄学是在魏晋时期产生的,玄学本质是根源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人们为了超越人生的有限而获得对无限的自由的满足,在玄学影响下的文艺对绝对自用的精神境界的向往成为一种强大的时代的趋势。

这既是主观精神表现的一个自然发展,同时又是时代精神反映的必然。

玄学以其独特的意象、有无、形神等观点,对当时及后世的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绘画美学由于受到玄学影响而表现出对主体精神的强调,又因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才发展并来势发
挥重要影响的佛教的刺激而加强。

到东晋时,玄佛已日益合流,而且愈往后,佛学的影响愈强大。

可以说,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是直接从玄佛,尤其是佛学肇其端的。

如我国美术史上美术理论之奠基顾恺之、宗炳、王薇等人就受佛学影响,他们的著作带着明显的佛教思想的痕迹。

不论是玄学对无限精神境界的追求,还是佛学对客观世界的虚无观念,都没有导致对“象”、“形”的绝对否定。

佛学之法身独发类乎形,不出有无,不在有无等观念形成了中国绘画虽然极端重视神情却也并未放弃形、象这一重要而稳固特征的哲学渊源。

同时,随着绘画艺术的愈趋精密,这种重精神而不放弃对形的描绘的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出现了对自然造化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及精确描绘的倾向。

如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那种严格依据自然形色所作的类似西方油画式的设计。

齐梁阶段,在佛学大盛的同时,玄学影响减弱,由于取代门阀贵族以纵情声色享受的角度,把魏晋那种高深玄妙的精神内涵降到世俗中来。

美术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与魏晋乃至刘宋时期颇为不同的审美风尚。

中国美术史上完整的理论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批地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出现第一批文人作画?(为什么是文的觉醒?):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文的自觉”的时代。

中国美术实践由先秦、秦汉时的粗朴、古拙逐渐进入严谨、精密的阶段。

与此相应,中国美术史上完整的理论著作也是在这个时期第一次成批地出现。

这种情况的产生,除了作为美术发展阶段演进使然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汉代以来文人参与绘画,改变了绘画纯系工匠者流的状况。

文人作画,必然要把一种深厚的文化修养带进绘画创作中去。

同时,从事绘画的文人们又有能力有兴趣对绘画实践作出理论性的分析、研究、总结。

如顾恺之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画论著作,宗炳著有《画山水序》,王薇著有《叙画》、谢赫著有《古画品录》等。

再加上痛苦历乱的社会引发的哲学的思辨,以及追求在著书立说中的不朽等因素,使魏晋南北朝成为我国美术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

为什么是人的觉醒?: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那种从整体风貌上对人的主观精神、情感的充分肯定,作为一种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产生了一种划时代的意义,它构成了后世中国文艺精神的基础。

尽管王薇《叙画》中也不乏因艺术创造而带来的真实情绪的宣泄,而使其成为上承秦汉情感表现表现倾向下启由魏晋南北朝之宗教意识向唐、宋个性情感表现过渡的关键人物。

但总而观之,在主体意识的真正独立上,那仅仅不过是一种觉醒,一种萌芽而尔,与后世建立在个体感受,个体情感表现基础上的缘情性绘画。

隋、唐、五代、两宋美术理论概述:从先秦以来就开始的艺术为政教伦理服务的绘画倾向也随着封建帝国的强盛而在此时达到高峰。

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开篇第一句就是“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政治意图相当明确。

中国艺术精神中那种写实的追求出现得是比较晚的,它是先秦理性,尤其是儒家理性主义的直接结果随着社会转折的产物,那融会着老庄道家意识的中国式佛学——禅宗在盛唐中堂崛起,个人情感的抒发代替了政教伦理的宣传。

如王维、张璪的画。

当朱景玄论画时,已不得不把这种“非画之本法”、“盖前古未之有”的崭新画风列为逸品拈出,正是这种朦胧混沌的状态显示出有着无穷生命力的新画风——文人画——的滥觞已经开始。

苏轼首次提出“士人画”概念的时候,确立了文人画。

试述唐宋时期文人画基本理论萌芽和发展的情况。

(唐宋时期是文人画的滥觞期和发展期)
1唐宋时期,作为文人画本质特征的主观精神、情感的表现,已成为绘画的核心理论被正式提出。

2对内心自性的高度强调,必然使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那种反对谨毛失貌、主张得意忘象的传统一度因儒学的强盛而减弱被重新连接
3禅道观念的盛行,对寂寞、静谧的追求使水墨的趋向在盛唐中唐际出现,放弃对美丽炫目的自然色彩的追求,这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罕见的特殊现象。

4对内在情感的珍视导致人品与画品关系的论述,导致对内心修养的重视,导致对情感表现自然无意效果的追求。

5对后世影响巨大诗画结合的提倡,也随着苏轼对王维的倾心赞叹而出现,甚至影响到院体绘画。

6在文人画意趣的追求上,随着禅宗影响的日益强大,融入道家意识的佛学观念自然影响文人画情感的内
涵。

7唐宋时期,禅道观点只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活态度。

唐宋文人画家的情感更多地带有禅道意味,而不是魏晋南北朝那种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宗教信仰。

唐宋画论是如何论述人品与画品关系的?
1对内在情感的珍视导致人品与画品关系的论述,(如苏轼文同之德与画),导致对内心修养的重视(如黄庭坚评赵大年、赵希鹄关于胸中万卷书,车辙马迹半天下等),导致对情感表现自然无意效果的追求(如张彦远之关于自然而后神、苏轼之书出于无意乃佳、董逌之为画而忘画,画当脱去辙迹,黄庭坚之如虫蚀木说法等等)
2张彦远对于“自然”之格的最高评价和围绕逸品位置的争论也无不是源于对主客体关系的不同认识而呈现的文院画风的区别。

3对后世影响巨大诗画结合的提倡,也随着苏轼对王维的倾心赞叹而出现,甚至影响到院体绘画。

4画院以诗命题考试之法,其殚思极虑、辩言巧令固然与文人画之诗画结合主要从个性气质之自然表现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出自宫廷之《宣和画谱》中也出现“绘事之妙,多于诗人相表里”的提法。

为何写实在盛唐如此盛行?
1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势力的强大,必然伴随着封建政治思想、伦理观念的辅持,其代表当然是儒家思想。

2从先秦以来就开始的艺术为政教伦理服务的绘画倾向也随着封建帝国的强盛而在此达到高峰。

3于是帝王图、功臣图、故实图充斥画坛。

4与政治重宣传教育的观念相适应,一则表现为人物画空前发达,二则表现为适应宣传效果之需求在现的真实。

中国美术写实风气,为什么起步很晚,而结束又如此迅速?
1缺乏源远流长的艺术渊源,缺乏积淀于深层的古老民族审美心理的支持。

2过分依赖、隶属统治阶级政治学要之故,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