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中的延迟策略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应链管理中的延迟策略介绍
1 延迟
早在1950年代美国营销学家WroeAlderson就提出了延迟的概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扩大了其内涵,被用于企业管理的许多方面。
延迟或延迟策略并非通常所指的拖延时间,而是作为一种为减小预测风险,适应产品多样化生产而采用的高明策略。
其基本思想是:在供应链中,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通用化阶段与差异化阶段,制造企业事先只生产中间产品或可模块化的部件,尽可能延迟产品差异化的业务,待最终用户对产品的外观、功能与数量等具体要求确定后再完成产品的差异化业务。
延迟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定制化生产的有机相结合。
大规模生产能够带来规模经济,而定制化能够获得范围经济,从而在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提高了快速响应能力。
当接到客户订单时,企业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产品的差异化过程与交付过程,以不变应万变,从而缩短产品的交货提前期,并降低供应链运作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延迟是对供应链业务流程的一种创新。
本文讨论供应链运作中的延迟策略以及由此带来的好处,即制造延迟、物流延迟和流通加工中的延迟以及实施该策略的必要条件。
2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所组成的复杂网络;供应链管理则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有效的物资运输和储存,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相关信息所做的计划、操作和控制。
供应链的上游是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中游是制造或组装企业,下游是最接近终端客户的分销机构,为了实现客户满意,必须驱使供应链中的三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高效率、高效益地流动,延迟策略在这方面能够起到特殊的功效。
3 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延迟策略
3.1 制造中的延迟
所谓制造延迟(或成型延迟)是指推迟最终产品的形成,它的基本观点是在获知客户的精确需求和购买意向之前,尽量使产品保持中性及非承诺状态,制造相当数量的标准产品或基础产品以实现规模化经济,当收到客户定单后,才立即从事产成品的生产装配,这样可以满足需求的多样性和缩短交货期。
供应链理论认为,有两种供应链运作模式:预测型和快速响应型。
预测型运作模式建立在对产品需求的预测上,按预测结果来安排生产和配送;而快速响应型运作模式是根据客户订单进行生产和配送,后者更适合当今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
传统的供应链运作大多是采用预测型商业模式,为了应付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储存大量的库存来提高客户满意度,如此一来,势必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
在当今快节奏的经济和生活环境下,产品的精神磨损是快而巨大的,于是企业将面临巨大风险。
显然,延迟策略对解决供应链库存过高,提高快速响应有明显功效。
例如,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针对其客户对汽车的颜色有严格的要求,把喷漆工序延迟到接到客户订单后才立即进行,满足了客户个性化需求。
如果客户对车内音响、座位等设施有具体要求,也可以采用延迟策略来满足诸如此类的需求。
3.2 物流或地域延迟
所谓物流延迟或地域延迟是在一个或若干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建立储备全套产品的仓库。
只有在受到客户订单后,才进行库存产品的分拨配送。
一旦物流程序被启动,企业要尽全力以经济有效的手段将产品直接运至客户手中。
这种廷迟具体表现在地理上,特别适合高价值、创新型产品,因为这类产品虽然边际利润高,但需求的不确定性大,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面临淘汰贬值的风险巨大,例如,一些IT产品,现代电子产品等。
供应链物流管理中有一条公认的法则,那就是效益背反: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是由高的物流成本来保证的,企业很难做到既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同时也降低了物流成本。
那么要想获得快速响应市场,就必须在消费地建立足够多的设施,这必然导致高的物流成本。
这种鱼和熊掌不能同时兼得的局面,通过实施物流延迟策略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企业实施物流延迟能够帮助企业完全摆脱由预测型运作模式引发的库存风险,提高客户满意度。
戴尔电脑公司是把制造延迟和物流延迟结合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典范,在完成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又实现了个性化定制,全球订货提前期降至48小时以内。
3.3 流通加工中的延迟
一种观点认为,流通加工是在需求地通过简单装配、分割、包装、冠以商标、重量等作业而形成最终产品,是制造在流通领域的延续和终结。
流通加工改变产品的形体,创造产品的形体价值。
流通加工在运输、物料处理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因为有些成品的性质和特征是不方便集装箱运输,物料处理效率很低,或者他们空间利用率很低,所以把一部分制造工序留到消费地来完成。
例如,自行车,电动助力车,现代家具等。
成形的自行车和家具是不利于集装运输的,因为他们或是外形不规则或是占用太大的空间,但他们的散件可以实施集装运输和大批量物料处理,规模效益是相当明显的。
在流通加工中考虑应用延迟策略,待接到客户订单后立即开始装配、分拨等作业。
这样,在供应地到需求地之间实现规模运输,在消费地完成流通加工的,满足了客户多样化需求,可谓—剑三雕。
4 实施延迟策略的必要条件
尽管实施延迟策略可能为供应链运作带来好处,但是也有其局限性。
如果不满足如下几个条件,实施该策略是不可能的。
4.1 产品可模块化生产
产品在研发设计时,可分解为几个较大的模块,这几个模块经过组合或加工便能形成多样化的最终产品,这是延迟策略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以要想实施延迟策略,企业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必须有长远规划,设计模块化产品,标准化通用零部件或组装件。
4.2 零部件可标准化、通用化
产品可模块化只是一个先决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零部件、组装件具有标准化与通用化的特性,这样才能彻底从时间上与空间上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解为通用化阶段和差异化阶段,并保证最终产品的完整。
4.3 经济上具有可行性
实施延迟策略一般会增加产品的制造成本,除非它的收益大于成本,否则延迟策略没有必要执行。
是否采用延迟策略取决于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最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实施延迟策略的非常重要的条件。
目录
内容提要
写作提纲
正文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 (4)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 (4)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 (5)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5)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 (5)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 (6)
(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 (7)
(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8)
三、解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0)
(一)确定积累时间统一计提模式 (10)
(二)统一的度量标准 (11)
(三)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 (11)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 (12)
(五)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12)
参考文献 (15)
内容提要
在六大会计要素中,资产是最重要的会计要素之一,与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信息。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资产不实、利润虚增的情况,从而使资产减值问题一度成为我国会计规范的热点问题。
人们也期望通过会计上的法律法规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让企业向广大投资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减值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针对会计实务中对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分析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并对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阐述了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在实务操作中面临的境况。
从资产减值准备入手,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分析,提出了计提标准不恰当,计提时间未作统一规定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析方法等对策。
写作提纲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
(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
(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三、解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一)确定积累时间统一计提模式
(二)统一的度量标准
(三)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
(五)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大众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也逐步提高。
而市场经济的完善,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其交易方会计信息要求也提高,国家为了宏观调控的需要,也需要企业提供大量真实的会计信息。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是不可逆性的规定。
按照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预期不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就不应列入资产,预期不会带来原预计额的经济利益的资源要折扣后列入资产,即减除预计减值后的部分才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问题的研究,理论上提高企业对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认识,促进企业完善企业相关会计核算,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对于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提出建议,促进我国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完善。
实践中,这一研究旨在加强企业对与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的认识,完善企业会计核算,提示相关部门就准则中不完善的地方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以下就是我的论文。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回收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
其中,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
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对于可收回金额须以相关技术、管理等部门的专业人员提供的内部或外部独立鉴定报告,作为判断依据。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
大部分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包括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包括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固定资产。
计提方法是按单项资产计提。
1、计提公式:减值准备=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
2、全额计提情况:
①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②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的固定资产;
③已遭损毁,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④其它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需要注意的是,已经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
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这是就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
计提减值准备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制定的财务政策更加稳健。
而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出发,适时考虑无形损耗,更精确计量了期末资产的价值,同时也剔除了虚增的利润,降低了财务风险,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有益补充,它的实施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财务政策更加稳健。
现在,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确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
固定资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的
时间“年度终了”较好掌握,但是“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就给企业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使企业在操作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财务人员可以随意制定计提时间,造成虚假信息泛滥,误导投资,也使企业之间提供的相关信息缺乏了可比性。
企业的会计行为受会计准则等制度规定的约束,但是会计准则在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指导作用的同时还兼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会计人员区别不同情况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判断余地,如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或可由会计人员做出不同的判断。
准则的灵活性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从实际出发,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选择会计方法,操纵会计报表。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
对于固定资产减值而言,公允价值的获取有难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的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 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公平交易的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尽管我国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很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依赖的“成熟市场经济”相距甚远。
部分市场仍然处于垄断状态,竞争不充分,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市场的公允性,我国目前的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开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因此公允价值难以得到合理的确定,不同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市场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准则对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规定过于笼统,没有明确划分不同性质的资产所使用的计量属性,企业资产按照其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待出售和处置或者持有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售并且有公平市场价值的资产,如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及投资性房地产等;另一类是基于持续经营的假设,通过持续使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资产,这类资产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产房等固定资产,这类资产即使有公平的市场价格,但由于这类资产在正常经营条件下
是不会被出售或处置的,因此,其相应的市场价格与其特定主体价值的计量是无关的,其价值取决于其未来所能实现的经济利益的折现值。
即同一生产设备在不同企业的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下其特定主体价值是不一样的。
因此,如果笼统的运用公允价值和现值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并取其高者,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在单个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和经营管理水平下降的条件下,企业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可能会大于账面价值,账面价值可能大于现值,此时,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来看,企业应该以现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来计提资产减值,这正是投资者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但是,按照准则规定,企业完全可以已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大于资产的账面价值为由不计提减值,而不对现值进行估计。
而此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资产价值不仅没有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损害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所获得的信息本身可能就是不完整的,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造成了投资者的决策失误。
(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
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难度较大,新准则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来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可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准确性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确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但是,对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很难把握。
主要表现在:
1、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取得是需要企业管理层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固定资
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其中预计的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如销售量,以及售价的预测;为实现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包括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如设备购置、厂房构建的预测;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固定资产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如处置收入、处置费用公允价值的预测。
而这些预测,一方面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和估计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需要企业的管理
当局具有较高的现金流量管理水平,对于我国而言中小企业占据着市场经营的主体,而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但凡是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经营,使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
由于经营者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灵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
其次,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不会单设部门去管理现金流量,这样一来,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就会造成不确定,带来数据失真的后果。
2、合理折现率的计量难度大。
新准则规定:“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因此合理的折现率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的风险价值。
要求合理折现率的确定必须以能够反映该项资产特定风险的市场利率为依据,如果该项市场利率难以取得,也可以采用替代利率估计折现率。
替代利率可以是调整后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借款利率。
调整时需要考虑该项资产的特定风险,以及其他有关货币风险和价格风险。
这样一来折现率成了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对于企业而言,客观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特定风险有相当大的难度,不同的会计人员对于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估计显然会有差异,这样也容易导致利润操纵,因而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
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要将计提的减值准备考虑进去。
这样做企业将导致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一部分进入了产品成本,一部分进入了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做不是强行将本来属于一体的事物拆成了两部分,而对计提减值准备金额估计的大小将使营业费用与非营业费用之间的界限变模糊,进而影响到营业利润与非营业利润的计算结果。
由于折旧率和尚可使用年限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各期均要做相应的改变,固定资产均要重新计提折旧,不但计算烦琐,而且容易出错。
(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公允价值等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很重要的基础。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公允价值、未来现金
流量、折现率等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
尽管新准则对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使用进行了细化和规范,但是要企业真实地计提固定资产减值,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利润操纵是公司的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的效用少交所得税或实现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能够平抑各年度间的利润波动,为踌年度利润调节留出空间,有的企业甚至将视为操纵盈亏的“蓄水池”。
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表现形式通常有两种形式:
1、少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企业利润。
企业自身的动机,有些企业为了上市或向银行贷款,少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增加企业利润,不能真实的反映资产价值,反映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从而来粉饰财务报表,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从而来得到想要的结果。
2、多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企业利润。
盈利的公司加速计提,一些企业往往趁着当前生产经营态势较佳、利润大幅增长的经营背景,大额加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样既能集中清算、释放一些历史问题遗留下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又能利用“会计估计”而低估固定资产形成秘密准备金,为以后的会计期间留下足够的“业绩储备”。
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增减。
有些企业人为地多提或少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达到调节企业利润的目的,这种行为严重的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主观随意性较大,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计提标准以及比例的确定都可由企业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也为企业利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企业既可以“少提”来掩
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多提”减少利润,为来年增加利润做准备,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使得企业想要利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美梦破灭,避免出现虚列资产,少提减值而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这一项规定大大减少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调节利润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