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 章 第三节 课时知能训练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第三节内燃机

第十二章第三节内燃机

8. 一台汽油机, 活塞面积是 50cm , 活塞行程为 25cm, 做功冲程中燃气产生的平均压强为 7. 84 ×105Pa,那么该汽油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的功是( A.19.6J B.980J C.78.4J
2

D.7840J
9.一台单缸四冲程柴油机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600cm ,活塞的行程是 100mm,做功冲程的平均 压强是 3.5 ×10 Pa.,求: (1)做功冲程中气体做的功(2)若柴油机每分钟完成 500 个工 作循环,则柴油机的功率多大?
阅读课本认 识内燃机及 最常见的内 燃机。 。
培养学 生的自 学能力
二 汽油机 1 认识汽油机 活动 3:
出示汽油机模 型并借助课件 认识汽油机结 构。 针对问题看 书自学。 观察 模型和课件 认识汽油机 的主要构造。
看课本图 12-21,认识汽油机的构造。 2 了解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活动:4:看教材图 12-22 讨论:这四个冲程中能量 是如何转化的?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是如何点火的? 并将四个冲程的名称及各冲程的特点填在下图中。
学生观看图 片并思考交 流 思考总结本 节所学所感 所悟合作释 疑
培养学 生环保 意识 通过总 结、梳理 知识,有 利于知 识体系 的形成,
2、你还有哪些疑惑?怎样释疑?
引导学生总结 本节的收获。提 出存在的疑问。
五、当堂达标检测 1.在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中,其中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的是( ) B.压缩冲程 C.做功冲程
六、课后作业: (1) 简述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2)回答下列问题: ①内燃机的四个冲程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②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几次?曲轴转动几 周? 七、板书设计 12.3 内燃机 一热机 1、定义 2、能量转化 二、汽油机 1 构造 2 工作原理 三、柴油机 1 构造 2 工作原理

运动治疗第十二章体位转移训练

运动治疗第十二章体位转移训练
患者长坐位,双手紧靠髋关节置于床面,右手放在与左 手同一程度而离髋关节约30cm的地方,肘伸展,前臂旋 后或中立位;
躯干前倾使头超过膝部,上抬臀部,同时头和肩转向左 侧,带动右肩向前挪动、左肩向后挪动;
因背阔肌有神经支配,可拉动骨盆移向右手处。用上肢 将双腿位置摆正。
人民卫生出版社
2.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偏瘫患者主动转移
〔一〕偏瘫患者床上转移患者 1.翻身
头转向患侧,患侧 上肢外展,健侧下 肢屈曲立起;健侧 肩上抬,健侧下肢 用力蹬床,身体完 成转向患侧
偏瘫患者从仰卧位到患侧卧位
人民卫生出版社
〔2〕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
健侧足从患侧腘窝处插入,并沿患侧小腿下滑至跟腱处, 使健足置于患足下方。Bobath握手,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 肢上举90°,然后向左、右两侧摆动,摆动幅度逐渐加大, 利用躯干的旋转和上肢摆动的惯性向健侧翻身
人民卫生出版社
〔2〕从患侧坐起
患侧卧位,双腿远端垂于床边,然后健侧上肢向前横过身 体,同时旋转躯干,健手在患侧推床以支撑上身,并摆动 双腿,完成床边坐位
人民卫生出版社
〔3〕辅助下从健侧坐起
仰卧位,将健侧下肢插到患侧下肢下面;治疗师将患者患 侧手放到自身肩上,扶住患者的双肩;将患侧肩抬起,同 时患者用健侧肘撑起上身,并且用健侧下肢带动患侧下肢 至床下,伸展肘关节,坐起
一般分为人工搬运和机械搬运。 人工搬运至少需要两人,机械搬运即借助各种器械(如升
降机)进展转移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人工搬运
1.标准式或椅式搬运法 此法在搬运的整个过程可观察到患者的表情和反响,适用 于胸部和上肢疼痛的患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
〔1〕治疗师握腕法

课时知能训练1-5-1

课时知能训练1-5-1

课时知能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人体中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酶和激素都是蛋白质B.酶和激素都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有关C.酶和激素都由内分泌细胞分泌D.酶和激素都要释放到血液中才能发挥作用2.将刚采摘的甜玉米立即放入沸水中片刻,可保持其甜味。

这是因为加热会()A.提高淀粉酶活性B.改变可溶性糖分子结构C.防止玉米粒发芽D.破坏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3.β 半乳糖苷酶能催化乳糖生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但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

这表明,β 半乳糖苷酶的催化作用具有()A.高效性B.专一性C.稳定性D.多样性4.(2012·济南模拟)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的某化学反应,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需要解旋酶B.属于水解反应C.会有能量变化D.反应速度与温度有关5.下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

正确的图解是()6.(2011·浙江五校联考)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RnaseP酶,是由20%蛋白质和80%RNA组成,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Mg2+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这种酶相同的活性,这一结果表明()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C.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D.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二、非选择题7.(2011·重庆高考节选)某兴趣小组将豆腐块灭菌,接种微生物后培养2天,加入适量食盐,经密封放置10天后制得豆腐乳。

(1)在保质期内,豆腐乳放置时间越长,蛋白质含量越低,短肽和氨基酸含量越高。

为探究其原因,该小组取适量豆腐乳制成样液,等量加入各试管,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后,样液的颜色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理④中,100 ℃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

初级实务社区社工重点考点训练(第十二章)

初级实务社区社工重点考点训练(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社区社会工作知识结构1.概述:社区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2.主要内容城市社区:统筹社区照顾、扩大社区参与、促进社区融合、推动社区发展、参与社区矫正、参与社区戒毒与康复和其他服务6个方面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精准扶贫与农村扶贫开发、农村特殊群体社会服务、农村灾害社会工作服务4个方面3.主要方法社区社会工作的过程:社区分析、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策划、方案执行、方案评估4步骤。

主要方法:资源链接、推动居民参与、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推动多方联动、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5方法。

第一节社区社会工作概述知识点一、社区社会工作的含义1.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实务领域,针对某一个目标社区,运用多种专业方法,提供多元化服务,提高居民社会意识,协助运用社区资源,解决居民问题;协助社区居民建立友善的邻里关系,鼓励互相照顾和关怀,满足社区需求,实现社区和谐。

2.是社会工作的一个专业方法。

主要强调综合运用实践模式(如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区照顾等),通过科学的工作过程,采用系列专业技巧,处理社区问题,推进社区发展。

知识点二、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

社区问题的解决主要应依靠社区居民,相信居民有能力处理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只是暂时缺乏的是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巧。

2.改善社区关系,提升社区意识。

(1)对外关系:与政府机构、辖区单位建立良好互动关系(2)对内关系:社区内部各组织、居民和居民之间3.挖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挖掘社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并通过资源的配置工作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第二节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解读》知识点一、统筹社区照顾1.社区社会救助人员: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服务。

2.社区老年人服务: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情绪疏导、危机干预、关系调适及社会参与等服务。

届数学一轮复习第十二章推理与证明算法复数第三节算法初步学案理含解析

届数学一轮复习第十二章推理与证明算法复数第三节算法初步学案理含解析

第三节算法初步[最新考纲][考情分析][核心素养]1.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

2.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3。

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的含义。

依据程序框图直接得出结论,填写部分内容以及程序框图与其他知识交汇是2021年高考考查的热点,题型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分值为5分.1.逻辑推理2。

数学运算‖知识梳理‖1.算法(1)算法通常是指按照错误!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错误!明确和错误!有限的步骤.(2)应用: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错误!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2.程序框图定义: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5程序框、流程线及6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3.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名称内容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定义由若干个错误!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这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错误!基本结构算法的流程根据9条件是否成立有不同的流向,条件结构就是处理这种过程的结构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的条件错误!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情况,反复执行的步骤称为错误!循环体程序框图‖基础自测‖一、疑误辨析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算法的每一步都有确定的意义,且可以无限地运算.()(2)一个程序框图一定包含顺序结构,也包含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3)一个循环结构一定包含条件结构.()(4)当型循环是给定条件不成立时,执行循环体,反复进行,直到条件成立为止.()答案:(1)×(2)×(3)√(4)×二、走进教材2.(必修3P25例5改编)给出如图程序框图,其功能是()A.求a-b的值B.求b-a的值C.求|a-b|的值D.以上都不对答案:C3.(必修3P33B3改编)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出的S 为4,则输入的x应为()A.-2 B.16C.-2或8 D.-2或16答案:D三、易错自纠4.如图给出的是计算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的一个程序框图,其中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A.i<50? B.i>50?C.i〈25?D.i>25?解析:选B因为该循环体需要运行50次,i的初始值是1,间隔是1,所以i=50时不满足判断框内的条件,而i=51时满足判断框内条件,所以判断框内的条件可以填入i>50?故选B.5.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输出s的值等于()A.-3 B.-10C.0 D.-2解析:选A第一次循环:k=0+1=1,满足k<4,s=2×1-1=1;第二次循环:k=1+1=2,满足k<4,s=2×1-2=0;第三次循环:k=2+1=3,满足k<4,s=2×0-3=-3;第四次循环:k =3+1=4,不满足k<4,故输出的s=-3.故选A.错误!|题组突破|1.(2019年全国卷Ⅲ)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ε为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课时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课时练(含答案)

机械效率评卷人得分一、计算题G=100 N的重物提升到高处,小明同学设计了滑轮组装置,如下图所示.当小明用图甲所示随时间变化的竖直向下拉力F拉绳时,重物的速度v和上升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像分别如图乙和丙所示.若重物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5×10-2m2,不计摩擦,绳对滑轮的拉力方向均可看成在竖直方向.求:(1)在2~3 s内,拉力F的功率P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2)在1~2 s内,拉力F做的功W.(3)在0~1 s内,重物对地面的压强p.2. (扬州市)水平地面上的圆桶装有体积为0.01 m3的水,圆桶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2 m2,g=1.0×103kg/m3,桶自重忽略不计.取10 N/kg,ρ水(1)求这桶水的质量.(2)求这桶水对地面的压强.(3)如图所示,若用动滑轮将此桶水匀速提升1 m,所用拉力为60 N,求动滑轮的机械效率.3. 如图所示,小王站在高为3 m,长为6 m的斜面上,将重200 N的木箱A沿斜面匀速从底端拉上顶端,拉力的大小恒为120 N,所花时间是10 s.求:(1)木箱A沿斜面方向的运动速度.(2)小王对木箱A做功的功率.(3)斜面的机械效率.4. 建筑工地上,工人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重为230 N的建材从地面匀速送到6 m高处,所用拉力为125 N,时间为20 s.求:(1)工人做的有用功.(2)工人做的总功.(3)此过程中该装置的机械效率.(4)工人做功的功率.5. 用200 N的推力沿斜面将物体匀速推上长8 m、高2 m的斜面,已知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力为50 N,求:(1)总功和有用功分别是多少.(2)斜面的机械效率.(3)物体的重量.6. 如图甲所示,滑轮组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将重为105 N的物体匀速提起,在5 s时间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3 m.图乙是滑轮组工作时的拉力F与绳自由端移动距离s的关系图.(1)计算物体上升的速度.(2)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并列式计算出该物理量.(3)计算滑轮组提升该物体时的机械效率.7. 如图所示,塔式起重机上的滑轮组将重为9.0×103N的重物匀速吊起10 m,作用在绳端的拉力为4.0×103N。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二章 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12.3第三节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二章 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12.3第三节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
第十二章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
第3节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
阻的测量
新知探究
知识点 1 实验思路
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E=U+Ir,对一个给定的电池,E和r是
一定的,I和U都随负载电阻R的改变而改变。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电压表、电流表测U、I
E=U1+I1r
E=U2+I2r
求出E、r
新知探究
知识点 1 实验思路
课堂训练
3. 如图所示,电容器耐压值足够大,二极管为理想二极管。闭合开关s,
电路稳定之后又断开开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刚闭合开关时,R1和R2中都有电流
B. 电路稳定时,有恒定的电流流过R0
C. 电路稳定时,电容器板间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
新知探究
知识点 1 实验思路
2.把变阻器的滑动片移到最左端使阻值最大。
3.闭合电键,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记录一组电流表和电压
表的示数,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并记录几组 I 和 U 的值。并填入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I/A
I1
I2
I3
I4
I5
I6
U 外/V
U1
U2
U3
U4
U5
U6
4.断开电键,整理好器材。
0~0.6 A的.
新知探究
知识点 3 注意事项
(2)电路的选择: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有两种接法,由
于电流表内阻与干电池内阻接近,所以电流表应采用内接法,
即一般选择误差较小的甲电路图.


新知探究
知识点 3 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2、纳森·卡普兰的观点:
(1) 特定知识理论。 (2) 政策制定者限制理论。 (3) 二元社群理论。政策研究者与公共决策
者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社群的人,他们所处的 社群有其特定的环境、专门术语、价值观、 奖励与惩罚系统,以至于两个社群的沟通有 相当大的困难。
3、政策研究者与公共决策者之间的差异 与隔阂主要体现在:
政策分析是指政策研究者和研究组织以及 公共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 的选择和公共问题的解决,在公共政策领域内 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一般认为,“在政策分析当中,人们可 以区别‘职业’方法和‘学术’方法。职业方 法是为政策而进行的分析或‘依权力说真话’ 。政策分析的学术方法,应用性略低,但阐释 性较强,它是对政策进行分析,而不是为政策 而分析。
、实施效果、环境。 (二) 政策分析的原则 (1) 民主化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协调性原则。 (4) 多样性原则。 (5) 分合原则。 (6) 预测性原则。
四、主要的公共政策分析框架及其设计的 政策分析过程
(一) 阔德的分析框架 (二) 韦默和瓦伊宁的政策分析框架 (三)帕顿与沙维奇的政策分期框架 (四)邓恩的政策分析框架
知识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 不可逆性。 (2) 共享性。 (3) 非磨损性。 (4) 交换的不对称性。 (5) 可传播性。
(二) 政策学知识与政策知识
政策学知识,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公共政 策的科学认识,是通过政策研究而获得的学理 性知识,其表现形式是政策研究的概念、命题 、理论、模型、方法等。
(一) 领导。领导者可以鼓励下属向其他单位寻求更多 的信息;要求下属用简单的语言与人沟通,避免用晦 涩的术语;调整下属的角色,使其更具独立性;适当 运用报酬,激励知识在单位的流通。

《教育学教程》第十二章思考与练习5

《教育学教程》第十二章思考与练习5

五)简答题1.在书上作记号和评注;记⼤意或摘要;编写提纲和纲要;综合笔记;记卡⽚和做剪辑。

2.及时复习记忆;分散复习记忆;分段复习记忆;早晚记忆法;过度复习法;交叉记忆法;尝试记忆法;歌诀记忆法。

3.创造性思维能⼒包括:逻辑思维能⼒、形象思维能⼒、直觉思维能⼒、集中思维能⼒、发散思维能⼒、感知知觉能⼒、知性分析能⼒、理性辩证综合能⼒。

4.⾸先,要⿎励学⽣标新⽴异,不恪守教条,敢于向权威挑战,尽可能提出奇异的想法。

其次,要注意多端性训练。

要有计划地多做⼀些⼀题多解、⼀题多变、⼀稿多写、扩写改写之类的练习。

要经常注意从发散⾓度设问。

再次,要引导学⽣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次,突破“功能固着性” 。

5.⾸先,要指导学⽣为灵感的出现作好准备。

要作长期的知识积累,坚持进⾏艰苦的思考。

其次,要为灵感的出现创造时机。

要有张有弛,⼼境平和。

再次,指导学⽣运⽤原型启发灵感。

⼜次,要引导学⽣抓住灵感机遇,善于扑捉思想⽕花。

6.要指导学⽣运⽤直接类⽐法,让他们从现实已有的对象中寻找与创造对象类似的东西进⾏联想。

要指导学⽣运⽤间接类⽐法,即⽤⾮同⼀类产品类⽐,扩⼤类⽐范围。

要指导学⽣运⽤因果类⽐法,即通过两个事物的各个属性之间可能存在着的同⼀因果关系,推出另⼀事物的因果关系。

7.要指导学⽣通过对现有事物的分解或抽象,寻找出现有事物与未来事物之间相关的等值对应关系,找出新的共同点,创造出新的事物。

8.⾸先,要引导学⽣进⾏机械式模仿。

要进⾏创造性分析,找到模仿对象。

其次,要引导学⽣进⾏启发式模仿。

扩⼤他们的视野和模仿领域,在不同领域中找到对⾃⼰有⽤的东西。

再次,要引导学⽣进⾏突破式模仿。

要按照⾃⼰所创造的结构和系统,从多⽅⾯去模仿,使被模仿的东西发⽣质的变化,⽽成为⾃⼰的东西。

9.每次创造性讨论由6 ⼈参加,每个⼈在 5 分钟内提出 3 个设想。

然后将卡⽚传给右邻的到会者。

受到启发后,每⼈再提出三个设想,再进⾏传递。

如此传递 6 次,产⽣ 108 个设想。

学能训练教案

学能训练教案

学能训练教案教案标题:学能训练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学习方法的训练:包括阅读理解、记忆力训练、思维导图等。

2. 学习策略的训练:包括时间管理、目标设定、学习计划等。

3. 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评估解决方案等。

4. 创造力的培养:包括思维拓展、创意思考、创新实践等。

5. 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包括团队合作、角色分工、有效沟通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学习方法的训练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评估。

2. 给学生提供实际的学习材料,引导他们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3.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来整理和梳理所学知识,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步:学习策略的训练1. 引导学生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 引导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实施计划。

3. 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分配学习时间,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的行为。

第三步: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1.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问题的分解、关键因素的确定等。

2. 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并进行评估和选择最佳方案。

3. 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第四步:创造力的培养1.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如通过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方式培养创造力。

2.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思考,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 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如设计项目、创作作品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五步: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学会分工合作和共同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学会有效沟通的技巧,包括倾听、表达、提问等。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课一练(基础知识)【名校试卷word精编版+答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课一练(基础知识)【名校试卷word精编版+答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一、物质的状态和变化1.物质一般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理学中,将物质由________向__________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二、温度和温度计2.温度(1)定义:物体的________叫温度,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温度。

(2)摄氏温度①单位:________,符号:________。

②1 ℃读作__________,-20 ℃读作__________。

③规定: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______________的温度定为0 ℃,________的温度定为100 ℃。

把0~100 ℃之间划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 ℃。

【拓展延伸】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温标是热力学温标,它表示的温度是热力学温度,其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

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T=t +273.15。

3.液体温度计及其使用(1)原理:根据液体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2)分类:常用的液体温度计主要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如图所示。

【拓展延伸】三种常用温度计的区别构造量程用途玻璃泡内液体(3)使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时应做到:①一估: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②二选: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③三看: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④四放:温度计的__________要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的底部。

⑤五读:待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________时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________要继续留在被测物体中,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面相平。

注意: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首先要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最后记录温度值时,不要忘记写单位。

4.体温计(1)用途:测量________的温度。

(2)构造特点:在体温计的玻璃泡前面有一个________——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会在该处断开,水银柱不能退回玻璃泡中,故体温计能够离开人体读数。

认知及知觉能力训练课件

认知及知觉能力训练课件

04
促进身心健 康,提高生 活质量
2
认知及知觉能力训练方法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 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 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单
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视觉训练
01
颜色识别: 通过识别不 同颜色的物 体,提高视 觉敏感度
04 训练效果:提高受训者的触 觉感知能力,增强对物体的 触觉感知
4
认知及知觉能力训练效果评估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 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 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单
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评估指标
01
认知能力:包 括记忆力、注 意力、理解力、
பைடு நூலகம்
评估结果分析
认知及知觉能力 训练对提高认知 和知觉能力有显 著效果
训练效果因人而 异,需要根据个 人情况制定合适 的训练计划
训练效果受多种 因素影响,如训 练方法、训练强 度、训练时间等
评估结果可以帮 助调整训练计划, 提高训练效果
谢谢
认知及知觉能力训练课件
汇报人姓名
目录
01. 认知及知觉能力概述 02. 认知及知觉能力训练方法 03. 认知及知觉能力训练案例 04. 认知及知觉能力训练效果评

1
认知及知觉能力概述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 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 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单
训练难度:可以根据受训者的能力调整录音 的长度和信息量
训练效果: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受训者的听 觉记忆能力,提高对声音信息的处理能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液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液化

基础巩固练
8.【中考·四川攀枝花】将一瓶饮料在冰箱中冷藏一段时 间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用毛巾擦干后过 一会儿又会变湿,这是___液__化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 象,该现象需要___放__热___(填“吸热”或“放热”)。
基础巩固练
9.【中考•山东威海】如图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 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 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试__管__壁__有__小__水__珠, 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 化时要___放__出___热量。
(2)握住注射器的下 端,乙醚有什么变化?
乙醚从液体汽化成气体。
(3)向内推动活塞,你可以看到什么? 乙醚从 )
应用: 便于运输和储存。
气体打火机 液化石油气 运载火箭
总结: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思考:电冰箱工作时,其侧面和背 面为什么会发热?
HK版 九年级上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3节 汽化与液化
第2课时 液化
新知笔记
1.液化是指物质从____气____态变为____液____态的过程。 2.液化是汽化的__相__反___过程,液化属于___放____热过程。 3.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_降__低__温__度_、_压__缩__体__积_。 4.最常见的两类液化现象:___空__气___中的水蒸气遇冷降低
A.水蒸气的温度比开水的温度高 B.水蒸气跟皮肤的接触面积大 C.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许多热量 D.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许多热量
基础巩固练
【点拨】100 ℃的水蒸气遇到皮肤液化成同温度的水要 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答案】C
基础巩固练
3.【中考•广西桂林】如图所示,“漓江烟雨”是难得一 见的美丽景色,江面上环绕的雾是由水蒸气_液__化___(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 __放__出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评课

评课

一个会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评《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探索并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本课以课标和学情为出发点,以教学目标为指引,在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利用一切资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很好的落实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中,有以下亮点:(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师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证一证、辩一辩等环节,得出了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体会研究性质定理得出的基本思路及模式。

以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证明为例,让学生概括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发展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

进一步梳理研究图形性质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并通过类比、化归、数学猜想等数学思想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学生从独立思考到合作交流,进而展示直至最后的反思提升,教师很好地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放手探究,正是在这样宽松、愉悦的探究氛围中,学生也很自然的提出了不少精彩的观点,比如选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又如“边边边”作图困难的启示,再如讨论同学们方法的简便性的问题,这些闪光,离不开教师的默默守护,正所谓明灯引航却又不喧宾夺主.教师更是多次让学生对话交流,各抒己见,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和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重数学变式训练和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变式是数学中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最好方法,通过变式,让学生在变中找到不变,体会“万变不离其宗”,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掌握数学方法,领悟数学思想。

本节课,教师不是以学生会解题为最终目标,而是以这道题的研究为载体,通过对内容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让他们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用上位的思想方法解决一类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感悟探索几何问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人教版2020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第1课时 汽化)教案 (新版)沪科版

人教版2020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第1课时 汽化)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1课时汽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液体(水)的沸腾实验,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3.通过交流探讨知道生活中的汽化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热现象中的物理规律.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学难点】分析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教具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新课引入】师请同学们思考: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学生回答:水变成了水蒸气飘散到了空中.师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液态向气态的转化——汽化.【预习指导】阅读课本P16-19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律、规定,以及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等内容,用红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汽化的方式一:沸腾一、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举例说明什么是汽化?生:像水变水蒸气那样,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师汽化有哪几种方式,什么是沸腾?生:汽化的两种方式是沸腾和蒸发,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二、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指沸腾后的水,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2)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3)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越来越高?(4)水沸腾后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5)最后水煮干了,水去哪里了?师上面的思考题,同学们先不着急回答,大家先制定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并讲解,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多媒体课件)(1)设计并进行实验.(2)实验过程中的“三观察”.a.仔细观察:沸腾发生的部位和剧烈程度:沸腾时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就是说,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b.对比观察:沸腾前后物理现象的区别:沸腾前液体内部形成气泡并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以至未到液面就消失了;沸腾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达液面后破裂.c.定量观察: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左右时,每隔1min(或2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为止.(3)实验现象:随着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上升,达到某一温度时,水开始沸腾,此后,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水温不再升高.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完成实验,及时记录实验数据,描绘水沸腾图像,并分析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实验结论.师为什么水沸腾前内部形成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变小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表示疑惑.(估计学生暂时无法给出答案,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沸腾前后气泡变化情况的印象)教师总结: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后,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后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师请各小组代表积极举手发言,报告实验现象和结论.生1: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生2: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生3:根据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生4: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师生互动归纳总结】1.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2.不同液体沸点不同,同种液体液面上气压不同,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在不同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水中加盐或糖,沸点升高,加入酒精沸点降低).3.液体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汽化的方式二:蒸发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什么是蒸发?蒸发快的晾衣方式是什么?这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生:只有液体表现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快的晾衣方式是将衣服展开,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这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的流动.师请同学们将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生1: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清凉的感觉,用手扇时会感到更凉.生2: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制冷作用.生3: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的酒精蒸发得慢,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生4: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师生互动归纳总结】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制冷作用.师蒸发和沸腾有什么异同点?(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回答)生:液体表面发生液体表面和内部吸【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1作业2 3 4.2.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后作业答案】2.C3.B1.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突出“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虽然沸腾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其发生的全过程学生未必很清楚,沸腾时有什么特征学生不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呈现出探究活动较为详细的探究过程,如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画出图线,分析数据,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可提出“怎样使水尽快沸腾”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突出实验的设计思想,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2.教学中,突出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从蒸发快的晾衣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利用课堂学生小实验——在手背上滴、擦酒精,让学生感知蒸发有制冷作用,可用酒精擦拭体表为高烧病人降温,以此培养学生有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3.教学中,在得出沸腾的特征和温度变化规律后,我将沸腾和蒸发现象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对蒸发和沸腾的理解.。

第十二章电场

第十二章电场

第十二章电场《电场》这一章内容的核心是静电场的概念、特性和描述静电场的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电场强度和电势。

正确理解并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物理意义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本章知识是电学的初步知识,将为以后学习“恒定电流”、“磁场”等奠定基础。

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包括:电场(含其形象描绘:电场线和等势面)、电场强度、电势等概念和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真空中的库仑定律等。

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教学要求】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是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5.掌握库仑定律,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恒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知识要点】1.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_电荷。

电荷相互排斥,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的多少叫,单位是,简称,符号是C。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也不能,只能从一个转移到另一个,或者从物体的转移到。

3.元电荷电子或质子带有的电荷量e=1.60×10-19C,所有带电体的带电量或者是e或者是e的整数倍,因此,电荷量e称为元电荷。

4.库仑定律内容: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_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跟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_______________。

公式:F=________,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k=________________。

点电荷: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与带电体间的距离相比较_______时,带电体便可以看成是点电荷。

【基础训练】1.使物体带电也叫起电,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三种:(1);(2);(3)。

知觉与认知功能的训练教学内容共74页文档

知觉与认知功能的训练教学内容共74页文档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来自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知觉与认知功能的训练教学内容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EN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学生用书第253页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气体的制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碳酸钠粉末可以制备CO2B.用铁片和稀H2SO4反应制取H2时,为加快产生H2的速率可改用浓H2SO4 C.加热分解NH4HCO3固体,将所得的气体进行适当处理可获得NH3D.用KMnO4固体和用KClO3固体制备O2的装置完全相同2.以下集气装置中不正确的是()3.要安装一套实验室利用液体和液体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现设计了五步操作,正确的程序是()①将蒸馏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②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高度,固定铁圈,放好石棉网③用漏斗向蒸馏烧瓶中加入一种液体反应物,再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另一种液体反应物,并将导气管放入气体收集器中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利用固定装置微热的方法检查气密性)⑤在蒸馏烧瓶上装好分液漏斗,连接好导气管A.②①⑤④③B.④①②⑤③C.①②⑤④③D.①⑤④②③4.(2010·湖南四市九校联考)下图中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可用下图装置制取、净化、收集的气体是()5.)6.某学生从实验管理员那里领取了所需药品和下列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各种玻璃管、橡皮塞、烧杯、药匙。

据此,根据中学教材中所提供的制气方法,他只能制取的一组气体是()A.H2、CO2、H2S B.H2、NO2、Cl2C.HCl、CO2、O2D.H2S、C2H2、C2H47.(2010·江苏南京质量检测)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其中发生装置相同,干燥和集气装置有两套,分别用图1和图2表示。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8.如图装置可以用来发生、洗涤、干燥、收集(不考虑尾气处理)气体。

该装置可用于( )A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生成氯气B .锌和盐酸生成氢气C .碳酸钙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碳D .氯化钠和浓硫酸生成氯化氢9.现有一工业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等不与酸反应的杂质),用下图装置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其中正确的是( )10.(2010·厦门模拟)下列应用套管实验装置(部分装置未画出)进行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甲装置可制取少量H2B.利用乙装置可以验证Na2O2与水反应既生成氧气,又放出热量C.利用丙装置验证KHCO3和K2CO3的热稳定性,X中应放的物质是K2CO3 D.利用丁装置制取SO2,并检验其还原性,小试管中的试剂可为酸性KMnO4溶液二、非选择题11.下面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玻璃仪器组成的实验装置图(根据需要可在其中加入液体或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1)能用作干燥氨气的装置有________(填字母);(2)既能用于收集氯气又能用于收集一氧化氮气体的装置有________(填字母);(3)若用C装置作二氧化硫与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则其中广口瓶的作用是________。

12.某兴趣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该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验证物质的性质。

(1)打开K1关闭K2,可制取某些气体。

甲同学认为装置Ⅰ可用于制取H2、NH3、O2,但装置Ⅱ只能收集H2、NH3,不能收集O 2。

其理由是_______。

乙同学认为在不改动装置Ⅱ仪器的前提下,对装置Ⅱ进行适当改进,也可收集O 2。

你认为他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

(2)打开K 2关闭K 1,能比较一些物质的性质。

丙同学设计实验比较氧化性:KMnO 4>Cl 2>Br 2。

A 中盛有浓盐酸,B 中盛有KMnO 4固体,C 中盛有NaBr 溶液,由A 中加浓盐酸后一段时间,观察到C 中的现象是_______。

仪器D 在该装置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13.根据2SO 2(g)+O 2(g) Cr 2O 3 △2SO 3(g);ΔH =-393.2 kJ·mol -1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制备SO 3晶体(固定装置已省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填操作名称,不必写具体过程)________。

(2)在A 装置中加入Na 2SO 3固体的同时,还需要滴加几滴水,然后再滴加浓硫酸。

加几滴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试管C 的作用是________。

(4)装置D 内盛的试剂是________。

装置D 的三个作用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5)实验中当Cr 2O 3表面红热时,应将酒精灯移开一会儿再加热,防止温度过高,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6)装置F 中U 形管内收集到的物质的颜色、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

(7)装置G 的作用是________。

(8)从G 装置导出的尾气处理方法是________。

14.(2010·广州测试)印刷电路的废腐蚀液含有大量CuCl 2、FeCl 2和FeCl 3,任意排放将导致环境污染及资源的浪费,可从该废液中回收铜,并将铁的化合物全部转化为FeCl 3溶液,作为腐蚀液原料循环使用。

测得某废腐蚀液中含CuCl 2 1.5 mol/L ,含FeCl 2 3.0 mol/L ,含FeCl 3 1.0 mol/L ,含HCl 3.0 mol/L 。

取废腐蚀液200 mL 按如下流程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方法获得的铜粉中含有杂质,除杂所需试剂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实验室可用固体KClO3与浓HCl反应制备Cl2,此反应中Cl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下图是实验室制备Cl2并通入FeCl2溶液中获得FeCl3溶液的部分装置。

从下图挑选所需的仪器,完成上述装置简图(添加必要的塞子、玻璃导管、胶皮管。

固定装置不用画),并标明容器中所装试剂。

(4)实验中,必须控制生成氯气的速度,使导管口逸出的气泡每秒1~2个,以便被FeCl2溶液完全吸收,控制生成氯气速度的操作是:___。

(5)按上述流程操作,需称取Fe粉的质量应不少于________g(精确到0.1 g),需通入Cl2的物质的量不少于________mol,加入烧瓶中的KClO3的质量应不少于________g(精确到0.1 g)。

答案及解析1、【解析】本题考查几种重要气体制备的实验原理。

选项A,Na2CO3粉末可以与稀硫酸等反应获取CO2,但不能使用启普发生器。

选项B,Fe在浓H2SO4中发生钝化,不能得到大量的H2。

选项C,加热NH4HCO3得到CO2、NH3、H2O 的混合气体,将混合气体通过碱石灰除去CO2和H2O即可得到NH3。

选项D,用KMnO4固体和KClO3固体制备O2都属于“固+固”加热型,其装臵完全相同。

【答案】 B2、【解析】收集NH3时堵塞试管口,无法将空气排出去,故无法达到收集的目的。

【答案】 C3、【解析】实验仪器的安装原则是:从下向上,从左向右。

首先固定酒精灯,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高度,固定铁圈,放好石棉网;把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在烧瓶上装好分液漏斗,连好导气管,检查气密性;装臵不漏气后,再加液体药品开始反应,制取气体。

【答案】 A4、【解析】A中干燥氨气的碱石灰为固态,应装于干燥管中,不可用洗气瓶,且氨气不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B中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挥发出来的HCl气体,B正确;C中生成的NO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C错误;D中NaOH溶液能与NO2反应,致使收集不到NO2,故D错误。

【答案】 B5、【解析】B项不符合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应将两个电极对换【答案】B6、【解析】所给仪器可组成块状难溶固体与液体不加热,制取气体的装臵,只有A项符合。

【答案】 A7、【解析】A项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B项不能用碱石灰干燥,C项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故选D。

【答案】 D8、【解析】A项,制备氯气必须加热,不符合;B项,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混有的杂质可能有HCl,用水即可除去,然后用浓硫酸干燥H2,最后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氢气,可用此装臵;C项,制取CO2,不能采用向下排空气法,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符合;D项,生成的氯化氢极易溶于水,不能通过带有水的装臵,不符合。

【答案】 B9、【解析】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的原理是:测量碳酸钠和酸反应后产生的气体排出溶液的体积,进一步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选酸时要用非挥发性的酸,被排出的溶液与所收集的气体不反应,且排液时导气管应短进长出,C项正确。

【答案】 C10、【解析】甲中实验室制取少量氢气可以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由于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且不溶于水,所以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或者排水法收集,故A项正确。

乙中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可以在乙装臵p导气管口处放臵一带火星的小木条进行检验,Na2O2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由于放热会导致乙装臵带支管的锥形瓶中空气受热膨胀,可将q管口插入水面以下进行验证,故B项正确。

丙中外管Y受热充分,KHCO3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内管X中,无气体产生,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可以有二,可能是K2CO3的热稳定性好,不分解,也可能是K2CO3受热不充分没有达到分解温度,故C 项不正确,应该在外管Y中盛放K2CO3,内管X中盛放KHCO3,便可排除K2CO3受热不充分没有达到分解温度的可能性。

丁中Cu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在内管管壁有一小孔,二氧化硫可以扩散至内管从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从而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故D项正确。

【答案】 C11、【解析】(1)干燥NH3的装臵需装固体干燥剂碱石灰,而A、C中只能放液体干燥剂,故选D、E。

(2)收集Cl2可用A、B、C,而收集NO只能用A、B,故选A、B。

(3)SO2与NaOH反应会产生负压,为防止倒吸可用C作为安全瓶。

【答案】(1)DE(2)AB(3)防止倒吸或起安全瓶作用12、【解析】(1)打开K1,关闭K2,Ⅱ装臵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O2不适合。

若要收集O2,可用排液法。

(2)打开K2,关闭K1,可用Ⅰ装臵制取Cl2,然后把Cl2通入C中NaBr溶液中,发生两个反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Cl2+2NaBr===2NaCl+Br2从而证明结论。

【答案】(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将Ⅱ装置加满水,在Ⅱ装置中加满难挥发的有机溶剂(2)溶液呈橙色防止倒吸13、【解析】(1)只要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实验前必须先检查装臵的气密性。

(2)A是SO2的制备装臵,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向Na2SO3固体中滴加几滴水,然后再滴加浓硫酸,因为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有利于SO2放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